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

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

一、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笋[1](2021)在《边失效下2-终端和3-终端网络的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生活中网络的某些节点或线路发生故障时,往往会导致整个复杂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这对人类的生活将造成极大的不便和损失,比如交通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军事指挥网络等等。而网络的可靠性研究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保障,因此,分析网络的可靠性、设计更可靠的网络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更广的应用价值。目前,研究者从分析和设计两个角度研究网络的可靠性。前者侧重于计算节点或线路出现故障时网络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后者侧重于构建故障出现时网络以最大概率正常运行的结构。实际上,在许多现实网络中由于网络的特殊用途,只需保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之间正常运行即可,比如运输网络中只需要保证发货源和收货源之间相互可达,因此,k-终端网络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假设网络的节点完全可靠但连边以相互独立且相等的概率失效,在此前提下,本论文主要研究2-终端和3-终端网络的局部最优性和一致最优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边以大概率失效和边以小概率失效下2-终端网络的可靠性。确定了许多不存在一致最优结构的2-终端图族。在目标节点层层内、目标节点层和非目标节点层之间全连接的前提下,给出了 2-终端图的不可靠多项式首个非零系数。此外,满足上述连接方式且非目标节点的导出子图连通时,将边以小概率失效的局部最优2-终端结构的研究转化为确定具有最大边连通度且对应全终端不可靠多项式第一个非零系数达到最小时的结构。(2)研究了边以大概率失效下的局部最优3-终端结构,制定了四个局部可靠性比较判定准则,搭建了理论框架。通过判定准则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搜寻方法,缩减了寻找范围,刻画了若干局部最优结构。对局部最优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仿真构建实验。(3)研究了边以小概率失效下的局部最优3-终端结构,制定了三个局部可靠性比较判定准则,搭建了理论框架。通过判定准则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搜寻方法,缩减了寻找范围,刻画了若干局部最优结构。对局部最优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仿真构建实验。(4)研究了边失效下3-终端网络的一致最优性,确定了多类不存在一致最优结构的图族,通过构建对应连通子图之间的单射证明了完全图删除非目标节点之间的一条边是其所在3-终端图族的一致最优结构。对一致最优结构的构建进行了简单的仿真实验。

强朦朦[2](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马慧欣[3](2021)在《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与变权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多属性决策问题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其理论与方法一直是决策分析学科的重要热点问题。从决策过程上看,多属性决策的核心环节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确定方案的属性价值,其二是确定属性(及)权重并结合方案属性价值得到方案的综合价值。对于方案的属性价值,不同于传统多属性决策方法仅利用简单的向量归一法等规范化方法来解决各个属性之间的不可公度性,Bana e Costa等学者提出了旨在采用同一区间量制测度出多个属性维度上属性价值的MACBETH方法。对于属性权重,针对建立在属性偏好独立假设基础上的传统多属性固权决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方法失效的问题,学术界迄今提出了能够反映点依赖偏好关联关系和能够反映序依赖偏好关联关系的两类多属性变权决策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在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时,存在着理论和应用上的缺陷。例如,MACBETH方法在多个属性维度上确定出的Good值并不能具有保证属性价值公度的完全相同的偏好涵义,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存在着状态变权的确定具有主观武断性和核心思想与技术思路相矛盾的问题,等等。若能够解决上述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则对指导人们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文首先针对RF理论模型的范围价值不能科学合理反映决策者主观偏好的问题,在借鉴CPT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纳入参考点和CPT价值函数对RF模型的范围价值予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RF理论模型的修正模型即MRF模型。基于偏好行为测验和属性价值测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决策者的参考点、偏好非线性和损失厌恶对属性值综合价值存在着显着影响,MRF模型相较于RF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属性价值测量的数据,MRF模型的参数相对于不同拟合方法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此表明MRF模型相对于RF模型而言,具有更强的科学合理性。针对MACBETH方法在多个属性维度上确定出的Good值并不能保证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涵义,在发展CPT价值函数和RF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和马尔可夫理论给出了以目标参照方案为导向的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和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的方法程序。基于实验问题的应用分析直接验证了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程序的科学有效性,间接验证了包容性属性价值函数和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的科学理性。针对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存在的未考虑属性价值测度的公度性、乐观系数y的确定具有主观武断性以及核心思想与技术路线相矛盾的问题,利用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和摆幅置权方法,提出了能够克服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前述不足的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数值对比分析表明,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能够给出与决策者关于偏好依赖关联定性看法及客观事实非常相符的方案优选排序结果;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相对于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能够更恰当地反映决策者的具体偏好,从而具有更强的科学合理性。针对多属性相对变权决策模型未能实现对方案属性价值公度测量的不足,通过引入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实现属性价值的公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数值分析表明,在对应不同目标参照方案的情况下,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方法既能够合理地反映决策者具体偏好,又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因目标参照方案不同而引起的备选决策方案的优选排序结果的改变,由此验证了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方法的科学合理性。针对决策信息模糊情况下的多属性变权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语言偏好语言关系和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偏好序依赖多属性变权决策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和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实现了决策信息模糊情况下的属性价值公度,其次,基于能够灵活且真实地反映出决策者偏好信息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确定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参数和属性集容量,并根据Choquet积分得到序依赖偏好关联研究框架下决策信息模糊的备选决策方案多属性综合价值。案例应用表明了基于概率语言偏好语言关系和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偏好序依赖多属性变权决策模型应用的可行性。最后,结合风电场设备评标的实际决策问题,对论文提出的两种点依赖变权决策新模型予以了应用和实证分析。方法应用过程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和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方法是可行的,且相较于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武西锋[4](2021)在《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案同判是一项重大法理学命题,与司法公正这一法律终极价值遥相呼应,在统一法律适用等司法改革背景下,研究同案同判对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哲学框架内证成同案同判,赞成者与否定者各执己见,总体而言属于“形而上”的研究进路。这些研究虽然深化了理论认识,但是存在一些弊端,不仅日渐陷入“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争执乃至质疑之中,而且无力刻画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的真实面貌,对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成立提供了极其受限的解释,进而也极大削弱了同案同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本文采取了“第三条道路”,将同案同判放置在真实的司法诉讼场景中,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展开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在研究推进上,首先,同案同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必须为实证检验确定合理路径。采取拆分策略将“同案”拆分为多个可检验可测定的单一概念,形成了诸多待检验的相同事实维度。综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定理由、司法实践中判决说理和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确定观察维度,即自变项。通过随机抽样获取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建立了由1680个有效案例组成的数据库,形成了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其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同案同判展开多维度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在所确定的大部分观察维度上同判得以成立。再次,差异是社会的本质存在,对没有实现“同判”的少数观察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解释和评价。接着,探讨实证研究发现的政策启示和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在于,通过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性质和主要原则、数额酌定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司法实践中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理论意义在于,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回应了当今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理论。最后,还尝试从制度主义视角探寻同案同判得以成立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受害者年龄、性别、赔偿标准、原(被)告是否聘请律师、原(被)告对事故发生所负责任、被告赔偿能力(以肇事车辆保险情况为替代变量)等事实维度以及历时态上,因变项(精神损害抚慰金)没有显着差异。换言之,在这些观察维度上同案同判得以成立。但与此同时,地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且差异程度与各省市国民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基本吻合。可以说,同一省市内同案同判普遍成立,但在全国范围内呈“省差”格局。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伤残等级极为敏感,不同伤残等级获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差异显着。但是这种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不等者不等之”的表现,实质上另外一种平等,不同的精神痛苦就应当得到不同的赔偿数额。还发现,伤残赔偿金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具有一定的正向“锚定”效应,即如果原告获赔的伤残赔偿金较高,相应的他(她)很可能获得较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些研究发现反映出我国法官在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时的尴尬处境。精神痛苦本质上不可直接测定,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规定了应当考虑的六种“酌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司法改革通过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制度设计,不断要求同案同判。两难处境之下的法官自发地诉诸于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文件,以身体伤害严重程度(伤残等级鉴定)作为评估精神损害的有效替代,从而尽量客观地维持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些研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同案同判,说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回应了各种“怀疑论”,扞卫了法律原则。事实制造差异,差异确实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事实差异?正确的立场是,应当以原则来看待差异。当前关于同案同判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都存在单一线性思维的问题,要么只坚持法律原则而止步于事实差异,要么因过分注重事实差异而放弃对法律原则的坚持。只有以法律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才能既坚持了法律原则,又正视了事实差异,且在正视中发展同案同判理论。就实证检验结果而言,这些差异并未对检验产生实质性的显着影响,这表明同案同判仍是一项值得维护的法律原则。这些差异不仅没有动摇同案同判的根基,反而在概率论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同案同判并不排斥个案的事实差异,但是对个案差异具有消融性。对法律事实相同的案件,只要裁判结果没有显着差异,同案同判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即可现实成立。我们既不能因为对同案同判的价值认同而对事实差异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事实差异而否认同案同判这一重大法律原则,而应当始终从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唯有如此,方可协调理论和实践之张力,也才能有效回应各种争议乃至怀疑。实证研究已表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其原因何在?回到同案同判的价值命题来看,首先是同案同判所蕴含的丰富道德价值为其提供了正当性辩护,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是同案同判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已经被大量的制度所规范。当前,我国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引领,以重要的纲领性法治文件为统帅,由大量的司法文件建立起来的指导性案例制度、类案检索制度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制度等制度体系,蕴含了积极的有为司法理念,极大压缩了法官在类案审理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共同释放的制度合力不断塑造和维系着同案同判。

孙博[5](2021)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其可靠性水平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而保障关键功能部件的可靠性是保障数控机床可靠性水平的重要途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不仅用于可靠性水平的考核,还能为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增长及预防性维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方法以获取准确的评估结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价值。故障数据是可靠性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水平的不断提升,可靠性试验周期不断延长,致使有限时间内获取的故障数据严重不足,而仅凭有限的故障数据所得出评估结果的精度较低。在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全寿命周期中,蕴藏着多源的可靠性信息,但其中存在着部分缺失、获取困难等弊病,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不完善的信息可弥补故障数据的不足,并提升可靠性评估精度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可靠性评估研究通常是将相同维度的信息进行融合,信息源相对单一,易导致评估结果偏差较大,故在保证融合误差最小的前提下,需完善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融合的方法。综上,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下,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方法:针对其故障模式多样的特点,以混合威布尔分布为可靠性模型,对区间删失的前期产品可靠性信息、混合不确定的可靠性仿真信息、专家的模糊判断信息、非线性的性能退化信息和右删失的小样本故障等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并融合以评估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并以伺服刀架和主轴为例,验证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可靠性评估的精度。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前期故障数据存在记录不完整、无准确的故障时间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区间删失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在建立含有区间删失数据的似然函数基础上,采用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和Delta方法分别进行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并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且将该方法应用在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评估中,得到了前期产品的可靠性评估结果。(2)为获得作为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信息源的可靠性仿真信息,提出基于混合不确定性的可靠性仿真方法。从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功能原理入手,采用“功能-运动-动作”方法建立了故障树;通过扩展的概率盒理论和变异系数对认知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并将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作为一种多状态的可维修系统,利用双层蒙特卡洛的方法实现混合不确定性的可靠性仿真;最后应用该方法获取了伺服刀架的可靠性仿真结果,并采用Birnbaum重要度对各子系统的重要度进行评价。(3)为融合前期产品的可靠性信息、专家信息和可靠性仿真信息以得到产品可靠性评估的先验信息,搭建了基于串行结构的信息融合框架。采用“最优最劣”法和模糊理论建立专家系统,并以前期产品的可靠性评估结果作为基础,获取专家对现有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判断结果,进而通过贝叶斯融合方法与可靠性仿真信息融合,再利用改进的重要性重采样算法获取最终的多源信息融合结果。(4)为弥补混合威布尔分布在小样本情况下可靠性评估精度低的不足,提出一种考虑右删失数据的小样本可靠性评估方法。由非线性的退化过程预测出故障前的时间,并与小样本的故障数据进行融合;将多源信息融合结果作为先验信息,通过条件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数据分类,再依据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对各子分布的参数进行求解;最后采用仿真和实例分析评价所提方法的精度。依据本文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的方法,获取伺服刀架和主轴可靠性评估结果,且验证了可有效提升评估结果的精度,从而为后续开展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增长及预防性维修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党凯凯[6](2021)在《基于时间序列和贝叶斯神经网络的非平稳时期光伏功率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故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并入电力系统时会对电网产生冲击,尤其在光伏发电波动剧烈的非平稳时段,冲击导致的后果更加严重,对电网造成安全影响。因此非平稳时期的光伏功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光伏出力非平稳时期光伏功率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混合预测模型,提升了非平稳时期的光伏功率的预测精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辐功比差的非平稳时段判别法,经过验证,该方法能够准确的判别出非平稳出力时段,相较于传统的以天气类型划分光伏平稳出力时段和非平稳出力时段的方法,判别更加准确高效。(2)定性分析了光伏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非线性相关性分析,选取了相关性较强的若干特征,作为模型的输入,为后续的功率预测奠定基础。(3)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Stack-LSTM预测模型。通过构建新的特征因素来挖掘数据隐含的特征信息,实验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能够提升9%-17%。(4)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混合预测模型,结合了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模型,充分利用了两种模型之间的优势,并对预测结果分别进行两种形式的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点预测的优化结果预测精度提升5%-8%;基于区间预测的优化结果相较于普通的区间预测,在区间覆盖率不变的前提下,区间宽度更窄,预测精度提升15%-20%。

孙梓倞[7](2021)在《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站场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在有限的施工空间中,因施工管理混乱和管理手段落后造成多专业交叉施工资源浪费和工期延误,从而严重制约了此类项目施工的良性发展和项目效益提升,而多专业交叉施工可更新资源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其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的成败。因此,本文从可更新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以研究工作面资源为主导影响因素,建立多专业交叉施工蚁群优化模型,并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多专业交叉组织优化系统平台。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为识别影响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的主要因素,根据现场调研、查找文献以及站场工程的特点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资源是制约施工组织管理的关键因素,是导致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混乱、项目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多的根本所在。(2)为解决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的问题,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施工条件,将站场工程施工时有限的施工工作面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区。基于蚁群算法特性构建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蚁群模型。为符合多专业交叉施工的顺序逻辑和工作面资源约束规则,定义了模型中工作面资源转移规则、基于交叉关键点数量计算的分配优先级权重计算方法。(3)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某站场工程施工案例进行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智能优化。通过例证仿真结果与传统方法计算的结果对比显示,该模型具备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零冲突”优势,能有效优化工作面的工作安排顺序和缩短施工总工期、降低施工管理成本,解决了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混乱和工期延误问题。并基于MATLAB平台实现了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集成系统平台开发。(4)根据影响工作面资源配置的专业间交叉关键点数量计算专业间的交叉关联程度,结合各专业的施工特点和施工要求,基于合同管理理论制作符合项目的合同表,将合同表经多方确认编入项目合同文件,使其产生法律效力。通过优化发承包模式减少合同数量和分包单位数量,减少各专业管理的风险。通过制作合同表可以针对施工变更和专业间的融合进行动态管理,预防后期的经济纠纷。合同措施优化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优化施工组织管理,还可以对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做出进一步应对的措施,促进专业工序间的融合,两者共用会大大提升多专业施工组织管理的水平。通过本文研究构建的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模型及智能优化系统平台,结合合同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服务于工程实践。

练斐[8](2021)在《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一个由多种单位构成的复杂系统,语音、词汇、句法等子系统各司其职。语言同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协同系统,各种语言属性互相影响。语言本身及其属性都会受语内及语外因素影响而逐步发生演化。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听觉层面还是视觉层面,长度都是词汇最基础也最显着的属性之一。词汇长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单位的复杂性,呈现文本的整体特征,词长的变化还会引起其他语言属性发生改变,进而带来语言的整体演化。词长因其特殊性,得到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交际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特别是计量语言学,将词长视为研究语言整体特性的关键切入点,相关研究层见叠出。计量语言学研究主张以大规模真实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定量方法,以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自适应机制、演化规律及其动因。现有词长计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就研究工具而言,大部分研究对词汇定义的探讨有限,在选择词长测量单位时一般基于前人研究或个人经验,故存在测量方法不统一的情况,尚无研究对比不同测量方法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其次,在语料特征方面,目前考察的文本类型较为单一,以文学、书信为主,多数研究选用的语料规模较小,缺少系统的跨文体分析;再者,从研究维度上看,现有研究多从共时角度出发,且文章大多重数据而轻分析,鲜有基于统一、大量、真实语料的多维度历时考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17-19世纪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跨文体特征及历时演化趋势,采用计量方法从平均词汇长度、词长分布特征、文本内部词长走势、词长与其他语言属性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在共时层面,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跨文体特征?2)在历时层面,1600年至1899年间,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分别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其演化动因是什么?本研究语料选自德语文本历时语料库(Deutsches Textarchiv,简称DTA),涵盖四个文体类型,总词次约2000万。在开展主体实证研究之前,本文充分探讨词汇定义,据此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DTA语料库中的“报刊”文体语料展开前测。结果表明,音节是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鉴于德语屈折变化丰富,词汇的形符、类符、词形、词目拥有各异的语言学意义,在具体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词汇形态作为测算对象。本研究在对DTA语料库“文学”“应用文”“学术”三类文体300年间的360篇语料进行跨文体、跨时段、多维度分析后,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在共时层面上,不同文体的词汇长度特征既有个性,又显共性。语料的差异性集中体现于整体的词长特征:无论是全文平均词长,还是各词类的平均长度,抑或多音节词的占比,同时期语料均呈现出“学术>应用文>文学”的特点。造成跨文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语言使用偏好。三类文体语料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文本的词汇长度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基于词形形符得到的分布数据可用统一数学模型(单位移超泊松分布)描述。第二,词汇长度与词汇使用频率存在相关性,“词长越短使用频率越高”的特点符合幂律函数=。上述两点均为“省力原则”在德语中的体现。第三,在一篇文本内部,词汇长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与写作策略及篇章信息结构相关,受到人类认知特点影响。2)从历时维度看,德语词汇长度在17-19世纪间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学术”语料的词长历时增速最快,“应用文”次之,而“文学”语言的演化速率较为平缓。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文本和应用文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要求更高,且为了满足新的表达需求常使用复合、派生等构词法创造新词,而这往往会令词汇长度增加。其次,不同词类的演化特征不尽相同。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增速最快,说明上述词类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此外,词长分布模型的参数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体的历时演化特征。整体而言,语言是一个自适应动态系统,词汇长度的演化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认知、交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首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德语词汇长度的跨文体特征与演化规律,在思路方法、研究语料、研究视角等方面均有创新。在思路方法层面,本文重视“词”的概念探讨,以理论指导实践,基于先导研究结果优化主体研究设计,并找到了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有助于改变目前词长测量单位不统一、结果难对比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语料上看,本文突破目前时间维度、文体类型单一的局限性,在选择语料时兼顾同质性与异质性,系统考察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不仅验证了计量语言学的定律与假设,还佐证并拓展了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的相关观点。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构建起多维的词长研究范式,以共时研究为横轴、历时研究为纵轴,结合语法、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维分析,并与现有研究充分对话,展开跨语言比较。既深化了对德语词汇文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了解,也为人类语言共性探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周彪[9](2021)在《面向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得益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蕴含在社交网络中的海量数据可以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价值,但在社交网络的数据发布和数据挖掘过程中可能会引发隐私泄露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到在不泄露社交网络隐私信息前提下,进行安全有效且有价值的数据发布和数据挖掘是当前一个研究热点。差分隐私作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隐私保护方法,目前已被应用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本文针对社交网络隐私保护和差分隐私方法的结合展开相应研究,并做了如下工作:(1)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络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差分隐私基本理论,分析了社交网络中面临的隐私泄露问题,说明了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要求,总结了针对社交网络中的常见的隐私保护方法,阐明了差分隐私具备的数据保护能力,并回顾了近几年领域内的相关学术成果。(2)针对社交网络数据在直方图发布过程中存在的隐私泄漏和查询精度低问题,本文基于差分隐私保护模型,提出了一种相邻桶分组划分方法(Adjacent Group Bucket Dividing,AGBD)。采用图映射方法对社交网络进行节点差分隐私处理,同时针对映射方法在直方图发布过程中存在的引入过量噪声问题,本文提出的AGBD方法使用贪心策略,并结合Laplace机制对相邻桶进行分组划分以减少由于添加过量噪声对直方图发布质量的影响。同时利用排列保序方法优化直方图发布,提升直方图发布查询的精确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AGBD方法可以提升直方图发布后的查询精度。(3)针对社交网络数据中在分类模型的训练和预测过程中面临的隐私泄露问题,本文利用差分隐私保护模型和自适应增强集成学习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隐私的集成学习方法(Differential Privacy Ensemble Learning,DPEL)。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基于决策树的个体分类器构建完毕后,结合噪声添加机制,然后将预先分配好的隐私预算加入到个体分类器的组合过程中,最后得到带隐私保护的强分类器,并对DPEL进行ε-差分隐私性证明。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DPEL方法可以在保证一定数据隐私信息的前提下,使分类模型仍然具备较高的分类准确度。

刘圣涵[10](2021)在《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信道模型及信号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科学研究的一大终极目标在于探索生命的奥秘以及理解生命活动的运转机理。对生物现象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其背后深藏的原理,同时对调节生物过程、疾病预防以及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飞速跨越式发展,人们对于生物系统的理解日趋深刻。生物系统中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与传统基于电磁波的无线通信截然不同,但却经受住了自然选择的考验。因此受自然启发,分子通信作为一种生物适应性良好的通信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又以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机制最受关注。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以信息分子作为信息载体,通过流体介质信道进行信息交互。本文着眼于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中的信道模型以及信号检测技术,从生物信道出发,深入研究分子通信在生物体内的运作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将其延伸到纳米机器领域,针对分子信道环境和分子信号特点研究相应的信号检测技术。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文研究了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生物信道模型。首先对端到端的生物信道进行理论建模并推导出信道响应表达式,重点考虑的生理机制包括信息分子在信道传输过程中发生的降解反应以及在接收机处与受体之间发生的可逆反应。其次为了量化分子信号,将其按照信号来源分成了有效信号,码间干扰以及噪声,并推导出每种信号成分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再次引入基于分子浓度和基于分子类型的调制方式,分别推导出信号判决的检测概率以及信道容量。在仿真中采用基于粒子随机运动的模拟算法验证了信道响应表达式的准确性,同时对比了不同反应速率下的信道容量。第二,针对分子信道响应难以获取以及传统高复杂度的相干信号检测算法在分子通信中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低复杂度的基于特征提取的非相干信号检测方案。首先定性地分析了分子信道响应和分子信号波形的共性特点,提取出单比特局部波峰特征、连续比特波谷特征以及连续比特能量差特征。其次将以上信号特征量化成相应的测度,提出了基于测度等比合并的非相干信号检测算法。再次考虑到不同测度之间的差异性,设计了测度的权重分配方案并提出了基于测度最佳比合并的非相干信号检测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在无需信道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分子信号的可靠传输。第三,为了进一步提升信号检测性能,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相干信号检测方案。该方案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将信号检测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并结合机器学习中的无监督聚类算法实现信号判决。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相比于基于测度线性合并的算法能够显着地降低误码率,并且没有大幅度地增加计算复杂度以及存储空间占用量。其次为了降低纳米发射机对信息分子的泄漏以及对释放精度的控制压力,本文采用了反应式释放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释放模型在反应速率较大时能够有效地逼近性能最优的瞬时释放模型。第四,针对纳米收发机之间距离较远时通信性能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中继辅助的分子信号传输方案。首先讨论了中继节点的接收机模型以及不同传输阶段的信息分子类型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其次根据中继节点的信息转发方式以及传输机制提出了四种中继模式。再次通过定性分析以及数学推导证明了基于特征提取的非相干信号检测算法适用于多中继系统中,并推导出不同中继模式下的理论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引入中继能够有效地提高远距离下分子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并且中继系统的实际性能与推导出的理论误码率相一致。此外,中继模式应根据具体的噪声环境来选取从而取得最优的传输性能。

二、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边失效下2-终端和3-终端网络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本概念和符号
    1.3 研究背景和进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
第二章 边失效下2-终端网络的可靠性
    2.1 预备知识
    2.2 边以大概率失效下2-终端网络的局部可靠性
    2.3 边以小概率失效下2-终端网络的局部可靠性
    2.4 边失效下2-终端网络的一致最优性
    2.5 仿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边以大概率失效下3-终端网络的局部可靠性
    3.1 预备知识
    3.2 局部可靠性比较判定准则
    3.3 局部最优网络
    3.4 仿真实验
    3.5 应用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以小概率失效下3-终端网络的局部可靠性
    4.1 预备知识
    4.2 局部可靠性比较判定准则
    4.3 局部最优网络
    4.4 仿真实验
    4.5 应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终端网络的一致最优性
    5.1 预备知识
    5.2 一致最优网络
    5.3 一致最优网络不存在性
    5.4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引理5.2和引理5.3的证明
附录二 若干小规模的3-终端网络的拓扑结构
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研究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2.2.2 保险定价理论
        2.2.3 政府补贴理论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2.4 综合述评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4.1.1 单产趋势
        4.1.2 分布建模
        4.1.3 概率求解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2.1 经验费率法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6.2.1 保险机构定价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6.2.3 引入政府补贴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6.4 实证结果
        6.4.1 保险定价结果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7.2.1 研究区域
        7.2.2 数据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7.3.1 指数选择
        7.3.2 赔付结构
        7.3.3 保险定价
        7.3.4 参数优化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7.5 实证结果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与变权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范围-频率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评析
        1.2.3 多属性变权决策方法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应用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范围-频率理论
    2.2 累积前景理论
    2.3 需要层次理论
    2.4 MACBETH方法
    2.5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6 多属性固权决策方法
        2.6.1 加权和法
        2.6.2 摆幅置权判断
        2.6.3 网络分析法
    2.7 序依赖Choquet积分模型
    2.8 概率语言术语集和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第3章 范围-频率模型的改进及实验验证
    3.1 引言
    3.2 RF模型的改进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被试
        3.3.2 实验内容
        3.3.3 实验程序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参数估计与相关分析
        3.4.2 属性价值影响因素的显着性检验
        3.4.3 模型数据拟合能力检验
        3.4.4 模型参数的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与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
    4.3 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的方法程序
    4.4 方法验证
        4.4.1 实验问题与实验调查结果
        4.4.2 数值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点依赖变权决策模型
    5.1 引言
    5.2 具有点依赖偏好关联关系的多属性变权决策模型及其评析
        5.2.1 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与相关评析
        5.2.2 多属性相对变权决策模型与相关评析
    5.3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
        5.3.1 模型构建
        5.3.2 乐观系数和属性固权的估算及方案优劣排序
        5.3.3 TOMFDM-VW的方法步骤与优点
        5.3.4 数值对比分析
    5.4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
        5.4.1 模型构建
        5.4.2 TOMADM-RW的方法步骤与优点
        5.4.3 数值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和模糊偏好关系的序依赖变权决策模型
    6.1 引言
    6.2 目标导向多属性序依赖变权决策框架与信息的模糊表达(PLPR)
    6.3 基于PLPR的目标导向属性价值的确定
    6.4 基于PLPR的属性集容量判断赋值及备选决策方案优劣排序
    6.5 模型实施的基本步骤
    6.6 方法的案例应用
        6.6.1 问题描述
        6.6.2 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的确定
        6.6.3 备选决策方案综合价值的确定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两种点依赖变权决策新模型的案例应用
    7.1 案例应用背景
    7.2 设备评标指标体系的设计
    7.3 基础决策信息收集与处理
    7.4 单属性目标导向公度价值的测算
    7.5 基于TOMFDM-VW模型的方案排序结果
    7.6 基于TOMADM-RW模型的方案排序结果
    7.7 基于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的方案排序结果
    7.8 不同点依赖变权决策模型的应用结果分析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1.同案同判的语义分析
        2.同案同判的理论证成
        3.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4.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法实证研究的总体定位
        (二)法实证研究的基本格局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
        (一)论文的框架结构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与检验路径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一、挑战的两个命题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三、基于拆分的检验策略
    第二节 实证检验的方法路径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界定
        二、实证研究的科学哲学基础
        三、定量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实证检验的法律事实路径
        一、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实践性理由
        二、数据来源
        三、作为相同法律事实的“同案”
第二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
    第一节 检验指标的数据分布
        一、年度分布和审理法院覆盖
        二、原告方检验指标分布
        三、原被告共有的检验指标分布
        四、描述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一、历时性同判
        二、受害者男女性别同判
        三、受害者年龄同判
        四、当事人责任同判
        五、被告赔偿能力同判
    第三节 未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一、地域差异较大
        二、伤残赔偿金对抚慰金有锚定效应
        三、不同伤残等级的抚慰金存在显着差别
        三、赔偿标准与抚慰金的特殊关系
第三章 同案同判差异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因果统计原理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和步骤
        二、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回归分析
        三、回归方程的检验
    第二节 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原告身体伤残等级是内在决定性原因
        二、省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重要的外部原因
        三、伤残赔偿金是补充性原因
        四、对其他未形成原因事实维度的补充说明
第四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对策和理论发展
    第一节 明定权利性质与赔偿原则
        一、明定抚慰金的权利独立性
        二、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酌定原则
    第二节 抚慰金同案同判的酌定标准体系
        一、酌定基准制度
        二、累加递增制度
        三、原告过错递减制度
    第三节 以原则看待事实差异
        一、同案同判的原则立场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发展
第五章 同案同判实现的原因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内在正当性
        一、法律原则的道德维度
        二、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辩护
    第二节 同案同判的制度规范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框架
        二、公平正义为内核的制度规范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类
        (二)译着类
        (三)中文论文类
    二、外文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科研成果
        (一)论文成果
        (二)参与课题
后记

(5)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的研究现状
    1.4 可靠性评估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1.4.1 可靠性模型
        1.4.2 小样本可靠性评估
        1.4.3 可靠性仿真
        1.4.4 专家信息
        1.4.5 退化信息
        1.4.6 信息融合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第2章 考虑区间删失数据的前期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
    2.1 引言
    2.2 问题数学描述
    2.3 基于EM算法的考虑区间删失数据估计方法
        2.3.1 EM算法
        2.3.2 考虑区间删失数据的参数估计
    2.4 基于Delta方法的区间估计方法
    2.5 仿真验证
    2.6 实例分析
        2.6.1 主轴可靠性评估
        2.6.2 伺服刀架可靠性评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混合不确定性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仿真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FMA法建立故障树
    3.3 不确定性量化
    3.4 基于不完全维修的双层多状态可靠性仿真方法
        3.4.1 蒙特卡洛仿真方法
        3.4.2 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仿真
    3.5 实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的贝叶斯先验信息融合方法
    4.1 引言
    4.2 专家系统
        4.2.1 确定各标准权重
        4.2.2 各标准可靠性提升因子的提取
    4.3 基于改进的贝叶斯信息融合方法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威布尔分布的小样本可靠性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随机退化过程
        5.2.1 Wiener过程的退化模型
        5.2.2 Gamma过程的退化模型
        5.2.3 逆高斯过程的退化模型
        5.2.4 基于扩散过程的非线性退化建模
    5.3 贝叶斯参数估计方法
        5.3.1 贝叶斯方法简介
        5.3.2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
    5.4 考虑右删失数据的小样本参数估计方法
        5.4.1 问题数学描述
        5.4.2 混合威布尔分布先验分布
        5.4.3 基于条件概率密度数据分类
        5.4.4 基于MCMC子分布求解方法
    5.5 仿真验证
    5.6 实例分析
        5.6.1 考虑退化数据的主轴可靠性评估
        5.6.2 考虑右删失数据的伺服刀架可靠性评估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基于时间序列和贝叶斯神经网络的非平稳时期光伏功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2 光伏电站的功率特性及相关数据处理
    2.1 光伏发电的原理概述
        2.1.1 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
        2.1.2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2.2 光伏并网系统发电功率影响因素分析
        2.2.1 辐照度的影响
        2.2.2 天气类型的影响
        2.2.3 温度的影响
        2.2.4 湿度的影响
        2.2.5 其他因素的影响
    2.3 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数据预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不良数据产生原因分析
        2.3.3 不良数据出力及归一化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光伏功率预测的相关理论
    3.1 基于辐功比差判别理论(DM)的非平稳时期光伏出力提取
    3.2 基于MIC理论的特征选择
    3.3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光伏功率预测
        3.3.1 LSTM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3.3.2 LSTM神经网络模型
    3.4 基于Stack-LSTM的光伏功率预测模型
        3.4.1 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
        3.4.2 基于Stack-LSTM的预测模型
        3.4.3 确定性预测评价指标
    3.5 基于贝叶斯(BAYES)神经网络的光伏功率预测
        3.5.1 贝叶斯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3.5.2 贝叶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5.3 区间预测评价指标
    3.6 基于NSGA-Ⅱ模型的多目标优化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非平稳时期光伏功率预测
    4.1 预测模型的构建
    4.2 数据准备与处理
    4.3 影响因素特征选择
    4.4 确定性预测结果
    4.5 不确定性区间预测结果
    4.6 多目标优化预测结果
        4.6.1 基于点预测模型的目标优化
        4.6.2 基于区间预测模型的目标优化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RCPSP问题研究现状
        1.2.2 合同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重点和难点
2 站场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特征分析
    2.1 站场工程项目特征
        2.1.1 站场工程特征
        2.1.2 站场工程项目特点
        2.1.3 站场工程项目资源特点
    2.2 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2.2.2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不科学
        2.2.3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粗放
        2.2.4 项目工期延误率高
    2.3 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流程
        2.3.1 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的依据
        2.3.2 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原则
        2.3.3 施工组织优化辅助方法
    2.4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思路
    2.5 本章小结
3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建模与求解
    3.1 蚁群算法思想的借鉴与应用
        3.1.1 蚁群算法对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模型构建启发
        3.1.2 蚁群算法在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应用的关键步骤
        3.1.3 蚁群算法应用于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的先进性分析
        3.1.4 蚁群寻优系统与多专业交叉施工优化相似性分析
    3.2 施工组织优化蚁群模型构建
        3.2.1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蚁群算法模型约束
        3.2.2 施工资源配置蚁群模型优化流程
        3.2.3 施工逻辑思路
        3.2.4 基于多专业交叉施工优先级权重计算
        3.2.5 施工优化蚁群模型可行解构造
    3.3 基于MATLAB平台的施工组织优化蚁群模型求解
        3.3.1 施工组织优化蚁群模型求解思路
        3.3.2 搜索逻辑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模型验算及智能优化系统平台设计
    4.1 项目概况
    4.2 利用传统流水施工方法计算
        4.2.1 统计专业工程量和工期
        4.2.2 计算施工工期和相关费用
    4.3 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模型计算
        4.3.1 求解步骤与建立相关矩阵
        4.3.2 工作区优先级权重计算
        4.3.3 案例数值仿真求解
        4.3.4 施工工期优化有效性分析
        4.3.5 施工经济优化有效性分析
    4.4 施工组织智能优化配置系统设计
        4.4.1 智能优化系统基础框架设计
        4.4.2 项目资源智能优化配置系统功能设计
        4.4.3 智能优化系统案例应用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施工合同措施研究
    5.1 计算交叉关联程度
        5.1.1 解决思路
        5.1.2 计算交叉关联程度
    5.2 优化发承包模式
    5.3 合同措施研究
        5.3.1 施工工作面的运输通道配合合同表
        5.3.2 施工变更合同表
        5.3.3 通信、信号及电力专业的配合施工合同表
        5.3.4 消防及给水专业的配合施工合同表
        5.3.5 汇编入项目合同文件
        5.3.6 合同管理流程
    5.4 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的建议
        5.4.1 构建有效直接的的多专业综合评价决策依据
        5.4.2 施工组织管理系统建设
    5.5 项目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议
        5.5.1 建立完善制度体系
        5.5.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词长研究述评
        1.1.1 多学科词长研究
        1.1.2 词长计量研究
        1.1.3 德语词长计量研究
        1.1.4 现有研究评述
    1.2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词的界定
        2.1.2 词长分布定律
        2.1.3 词长-词频协同定律
        2.1.4 门策拉-阿尔特曼定律
    2.2 研究语料
        2.2.1 德语简史
        2.2.2 语料来源及预处理说明
        2.2.3 语料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3 计量指标与统计方法
        2.3.1 词长测量单位
        2.3.2 词长类型
        2.3.3 软件与程序
3 德语词长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3.1 测量单位对词长测量结果的影响
        3.1.1 基于字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2 基于字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3 基于音节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4 结果对比及相关性探究
    3.2 词形变化对词汇长度的影响
        3.2.1 基于词形形符和词目形符的测量结果
        3.2.2 基于词形类符和词目类符的测量结果
        3.2.3 结果对比与成因探究
    3.3 小结与讨论
4 德语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共时考察
    4.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1 动态词长分布
        4.3.2 静态词长分布
    4.4 词长与词频关系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5 文本内部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对比
    4.6 小结与讨论
5 德语词长演化的跨文体历时考察
    5.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语
    6.1 研究概述
    6.2 研究结果
    6.3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术语德汉对照表
附录2 超长词列表(选)
作者简历

(9)面向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社交网络
        2.1.1 社交网络概念
        2.1.2 社交网络结构
        2.1.3 社交网络隐私
        2.1.4 社交网络攻击
        2.1.5 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技术
    2.2 差分隐私
        2.2.1 相关概念
        2.2.2 实现机制
        2.2.3 相关性质
        2.2.4 保护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交网络中满足节点差分隐私的直方图发布方法
    3.1 社交网络图映射处理
        3.1.1 节点差分隐私
        3.1.2 图映射
        3.1.3 复杂度分析
        3.1.4 敏感度分析
    3.2 满足差分隐私的直方图发布方法
        3.2.1 直方图发布
        3.2.2 基于差分隐私的相邻桶分组划分方法
        3.2.3 排列保序
    3.3 实验分析
        3.3.1 实验环境
        3.3.2 实验数据集
        3.3.3 评价标准
        3.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交网络中满足差分隐私的集成学习方法
    4.1 社交网络中基于分类任务的隐私泄露
    4.2 分类算法
        4.2.1 基于差分隐私的分类模型
        4.2.2 分类算法执行过程
        4.2.3 决策树
        4.2.4 集成学习
    4.3 满足差分隐私的集成学习方法
        4.3.1 自适应增强集成学习策略
        4.3.2 噪声添加机制
        4.3.3 构造个体分类器
        4.3.4 基于差分隐私的集成学习方法
        4.3.5 隐私性分析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实验数据集
        4.4.3 评价标准
        4.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信道模型及信号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分子通信概述
        1.2.1 分子通信的种类
        1.2.2 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的定义
        1.2.3 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的特征
        1.2.4 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的应用
    1.3 分子通信的研究现状及现存科学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现存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生物信道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工作
    2.3 系统模型
        2.3.1 生物信道模型
        2.3.2 信道响应
    2.4 分析与讨论
    2.5 信号量化及调制技术
        2.5.1 信号量化
        2.5.2 分子浓度移相键控调制
        2.5.3 分子类型移相键控调制
        2.5.4 信道容量
    2.6 仿真与分析
        2.6.1 仿真算法
        2.6.2 仿真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特征提取的非相干信号检测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工作
    3.3 系统模型
        3.3.1 信道模型
        3.3.2 信号量化
    3.4 分子信号特征提取
        3.4.1 单比特局部波峰特征
        3.4.2 连续比特波谷特征
        3.4.3 连续比特能量差特征
    3.5 非相干信号检测算法
        3.5.1 测度等比合并
        3.5.2 测度最佳比合并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相干信号检测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工作
    4.3 系统模型
        4.3.1 发射机模型
        4.3.2 信道模型与信号量化
    4.4 非相干信号检测方案
        4.4.1 综合测度构建
        4.4.2 模糊聚类算法
        4.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中继辅助的分子信号传输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工作
    5.3 系统模型
        5.3.1 信道模型
        5.3.2 信号量化
    5.4 非相干信号检测
        5.4.1 适用性分析
        5.4.2 理论误码率计算
    5.5 仿真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边失效下2-终端和3-终端网络的可靠性研究[D]. 谢笋.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3]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与变权决策模型研究[D]. 马慧欣. 吉林大学, 2021(11)
  • [4]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D]. 武西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评估[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1
  • [6]基于时间序列和贝叶斯神经网络的非平稳时期光伏功率预测[D]. 党凯凯.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站场工程室外管网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优化研究[D]. 孙梓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D]. 练斐. 浙江大学, 2021(08)
  • [9]面向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 周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10]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信道模型及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 刘圣涵.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标签:;  ;  ;  ;  ;  

条件概率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