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SIP 的网络会议

基于 SIP 的网络会议

一、基于SIP的网络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谢梓琪[1](2015)在《基于SIP协议的网络会议安全等级提升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音频、视频、数据等通信内容已被迁移到互联网上,实现了低成本、高灵活的传输方式,并成为如今通信领域主流的发展方向之一。伴随着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各大通信企业对于VoIP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入,其应用和服务正在帮助用户节省资金、提高生产力并丰富客户关系。其中基于VoIP技术的IP电话的广泛使用更是推动了该产业朝着愈发先进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其信号是在Internet上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自然继承了IP网络易受攻击的先天不足,易受到黑客、病毒的攻击。因此,对于大中型企业这类客户群而言,提升IP电话的安全等级刻不容缓。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探讨企业级用户使用IP电话进行网络会议时自动提升其安全等级,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支持网络会议的两大主流协议,即基于ITU-T的H.323协议和基于IETF的SIP协议,对于SIP协议的功能及网络实体、SIP消息格式、SDP协议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SIP协议和H.323协议进行了比较,突出了SIP具有易扩展的特性。针对网络会议是将传统的语音模拟信号打包成数据包在Internet上进行传输,自然继承了其易受攻击的特点,本文阐述了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相应的SIP安全机制以及PKI技术对于数据加密的方法,着重讲解了PKI技术的概念、服务和组成,这也是目前加密领域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结合思科IP电话的实际使用情况,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网络会议的安全等级是由其中安全等级最低的终端设备所决定的,因此要想保证加密的通话质量必须使得终端能够自动提升其安全等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对SIP协议进行扩展——在消息头部增加新的参数,并且重新构造SIP状态机,来满足在不牺牲通话质量和会议安全性的基础上,完成IP电话安全等级的自动提升。本文中所研究的这种方法在SIPp平台上进行了实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网络会议的安全等级。未来经过压力测试确保平稳运行后,将作为思科IP电话产品的一个新功能推出市场。

江枫[2](2013)在《基于SIP协议的电话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生产调度指挥通信系统是工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以PSTN电路交换技术为主的调度系统由于其可靠性差、兼容性差、移动性差以及成本高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SIP协议的电话技术也随之兴起。由于其在移动性、经济性、兼容性以及融合性上,都有比较大的优势,这使得网络电话技术在电话调度系统中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对基于SIP协议的调度系统的研究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在对IP电话调度系统的关键协议进行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SIP的语音调度系统的方案。该方案首先对整个系统的框架进行了设计,包括服务器以及调度台的设计。该系统以开源软件系统Asterisk为服务器。然后,重点分析了Asterisk服务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并且使用MFC类库设计调度台的界面以及实现后台的控制。最后,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及对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罗皓[3](2012)在《RTMP媒体流嵌入SIP软交换网络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实验室萌芽的SIP协议,其最初定位只是尝试将企业从PBX昂贵的硬件和维护费用中解脱出来。但随着Internet的发展,用户越来越多的渴望使用新一代的IP通话方式及其衍生的新业务。SIP是一个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释放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会话。当下,越来越多的运营商,CLEC,ITSP都在提供基于SIP的服务。然而,植根于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互联网,SIP若仅仅应用于基本的语音通讯领域,似乎未能物尽其用。而当前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流媒体技术正方兴未艾。如能于VoIP通讯网络中辅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将会是通讯领域的一场变革。实时流媒体技术的标准,当首推Adobe公司的RTMP协议。它是用于Flash播放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视频,音频和数据的协议。使用RTMP协议优势明显,首先RTMP协议是个轻量级的协议,定义简洁;RTMP数据包头可以动态协商大小,甚至可以不需要包头,开销小、节省带宽。其次,其Web前端播放器Flash Player几乎被所有浏览器支持,覆盖率全球95%以上的个人电脑,并且还具有其他客户端软件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借助Adobe公司公开RTMP协议的契机,本文从深入研究RTMP协议和SIP协议基本原理和规则入手,提出了一种RTMP流嵌入SIP网络的整体体系架构模型(本文称为RTMP-in-SIP网关)的研究与设计方案。此方案实现了RTMP流媒体应用与SIP网络的转换与互通。客户端可借助Flash技术制作Web Flash软电话,不仅可以使用传统流媒体服务器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服务,而且还能将电话呼叫接入到SIP网络,甚至是传统的PSTN网络中。本文的研究重点是RTMP流嵌入SIP网络时,RTMP会话的表示形式以及它如何与SIP会话进行关联;RTMP流如何驱动SIP多线程呼叫模型的工作。同时,在呼叫的生命周期中,信道的状态处理机是如何与RTMP流进行通讯同步。最后,本文测试了RTMP-in-SIP网关在Web软电话和SIP软电话之间转换呼叫信令的能力。并且,利用性能测试工具SIPp进行压力测试,从带宽占用率、协议转换延迟、并发呼叫数等参数来验证网关在协议转换方面的功能和性能。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体系模型能很好的应用在实际项目中。

王金柱[4](2012)在《IMS过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发生过载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容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当发生过载时,网络处理能力显着下降,从而无法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因此,如何有效的对网络进行过载控制,是所有网络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代网络核心控制网的演进,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实现了业务逻辑与呼叫控制、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的分离,为多媒体业务提供了统一的会话控制、计费接口和用户鉴权认证等功能。IMS可以看成是整个网络的神经中枢系统,因此对IMS进行过载控制是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论文总结了作者在IMS过载控制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将IMS过载控制体系分为网络传输层、控制互联层以及业务层三个子层,并分析每个子层的主要过载控制机制;针对控制互联层,提出了一种基于发送端的端到端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化协议)过载控制策略,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分布式SIP过载控制机制。此外,通过增加探测机制来进一步提高过载控制的性能:针对业务层,着重解决Presence(状态呈现)业务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令牌桶的Presence业务通知消息流量控制机制。对于上述新机制和算法,均进行了仿真验证和性能分析。论文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创新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创新工作简要归纳如下(一)提出了基于发送端的端到端SIP过载控制策略。不同十以往的端到端SIP过载控制策略,由SIP网络的核心服务器通过复杂的相互协作将过载信息反馈到边缘服务器上,再由边缘服务器实施过载控制。在新策略中,核心服务器只需要实现简单的本地过载控制,当发生过载时使用SIP503响应拒绝接收到的会话,边缘服务器通过接收SIP网络中的过载反馈(SIP503响应)来控制准入网络的会话流量。在此策略中,由网络的边缘服务器拒绝SIP会话,网络不会浪费资源用于转发最终会被拒绝的会话,因此这种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SIP网络过载。此外,该策略仅需要过载控制部署在SIP网络的边缘服务器上核心服务器之间无需复杂的相互协作,因此这种控制策略实现简单、易于在实践中应用。(二)基于创新点(一)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分布式SIP过载控制机制DEOC (A Distributed End-to-end Overload Control Mechanism)。作为基于发送端的端到端过载控制策略的一个具体实现,DEOC部署在SIP网络的边缘服务器上,通过接收SIP网络中的过载反馈来控制准入网络的会话流量。论文以TCP的AIMD (Additive Increase and Multiplicative Decrease,加性增、乘性减)拥塞控制算法作为基础来设计DEOC的会话准入速率控制算法,并且根据SIP过载控制的具体需求,包括:竞争性、响应性、吞吐率以及公平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非线性会话准入速率控制算法。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证明了DEOC即使在输入负载超过网络容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SIP网络具有较高的吞吐率。此外,该机制还可以对输入负载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并且具有很好的公平性。(三)基于创新点(二)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探测的SIP过载控制机制PEOC (A Probe-based End-to-end Overload Control Mechanism)。与DEOC相似,该机制也属于基于发送端的端到端过载控制,在SIP网络的边缘服务器上控制网络的负载。此外,通过周期性探测SIP网络,PEOC估计网络负载并基于估计的负载控制向SIP网络转发的会话流量,从而更加准确、及时地对网络进行过载控制。实验结果表明与DEOC相比, PEOC可以更加有效地对SIP网络进行过载控制。(四)针对Presence业务提出了一种基于令牌桶的通知消息流量控制机制]-NTC (A Token-bucket Based Notification Traffic Control Mechanism),用于控制Presence业务通知消息流量对IMS的影响。TNTC的目标是在控制通知消息流量的前提下,提高有效访问概率,从而提高用户服务质量。论文基于排队论理论对’TNTC进行建模,分析其主要的概率特性并研究不同参数对TNTC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定时器机制相比,TNTC可以处理较高的更新到达率并且可以提供较高的有效访问概率

李鸿彬[5](2012)在《SIP网络中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大规模部署和商用,IMS系统在下一代网络(NGN)中的核心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IMS系统中的会话初始协议(SIP)的安全性,已成为国内外各大运营商在提供各类增值业务时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大部分运营商多采用会话边界控制器(SBC)作为IMS运营商对于固网IP安全可控的网络接入设备,但SBC主要完成拓扑隐藏、媒体流整形、NAT穿越、接入控制和媒体加密等功能,并不能完成固网IP中的实时检测和防御功能。而采用基于SIP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是一种智能的、主动的SIP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通过使用高效的检测算法及时检测SIP入侵的发生,并采用一定的响应方式实时地阻止或减轻SIP入侵行为,保护SIP服务器/IMS系统不受实质性的恶意攻击的一种智能解决方案。本文紧紧围绕SIP网络中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包括:1.参考RFC3261相关技术规范,针对SIP协议的规则定义,提出了一种安全的基于规则的SIP畸形消息检测与防御方法,设计了一种快速检测SIP畸形消息攻击的防御系统。分析了SIP畸形消息和畸形消息的攻击过程,根据SIP协议的特点,抽象了一种通用的数据模型,并借鉴Snort和Netfilter框架,在Linux内核层实现了一种高效的SIP畸形消息的检测和防御系统。2.通过对SIP DoS攻击的原理、方式和特征以及SIP网络面对的典型的洪泛攻击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阈值动态调整和实时动态防御相结合的SIP单源洪泛攻击防御模型。分析了SIP洪泛攻击的流量特征,针对SIP DoS攻击的实时防御,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的流量异常检测算法和阈值动态调整算法,同时采用时间惩罚算法减少系统误判率。通过此防御模型的检测与防御,系统可以在SIP单源洪泛攻击发生时有效地阻止SIP服务器/IMS系统被攻击的可能,保证网络的实时可用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级别设定的攻击减弱方法。根据SIP协议自身特点和SIP消息的历史记录,将SIP消息按照历史记录、协议自身进行安全级别分类,利用流量监控对洪泛攻击检测。当发生分布式洪泛攻击时,通过设定合适的安全级别减弱攻击造成的影响,并且将此方法应用在两级防御DoS攻击体系结构中。4.提出了一种针对SIP分布式洪泛攻击的两级防御DoS攻击体系结构(TDASDFA):一级防御子系统(FDS)和二级防御子系统(SDS)。FDS对SIP的信令流进行粗粒度检测与防御,旨在过滤非VoIP消息和丢弃超出指定速率的IP地址的SIP信令,保证服务的可用性;SDS对SIP信令流进行细粒度检测与防御,利用一种基于安全级别设定的攻击减弱方法检测并过滤具有明显DoS攻击特征的恶意攻击和低流量攻击,FDS和SDS协同工作来实时检测网络状况,减弱SIP分布式洪泛攻击。5.针对SIP即时消息的实时性问题,研究了其在SIP网络中的行为特征及黑白名单机制处理检测的高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网络和黑白名单机制的SPIM检测和防御模型。该模型将基于社会网络的识别模型和改进的黑白名单机制结合,并利用自动更新算法对基于社会网络的识别模型进行自动更新,提高了SIP垃圾即时消息的检测性能和检测准确率。最后,提出了一种两层融合分类器检测和防御机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融合分类器的各个部分中,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设计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舒畅[6](2011)在《基于对等技术的网络电话中语音网关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会议初始化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被广泛的应用于网络电话VoIP (Voice on IP)系统中。但传统SIP网络过度依赖于SIP中央控制服务器,导致系统的可靠性差,维护成本高,将对等P2P(Peer-to-Peer)技术引入SIP网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VoIP系统为了更好更全面的提供服务,需要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实现相互通讯,从而提出了基于P2P技术的SIP VoIP系统的语音网关系统。基于P2P的SIP VoIP系统的语音网关系统是将PSTN网与IP网连接起来的桥梁。它实现了SIP信令与PSTN信令的相互转换和媒体数据转换。语音网关系统研究了P2P技术与SIP协议的融合,提出并实现了在SIP协议中使用P2P技术,实现了语音网关节点VGW(Voice GateWay node)在P2P SIP网络中的大规模接入和维护算法,使VGW可以通过语音网关管理节点GWMN(GateWay Management Node)来获得所管理的语音网关资源,并能动态地加入或者离开网络和实现自我维护更新,实现了VGW在P2P SIP网络中语音网关资源的发布和搜索算法,VGW将所获得的语音网关资源在网络中进行发布,并承担对资源的搜索过程。研究了VGW之间基于GWMN的分域管理,根据VGW的地域区别,在其加入P2P SIP网络后进行分域管理,实现了语音网关系统的发现策略和负载均衡策略,根据VGW当前的负载能力进行会话分配,并通过GWMN完成语音网关资源的发现机制。通过实际部署系统和仿真测试,验证了语音网关系统的功能。在仿真系统中对系统的呼叫容量和呼叫时延进行测试,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语音网关系统的通话建立符合国际电信联盟对网络电话的建议标准,并验证了大规模部署语音网关系统的可行性和健壮性。

商文涛[7](2010)在《SIP协议及其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SIP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讨论了SIP协议在未来互联网中的几种可能的应用,针对SIP协议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做了分析。

韩磊磊[8](2010)在《基于P2P-SIP的VoIP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向传统的电话系统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是现有的VoIP系统大都采用C/S结构,系统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单点失效和性能瓶颈的问题,而P2P技术在应用中表现出的分布性、可靠性和负载均衡性正好可以用于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P2P-SIP网络的组网技术和安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基于P2P-SIP的VoIP语音通话系统。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研究了P2P-SIP的组网技术,对结构化P2P网络的路由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选择配置简单、扩展性好的Chord作为本文研究的P2P-SIP网络的底层DHT架构。针对P2P-SIP网络高动态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限签名的分布式认证机制,该机制采用动态的门限值,当网络中的总节点数变化时,参与认证的节点数也会相应的变化,这是一种完全分布式的过程,因此更能适应节点频繁加入与退出的P2P-SIP网络。结合所提的分布式认证机制,本文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P2P-SIP网络的恶意节点检测机制,实现了对网络中节点的实时监控。在网络中预先定义了针对不同攻击的节点行为规范(NBS),根据NBS对节点之间发送的消息进行比较,找出与多数节点发送消息具有不同内容的节点,定义为恶意节点,并利用分布式证书机制将恶意节点清除出网络。设计了一个基于P2P-SIP的VoIP语音通讯系统,首先分析了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对系统的主要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将本文中提出的分布式认证机制和恶意节点检测机制加入到了系统的认证模块中,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通过系统测试以及与中心结构的VoIP系统的比较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

陈玉英[9](2010)在《基于DHT全分布式P2P-SIP网络电话稳定性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DHT全分布式结构化网络稳定性要求的分析,并综合P2P-SIP网络电话的特点,针对CHORD结点搜索算法提出一种基于DHT分布式P2P-SIP网络电话稳定性的设计思想,既充分发挥DHT结构P2P网络的全分布式优点,又能保证P2P-SIP网络电话运行的稳定性.

汤晶[10](2010)在《基于SIP的移动VoIP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强大,传统的多媒体业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在现有的异构网络环境之上发展更多的移动多媒体增值业务,成了当前研究的热门。其中典型的应用为VoIP技术。实现VoIP的一个关键的技术就是信令技术,目前广泛应用的有两种信令体系:H.323和SIP。H.323功能强大但却非常复杂,它规定了完整多媒体应用架构,要求较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SIP协议是一个简单的、易扩展和实现的,基于文本的信令控制协议。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底层接入无关的应用层信令协议。基于以上原因,研究SIP对移动VoIP的支持与应用,对发展接入无关的移动多媒体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设计实现了基于SIP的网络服务组件,通过该系统基于SIP的移动VoIP用户可以很简单的进行定位和建立多媒体会话,进而完成语音交互过程。本系统遵循RFC3261规范,并基于MJSIP协议栈,对SIP协议栈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实现了包括:传输层、事务层和事务用户层。然后基于此协议栈设计实现了包括代理服务器、注册服务器和重定向服务器等SIP网元,构建了一个基于SIP的网络融合平台。同时,本文又对新兴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进行了研究,将SIP协议栈成功应用于Android平台上,实现了模拟终端到服务器的通信。在完成以上功能的同时,本文重点研究了SIP对移动性的支持,提出了一种动态分层注册模型,用于实现移动设备域内移动时切换延迟问题。由于SIP协议本身缺少安全机制保护,故在SIP应用中,安全性问题也是考虑的重点,本文也对SIP的安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实现了Http摘要认证方案。本系统在模拟网络环境上进行了多次测试,验证了SIP服务器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本文通过构建的SIP网络,验证了SIP移动多媒体应用的可行性和方便性,下一阶段,本项目将重点研究基于SIP网络的多媒体应用系统,譬如:多方会议系统等。

二、基于SIP的网络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IP的网络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IP协议的网络会议安全等级提升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VoIP 及 SIP 协议介绍
    2.1 VoIP 技术概述
        2.1.1 VoIP 的概念及原理
        2.1.2 VoIP 相关技术协议分析
    2.2 SIP 协议的基本内容
    2.3 SIP 和 H.323 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网络会议安全性威胁及 PKI 技术
    3.1 网络会议安全威胁
        3.1.1 IP 电话媒体流安全性威胁
        3.1.2 SIP 协议安全性威胁
    3.2 常用的 SIP 安全机制
    3.3 PKI 框架
        3.3.1 PKI 的概念
        3.3.2 PKI 的服务简介
        3.3.3 PKI 的组成
    3.4 本章小结
4 网络会议安全等级自动提升方法的研究
    4.1 研究目标
    4.2 思科安全网络会议概况及配置
        4.2.1 IP 电话安全等级配置
        4.2.2 网络会议建立方法
        4.2.3 所存在的问题
    4.3 网络会议安全等级自动提升方法的研究
        4.3.1 SIP 扩展——新增“secure”参数
        4.3.2 SIP 扩展——新增“Encryptable”参数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会议安全等级提升方法的实现
    5.1 SIP 状态机重构
        5.1.1 CUCM 状态机
        5.1.2 PhoneD 状态机
    5.2 实现平台介绍
    5.3 实现环境搭建
    5.4 具体实现
        5.4.1 PhoneD 端
        5.4.2 CUCM 控制 PhoneD 端
        5.4.3 PhoneA 端和 CUCM 控制 PhoneA 端
        5.4.4 实现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SIP协议的电话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IP 电话调度系统的发展和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SIP 协议
    2.1 概述
    2.2 SIP 消息
        2.2.1 请求消息
        2.2.2 响应消息
    2.3 SIP 操作
        2.3.1 SIP 编址
        2.3.2 SIP 操作过程
    2.4 SIP 呼叫处理
        2.4.1 注册
        2.4.2 之间直接通信的呼叫
        2.4.3 通过代理服务器的呼叫
        2.4.4 通过重定位服务器的呼叫
    2.5 SIP 实现机制
        2.5.1 传输层
        2.5.2 事务层
    2.6 SDP 协议
    2.7 RTP 协议
        2.7.1 RTP
        2.7.2 RTCP
第三章 电话调度系统的设计
    3.1 设计需求
    3.2 调度台的设计
        3.2.1 调度台功能操作区
        3.2.2 主显示区
        3.2.3 分机信息显示区
        3.2.4 调度台时间显示区
        3.2.5 调度台状态显示区
第四章 电话调度系统服务器的实现
    4.1 Asterisk 开源服务器技术分析
        4.1.1 Asterisk 介绍
        4.1.2 Asterisk 的安装及配置
    4.2 调度主机模块
        4.2.1 注册服务器模块
        4.2.2 代理服务器模块
        4.2.3 呼叫调度台队列模块
    4.3 呼叫功能的实现
        4.3.1 语音调度系统基本单呼叫的实现
        4.3.2 语音调度系统群呼的实现
    4.4 调度功能的实现
        4.4.1 强插功能的实现
        4.4.2 强拆功能的实现
        4.4.3 会议功能的实现
    4.5 监听功能的实现
    4.6 录音功能的实现
        4.6.1 录音文件
        4.6.2 录音的播放
        4.6.3 录音的流程
第五章 电话调度系统调度台的实现
    5.1 传输模块的实现
    5.2 登陆功能的实现
    5.3 调度台界面的实现
        5.3.1 调度台功能操作区的实现
        5.3.2 主显示区的实现
        5.3.3 分机信息显示区的实现
        5.3.4 调度台时间显示区的实现
        5.3.5 调度台状态显示区的实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RTMP媒体流嵌入SIP软交换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现状
    1.3 立论依据
    1.4 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体系与协议研究
    2.1 SIP 协议介绍
        2.1.1 SIP 概念术语
        2.1.2 SIP Proxy 与 B2BUA
        2.1.3 RTP 协议描述
    2.2 RTMP 协议介绍
        2.2.1 RTMP 三次握手
        2.2.2 RTMP Chunk 格式
        2.2.3 RTMP Message 格式
        2.2.4 RTMP command 消息
        2.2.5 AMF 数据格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TMP-in-SIP 网关模型设计
    3.1 系统设计方案
        3.1.1 FreeSwitch 的接口描述
        3.1.2 模块框架描述
        3.1.3 模块功能划分
    3.2 相关功能模块接口
        3.2.1 基本概念和数据结构
        3.2.2 RTMP TCP 模块接口描述
        3.2.3 RTMP SIP 模块接口描述
        3.2.4 RTMP RPC 模块接口描述
        3.2.5 RTMPAMF 模块接口描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TMP-in-SIP 网关关键技术
    4.1 Time33 哈希算法
    4.2 AMF 序列化与 Event 链表存储
    4.3 呼叫会话的表示和 RTMP 多线程模型
        4.3.1 SIP 呼叫会话与信道的管理
        4.3.2 RTMP 流驱动的多线程会话模型
    4.4 RTMP 流与信道状态迁移
        4.4.1 信道状态迁移图谱
        4.4.2 RTMP 流和信道状态处理机的交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实验结果分析
    5.1 RTMP-in-SIP 网关功能测试
        5.1.1 测试方案
        5.1.2 测试环境和网络拓扑图
        5.1.3 测试结果分析
    5.2 RTMP-in-SIP 网关性能测试
        5.2.1 测试工具
        5.2.2 测试方案
        5.2.3 呼叫信令流结果分析
        5.2.4 呼叫媒体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IMS过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过载产生的原因以及过载对网络的影响
        1.1.2 网络中的过载控制技术
        1.1.3 IMS的过载控制问题分析
    1.2 主要创新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IMS过载控制综述
    2.1 IMS概述
        2.1.1 IMS标准演进
        2.1.2 IMS层次化结构
        2.1.3 IMS主要功能实体
        2.1.4 IMS会话控制
        2.1.5 IMS媒体控制
        2.1.6 IMS业务控制
    2.2 IMS过载控制体系结构
        2.2.1 IP网络传输层过载控制
        2.2.2 IMS控制互联层过载控制
        2.2.3 IMS业务层过载控制
    2.3 小结
第3章 IMS中分布式SIP过载控制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2.1 本地过载控制研究
        3.2.2 跳到跳过载控制研究
        3.2.3 端到端过载控制研究
    3.3 端到端过载控制机制
        3.3.1 端到端过载控制机制设计原则
        3.3.2 DEOC设计
    3.4 RA设计与分析
        3.4.1 竞争性、响应性和吞吐率
        3.4.2 RA的非线性速率增加规则
        3.4.3 公平性
        3.4.4 不同参数对RA性能的影响
    3.5 性能评价
        3.5.1 仿真环境
        3.5.2 仿真结果
        3.5.3 不同参数对DEOC性能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IMS中基于探测的SIP过载控制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探测的端到端过载控制机制设计
        4.2.1 测量、探测和限制模块
        4.2.2 控制决策模块
    4.3 PRA设计与分析
    4.4 探测机制
        4.4.1 探测机制
        4.4.2 预测算法
    4.5 性能评价
        4.5.1 仿真结果
        4.5.2 不同参数对PEOC性能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IMS中PRESENCE业务通知消息流量控制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TNTC设计与分析建模
        5.3.1 TNTC设计
        5.3.2 TNTC的参数
        5.3.3 分析建模
    5.4 性能评价
        5.4.1 数学分析
        5.4.2 仿真结果
    5.5 小结
    5.6 附录
        5.6.1 附录一
        5.6.2 附录二
        5.6.3 附录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或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SIP网络中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SIP 攻击的背景和分类
        1.1.2 研究意义
    1.2 SIP 攻击的研究现状
        1.2.1 SIP DoS 攻击研究现状
        1.2.2 SIP 垃圾信息研究现状
        1.2.3 系统评价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SIP 畸形消息攻击的检测和防御的研究
    2.1 问题分析
    2.2 SIP 畸形消息
        2.2.1 SIP 消息解析
        2.2.2 SIP 畸形消息
        2.2.3 SIP 畸形消息的攻击
        2.2.4 SIP 协议的安全机制的研究
    2.3 入侵检测技术
        2.3.1 特征分析
        2.3.2 数据模型
        2.3.3 SIP 协议的 ABNF
        2.3.4 异常检测技术
    2.4 一种基于规则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2.4.1 体系结构
        2.4.2 优先级队列
        2.4.3 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P 单源洪泛攻击的检测与防御的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SIP DoS 攻击的相关知识
        3.2.1 SIP DoS 攻击原理
        3.2.2 SIP DoS 攻击方式
        3.2.3 SIP 会话的建立过程
        3.2.4 卡方统计
    3.3 防御模型
        3.3.1 工作过程
        3.3.2 系统模块
    3.4 关键技术的实现
        3.4.1 IP 地址对存储结构
        3.4.2 算法
    3.5 实验与分析
        3.5.1 测试方案
        3.5.2 阈值调整实验
        3.5.3 检测率实验
        3.5.4 延迟模拟仿真
        3.5.5 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P 分布式洪泛攻击的检测与防御的研究
    4.1 问题分析
    4.2 SIP 分布式洪泛攻击减弱方法
        4.2.1 减弱方法模型
        4.2.2 实验及分析
        4.2.3 小结
    4.3 体系结构
        4.3.1 逻辑处理流程
        4.3.2 第一级防御结构
        4.3.3 第二级防御结构
    4.4 实验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PIM 攻击的检测与防御的研究
    5.1 研究动机
        5.1.1 问题提出
        5.1.2 SIP 即时消息
        5.1.3 研究目标
    5.2 基于社会网络的识别模型
        5.2.1 社会网络
        5.2.2 信任评估机制
        5.2.3 识别模型中的定义
    5.3 黑白名单机制
    5.4 SIP 垃圾即时消息检测方法
        5.4.1 SIP 垃圾 IM 识别模型的建立
        5.4.2 SIP 垃圾 IM 的检测
        5.4.3 SIP 垃圾 IM 识别模型的更新
    5.5 系统防御模型
        5.5.1 系统模块
        5.5.2 工作过程
    5.6 实验及分析
        5.6.1 实验环境
        5.6.2 实验数据
        5.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种两层融合分类器检测和防御机制的研究
    6.1 相关工作研究
        6.1.1 熵值理论
        6.1.2 洪泛攻击的分类算法
    6.2 两层合分类器防融御机制
        6.2.1 第一层分类器检测与防御
        6.2.2 第二层分类器检测与防御
    6.3 实验
        6.3.1 实验方案
        6.3.2 实验分析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及专利
致谢

(6)基于对等技术的网络电话中语音网关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文章框架结构
2 基于P2P 的SIP VOIP 中语音网关系统
    2.1 基于P2P 的SIP VOIP 系统简介
    2.2 语音网关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2.3 语音网关系统的网络架构及功能模块
    2.4 语音网关系统的工作流程
    2.5 小结
3 语音网关系统的核心算法
    3.1 基于P2P 的SIP 协议
    3.2 语音网关节点接入与维护算法
    3.3 语音网关资源发布算法
    3.4 语音网关资源搜索算法
    3.5 小结
4 语音网关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4.1 语音网关系统的分域机制
    4.2 语音网关系统的负载均衡策略
    4.3 语音网关系统的发现策略
    4.4 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简介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7)SIP协议及其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IP协议简介
2 SIP协议的典型应用
    2.1 在VoIP系统中的应用
    2.2 在IMS系统中的应用
    2.3 对IP网络移动性的支持
    2.4 与P2P网络的结合
3 SIP协议的困难和挑战
    3.1 SIP协议的可扩展性
    3.2 SIP协议的安全性

(8)基于P2P-SIP的VoIP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P2P 网络技术分析
        2.1.1 P2P 网络的特点
        2.1.2 P2P 网络路由算法分析
        2.1.3 P2P 网络路由算法比较
    2.2 SIP 协议分析
        2.2.1 SIP 实体
        2.2.2 SIP 消息
        2.2.3 SIP 呼叫建立过程
        2.2.4 SIP 协议在VoIP 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2.3 两种P2P 与SIP 的结合方案
        2.3.1 SIP-using-P2P
        2.3.2 P2P-over-SIP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2P-SIP 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3.1 P2P-SIP 网络结构及安全性分析
    3.2 基于门限签名的分布式认证方案
        3.2.1 相关工作
        3.2.2 方案的详细设计
        3.2.3 安全性分析
        3.2.4 实验仿真
    3.3 基于NBS 的恶意节点检测机制
        3.3.1 恶意节点检测方法
        3.3.2 恶意节点检测模型
        3.3.3 恶意节点清除机制
        3.3.4 实验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2P-SIP 的VoIP 系统研究与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的设计目标
        4.1.2 系统的功能模块
        4.1.3 系统的类设计
    4.2 主要模块设计
        4.2.1 用户接口模块
        4.2.2 认证模块
        4.2.3 DHT 模块
        4.2.4 NAT 穿越模块
    4.3 系统性能分析
        4.3.1 理论分析
        4.3.2 系统测试
        4.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9)基于DHT全分布式P2P-SIP网络电话稳定性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DHT与P2P-SIP体系结构的回顾
2 稳定性研究与设计
    2.1 结点信息稳定性
    2.2 用户信息稳定性
3 结论

(10)基于SIP的移动VoIP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与背景
    1.2 题目的目的意义
    1.3 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国外现状与趋势
        1.3.2 国内现状和趋势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系统目标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简介
    2.1 NGN和软交换技术简介
        2.1.1 NGN的网络功能
        2.1.2 NGN的核心技术
        2.1.3 软件交换技术
    2.2 SIP协议简介
        2.2.1 SIP的结构
        2.2.2 SIP的主要功能
        2.2.3 SIP消息分析
        2.2.4 SIP网络功能
    2.3 SIP的安全性
    2.4 Android操作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3.1 SIP移动性研究
        3.1.1 SIP对移动性的支持
        3.1.2 移动定位
        3.1.3 移动过程中的切换
    3.2 注册模型的研究
        3.2.1 平面注册模型
        3.2.2 动态分层模型
    3.3 基于SIP的移动VoIP应用的研究
        3.3.1 VoIP的概述
        3.3.2 媒体流的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IP的移动VoIP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与设计
        4.1.1 移动VoIP的总体设计
    4.2 SIP核心的实现
        4.2.1 传输模块
        4.2.2 事务处理模块
        4.2.3 事务用户管理模块
        4.2.4 会话应用层
    4.3 SIP网络组件的开发
        4.3.1 代理模块
        4.3.2 注册模块
        4.3.3 重定向模块
    4.4 移动客户端的开发
        4.4.1 系统描述
        4.4.2 系统功能
        4.4.3 系统的设计
        4.4.4 系统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
    5.1 测试环境
        5.1.1 网络部署
        5.1.2 客户端功能测试
        5.1.3 服务器功能测试
        5.1.4 结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基于SIP的网络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IP协议的网络会议安全等级提升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谢梓琪. 东华大学, 2015(12)
  • [2]基于SIP协议的电话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江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3]RTMP媒体流嵌入SIP软交换网络的研究与实现[D]. 罗皓.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4]IMS过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王金柱.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5]SIP网络中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鸿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2(10)
  • [6]基于对等技术的网络电话中语音网关系统研究[D]. 舒畅.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7]SIP协议及其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J]. 商文涛. 数据通信, 2010(05)
  • [8]基于P2P-SIP的VoIP关键技术研究[D]. 韩磊磊.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3)
  • [9]基于DHT全分布式P2P-SIP网络电话稳定性研究与设计[J]. 陈玉英.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01)
  • [10]基于SIP的移动VoIP的研究与实现[D]. 汤晶.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基于 SIP 的网络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