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前筛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B超前筛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一、B超术前筛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亮[1](2021)在《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文中指出目的:由于饮食习惯的西方化和体育活动的减少,近年来中国人群中胆结石疾病的流行有所增加,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病人倾向于选择微创手术,传统的外科手术逐渐走向微创化。目前临床上对于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的选择、适应症仍有较大争议,也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本文旨在总结我科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资料、特点、手术方式及适应症的选择,来探讨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月~2021年1月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同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二期LC。统计的资料分别为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更改手术方式;术后资料包括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胃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胆瘘、术后出血、胆道感染、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二次取石术。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淀粉酶(AMS)。资料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秩和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一般资料:LTCBDE组、ERCP+同步LC组、ERCP+二期LC组在年龄、体重、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方面无明显差异。术中资料:在术中出血量、更改手术方式方面,三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方面,LTCBDE组<ERCP+同步LC组和ERCP+二期L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资料:在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方面,LTCBDE组<ERCP+同步LC组<ERCP+二期L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上,ERCP+二期LC组患者高于LTCBDE组和ERCP+同步L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总并发症方面,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检查方面:ERCP+二期LC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低于ERCP+同步L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RCP+二期LC组术前血清淀粉酶(AMS)最高;LTCBDE组的术后1天、术后3天的血清淀粉酶(AMS)最低;ERCP+二期LC组术后3天的AMS低于ERCP+同步L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TCBDE、ERCP+同步LC、ERCP+二期LC这三种手术方式均可以安全、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LTCBDE对比ERCP+同步LC、ERCP+二期LC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总费用,患者术后有较低的血清淀粉酶水平以及胃肠功能恢复快等特点;通过严谨的术前评估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LT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具有优势。ERCP+同步LC相比于ERCP+二期LC可以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费用以及减少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马郖[2](2021)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回顾分析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急诊LC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疗效差异,拟初步探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方 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组:采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急诊LC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1)术前指标: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②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③入院时实验室指标PCT、IL-6、CRP。(2)围手术期指标:①观察A组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学资料变化;②比较A组行PTGD术后3月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③比较A组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④比较A组LC前和B组行急诊LC前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⑤对比分析A组LC前和B组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的差异;⑥对比两组LC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⑦对比两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⑧比较两组行LC时的中转开腹率;⑨LC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胆道损伤、改变手术方式)。(3)术后比较指标:①术后第一天两组实验室指PCT、IL-6、CRP的差异;②LC术后住院天数;③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瘘、腹腔感染和胆管狭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半年。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选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共55例,急诊行LC的患者为B组共118例。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半年,失访9例。(1)术前指标: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①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资料显示:可见胆囊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胆囊变小、胆总管压迫症状减轻。②A组患者行PTGD术后3月胆囊缩小且胆囊壁变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11.91±0.258vs6.44±0.123cm,P=0.007;胆囊壁厚度:0.67±0.037vs 0.36±0.015cm,P<0.001);③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显着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0.25±0.029vs0.05±0.003pg/ml,P<0.001;IL-6:89.03±6.615vs4.35±0.300 pg/ml,P<0.001;CRP:61.32±7.058vs6.04±0.674mg/dl,P<0.001)。④A 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胆囊更小且胆囊壁更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6.44±0.163vs10.56±0.309cm,P<0.001;胆囊壁厚度:0.36±0.015vs0.61±0.325cm,P<0.001)。⑤A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6±0.003vs0.27±0.032pg/ml,P<0.001;IL-6:4.35±0.300vs88.05±9.485pg/ml,P<0.001;CRP:6.04±0.67vs65.38±6.681mg/dl,P<0.001)。⑥A 组比 B 组患者LC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62.22±2.162 vs 152.33±6.140min;术中出血量:14.17±0.768 vs 67.50±7.780ml P值为<0.001)。⑦A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vs 22.0%,χ2=4.273,P=0.039)。⑧A组LC中转开腹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vs 8.5%,χ2=4.947,P=0.026。⑨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B 组(3.6%vs15.3%,χ2=4.925,P=0.026,P<0.05)。其中包括:术中胆总管损伤:A组0例,B组1例;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A组2例,B组5例;改变手术方式:A组0例,B组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下部分胆囊切除术2例,共计12例。(3)术后比较指标:①A组患者LC术后第一天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均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0.003 vs 0.16±0.031pg/ml;IL-6:4.15±0.282 vs 16.89±1.949pg/ml;CRP:5.32±0.510 vs 15.98±2.004mg/dl,P<0.001)。②A组患者LC术后住院天数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0.065 vs 3.36±0.154天,P<0.001)。③B组急诊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1.8%vs 11.8%,x2=4.781,P=0.029,P<0.05)。其中包括,胆瘘:A组0例,B组有胆瘘3例;腹腔感染:A组1例,B组8例;胆管狭窄:A组0例,B组3例。[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TGD序贯LC与急诊LC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相比,可能通过有效引流胆汁、降低胆囊压力、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使得LC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LC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石磊[3](2021)在《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为萎缩性胆囊炎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中诊断提供指导性意见,降低萎缩性胆囊炎漏诊率,进一步改善胆囊癌预后。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合肥市滨湖医院手术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入院手术患者,严格按照筛选标准,通过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共45例,经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均为非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15例。仔细阅读,入组符合条件的患者和去除不符合条件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和术中诊断及解剖指标的相关数据,参考《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共识意见(2018年)》。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采取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体重、糖尿病、BMI、右上腹疼痛次数和结石数量。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我们对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胆囊萎缩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收集的45例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其中包括胆囊长径小于45mm伴胆囊壁萎缩硬化35例,胆囊体积缩小伴胆囊壁萎缩硬化10例。315例非萎缩性胆囊炎患者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313例,非结石胆囊炎2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体重、糖尿病、BMI(body mass index)、右上腹疼痛次数和结石数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年龄、患病时间、BMI、右上腹疼痛次数和结石数量是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萎缩性胆囊炎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患者的:患病年龄(OR=2.048,P=0.044)、患病时间(OR=2.431,P=0.018)和结石数量(OR=2.859,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是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萎缩性胆囊炎有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多个危险因素间互相作用,术前对于萎缩性胆囊炎的确诊率低,我们通过该研究发现其主要见于高龄患者有较长胆囊结石胆囊炎患病史和胆囊多发结石的患者。我们在术中探查及手术操作时更应仔细,以免发生胆道损伤。对于萎缩性胆囊炎患者,我们应建议立即行手术治疗,以免拖延发展成为胆囊癌,同时我们建议应提倡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避免超重。

顾旺[4](2021)在《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虽然一部分胆总管结石患者基本无症状或有仅有轻微不适,但在一些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可继发胆道炎症和其他严重症状。如果对有症状性胆管结石的患者不及时治疗,将很可能进一步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和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随访发现,半数以上的胆管结石患者会出现胆绞痛症状,且25%的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另有研究表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患者每年患胆绞痛的风险约为1%,患症状性胆总管结石的风险约为0.2%,患胆源性胰腺炎(GSP)的风险约为0.04%-1.5%。因此对于胆总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早诊断和早治疗极为重要。虽然先进的诊断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临床导向的方法仍然是最重要的,对于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不典型的临床症状都应得到鉴别。在胆总管结石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中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已有相关研究报道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水平会异常升高,且在继发胆管炎的患者中可升高至1000U/ml以上。但目前关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水平与患者胆道炎症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水平与患者胆道炎症水平之间的关系,明确CA19-9在胆总管结石这一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与资料本研究共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08月至2018-08月年收治的13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并且所有纳入的患者都没有恶性肿瘤病史及其他胆道相关疾病病史。这些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的诊断都经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或术中检查证实。患者入院当天,我们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WBC计数、CA19-9水平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相关临床数据和信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仍然是诊断胆管炎的重要手段,胆管炎的诊断方法:(A)临床症状表现包括(1)胆道疾病相关病史;(2)发热和/或寒战;(3)黄疸;和(4)腹痛(右上腹或上腹部)。(B)实验室数据包括炎症和肝功能障碍的证据。(C)影像学表现包括胆管扩张或病因学证据(经B超或MRCP证实为结石)。根据WBC计数将135名胆总管结石患者分组,依据WBC水平分为(3.5-9.5×109/L和≥9.5×109/L)两组;然后我们使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间CA19-9水平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根据患者是否继发胆管炎将患者分为单纯结石组和胆总管结石继发胆管炎组,依据两组患者CA19-9水平与WBC水平建立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从而绘制出ROC曲线,因此也就可得出各标志物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CA19-9与性别、年龄、WBC、总胆红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由卡方检验可得出各组间患者的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528>0.05)。相同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5)。本研究中收集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以中位数(1/4、3/4)表示;通过秩和检验(p=0.017<0.05),两组总胆红素水平有显着差异。因为两组CA19-9水平也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继续采用秩和检验评估两组间CA19-9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WBC计数与CA19-9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这WBC与CA19-9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r=0.255;p<0.01)。经过诊断试验发现,CA19-9曲线下面积(AUC)为0.977(95%CI:0.953-1.000),59.54 U/L阈值诊断准确率最高,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93.5%,而WB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594-0.775),8.9×1 09阈值诊断准确率最高,灵敏度为65.5%,特异性为68.8%。进一步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A19-9与白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1.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高低可能代表着胆总管结石患者自身的炎症水平高低。较高水平的CA19-9可能预示着更高的炎症状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可能是预测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胆管炎的潜在有用生物标志物。因此,CA19-9水平升高应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使他们能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进展,避免病情进一步的加重。

刘杰[5](2021)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尚未有对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和获益评估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同时探讨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prophylactic cholecystectomy,PC)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894例患者和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其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894例患者分为单纯胃癌切除术组800例,PC组9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估胆囊结石形成对术后累积生存时间的影响。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单纯胃癌切除术的80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561,70%)和验证集(n=239,30%),Lasso回归在训练集筛选预测指标并将筛选的预测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验证集中进行内部验证。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比PC组(n=94)和单纯胃癌切除组(n=800),分析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为38.0%(304/800),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的发病率为11.8%(94/8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95%CI):1.371(1.287–1.467),P<0.00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OR(95%CI):1.075(1.049–1.102),P<0.001),全胃切除(OR(95%CI):7.787(5.151–11.983),P<0.001)和近端胃切除(OR(95%CI):2.325(1.309–4.108),P=0.0037)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OR(95%CI):1.1443(1.0706-1.2243),P<0.001),TBIL(OR(95%CI):1.0270(1.0006-1.0524),P=0.036)和Roux-en-Y消化道重建(OR(95%CI):2.3219(1.5551-5.1102),P=0.025)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组(n=304)的总体生存时间显着低于胃癌切除术后无胆囊结石组(n=496)(log-rank检验:P=0.005)。4.Lasso回归筛选以下变量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预测模型:BMI,TBIL,胃切除范围。并将预测模型以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Nomogram的判别能力,校正能力和临床效能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统计量等于0.816。5.将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和0.729,内部验证组和外验证组的校准度和DCA决策曲线均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普遍性和临床实用性。6.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组较单纯胃癌切除术组不会增加住院时间(21.65d vs 21.21d,P=0.779),术后并发症(32(34.0%)vs 209(26.1%),P=0.130),首次通气时间(3.33d vs3.68d,P=0.002),禁食时间(6.34d vs 6.78d,P=0.012),首次下床时间(2.16d vs 2.55d,P<0.001),术后30天内死亡(0 vs 1(0.1%),P=1),住院费用(81388.34RMB vs 81998.27RMB,P=0.954),二次手术发生率(1(1.1%)vs 13(1.6%),P=1),术后总体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P=0.4),且患者3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胃癌切除组(62.8%vs 40.9%,P<0.001)。7.胃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相关性: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n=94)与单纯胃癌组(n=800)的术前谷氨酰转移酶值(36.93U/L vs 31.63U/L,P<0.001)、p TNM分期(Ⅱ期:16.0%vs 34.1%;Ⅲ期:68.0%vs 50.0%,P=0.002)、T分期(T1:7.5%vs 15.4%;T2:11.7%vs 34.1%;T3:20.2%vs 50.0%;T4:60.6%vs 0.5%,P<0.001)和肿瘤分化等级(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高(38.%),且97%是在术后1年内发生。2.BMI,TBIL,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BMI,TBIL,Roux-en-Y消化道重建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基于BMI,TBIL,胃切除范围构建了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用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nomogram在预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5.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安全有效,但是否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仍需后期研究。

谢秀丽,张鑫,董梅,程慧,焦晓坤[6](2020)在《术前超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相关指标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术前超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程度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B超检查,分析胆囊底部及颈部周围组织脏器滑动情况,评估胆囊周围有无粘连。与患者术后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术前超声对胆囊病变周围组织粘连的判断价值。根据术前B超检查有无粘连情况,分析术前B超检查有无粘连与手术难度的关系。结果术前B超检查有粘连比例与手术术中检查有粘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粘连与无粘连组在胆囊大小、胆囊折叠、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结石、胆汁淤积、胆周积液与团块以及结石数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囊壁外突与分层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腔内结石最大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粘连组价值粘连组在囊壁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粘连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无粘连组,出血量明显多于无粘连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多于无粘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超声可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对胆囊周围粘连诊断率较准确,对患者手术选择、预后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陆思远[7](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颜丙智[8](2020)在《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不同术式对于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患者的疗效,为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不典型的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并进行手术的患者44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44例分为A、B两个组:其中A组为胆管囊肿切除+胆囊切除+Roux-en-Y胆肠吻合术组,共26例,其中腹腔镜组即A1组15人,开腹组即A2组11人;B组为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共18例,均为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特点略作阐述,并对A1组与A2组之间关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A组与B组、A1组与A2组关于近期并发症:胆漏、术后出血、肠漏以及远期并发症: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复发、胰腺炎、癌变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的远期并发症:胆管结石伴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与A2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组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低于A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的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患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和继发性胆管扩张难以鉴别,很易误诊误治。其在影像学表现、胆道镜所见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其手术方式仍应遵循胆管囊肿的治疗原则,采用胆管囊肿切除+Roux-en-Y胆肠吻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比传统开腹手术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贾伟路[9](2020)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以及经保守治疗好转后Ⅱ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T-LC)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随访,探讨在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中,选择LSC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发病时间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68例,包括行LSC、LC、CT-LC患者。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LSC组28例,LC组24例,CT-LC组16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指标、肝功能、胆囊壁厚度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SC组、LC组、CT-LC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术后首次排气(d)时间分别为[123.5±10.48、150.4±8.91、98.75±9.71,(P<0.05)],[52.14±8.35、109.54±12.35、47.44±8.21,(P<0.05)],[3.64±1.31、4.54±1.32、2.31±1.40,(P<0.05)],LSC组和CT-LC组均优于LC组。LSC组和CT-LC组中转开腹率为2例(7.1%)、1例(6.2%)均少于LC组5例(17.8%),P=0.015。三组术后腹腔引流量(ml)、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d)为[53.71±10.13、70.17±5.79、30.69±6.99,(P<0.05)],[5.50±1.53、5.75±1.57、2.44±1.41,(P<0.05)],CT-LC组优于LSC组和LC组。住院天数(d)、住院总费用(元)为[5.29±1.58、6.75±1.07、11.13±1.54,(P<0.05)],[16378±1427、18404±1234、25836±752,(P<0.05)],LSC组均优于LC组和CT-LC组。LC组4例(6.7%)中转开腹、2例(8.3%)发生腹腔感染,LSC组和CT-LC组无此情况。LSC组、LC组及CT-LC组发生胆瘘病例分别为4例(14.2%)、5例(20.8%)、1例(6.25%),P=0.514。LC组、LSC组各出现1例(3.5%、4.1%)术后肠梗阻,P=1.000。三组都未出现穿刺孔口感染。LSC组、LC组及CT-LC组分别出现3例(10.7%)、5例(20.8%)、2例(12.5%)术后体温大于38.5℃。LC组因中转开腹转ICU病房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随访,其中16人失访,3个月随访LSC组、LC组、CT-LC组上腹部疼痛不适分别为2例(9.0%),1例(6.2%),1例(7.1%),P=1.000;恶心呕吐1例(4.5%),1例1(6.2%),1例(7.1%),P=1.000;LSC组、LC组腹泻1例(4.5%),1例(6.2%),P=1.000;LC组胆总管结石残留1例(6.2%),P=0.577,均无其他病例。6个月随访LSC组、LC组上腹部疼痛不适1例(4.5%),1例(6.2%),P=1.000;LC组腹泻1例(6.2%),P=0.577;CT-LC组均无其他病例。结论:在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中存在胆囊三角解剖困难的病例中,LSC与LC和经保守治疗好转后Ⅱ期行LC组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开腹率低、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且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匡志均[10](2020)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总结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期对临床工作者在遇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时有所帮助。[方 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9年8月收治入院的97例ABP患者的病例资料。97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有无胆道梗阻将所有病例分为轻型梗阻型13例、轻型非梗阻型65例、重型梗阻型7例、重型非梗阻型12例。所有患者入院均检测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肝功能等。97例患者入院均完善腹部B超,其中7例患者已完善腹部B超;51例患者完善腹部CT;80例患者完善腹部MRI。其中仅行B超5例;MRI2例;行B超、CT共12例,包含1例EUS。B超、MRI共39例;CT、MRI共5例;B超、CT、MRI共34例,包含1例EUS。其中34例患者同时行B超、CT、MRI检查后,分析各自对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等检出率。77例不伴胆道梗阻的ABP中2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48例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后,分别给予内镜治疗(n=9)、腔镜治疗(n=17)、双镜联合治疗(n=2)、开腹手术治疗(n=19)、胰周脓肿穿刺治疗(n=1)。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及非梗阻型ABP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等。因胰周脓肿穿刺组数量仅1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在分析数据时未采纳。20例伴有胆道梗阻的ABP,在采取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取内镜(n=10)及手术(n=10)早期解除胆道梗阻。对比内镜组及手术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采用SPSS IBM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97例ABP 中,ALT>75U/L 占 65 例,TB>40 μ mol/L 占 46例。但仅有一项升高时,ALT升高仅有29例,TB仅有10例。2.34例患者同时行B超、CT、MRI检查后,分析各自对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等检出率。研究发现对于胆囊结石的检出率,B超和MRI检测优于CT。而B超、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MRI优于B超、CT。而对于胆道扩张伴胆总管结石MRI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检测率优于CT。3.77例不伴胆道梗阻的ABP,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在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及复发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率上保守治疗高于手术治疗。4.对于非梗阻型ABP的不同手术选择在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腔镜、内镜组最优,而在并发症上腔镜组优于内镜组。5.20例伴有胆道梗阻的ABP,内镜组治疗与手术组治疗在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内镜组治疗明显优于手术组。[结 论]1.对于ABP的诊断,ALT、ALP、血清总胆红素中两项升高时应高度怀疑ABP。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在此基础上可优先行MRI检查。但MRI检查可漏诊胆总管细小结石,此时我们应结合患者肝功情况,可加做EUS,明确病因及诊断。2.对于非梗阻型ABP的治疗,可待患者病情平稳,约1-2周后行手术治疗。且应尽量在本次入院完成,避免出院后ABP的复发。3.在治疗非梗阻型ABP的手术选择时,可优先考虑行腔镜治疗。4.对于梗阻型ABP的治疗,应及时解除胆道梗阻,约24-72小时内首选ERCP+EST解除胆道梗阻。

二、B超术前筛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术前筛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进展
    2.2 肝外胆道的解剖
    2.3 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2.4 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2.4.1 非手术治疗
        2.4.2 手术治疗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患者入选标准
        3.1.2 患者排除标准
    3.2 手术方法
        3.2.1 术前检查
        3.2.2 术前准备
        3.2.3 手术原则与麻醉方式
        3.2.4 手术具体操作步骤
    3.3 术后治疗
    3.4 出院标准
    3.5 统计相关观察指标
        3.5.1 术前资料
        3.5.2 术中资料
        3.5.3 术后资料
        3.5.4 术后并发症
        3.5.5 实验室检查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术前一般资料
    4.2 术中资料
    4.3 术后资料
        4.3.1 术后一般资料
        4.3.2 术后并发症
        4.3.3 术前、术后 1 天、术后 3 天实验室检查变化
第5章 讨论
    5.1 LTCBDE、ERCP+同步 LC、ERCP+二期治疗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比较分析
        5.1.1 三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分析
        5.1.2 三组患者的术中资料分析
        5.1.3 三组患者术后资料分析
        5.1.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
        5.1.5 患者术前、术后 1 天、术后 3 天实验室检查变化分析
    5.2 本医疗组开展LTCBDE的经验总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izzi综合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 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萎缩性胆囊炎的形成和手术进展
    参考文献

(4)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A19-9在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5)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部分 胃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6)术前超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相关指标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B超诊断胆囊粘连与手术病理诊断情况对比
    2.2 术前超声检查有无胆囊粘连与结石比较
    2.3 术前超声检查有无胆囊粘连的腔内结石最大长径、囊壁厚度比较
    2.4 术前B超诊断有无胆囊粘连与手术难度的关系
3 讨论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9)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四、B超术前筛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D]. 赵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2]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D]. 马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D]. 石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19-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D]. 顾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D]. 刘杰. 兰州大学, 2021(12)
  • [6]术前超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相关指标的评估价值[J]. 谢秀丽,张鑫,董梅,程慧,焦晓坤. 河北医药, 2020(16)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D]. 颜丙智.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贾伟路.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10]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D]. 匡志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B超前筛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