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问题,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正视问题,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正视问题 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范银妮[1](2021)在《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我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稳居全球第一。据《日用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表明:从品牌数据来分析,中高端日用陶瓷产品保持一定的幅度增长,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我国日用陶瓷在国外主要市场占有率较大,呈现稳健增长模式,同时国外新兴市场正在崛起。总体而言我国日用陶瓷产业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状态。但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困难,市场竞争压力大。随着消费者对日用陶瓷制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具有节能、绿色、高性能、高附加值、高技术性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日用陶瓷产业未来发展潜能巨大。“一带一路”辐射到的人口数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六十,连通了七十一个区域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总量约为全球的三分之一,表现出非常蓬勃的发展势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划时代的伟大战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不竭的力量,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为实现绿色、环保、公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景德镇的日用陶瓷企业要大力把握好“一带一路”的优良政策,积极投身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还要主动观察,从文化交流融合碰撞出的火花中探索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陶瓷产业发展形势背景展开详细的叙述;分析了“一带一路”经济贸易下的陶瓷产业及其经济影响;重点探析了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市场定位、产品创新、人才结构、交通设施等角度一一进行探讨;分析陶瓷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一带一路”视角下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发展建议。

郑菁菁[2](2020)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景德镇是中国千年的陶瓷名都,有着深远的陶瓷艺术文明和历史。在古时,陶瓷艺术作品主要限制在名门等上层社会中,行业规模较小。进入当代社会,公众对陶瓷艺术品的需求和投资规模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而日益扩大。因此,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在国内艺术市场大势所趋等因素的影响下,作为瓷都的景德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以便更好地剖析陶瓷艺术品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如何发展陶瓷艺术品市场的研究较少。其次,对艺术品市场进行概述,阐述了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发展概况和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分析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因素为基础资源丰富,有巨大的需求,投资规模、政府的积极支持等其它有利因素和陶瓷艺术市场产业链不足,缺乏专业人才,陶瓷艺术市场机制不完善,与陶瓷艺术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建议,也就是说,加快建设具备完善产业链的艺术品市场,培养复合专业型艺术品市场人才,促进陶瓷艺术品市场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希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探索提供参考。

汪倩[3](2019)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以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宗旨在于对江西省景德镇市日用瓷生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特别是以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针对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围绕环境、文化、战略三个因素去思考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构建和实践方法。运用PEST法、EFE矩阵、IFE矩阵、SWOT矩阵分析法、QSPM评价矩阵对某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企业内部资源掌握到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在整个行业当中带来的机会和包含的威胁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和公司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的系统方法,对它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和运用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首先对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基本概述,介绍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概念,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内涵。然后在介绍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现阶段人力资源构成及管理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公司人力资源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随后运用EFE矩阵对公司人力资源外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价;再运用IFE评价矩阵对公司人力资源内在环境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价;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归纳。接着围绕SWOT分析归纳,列出战略组合矩阵,结合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战略。为了能够最有效达到以上战略实施效果,提出若干条适合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保障措施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方式。

朱姝妍,鄢春根,童薇羽[4](2017)在《从专利视角看我国日用陶瓷技术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中国知识产权网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CNIPR)检索整理日用陶瓷领域专利,通过分析我国日用陶瓷专利的申请时间趋势、创新区域分布、创新主体构成、技术热点分布等,了解我国日用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情况。

黄燕婷[5](2017)在《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税收征管的研究》文中认为景德镇,号称“千年瓷都”、“世界瓷都”,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人口160多万,面积5256平方公里。众所周知,英语china的意思为瓷器,而我们国家被西方叫做China,就是由于此处未瓷器发源地。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下诏,命昌南烧制瓷器,其底款都要署名景德年制这四个大字,故得名景德镇。CHINA的发音源于我国昌南这一千年古镇,此处生产历史与陶瓷文化十分悠久,美轮美奂的瓷器不仅远销海外,更是作为朝廷贡品而备受皇帝喜爱。正所谓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陶瓷业在丰富的资源与人力带动下而发展的如火如荼,甚至一度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其工艺别具一格,占据鳌头,这在我们国家甚至是全球制陶领域均是影响力非凡的,它不但是华夏瓷都,还是世界瓷都,其陶瓷文化日益深厚,且声名远扬。现如今,景德镇已然变成了人们心中的陶瓷之都,提起景德镇,人们就会想到陶瓷,而提到陶瓷,人们也会首先想起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品质高、精美独特,是其他陶业难以媲美的。税收征管是税收产业政策可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个国家的税务制度当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与工具,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进步与发展。所以,对产业政策税费征收管理实施情况做出研究,深入了解陶瓷业的税收征管做法与流程,这对于陶瓷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有利于经济跨越发展,意义深远。面对“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火热实践,景德镇陶瓷产业走向如何、工作着力点在哪,怎样使陶瓷税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人通过与系统内部“二次创业”座谈、与陶瓷企业座谈,赴瓷局、统计局、陶瓷园区等部门调研、走访陶瓷企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陶瓷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本论文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陶瓷业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与现行成果为依据和参考,找出了当前陶瓷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最后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改进性的建议。本文一共由六个章节组成,简述如下:第一章,导论。即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依据、创新之处、应用价值、不足之处等做出了分析与阐述。第二章,提出了公共管理和产业发展有关理论和概念,重点讲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管理,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等理论,旨在为全文研究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剖析现阶段景德镇陶瓷产业税收征管的现状。第四章,从外部环境,市场秩序以及发展规划等视角对景德镇的陶瓷业现行税收征管中所存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第五章,根据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得到发展陶瓷产业的税务部门促进陶瓷产业税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第六章,基于上述文章内容,提出了本文结论,对景德镇的陶瓷业未来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构想与预期。

蔡乾[6](2017)在《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思想史研究的路径、文献学的考证和分析、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对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依靠史料方面的深入发掘,并结合地理、贸易、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同时段欧洲大陆各国汉学成果进行补益和参照,在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中探讨以往被学术界所低估的专业汉学阶段之前的英国汉学所取得的成果。更试图在钱锺书、范存忠、陈受颐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补充、修正和推进,来探究英国汉学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在具体人物的思想观念中理解和分析具体的汉学文本或问题,从产生汉学着作的动态社会历史和知识文化背景中把握汉学家思想观念的转折和变化,尽力展示英国汉学学科体系奠基、并协助英国文化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从而把握本时段英国汉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脉络,并更客观和充分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总结学术成果、理清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中国”(China)一词的确立过程,即“契丹和中国是否为同一个国家”这一英国汉学研究起点问题形成的历史语境、讨论与验证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为后文的研究勾勒了历史的背景。第二章的视线转向“中国风尚”时期英国人对瓷器、茶叶和园林艺术这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和实体的研究,探索它们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对英国社会习俗进步的促进。第三章对英国汉学中的汉语研究进行梳理,重点探讨“普遍语言”观念影响下的汉语研究与18世纪欧洲语言观转变后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第四章讨论英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并对译介水平与特点、文学评论“以中证西”的论证模式和比较视野的初步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中集中研究英国学者对中国宗教和社会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本文注重将“中国风尚”、“普遍语言”观念、“中国年代学争论”、“礼仪之争”、“英国自然神论”、“古今之争”、“爱尔兰启蒙运动”等思潮和事件结合进论述之中,以探索同英国汉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和历史动态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本时段的英国汉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走过了一条由名到实,从语言基础到文学、艺术审美批评,再到深涉文明核心的伦理道德、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讨论的道路。进而可以总结出本时段英国汉学研究的特点:其研究既同欧洲大陆汉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立场诉求,并在强烈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促进了英国现代观念的形成。

唐湘雨[7](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研究说明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李朔[8](2016)在《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工业设计根植于工业化的土壤,其发展的趋势总是与工业化进程同步。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跨越式发展,逐步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使我国工业化中后期与其信息化阶段达到历史交汇。在这样的境遇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重叠,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时进行与融合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工业设计赖以生存的工业化土壤并未完全成熟,前一阶段的急促生长导致中国基础产业发展存在断层,工业设计缺乏一个充分展开的时间而仓促进入下一阶段,基础相当薄弱,仍然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型产业链,存在着填补空缺、引进、模仿、制造、低价格、同质化的加工型现象。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时,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仍然是发展的屏障,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然而,进入21世纪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重心明显开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传统型到创新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转移,以技术、设计创新、文化软实力等为特征的智慧与创新资源逐步取代物质资源在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此时,中国赖以制胜的成本优势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给我国制造业和工业设计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制造到“智造”该如何发展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今,工业设计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利器和企业创新的重要智力资源已成为普遍共识。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现代设计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并将此课题提升至国家发展策略和战略目标的高度。而今天的中国已不能简单地复制历史,工业设计需要探索出契合我国当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存在价值和生存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设计产业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教训,分析我们之间的差异,找到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尤其重要。并且,要对其发展历程中存的诸多问题和各种弊端,以及更深层次的根源进行探讨和分析,更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其优势和劣势,就需要一个可资比较的参照系。中英两国的现代工业设计均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然而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阶段,英国对中国工业化的萌发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相似的近代社会结构,对手工艺的重视,对传统的尊重与延续、对古老历史的认同,以及中英文化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构成了两国比较的基础和研究思路的起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工业设计发展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实践、产品战略及其理论上。相比国外的研究文献而言,国内关于工业设计的文献比较缺乏,研究多以欧美等国家工业设计史的全面论述为主,或是很少一部分关于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的学术文献散见于工艺美术史、艺术设计史、“断代类”的近现代设计史中。从国内检索出该领域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专题研究的深入程度等状况可以看出,学界关于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的研究存在不足,没有形成体系。对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尚未提出明确的论述和全面的解析。并且,在过去的很多设计研究中,偏重于对中国或西方两个独立的对象进行考察,较少对不同社会进行比较研究,仅有以中西比较为主的比较美术史、设计史并不主要涉及某个具体的对象,对中西的研究也显得过于笼统,缺乏深入具体的探讨。这样不仅无助于研究视角的拓展,还可能减少立论和论证的说服力。因此,本文选取工业设计发展具有典型性的英国和中国作为两个具体明确的对象,并借鉴“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采用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英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社会的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进行客观地互照、互对、互比、互识,察同辨异和分析论证,从而使比较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具体来说,本文以“启”(启始阶段的萌发)、“承”(文化的承继)、“转”(经济的转型)、“合”(适合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并对本文研究的时间进行界定,参照工业革命发展轨迹与工业4.0的概念划分,将工业社会按照技术演进概括为肇始、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四个递进发展的阶段。通过对中英两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的通览,比较工业设计处在四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形态、文化思想的生存土壤中,其发展所呈现的共性与异质特征,分析各自设计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特殊性和缘由,进而总结出所存差异和问题。重点就起始阶段的自觉性差异问题,机械化进程中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差异问题,电气化阶段“质”变与“量”变的差异问题,信息化阶段工业设计观念高低的差异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首先,中英工业设计初始阶段存在着自发和触发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自觉性的缺失,使中国工业设计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进而在后来的工业化进程中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其次,机械化进程阶段中英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存在着不同的视角,英国“修正性”的人文思想与中国“防御性”的民族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这种反思精神暂时阻碍和延缓了英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进程,但却使其设计始终受到以道德关怀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念的影响。而由于反思和反省精神的缺乏,中国对外来工业文明采取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这种麻木却从根本上阻碍了工业设计的进程;再次,电气化阶段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出现“质”变与“量”变的差异问题。此阶段中国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相比之前工业设计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瞬间由机械化设计过渡到电气化设计的阶段,高技术风格一下风靡开来。而英国工业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化到电气化的延伸和扩展,更多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量变过程;最后,从前文的差异比较可以看出,发展到信息化阶段的英国设计观念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观念,设计产业还比较年轻。前一阶段的急促生长导致中国基础产业发展存在断层,同时工业设计缺乏充分展开的时间,基础相当薄弱,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本文力图通过对比研究各阶段两国差异背后所体现出的优势和劣势,找到英国对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以及有价值的参考,尽量避免在今后的探索中走弯路,并以此启发当代中国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思路。另一方面重新梳理中英两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历程,对中国工业设计“断代史”理论研究作补充和完善。同时以论带史,关于两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的比较分析研究,是在新的视角下对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的重新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峰[9](2015)在《20世纪30年代农村复兴思潮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复兴思潮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和现代化道路及追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早在20年代后期,在国民革命的影响下,知识分子已把目光投向农村,自觉地进行建设农村和复兴农村的活动,进入3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民族危机加剧,农村复兴思潮日益凸显而成为主流思潮。倡导和参与农村复兴的知识分子企图通过体制内改良,复兴农业,促兴工业,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文试图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以现代化为主线,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方法,全面考察农村复兴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系统梳理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脉络,总体述评农村复兴思潮的主要内容,具体剖析具有代表性知识分子的农村复兴思想,详细解读着名媒体复兴农村的观点,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对知识分子复兴农村的论争进行评述,总结农村复兴思潮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揭示这一思潮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鸦片战争后,我国农村开始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自然灾害的频仍,中国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破产,政治纷乱,社会失序,乡村教育衰落,30年代民族危机加剧,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危机的程度。面对民族危机和农村危机,知识分子纷纷提出复兴农村的主张,有人从中国传统农本文化中寻找复兴农村的资源,提出“以农立国”的主张;有人对中国乡约进行研究整理,汲取乡约中的合理成分,通过补充和改造乡约,从传统乡约中寻找建设农村的合理因素;有人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奉为建设农村的指导思想;还有人借鉴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可以说,农村复兴理论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近代西方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清末以来地方自治的推行,引起20年代后期村治思潮的兴起,乡村教育危机引发了知识分子对乡村教育改造的思考并出现乡村教育思潮,这一时期是农村复兴思潮的兴起期。30年代前中期,农村经济破产,救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成为潮流,农村复兴思潮向前发展,随着民族危机加剧,民族复兴思潮兴起,进一步推动农村复兴思潮走向高涨,此为农村复兴思潮的第二个时期即发展高涨期。第三个时期为转型衰落期,全面抗战爆发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主要任务,乡村建设向农村联合阵线转型,农村复兴运动向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农村复兴思潮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思潮代替。复兴农村的团体机关众多,农村复兴运动也有多种叫法,或叫村治运动,或叫乡村教育运动,或叫农村合作运动,或叫农业推广运动等。各种机关团体复兴农村的事业主要包括实行农村自治、改造农村教育、组织农村合作、实施农业推广、活跃农村金融、发展乡村工业等内容。由于农村复兴团体建设农村的入手方法和侧重点不同,乡村建设领袖的学养和理论依据有别,形成不同的农村复兴理论。在农村复兴运动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梁漱溟、晏阳初、高践四、许仕廉等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的、有价值的农村复兴思想。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是严重的文化失调问题。他主张建立乡农学校,依靠知识分子下乡和农民打成一片,运用教育和合作的方法,走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复兴农村,创造新文化,在中国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存在着“愚穷弱私”四大病症,采取“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复兴农村,为民族复兴奠基。高践四主张开展民众教育,培养民众团体,挽救农村经济衰落。方显廷提出发展乡村工业,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由政府推动进行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许仕廉主张复兴农村应以整个社会为对象,从地方自然经济区域入手,运用计划的、科学的方法,通过复兴农村,以谋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梁漱溟等人的农村复兴思想多角度地展示农村复兴思潮的全貌。农村经济破产,引起媒体的关注,报刊杂志纷纷刊发救济农村的文章,提出复兴农村的主张。《独立评论》对农村破产现状有着深刻的认知,详细剖析农村破产的原因,对农村复兴方案进行多元设计。《中国经济》概括了中国农村破产的具体表现,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封建势力的剥削是中国农村破产的根本原因,并对复兴农村提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大公报》以媒体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派记者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报道农村破产现状,分析破产原因;创办《乡村建设》副刊,广发复兴农村言论;并身体力行组织赈灾募捐活动,救济受灾农村。《东方杂志》设置农村议题,凸显农村地位重要,利用媒体功能,传播农村复兴思潮,督促政府实施复兴农村的各种措施。正是由于报刊杂志的宣传和鼓吹,农村复兴运动由少数人的主张变为一种社会思潮,由涓涓细流,汇合成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为救济农村,复兴农村,来自不同阵营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提出不同的救济农村主张,在复兴农村方法和路线上产生分歧和论争。论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救济农村是实行“无为”政治还是“有为”政治的论争;关于复兴农村是“从农业引发工业”还是“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论争;关于复兴农村是进行革命还是进行改良的论争。实际上,论争双方已超越了农村复兴这一具体问题,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国民经济建设重心问题和国家前途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思考。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民族复兴与国家现代化成为农村复兴思潮的一条主线。从价值目标上看,复兴农村最终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农村复兴运动的实质看,农村复兴运动是致力于乡村人的现代化的运动;从农村复兴的手段看,农村复兴运动是运用改良的手段,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复兴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加强了对一盘散沙乡村社会的整合,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民族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农村复兴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由爱国知识分子倡导与推动,虽然农村复兴运动具有改良性质,但在挽救中国的进程中,革命与改良并行不悖,都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农村复兴运动促进中国农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值得肯定。

唐文[10](2013)在《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以陶瓷为国粹享誉全世界,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每年生产大量的陶瓷,以供出口和内销,其中日用陶瓷占主要部分。可中国却不是陶瓷强国,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而包装就是这些原因当中的一个直接因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用陶瓷包装一直处于低迷且混乱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陶瓷产业的发展和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因此,对日用陶瓷包装进行再设计研究,已成为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课题的研究是在对日用陶瓷包装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现状归纳总结导致包装市场低迷现状的原因,提出包装的再设计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直接手段。而包装的再设计并非仅出自于对现状的改革,更应该考虑到日用陶瓷的社会地位,所以文章对于包装再设计的原因从情感、文化、科技、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包装再设计的理念,要基于日用陶瓷长远发展的角度,以人为中心进行探讨,至此提出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的“仁善”设计理念,即人文关怀为核心,绿色生活方式为导向,并进行具体阐述,然后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对日用陶瓷包装的设计方案进行策略性探讨。最后论述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对文化创意产业、传统陶瓷文化、企业品牌产生的延伸价值。课题中提出的包装再设计是针对目前日用陶瓷包装现状进行改革所提出的包装设计策略性指向,不仅仅是针对包装进行改革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还包括日用陶瓷包装的设计理念的整体更新,提出日用陶瓷包装的设计应该是站在人的角度,在满足人对于包装的物质功能层面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感知中国的陶瓷文化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同时,希望借此研究,能够拓宽包装设计的思路,促进包装行业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正视问题 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视问题 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
2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内容及影响分析
    2.1 “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2.2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影响
    2.4 景德镇日用陶瓷与“一带一路”的历史联系
    2.5 景德镇日用陶瓷国际贸易的当代意义
3 日用陶瓷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国际日用陶瓷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3.3 日用陶瓷主要产区现状分析
4 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分析
    4.1 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概况
    4.2 景德镇日用陶瓷发展面临的问题
    4.3 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的机遇
5 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的发展建议
    5.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5.2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多元化产品设计
    5.3 大力培育区域品牌竞争力
    5.4 拓展出口贸易方式
    5.5 升级瓷博会,打造陶瓷贸易中心
    5.6 丰富人才结构,引进多方面人才
    5.7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资源,拓展海外业务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述
        1.2.2 关于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文献
        1.2.3 关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文献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局限与不足
2 艺术品市场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1 艺术品及其市场含义
    2.2 艺术品市场的构成要素
        2.2.1 供给
        2.2.2 需求
        2.2.3 艺术品
        2.2.4 价格
        2.2.5 中介
3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概况
    3.1 国外艺术品市场发展概况
        3.1.1 世界艺术品市场雏形的形成
        3.1.2 世界艺术品市场现状
    3.2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概况
        3.2.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古代艺术品市场
        3.2.2 迅速发展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3.2.3 动荡调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3.2.4 中国艺术品市场当下发展态势
    3.3 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概况
        3.3.1 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地位
        3.3.2 景德镇艺术陶瓷人才现状
        3.3.3 景德镇艺术陶瓷生产现状
        3.3.4 景德镇艺术陶瓷经营现状
        3.3.5 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税收现状
        3.3.6 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总体概况
4 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有利因素分析
        4.1.1 基础资源要素丰富
        4.1.2 陶瓷艺术品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巨大
        4.1.3 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
    4.2 制约因素分析
        4.2.1 陶瓷艺术品市场产业链发展不足
        4.2.2 陶瓷艺术品市场复合专业人才缺乏
        4.2.3 陶瓷艺术品市场机制不完善
        4.2.4 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外部监管混乱
5 促进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策略
    5.1 加快陶瓷艺术品市场产业链建设
        5.1.1 构建有效的陶瓷艺术品鉴定和定价机制
        5.1.2 完善陶瓷艺术品的贮藏和保险体系
    5.2 培育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复合型专业操作人才
    5.3 推进陶瓷艺术品市场机制建设
        5.3.1 完善陶瓷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
        5.3.2 加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诚信机制的建设
    5.4 完善陶瓷等艺术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以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人力资源管理
        2.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2.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2.2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2.1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含义
        2.2.2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内容
        2.2.3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
3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3.1 PEST法对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外在环境分析
        3.1.1 政治领域(Political)
        3.1.2 经济领域(Economic)
        3.1.3 社会领域(Social)
        3.1.4 技术领域(Technological)
    3.2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外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因素
        3.2.1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的机会
        3.2.2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的威胁
        3.2.3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外在因素评价矩阵(EFE)
    3.3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内在环境
        3.3.1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3.2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
        3.3.3 员工岗位结构分布
        3.3.4 员工文化结构分布
        3.3.5 员工年龄结构分布
        3.3.6 员工性别结构分布
    3.4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内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3.4.1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
        3.4.2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的劣势
        3.4.3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内在因素评价矩阵(IFE)
    3.5 对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进行SWOT矩阵分析
4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和选择
    4.1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总体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战略目标
        4.1.1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总体发展规划
        4.1.2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目标
    4.2 构建SWOT分析矩阵展现人力资源战略组合
        4.2.1 公司人力资源SO战略组合
        4.2.2 公司人力资源ST战略组合
        4.2.3 公司人力资源WO战略组合
        4.2.4 公司人力资源WT战略组合
    4.3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5 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保障
    5.1 优化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2 完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
        5.2.1 优化招聘原则
        5.2.2 增加招聘方式
        5.2.3 监督招聘过程
        5.2.4 重视入聘员工
    5.3 构建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5.4 丰富人力资源激励手段
    5.5 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4)从专利视角看我国日用陶瓷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日用陶瓷行业技术创新总体现状
    1.1 专利申请态势
    1.2 技术创新区域分布
    1.3 专利类型构成
2 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情况
    2.1 主要技术热点分布
    2.2 创新主体构成
    2.3 技术创新保护
3 实用新型技术创新情况
    3.1 主要技术热点分布
    3.2 创新主体构成
    3.3 技术创新保护
4 结语

(5)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税收征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概念及理念
    2.2 主导产业概念及理论
    2.3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理论
    2.4 公共管理理论
    2.5 公共产品理论
3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税收征管现状分析
    3.1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1.1 陶瓷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3.1.2 陶瓷产业链条日益完备
        3.1.3 艺术陶瓷风采一枝独秀
        3.1.4 陶瓷产业队伍日趋庞大
    3.2 景德镇陶瓷产业税收征管现状
        3.2.1 从税负情况看,陶瓷行业宏观税负偏低,税收占比大大低于产值比重
        3.2.2 企业类型多样化,但大中型企业少
        3.2.3 从税种情况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一直是主要税税种
        3.2.4 税收随陶瓷行业发展而变化
4 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陶瓷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税务部门管理难以跟上
    4.2 陶瓷税收比重与瓷都的称号不相称
    4.3 陶瓷税收征管力量明显偏低
    4.4 对陶瓷税收执法难度大
    4.5 陶瓷税收征管中的涉税信息共享难
    4.6 陶瓷产业历史遗留问题困扰税收管理
    4.7 陶瓷税收政策“水土不服”
5 税务部门促进陶瓷产业税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健全组织,建立“1+3”陶瓷税收领导小组办公室
        5.1.1 “1”就是成立“一个小组”
        5.1.2 “3”就是打造“三个平台”
    5.2 立足实际,提高陶瓷名人管理水平
        5.2.1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5.2.2 推广陶瓷名人专用发票,加强名人作品税收管理
        5.2.3 建立陶瓷名人税收监督机制
        5.2.4 完善自行申报方法和代扣代缴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征管机制
        5.2.5 建立税收关联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5.3 支持发展,不断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5.3.1 完善陶瓷产业链的完善
        5.3.2 优化陶瓷税收政策
    5.4 税务合作,创新陶瓷税收管理机制
        5.4.1 加强国税、地税部门联合管理力度
        5.4.2 创新税源监管机制,完善税源管理办法
        5.4.3 加强专业陶瓷市场管理,促进市场管理规范化
    5.5 科学评估,为陶瓷企业的招商引资当好参谋
        5.5.1 深入开展陶瓷税收调研
        5.5.2 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5.5.3 大力扶持陶瓷原料生产企业发展,解决抵扣“链条”脱节问题
    5.6 加强沟通,倾情优化陶瓷行业纳税服务
        5.6.1 优化陶瓷行业税收环境
        5.6.2 多部门协同服务
        5.6.3 建立税法宣传常态机制
    5.7 对陶瓷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
        5.7.1 专业化管理基本原则
        5.7.2 专业化管理工作内容
        5.7.3 专业化管理岗位设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题目解析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从契丹到中国——英国汉学的缘起
    第一节 “契丹传说”的产生与发展
        一、“契丹传说”的产生和柏朗嘉宾的证实
        二、鲁布鲁克和罗杰·培根的契丹认识
    第二节 “契丹传说”的兴盛和英国的接受
        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传说”和在英国的接受
        二、《曼德维尔游记》何以比《马可·波罗游记》更为畅销?
        三、《曼德维尔游记》中的“契丹传说”
    第三节 从英国到契丹(中国)的征程
        一、英国人对“东北航道”的探索
        二、英国人对“西北航道”的探索
        三、英国人通过东方航路来到中国
    第四节 英国学者对“契丹/中国”问题的讨论
        一、英国的契丹与中国知识来源
        二、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及其他着作的影响
        三、塞缪尔·帕切斯的“契丹/中国”问题讨论
        四、“契丹/中国”问题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7、18世纪的英国汉学与“中国风尚”
    第一节 瓷器
        一、英国的瓷器消费:从收藏到日用
        二、“ware”、“porcelain”和“china”的词义考察
        三、热潮和反思: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描写
    第二节 茶叶
        一、中茶西传英国小史
        二、英语中的茶:从“chaa”到“tea”的演变研究
        三、从宫廷赞誉到民间争论: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茶叶
    第三节 园林艺术
        一、17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的传播
        二、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形成与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
        三、威廉·钱伯斯与中国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语言研究
    第一节 17世纪的英国汉语研究
        一、17世纪前欧洲学者对中国语言的初步印象
        二、普遍语言:白来德、培根、威尔金斯、韦伯等英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
        三、托兰德和莱布尼茨关于汉语学习难易问题的通信
    第二节 18世纪语言观念的转变和英国的汉语认知
        一、18世纪欧洲(英国)学者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和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
        二、詹姆斯·伯尼特的汉语研究
        三、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汉语报告:先在观念和实地印象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影响
        一、初步的接触:转译而来的中国文学
        二、《好逑传》的英译与中国文化认识
        三、威廉·琼斯的中国经典翻译
    第二节 初步的比较视野:中国文学的评论
        一、理查德·赫德《贺拉斯致奥古斯都诗简评注》中的戏剧批评
        二、约翰·布朗对中国诗歌和音乐的讨论
        三、威廉·琼斯《论中国的第二部经典》中的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研究
    第一节 “中英初识时期”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一、哈克路特编着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二、帕切斯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制度描述
        三、其他英译文献中的相关介绍
    第二节 “礼仪之争”的英国回响
        一、“礼仪之争”之简述
        二、“礼仪之争”文献的英译和出版
        三、“礼仪之争”影响下的英国的中国宗教研究
    第三节 英国自然神论者的中国奥援
        一、自然神论的中国“起点”
        二、从赫伯特到伯朗特: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转变
        三、从托兰德到拉姆齐:英国自然神论者与护教者的中国论辩
        四、博林布鲁克子爵: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余晖
    第四节 英国学者的中国社会认识和研究
        一、从伯顿到坦普尔:17世纪英国仰慕中国社会的开始
        二、航海游记文学热潮和18世纪英国中国社会认识的转变
        三、从报端到案头:18世纪英人对中国社会的臧否和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19世纪前之英国汉学要事系年
    附录二、中西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一、混乱的政局
        二、衰败的经济
        三、落后的习俗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小结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小结
结语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的“相似”之处
        1.1.2 英国工业设计对中国的影响
        1.1.3 中国和英国在文化思想方面都具有保守主义倾向
        1.1.4 中国和英国均注重手工艺传统
        1.1.5 近代英国和中国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
    1.2“平行比较”研究方法选择的依据
    1.3 研究的背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相关研究范畴的界定
        1.5.1 工业设计概念的发展演变
        1.5.2 中英两国工业设计相关时间段界定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1 相关工业设计研究的文献
        1.6.2 相关工业化研究的文献
        1.6.3 相关社会文化研究的文献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的创新点
    1.9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 肇始阶段中英工业设计的自觉性差异
    2.1 英国工业设计的“内生化”过程
        2.1.1 英国工业设计诞生的社会背景
        2.1.2 肇始阶段英国工业设计的特点
    2.2 中国工业设计的“外源化”发展
        2.2.1 中国工业设计萌芽与初生的社会背景
        2.2.2 肇始阶段中国工业设计的特点
    2.3 起始阶段中英工业设计肇始方式的差距问题
        2.3.1 英国工业设计的“自发型”发生
        2.3.2 中国工业设计的“触发型”发生
    2.4 本章小结:自觉性差异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
第3章 机械化进程阶段中英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差异
    3.1 英国机械化进程中本土文化对工业文化的态度
        3.1.1 英国工业设计进一步展开的社会背景
        3.1.2 英国反对工业文化的人文思想视角
    3.2 中国机械化进程中本土文化对工业文化的态度
        3.2.1 中国工业设计进一步展开的社会背景
        3.2.2 中国反对工业文化的民族主义视角
    3.3 机械化进程阶段中英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差异问题
        3.3.1 英国“修正性”的人文思想
        3.3.2 中国“防御性”的民族主义
    3.4 本章小结:中英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差异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
第4章 电气化阶段中英工业设计“质”变与“量”变的差异
    4.1 电气化阶段英国工业设计的扩展和延伸
        4.1.1 电气化阶段英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社会背景
        4.1.2 英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量”变过程
    4.2 电气化阶段中国工业设计的突破和飞跃
        4.2.1 电气化阶段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社会背景
        4.2.2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质”变过程
    4.3 电气化阶段中英工业设计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差异问题
        4.3.1 英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量”变
        4.3.2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质”变
    4.4 本章小结:“质”与“量”的发展差异反映出的中国工业设计问题
第5章 信息化阶段中英工业设计观念高低的差异
    5.1 信息化阶段英国工业设计的产业“转移”
        5.1.1 信息化阶段英国工业设计的社会背景
        5.1.2 英国当代工业设计发展模式
    5.2 信息化阶段中国工业设计的产业“转型”
        5.2.1 信息化阶段中国工业设计的社会背景
        5.2.2 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发展模式
    5.3 信息化阶段中英工业设计观念高低的差异问题
        5.3.1 英国自觉的设计创意产业发展
        5.3.2 中国工业设计价值链的慢速生存
    5.4 本章小结:中英工业设计观念高低的差异反映出的中国工业设计问题
第6章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致谢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C 相关图表

(9)20世纪30年代农村复兴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思路、本文结构及创新
第2章 农村复兴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
    2.1 农村复兴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农村经济破产
        2.1.2 国内政治变动
        2.1.3 乡村教育衰落
        2.1.4 民族危机加剧
    2.2 农村复兴思潮的思想文化来源
        2.2.1“以农立国”的农本思想
        2.2.2 传统乡约制度
        2.2.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2.2.4 西方实验主义教育哲学
第3章 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演变
    3.1 农村复兴思潮的兴起
        3.1.1 从地方自治到村治思潮
        3.1.2 从乡村教育危机到乡村教育思潮
    3.2 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与高涨
        3.2.1 从农村经济破产到农村复兴思潮
        3.2.2 农村复兴思潮发展与高涨的表现
    3.3 农村复兴思潮的转型
        3.3.1 从乡村工作讨论会到乡村运动联合战线
        3.3.2 从乡村建设实验区沦陷到乡村救亡运动兴起
第4章 农村复兴思潮总体考察
    4.1 农村复兴运动的基本观念
    4.2 农村复兴思潮的主要内容
        4.2.1 实行农村自治
        4.2.2 改造农村教育
        4.2.3 组织农村合作
        4.2.4 实施农业推广
        4.2.5 活跃农村金融
        4.2.6 发展乡村工业
    4.3 复兴农村的几种理论
第5章 农村复兴思潮个案分析
    5.1 梁漱溟的农村复兴思想
        5.1.1 建立乡村组织
        5.1.2 知识分子与农民打成一片
        5.1.3 推行教育与合作
        5.1.4 由农业引发工业
        5.1.5 建立理想的新社会
    5.2 晏阳初的农村复兴思想
        5.2.1 推行农村“四大教育”
        5.2.2 研究实验、训练人才、表证推广
        5.2.3 实行政教合一
        5.2.4 进行民族再造
    5.3 高践四的农村复兴思想
        5.3.1 实施民众教育
        5.3.2 培养民众团体
        5.3.3 挽救农村经济衰落
    5.4 方显廷的农村复兴思想
        5.4.1 分析农村复兴的诸多不利因素
        5.4.2 发展乡村工业
        5.4.3 建立农村合作组织
        5.4.4 由政府推动,进行农村整个建设
        5.4.5 追求农村之现代化
    5.5 许仕廉的农村复兴思想
        5.5.1 以整个社会为复兴农村工作对象
        5.5.2 以地方自然经济区域为乡村建设最低单位
        5.5.3 计划的、科学的方法
        5.5.4 谋民族生存与发展、创作新民
第6章 报刊杂志中的农村复兴思想
    6.1 《独立评论》的农村复兴思想
        6.1.1 认识农村破产现状
        6.1.2 剖析农村破产原因
        6.1.3 设计农村复兴方案
    6.2 《中国经济》的农村复兴思想
        6.2.1 《中国经济》对中国农村破产的概括
        6.2.2 《中国经济》对农村破产原因的分析
        6.2.3 《中国经济》复兴农村的主张
    6.3 《大公报》的农村复兴思想
        6.3.1 向政府提出复兴农村建议
        6.3.2 广发农村复兴言论
        6.3.3 救济受灾农村
    6.4 《东方杂志》的农村复兴思想
        6.4.1 强调农村地位重要
        6.4.2 传播农村复兴思潮
        6.4.3 监督政府复兴农村行为
第7章 知识界关于农村复兴问题的论争
    7.1 “无为”政治还是“有为”政治
        7.1.1 论争缘起
        7.1.2 论争内容
        7.1.3 对两种救济农村观的评议
    7.2 “从农业引发工业”还是“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
        7.2.1 “从农业引发工业”
        7.2.2 “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
        7.2.3 对“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反驳
        7.2.4 对两种复兴农村观的评析
    7.3 改良还是革命
        7.3.1 要不要推翻帝国主义
        7.3.2 要不要推翻封建主义
        7.3.3 对论争的评议
第8章 农村复兴思潮的特点与影响
    8.1 农村复兴思潮的特点
        8.1.1 民族复兴的目标追求
        8.1.2 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8.1.3 改良性的方法选择
    8.2 农村复兴思潮的影响
        8.2.1 有利于推动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
        8.2.2 有助于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整合
        8.2.3 对中国现代化进行有益的探索
        8.2.4 为民族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日用陶瓷包装概述及现状
    2.1 日用陶瓷包装概述
        2.1.1 日用陶瓷
        2.1.2 日用陶瓷包装
    2.2 日用陶瓷包装本体现状分析
        2.2.1 视觉装饰杂乱化——审美文化的迷失
        2.2.2 结构形式一统化——设计智巧的匮乏
        2.2.3 材料表现陈旧化——包装技术的落后
    2.3 日用陶瓷包装市场现状分析
        2.3.1 日用陶瓷包装外观形式大同——品牌意识的薄弱
        2.3.2 日用陶瓷包装内容形式偏离——设计创意的匮乏
第三章 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的解析及原因分析
    3.1 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解析
        3.1.1 再设计
        3.1.2 包装再设计
        3.1.3 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
    3.2 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的原因分析
        3.2.1 情感因素——人文关怀,情感需求
        3.2.2 文化因素——文化糅合,更新传承
        3.2.3 科技因素——技术进步,工艺促发
        3.2.4 经济因素——品牌模糊,企业求变
第四章 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理念探析
    4.1 人文关怀为核心之重“仁”
        4.1.1“仁”设计的由来
        4.1.2“仁”设计的内涵
    4.2 绿色生活方式为导向之重“善”
        4.2.1“善”设计的由来
        4.2.2“善”设计的内涵
第五章 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策略探讨
    5.1 材料构成的设计
        5.1.1 材料运用的原则
        5.1.2 材料运用的策略
    5.2 色彩的设计
        5.2.1 色彩运用的原则
        5.2.2 色彩运用的策略
    5.3 文字的设计
        5.3.1 文字设计的原则
        5.3.2 文字设计的策略
    5.4 图形的设计
        5.4.1 图形设计的原则
        5.4.2 图形设计的策略
        5.4.3 绿色标志的纳入
    5.5 包装造型的设计
        5.5.1 造型设计的原则
        5.5.2 造型设计的策略
    5.6 包装结构的设计
        5.6.1 结构设计的原则
        5.6.2 结构设计的策略
第六章 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的价值延伸
    6.1 日用陶瓷包装再设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6.2 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促进传统陶瓷文化的发展
        6.2.1 包装视觉体系演绎传统陶瓷文化
        6.2.2 包装促进企业发展以保持传统陶瓷文化的发扬
    6.3 日用陶瓷产品包装的再设计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
        6.3.1 企业品牌经济价值的增值
        6.3.2 企业品牌社会价值的提升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正视问题 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范银妮.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策略研究[D]. 郑菁菁.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以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汪倩.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4]从专利视角看我国日用陶瓷技术创新[J]. 朱姝妍,鄢春根,童薇羽. 中国陶瓷, 2017(12)
  • [5]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税收征管的研究[D]. 黄燕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7)
  • [6]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 蔡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8]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D]. 李朔.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9]20世纪30年代农村复兴思潮研究[D]. 刘峰. 湖南大学, 2015(12)
  • [10]日用陶瓷包装的再设计研究[D]. 唐文.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正视问题,迎头赶上——对中国日用陶瓷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