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力量、民主与文明——致新世纪的讯息

繁荣、力量、民主与文明——致新世纪的讯息

一、富强 民主 文明——寄语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范会勋[1](2014)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与当代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它是对建国以来人民政协民主实践和社会协商民主实践的经验总结,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同时,也给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认识它的内涵、价值,如何总结它的发展历史,如何看待它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不足,如何促进它的快速发展等等,是中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必须回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论文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循着这样的思路,运用历史文献考证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进行概念界定、特征概括、价值判断、历史探寻、现状分析、经验总结、问题揭露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路径。论文除了导论外,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由来与发展、经验与问题、拓展与完善。第一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由来与发展。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的考证,论文采取了从历史到现实、从西方到中国的分析路径。在对民主历史概念演变的追溯中,在对协商传统延续的考察中,协商民主的概念渐渐清晰。协商似乎早已与民主形影相伴,但它们似乎只是在现代才喜结良缘。西方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代议制民主随着形势的发展,渐渐陷入内外交困境地。人们批判和反思代议制民主的政治实践,挖掘古典民主的协商成分,提出协商民主理论。论文通过不同视角的比较,介绍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同样,又是在中西比较中,由西方协商民主引出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的界定。紧接着论文分别分析了协商民主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从应然和实然两个维度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本质的东西要坚持;而作为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优势的东西要发扬。任何一种理论形态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和党的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的分析和阐述,意在说明它的中国内生性,为下文回顾其发展历史做下了铺垫。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萌芽到成型,从挫折到恢复,从拓展到整合,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它依次经历了从革命统一战线,到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再到民主政治实现形式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政党层面协商到国家层面协商,再到国家和社会双向多层协商的拓展和延伸。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它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对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现实价值的分析,既含有实然性的总结,也有应然性的概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它是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它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它是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它是现代公民意识形成的主要场域。协商民主的这些重要价值,说明了它在中国社会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二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经验与问题。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当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扩展、制度不断完善,其基本理念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协商民主的实践也以不同的制度形式广泛存在于现行政治体系之中。政协、人大、政府、党派、基层和网络,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协商民主。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要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分析不足和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依法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进程中的鲜明体现。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条件和协商民主自身缺陷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协商民主自身的缺陷和中国民主传统的缺失、选举民主发展的不充分、公民社会发育的不成熟等,都是制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不利因素。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中尚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主体要素欠缺和发展不平衡等诸多不足和问题。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以上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论文最后一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做出了探索性的思考。总的说,要处理好三个主要关系和瞄准三个努力方向。要处理好的三个重要关系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党的领导与协商平等的关系和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的关系。要瞄准的三个努力方向:一是培育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加强协商民主要素建设。

陈珏[2](2013)在《鄂温克文学的话语转型和建构 ——以乌热尔图的创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鄂温克族当代文学史上,乌热尔图是一位重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对鄂温克族当代文学的贡献以及在当代中国文坛产生的影响力,在鄂温克族当代作家中,至今无人能及。然而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家们,迄今未能深刻认识乌热尔图的文学思想与作品,尤其是对他的创作转型现象,并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和深入开掘。本论文意在从文化话语研究观入手,在对以乌热尔图为代表的鄂温克文学创作实践及现有研究进行史的梳理的基础上,以乌热尔图的个案研究作为论文的焦点,结合历史和(跨)文化语境,从话语范畴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形式、话语媒介及效果几方面因素进行探究。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对以乌热尔图为代表的鄂温克文学的转型及重构作出全面、深入、系统、多角度地重新开掘。力图以文化话语研究为视角来关照少数民族文学,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模式,重新审视作为“文化话语”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网络关系中的意义,以及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存在位置。全文分绪论、正文四章以及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并就文化话语研究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从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文化话语研究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拓宽和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视野,给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上注入新的活力,并对今后的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文第一部分分别从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习俗、鄂温克文学的状貌与轨迹,以及对乌热尔图创作梳理,探讨边缘文学及其新生。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具体研究的基础。正文第二部分分为两节,从话语主体的角度,结合历时的纵向研究梳理以及共时的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以乌热尔图为代表的鄂温克文学,其书写主体由认同集体主流逐渐走向文化自觉的嬗变轨迹;并对乌热尔图和迟子建的鄂温克叙事进行比较,探讨少数族裔作家和非少数族裔作家作为不同书写者,对同一话语内容——濒临消解的鄂温克文化——进行呈现时所指向的不同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文学主体不是单一僵化的,而是多元动态的:既有来自族内人的内部眼光叙事,又有族外人的旁观书写;在主体文化自觉的道路上,既有八十年代初认同主流话语,又有九十年代后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其间的起承转合反映了日益复杂的主体。这些多元复杂的话语主体共同形塑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形象;而整个中国文学的面貌也正是在这些多元主体的努力下,日渐丰满与多态。正文第三部分分四节,从话语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对乌热尔图的作品进行历时的分析。从话语内容来看,乌热尔图的创作在新世纪出现了转型,从虚构转向写史,而转型的背后,直指族群的文化记忆问题。在话语形式上来看,汉语书写的叙事策略背后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记忆问题。研究指出,乌热尔图前后期小说话语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话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这也正暗合了他少数民族主体身份从遮蔽到自觉的过程。对话语内容和形式的以上方面的探讨,是既往研究中不曾涉及,但却是对理解乌热尔图创作转型以及整个鄂温克文学的话语转型和建构至关重要的方面。正文第四部分分两节,从话语效果的角度,着重以读者反应与媒介效果这两方面,对比乌热尔图以及迟子建的鄂温克叙事从作品的发行/销售量、获奖情况、媒介使用情况、读者评论等方面的差异,在定量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考察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现象其阅读现状如何。研究指出与汉文学相比,少数民族文学在学界认识上、读者数量、媒介曝光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还处于边缘地带。而这些差异性和权势性关系,事实上存在于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生产消费的整个过程和环节中。最后结语部分在对作为“话语现象”的鄂温克文学总结陈述的基础上,对整个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反思:首先,作为文化话语现象的少数民族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中国及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关系网络中,相互粘连、影响:其次,要鼓励更多的“汉写民”或者跨族叙事的文学创作,进而丰富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内涵,要关注和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生态与生存处境;第三,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而言,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传播形式的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地向广大普通读者普及和介绍少数民族文学相关知识;加大翻译的力度,让少数民族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积极地参与交流与对话。

花永兰[3](2005)在《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国内外既有的丰富研究成果、相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和学术素材为基础,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末冷战结束前后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多端变化,力求对其展开缜密梳理和辩证分析,并试图通过这种创新分析,提供一种更深入研究世界民族主义问题的切入视角和思考框架,从而较为全面地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代世界民族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起来。结合历史和变化了的世界现实正确界定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讨论。民族主义既是世界性又是历史性问题,涉及多种学科,本文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将一国之内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结合起来研究,并坚持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包括具有相互联系的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正文共分六章。 导论部分指出了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使研究该问题成为当前迫切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就此问题所展开的历时经久的一系列重大研究及其所存在的得失,为搭建本文的写作框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分析依据。 第一章:民族主义概说。着重讨论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民族主义类型和历史分期,既为该研究提供逻辑起点,又拨开历史尘埃,全方位但却简要地再现了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以便挖掘出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在其长期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虽然民族主义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但当代民族主义总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结合20世纪末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和发展的现状,本文努力突破诠释民族主义概念的传统理论模式,摈弃以阶级分析取代民族分析的教条主义,对民族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即民族主义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于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维护和扩大本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的思想观念、理论思潮和实践活动,以促进本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发展。 第二章:20世纪末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本章总结概括了冷战结束前后以来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的基本特征。这些形式中有的直接表现为冷战结束前后兴起的民族主义的新景观,如大规模、突发性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有的则属于原有民族主义问题的重新泛起和强化,如宗教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回潮等。民族主义在新的世界历史舞台上得到了充分且全面的展现。 第三章:20世纪末世界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主要分析了冷战结束前后世界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背景、国内现实及其理论渊源等因素,不仅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不仅有理论上的原因,也有实践中的原因,不仅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共

张万隆[4](2001)在《新世纪,元旦版上寻春记》文中研究指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就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春意”最先反映在媒体的元旦版上.反映在元旦版对“权威声音”的发布中。国民从中获知新一年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全局大计,感受党和人民发自肺腑的呼吸,从而也就能取得关系到每个

肖贵新[5](2000)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语新世纪 新千年》文中研究表明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公元纪年进入了2000年。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它既是世纪之交,也是千年之交。人类文明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世纪,开启一个新千年。一千年来,人类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人类文明从古代文明发展到了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经过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在一些国家诞生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人类的经济活动进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并正在转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人类创造了以往数千年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必然王国而不断地向着

二、富强 民主 文明——寄语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强 民主 文明——寄语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外研究综述
    四、 国内研究综述
    五、 研究方法
    六、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征
        一、 民主的内涵
        二、 协商民主的内涵
        三、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四、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一、 中国传统协商文化
        二、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
        五、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历史
        一、 探索与萌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中的协商
        二、 形成与挫折时期: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与初步发展
        三、 恢复与拓展时期:政协工作的恢复与协商制度的拓展
        四、 整合与完善时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一、 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
        二、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
        三、 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四、 社会和谐的重要政治保证
        五、 现代公民意识形成的主要场域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
        一、 人民政协实践中的协商民主
        二、 人民代表大会实践中的协商民主
        三、 政府行政实践中的协商民主
        四、 政协外的党际协商民主
        五、 基层自治中的协商民主
        六、 网络协商民主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坚持依法协商的原则
        三、 坚持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协商主体要素的欠缺
        二、 协商制度不健全
        三、 协商质量不高、结果难转换
        四、 协商民主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协商民主自身的缺陷
        二、 中国政治文化中民主传统的缺失
        三、 选举民主发展不充分
        四、 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拓展与完善
    第一节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二、 党的领导与协商主体平等的关系
        三、 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的关系
    第二节 培育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打牢发展基础
        一、 公民文化的培育
        二、 公民社会的培育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 健全政党协商民主制度
        二、 健全人大工作中的协商民主制度
        三、 健全政府工作中的协商民主制度
        四、 健全基层自治中的协商民主制度
        五、 建立健全网络协商民主制度
    第四节 加强协商民主基本要素建设,推动广泛多层发展
        一、 扩大协商主体范围
        二、 规范协商客体范围
        三、 丰富协商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鄂温克文学的话语转型和建构 ——以乌热尔图的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评价与反思
    1.3 文化话语研究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1.3.1 “话语”概念的多维阐释
        1.3.2 作为“文化话语”的少数民族文学
        1.3.2.1 研究问题
        1.3.2.2 研究目标
        1.3.2.3 研究意义
        1.3.2.4 研究方法
        1.3.2.5 资料收集与处理
    1.4 结语
2 边缘文学及其新生
    2.1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老民族
    2.2 敖鲁古雅风土
    2.3 鄂温克文学的状貌与轨迹
    2.4 乌热尔图:民族文化的执守者
3 一体多元:鄂温克文学话语主体研究
    3.1 “自我”的遮蔽与敞亮:鸟热尔图作品话语主体的嬗变
    3.2 自我与他者:“鄂温克叙事”不同书写者比较研究
    3.3 结语
4 返本开新:乌热尔图作品话语形态的变迁
    4.1 精神原乡:口头文学与书面叙事
    4.2 新世纪的转型:从虚构到写史
    4.3 汉语书写的叙事策略
        4.3.1 情节结构
        4.3.2 语言
        4.3.2.1 人物话语表达模式
        4.3.2.2 “弃用”汉语的书写策略
    4.4 文化的黄昏:叙事与记忆
    4.5 结语
5 差异与互补:鄂温克文学话语的效果研究
    5.1 读者反应分析
    5.2 媒介效果分析
        5.2.1 获奖情况对于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
        5.2.2 不同媒介形式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的影响
    5.3 结语
6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与乌热尔图的创作通信(部分)
附录二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节 当代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民族主义研究状况述评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中的争论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方法
第一章 民族主义概说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涵义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
        一、西欧民族国家的创建
        二、西方殖民帝国的扩张
        三、亚非拉反殖反帝民族主义运动
        四、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类型
        一、政治民族主义
        二、经济民族主义
        三、文化民族主义
第二章 20世纪末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
    第一节 表现形式
        一、此起彼伏的民族分离运动
        二、基于宗教的政治认同
        三、跨国民族问题突出
        四、国家利益至上倾向凸显
        五、挥之不去的种族问题新变种
        六、新法西斯主义借尸还魂
        七、惨绝人寰的部族冲突
    第二节 基本特征
        一、发生地域的“全球性”
        二、冲击社会制度的“多样性”
        三、涉及内容的“全面性”
        四、表现形式的“多层次性”
        五、发展势头的“多向性”
第三章 20世纪末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原因
    第一节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
        一、国家“原子裂变”的示范效应
        二、民族主体性的释放和增强
    第二节 两种被曲解的民族理论的影响
        一、民族自决权理论
        二、一族一国论
    第三节 某些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失误
        一、政治权力不平等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语言文化的同化政策
        四、多党制和民主化不合国情
    第四节 历史遗留民族问题的反弹
    第五节 全球化下国际旧秩序的激荡
    第六节 外部敌对势力的干涉
第四章 20世纪末世界民族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
        一、国际行为主体发生变化
        二、国际战略力量重新配置
    第二节 挑战现存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
        一、对国家主权原则的挑战
        二、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挑战
    第三节 破坏和平事业,阻碍经济发展
        一、引发和加剧各种冲突
        二、阻碍经济发展
        三、掣肘全球化进程
    第四节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第五章 世界民族主义问题新动态
    第一节 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成为大势所趋
    第二节 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任重道远
    第三节 极端民族主义类型的恐怖主义短期内难以消除
    第四节 民族主义的经济性和文化性愈益强化
        一、民族主义经济性的张扬
        二、民族主义文化性的强化
第六章 世界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第一节 世界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一、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呈现活跃态势
        二、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三、民族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
        四、国家主权和内政受到干涉
    第二节 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稳妥应对民族主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二、借鉴国外解决民族问题的有益经验
        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四、稳妥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富强 民主 文明——寄语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范会勋.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2)
  • [2]鄂温克文学的话语转型和建构 ——以乌热尔图的创作为例[D]. 陈珏. 浙江大学, 2013(04)
  • [3]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D]. 花永兰.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4]新世纪,元旦版上寻春记[J]. 张万隆. 新闻三昧, 2001(01)
  • [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语新世纪 新千年[J]. 肖贵新. 福建理论学习, 2000(01)

标签:;  ;  ;  ;  ;  

繁荣、力量、民主与文明——致新世纪的讯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