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发展小米产业化生产的前景与建议

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发展小米产业化生产的前景与建议

一、宁南干旱山区发展谷子产业化生产的前景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杜璨,杨刚,李红飘,何新全[1](2021)在《宁夏南部山区农田优质糜子品种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宁南山区对适合栽培的糜子品种进行品种筛选,以期为当地的糜子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为明确影响糜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与糜子产量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10个糜子品种中,固糜21号、宁糜17号、内糜5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2)经过相关性分析,糜子产量与主穗粒重、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但是与株高、穗长、穗茎长和草重存在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主穗粒重和千粒重可作为评价糜子品种产量高低的首选性状,在宁南山区,固糜21号、宁糜17号、内糜5号的综合表现优异,可进行推广种植。

李博灵[2](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指出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贫困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物质基础,重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能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仑自1954年以来,扎根黄土高原,六十余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成功实现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广种薄收的困境,同时达成水土保持的双重目标。山仑既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和促进节水农业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作物生理学家和作物栽培学家。他将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相结合,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中的生理生态新领域,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对干旱逆境成苗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论证,研制出新型抗旱剂;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以上在农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山仑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概述山仑的农学研究生涯,着重论述山仑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从一位杰出科学家一生兴农的视角展现新中国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取得卓着成就的壮阔图景,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和节水农业研究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刘鹏,杨刚,赵世伟,程炳文[3](2019)在《宁南山区旱地谷子适栽品种筛选》文中认为为了明确谷子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并为筛选适宜宁南山区旱作的谷子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陇谷11号为对照,对北方地区推广前景较好的7个谷子品种进行了品种选鉴试验,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8个谷子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5个谷子品种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单株生物量、生育期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株高及穗柄长存在负相关。谷子品种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可达90.89%。单穗质量和穗粒质量可作为评价谷子品种的首选性状,其次是株高、穗长、生育期和水分利用效率;8个供试谷子品种中,大同39号、汾选3号、晋谷40号的综合表现优异,建议在宁南地区推广。

张晓娟,程炳文,王晓军,杨军学[4](2016)在《宁南山区适宜谷子品种鉴选研究》文中提出在宁南山区旱作条件下,以陇谷11号为对照,对北方地区种植、推广前景较好的9个谷子品种进行了品种鉴选试验。从物候期、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和产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参试谷子品种在该区种植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宜宁夏南部山区高产栽培的优良谷子品种。结果表明:参试谷子品种在试验区均能够成熟,以高产为前提、兼顾实际生产的适用性,筛选出适宜宁南山区旱作物候条件种植的谷子品种3个,分别为大同34号、晋谷25号和晋谷29号;另外,陇谷13号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其植株高大、生物学产量高,且籽粒产量也较高,可以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在原州区已经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因此也可以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张晓娟,王晓军,杨军学,程炳文,王勇[5](2015)在《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引进鉴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出适宜宁夏南部干旱半干旱区生产的优质谷子品种,引进全国近10年来育成的谷子优良品种104个,通过田间种植鉴定,对各品种的物候期、植株、穗部性状、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不同谷子品种在宁南干旱区种植的适应性,从中筛选出适宜宁夏南部干旱半干旱区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势品种15个。

张雪峰[6](2013)在《中国谷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栽作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谷子抗旱耐瘠薄,水分利用效率高,是应对未来水资源短缺日愈严重的战略储备作物,谷子含有丰富的营养,逐渐成为人们所喜爱的食物。谷子在旱作物可持续农业发展及作物遗传育种理论的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谷子播种面积仍处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首要地位;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谷子播种面积稳定在667-933万公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小麦、玉米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得玉米和小麦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迅速增加,谷子则从粮食主产作物中逐渐退出,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减少,自此,谷子逐渐沦为辅粮和配角作物。然而,随着生态、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谷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优势逐渐凸现,成为环境友好型和保健营养型作物。在旱情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富贵病增加、全球饥饿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的历史背景下,谷子的生产和消费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基于此,社会上及学术界对谷子产业发展的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兴起,对谷子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谷子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谷子产业技术研发提供了稳定的经费和历史转折,使我国谷子科研摆脱了困境,迈入了现代化农业科研的轨道;同时干旱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多样性的需求,也增加了社会和市场对谷子的需求,使得谷子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为了摸清谷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从中国谷子生产、加工、消费、流通以及谷子产业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和谷子产业发展的技术三个角度入手,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并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融合,试验数据与调研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谷子产业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现状,探寻中国谷子产业发展中在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揭示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在经过现状分析后提出中国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上述分析找出制约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分析和解释,最后结合中国谷子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中国谷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我国目前谷子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列举了中国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十余个省份的数据,从谷子生产区域布局、产量情况、优质谷子品种、运作良好的谷子合作社等方面了解谷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深层次了解影响谷子产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谷子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CCAij)对谷子的各个主产区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各个品种的谷子在各个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以得出各个主产区种植哪个品种的谷子更加多产,收益更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谷子在古代栽培种植比较广泛,应用和喻意非常丰富;现代谷子生产能力逐渐减弱,播种面积和总产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产呈缓慢上升趋势,在全国粮食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我国目前谷子区域布局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辽宁、山西、陕西和河南五个省份。目前,谷子加工企业多而小,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极少;消费多以米粥和干饭的原粮消费为主为,消费方式比较传统,消费主体单一。谷子出口量总体减少,出口额相对较稳定,对外出口的谷子价格呈现上升趋势。通过试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张杂谷、地膜覆盖技术、简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综合效果评价。得出张杂谷在水浇地条件下与玉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优于同比的常规谷;在干旱条件下,张杂谷则略有一定的优势。在地膜覆盖技术中,一膜两年用穴播谷子无论是同谷子的其它种植模式相比,经济效益最优,适于在甘肃等干旱地区推广。通过对全国谷子生产加工主要企业、专业合作社、小米集散地等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目前谷子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有:“企业+农户”型、“专业合作社+农户”型、“科研单位+企业合作”型、“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和集散地+农户”型;利益联结机制是以合同和合作为主的松散型或半松散型的联结方式。运行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利益联结方式松散,利益主体关系不对称等;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不规范,信用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通过对影响谷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自然条件、农民素质、政府扶持程度等是影响谷子生产的主要因素;而人口的数量、人均消费水平、价格变化范围以及行业发展前景会对谷子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另外国家政策是调节谷子供求平衡,引导并调控谷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指出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谷子产业的发展。中国谷子产业要想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支持力度,注重“小谷子大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和农户也要加强技术培训,建立谷子产业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谷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扩大谷子产业规模,增加农户收益,使谷子产业的各个主体都收益,使我国谷子产业大力发展。本文立足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了解了当前我国谷子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谈久了谷子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技术经济效益,并对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使谷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以为政府引导、支持谷子产业发展及谷子合作社运行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及决策参考。

路海东[7](2010)在《坡地粮草带状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在宁夏南部旱区,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有效降水不足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大量坡耕地因受雨季暴雨的冲刷,造成众多农田土壤侵蚀和地表土壤养分流失,导致作物产量和比较效益不高。坡地种植植物篱或普通木草具有显着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间作由于具有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增产的特点,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有关坡地粮食作物与苜蓿带状间作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间作的适宜带比、群体产量性状及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于2007~2008年在宁夏南部的彭阳县白阳镇陡坡村旱农基点(106°32′~106°58′E,35°4l′~36°17′N),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坡度(5°和15°)上谷子/苜蓿和糜子/苜蓿的不同带比间作模式下的产量、群体性状指标、水土流失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的水土流失特征状况1)坡耕地上采取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带状间作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和土壤N、P、K养分流失,在5°坡地上,4:2带比间作模式和2:4带比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显着,地表径流量较单作处理减少30%以上,泥沙流失量较单作处理减少98%以上;在15°坡地上,4:4、4:6和6:4 3个带比间作模式的效果显着,较单作处理减少地表径流量50%以上,减少泥沙流失84%以上。2)不同降雨量比较,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径流土壤中的N、P、K养分量增加,但间作处理的水土防治效果和对土壤N、P、K养分的流失减少幅度降低。从本试验粮草条带设置来看,坡底以苜蓿结尾的种植条带均能有效阻止泥沙流失。3)坡地土壤养分的流失途径为推移质(泥沙)流失和径流流失2种,单位体积比较,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含量;总量比较,坡面径流流失的总养分明显大于泥沙流失中的总养分。在5°坡地上,4:2和2:4间作处理的养分流失防治效果最好, 14mm降雨量和21mm降雨量下的TN、AN、TP、AVP、TK和AVK流失量分别较单作减少62.3%78.1%和30.89%52.16%;在15°坡地上,4:4、4:6和6:4间作处理的养分流失防治效果最好,在14mm降雨量和21mm降雨量下的TN、AN、TP、AVP、TK和AVK流失量分别较单作处理减少46.0%65.4%和32.44%65.5%。2、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1)在不同坡度耕地上,采取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条带间作模式可有效提高粮带的土壤水分含量,5°坡地以2:4带比间作模式效果最佳,15°坡地以4:4带比间作模式效果最佳,其粮食作物的土壤含水率分别较单作处理平均提高2.3个百分点和1.08个百分点。2)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条带间作模式可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5°坡地上的2:4带比间作种植模式和15°坡地上的4:4带比间作模式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平均增加了1.92kg·cm-3和1.251.57 kg·cm-3,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单作处理增加32.41%、25.27%、48.09%和17.64%、32.08%、47.44%。且间作模式的粮作带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着间作年份的增加明显增加。4)与粮食单作相比,粮草间作模式下的粮作带土壤的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不同坡度和间作模式比较,在5°坡地上的2:4带比间作模式和15°坡地上的4:4带比间作种植模式的效果最好,土壤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较单作提高75.61%、77.46%、25.39%和66.12%、88.29%和48.55%。3、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对谷子、糜子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1)坡地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带状间作模式的作物产量明显高于单作处理。在5°坡地上,2:4带比间作种植模式的增产效果最佳,与粮食(谷子或糜子)单作相比,谷子和糜子分别增产23.88%和21.44%;在15°坡地上,4:4、4:6和6:4 3个粮草间作处理模式增产效果较佳,与粮食单作相比,谷子增产13.2215.72%,糜子增产10.3112.73%,尤其是4:4粮草间作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着。2)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间作种植模式对粮食作物(谷子和糜子)的株高和拔节期叶面积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提高了粮食作物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单株绿叶面积,促进了光合物质的积累。在5°坡地上, 2:4带比间作模式谷子和糜子抽穗期的单株叶面积较单作处理提高86.77cm2/株和27.67cm2/株,成熟期提高77.39cm2/株和9.65cm2/株;在15°坡地上,4:4间作模式谷子和糜子抽穗期的单株叶面积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84.74cm2/株和27.41cm2/株,成熟期分别提高78.64cm2/株和12.21cm2/株。3)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间作种植模式对粮食作物抽穗前的干物质积累影响不大,抽穗后间作模式下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在5°坡地上,2:4处理模式谷子的单株质量较单作处理增加15.75%,糜子单株质量较单作处理增加10.10%。在15°坡地上,4:4、6:4和4:6三个处理谷子单株质量较单作处理增加25.47%、13.48%和10.79%,糜子单株质量较单作处理增加17.26%、13.69%和13.42%。4)粮草间作模式促进了谷子、糜子茎叶鞘中的干物质量积累,明显增加了穗子中的干物质分配比率。在5°坡地上,间作处理谷子和糜子穗子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单作处理增加0.43%9.21%和9.55%24.24%;在15°坡地上,谷子和糜子穗子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单作处理增加7.5%40.1%和12.6%23.6%。5)粮草间作种植模式谷子、糜子根系的数量和质量较粮食单作明显增加,5°坡地上, 2:4间作模式增加幅度最大,谷子和糜子的单株根数和质量分别较单作增加1.4条、0.71g和3.6条、0.32 g;在15°坡地上, 4:4间作模式增加幅度最大,谷子和糜子的单株根数和质量分别较单作处理增加5.3条、0.55 g和3.6条、0.32 g。4、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对谷子、糜子主要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1)坡度耕地上,谷子和糜子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M”型双峰曲线变化,在下午2:00点4:00之间出现“午休”现象。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与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一致,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则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2)与单作相比,粮草间作处理能明显增加谷子和糜子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着提高谷子和糜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5°坡地上,2:4间作模式的增加幅度最大,谷子和糜子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平均较单作处理提高1.46μmol·m-2·s-1和2.41μmol·m-2·s-1;在15°坡地上,4:4粮草间作模式的增加幅度最大,谷子和糜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平均较单作处理提高3.17μmol·m-2·s-1和1.68μmol·m-2·s-1。3)坡耕地上谷子和糜子全生育期的LAI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抽穗期最大,CGR最高时期为拔节-抽穗期和抽穗至灌浆期,出苗到拔节期的CGR相对较低,干物质积累缓慢。谷子单位叶面积和时间获得的净同化物最高的时期为拔节-抽穗期和出苗-拔节期,抽穗后NAR开始下降,灌浆-成熟期NAR值最低;糜子在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3个时期的NAR值均较高,灌浆-成熟期NAR值则明显降低。4)坡度耕地上粮草间作模式的谷子和糜子不同生育阶段的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与单作相比显着提高。在5°坡地上,2:4间作模式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谷子的LAI值较单作平均增加20.05%、25.25%和50.22%,糜子的LAI值较单作平均增加30.51%、20.10%和33.69%;在拔节-抽穗和抽穗-灌浆期,谷子的CGR值较单作分别提高46.90%和54.81%,NAR较单作提高26.67%和50.0%;糜子CGR值较单作提高36.54%和16.05%,NAR较单作处理提高36.36%和20.0%。在15°坡地上,4:4间作模式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谷子的LAI分别较单作提高17.75%、25.24和45.46%,糜子的LAI分别较单作提高31.96%、31.07和46.29%。拔节-抽穗期和抽穗-灌浆期,谷子的CGR分别较单作提高46.90%和74.05%, NAR分别较单作提高25.0%和45.45%;糜子的CGR分别较单作提高36.54%和42.86%, NAR分别较单作提高36.36%和40.0%

李玉勤[8](2009)在《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粮产业发展在粮食安全、改善居民食物结构、农民增收、缓解农村贫困以及提高农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杂粮在中国分布很广,但分品种主产区相对集中;杂粮种植粗放;全国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单产提高,但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中国杂粮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品种资源和品质优势,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能力,种植成本收益比相对较高;在一些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下,在种植比较集中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模式。杂粮加工业原料来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加工业布局,加工业标准化加强,科技推动作用加大,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品种少,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对杂粮营销分析表明,虽然杂粮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消费意识有待唤醒,需求潜力需要挖掘,杂粮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措施不力。由于中国生产的杂粮品质、价格具有竞争力,因此出口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以原粮出口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对山西省杂粮种植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户种植目的包括自身消费和市场销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两方面;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杂粮销售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小,农户种植意愿偏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5种影响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粮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难易程度对农户种植意愿影响显着;政府支持政策对农户杂粮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明显;耕地地形条件越有利对生产的正向影响越大;种植成本越低则农户的种植意愿越高;耕作倒茬需要对农户杂粮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对城市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的Logistic分析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杂粮的概率在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愿意消费杂粮;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比较高,价格高低与购买意愿成正比;消费者对杂粮营养价值判断与购买杂粮的意愿成正比;消费者越看重口感则购买意愿越低;加强促销手段能使消费者购买意愿强化;杂粮的易取得性影响着人们的杂粮消费。各阶层消费者杂粮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则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杂粮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基于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品种老化、种植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科研与推广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对杂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刘沛松,贾志宽,李军,李永平,刘世新[9](2008)在《宁南旱区草粮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2004年对宁南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状和紫花苜蓿-谷子轮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紫花苜蓿322年生期间,0100 cm土壤容重减少了0.213 g/cm3,孔隙度增加8.03%,饱和持水率增加14.17%,持水能力增强。622年生期间,06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60 g/kg和11.02 mg/kg,pH值降低了0.09,为轮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紫花苜蓿轮作年份越早,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越好,轮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反之,紫花苜蓿生长时间过长,轮作后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复。6,10和22年生紫花苜蓿地轮作谷子收获后,0200 cm土壤水分恢复量分别为63.06,55.22和-42.55 mm,轮作谷子产量分别为1 725.95,1 485.80和1 560.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011 6,8.432 5和5.816 1 kg/mm.hm2。为使旱区农地有限的土壤水分达到合理、高效及可持续利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紫花苜蓿实行草粮轮作的最适宜年限在56年生。

刘沛松[10](2008)在《宁南苜蓿草田轮作土壤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宁南旱区人工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在2004~2005年连续两年中,对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0~700cm和0~1000cm深层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测定;于2003~2005年期间,对10年生紫花苜蓿与春小麦、谷子和马铃薯进行了为期3年的田间定位草田轮作试验,分析比较了不同轮作方式的作物水肥利用特征、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以及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完成后的茬口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差异。研究结论对宁南旱区草地管理及草田轮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土壤深层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整体上干燥化程度加剧。2004年测定的4、7和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和10年生苜蓿地0800cm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26%、5.60%和5.27%。3年生以后,苜蓿根系已达300cm以下,对300cm800cm土层水分消耗强烈,而对300cm以上土层水分消耗减缓。(2)根据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深层水分分布和动态分析,可将土壤剖面分为四个层次:降水蒸发易变层(0100cm)、降水继续扩散层(100300cm)、根系耗水干燥层(300800cm)和深层储水调节层(800cm1000cm以下)。(3)苜蓿在6年生前,耗水深度和干层厚度逐年迅速增加;6年生时耗水深度和干层厚度均超过1000cm,01000cm平均含水率仅5.73%,土壤水分亏缺严重;712年生苜蓿生长衰退,耗水深度和干层厚度有所减小,300700cm干层湿度仅维持在4.0%左右水平,而8001000cm水分有回升现象。2.草田轮作对恢复退化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水分有可行性。以各类作物农田水分为对照,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深层土壤水分以及10年生紫花苜蓿地耕翻后轮作不同年份作物农田的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干层深度与厚度先增加后减小。3年生苜蓿干层深度为720cm,6年生干层最深可达1000cm以下,10年生干层深度为920cm,3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基本上均属于土壤干层范围。苜蓿地0800cm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2004年测定的4、7和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和10年生苜蓿地0800cm土层湿度分别为6.26%、5.60%和5.27%;而8001000cm土层湿度在一定年限后有恢复趋势。300cm为苜蓿地降水下渗的最大临界深度,300cm以下土壤干层一旦形成,将长期存在,712年生苜蓿300700cm土层湿度仅维持在4.0%左右。苜蓿地和农田的土壤干层厚度与湿度有较大差异,草田轮作可使苜蓿土壤干层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湿度,而且轮作年份越长,土壤各层次水分恢复效果越好,10年生苜蓿轮作18年后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状态。3. 20022004年对宁南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状和紫花苜蓿-谷子轮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紫花苜蓿322年生期间,0100cm土壤容重减小了0.213 g/cm3,孔隙度增加8.03%,饱和持水率增加14.17%,持水能力增强。622年生期间,060cm土层有机质和氮素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60 g/kg和11.02 mg/kg,pH值降低了0.09,为轮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紫花苜蓿轮作年份越早,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越好,轮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越高;反之,紫花苜蓿生长时间过长,轮作后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复。6、10和22年生紫花苜蓿地轮作谷子收获后,0200cm土壤水分恢复量分别为63.06 mm、55.22 mm和-42.55mm,轮作谷子产量分别为1725.95 kg/hm2、1485.80 kg/hm2和1560.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0116 kg/mm.hm2、8.4325 kg/mm.hm2和5.8161 kg/mm.hm2,紫花苜蓿实行草田轮作的最适宜年限为56年生。4. 2003年2005年在黄土高原宁南旱区10年生退化苜蓿草地上进行了连续3年不同作物组合方式的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轮作地060cm土层易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轮作作物对土壤水分消耗主要集中在0~120cm土层;在120 cm 200cm土层范围内,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表现出不断恢复趋势。5.经过在10年生退化苜蓿草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27种草田轮作方式的试验表明,轮作第一年对苜蓿土壤水分的恢复是主要的。轮作作物种类和组合方式不同,对土壤水分消耗的强度及深度不同,导致土壤含水量出现较大差异。在草田轮作的3种轮作作物中,无论在何种降水年型下,马铃薯都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达到对有限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适应宁南山区的气候条件,是草田轮作的首选作物。春小麦收获后休闲期有利于雨季降水在土壤的下渗,保持了农地水分的平衡。所以,苜蓿翻耕后轮作第一年以种植马铃薯为宜,当土壤水分过耗时种植春小麦可利用收获后的休闲期集纳雨季降水,以促进农田水分平衡。6.苜蓿草地耕翻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尤其高产作物连作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氮素受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变幅较大;轮作可提高磷的有效性,土壤水分也影响作物对磷素的吸收,马铃薯对磷素需求量较大;轮作后pH值先升高后降低,低于苜蓿草地,因此草田轮作可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7.不同轮作方式下的第三年春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pH值、酶活性各指标间差异性达到显着水平。060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均下降,降幅分别为0.052.24 g/kg、0.0190.325 g/kg、0.11812.280mg/kg和8.87166.88 mg/kg,pH值下降0.030.31。前一、二年轮作作物对水肥料的消耗有叠加效应,且随耕作年限递减。轮作第一年作物对养分的消耗是主要的,而且作物种类不同,消耗量不同。第一年为春小麦的轮作方式对土壤氮素和磷素消耗最少,为谷子时次之,为马铃薯时最多。谷子是喜钾作物,前茬有谷子参与时对土壤速效钾消耗最多,有马铃薯时次之,有春小麦时最少。轮作方式中马铃薯和谷子产量高,耗水量大,导致土壤pH值保持较高水平。作物连作导致土壤脲酶活性降幅较大,马铃薯连作使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禾本科作物连作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8. 10年生苜蓿草地翻耕后轮作的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PPW)方式为最佳的轮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轮作结束后,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较好,0200cm土壤含水量、作物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生产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分别为254.58mm、5214.5 kg/hm2、9.3786 kg/hm2·mm-1、6.8711 kg/hm2·mm-1和19.612 kg/kg.hm-2,与其它轮作模式间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二、宁南干旱山区发展谷子产业化生产的前景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南干旱山区发展谷子产业化生产的前景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南部山区农田优质糜子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试项目与方法
        1.4.1 考种与测产
        1.4.2 作物水分利用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糜子品种的籽粒产量比较
    2.2 不同糜子品种的产量构成要素
    2.3 不同糜子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2.4 不同糜子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2.5 不同糜子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仑从事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研究六十年历程概况
    第一节 勤奋求学奠定农业研究学术基础
    第二节 踏上艰难曲折的旱地农业研究之路
    第三节 开辟出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
    第四节 大力倡导节水农业
第二章 山仑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建构方面的建树
    第一节 实现旱地农业增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关于深化旱地农业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章 山仑在旱地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及牧草抗旱性的研究
    第二节 揭示出干旱条件下植物成苗的生理机制
第四章 山仑力促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节水农业的先行者
    第二节 做身体力行倡导节水农业的实践者
结语
附录 山仑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宁南山区旱地谷子适栽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谷子品种的产量比较
    2.2 不同谷子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2.3 不同谷子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比较
    2.4 不同谷子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5 不同谷子品种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宁南山区适宜谷子品种鉴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谷子品种的生育期
    2.2 参试谷子品种的农艺性状
        2.2.1 株高
        2.2.2 倒伏程度
        2.2.3 病害等级
        2.2.4 穗型
        2.2.5 粒色
    2.3 参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及经济性状
3 结论与讨论

(5)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引进鉴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1.2材料
    1.3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宁南干旱条件下对谷子生育期、农艺性状影响
    2.2宁南干旱条件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6)中国谷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谷子产业基本涵义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涵义
        2.1.1 谷子
        2.1.2 产业
        2.1.3 谷子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2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世界谷类作物生产情况概述
    3.2 中国谷子生产现状分析
        3.2.1 古代谷子生产情况概述
        3.2.2 现代谷子的生产情况
        3.2.3 谷子主产区的生产情况
    3.3 中国谷子加工现状分析
        3.3.1 加工企业分析
        3.3.2 加工产品分析
    3.4 中国谷子消费现状分析
        3.4.1 消费数量分析
        3.4.2 消费结构分析
    3.5 中国谷子流通现状分析
        3.5.1 市场主体间的流通
        3.5.2 出口流通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
    4.1 组织机制
        4.1.1 企业+农户型
        4.1.2 专业合作社+农户型
        4.1.3 科研单位+企业合作型
        4.1.4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型
        4.1.5 专业市场和集散地+农户型
    4.2 利益联结机制
    4.3 保障机制
    4.4 运营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5.1 不同谷子品种的技术经济分析
        5.1.1 不同品种试验结果经济效益分析
        5.1.2 不同品种调研结果经济效益分析
    5.2 不同覆盖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2.1 不同覆盖技术试验结果经济效益分析
        5.2.2 不同覆盖技术调研结果经济效益分析
    5.3 不同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3.1 不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经济效益分析
        5.3.2 不同栽培技术调研结果的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6.1 谷子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单产低
        6.1.2 生产方式依然落后
        6.1.3 种植面积不集中
        6.1.4 病虫草鸟害严重
    6.2 谷子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谷子深加工产品少
        6.2.2 产后加工机械匮乏
        6.2.3 缺乏成品转化平台
    6.3 谷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消费方式单一
        6.3.2 快捷食品开发少
        6.3.3 功能性产品缺乏
    6.4 谷子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6.4.1 流通渠道不畅
        6.4.2 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
        6.4.3 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
    6.5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5.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6.5.2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薄弱
        6.5.3 农户信息、产品流通不畅
    6.6 谷子产业发展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6.6.1 栽培、生产技术落后
        6.6.2 多样性应用研发落后
        6.6.3 资源发掘和种质创新落后
    6.7 本章小结
7 制约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7.1 生产因素
        7.1.1 自然条件
        7.1.2 农民文化水平
        7.1.3 政府扶持程度
    7.2 消费因素
        7.2.1 人口数量
        7.2.2 人均消费水平
        7.2.3 价格变化范围
    7.3 政策因素
    7.4 环境因素
    7.5 本章小结
8 促进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加快调整谷子生产结构
        8.1.1 科学规划谷子种植面积
        8.1.2 合理优化谷子品种布局
        8.1.3 逐步打造谷子产业聚集区
    8.2 提升谷子产业转化及加工能力
        8.2.1 完善谷子产业经济与信息平台建设
        8.2.2 整合谷子深加工企业
        8.2.3 延长谷子产业链条
    8.3 拉动谷子消费水品
        8.3.1 优先保障谷子口粮作物的有效供给
        8.3.2 坚持走优质、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8.4 提高谷子流通效率
    8.5 改进谷子产业的行业发展模式
        8.5.1 加大对谷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8.5.2 鼓励农民成立谷子生产专业合作社
    8.6 加大谷子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力度
        8.6.1 加强谷子品种多样化研发
        8.6.2 加大谷子先进栽培技术普及力度
        8.6.3 加速谷子生产的机械化进程
    8.7 深刻挖掘谷子产业的其他功用
    8.8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创新之处
    9.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坡地粮草带状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旱区农作制度与农作技术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间作模式研究进展
    1.4 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三章 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的水土流失状况
    3.1 水土流失量的观测
        3.1.1 降雨前土壤墒情
        3.1.2 降雨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粮草带状间作模式的水土流失量变化
        3.2.2 土壤氮素养分流失量变化
        3.2.3 土壤磷素流失量变化
        3.2.4 土壤钾素流失量变化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坡度及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率变化
        4.1.2 不同坡度及种植模式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4.1.3 不同坡度及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变化
    4.2 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对谷子、糜子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作物(谷子和糜子)的生育进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坡度及间作模式的谷子、糜子产量变化
        5.2.2 不同坡度及间作模式的谷子、糜子株高变化
        5.2.3 不同坡度及间作模式的谷子、糜子单株叶面积变化
        5.2.4 不同坡度及间作模式的谷子、糜子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5.2.5 不同坡度及间作模式的谷子、糜子干物质分配规律
        5.2.6 坡度及间作模式的谷子、糜子根系量变化
    5.3 讨论
        5.3.1 产量
        5.3.2 株高与叶面积
        5.3.3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5.3.4 根系性状
        5.3.5 综合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不同坡度粮草带状间作种植对谷子、糜子主要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对谷子糜子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6.1.2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叶片Gs 和Ci 的影响
        6.1.3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群体LAI 的变化
        6.1.4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群体CGR 的变化
        6.1.5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群体NAR 的变化
    6.2 讨论
        6.2.1 叶片光合性状参数
        6.2.2 群体生理性状特征
    6.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粮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目标
        1.2.1 研究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2.3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 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6.2 区域分工理论
        1.6.3 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2.1 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1 充分认识杂粮在改善膳食结构中的作用
        2.1.2 杂粮作物在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2.1.3 杂粮作物具有高效利用土地的特点
        2.1.4 杂粮是粮食增产的潜力之一
        2.1.5 杂粮是投入低、产出高的高效作物
        2.1.6 杂粮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2.1.7 杂粮对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1.8 杂粮在发展区域经济与缓解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2.2 中国粮食发展概况
        2.2.1 世界粮食危机
        2.2.2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2.3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
        2.3.1 世界杂粮生产概况
        2.3.2 中国杂粮种植业发展概况
        2.3.3 中国杂粮加工业发展概况
        2.3.4 中国杂粮消费情况
        2.3.5 杂粮出口情况
        2.3.6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新形势
    2.4 谷子发展情况
        2.4.1 谷子起源于中国
        2.4.2 谷子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4.3 中国谷子种植情况
        2.4.4 谷子消费情况
        2.4.5 谷子出口情况
        2.4.6 谷子科研情况
        2.4.7 谷子发展趋势
        2.4.8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判断
    2.5 杂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5.1 杂粮品种退化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质量不稳定,产量低而不稳定
        2.5.2 杂粮产业体系不健全
        2.5.3 杂粮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问题较多
        2.5.4 杂粮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低
        2.5.5 杂粮标准化建设滞后
        2.5.6 对杂粮的认识有待提高
        2.5.7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2.5.8 缺乏政策支持
        2.5.9 对杂粮文化研究不够
第三章 山西省杂粮种植业发展
    3.1 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3.1.1 山西省具有杂粮生产的地理环境优势
        3.1.2 山西省杂粮生产总体情况
        3.1.3 山西省杂粮种植布局
        3.1.4 山西省杂粮发展的有利条件
        3.1.5 杂粮产业化发展取得进展
        3.1.6 杂粮发展模式
        3.1.7 杂粮生产案例
    3.2 山西省谷子生产发展
        3.2.1 谷子生产总体情况
        3.2.2 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3.2.3 谷子区划
第四章 谷子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4.1 研究基础
        4.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4.1.2 农户种粮行为
    4.2 样本选择情况及调查内容
        4.2.1 样本分布特征
        4.2.2 样本户的主要调查内容
        4.2.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的统计分析
    4.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1 理论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3.4 回归分析
    4.4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杂粮加工业发展
    5.1 杂粮加工业的现状
        5.1.1 杂粮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丰富
        5.1.2 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产加工模式
        5.1.3 杂粮加工业的标准化和科技特征有所加强
        5.1.4 杂粮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
        5.1.5 酒酿造业加工程度较深
    5.2 杂粮加工产业链带动效益
    5.3 案例分析
        5.3.1 特色农业与现代化经营相结合
        5.3.2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5.3.3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
        5.3.4 “质量兴企,品牌运作”的发展战略
    5.4 杂粮加工业发展方向
        5.4.1 大力提高杂粮加工水平
        5.4.2 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应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
        5.4.3 突破性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工业,提高杂粮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杂粮产业链条
第六章 消费者杂粮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杂粮市场发展前景与困境分析
        6.1.1 杂粮产业是前景诱人的朝阳产业
        6.1.2 杂粮市场拓展的困境
    6.2 消费者问卷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6.3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和态度
        6.3.1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
        6.3.2 消费者对杂粮的态度
    6.4 消费者对于杂粮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6.4.1 消费者杂粮的消费行为
        6.4.2 消费者杂粮购买行为
    6.5 消费者对杂粮的购买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
        6.5.1 影响消费者购买杂粮的因素
        6.5.2 消费者杂粮消费的收入弹性
    6.6 研究结论与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6.6.1 研究结论
        6.6.2 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7.2.1 致力于品种创新
        7.2.2 挖掘杂粮种植业潜力
        7.2.3 把握加工业发展趋势
        7.2.4 深化市场开发
    7.3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7.3.2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7.3.3 加强产业增进工作
        7.3.4 加强市场营销
        7.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6 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宁南旱区草粮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生长期间土壤环境的变化
        2.1.1 苜蓿生长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1.2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地0~200
    2.2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与谷子轮作后土壤水分变化及产量变化
        2.2.1 草粮轮作后土壤水分变化
        2.2.2 轮作谷子地水分-产量效应
    2.3 草粮轮作中苜蓿耕翻轮作年限的确定
        2.3.1 宁南山区1~12年生紫花苜蓿产草量动态特征
        2.3.2 苜蓿地0~500
3 讨论
    3.1 苜蓿地实行草粮轮作的可行性及重要作用。
    3.2 草粮轮作中苜蓿地耕翻年限问题
4 结论

(10)宁南苜蓿草田轮作土壤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草田轮作效应研究综述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草田轮作效应
        1.1.1 后茬作物产量
        1.1.2 后茬作物品质
        1.1.3 土壤水分效应
        1.1.4 土壤培肥效应
        1.1.5 土壤酶活性
        1.1.6 土壤微生物量
        1.1.7 水土保持效应
        1.1.8 土壤物理性状
        1.1.9 土壤水肥利用效应
        1.1.10 病虫草害防治
    1.2 国外旱作农业中草田轮作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草田轮作发展历史
        1.2.2 澳大利亚的草田轮作制
        1.2.3 阿根廷的草田轮作
        1.2.4 其它国家的草田轮作
    1.3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3.1 草田轮作在我国的历史发展
        1.3.2 草田轮作在我国北方旱区的研究现状
        1.3.3 我国各地草田轮作的不同模式和效果
    1.4 宁南旱区研究草田轮作的目的和意义
        1.4.1 区域背景及自然概况
        1.4.2 宁南旱区适宜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业
        1.4.3 问题的提出—草地衰退,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章 宁南苜蓿草田轮作试验设计及研究内容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试验区降水特征分析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一
        2.2.2 试验设计二
        2.2.3 试验设计三
    2.3 数据测定
        2.3.1 产量测定
        2.3.2 土壤水分测定
        2.3.3 降雨量测定
        2.3.4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2.3.5 养分和pH 值的测定
        2.3.6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4.1 土壤贮水量
        2.4.2 水分利用效率(WUE)
        2.4.3 养分利用效率(NUE)
        2.4.4 分析方法
    2.5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宁南紫花苜蓿土壤干层水分时空动态规律
    3.1 苜蓿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3.2 苜蓿土壤剖面水分时空动态规律
    3.3 苜蓿地干层特征及土壤剖面水文层次的划分
        3.3.1 苜蓿土壤干层
        3.3.2 土壤剖面水文层次的划分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草田轮作对苜蓿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4.1 紫花苜蓿土壤干层特征
    4.2 苜蓿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标准
    4.3 草田轮作对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
    4.4 苜蓿土壤干层水分变化趋势及草田轮作恢复速度
    4.5 小结
    4.6 讨论
第五章 宁南旱区草田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
    5.1 苜蓿生长期间土壤环境的改善
        5.1.1 苜蓿生长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5.1.2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地0~200cm 土壤水分动态趋势
    5.2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轮作后土壤水分恢复效果及产量效应
        5.2.1 草田轮作下的土壤水分恢复
        5.2.2 轮作谷子地水分-产量效应
    5.3 草田轮作中苜蓿耕翻轮作年限的确定
        5.3.1 宁南山区1~12 年生紫花苜蓿产草量动态特征
        5.3.2 苜蓿地0~500cm 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5.4 小结
    5.5 讨论
第六章 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水分恢复效应
    6.1 草田轮作农地与对照苜蓿草地、撂荒地土壤水分状况比较
    6.2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对土壤不同深度层次水分的影响
        6.2.1 第三年为春小麦的草田轮作方式对苜蓿地不同土层水分影响
        6.2.2 第三年为马铃薯的草田轮作方式对苜蓿地不同深度层次水分影响
        6.2.3 第三年为谷子的草田轮作方式对苜蓿地不同深度层次水分影响
    6.3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0~200CM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动态
    6.4 不同轮作模式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及比较
        6.4.1 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各年份作物收获地土壤水分比较
        6.4.2 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各年份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比较
        6.4.3 轮作期间作物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
    6.5 小结
    6.6 讨论
第七章 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养分动态及氮素利用效率比较
    7.1 土壤养分动态
        7.1.1 有机质
        7.1.2 全氮
        7.1.3 碱解氮
        7.1.4 全磷
        7.1.5 速效磷
        7.1.6 pH 值
    7.2 不同轮作方式的作物氮素利用效率
    7.3 小结
    7.4 讨论
第八章 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8.1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和PH 值的影响
        8.1.1 有机质
        8.1.2 全氮
        8.1.3 碱解氮
        8.1.4 全磷
        8.1.5 速效磷
        8.1.6 速效钾
        8.1.7 pH 值
    8.2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8.2.1 脲酶
        8.2.2 碱性磷酸酶
        8.2.3 过氧化氢酶
        8.2.4 蔗糖酶
    8.3 小结
    8.4 讨论
第九章 最佳草田轮作模式的确定
    9.1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对苜蓿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
    9.2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的作物产量效应
        9.2.1 轮作总产量
        9.2.2 水分利用效率
        9.2.3 降水生产效率
    9.3 最佳草田轮作模式的确定
    9.4 小结
    9.5 讨论
第十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参与的国家科研课题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宁南干旱山区发展谷子产业化生产的前景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南部山区农田优质糜子品种筛选[J]. 杜璨,杨刚,李红飘,何新全. 陕西农业科学, 2021(08)
  • [2]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宁南山区旱地谷子适栽品种筛选[J]. 刘鹏,杨刚,赵世伟,程炳文.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4)
  • [4]宁南山区适宜谷子品种鉴选研究[J]. 张晓娟,程炳文,王晓军,杨军学. 河北农业科学, 2016(02)
  • [5]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引进鉴选试验研究[J]. 张晓娟,王晓军,杨军学,程炳文,王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10)
  • [6]中国谷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张雪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5)
  • [7]坡地粮草带状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D]. 路海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4)
  • [8]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李玉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 [9]宁南旱区草粮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J]. 刘沛松,贾志宽,李军,李永平,刘世新. 草业学报, 2008(03)
  • [10]宁南苜蓿草田轮作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 刘沛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发展小米产业化生产的前景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