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与架构初探

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与架构初探

一、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建筑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蒋莉[1](2020)在《基于POE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合肥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新型的学习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借还书以及寻求一桌一椅看书学习。更高的精神和文化追求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条件下读者的需求,增强读者的空间体验感,提高空间舒适度,促进各种交往行为产生。当下高校图书馆改建或新建时应更多关注灵活多样的“灰空间”设计。本文将选取安徽大学文典阁、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及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图书馆的“灰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能优化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路。本文共分六章,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及其范围,阐述相关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和选定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理论基础。研究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特征及其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特点。介绍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概况,并对其本质,分类,以及使用者的活动类型进行细致描述。对POE的相关理论,包括其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程序以及在图书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阐述。第三章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图书馆“灰空间”POE研究体系构建。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研究阶段的整体流程和具体任务,制订评估指标集,列出了22个评价因子,并在收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计算出个指标权重值。为本文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第四章开展使用后评估研究。选取合肥地区三个高校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使用文献法,观察法对其“灰空间”现状进行了解。再基于POE对其“灰空间”使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得出较为真实和客观的评价结果。根据调研结果对比分析三个案例的空间类型、使用者的活动形式以及满意度,得出使用者对空间的“开放性”、“舒适感”以及“空间密度和尺度”满意度较高,对“设备”、“空间灵活性”、“分隔介质”以及“声音环境”这几方面的满意度较差。最后,结合观察结果分析总结出合肥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亮点与不足,切实影响使用者在空间的使用情况的原因主要有空间的启发作用不强、空间的物理环境不佳、物质的配置服务不足以及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关注度不够。第五章探讨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优化策略。以促进新建或改建图书馆的优质建设为出发点,以案例研究成果为突破点,以建筑学的专业素养和使用者需求为以落脚点,基于物理量层面和心理量层面,探索更适用的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优化设计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前文三个案例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为日后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六章为总结。对本文进行全面总结,阐述本文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局限性。

黄一[2](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刘宇[3](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谭宇鹏[4](2020)在《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推动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便捷性影响着千家万户。当然,数字化的春风亦传播到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大大拓宽,同时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高教理念也使得学生们逐渐将学习模式由被动式、灌输式转化为主动式、协作式,无论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学习模式的转变都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互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本文即立足于网络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当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行为模式与需求的变化为切入点,以馆内多种媒介产生的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探索出满足读者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可以帮助图书馆这类的高校学术殿堂可以进一步焕发活力,进而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最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研法、观测法、访谈法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行为模式特征与需求变化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网络上整理的数据了解到,目前我国开馆在用的高校图书馆大多是早期建设好的老馆,“以书为本”的传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这即明确了本文的思路将以交互为核心,处理好满足交互模式需求下的空间特征、空间群关系、数字化空间的优化设计。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出的结论,大致可将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演变而来的新型交互模式归纳为三类,即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人与人的新型交互模式。在这三类支线的引导下探索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特征,并从整体空间组织、整体空间形态与整体空间品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开拓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空间形态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并提升空间品质以给予读者精神层面的享受,升华高校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体验。接下来将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空间特征为基础,以馆舍内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来继续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在“以人文本”的原则下从数字化背景影响下,人息交互、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寻找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创造同时满足读者行为与精神需求的图书馆空间,使读者对于空间环境的归属感与领域感,极大的提升入馆学习与工作效率。最后借用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假题真做,试图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前文探究的设计策略。

马春娇[5](2020)在《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虚拟服务的延伸带来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用户到馆率下降、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图书馆的空间结构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转型已势不可挡,图书馆空间再造作为转型的必要手段,对图书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图书馆转型背景下的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试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到馆率下降、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对图书馆空间、图书馆空间再造和用户需求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图书馆空间理论中包含了“空间”向“图书馆空间”转向、图书馆空间内涵、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划分和高校图书馆空间构建的特点;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中包含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概念与类型以及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必要性;用户需求理论中包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次,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83所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类别、服务模块名称、再造空间名称、功能、配置设备、服务预约方式和有无使用规则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除此之外,本文还对高校用户进行了图书馆空间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36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以及用户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原则和策略。其中的五点原则是统筹兼顾原则、因需制宜原则、经济实用原则、深化服务原则和适时而变原则。六点策略分别为:加强图书馆空间再造宣传及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合理划分空间;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改善环境;适当加入休闲娱乐空间;制定使用规则,完善空间管理;进行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准研学习空间再造、考研交流空间再造、准研门诊空间再造、准研培训空间再造、考研资料流转空间再造、背诵空间再造和就餐空间再造)。

余炜[6](2020)在《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变革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空间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日新月异的新型技术为图书馆构建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平台。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建筑中最为核心的建筑要素之一,一方面承载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日常交往的公共空间,一种交换想法的场所。近十年来,伴随着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不断多元的需求与向往,从共享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探索。然而,现代高校图书馆虽然为高校师生提供了阅览和学习的空间,但是空间模式比较单一,也缺少对于地域文化和校园精神的传播与弘扬。高校图书馆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思想的交流交往,从而作为一个集信息、文化、学习、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体。因此,论文选取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学视角出发,探讨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现状调研提出适宜的交往空间设计策略,从而对该领域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加详实的基础资料和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类型的交往空间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和思路。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信息及要素采集和分析方法,从环境行为学视角研究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空间环境及使用者行为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相互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实地调研,整理与分析调研结果,总结交往空间设计模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进一步研究,为后续探索交往空间设计策略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最后,在总结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适宜的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实践将设计策略进行运用,对交往空间的营造进行了探索,为优化和设计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提供了论证实例,使研究更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丁李旦[7](2020)在《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作为承担培育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建设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高校科研教学需求和可以促进创新性思维模式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的学习场所与科研场所,也是大学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这种交流有利创新思想的诞生。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图书馆从传统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为特征的复合型空间模式成为当今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主题之一。现代高校学习共享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自我学习、协作学习和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LC)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特点,梳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与特征。试图将“学习共享空间”集成资源、协作学习、多元教辅和完整支助的理念深入结合到具体环境空间中。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图书馆为例进行学习共享空间改造,探索高校公共空间改造以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发展,加快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熊元[8](2019)在《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理念持续革新,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发生重要改变。高等教育从传统结构化教学模式向提倡协同合作的自发性学习模式转变。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节点,面对信息资源从印刷品向电子设备迁移的变化趋势,须尽快从功能单一的传统信息中心向复合型学习中心、服务中心转变。本文从非正式学习行为理论出发,以非正式学习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高校图书馆中融入非正式学习空间。论文第一部分通过理论研究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界定,并对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行为模式出发论述空间类型与特征。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案例调研,发现和总结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影响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因素,提出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适应性、整合性、多样化与人性化四项原则。论文第三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四项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即:空间延展的改扩建策略、功能配置的多类复合策略、空间分布的公共可达策略与环境设施的行为引导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系统性探讨,为当代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转型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参考。本文正文共53000字,图表共118例

温恩羲[9](2019)在《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量也不断上升。教学模式的改变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协作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强调新型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图书馆应用媒体技术的影响,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模式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注重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读者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对建筑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这对高校图书馆新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新的服务职能与历史使命,以信息交流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需要的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法。本文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实地调研,针对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转变。明确其核心的设计内容并结合信息交流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图书资源、人与人之间完备的信息交流过程。由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之一,大学图书馆需要从建筑空间设计的通用方法提取的精华,还需兼顾图书馆自身的功能职责和时代定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应从图书管理模式、读者行为构成、信息交流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提炼出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实践项目来对相关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从而验证和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肖莉颖[10](2019)在《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中西部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对高校教育的重视性日渐增强,高校图书馆不仅作为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的承担者,更是高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地位。位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交往空间,是师生生活学习、增进感情的重要活动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阅读形式的变革,传统空间界限逐渐被消解,变得多元化、开放化,图书馆交往空间不仅要满足师生的学习交往等外在需要,还应满足心理需要。旧有图书馆建设模式与手法在新时代具有局限性,新型设计标准与模式仍在不断探索。运用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即是从换位思考角度探索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问题,通过完备的调研程序对已建成图书馆交往空间与最初设计构想进行比对,检验建筑是否达到预期使用情况,属于竣工后的评价流程。POE既对已完成项目起到反馈作用,又对待建成项目起到前瞻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现阶段内蒙中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并对各类型交往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建立交往空间使用后评价模型,客观系统的提出对应设计策略,为本地区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构可分为: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的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详述现阶段研究现状,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相关研究方法及构架。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综述,详细辨析使用后评价理论及其支撑理论;梳理图书馆建筑历史沿革、类别、功能组成。辨析图书馆交往空间内容、特征、使用需求,并对交往空间进行了类别划分,为下文研究铺垫。第三章内蒙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探究,通过先导性调研结合实地调研、访谈问卷等对各个交往空间功能、空间层次、布局、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剖析总结,进而确定使用后评价研究程序,确定评价方法。第四章内蒙古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使用后评价,运用满意度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交往空间进行评价研究,结合使用者的显、隐性需求,建立交往空间使用后评价模型。第五章内蒙古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从宏观层面入手论述交往空间设计原则,归纳设计要素,阐述空间组织形式。第六章,从微观层面切入,根据不同空间的属性、特色与形式,汇总设计要点,综合全面分析各个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二、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建筑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建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OE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合肥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图书馆建设
        1.1.2 现代活动行为对“灰空间”的需求增长
        1.1.3 使用后评估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相关名词界定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
        1.4.1 POE理论研究综述
        1.4.2 “灰空间”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相关概论
        2.1.1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及其职能
        2.1.2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概述
        2.1.3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特性
        2.1.4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分类
    2.2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使用者活动特征
        2.2.1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者需求
        2.2.2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者规模
        2.2.3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者行为特征
    2.3 POE理论阐述
        2.3.1 POE的概念及意义
        2.3.2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引入POE理论的必要性
        2.3.3 POE在图书馆相关领域及其“灰空间”的研究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POE研究体系建构
    3.1 评估流程构建
    3.2 合肥各高校图书馆“灰空间”探察
        3.2.1 调研地点概况
        3.2.2 重点案例选择
    3.3 资源计划
    3.4 研究计划
        3.4.1 构建使用后评估方法体系
        3.4.2 确定高校图书馆“灰空间”评估指标集
        3.4.3 计算高校图书馆“灰空间”评估指标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后评估调查
    4.1 安徽大学文典阁“灰空间”的使用后评估调查
        4.1.1 安徽大学文典阁“灰空间”的评估准备
        4.1.2 安徽大学文典阁“灰空间”的调研评估
        4.1.3 基于调研评估的结论分析
    4.2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灰空间”的使用后评估调查
        4.2.1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灰空间”的评估准备
        4.2.2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灰空间”的调研评估
        4.2.3 基于调研评估的结论分析
    4.3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图书馆“灰空间”的使用后评估调查
        4.3.1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图书馆“灰空间”的评估准备
        4.3.2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图书馆“灰空间”的调研评估
        4.3.3 基于调研评估的结论分析
    4.4 三个图书馆“灰空间”使用后评估的比较分析
        4.4.1 受欢迎的空间类型比较分析
        4.4.2 使用者活动形式比较分析
        4.4.3 空间满意度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优化原则
        5.1.1 人本化原则
        5.1.2 多元化原则
        5.1.3 文化性原则
        5.1.4 灵活性原则
        5.1.5 智慧化原则
    5.2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优化策略探索
        5.2.1 改善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5.2.2 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化策略
        5.2.3 提升空间认知的优化策略
        5.2.4 满足美学感受的优化策略
    5.3 高校图书馆“灰空间”案例优化建议
        5.3.1 欢迎度较高的“灰空间”优化建议
        5.3.2 欢迎度较低的“灰空间”优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附录A 安大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后满意度调查
附录B 安农大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后满意度调查
附录C 合肥学院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使用后满意度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2.2.1 馆舍面积不足
        2.2.2 结构设备老化
        2.2.3 建筑立面陈旧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3.1 独立改扩建式
        3.1.1 自身改造式
        3.1.2 原地新建式
        3.1.3 易地新建式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2 水平改扩建式
        3.2.1 单侧改扩建式
        3.2.2 两侧改扩建式
        3.2.3 环绕改扩建式
        3.2.4 内庭改扩建式
        3.2.5 单元改扩建式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3 垂直改扩建式
        3.3.1 向上改扩建式
        3.3.2 向下改扩建式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3.5 小节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4.1.1 协调共生原则
        4.1.2 高效创新原则
        4.1.3 多样复合原则
        4.1.4 持续发展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4.3.1 新建筑主导式
        4.3.2 旧建筑主导式
        4.3.3 新旧一体式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5.1.2 功能设计策略
        5.1.3 流线设计策略
        5.1.4 造型设计策略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3.1 调研背景
        3.1.1 调研对象选取
        3.1.2 调研方法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3.3 调研问卷分析
    3.4 现状问题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4.2.4 使用需求研究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5.1.1 历史背景
        5.1.2 发展条件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5.2.1 研究对象选取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5.4.1 学科知识服务
        5.4.2 技术服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1.1.2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课题界定
        1.2.1 “数字时代”带来的冲击
        1.2.2 当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浮现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的框架
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与新型交互模式的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历程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2 高校图书馆内读者行为及体验调研
        2.2.1 调研的方法
        2.2.2 馆内读者行为与体验调研分析
        2.2.3 现状调研综合分析
    2.3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再定位
        2.3.1 多样化学习中心
        2.3.2 数字化信息中心
        2.3.3 复合化交流中心
    2.4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内的转型变革
        2.4.1 传统信息媒介的拓展
        2.4.2 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
        2.4.3 功能空间需求的演变
        2.4.4 馆舍服务模式的升级
    2.5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型交互模式
        2.5.1 人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2 信息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3 人与人的交互新模式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
    3.1 新型交互模式产生背后的理论基础
        3.1.1 非正式学习概念
        3.1.2 环境行为学概述
        3.1.3 第三空间理论
    3.2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组织优化
        3.2.1 藏阅空间的优化
        3.2.2 交流空间的打造
        3.2.3 共享空间的完善
        3.2.4 室外空间的设计
    3.3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形态优化
        3.3.1 空间整体开放性更强
        3.3.2 空间相互交融性更佳
        3.3.3 空间匀质化程度加深
        3.3.4 空间媒介性视效显着
    3.4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品质优化
        3.4.1 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
        3.4.2 空间人文环境品质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交互模式引导下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1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4.1.1 空间体系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4.1.2 传统功能空间与数字化功能空间相辅共存
        4.1.3 解放高校图书馆内传统管理模式
        4.1.4 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4.2 数字信息交互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2.1 多重维度空间分解
        4.2.2 优化重整功能空间群
        4.2.3 秩序重建
    4.3 人息交互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3.1 界限消解
        4.3.2 路径连续
        4.3.3 虚拟建构
    4.4 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4.1 功能交互
        4.4.2 行为引导
        4.4.3 中庭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空间优化改造设计为例
    5.1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现状
        5.1.1 基础概况
        5.1.2 功能现状
        5.1.3 现存不足
    5.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探索
        5.2.1 改造立意构思
        5.2.2 功能空间构成优化
        5.2.3 秩序营造
        5.2.4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空间建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方案平面图纸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2.3 小结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特色和创新之处
1 图书馆空间、空间再造和用户需求相关理论
    1.1 图书馆空间理论
        1.1.1 “空间”向“图书馆空间”转向
        1.1.2 图书馆空间内涵
        1.1.3 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划分
        1.1.4 高校图书馆空间构建特点
    1.2 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
        1.2.1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概念与类型
        1.2.2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必要性
    1.3 用户需求理论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例分析
        2.2.1 再造空间服务模块名称
        2.2.2 再造空间类别
        2.2.3 再造空间功能
        2.2.4 再造空间配置设备
        2.2.5 再造空间预约方式
        2.2.6 再造空间有无使用规则
    2.3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
        2.3.1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比例少
        2.3.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类别单一
        2.3.3 未结合校内馆情,盲目引进先进技术
        2.3.4 缺乏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急于跟随国外形势
    2.4 小结
3 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空间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3.1.1 调查对象的确立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样本情况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项目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2.3 项目分析
        3.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 调查问卷(样本)结果分析
        3.3.1 结果分析
        3.3.2 小结
4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议
    4.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
        4.1.1 统筹兼顾原则
        4.1.2 因需制宜原则
        4.1.3 经济实用原则
        4.1.4 深化服务原则
        4.1.5 适时而变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策略
        4.2.1 加强图书馆空间再造宣传及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2.2 合理划分空间
        4.2.3 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改善环境
        4.2.4 适当加入休闲娱乐空间
        4.2.5 制定使用规则,完善空间管理
        4.2.6 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
        4.2.6.1 准研学习空间再造
        4.2.6.2 考研交流空间再造
        4.2.6.3 准研门诊空间再造
        4.2.6.4 准研培训空间再造
        4.2.6.5 考研资料流转空间再造
        4.2.6.6 背诵空间再造
        4.2.6.7 就餐空间再造
5 总结
    5.1 结语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转型需求
        1.1.2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
        1.1.3 交往空间设计因素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交往空间
        1.3.2 高校图书馆
        1.3.3 西北地区
    1.4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基本框架
第二章 环境行为学在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中的引入
    2.1 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
        2.1.1 环境行为学理论基础
        2.1.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
        2.1.3 环境行为学对于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
    2.2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环境因素
        2.2.1 文脉环境
        2.2.2 现象环境
        2.2.3 个人环境
    2.3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行为因素
        2.3.1 必要性行为
        2.3.2 自发性行为
        2.3.3 社会性行为
    2.4 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调研
    3.1 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概况
        3.1.1 图书馆交往空间建设情况
        3.1.2 使用者问卷调查
    3.2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研究
        3.2.1 交往空间类型及特征
        3.2.2 行为活动类型及时间分布
        3.2.3 交往空间行为地图注记
    3.3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存问题整理与分析
        3.3.1 交往空间兼容性较弱
        3.3.2 交往空间与行为的分裂
        3.3.3 交往空间内容缺乏特色
        3.3.4 交往空间环境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
    4.1 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4.1.1 注重时代及数字化发展
        4.1.2 结合西北地区环境特征
        4.1.3 照顾使用者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
    4.2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宏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4.2.1 图书馆交往空间构成
        4.2.2 图书馆交往空间组织
        4.2.3 图书馆交往空间布局
    4.3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中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4.3.1 交通空间
        4.3.2 中庭空间
        4.3.3 研讨空间
        4.3.4 休闲空间
    4.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微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4.4.1 空间距离与领域性设计
        4.4.2 空间尺度与适宜性设计
        4.4.3 空间限定与渗透性设计
        4.4.4 空间氛围与环境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实践
    5.1 设计概况
        5.1.1 图书馆概况
        5.1.2 设计目标
        5.1.3 设计前期分析
    5.2 交往空间设计策略应用
        5.2.1 宏观层面
        5.2.2 中观层面
        5.2.3 微观层面
    5.3 交往空间设计展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

(7)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理论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六节 创新观点
    第七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发展与现状简介
    第一节 图书馆发展简介
        1、国内图书馆发展简介
        2、西方图书馆发展简介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简介
    第三节 信息化使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成为可能
        1、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
    第四节 高校图书馆现场调研
        1、调研目的
        2、调研对象
        3、调研过程
        4、调研结果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概述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概述
        1、“开放性学习空间”概念的提出
        2、“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3、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 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集成性
        2、学习的协作性
        3、教辅的多元化
        4、支助的完整性
    第三节 多专业视野中的学习共享空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影响及设计原则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影响
        1、学习理念的深化
        2、场馆功能的转型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
        1、多元化的实体空间
        2、设计要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
    第一节 前期分析
        1、项目概况
        2、现场调研
        3、功能分析
    第二节 设计方案整体规划
    第三节 设计方案
        1、图书馆一楼方案
        2、图书馆二楼方案
        3、图书馆三楼方案
        4、图书馆四楼方案
        5、图书馆五楼方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1.1.2 高校校园空间资源不足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阐述及相关理论
    2.1 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2.1.1 非正式学习概念分析
        2.1.2 非正式学习相关理论
        2.1.3 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分类
    2.2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
        2.2.1 非正式学习空间概念分析
        2.2.2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
        2.2.3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分类
        2.2.4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特征
    2.3 类似空间概念对比
        2.3.1 阅览空间
        2.3.2 学习共享空间
        2.3.3 交往空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现状调研
    3.1 案例调研
        3.1.1 东南大学四牌楼图书馆
        3.1.2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
        3.1.3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图书馆
    3.2 问卷调查
        3.2.1 调研问卷设计
        3.2.2 调研对象分析
        3.2.3 非正式学习行为分析
        3.2.4 图书馆使用习惯分析
        3.2.5 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3.2.6 非正式学习空间改造预期分析
    3.3 现状问题总结
        3.3.1 功能服务单一
        3.3.2 空间配置不合理
        3.3.3 空间界定生硬
        3.3.4 空间组合不匹配
        3.3.5 人性化设计不足
        3.3.6 硬件支持不足
    3.4 影响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因素
        3.4.1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构成
        3.4.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组织
        3.4.3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环境设施
    3.5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原则
        3.5.1 适应性原则
        3.5.2 整合性原则
        3.5.3 多样化原则
        3.5.4 人性化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延展的改扩建策略
        4.1.1 改建——置换局部功能
        4.1.2 扩建——延伸原有功能
        4.1.3 扩建——拆除冗余功能
        4.1.4 扩建——增设学习中心
    4.2 功能配置的多类复合策略
        4.2.1 复合藏书功能
        4.2.2 复合餐饮功能
        4.2.3 复合其他功能
        4.2.4 复合非正式功能
    4.3 空间分布的公共可达策略
        4.3.1 结合中庭空间设计
        4.3.2 结合交通空间设计
        4.3.3 结合灰空间设计
    4.4 环境设施的行为引导策略
        4.4.1 优化空间光环境
        4.4.2 优化空间色彩环境
        4.4.3 提供多元的学习家具
        4.4.4 配备充分的辅助设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成果
    5.2 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记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2 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条件
        1.1.3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交流方式
        1.1.4 当代图书馆的设计思潮与发展趋势
        1.1.5 高校图书馆的新定位与新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高校图书馆及其读者空间的发展与沿革
    2.1 图书馆历史发展概述
        2.1.1 借、阅、藏空间分离的传统图书馆
        2.1.2 藏、阅空间合一的规模化图书馆
        2.1.3 信息集成、多元复合化图书馆
        2.1.4 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定位与发展
        2.2.1 信息与媒体中心
        2.2.2 展示与交往中心
        2.2.3 功能复合化发展
        2.2.4 空间共享化发展
    2.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发展特点
        2.3.1 读者行为的确定性与偶然性
        2.3.2 服务功能的多元性与复合性
        2.3.3 空间界面的灵活性与模糊性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背景
        3.1.1 对读者空间的基本研究
        3.1.2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3.1.3 调研方法的基本探索
    3.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实地调研
        3.2.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3.2.2 四川美术学院逸夫图书馆
        3.2.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
    3.3 调研分析与总结
        3.3.1 多元复合功能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2 读者行为模式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3 信息交流环境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与读者空间特征研究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信息交流理论
        4.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4.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4.2.1 读者与书本资料
        4.2.2 读者与数字媒介
        4.2.3 读者与读者之间
    4.3 读者空间行为构成模式研究
        4.3.1 高校教学模式与读者行为
        4.3.2 空间功能定位与读者行为
        4.3.3 读者基本行为与拓展行为
    4.4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特征和形式转变
        4.4.1 信息储存空间
        4.4.2 信息服务空间
        4.4.3 信息阅览空间
        4.4.4 信息交往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基于综合信息媒介的多元化原则
        5.1.2 基于完备服务职能的人性化原则
        5.1.3 基于空间复合模式的整体性原则
        5.1.4 基于空间共享交流的开放性原则
        5.1.5 基于校园人文精神的情景性原则
    5.2 构建便捷的检索、借书等信息服务空间
        5.2.1 整合门厅空间的咨询出纳功能
        5.2.2 开发廊道空间的检索查阅功能
    5.3 创造多样的藏书、读书等信息阅览空间
        5.3.1 创造界面连续的信息藏阅空间
        5.3.2 架构休闲阅览的活动平台空间
        5.3.3 丰富家具设施的空间领域层级
        5.3.4 塑造视野连通的中庭式阅读区
    5.4 营造互动的研讨、展示等信息交往空间
        5.4.1 结合门厅设置开放式信息展示空间
        5.4.2 围绕交通打造过渡式休闲交往空间
        5.4.3 根据领域提供独立式小组研讨空间
    5.5 提高读者空间的环境识别度和体验感
        5.5.1 丰富空间肌理的色彩质感
        5.5.2 完善厅堂廊道的信息标识
        5.5.3 细化围合界面的比例尺度
        5.5.4 创造校园文化的空间意境
    5.6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设计条件
    6.3 设计策略
        6.3.1 开创整体化信息服务路径
        6.3.2 构建多元化信息阅览功能
        6.3.3 塑造人性化信息交往环境
    6.4 综合评述
7 结语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B.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C. 调查问卷回收示例
    D. 行为注记统计示例
    E.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中西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确立
        1.2.1 目标对象——高校图书馆
        1.2.2 空间对象——交往空间
        1.2.3 交往空间研究范围
        1.2.4 地域范围——内蒙古中西部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图书馆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使用后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综述
    2.1 使用后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2.1.1 使用后评价概念界定与作用
        2.1.2 使用后评价方法分类汇总
        2.1.3 使用后评价基本操作流程
    2.2 使用后评价相关支撑理论
        2.2.1 环境行为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3 图书馆建筑相关概述
        2.3.1 图书馆历史沿革
        2.3.2 图书馆类别划分
        2.3.3 高校图书馆功能构成
    2.4 交往空间相关概述
        2.4.1 交往行为
        2.4.2 交往空间
    2.5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相关概述
        2.5.1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内容
        2.5.2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特征
        2.5.3 读者对交往空间的使用需求
        2.5.4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类别划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探究
    3.1 先导性研究
        3.1.1 内蒙高校图书馆信息概述及样本选取
        3.1.2 先导性调研
        3.1.3 调研方法
    3.2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3.2.1 调研对象简介
        3.2.2 交往空间分布示意图
    3.3 评价主体概述
        3.3.1 评价主体的自由访谈
        3.3.2 问卷基本资料汇总
    3.4 评价客体——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3.4.1 结合交通空间的交往空间
        3.4.2 结合功能空间的交往空间
        3.4.3 结合附属空间设置的交往空间
        3.4.4 结合室内外过渡空间的交往空间
    3.5 交往空间现状问题汇总
        3.5.1 与交通空间结合的交往空间问题汇总
        3.5.2 与功能空间结合的交往空间问题汇总
        3.5.3 与附属空间结合的交往空间问题汇总
        3.5.4 与室内外过渡空间结合的交往空间问题汇总
    3.6 使用后评价研究设计
        3.6.1 研究程序的形成
        3.6.2 使用后评价方法的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使用后评价
    4.1 研究概况
    4.2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满意度评价
        4.2.1 满意度评价概述
        4.2.2 运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交往空间满意度评价
        4.2.3 运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交往空间满意度评价
        4.2.4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4.2.5 调查评价结果的统计
        4.2.6 信度与效度检验
        4.2.7 相关性分析
        4.2.8 交往空间的平均值分析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交往空间进行权重评价
        4.3.1 确立评价因素结构层级
        4.3.2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评价因素权重
        4.3.3 准则层评价因素的层次权重分析
        4.3.4 子准则层评价因素的层次权重分析
    4.4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宏观设计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5.1.1 “整合统一”原则
        5.1.2 “自由可达”原则
        5.1.3 “多义弹性”原则
        5.1.4 “以人为本”原则
        5.1.5 “艺术美观”原则
    5.2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要素
        5.2.1 交往空间形态
        5.2.2 交往空间界定
        5.2.3 交往空间配套设施
        5.2.4 交往空间景观设计
        5.2.5 交往空间舒适度
    5.3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组织形式
        5.3.1 差异化交往空间组织
        5.3.2 开放化交往空间组织
        5.3.3 场所营造下的空间组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分类设计研究
    6.1 结合交通空间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6.1.1 门厅空间
        6.1.2 电梯厅空间
        6.1.3 中厅空间
        6.1.4 走廊空间
        6.1.5 楼梯空间
    6.2 结合功能空间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6.2.1 结合阅览室设置的交往空间
        6.2.2 结合服务咨询空间设置的交往空间
        6.2.3 结合检索借还区设置的交往空间
    6.3 结合附属空间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6.3.1 展示陈列空间
        6.3.2 研究、讨论室
        6.3.3 业态服务空间
    6.4 结合室内外过渡空间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6.4.1 入口空间
        6.4.2 平台空间
        6.4.3 庭院空间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调研问卷
附录 B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 C 自由访谈记录表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建筑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OE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合肥地区为例[D]. 蒋莉.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D]. 谭宇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D]. 马春娇. 辽宁大学, 2020(01)
  • [6]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余炜.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D]. 丁李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D]. 熊元. 东南大学, 2019(01)
  • [9]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D]. 温恩羲. 重庆大学, 2019(01)
  • [10]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中西部为例[D]. 肖莉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与架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