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人才紧缺

北京建筑人才紧缺

一、北京建筑人才供不应求(论文文献综述)

潘洪科,张建营,简小生,王东旭,钟鑫,廖菲菲[1](2020)在《建筑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方向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文中指出装配式建筑人才极度紧缺,其人才培养也相对滞后。分析了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与教学的现状与困境,结合所在单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提出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以提高装配式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同时也为同类高校开展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与教学提供参考。

段怡慧[2](2020)在《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已晋升为先进建造方式的典型代表。但是由高不下的建安成本和不确定性的未来收益,国家给予其激励政策以促进行业初期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必要性。在河南省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市场中,虽然省及各地政府纷纷下发政策并颁布技术评价标准,但是政策难以与市场良性互动,致使市场不能对装配式建筑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仍存在高耗能、重污染及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分析了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应实施激励机制以促进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然后,以博弈理论和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分析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中激励主客体的博弈关系并选取变量以提出假设,进而构建博弈分析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论证政府实施激励措施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必要性,为优化政策体系提供有力论据。最后分别从政府、开发商及消费者的行为抉择出发,从环境、供给、需求及实施保障措施四方面提出政策改进建议,为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鲁晓书[3](2020)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学习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正在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产业现代化发展,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在广大社会中已经达成共识。伴随着装配式建筑的阶段性成功对其产业化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无论是产业化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还是后备领军人才方面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基于此,本文从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产业化人才的学习障碍因素,进而提取出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主要目的是为产业化人才的学习,为企业制定培养方略、补强短板提供可行性建议,也为政府部门引导人才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技术人才学习的发展现状及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学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其次,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以相关规范标准、文献为基础来源对产业化人才的学习障碍因素进行初步识别,并通过专家访谈进行修正、调整,以完成问卷设计,再运用信度分析、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和关键性程度分析整理收集的第一手数据,据此得到影响产业化人才学习的关键障碍因素;最后,提炼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得到学习内涵、学习路径和学习实现三者间的运行规则。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依据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较传统建筑工人在工作内容上的变化,将其类型归纳为第一类产业化人才、第二类产业化人才和第三类产业化人才三类。在此基础上,三类产业化人才的现状,包括学习期望、技术素质、年龄状况、需求类型、流动性、供求关系、学历及职业认可度也呈现出差异性。以及在专业技术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四个能力维度上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第二、影响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学习的关键障碍因素重要性程度排序为:政策环境>企业环境>项目环境>产业化人才自身>市场环境;第三、三类产业化人才的学习内涵在技术要素、主要技术来源、技术能力、内在依赖性、学习过程和努力方向6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第四、产业化人才的学习路径包括企业学徒制、企业学校、历史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战略性的长期合作、考察学习、项目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持证上岗、以赛促培、以考促学、实验楼预拼装、头脑风暴、创新工作室、开放性交流、即时性记录、阶段性总结和规范输出共16种;第五,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即学习内涵、学习路径和学习实现三者间的运行规则:学习内涵决定学习路径、学习路径推动学习实现、学习实现影响学习内涵。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剖析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特征,并进行了产业化人才学习障碍因素的识别及分析,丰富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理论体系,增加了相关研究的基础性数据支撑。实践价值在于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类产业化人才类型,并据此提取出三类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为产业化人才的学习和企业的管理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了产业化人才队伍的组建和长远发展。

柳赏[4](2020)在《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通是以近代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切源于清末状元张謇从1895年开始的30多年间,以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家乡南通所领导的一场近代化城市建设。南通近代的城市建设是在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规划,涉及城市的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等多方面,注重城市与村镇相协调的整体区域发展。至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南通近代工业城市。它由张謇城市规划思想为指导,并拥有大批近代工业遗产,并以一城三镇为核心,范围可广至整个通海地区。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一系列近代历史遗存真实并完整地记录了那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缩影,也是中西方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物证,见证了近代时期中国人自主进行工业化的重要发展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分析。首先,本文提出了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这个文化遗产概念,以此对应未来可能的申遗活动。其次,通过对南通保留至今的近代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了初步调查。以城市文化遗产方向入手,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物化遗产两个方面,分析并梳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遗存,探讨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体系构成。最后,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阐述分析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符合世界文化遗产(II)、(IV)这两点标准,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对南通未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整体的思路,也为以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王雅坤[5](2019)在《近代青岛德籍建筑师及执业实践研究(1897-1914)》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时代,中国近代建筑史受外来文化,尤其是外国建筑师的影响很深。1897年至1914年间,至少有96名德国建筑师来华活动。虽然主观上他们是德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建筑业及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发展,促进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和加速相关专业组织结构、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等西化的过程,教授了很多西方现代建筑知识和培养一定数量的现代专业人才。对于青岛来说,德国建筑师是最先来青的一批外国建筑师,群体数量之大、执业实践成果之多,在青岛近代建筑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本文以青岛近代德籍建筑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分析了该群体在世纪之交的建筑思潮及建筑法规等执业的背景下,总结归纳了德国在近代青岛的建造活动;第三章对该群体之规模数量、群体构成以及其来青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出近代德籍建筑师在青岛的活动轨迹和阶段性特点;第四章在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统计,将建筑师按照工作属性分为军队建筑师、政府建筑师、私人建筑师、建筑机构和非职业建筑师五类,分别总结各自执业实践活动;第五章从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重点分析近代德籍建筑师群体为近代青岛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和影响;第六章结语,对通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展望,强调外国建筑师及其执业实践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成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近代青岛整个德国建筑师群体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分析,描述了这个群体较为清晰的轮廓和详细的发展过程。以建筑师为线索,厘清德国在近代青岛建筑活动的生产运作机制和主要专业实践成果。依托当今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数据库等资源,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改变从城市或建筑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传统的研究方法,建筑师为切入点,梳理德国建筑师对于近代青岛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由此推及,西方建筑师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的意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可借鉴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彤[6](2019)在《中德国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 ——以SJZU与HS-WISMAR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细化,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建筑学作为建筑行业的支柱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制度发展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而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还是个新鲜事物,许多问题急待探索,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相比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德国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促进德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通过比较中德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发展历程、规模与结构、培养模式,对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索。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综合考虑中国现有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德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异同。针对国内绝大多数文献对于建筑学硕士教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建筑学硕士”这个概念上,而对于“建筑学专业硕士”这一门类研究相对较少,且仅有的几篇文献也停留在个案的研究上,因此本文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与建筑学专业教育相对较为成熟的德国进行对比性研究。首先从中德两国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教育背景以及教育发展过程出发,从大背景下了解剖析中德两国的教育环境、文化以及专业发展上的不同,立足本源。其次,基于对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方案和建筑教育与认证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与德国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情况的对比中总结出两国各自的特点。由于培养方案这个概念相对较大,因此本文将其细化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五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比较,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以详实的数据以及深入的分析为依托,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比得出我国现有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从对德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分析中汲取精华,总结出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建议。

薛畅[7](2019)在《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中提出要“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飞速进入“高铁时代”。随着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瓶颈问题愈加明显,铁路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培养大量高素质铁路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现代铁路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高素质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就业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重中之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由于各国职业教育环境不同,我国无法直接照搬国外成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对于一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院来说,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有着不同的要求,高等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保证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尝试全方位地立体地探讨SX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学徒制。论文通过对英国的实习制、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的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长处,为建设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要素选择及教育价值取向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通过对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找出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说明SX职业技术学院选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本文结合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环境要素,阐述了SX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确定现代学徒制才是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选择。论文阐述了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行政管理体系、教学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同时以建筑工程二级学院为实例,设计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评价了SX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通过充分论证,本文说明了现代学徒制才是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最优选择。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对于铁路行业职业院校推广现代学徒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王媛媛[8](2019)在《非洲建筑市场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研究 ——基于我国在非建筑企业的需求视角》文中指出非洲建筑市场是我国建筑企业的第二大国际市场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推行区域,同时具有基础建设落后和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因此非洲建筑市场对我国建筑企业的短期和中长期国际业务拓展而言,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但我国建筑企业开拓非洲建筑市场时阻力较大,其中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为关键阻力之一。因此本文从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非洲建筑市场供给间的矛盾出发,探究人资供需系统内部机理,定量分析非洲建筑市场人资供需变化趋势、并分析供需问题及其潜在变化趋势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我国建筑企业更好地开拓非洲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我国在非建筑企业的人资供需特点,得出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员需求与非洲建筑市场人员供给的矛盾。结合影响非洲人资供需的区域性特殊因素、人资供需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出我国在非建筑企业视角的非洲建筑业人资供需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第三章)。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包括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和行业发展子系统四部分的非洲建筑业人力资源供需模型,依次绘制系统模型的因果图和流图。为量化模型,通过直接因果运算关系推导、常量确定、因果关系拟合及时间函数和表函数构建四种方式确认变量或常量的取值或函数。在参数估计中,涉及曲线拟合、灰色GM(1,1)模型、加权增长率移动平均法、发展趋势法和均值预测法(第四章)。利用南非数据进行模型仿真,经适应性检验和历史检验,验证所建模型有效。仿真结果显示,南非建筑业存在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一般素质人员供给过剩的素质结构失衡问题,供给侧失业占比过高的就业结构失衡问题。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南非政府或建筑企业可通过就业形势改善、人才培养优化、建筑业发展加快三类情景改善当前供需失衡问题,进而通过供需结构的改善对我国建筑企业产生影响。最后基于模型研究结果,提出南非供需失衡问题改善前后的我国建筑企业的应对措施(第五章)。本文包括图52幅,表30个,参考文献59篇。

刘清越[9](2019)在《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开始了由传统工匠向近代建筑师的转变。本文以首都门户、北方经济贸易中心的近代天津为切入点,选取近代时期在天津开展职业实践的中外建筑师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历史档案等一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借助分类比较、信息数字化、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螺旋式职业化发展进程,总结了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化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建筑师职业化对天津近代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为我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当代建筑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论文第2章分中西方两条主线,对中国古代传统工匠体系的传承发展和西方近代职业建筑师的演进历程分别进行了梳理,是对中西方建筑师不同的职业起源和形成的概述。第3章从建筑思想、建筑技术、建筑教育和建设管理模式这四个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影响最大,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理清各自的发展阶段、转变内容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为下文进一步的分析、论述做好背景铺垫。第4章首先根据群体的来源和供职机构的不同,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进行分类。然后选取了其中八个最为典型的中外建筑设计开发机构,通过整理、归纳每个机构的运营模式、组织架构、业务类型、实践作品以及机构中所涉及的中外建筑师的生平经历,清晰地描绘出天津近代建筑师在职业实践中显现出的群体轮廓和个体形象。第5章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包括职业注册制度确立表现出的法制化特征,建筑师职责范围明确表现出的责任化特征,建筑师执业规范增强表现出的规范化特征,以及建筑师行业组织创立表现出的团体化特征。第6章总结了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天津近代建筑设计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孙强[10](2018)在《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是国家支柱产业。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持续推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带来房屋建设、商业设施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管廊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朝鲜半岛局势稳定、中央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力度,也将给国内建筑企业,特别是辽宁建筑企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仍是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尤其在房屋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还具有普遍性,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率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因此,建筑业的发展需要朝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人才这个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社会经济体制结构的改变在根本确定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世界发达国家对人才的研究表明:人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且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动力;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并不是卞要由于物力资源的差异引起的,而是因为各自所拥有的人才资源数量、质量及结构不同。辽宁省在人才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虽然有些行业与单位在人才管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些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与使用的水平还较弱。特别是建筑行业的人才管理研究,国内、省内研究都偏少。本文运用人才管理基础理论,采取调查法、归纳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综合研究法等方式,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与调查资料,根据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人才管理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内容以及人才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相关情况,从而提出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的对策。另外,论文在人才管理的理念创新、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转变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所提出的观点和主张也很有新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北京建筑人才供不应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建筑人才供不应求(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方向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装配式建筑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现场教学法”
        (2)创建“赛案法”教学模式
        (3)实施虚拟仿真教学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四)开发适合本科教学的新教材
三、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1)装配式建筑方向人才的培养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要,改善了就业形势。
    (2)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显着提升。
    (3)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来自学生的教学反馈良好。
四、结语

(2)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框架图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2.2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2.2.1 激励理论相关概念
        2.2.2 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2.3 演化博弈理论
        2.3.1 演化博弈论基本概念
        2.3.2 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政策梳理
    3.1 河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
    3.2 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政策梳理
        3.2.1 国家政策
        3.2.2 省市发展政策
        3.2.3 政策影响机制分析
    3.3 影响河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的激励主客体间博弈分析
    4.1 主客体界定及行为分析
        4.1.1 激励主体——政府的行为分析
        4.1.2 激励客体——开发商的行为分析
        4.1.3 激励客体——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4.2 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构建及求解
        4.2.2 博弈结果分析
    4.3 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4.3.1 模型构建及求解
        4.3.2 博弈结果分析
    4.4 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4.4.1 模型构建及求解
        4.4.2 博弈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建议
    5.1 环境型激励政策
    5.2 供给型激励政策
    5.3 需求型激励政策
    5.4 实施保障措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学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
        1.1.2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政策现状分析
        1.1.3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需求分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技术人才学习的发展现状
        2.1.1 美国模式—社区学院
        2.1.2 瑞士模式—职业技能教育
        2.1.3 澳大利亚模式—学徒制
        2.1.4 英法模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1.5 日本模式—企业内教育
        2.1.6 德国模式—双元制
        2.1.7 小结
    2.2 国内技术人才学习的发展现状
        2.2.1 企业内部培养模式
        2.2.2 校企合作模式
        2.2.3 培训基地模式
        2.2.4 小结
    2.3 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学习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学习的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特征分析
    3.1 产业化人才特征的初步识别
        3.1.1 产业化人才类型的初步识别
        3.1.2 产业化人才现状的初步识别
    3.2 产业化人才特征的补充和完善
        3.2.1 访谈设计
        3.2.2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类型
        3.2.3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现状
        3.2.4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障碍因素分析
    4.1 问卷调查法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4.2 数据收集方法
        4.2.1 问卷设计的过程
        4.2.2 问卷内容的设计
    4.3 数据分析方法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检验
        4.3.3 因子分析
    4.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分析
        4.4.2 问卷数据信效度检验
        4.4.3 基于因子分析的BIM应用关键障碍因素识别
        4.4.4 关键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
    5.1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内涵及学习实现分析
        5.1.1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内涵分析
        5.1.2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实现分析
    5.2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路径分析
        5.2.1 Prencipe和Tell的学习过程
        5.2.2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路径
        5.2.3 学习路径与学习过程
    5.3 三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分析
        5.3.1 第一类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
        5.3.2 第二类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
        5.3.3 第三类产业化人才的学习机理
        5.3.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工人技能学习障碍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4)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1.1.2 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
    1.2 相关概念
        1.2.1 文化遗产
        1.2.2 工业遗产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1.3.2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3.3 国内南通近代城市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及内容
    1.6 有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1 南通的地理环境
        2.1.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特征
        2.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沿革
    2.2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与形成
        2.2.1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来源
        2.2.2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形成过程
    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3.1 通海地区区域规划
        2.3.2 “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
        2.3.3 全面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1.1 遗产要素分析
        3.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2 张謇规划思想及城市空间格局
        3.2.1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
        3.2.2 “一城三镇”城市空间格局
    3.3 近代工业为核心的遗产片区
        3.3.1 唐闸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3.2 海门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 近代其他类型的遗产片区
        3.4.1 老城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2 狼山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3 农垦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5 历史交通体系和自然文化景观
        3.5.1 历史交通体系
        3.5.2 自然文化景观
    3.6 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3.6.1 南通近代纺织业生产工艺
        3.6.2 相关创新性产业
        3.6.3 张謇和南通的资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分析
    4.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解析
        4.1.1 基于历史建筑单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2 基于重点片区完整性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3 基于城市整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评价
    4.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申遗策略
        4.2.1 以城市整体为申报主体
        4.2.2 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我国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4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其它工业遗产比较
        4.2.5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保护区范围建议
    4.3 关于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突出普遍价值的概述
        4.3.1 标准(ii)
        4.3.2 标准(iv)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通近代现存建筑基本信息一览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近代青岛德籍建筑师及执业实践研究(1897-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关于外国译名问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4 研究创新点与主要成果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文献阅读
        1.4.2 网络数据库检索
        1.4.3 档案研究
        1.4.4 统计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德籍建筑师在青执业背景
    2.1 影响青岛近代建筑的思潮及文化政策
        2.1.1 建筑思潮
        2.1.2 教育办学
    2.2 建筑法规与德国专业工程技术的传播
        2.2.1 德租时期青岛近代建筑法规
        2.2.2 专业技术培训
    2.3 德国在青岛近代之建造活动
        2.3.1 公共建筑
        2.3.2 居住建筑
        2.3.3 工业建筑
        2.3.4 青岛德租时期的建筑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在青德籍建筑师群体透视
    3.1 德籍建筑师在青群体概况
        3.1.1 外国建筑师来华的整体背景
        3.1.2 德租时期德籍建筑师规模
    3.2 德籍建筑师群体来青途径
        3.2.1 受派遣而来
        3.2.2 应聘而来
        3.2.3 因亲缘关系而来
        3.2.4 冒险逐利而来
    3.3 在青德籍建筑师群体活动的阶段性发展
        3.3.1 阶段划分
        3.3.2 阶段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青德籍建筑师及执业实践
    4.1 军队建筑师
        4.1.1 德国军事机构建筑(工程)部门概况
        4.1.2 温德·米勒(Wind Müller)
        4.1.3 查理·乔治·格罗姆施(Richard George Gromsch)
        4.1.4 尤里乌斯·罗尔曼(Julius Rollmann)
    4.2 政府建筑师
        4.2.1 魏尔纳·拉查鲁维茨(Wemer Lazarowicz)
        4.2.2 路德维希·威廉·弗里德里希·马尔克(Ludwing Wilhelm Friedrich Mahlke)
        4.2.3 约翰·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舒巴特(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Schubart)
        4.2.4 卡尔·施特拉塞尔(Karl Strasser)
        4.2.5 弗里德里希·威廉·比伯(Fridrich Wilhelm Biber)
        4.2.6 保罗·哈赫麦斯特(Paul Hachmeister)
        4.2.7 贝尔纳茨(P.Bernatz)
        4.2.8 马克斯·科诺普夫(Max Knopff)
        4.2.9 斯托塞尔(Stoessel)
    4.3 私人建筑师
        4.3.1 .贝恩德(Karl.Behrend)
        4.3.2 .库尔特·罗克格(Curt Rothkegel)
        4.3.3 保罗·弗里德里希·李希德(Paul Friedrich Richter)
        4.3.4 阿瑟·毕娄哈(Arthur Bialucha)
        4.3.5 白纳德(B?hnert Thoedor)
        4.3.6 恩斯特·奥尔默(Ernst Ohlmer)
        4.3.7 海因里希·希尔德布兰特(Heinrich Hildebrand)
    4.4 建筑机构
        4.4.1 .施密特公司/广包公司(F.H.Schmidt)
        4.4.2 .利来公司(Lieb& Leu,Architekten)
        4.4.3 利通洋行(Lieb.Hans E)
        4.4.4 祥福(地产公司)(Snethlage& Simessen)
    4.5 非职业建筑师
        4.5.1 德国商人
        4.5.2 传教士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青德籍建筑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5.1 建筑风格样式方面
        5.1.1 威廉二世时代建筑的移植
        5.1.2 青年风格派建筑的探索
    5.2 建筑技术方面
        5.2.1 建筑材料
        5.2.2 建筑结构
    5.3 建筑人才培养
        5.3.1 建筑教育
        5.3.2 建筑企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青德籍建筑师名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中德国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 ——以SJZU与HS-WISMAR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建筑教育指导思想研究
        1.2.2 中国建筑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1.2.3 中国建筑教育的宏观式研究
        1.2.4 欧美建筑教育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建筑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
    2.1 中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发展
        2.1.1 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2.1.2 发展历程现存问题
        2.1.3 执业建筑师培养体系研究
    2.2 德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
        2.2.1 中德建筑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差异
        2.2.2 中德建筑学研究生教育规模比较
        2.2.3 中德建筑学研究生培养观念比较
3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比较
    3.1 注册制度下的培养目标比较
        3.1.1 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
        3.1.2 德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
    3.2 培养目标影响下的研究生学制比较
        3.2.1 中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
        3.2.2 德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
    3.3 培养策略差异下的研究生教学条件比较
        3.3.1 中国现阶段建筑学科教学条件
        3.3.2 德国现阶段建筑学科教学条件
        3.3.3 中德两国建筑学硕士学位学制与培养策略的关系
4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比较
    4.1 结合培养目标需求的培养方式比较
        4.1.1 中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
        4.1.2 德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
        4.1.3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
    4.2 不同学科发展模式下课程设置比较
        4.2.1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硕士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4.2.2 维斯马大学建筑学硕士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4.2.3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
    4.3 中德硕士学位论文的设置要求比较
        4.3.1 中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
        4.3.2 德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
        4.3.3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对比
5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环节比较
    5.1 社会需求的差异
        5.1.1 中国建筑学研究生社会需求
        5.1.2 德国建筑学研究生社会需求
        5.1.3 中德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社会需求差异
    5.2 组织方式的比较
        5.2.1 中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组织方式
        5.2.2 德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组织方式
        5.2.3 中德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组织方式比较
    5.3 教学方法的比较
        5.3.1 中国建筑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概述
        5.3.2 德国建筑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概述
        5.3.3 中德建筑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比较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2.1 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
        2.1.1 人才培养的界定
        2.1.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2 国外典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2.1 英国实习制
        2.2.2 德国双元制
        2.2.3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
    2.3 国内典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3.1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3.2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2.3.3“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章 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 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现状
        3.1.1 SX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3.1.2 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现状
    3.2 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2.1 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3.2.2 教学运行机制机械化
        3.2.3 教学模式过于固化
        3.2.4 课程体系过于岗位化
        3.2.5 评价方式过于落后
    3.3 SX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3.4 SX职业技术学院适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第四章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1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思路
        4.1.1 国内外典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4.1.2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原则
        4.1.3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思路
    4.2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构建
        4.2.1 构建“双主体”组织管理体系
        4.2.2 构建“双管理”教学运行机制
        4.2.3 构建“双思路”课程体系
        4.2.4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2.5 构建“多方参与”评价体系
    4.3 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实例
        4.3.1 组织管理结构设计
        4.3.2 教学体系设计
        4.3.3 课程体系设计
        4.3.4 教学模式设计
        4.3.5 评价体系设计
    4.4 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分析
第五章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5.1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5.1.1 确定各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5.1.2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策
    5.2 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预期效果评价
        5.2.1 企业视角
        5.2.2 学院视角
        5.2.3 学生的视角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非洲建筑市场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研究 ——基于我国在非建筑企业的需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研究
        1.2.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
        1.2.3 系统动力学与资源供需预测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建筑业人力资源供需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源供需相关理论
        2.1.1 建筑业人力资源供需特点
        2.1.2 人力资源供需理论
    2.2 系统动力学概述
    2.3 参数估计方法
        2.3.1 灰色GM(1,1)模型
        2.3.2 加权增长率移动平均法
        2.3.3 索洛余值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视角的非洲建筑市场人力供需建模分析
    3.1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力资源供需特点
        3.1.1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特点
        3.1.2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
    3.2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员供需的非洲区域性因素分析
        3.2.2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3.2.3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在非建筑企业视角的非洲建筑市场人力供需建模
    4.1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的建模基础
    4.2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构建
        4.2.1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的因果图分析
        4.2.2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4.2.3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构建
    4.3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的参数估计
        4.3.1 参数估计方法与数据来源
        4.3.2 基于曲线拟合法的参数预测
        4.3.3 基于GM(1,1)及加权增长率移动平均法的参数预测
        4.3.4 基于发展趋势法及历史均值预测法的参数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南非建筑业市场的供需模型仿真研究
    5.1 南非建筑市场人力资源供需模型检验
        5.1.1 供需模型的南非建筑市场适用性分析
        5.1.2 人力资源供需模型检验
    5.2 南非建筑市场人力资源供需仿真结果分析
        5.2.1 人力资源供需素质结构仿真分析
        5.2.2 人力资源供给的就业失业结构仿真分析
        5.2.3 基于仿真结果的人力资源供需问题分析
    5.3 供需失衡问题解决的情景分析与敏感度分析
        5.3.1 供需失衡问题解决的情景分析
        5.3.2 供需失衡问题解决的敏感度分析
    5.4 我国建筑企业视角的供需失衡问题应对策略
        5.4.1 南非供需失衡问题改善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应对策略
        5.4.2 南非供需失衡问题改善后我国建筑企业的应对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概念界定
    1.6 既有研究综述
        1.6.1 天津近代建筑史研究
        1.6.2 我国近代建筑师、建筑设计机构研究
        1.6.3 我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
        1.6.4 既有研究不足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点
    1.9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西建筑师的职业起源和形成
    2.1 中国清朝以降工匠体系的传承
        2.1.1 皇家工官制度
        2.1.2 民间匠籍制度
    2.2 西方近现代职业建筑师的发展
        2.2.1 建筑师职业角色的演进
        2.2.2 建筑师培养方式的转变
        2.2.3 行业组织和职业注册制度的建立——以英国为例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师职业引入的社会背景
    3.1 观念转变——近代建筑思想的更新
        3.1.1 从消极避让到主动学习
        3.1.2 从机械模仿到辩证思考
        3.1.3 传统样式与现代风格的碰撞
    3.2 技术支撑——近代建筑技术的升级
        3.2.1 西方建筑技术的早期引入
        3.2.2 西方建筑技术的全面接受
        3.2.3 中西建筑技术的本土融合
    3.3 人才培养——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创建
        3.3.1 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
        3.3.2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制度的形成
        3.3.3 天津近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4 制度确立——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形成
        3.4.1 租界对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引入(1860-1902)
        3.4.2 华界对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1902-1928)
        3.4.3 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确立(1928-1937)
        3.4.4 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1937-1949)
    3.5 小结
第4章 天津近代建筑师群体的构成和职业实践
    4.1 天津近代建筑师群体的构成
        4.1.1 近代建筑师群体来源
        4.1.2 近代建筑师群体供职机构
    4.2 外国开发建设机构与建筑师在津的早期开拓
        4.2.1 先农公司(工程部)
        4.2.2 义品公司(设计部)和沙德利工程司
    4.3 中外建筑师在津的职业实践
        4.3.1 “合伙经营型”建筑设计机构
        4.3.2 “独立经营型”建筑设计机构
    4.4 小结
第5章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的特征表现
    5.1 法制化——建筑师的职业制度
        5.1.1 民国时期的初步确立
        5.1.2 日伪时期的短暂停滞
        5.1.3 民国末期的快速发展
        5.1.4 解放初期的过渡转换
    5.2 责任化——建筑师的职责范围
        5.2.1 项目协调
        5.2.2 许可申请
        5.2.3 施工监督
        5.2.4 安全鉴定
    5.3 规范化——建筑师的执业规范
        5.3.1 收费标准
        5.3.2 工作流程
        5.3.3 工程文件
    5.4 团体化——建筑师的行业组织
        5.4.1 学术团体
        5.4.2 同业公会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的规律
        6.1.1 阶段性的发展
        6.1.2 多方面的转变
        6.1.3 进程中的不足
    6.2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对天津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6.2.1 促进了设计思想的多元发展
        6.2.2 推动了建筑技术的长足进步
        6.2.3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储备人才
        6.2.4 提供了有借鉴性的管理制度
    6.3 研究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人才份理的基本理论
    2.1 人才管理的概念
        2.1.1 人才的概念
        2.1.2 人才的特点
        2.1.3 人才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人才管理目标的实现路径
        2.2.1 医疗保健
        2.2.2 教育培训
        2.2.3 人才流动
        2.2.4 资本激活
    2.3 人才管理的内容
        2.3.1 战略规划
        2.3.2 人才引进
        2.3.3 培养开发
        2.3.4 薪酬管理
        2.3.5 绩效考评
        2.3.6 环境优化
    2.4 人才管理的几种基本理论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学习理论
        2.4.3 效绩理论
        2.4.4 公平理论
        2.4.5 彼得定律
        2.4.6 苛希纳定律
    2.5 人才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5.1 战略性原则
        2.5.2 系统性原则
        2.5.3 经济性原则
        2.5.4 结构优化原则
        2.5.5 可持续性原则
    2.6 人才管理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6.1 政策与机制
        2.6.2 素质与结构
        2.6.3 数量和质量
        2.6.4 外引与内培
第三章 辽宁现代建筑产业人才管理的状况分析
    3.1 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现状
        3.1.1 辽宁建筑企业发展情况
        3.1.2 辽宁现代建筑产业产值情况
        3.1.3 辽宁现代建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
    3.2 人才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3.2.1 人才重视程度不足
        3.2.2 人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3.2.3 人才培训制度不健全
        3.2.4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3.2.5 激励手段单一
        3.2.6 绩效考核不科学
        3.2.7 市场化程度不高
    3.3 人才管理面临的危机
        3.3.1 人才流失危机
        3.3.2 本地人才培养危机
    3.4 国内外经验借鉴
        3.4.1 美国相关经验
        3.4.2 日本相关经验
        3.4.3 国内相关经验
    3.5 辽宁现代建筑产业人才管理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对策
    4.1 树立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
        4.1.1 强化人才“第一资源”认识
        4.1.2 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
        4.1.3 人才管理信息化
    4.2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战略规划
        4.2.1 制定战略规划
        4.2.2 开展人才需求预测
        4.2.3 建立人才危机预警机制
    4.3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4.3.1 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4.3.2 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4.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4.4.1 建筑类院校学科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4.2 建立人才开发培训制度
    4.5 创新激励模式
        4.5.1 提高薪酬待遇
        4.5.2 加强工作激励
    4.6 加强绩效管理
        4.6.1 科学绩效机制
        4.6.2 创新绩效考核方式
    4.7 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4.7.1 精神文化
        4.7.2 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
致谢

四、北京建筑人才供不应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方向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J]. 潘洪科,张建营,简小生,王东旭,钟鑫,廖菲菲. 新余学院学报, 2020(03)
  • [2]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研究[D]. 段怡慧.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3]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人才学习机理研究[D]. 鲁晓书. 东南大学, 2020
  • [4]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D]. 柳赏.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近代青岛德籍建筑师及执业实践研究(1897-1914)[D]. 王雅坤.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中德国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 ——以SJZU与HS-WISMAR为例[D]. 张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S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薛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非洲建筑市场人力资源供需模型研究 ——基于我国在非建筑企业的需求视角[D]. 王媛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D]. 刘清越. 天津大学, 2019(06)
  • [10]辽宁现代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人才管理对策研究[D]. 孙强.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北京建筑人才紧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