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治疗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

针药治疗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

一、针药并治偏侧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米淑琦[1](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李春蕊[2](2021)在《通咽喷雾剂拆方对吞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加,其中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最严重且最常见的的后遗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71%。吞咽困难导致的呛咳、误吸以及吸入性肺炎大大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并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西医的球囊扩张术、胃管置入术以及相应的康复训练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承受痛苦大、治疗花费高;中医上通常采用中药内服、针刺风池、天突、廉泉等穴位,或者采用“舌三针”、“项三针”等疗法来治疗吞咽障碍,治疗效果良好,但由于疾病自身易误吸的特点,中药内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针刺的穴位多位于咽喉部、气管及大动脉附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存在患者的依从性差的问题,故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外治法中的口腔喷雾剂直接作用于口咽部,通过颊粘膜和舌下黏膜吸收入血,在临床上此种给药方式已证明可快速起效并改善临床症状,且使用安全便捷,故中医外治的喷雾剂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很大的优势。通咽喷雾剂由生姜、威灵仙和肉桂组成,通咽利窍,活血化瘀,直接作用于咽喉和舌部,起效直接,无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显着。目前通咽喷雾剂改善吞咽障碍的机制以及起作用的关键药物均处于探索阶段,故拟从舌肌-舌下神经传导系统的神经电生理、吞咽功能以及吞咽中枢舌下神经核内神经递质三方面进行通咽喷雾剂的拆方实验研究,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与依据。研究方法:(1)Wistar雄性大鼠48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生姜+肉桂+威灵仙组(以下简称全药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其余5组均采用压榨右侧舌下神经30s的方法,建立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舌下神经不钳夹。造模后各药物组舌咽部给予对应的药物,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的去离子水,在给药10 min后首次测定舌下神经放电、舌肌的阈强度、单收缩幅度、强直收缩幅度以及30s内由蒸馏水引发的吞咽潜伏期和吞咽次数,连续给药7天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两个时间点所检测大鼠为同一批。(2)给药7天后,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延髓,制作冰冻切片。(3)尼氏染色法检测舌下神经核内神经元数目。(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P物质(SP)的表达情况,研究各药物组对吞咽反射的影响。(5)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给药后舌下神经核内5-羟色胺(5-HT)、磷酸化p38(p-p38)、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1)神经电生理结果1)舌下神经放电: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给药10 min后和给药7天后,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放电积分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给药10 min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与全药组放电积分面积均明显增大(P<0.05),生姜+威灵仙组与肉桂+威灵仙组放电积分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7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放电积分面积均明显增大,其中生姜+威灵仙组的神经放电面积明显高于全药组(P<0.05);与给药10 min后相比,给药7天后生姜+肉桂组和肉桂+威灵仙组的舌下神经放电面积明显增大(P<0.05)。2)舌肌阈强度: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给药10 min后和给药7天后,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舌肌阈强度均明显增大(P<0.05);与对应时间点的模型组相比,给药10min后和给药7天后,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舌肌的阈强度均明显减小;与给药10min后相比,给药7天后模型组舌肌阈强度明显减小(P<0.05)3)舌肌单收缩幅度: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给药10min后和给药7天后,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舌肌单收缩幅度均明显减小(P<0.05);给药10min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舌肌的单收缩幅度均明显增大(P<0.05),生姜+肉桂组舌肌的单收缩幅度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7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舌肌的单收缩幅度均明显增大(P<0.05)。4)舌肌强直收缩幅度: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给药10min后和给药7天后,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舌肌强直收缩幅度均明显减小(P<0.05);给药10min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舌肌的单收缩幅度均明显增大(P<0.05),生姜+肉桂组舌肌的强直收缩幅度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7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舌肌的强直收缩幅度均明显增大(P<0.05)。与给药10min后相比,给药后7天模型组、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与肉桂+威灵仙组舌肌的强直收缩幅度均明显增大(P<0.05)。(2)吞咽功能1)吞咽潜伏期: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给药10 min后和给药7天后,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吞咽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给药10min后,与模型组相比,全药组、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吞咽潜伏期明显缩短,肉桂+威灵仙组吞咽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7天后,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吞咽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给药10 min后相比,给药后7天全药组的吞咽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2)吞咽次数: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给药10min后和给药7天后,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吞咽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给药10min后,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肉桂+威灵仙组吞咽次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仅全药组吞咽次数明显增加(P<0.05);给药7天后,肉桂+威灵仙组吞咽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组与全药组吞咽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3)P物质: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模型组P物质含量相比于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给药7天后,相比于模型组,全药组与生姜+肉桂组的P物质含量升高最明显,生姜+威灵仙组与肉桂+威灵仙组其次,均有显着差异(P<0.05)。(3)尼氏体损伤侧:与假手术组相比,舌下神经损伤后模型组舌下神经核内尼氏体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尼氏体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生姜+威灵仙组无明显变化(P>0.05);非损伤侧:各组别尼氏体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仅模型组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相比,尼氏体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其余组别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别。(4)舌下神经核内神经递质1)5-HT:损伤侧:与假手术组相比,舌下神经损伤后模型组5-HT的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5-HT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非损伤侧:各个组别之间5-HT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别(P>0.05)。仅模型组损伤侧5-HT的表达量比非损伤侧明显减少(P<0.05),其余组别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2)p-p38:损伤侧.:与假手术组相比,舌下神经损伤后模型组p-p38的表达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p-p38的表达量均减少(P<0.05)。非损伤侧:各个组别之间p-p38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别(P>0.05)。仅模型组损伤侧p-p38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损伤侧(P<0.05),其余组别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3)nNOS:损伤侧:与假手术组相比,舌下神经损伤后模型组nNOS的表达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生姜+肉桂组、生姜+威灵仙、肉桂+威灵仙组与全药组nNOS的表达量均减少(P<0.05)。非损伤侧:各个组别之间nNOS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别(P>0.05)。仅模型组损伤侧nNOS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损伤侧(P<0.05),其余组别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结论:(1)钳夹压榨损伤舌下神经30 s的模型可以使大鼠吞咽潜伏期延长,吞咽次数减少,造成吞咽功能障碍。(2)舌下神经损伤后,给予通咽喷雾方(全药)1次,便可改善吞咽功能;连续给药7天后可以进一步缩短吞咽潜伏期,临床上连续用药治疗吞咽障碍效果更佳。(3)通咽喷雾剂拆方后,各拆方组合对吞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在增强舌下神经放电活性方面,生姜+肉桂组效果最佳;在增强舌肌兴奋性与收缩力方面,生姜+威灵仙组与肉桂+威灵仙效果最佳;在增强吞咽功能方面,生姜+肉桂效果最佳,肉桂+威灵仙起到的作用有限。(4)通咽喷雾剂的不同拆方组合,可能通过以下三方面改善吞咽障碍,①在吞咽中枢层面:增加舌下神经核内尼氏体表达,促进神经元功能的恢复;抑制p38MApk通路的激活,减轻炎症与神经损伤;下调nNOS的表达,减少NO的产生的细胞毒作用;上调5-HT的表达,兴奋舌下神经核,增强对舌肌的支配作用;②在感觉传入方面:激活感觉神经末梢的TRPV1和TRPA1通道,释放P物质,增强吞咽反射;③在运动传出方面:提高舌下神经的放电活性,增强舌肌的兴奋性与收缩力。

刘立安[3](2020)在《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宋以前的灸疗学术传承和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并就灸疗学术发展过程中,相关的若干学术论点进行尝试性挖掘。灸疗学术史的考证、分析是中医针灸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其学术渊源可上溯先秦。本文研究目的是以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对先秦至宋代的灸疗学术进行纵向的考证、分析,并形成总结,以全面地梳理这段时期灸疗学术成果,并揭示其背后的学术发展轨迹。探寻在该段历史时期内灸疗学术沿革的内在规律,初探学术发展背后的社会动因,填补灸疗专科学术沿革研究的空白。本研究进一步借学术史研究中所见学术发展与社会、文化推进的联系性,结合社科领域为主的多学科对照,从横向上对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过程中若干相关学术论点进行尝试性挖掘与拓展,探究其学理的贯通、旁通、变通规律,拟为以后的灸疗学术挖掘、学理研究提供新视角性的借鉴和启示。研究方法:本义主要通过全面搜集、梳理宋以前灸疗文献、史料,结合典型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进行灸疗学术传承、发展的研究及若干学术论点的挖掘。典型分析方法乃于研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学术人物及其成果和相关着作文献,后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其学术特点、利弊得失与学术规律。理论分析方法是通过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其通过在思想上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特征、属性、关系等,再从本质上加以界定和确立,进而通过分析、综合,把握其规律性。综合研究方法即在大量占有学术传承、发展史料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多维度的分析、综合、比较,以呈现学术发展的成果,揭示其特征、利弊和规律。研究结果:依据宋及以前灸疗学术传承、发展客观事实与规律,本文将该段时期灸疗学术发展历程划为五个历史分期:(1)自三代之前至《灵枢》、《素问》成书前,为灸疗学术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可见一些与灸疗相关的出土物,有关灸疗的记载散见于儒、道等诸子作品中,《马王堆帛书》中见载经脉的雏形,但并未见成熟的灸疗指导理论体系;(2)自《黄帝内经》成书至晋皇甫谧写成《针灸甲乙经》时期,是灸疗学术体系初建阶段。在该阶段,古人总结了此前的中医及灸疗理论,逐渐形成体系。在详述人体的经络腧穴基础上,《内经》、《针灸甲乙经》等文献全面论述了灸疗适合地域、从业适合人员、适用情况判断、施灸原则、灸疗补泻、穴位灸禁及与他法联合应用等灸疗基础理论,至此灸疗学术基础理论体系初步建立;(3)自晋代葛洪着《肘后备急方》到唐初甄权、张文仲等医家论灸,是灸疗学术的发展丰富阶段。在该阶段,灸疗急救思想及急症施灸发展迅速,外科、伤科、痈疽之灸方均丰。灸法上也大有丰富,首开隔物灸先河。灸疗临床见经外奇穴的选用;(4)自唐孙思邈着《备急千金方》到北宋政府编就《圣济总录》,可以称之为灸疗学术的繁盛阶段。该阶段,王焘等不少医家“重灸思想”鲜明。灸疗学术在魏晋南北朝丰富基础上,出现第二次总结。该时对于腧穴、灸材、艾炷形制、灸法、灸量、施术、灸疮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定,明确提出了灸例、腧穴标准、疗程等内容,灸方也极大丰富。在大总结基础上,可见灸疗思想及方法的进一步发展;(5)自《灸膏肓俞穴法》、《西方子明堂灸经》等民间灸疗专书出现延续到宋代以后,为灸疗学术争鸣与门派初现阶段,本阶段民间灸疗专着多方出现,在灸疗学术探讨上不再追求全面,而多针对灸疗学术体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医家各有所主张,各有所长,各有灸疗学术所挖掘的点,初步可见学术分门别派之端倪。在对宋以前灸疗学术演变进行纵向历史分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灸疗在各个阶段的学术特征、沿袭创新、利弊得失,并阐述了灸疗学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本文剖析出宋以前灸疗的学术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大体上有相合性,这也折射出学术发展背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经济基础性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故可进一步窥见灸疗学术发展与文化的联接。综合可见,中医药体系中的灸疗学术发展与文化、社会的发展有紧密关联。启示我们在当下,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发展灸疗学术有其必要性,据此笔者提出了后续灸疗学术发展选题的建议。一者,对于当前“老龄化”社会将至,灸疗学术探索在老年病领域或大有可为:再者,在当前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下,社会医学倡议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上,提倡并重视疾病预防,故对保健灸疗的研究也是可取的方向;三者,在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中,艾灸发挥了防疫作用,面对复杂且日益全球化的疫病流行趋势,灸疗防控传染病研究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方向。这也表明,对于传统灸疗学术的挖掘,回归和联系传统文化并进行多学科互参式的研究是可取方式之一。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综合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对宋以前灸疗学术的全景式梳理与总结,抓取了灸疗学术体系发展的整体视角,进而回溯针灸及中医整体学术理论体系,以多学科对照、贯通思路,对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过程中若干相关学术论点进行了横向挖掘与拓展,对于“艾”的本义与阴阳的联系、“腧穴取穴法”的系统性、“奇经八脉”理论、灸疗手法、“古音六字诀”音韵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为后续灸疗学术理论研究乃至针灸和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借鉴。研究结论:通过对宋以前灸疗学术史的纵向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结合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得到以下四点结论:(1)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五期;(2)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历程与社会更替历史进程有相合性,且宋以前灸疗学术演进背后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动因;(3)宋以前灸疗学术的沿革对于今后灸疗学术研究的选题有所启示;(4)在针灸乃至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多学科对照、贯通探索是可取途径之一。

谭嘉伟[4](2020)在《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的辨证思路及诊治规律,为临床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方面上提供学术经验和研究方法借鉴。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东省名中医庄礼兴教授的门诊病例,1.中药处方门诊病例来源于2010年6月14日至2019年9月9日;2.针灸处方门诊病例来源于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1月29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分别提取其中的病例信息、中药处方信息及针灸处方信息构建数库,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及 Gephi 0.9.2 软件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对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进而研究庄礼授教授诊治颈椎病的临床证治规律。结果:一、病例分析本研究纳入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病例:中药病例318例,针灸病例134例。由于中药数据库与针灸数据库的采集时间长度不一,且有重复的情况,所以病例的一般情况分析以中药数据库为主。年龄相对集中在30-69岁,就诊时以4月、6-7月、10-11月为主,颈型占比10.06%,神经根型占比29.87%,椎动脉型占比18.87%,交感型占比5.66%,脊髓型占比0.94%,混合型占比34.59%。二、频数分析1.针灸频数: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使用最多的穴位前10为风池、颈阿是、百劳、肩井、外关、合谷、曲池、百会、肩髃;穴位归经排名第一为督脉,出现频次70次,选用穴位5个,分别是:百会、后顶、大椎、头部督脉排针、神庭,手阳明经次之;在特色针灸疗法上最常用的是火针,出现频次49次,其次为火罐和艾灸。2.中药频数:对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所用中药进行统计,处方药物可分成组:整体处方药物组、颈型处方药物组、神经根型处方药物组、椎动脉型处方药物组、交感型处方药物组、混合型处方药物组,由于脊髓型的处方数<5次,故不纳入组。①整体处方共318条,涉及中药151味,累计用药总频次为3120次。其中频次≥15次的药物共41味,累计频次达2768次,累积频率88.72%,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位列前8;②颈型案例共计处方32条,涉及中药90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309次,甘草、白芍、川芎、桂枝、鸡血藤、葛根出现频次较高;③神经根型案例共计处方95条,涉及中药57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为886次,甘草、白芍、威灵仙、鸡血藤、葛根、桂枝出现频次较高;④椎动脉型案例共计处方60条,涉及中药84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次452次,甘草、白芍、天麻、白术、钩藤、柴胡出现频次较高;⑤交感型案例共计处方18条,涉及中药43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174次,甘草、龙骨、牡蛎、桂枝、白芍出现频次较高;⑥混合型案例共计处方110条,涉及中药102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1098次,甘草、白芍、鸡血藤、桂枝、黑枣、葛根出现频次较高。从药物性味归经分析,以温、平、微寒、甘、辛、苦为主,归经为肝、脾、肺经为主。三、聚类分析1.针灸聚类:针灸处方中24个核心腧穴聚为4类,第一类:照海、申脉、三阴交、合谷、太冲、后顶、百会;第2类:大椎、臂臑、颈段夹脊穴、四神针、神庭、中渚、头部督脉排针、天柱、后溪、晕听区;第3类:曲池、肩髃、外关、肩井;第4类:颈阿是、风池、百劳。2.中药聚类:中药处方中41味核心中药聚为9类,第一类:牡蛎、龙骨;第二类:升麻、牛膝、附子、海风藤、桑枝、菊花、白芷、薏苡仁;第三类:合欢皮、首乌藤、素馨花、知母、枳壳;第四类:延胡索、姜黄;第五类:当归、豨签草;第六类:天麻、钩藤;第七类:柴胡、酸枣仁、半夏、竹茹、陈皮、白术、茯苓;第八类:千斤拔、牛大力、党参、黄芪、五指毛桃;第九类:甘草、白芍、桂枝、黑枣、威灵仙、葛根、川芎、鸡血藤。四、复杂网络分析把腧穴或中药作为节点,两个腧穴或中药在同一个处方中所出现的次数为边的权重值,把频次较低的腧穴或中药过滤,制成高频数的复杂网络图,得针灸及中药的核心处方:1.针灸:风池、百劳、颈阿是;2.中药: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五、关联规则分析1.药—药关联:共35条关联规则,涉及8味中药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2.穴—穴关联:共23条关联规则,涉及6个腧穴,风池、颈阿是、百劳、肩井、曲池、外关;3.证—药关联:证药关联结果显示某些药物与某些证候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如气滞血瘀证与豨签草、风寒湿型证与姜黄、痰湿阻络证与陈皮、气血亏虚证与当归、肝肾不足证与千斤拔;4.证—穴关联:证穴关联结果显示某些腧穴与某些证候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如肝肾不足证与申脉、照海,痰湿阻络证与四神针。六、因子分析对所有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出7个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因子,这7个因子可用于解释症状的病理性质及脏腑定位:F1因子病位在脾胃,表现为气虚;F2因子病位在肝胆,表现为肝胆湿热;F3因子病位在督脉和手阳明经,表现为经脉失养;F4因子病位在肝肾,表现为精气亏虚;F5因子病位在颈肩部,表现为经络不通;F6因子病位在肝肾,表现为阴虚;F7因子病位在肝,表现为气滞。结论:(一)针灸取穴1.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由于风寒湿邪侵袭并停于颈肩,易造成与督脉相关的病变,如头痛、头晕等,此时不必拘泥于选用督脉腧穴,灵活运用“通督”的原则,施用督脉排针方法;2.擅用特色针灸疗法: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和岭南人的体质特点,庄礼兴形成具有岭南特色针灸疗法,如岭南火针与岭南灸法,从而达到温通散寒的作用;3.注重调神:庄教授受司徒铃教授与靳瑞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认为针刺治神的目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内的神气,从而来治疗脏腑经络四肢等疾病。(二)中药治疗1.善用岭南特色中药:因地制宜,使用与岭南地区特色的药物,如五指毛桃、千斤拔、牛大力、鸡血藤等。2.针药结合:庄教授除了使用针灸治疗颈椎病,常配合中药治疗,通过辨证用药、标本并治。

高佳秀[5](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孟财周[6](2020)在《温通针法治疗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比较温通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治疗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上运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该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优化治疗方案,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病例均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宁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住院部确诊为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患者,选取72例,按随机数量表法将收集到的72例患者按照1:1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选主穴:地仓、颊车、翳风、颧髎、牵正、阳白、四白、合谷、太阳;配穴:风池、风府、足三里、阳陵泉、攒竹、迎香、水沟、承浆、太冲,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治疗组行温通针法操作,对照组行平补平泻法操作。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1天,于治疗第1天(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中期)和治疗第14天(治疗后期)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Burres-Fisch面神经评分以及TNF-α、IL-6测定值,最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包括在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H-B面神经功能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期和治疗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和治疗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和治疗中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F面神经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期和治疗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和治疗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和治疗中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NF-α、IL-6的测定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和治疗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通针法较平补平泻针法能明显升高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及B-F面神经评分;2.温通针法较平补平泻针法能明显降低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的TNF-α、IL-6水平;3.温通针法治疗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平补平泻针法,能达到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

杜忠剑[7](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冉维正[8](2019)在《脑髓病的古文献梳理及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脑髓学说是中医学研究脑与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内与脏腑经络身形、外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脑、髓为“奇恒之腑”,在中医学传统的脏腑体系中,并没有脑髓的位置,其功能作用逐渐被脏腑功能所代替。但在西学东渐以来,脑的这种独立性又逐渐受到重视。“脑髓病”已成为各医家常用的一个名词,但各医家对脑髓病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一方面通过对脑髓理论相关古文献的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重新定义脑髓病,厘清其内涵;另一方面,脑髓病其病机多属肾虚髓亏,导师陈志刚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治疗脑髓病的经验方:滋肾益髓健脑方。因而基于异病同治理念,欲观察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脑髓相关的古文献研究,对古籍中的脑髓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总结;梳理脑髓学说在古代的发展脉络,分析总结不同时期脑髓理论的发展特点。第二部分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全面总结脑髓理论,包括了脑髓的生成、脑髓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脑髓的功能等方面,并提出了对脑髓病的定义。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基于“异病同治”理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的方法,纳入MSA、PD、PDS、SCA患者属肾虚髓亏型者,予以滋肾益髓健脑方治疗,疗程为6个月,比较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ADL评分、MoCA评分,MSA组的UMSARS、MSA-NMSS评分,PD及PDS组的UPDRS评分,SCA组的ICARS评分。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中医脑髓理论在《黄帝内经》时期完成初步总结,包括了脑髓的生理、病理、论治等各方面,为后世脑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全面继承《内经》脑髓学说的相关理论;孙思邈提出从肝胆角度论治髓病,并创立了髓虚实方剂;丰富了治疗髓病的方剂及药物,其中包括动物髓脂。宋金元时期,脑髓学说的主要发展包括借助解剖学认识髓,如汪昂提出“脊髓”之名,《圣济总录》详述了骨髓;这一时期也进一步丰富了治疗髓病的方剂。明清时期继续发展了传统中医“脑主神明”的认识,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明末开始受西医学影响,许多医家认识到“脑主记忆”,至王清任形成了完备的中医脑髓学说,探讨了脑髓与人体生长发育、感觉。言语记忆等之间的联系,完善了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证治等内容。第二部分髓由先天肾精所化生,同时也需要后天气血津液的充养。脑、髓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奇恒之府,独立于传统脏腑之外,具有独立性。同时,脑髓又借助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产生联系,如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足少阴经别、足阳明经筋等。脑髓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与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肺主气、肾主骨生髓、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等功能密切相关。脑髓的功能包括主思维、主感知、主记忆、主运动和言语、主五志。所有可引起患者认知、言语、视听、肢体活动等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存在脑髓受损的机制,可归于脑髓病范畴。第三部分1.一般资料:共纳入患者102例,最终15例脱落,87例患者完成完整信息采集及随访。其中MSA 43例,PD 25例,PDS 12例,SCA 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4岁,中位数60(53,67)岁。男性40例,女性47例。病程1~16年,中位数3(2,5)年。2.治疗前评分情况:全部患者ADL评分24~68分,平均44.21±11.18分;MoCA评分14~29分,中位数24(22,26)分,共有67.82%的患者得分<26分;中医证候积分13~51分,平均30.68±8.14分。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子项中,其中步态障碍项失分占比100%最高,其次为乏力(94.25%)、神情异常(85.06%)、小便障碍(83.91%)、排便障碍(81.61%),其余各子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分。3.总体疗效分析:全部患者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主症及次症得分均降低(均p<0.05)。分组分析中,MSA患者的总分及次症得分下降,PD患者的总分、主症及次症得分均下降,PDS患者的总分及主症得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A组主症、PDS组次症以及SCA组总分、主症及次症得分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子项进行分析,全部患者的神情、乏力和小便障碍、头晕、失眠、视物模糊、流涎、排便障碍得分下降(均p<0.05);步态障碍得分较前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全部患者ADL评分在治疗后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组分析中,MSA、PD及SCA组ADL评分呈上升趋势,PDS组ADL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MoCA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分析中,PDS组患者治疗后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D、SCA组患者治疗后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进一步分组疗效分析:MSA患者,其UMSARS评分(第Ⅰ、Ⅱ、Ⅳ部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MSARS-Ⅰ+Ⅱ总分(治疗后-治疗前),其最大值26,最小值-14,中位数1(-3,6)低于国外同类研究。UMSARS子项评分分析中,UMSARS-I中的书写功能、行走及UMSARS-Ⅰ中的身体摇晃、步态得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功能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MSA患者的MSA-NMSS总分在治疗后下降,MSA-NMSS子项中的排便功能、睡眠症状得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D组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得分均较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Y分级较前亦无统计学差异。在UPDRS子项分析中,唾液分泌项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DS组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得分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UPDRS各子项评分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SCA患者的ICARS总分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子项评分中,语言障碍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髓学说在《黄帝内经》时期初步总结形成,在后世一度发展较为迟滞。后至明末清初受西学影响而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王清任论述“脑髓说”,标志着中医脑髓学说发展完备。受道家思想影响,自古就有“脑主神明”的认识及论述,至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论开始为更多的医家所重视;后进一步经西学影响,大多数医家倾向于认为“脑主神明”包括了“心主神明”“髓者以脑为主”,广义的脑髓包括了全身之髓,狭义的脑髓则局限脑部之髓。脑髓由先天肾精所化生,同时也需要后天气血津液的充养;脑髓的功能可概括为主思维、主感知、主记忆、主运动和言语、主五志;所有可引起患者认知、言语、视听、肢体活动等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可归于脑髓病范畴。滋肾益髓健脑方可改善肾虚髓亏型脑髓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在改善二便、神情、乏力感、头晕、失眠、视物模糊、流涎。且能延缓脑髓病的运动障碍进展速度。

汤恬恬[9](2017)在《火针结合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火针结合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从而为顽固性面瘫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区组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巨刺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量表评价者和统计人员设盲。疗效评价标准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2.0(FNGS2.0)和改良Portmann评分法(RP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8周)后,进行信息采集,整理后录入SPSS 22.0统计软件做出统计学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面神经功能分级2.0比较(秩均值):治疗组26.00,对照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PA比较(均数±标准差):治疗组13.47±5.818,对照组9.43±5.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1 3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 8例、总有效率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降低顽固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等级上,火针结合巨刺法优于常规针刺。2.在提高顽固性面瘫的RPA评分上,火针结合巨刺法优于常规针刺。3.火针结合巨刺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张汗[10](2017)在《基于《金匮》燠土胜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中医“脾主肌肉”理论,并受《金匮要略》肾着病证治的启发,研究“燠土胜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系统梳理脾胃与骨骼关节的生理病理联系;探讨湿邪与肌肉、骨骼关节的关系;总结仲景辨治湿病的治法方剂,挖掘其内涵的学术精髓;探讨肾着病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深入分析肾着病的源流、发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临床运用特点,为临床运用“燠土胜湿法”提供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将80例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中医脾虚湿盛证或寒湿困脾证候诊断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及口服止痛药组。共治3周后,观察四种治疗方式对本病的总疗效,每一组治疗前后及各组间颈椎活动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颈椎残障指数(NDI)及缩略健康调查评分(SF-12)变化。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经过对脾胃与骨关节的生理病理联系梳理,以及中西医“肌肉”概念的分析,证明颈型颈椎病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密切,故可从脾胃论治。(2)寒湿侵袭是颈型颈椎病的病因之一,并且湿邪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3)颈型颈椎病病因的病位在肌肉,病机为寒湿痹阻、气血经络,与《金匮》肾着病的发病、病因病机具有相似之处,故可借用治肾着病之燠土胜湿法治疗本病,意在异病同治。2.临床疗效经中医治疗手段干预的三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都有明显变化,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三组总疗效相比口服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针药联合治疗疗效更优。结论运用燠土胜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确有疗效,能改善VAS评分、NDI指数、SF-12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若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更佳。

二、针药并治偏侧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药并治偏侧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特点
        5 诊断方法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名延袭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伦理审查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3.3 依从性保证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方案分析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通咽喷雾剂拆方对吞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名的认知
        2. 中医对卒中吞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3.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通咽喷雾剂组成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1. 生姜的药理学作用
        2. 肉桂的药理学作用
        3. 威灵仙的药理学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通咽喷雾剂不同拆方对吞咽障碍大鼠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通咽喷雾剂不同拆方对吞咽障碍大鼠吞咽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通咽喷雾剂不同拆方对吞咽障碍大鼠舌下神经核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3)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灸疗文献及灸疗学术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二 灸疗史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与若干相关学术论点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 灸疗
        2 学术与学术史
        3 解构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1 研究范围
        2 研究内容
        3 研方方法
    第二章 宋以前灸疗学术史发展考察与纵论
        第一节 《马王堆帛书》及其前的灸疗学术钩沉
        1 先秦灸疗学术钩沉
        2 汉初《马王堆帛书》中灸疗相关论述提取
        第二节 《内经》、《针灸甲乙经》时代之灸疗基础理论体系形成
        1 《黄帝内经》对灸疗基础理论体系的总结
        2 《伤寒杂病论》的灸疗学术发挥与灸证对应
        3 《针灸甲乙经》对灸疗理论与应用体系细化
        4 《黄帝虾蟆经忌》论灸疗择时与八木取火
        5 华佗、曹翕灸论辑考
        第三节 灸疗急救与灸疗学术体系的丰富
        1 《肘后备急方》详论灸治急症与隔物施灸
        2 《小品方》辑佚部分灸疗特点析
        3 范汪、深师、陶弘景等灸家的灸疗临证
        第四节 《诸病源候论》至《外台秘要》时期的灸疗学术总结与推进
        1 《诸病源候论》的背俞施灸与温热病可灸论
        2 敦煌残卷论灸考
        3 孙思邈《千金方》对灸疗理论体系的再次总结与发展
        4 王焘《外台秘要》对唐初以前灸疗学术的汇总
        5 该时期其他灸家的论述
        第五节 官方灸疗学术继承和民间灸疗学术丰富与分流
        1 政府主持编写医籍的灸疗学术传承
        2 民间灸疗学术丰富与分流
        3 该时期其他学者对灸疗学术的探讨
        本章小结: 宋以前灸疗学术沿革纵向整体析
    第三章 宋以前灸疗学术史若干相关学术论点横向挖掘
        第一节 象思维的离析、贯通与灸疗乃至中医理论解构
        1 根于象本义的象思维离析
        2 象思维与中医文化领域的初步对接
        3 象思维在灸疗乃至中医理论解构中的应用
        第二节 参合古兵学文献的针灸奇经八脉理论考证与解构
        1 结合古兵学文献的“奇正”整体义训
        2 奇正思想下奇经八脉理论解构
        第三节 纵横捭阖理论与若干针灸理论贯通研究
        1纵横经纬贯通考
        2 纵横理论与经络气血析
        3 纵横学说与针灸基本手法逻辑系统性重构
        第四节 针灸髓海理论考掘与脑户穴应用
        1 髓海之输范围性考
        2 从脑主神志与心主神明矛盾到四海与精气神的对应
        3 由髓海之输范围面到线再到点:督脉与脑户穴
        4 有关脑户穴应用的古今文献提取与统计
        5 关于脑户禁刺讨论与骨空体系展望
        第五节 参考“天人合一”思想的古音六字诀音韵学溯源
        1 时间上追溯中古音
        2 地域上转至吴音
        3 构音时间因素与地域因素的参合
        4 从天人合一视角对古音六字诀溯源
        5 天人合一下古音六字诀的续贯通性
        第六节 腧穴取穴法的考证与应用
        1 腧穴取穴法理论体系层次划分及其考证
        2 取穴方法体系应用性修正及初步形成模式
        本章小结: 针灸乃至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思路探索
结语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颈椎病的研究与进展
        1.1.1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与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3 颈椎病常见的影像学检查
        1.2.4 现代医学的治疗
    1.3 数据挖掘技术
        1.3.1 数据挖掘技术的简介
        1.3.2 数据挖掘的方法
        1.3.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数据来源
    2.3 疾病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研究方法
        2.6.1 数据规范化处理
        2.6.2 数据库构建
        2.6.3 数据挖掘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病例一般情况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疾病时间统计
        3.1.4 颈椎病分型统计
        3.1.5 症状统计
    3.2 针灸及中药处方统计
        3.2.1 穴位频数统计
        3.2.2 穴位归经
        3.2.3 特色针灸疗法
        3.2.4 药物频数统计
        3.2.5 药物性味及归经统计
        3.2.6 中药处方药味统计
        3.2.7 药物剂量统计
    3.3 聚类分析
        3.3.1 针灸处方聚类分析
        3.3.2 中药处方聚类分析
    3.4 复杂网络分析
    3.5 关联规则分析
        3.5.1 穴—穴关联
        3.5.2 证—穴关联
        3.5.3 药—药关联
        3.5.4 证一药关联
    3.6 因子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病例基本信息
    4.2 症状分析
    4.3 针灸分析
        4.3.1 穴位、归经及特色针灸疗法频数
        4.3.2 聚类分析
        4.3.3 关联规则分析
        4.3.4 复杂网络分析
    4.4 中药分析
        4.4.1 用药频次和性味归经
        4.4.2 处方药味和剂量
        4.4.3 聚类分析
        4.4.4 关联规则分析
        4.4.5 复杂网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温通针法治疗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依据
        1.2.2 中医诊断依据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3.5 脱落病例的处理
        1.4 不良反应及脱落病例的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方案
        2.4.1 取穴原则
        2.4.2 穴位的针刺方向及深度
        2.4.3 操作要求
        2.4.4 针刺手法介绍
        2.4.5 疗程
        2.5 操作注意事项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安全性评定
        2.9 安全性评价结果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纳入研究对象情况
        4.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4.3 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Burres-Fisch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差异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差异
        4.7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论述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关于本病的病位归经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1 病毒感染
        2.1.2 血液循环障碍
        2.1.3 免疫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1.5 遗传方面认识
        2.2 病理研究
    3 临床表现
    4 现代医学对贝尔面瘫的治疗概况
        4.1 临床药物治疗
        4.2 物理疗法
        4.3 外科手术减压
        4.4 神经康复治疗
    5 预后
    6 温通针法临床疗效机制分析
        6.1 选穴依据
        6.2 关于温通针法的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年来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议申报表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附录3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表
    附录4 :B-F面神经评分系统表
    附录5 :血清TNF-A,IL-6检验指标统计表
    附录6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表7:病例脱落记录表
    附表8:知情同意书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脑髓病的古文献梳理及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中医脑髓学说的近现代研究现状
    1 脑髓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2 民国以来中医脑病学的发展概况
    3 名家论述
    4 脑髓学说反应出的中医理论的问题
        4.1 脑髓与五脏
        4.2 脑髓为脏
        4.3 脑神与心神之辨
    5 脑髓的功能
    6 脑髓理论与养生
    7 脑髓学说与相关疾病论治
        7.1 脑髓病内涵的理解
        7.2 脑髓病的辨证
        7.3 脑髓病治疗的研究概况
    8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中医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证型分析
        1.2 中药治疗
        1.3 针灸治疗
        1.4 综合治疗
        1.5 中医疗效
    2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专病专方
        2.4 针灸治疗
    3 中医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脑髓相关的古文献研究
    1 秦汉时期
        1.1 《黄帝内经》
        1.2 同时期其他医着论述
        1.3 小结
    2 魏晋隋唐时期
        2.1 《诸病源候论》
        2.2 《千金要方》
        2.3 其他医着
        2.4 小结
    3.宋金元时期
        3.1 滑寿《读素问钞》与《难经本义》
        3.2 《圣济总录》
        3.3 《太平圣惠方》
        3.4 其他医着
        3.5 小结
    4 明清时期
        4.1 更进一步认识到脑髓病的难治性
        4.2 脑为元神之府
        4.3 西方医学对脑髓学说的影响及在中国的传播
        4.4 王清任与中医脑髓说的正式确立
        4.5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4.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7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脑髓学说总论及脑髓病的定义
    1 脑髓的概念
        1.1 脑、髓的概念分类
        1.2 髓的物质属性分类中的“脑髓”
        1.3 文字训诂学中的“脑髓”
    2 脑髓的生成
    3 脑髓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3.1 脑髓与肾
        3.2 脑髓与心
        3.3 脑髓与肝
        3.4 脑髓与肺
        3.5 脑髓与脾胃
    4 脑髓与官窍的关系
        4.1 脑髓与目的关系
        4.2 脑髓与鼻的关系
        4.3 脑髓与耳的关系
    5 脑髓的功能
        5.1 主思维
        5.2 主感知
        5.3 主记忆
        5.4 主运动、言语
        5.5 主五志
    6 脑髓病的定义
    7 脑髓病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8 脑髓病相关疾病举例
第三部分 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背景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2.1 MSA诊断标准
        1.2.2.2 PD诊断标准
        1.2.2.3 未明确诊断的PDS
        1.2.2.4 SCA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基本信息采集
        3.2 量表测评
        3.3 不良反应记录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
        5.2 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6 不良反应报告
第四部分 讨论
    1 脑髓学说在古代的发展
    2 脑髓学说概要
    3 脑髓病的定义
    4 年龄与脑髓病发病
    5 脑髓病患者的“神”受损情况及对“脑主神明”的思考
        5.1 脑髓病患者“神”受损的情况
        5.2 “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争议
        5.3 “脑主神明”包括了“心主神明”,“心主神明”不能被替代
    6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7 异病同治
    8 滋肾益髓法治疗脑髓病
    9 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脑髓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9.1 总体疗效分析
        9.2 分组疗效分析
    10 疗效的突破点探讨
    1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火针结合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位归经
        1.3 病因病机
        1.4 辩证分型
    2 祖国医学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2.1 汤药
        2.2 针灸
    3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3.1 面神经的解剖
        3.2 面瘫的分类
        3.3 面瘫的致病因素
        3.4 面瘫的诊断
        3.5 面瘫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不良反应的预防
        2.5 观察方法
        2.6 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2.8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两组治疗前后FNGS2.0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RPA比较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3.6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基线资料分析
        1.2 两组治疗前后FNGS2.0分析
        1.3 两组治疗前后RPA分析
        1.4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2 关于顽固性面瘫的探讨
    3 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探讨
        3.1 阳白
        3.2 四白
        3.3 地仓
        3.4 迎香
        3.5 颧髎
    4 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探讨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患者情况评估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基于《金匮》燠土胜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颈椎病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的研究
        1 既往对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颈椎脊柱生物力学失衡
        1.2 椎间盘化学性因子释放
        1.3 椎间盘营养通路的衰老
        1.4 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
        1.5 椎间盘细胞功能的变化
        2 近年对颈肌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2.1 颈肌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
        2.2 造成颈肌病变的因素
        2.3 颈肌病变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
        2.4 颈肌在颈型颈椎病发病中的意义
        3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二)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推拿手法
        3.4 多种方式结合
二、基于《金匮》燠土胜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探究
    1 对《金匮》肾着病的相关研究
    2 脾之生理功能对骨骼形态功能的影响
    3 胃与骨骼关节的生理联系
    4 脾胃功能失调与骨骼关节的病理联系
    5 脾胃失调与骨关节病的相关性研究
    6 脾胃与颈椎及颈椎病的相关性
    7.湿邪为患与骨关节疾病
    8《金匮要略》论湿邪相关杂病的治法与方剂
    9 肾着病治法分析
    10 中医的“肌肉”与西医肌系统的关系
三、临床研究
    (一)实验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4.2 镇痛疗效标准
        4.3 颈椎活动度
        4.4 颈部功能评价
        4.5 健康状况调查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不良反应的处理及记录
        8 安全性评价
        9 结果分析
        10 典型病案
        11 讨论
四、结论
五、创新点
六、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附录
    综述1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近十年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病例观察表
        表1 VAS疼痛评分标准
        表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 NDI
        表3 SF-12 评分
        表4 颈椎活动度测量表
        表5 不良事件记录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针药并治偏侧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通咽喷雾剂拆方对吞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春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研究[D]. 刘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D]. 谭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温通针法治疗风寒型贝尔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孟财周.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脑髓病的古文献梳理及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D]. 冉维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火针结合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汤恬恬.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基于《金匮》燠土胜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张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针药治疗面肌萎缩症122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