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杂交结合仔猪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

三元杂交结合仔猪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

一、仔猪产业化生产与三元杂交相结合的配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1](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降低,水土流失速率加快,基岩大面积裸漏,生态系逆向演替趋势严峻且难以挽回,石漠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林草优化配置与猪的健康养殖是草地畜牧业的关键部分,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存压力的有效方式。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失业率。采用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相结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模式,及精确的技术监测手段是高效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举措。依据有关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原理,以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耦合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于2017-2020年以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示范区或研究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示范区或研究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室内与室外实验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筛选适宜的经济林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的单播与混播,研究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的机理,机制,技术及示范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林草优化配置过程中牧草鲜草及干草产量变化特征,筛选石漠化地区牧草产量最高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在核桃林基础上选取满足适地条件与健康养猪的牧草最优配置方式: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白三叶+黑麦草(3:2)组合,为9458.2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黑麦草(2:3)组合,仅为6716.5 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鸭茅,为2452.1 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为1177.7kg/hm2。花江基于石漠化自然背景及原有经济林(李子树),选取适宜牧草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60446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为10858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9083.73 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菊苣(3:2),为1530.8 kg/hm2。(2)不同林草优化配置方式下牧草养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显着,白三叶的水分(Moisture)、粗蛋白(CP)、木质素(Lignin)、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钾(K)、磷(P)、钙(Ca)含量显着高于于其他牧草(P<0.05),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说明其营养价值较好。三种混播方式下组合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李子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播紫花苜蓿的Moistur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牧草(P<0.05),而干物质(DM),Ash,CP,Ca,ADF的含量显着高于菊苣、金荞麦、以及紫花苜蓿+菊苣三种混播方式下的含量(P<0.05)。三种混播中,紫花苜蓿含量越高则CP含量越高,三种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2:3)的整体效果与其它2种混播相比较差。(3)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在1-2年内可显着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立地气候生境,“以草养猪”具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效益。林草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的模式,为林农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带动农、林、牧、副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林草优化配置中不同牧草组合对猪的日增重及增重成本具有不同响应,示范效果明显。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财万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72元/kg)>试验组3(2.89元/kg)>试验组6(2.85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1(2.72元/kg)>试验组5(2.71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63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11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1元/kg。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任万松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83元/kg)>试验组1(2.90元/kg)>试验组6(2.84元/kg)>试验组3(2.83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5(2.74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25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04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6元/kg。(5)基于不同石漠化背景实施针对性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林草群落生态稳定性、水源涵养、保水保肥等均具有正向作用。以草养猪能改善林草生态系统,促进植被生长,并能改善猪肉风味与品质,通过林草优化配置的混播牧草来饲喂猪,其饲料消耗率降低了33%,猪的出栏成活率保持在96%左右,农户可支配收入显着提高。在喀斯特生态畜牧业推进中应提高林草资源利用率,结合天然林与人工草地建值,构建“牧草资源为辅+饲料为主”的现代健康养猪饲用生产格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可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与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对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要整合现有林草资源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健康养猪,构建健康养猪品牌效应。

徐忠[2](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华猪是我国猪种资源宝库中的佼佼者,因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以其后腿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金华火腿,堪称世界一绝。在生产实践中,金华猪相比于西方引进猪种更容易感染猪气喘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而目前对金华猪的这些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在保种过程中,金华猪的保种效果不能有效评估,缺乏从分子水平上的评估方法。此外,在金华猪的杂交利用中,缺乏有效的杂种优势预测理论及配合力测定进行指导。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进行种质特性和保护、利用研究,开展以下工作:(1)首先对金华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并与其它群体一起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2)对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进行深入了解;(3)从基因组结构、功能特性和信号选择分析等对其分子种质特性进行挖掘;(4)对金华猪气喘病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利用传统系谱和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对其保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6)最后利用杂种优势预测及配合力测定试验找出最优杂交利用的组合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因组测序与遗传变异检测:本研究首先对金华猪国家级保种场在群的202头金华猪采集了耳组织样,利用基于基因组简化与测序的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GGRS)平台对其进行了建库实验和测序。结果共得到12.5亿条高质量Reads数,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6.13,平均覆盖度为3.3%。进一步结合实验室前期数据,对金华猪与江、浙、沪等中国地方品种和西方品种共19个品种914头猪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最终共得到114687个高质量的SNPs位点,这些位点在染色体上分布较均匀,说明测序结果较理想。特别是与现有猪的SNP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有16 656个为本次新发现的SNPs多态标记,大大丰富了我国地方猪品种及西方引进品种的分子遗传标记数据库。(2)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本研究在分子层面对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可以看出金华猪所有个体聚在一起,而与其它群体较独立,有着独特的遗传结构;从ADMIXTURE的群体结构来看,金华猪群体最早独立出来,说明金华猪起源相对较早,具有着较为古老的祖先血统;从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PCA结果上也可以看,相比于西方商业品种猪,金华猪与中国地方品种猪有着更近的遗传背景;由Treemix分析也可以看金华猪有向兰溪花猪迁移事件,可能是因为两者地理距离较近,有基因交流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些结果表明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其作为独立品种提供了分子依据。(3)金华猪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性:基因组结构的不同是动物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我们对SNPs在基因组的分布、单倍型块和连续纯合性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等基因组结构进行分析。在本研究总共检测到114 687个SNPs遗传变异中85 287(74.4%)在金华猪中存在多态,说明金华猪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特别是有29 400(25.6%)个位点在其它群体表现多态但在金华猪群体中表现纯合,这些点所在基因主要参与色素沉积(GO:0043473~pigmentation)、对刺激反应的调节(GO:0048585~negative regulation of response to stimulus)和气喘病(hsa05310~Asthma)等,这些说明金华猪群体内一些与色素沉积、对刺激的反应和气喘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生纯合。我们发现了249个金华猪品种特异的SNPs,这些SNPs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候选位点。金华猪单倍型块在基因组分布并不均匀,在6号染色体的单倍型区块最多(862个),覆盖区域最长(33101 Kb),占相应染色体总长度的比例最大(19.38%)。金华猪中最长的单倍型块位于7号染色体57 101 799~57 601 268的位置上,位于其中的基因与免疫、肌内脂肪含量和繁殖相关。金华猪基因组中ROH分布也不均匀,短的ROH片段多位于染色体的两端。在所有金华猪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点是Chr3:37449853,距离此位点最近的基因是SEC14L5,此基因与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机制提供参考。(4)金华猪选择信号分析:金华猪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表型特征,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成的,而这些选择信号可能是造成金华猪种质特性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基于金华猪群体内的(REHH、i HS和CLR三种方法)和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基于PLS和XPEHH)信号选择方法,对金华猪基因组上的受选择区域进行了分析。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共找到62个候选基因,与肉质、繁殖、生长和免疫等相关(如PIK3R6、NOS2、ZNF423、IL21R)。而这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后续的功能基因验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金华猪与其它猪群体间的信号选择方法中,我们还找到了:与毛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如MYO7A、EDNRB和KIT等;与骨组织生长相关的基因如PBX1、GSG1L和PAPPA2等;与肺部疾病相关的通路如气喘病通路(hsa05310~Asthma)和肺结核(hsa05152~Tuberculosis)等。这些可能与金华猪独特的两头乌毛色、皮薄骨细和易感气喘病等性状有关,值得深入研究。这些结果使我们对中国地方猪的基因组进化和选择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5)金华猪气喘病相关研究:我们同时利用基因组到表型(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和表型到基因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分析金华猪气喘病的遗传机制,并进一步基于表达谱实验数据进行核实验证。选择信号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三个对气喘病易感的猪种(金华猪53头、二花脸猪31头、梅山猪80头)和两个相对不易感气喘病猪种(杜洛克猪48头、长白猪37头)的基因组,挖掘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候选基因,结果找到了CYP1A1、TLR2和CXCL2等14个相关候选基因;同时对171头金华猪的基因型数据和连续100天的气喘病表型记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找到KIAA1644、MAGI3、PGM1和ALK四个候选基因。这两种方法找到的18个候选基因中有2个(CYP1A1和TLR2)是前人研究已证实的,16个是本次研究新发现的。其中有4个基因(EPAS1,CXCL2,TLR2和IL7R)我们通过猪气喘病转录组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进行了核实验证。这些MPS易感性位点可能是在对繁殖力和肉质等优良经济性状的选择过程中,由于多效性和搭便车效应从而导致受选择,在随后的选种中需要更加注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金华猪易感MPS的遗传机制,为后续金华猪抗MPS的基因组保护和和基因组选择方案提供指导作用。同时这些研究可能对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起一定的参考作用。(6)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利用12 560个个体的系谱信息和6 018条繁殖记录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在2009~2017年间,金华猪的近交系数稳定在较低(0.009左右)的水平,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出生窝重)的个体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提升2.0头、1.9头和0.85kg,说明了近几年的总体保种效果较好。但利用传统系谱信息和分子遗传标记信息深入分析显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保种策略。其一,对本研究采样时的在群金华猪群体的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血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华猪个体平均近交系数和个体间亲缘系数总体虽较低,但也有极个别间较大,达到0.5以上,且金华猪每个血统个体数并不是很均匀,在以后的保种过程中群体结构有待优化。其二,系谱和分子计算的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分别为63和88头,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的分类可知,金华猪可能仍处于受威胁状态,表明仍需进一步适当扩大保种群体规模,特别是基于分子标记指导选种、选配,逐步提高群体有效含量。其三,我们利用其它地方品种及西方品种等19个群体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指标,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金华猪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近交程度(基于分子的)在这些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提示我们在今后保种过程中尽量避免近交,优化配种策略。本研究为金华猪今后的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7)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遗传标记筛选金华猪候选杂交组合,并结合繁殖、育肥和屠宰等配合力测定试验确定了最优的杂交组合模式。首先利用全基因组性状特异(繁殖、健康、生长和胴体与肉质)的SNP对金华猪与三个西方引进品种杜洛克(DD)、大白猪(YY)和长白猪(LL)共180头猪的各种杂交组合进行了杂种优势的预测,结果显示在二元、三元和双杂交组合中最优选择为D×J、J×LY和DJ×LY。随后我们挑选了合适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试验,其中繁殖性能测定共88窝,育肥测定试验共91头,屠宰测定试验共83头。最终确定了DJ×LY为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研究为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综上,本论文对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进而为该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利用奠定基础。这在非洲猪瘟流行的背景下,对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特殊意义。有关结果也为研究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对人类哮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黄玉叶[3](2020)在《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猪养殖业作为人民肉食产品的主要供应来源,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缩,生猪养殖业受生态系统破坏性的影响在日趋显着,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日前,以立体循环养殖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企业积极创新养殖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生猪生产效率,保证生猪产品质量,绿色发展的养殖模式成为养殖场的首要选择。武隆区自然资源富饶,生态优渥,农牧资源丰富,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生猪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现实环境与政策机遇双驱动下,武隆区积极探索生猪养殖转型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对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对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生猪绿色养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明晰了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概念及内涵,追踪了有关生猪绿色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养殖环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其次,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武隆区生猪养殖场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对乡镇畜牧中心从业人员进行访谈,相关部门的内部资料与文件,厘清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现状,并通过重庆市金博农业有限公司案例研究,对生猪绿色养殖模式进行综合效益测算。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剖析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制约及成因,提出促进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1)多渠道强化绿色发展理念;(2)区域化布局生猪养殖模式;(3)促进生猪产业链多元投资;(4)提升生猪绿色养殖技术;(5)提高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6)加大生猪绿色养殖政策扶持。

马迎春[4](2019)在《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长大二元猪作为母本,杜洛克为终端父本,生产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商品猪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杜长大的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但是肉质满足不了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因此,根据我国生猪消费市场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的需求,培育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同时兼顾肉质性能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是目前我国猪种育领域的主要科研攻关方向。本研究以美系杜洛克猪、巴克夏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育种素材,在持续开展纯种选育的基础上,进行杂交配套试验,通过配合力测定和生产性能比较分析,筛选优秀的杂交组合模式,为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及示范推广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繁殖性能方面,与亲本相比,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均优于亲本(P>0.05)。杜巴二元猪的产活仔数、仔猪出生重及初生窝重均高于亲本杜洛克及巴克夏(P<0.05)。2、生长性能方面,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背膘厚显着低于亲本,杜巴二元猪的100kg校正日龄、校正日增重及校正背膘厚均显着优于亲本巴克夏,达30kg校正日龄显着低于亲本杜洛克(P<0.05)。杜巴长大的生长性能优于杜长大(P>0.05)。3、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方面,杜巴长大的屠宰率、瘦肉率及腿臀比例均优于亲本及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P<0.05)。胴体品质方面,杜巴长大四元杂交猪的剪切力、眼肌面积和系水率均优于杜长大(P<0.05),但肉色、熟肉率及屠宰后1h内pH较杜长大差(P<0.05),4、肌肉的营养成分方面,杜巴长大的和杜长大的肌内脂肪、肌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杜巴长大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于杜长大(P>0.05)。杜长大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巴长大(P>0.05),但是亚麻酸低于杜巴长大(P<0.05)。研究结果表明,杜巴二元猪遗传了杜洛克的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瘦肉率高等特点,同时也遗传了巴克夏的繁殖性能,其与长大二元母猪杂交得到的杜巴长大在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等方面均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本试验的结果可为杜洛克及巴克夏的利用提供依据。

季柯辛[5](2017)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提升生产率是保障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生猪品种是决定生猪生产率的首要因素。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直接决定种猪性能及其利用效率,但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较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从管理学角度讲,组织模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建立既能保障体系各环节功能发挥,又能保证主体的经营利润,还适合于我国发展现状的组织模式,成为提升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运行水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为优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供依据为研究目标,基于国家创新系统、战略联盟、协同论、交易成本和农户行为等理论,构建出逻辑框架,在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厘清了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特征分析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了4种核心组织模式的模式类型、运行方式、模式效应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运行系统。根据环节不同,可确定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生猪联合育种模式、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和生猪良种扩散模式等4类为体系的核心组织模式;生猪育种环节的产学研模式是不同主体之间目标与利益互补长期协作的结果,促进发展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弥补我国生猪育种企业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生猪联合育种是企业长期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发展和优化不同的联合育种模式是提升育种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是产业链纵向主体之间协作逐渐紧密与利益逐步共享的结果,优化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有助于保证和提升生猪良种质量,促进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是一个可考虑的重要路径;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是相关主体组织化水平与交易成本比较的结果,优化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有助于提高商品场户的生猪良种采纳程度。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升体系发展水平,应进一步鼓励发展多样化的生猪良种生产产学研合作模式;改进政府主导型联合育种,促进大企业联合育种模式形成;促进建立紧密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优先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推广政策,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在于:尝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问题,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引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梳理出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中的核心模式及其具体类型,从生猪良种创新、扩散和采纳3个环节的技术特征入手分析相关组织模式的运行方式和模式效应等问题,并利用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结论和数据可为政府决策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依据。

李渤南,王曙光,肖曰雷[6](2013)在《烟台黑猪及其杂交组合与杜长大猪规模养殖健康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烟台黑猪(Yantai Black Pig)俗称"胶东灰皮猪",是山东省烟台市历史悠久、养殖数量较多的地方优良猪种,具有繁育性能优秀、母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抗逆性突出,肉质优良、营养丰富、口感风味好等优良特性。在实际生产中,烟台黑猪的窝产活仔数、仔猪断奶成活率明显高于杜、长、大等国外猪种及其杂交商品猪,烟台黑猪保育猪死淘率、育成死淘率则显着低于外种猪,猪场每年疫苗、药物费用明显降低。为了比较分析烟台黑猪及其杂交组合与杜长大猪规模养殖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获得烟台黑猪抗病力强的数据支持,调查分析了烟台市33个烟台黑猪场、烟台黑猪杂交育肥场和

常俊景[7](2013)在《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畜牧业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形成了显着特点和独特的发展优势,秦皇岛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特别是要建立本市的生猪繁育体系和提高杂优猪的比例。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良种的贡献率为平均在45%左右,建设现代猪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猪杂交繁育体系。通过对秦皇岛市取得市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12个种猪场和2个正常运营的种公猪站存栏种猪品种品系结构调查,美系大白母猪占种母猪存栏总量35%,主要作为第一母本,美系长白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26%,主要作为第一父本,美系杜洛克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31%,主要作为终端父本,秦皇岛市种猪基本形成了以美系为主、法系和加系为补充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结构,为建立全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奠定了品种品系基础。按照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分别设置美系长白公猪×美系大白母猪、加系长白公猪×加系大白母猪、法系长白公猪×法系大白母猪3组二元杂交繁殖试验和美系杜洛克公猪×美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加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法系长大二元母猪3组三元杂交繁殖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平均产活仔数和21日龄平均个体重与二元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P<0.05),特别是美杜×美长大组21日龄仔猪平均个体重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表现出较好的泌乳性能。结合国内开展的大量生猪杂交育肥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均优于二元杂交组合,为进一步比较三元杂交各系别间生猪肥育性能的差异性,本研究设置了美杜美长大、美杜加长大、美杜法长大3组育肥试验,测定的头均耗料量、头均日增重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测算头均料肉比指标美杜美长大组比值最小。通过繁殖与育肥试验表明三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借鉴国内开展的大量杂交育肥试验和本研究进行的育肥试验,在秦皇岛地区推广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生猪生产水平。秦皇岛市建立完整的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是以育种场(核心群)为核心、繁殖场(繁殖群)为纽带和商品场(生产群)为基础的宝塔式结构体系,种公猪站和测定站要为繁育体系建立与实施发挥好服务性作用。根据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生产参数和动态模型,按照秦皇岛市“十二五”期间杂优猪发展目标,提出了秦皇岛市年出栏80万头-120万头三元杂交猪的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另外建立组织机构、推广配套技术、加强行业监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做好疫病防控是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建设与推广全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分析效益显着,符合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趋势,是建设秦皇岛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洪波[8](2012)在《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确保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保障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但农产品质量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打击了消费信心,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打击违法制售添加剂行为等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部分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以更加宽广、深入的角度,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本身考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消费食品,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随意添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已经谈“肉”色变。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文以猪肉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管理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猪肉供应链模式、生猪品种引进、猪肉需求变化与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价格波动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挖掘影响生猪养殖中的机会主义内在根源,进而探究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方案,使猪肉供应链在有效治理框架下良好运转。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瘦肉精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构方程定量分析等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着重研究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二是以养猪大县为案例,通过对生猪养殖、收购、屠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研究,剖析猪肉供应链状况和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三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探究引发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着重分析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疾病发生与机会主义的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与机会主义的关系;四是针对机会主义的产生原因,提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治理思路模式,并探讨我国生猪养殖政策演变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政策措施(放在产业现状部分?);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连锁超市在提高我国猪肉食品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信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防范生猪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往往是深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2)盲目引进猪种容易造成我国生猪整体抗病能力下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之一。(3)价格问题特别是“健美猪”与普通猪的差异性收购价格,是导致添加瘦肉精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猪肉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周期越来越短,养猪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而机会主义大部分是扎根在价格风险规避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之上。(4)在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改进治理模式有利于杜绝生猪养殖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猪肉食品安全。(5)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止生猪供应链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6)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大型超市有助于提高猪肉食品安全,是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提高我国猪肉的食品安全方面,“超市+屠宰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南玉霞,杨奉弛[9](2012)在《猪的繁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猪的繁育体系建设在养猪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能否有一个健康稳定的遗传基础,为社会提供大量高效优质品猪。泗水县有悠久的养猪历史,且养猪在畜牧业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以猪肉为主的肉类消费结构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有了一定改变,但猪肉的消费仍占70%以上。养猪生产虽曾几度出现

徐志彬,徐向晖[10](2011)在《鸡恶癖发生的原因》文中提出鸡恶癖也称啄癖、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代谢障碍所致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各日龄、品种的鸡均能发生本病,尤以雏鸡、中鸡发生较多,特别是密集饲养和笼养鸡群发病率更高。鸡恶癖一旦出现,很快会蔓延整个鸡群,严重时发病率达80%以上,死亡率达50%。即使激发因素被消

二、仔猪产业化生产与三元杂交相结合的配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仔猪产业化生产与三元杂交相结合的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二)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3 试验方案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性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林草优化配置机理
    (一)林草优化配置中牧草混播理论基础
    (二)林草优化配置中适生性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三)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差异性分析
    (四)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差异性分析
四 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耦合机制
    (一)“以草养猪”的效益耦合机制
        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耦合机制
        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耦合机制
        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耦合机制
    (二)不同牧草对猪增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
五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环境现有成熟技术
        1 生态养猪技术
        2 林草间作技术
        3 干草、青贮饲喂技术
    (二)石漠化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牧草留茬试验剪切装置
        2 生态养猪抽屉式食槽
        3 土壤植物生长模拟试验取草装置
        4 加热功能的生态养猪食槽装置
        5 牧草存活率试验取样装置
        6 一种仔猪喂料槽
        7 潜在-轻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8 中度-强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9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三)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部分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金华猪概况
        1.1.1 产地分布及品种形成
        1.1.2 种质特性
        1.1.3 保种现状
        1.1.4 研究进展
        1.1.5 主要问题
    1.2 猪的基因组研究
        1.2.1 猪基因组的组装
        1.2.2 基因组测序在猪中的应用
    1.3 分子种质特性研究方法
        1.3.1 遗传变异检测
        1.3.2 基因组结构分析
        1.3.3 基因组功能注释
        1.3.4 选择信号分析
    1.4 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
        1.4.1 家畜遗传多样性
        1.4.2 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
        1.4.3 在分子水平上评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1.4.4 保种相关理论和方法
        1.4.5 保种方式
    1.5 遗传资源的利用
        1.5.1 利用的必要性
        1.5.2 利用的主要途径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与样品
        2.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1.5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1.6 测序数据分析及存贮
        2.1.7 群体及SNPs检测
        2.1.8 群体遗传距离分析
        2.1.9 群体遗传分化
        2.1.10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1.11 群体迁移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2.2.2 SNPs的数量和频率分布
        2.2.3 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2.2.4 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
        2.2.5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2.2.6 群体迁移分析
    2.3 讨论
        2.3.1 金华猪的基因组测序及遗传变异检测
        2.3.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的地位
    2.4 小结
3 金华猪的分子种质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基因组结构分析
        3.1.2 基因组功能分析
        3.1.3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3.1.4 群体间选择信号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NPs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3.2.2 群体单倍型块构建
        3.2.3 群体ROH分布
        3.2.4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
        3.2.5 群体间选择信号分析
    3.3 讨论
        3.3.1 基因组结构上的分析
        3.3.2 选择信号分析
    3.4 小结
4 金华猪易感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生物信息学挖掘方法
        4.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信息学挖掘结果
        4.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4.2.3 候选基因的验证
    4.3 小结
5 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基于系谱的近交系数计算
        5.1.2 繁殖性能育种值评估
        5.1.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计算和群体结构分析
        5.1.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估计
        5.1.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1.6 遗传近交程度估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金华猪历年近交系数变化
        5.2.2 金华猪历年繁殖性能变化
        5.2.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群体结构
        5.2.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
        5.2.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5.2.6 群体近交程度估计
    5.3 讨论
    5.4 小结
6 金华猪的最宜杂交配套模式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6.1.2 配合力测定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种优势预测结果
        6.2.2 配合力测定试验结果
    6.3 讨论
        6.3.1 杂种优势预测
        6.3.2 配合力测定试验
    6.4 小结
7 结语
    7.1 具体工作及结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附录2 论文中其它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专利

(3)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中地位日益凸显
        1.1.2 环境趋紧逼迫生猪养殖转型升级
        1.1.3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催生绿色消费
        1.1.4 武隆区优渥生态奠定绿色养殖基础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数据来源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
    2.2 绿色发展相关概念阐释
        2.2.1 绿色发展
        2.2.2 创新发展
        2.2.3 农业绿色发展
        2.2.4 畜牧业绿色发展
        2.2.5 绿色猪肉
    2.3 生猪绿色养殖研究梳理
        2.3.1 生猪绿色养殖技术
        2.3.2 生猪绿色养殖模式
        2.3.3 生猪绿色养殖环境
    2.4 生猪养殖成本
    2.5 生猪养殖流程
3 武隆区生猪绿色养殖发展分析
    3.1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
        3.1.1 武隆区畜牧业发展概况
        3.1.2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3.1.3 武隆区生猪繁殖模式
    3.2 武隆区生猪绿色养殖发展现状
        3.2.1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持续扩大
        3.2.2 生猪绿色品牌初步形成
        3.2.3 粪污处理设备全方位升级
    3.3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模式
    3.4 武隆区生猪养殖户绿色养殖认识
        3.4.1 数据收集
        3.4.2 绿色养殖认知分析
    3.5 武隆区生猪养殖户绿色养殖技术
        3.5.1 程序化免疫技术
        3.5.2 健康引种管理技术
        3.5.3 特色绿化饲养布局
        3.5.4 六段饲养工艺技术
    3.6 武隆区生猪绿色养殖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
        3.6.2 生态效益
        3.6.3 社会效益
4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问题与经验分析
    4.1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问题分析
        4.1.1 绿色发展意识淡薄
        4.1.2 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
        4.1.3 绿色养殖模式组织化低
        4.1.4 种养循环发展不通畅
    4.2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问题成因
        4.2.1 绿色养殖宣传乏力
        4.2.2 绿色养殖资金缺位
        4.2.3 布局规划机制缺漏
    4.3 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经验初探
        4.3.1 科学制定养殖政策
        4.3.2 积极创新养殖模式
        4.3.3 合理控制养殖规模
5 促进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多渠道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5.1.1 拓宽绿色宣传渠道
        5.1.2 践行生猪环境友好发展
    5.2 区域化布局生猪养殖模式
        5.2.1 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模式
        5.2.2 “三化”绿色养殖模式
    5.3 促进生猪产业链多元投资
        5.3.1 生猪养殖+电商交易
        5.3.2 生猪养殖+饲料生产
        5.3.3 生猪养殖+观光旅游
    5.4 提升生猪绿色养殖技术
        5.4.1 加快科技平台搭建
        5.4.2 规范药剂使用标准
        5.4.3 强化疫病防控措施
        5.4.4 严格执行无害处理
    5.5 提高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5.5.1 提升养殖场资源化利用率
        5.5.2 建立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
        5.5.3 持续推广养殖场沼气工程
    5.6 加大生猪绿色养殖政策扶持
        5.6.1 强化中小型规模场建设投入
        5.6.2 加大生猪绿色养殖金融支持
        5.6.3 保障生猪绿色养殖用地规模
        5.6.4 提高生猪绿色养殖保险力度
6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说明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杂交亲本及饲养
        1.1.2 试验试剂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杂交方式
        1.2.2 性能测定
    1.3 测定的性状及方法
        1.3.1 繁殖性能测定方法
        1.3.2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
        1.3.3 屠宰性能测定方法
        1.3.4 肉质性状测定方法
        1.3.5 肌肉部分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1.3.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组合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2.2 不同杂交组合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2.3 不同品种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
    2.4 不同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分析
    2.5 不同杂交组合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2.6 不同品种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2.6.1 不同品种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2.6.2 不同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2.6.3 不同品种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纯种生长及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3.2 不同二元杂交猪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3.3 四元杂交肉猪与杜长大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案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2.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 协同学理论
    2.3 战略联盟理论
    2.4 交易成本理论
    2.5 农户行为理论
    2.6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第三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理论分析
    3.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概念
    3.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机理
    3.3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主要问题
    4.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
    4.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现状
    4.3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5.1 生猪良种生产活动的技术特征
    5.2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类型
    5.3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应
    5.4 种猪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分析
    6.1 生猪联合育种的概念和技术路径
    6.2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类型
    6.3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效应
    6.4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的演进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分析
    7.1 生猪良种质量形成过程和技术特征
    7.2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对比分析
    7.3 优化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的路径探讨
    7.4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利益分配
    7.5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合作伙伴选择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分析
    8.1 生猪良种使用的技术特征
    8.2 我国商品场户采纳生猪良种的障碍
    8.3 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
    8.4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对比分析
    8.5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效应的实证检验
    8.6 商品场户参与生产合同模式的意愿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协调度的计算过程
    附录2: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附录3: 商品场户用种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种猪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5: 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6)烟台黑猪及其杂交组合与杜长大猪规模养殖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和主要内容
    1.2 调查范围和对象
    1.3 饲养方式及管理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产指标
    2.2 母猪健康状况分析
    2.3 哺乳仔猪健康状况分析
    2.4 保育猪死淘情况分析
3 讨论

(7)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1.1.2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3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1.2 国内外种猪品种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主要推广与应用种猪品种
        1.2.2 国内外生猪杂交利用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生猪繁育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秦皇岛市种猪场品种结构调查
    2.1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公猪品种结构调查
        2.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母猪品种结构调查
        2.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与育肥试验
    3.1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品种品系杂交育肥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
    4.1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构成
        4.1.1 育种场(核心群)
        4.1.2 繁育场(繁殖群)
        4.1.3 商品场(生产群)
        4.1.4 种公猪站
        4.1.5 种猪性能测定站
    4.2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模式
        4.2.1 杂交组合模式
        4.2.2 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参数
        4.2.3 动态模型
        4.2.4 各层次母猪群比例分布
    4.3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内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
        4.3.1 商品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3.2 繁育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3.3 核心育种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3.4 种公猪站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4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保障措施
        4.4.1 建立组织机构
        4.4.2 推广配套技术
        4.4.3 加强行业监管
        4.4.4 加大资金投入
        4.4.5 强化品牌建设
        4.4.6 做好疫病防控
第五章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推广问题
        6.1.2 区域问题
        6.1.3 运营问题
    6.2 结论
        6.2.1 秦皇岛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种猪品种基础
        6.2.2 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适宜秦皇岛市推广应用
        6.2.3 建立了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6.2.4 建立和推广繁育体系能够提高秦皇岛市生猪产业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创新点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1.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1.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2.2.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2.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况
    3.1 生猪存栏情况
    3.2 生猪出栏情况
    3.3 各地区的存栏和出栏量
    3.4 各地区生猪出栏率
    3.5 养猪农户比例
    3.6 养猪农场规模的变化
    3.7 规模化养猪逐渐占主导地位
    3.8 各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农场
    3.9 生猪养殖户规模调查
    3.10 规模化养殖发生原因
第四章 机会主义根源探索: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关系
    4.1 机会主义研究
    4.2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4.3 我国传统生猪品种的特点
    4.4 生猪引种和育种政策
    4.5 种猪进口
    4.6 种猪进口原因分析
        4.6.1 企业进口种猪的动机和行动
        4.6.2 进口种猪中的政府立场
    4.7 本土猪种所面临挑战
    4.8 引种、疾病和机会主义之间关系
    4.9 小结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案例研究
    5.1 引言
    5.2 资中县情况介绍
    5.3 资中生猪养殖生产阶段
        5.3.1 生猪的养殖规模
        5.3.2 生猪品种
        5.3.3 生猪饲养模式
        5.3.4 家庭副业养殖
        5.3.5 小规模养殖模式
        5.3.6 小规模养猪案例
        5.3.7 规模养殖模式
        5.3.8 大规模养殖模式
        5.3.9 大规模养猪案例
    5.4 资中县生猪流通阶段
        5.4.1 活猪流通渠道
        5.4.2 活猪流通成本
        5.4.3 流通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
    5.5. 生猪屠宰阶段
        5.5.1 乡镇屠宰点
        5.5.2 屠宰厂
        5.5.3 屠宰厂的采购模式
        5.5.4 食品安全
    5.6. 上游饲料产业
        5.6.1 加工饲料的配方
        5.6.2 加工饲料的流通模式
        5.6.3 饲料的价值增值过程
        5.6.4 加工饲料的食品安全
    5.7 小结
第六章 猪价与机会主义
    6.1 生猪价格波动
    6.2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探索
    6.3. 政策性猪肉价格波动
    6.4 生猪疾病与猪肉价格波动
    6.5 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6.6 小结
第七章 生猪食品安全治理结构研究
    7.1 宏观治理结构
        7.1.1 威廉姆森理论
        7.1.2 生猪供应链
        7.1.3 生猪供应链机会主义宏观治理
    7.2 微观治理结构
        7.2.1 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7.2.2 生猪养殖阶段
        7.2.3 农户合同与代码
        7.2.4 填写饲养记录
        7.2.5 生猪出栏
        7.2.6 生猪屠宰
        7.2.7 猪肉零售阶段
        7.2.8 微观治理的问题
    7.3 生猪政策治理研究
        7.3.1 计划经济生猪政策
        7.3.2 改革开放生猪政策
        7.3.3 养猪与农业和生态环境
        7.3.4 猪肉质量安全政策
        7.3.5 小结
第八章 现代零售企业对猪肉供应链治理作用的实证研究
    8.1 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防范
    8.2 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和农超对接的实施
    8.3 大型连锁超市防范机会主义的实证分析
        8.3.1 结构方程模型
        8.3.2 提出理论假说和设计基本路径
        8.3.3 数据获得
        8.3.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检验
        8.3.5 模型解释
第九章 结论
    9.1 本文结论
    9.2 建议
        9.2.1 加快优良品种培育
        9.2.2 完善饲养管理组织体系
        9.2.3 进一步优化猪肉供应链和引进可追溯体系
        9.2.4 完善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9.2.5 规范兽药生产和使用行为
        9.2.6 依法规范生猪饲养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9)猪的繁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的繁育体系建设的意义
    1.1 办好现代化规模猪场
    1.2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提高生产效益
    1.3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力
    1.4 加快养猪业发展的措施
    1.5 增加农民收入
2 泗水县猪的繁育体系建设现状
    2.1 初具规模
    2.2 初显成效
3 泗水县猪的繁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引种
    3.2 忽视了地方品种的利用
    3.3 忽视选种配种
    3.4 忽视配套生产
4 猪的繁育体系建设应遵循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4.1 以市场为导向, 搞好繁育体系建设
    4.2 业务部门要加强繁育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
    4.3 杂交组合的利用
    4.4 地方品种的利用
    4.5 注意猪群更新
    4.6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
    4.7 加强繁育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及技术培训
    4.8 加快养猪的“三化”进程

(10)鸡恶癖发生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
2 饲养管理不当
3 患有寄生虫病
4 其他因素

四、仔猪产业化生产与三元杂交相结合的配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D]. 陈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D]. 徐忠.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3]武隆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D]. 黄玉叶. 西南大学, 2020(01)
  • [4]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D]. 马迎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D]. 季柯辛.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烟台黑猪及其杂交组合与杜长大猪规模养殖健康状况分析[J]. 李渤南,王曙光,肖曰雷. 山东畜牧兽医, 2013(11)
  • [7]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D]. 常俊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1)
  • [8]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孙洪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猪的繁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南玉霞,杨奉弛. 山东畜牧兽医, 2012(04)
  • [10]鸡恶癖发生的原因[J]. 徐志彬,徐向晖.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标签:;  ;  ;  ;  ;  

三元杂交结合仔猪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