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

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

一、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鹏辉[1](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陈延坤[2](2021)在《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姑息性手术和扩大根治术的60例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GB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扩大根治组(A组)共30例,姑息手术组(B组)共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总体生存情况,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Office 2010、SPSS25.0、Stata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于术后生存期的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A、B两组的生存曲线;对于生存情况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数秩和检验)。将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减黄、术后并发症的有无、手术时长、阳性淋巴结个数、术中输血的有无、术中出血、肝脏有无侵犯、胆管有无侵犯、血管有无受侵、其他邻近脏器及组织的侵犯有无、切除淋巴结总个数、阳性淋巴结比率、组织学分化、ALT、白蛋白、总胆红素、CA19-9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一、生存分析:A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23/30),46.7%(14/30);B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3.3%(13/30),10.0%(3/30)。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0个月,秩和检验发现两组在生存时间上有显着差异(p<0.01)。用COX风险回归检验手术方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P显着,Harzard ratio=0.266即相对于姑息手术组,接受扩大根治术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6.6%。二、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住院天数(χ2=6.892,P=0.0026)、术后并发症(χ2=4.1431,P=0.0018)、术中出血量(χ2=25.9521,P=0.0000)、术中输血(χ2=0.7738,P=0.0165)、血管侵犯(χ2=0.0362,P=0.0005)、其他侵犯(χ2=0.0422,P=0.039)、手术时长(χ2=10.3799,P=0.0000)、切除淋巴结总个数(χ2=14.3668,P=0.0000)是GB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均P<0.05)。三、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术中出血量(HR=0.26,95%CI:0.10~0.64)、血管侵犯(HR=0.40,95%CI:0.17~0.92)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对pT3、pT4期GBC施行扩大根治术较施行姑息手术相比,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扩大根治术包括右半肝切除、联合切除肝外胆管、联合右半结肠或部分结肠切除、联合远端胃及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血管侵犯、其他侵犯、手术时长、切除淋巴结总个数是pT3、pT4期GB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3.术中出血量、血管侵犯是pT3、pT4期G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于pT3、pT4期GBC,实现R0切除和规范手术操作是治疗以及改善预后的重中之重,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仅仅是为了实现R0切除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本质。

焦辉,鲁艳,张志刚,王佐,王静,马瑞斌,李健,陆海琴,茹荷燕,庄仕华[3](2020)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13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防治胆囊癌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134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未合并胆囊癌的胆囊结石患者134例(对照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组年龄为(60.5±11.7)岁,显着大于对照组的(49.6±1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5)。研究组、对照组胆囊结石病程分别为(9.3±4.1)年、(4.6±2.5)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研究组多发结石、结石最大径、胆囊壁最大厚度分别为75例、(2.4±0.6)cm、(0.59±0.16)cm,对照组分别为46例、(1.3±0.5)cm、(0.87±0.23)cm,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t=6.217、5.110,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胆囊炎、黄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致病因素之一,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对年龄大、胆囊结石病程长、多发结石、结石直径大、胆囊壁厚的高危胆囊结石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干预。

王璐[4](2020)在《隐匿性胰胆管反流与胆道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关于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与胆道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已经有大量文献报告,而隐匿性胰胆管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OPR)与胆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报道仍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OPR与胆道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19年0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证实为原发性胆道系统疾病且胰胆管合流正常(normal pancreaticobiliary junction,NPJ)的94例患者,通过手术、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CD)搜集入组患者胆汁并测定淀粉酶。本论文将探索:1.不同胆道疾病OPR发生率以及胆汁淀粉酶水平的差异性:根据入组患者胆道疾病类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胆道疾病之间OPR发生率及胆汁淀粉酶水平的差异性;2.高胆汁淀粉酶(High biliary amylase levels,HBAL)与胆道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将入组患者按胆道疾病的良恶性分为三组:胆囊癌组、胆管癌组、良性胆道疾病组,分别将胆汁淀粉酶浓度高于1000IU/L、2000IU/L、7500IU/L定义为HBAL,比较三组间HBAL发生率的差异性;3.OPR的危险因素:根据胆汁淀粉酶水平是否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水平范围的最高值,将入组患者分为OPR组和未发生OPR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索OPR的危险因素。结果:1.根据胆汁淀粉酶水平判定胆道疾病的OPR发生率为37.2%(35/94),此外,胆囊癌患者的OPR发生率最高(62.5%),胆总管结石患者OPR发生率次之(55.9%);不同胆道疾病患者的胆汁淀粉酶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9)。胆囊癌患者中胆汁淀粉酶平均水平高于胆道其他良性疾病,但无统计学差异性,胆管癌患者中胆汁淀粉酶平均水平与其他良性胆道疾病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当HBAL定义为胆汁淀粉酶水平超过1000IU/L时,胆道恶性肿瘤与胆道其他良性疾病的HBAL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当HBAL定义为胆汁淀粉酶水平超过2000IU/L、7500IU/L时,胆囊癌患者的HBAL发生率分别为50%(4/8)、37.5%(3/8),明显高于胆道其他良性疾病(P<0.05),而胆管癌患者HBAL发生率与胆道其他良性疾病无明显差异性(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胆总管结石、乳头旁憩室是OP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胆总管结石是OP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OPR可以发生于胆道良、恶性疾病中,可能是某些胆道良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胆总管结石是OP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吐尔洪·吐热克[5](2020)在《胆囊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术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行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70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1.5个月(350个月),1、3年生存率为68.5%、30.8%。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出血量、T分期、N分期、合并有胆囊结石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因素(?210.054,11.681,37.012,17.423,7.098,7.38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OR=5.8,95%CI:1.6-20.2)、N分期(OR=2.1,95%CI:1.0-4.1)及肿瘤分化程度(OR=2.6,95%CI:1.2-6.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N分期、T分期及胆囊癌分化程度为胆囊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罗周宇[6](2019)在《胆囊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的预后风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影响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胆囊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ROC分析用来比较各危险因素间的预测准确性。【结果】共50例患者接受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其中1年,2年,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55%,37.6%。单因素分析显示CEA、CA199、NLR、SIS评分、GPS评分和GBRS评分是预后影响因素(P均<0.05);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分析发现在术后1年时,SIS评分曲线下面积大于GP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AUC:SIS=0.748,GPS=0.603,P=0.024);亚组分析发现在晚期患者中,SI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A19-9(HR=2.812,P=0.005)、SIS评分(HR=2.072,P=0.014)及GBRS评分(HR=2.948,P=0.004)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SIS评分在预测接受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总体生存中优于GPS评分;2、CA19-9、SIS评分、GBRS评分是胆囊癌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且获取简便快捷,术前及术后应常规评估。

方德宝[7](2019)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胆囊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胆囊癌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七,约占所有肿瘤病例的1%,发病率达3.82/10万人。因为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有效的治疗方式和预后指标,胆囊癌的预后不尽如人意。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胆囊癌的总体生存期约为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10%。因此,研究胆囊癌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为胆囊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新策略与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有研究提出胆囊腺瘤-胆囊癌假说阐述胆囊癌的疾病进展,随后形态学和DNA测序研究进一步验证的了这一假说。近期的研究提示胆囊腺瘤-胆囊癌假说较化生-异常增生-胆囊癌假说在韩国年轻胆囊癌患者的肿瘤形成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rapamycin receptor,mTOR)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信号通道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F(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F,eIF4F)作为翻译起始阶段的关键调控靶点,是mTOR通路和MAPK通路信号传导的共同作用点。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是一种帽结合蛋白,可以特异性地识别mRNA的5’端的帽子结构。eIF4E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A,eIF4A)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G,eIF4G)共同组成eIF4F参与真核翻译起始。eIF4E水平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系列编码增殖和促进肿瘤形成蛋白的mRNAs翻译。这些mRNAs被统称为eIF4E敏感mRNAs,包括细胞周期蛋白、鸟氨酸脱羧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2等。最近,eIF4E在肿瘤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在肿瘤组织中,eIF4E的表达水平增加的。如头面部鳞癌,MYC介导转录激活基因扩增导致eIF4E的过表达,肿瘤边缘eIF4E过表达提示复发可能大,并且与生存呈负相关。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eIF4E在非疾病胆囊、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了三组标本组织中eIF4E的表达差异,统计分析了eIF4E表达水平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相关性,并对eIF4E是否通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影响胆囊癌的疾病进展进行了探讨。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普外科接受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的GBC患者共76例GBC标本。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都没有接受过任何预先治疗。对照组包括21例取自于因肝血管瘤接受肝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非疾病胆囊组织,另37例因胆囊腺瘤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腺瘤组织。根据美国联合癌症委员会(AJCC)胆囊癌分期标准确定胆囊癌的解剖和组织学分级。2.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每组组织标本eIF4E的表达水平,并以细胞胞浆内有明显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细胞。在Nikon Eclipse 8ic显微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400倍不连续视野,用Nikon Digital camera摄像并保存待测量图片,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所得图片中eIF4E染色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取平均OD值作为测量值。3.细胞实验慢病毒感染胆囊癌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试验观察敲低eIF4E表达水平所导致胆囊癌细胞功能表型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敲低eIF4E所导致胆囊癌细胞周期变化,运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敲低eIF4E所导致胆囊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4.裸鼠成瘤实验使用NOZ胆囊癌细胞株在BALB/C裸鼠体内建立皮下异种移植模型。将裸鼠随机分成sh-eIF4E-1(敲低eIF4E的序列1)和sh-eIF4E-2(敲低eIF4E的序列1)两组,每组5只。将表达对照shRNA或敲低eIF4E shRNA的5x106个NOZ细胞分别注射于4周龄的雄性在BALB/C裸鼠(南京SLAC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的背部左右两侧(n=5只/组)。注射后1周,每4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计算公式为:体积=长度×宽度2×0.52。然后,注射4周后处死裸鼠,切除肿瘤并称重。在测量肿瘤的重量时,实验人员对肿瘤组织的信息不知情。切除肿瘤均质化,提取蛋白进行WB分析收集的异种移植瘤体组织中p27、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水平,IHC检测收集的异种移植瘤体组织中p27、cyclin D1、cyclin E1、Ki-67的表达水平。动物研究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动物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PXTG-MYD2017102611)。5.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SPSS Inc.,Chicago,IL,USA)处理。偏态分布资料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两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正态资料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Bonferroni事后校正。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生存率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IF4E在非疾病胆囊组、胆囊腺瘤组和胆囊癌组中的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增高GBC中eIF4E表达明显高于胆囊腺瘤,正常胆囊组织中eIF4E表达明显低于胆囊腺瘤,三组间比较和各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IF4E表达水平随胆囊癌的进展逐渐增高,并与胆囊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关eIF4E蛋白在T2-T4期胆囊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is-T1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展期胆囊癌亚组(TNMⅡ-ⅢB期)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胆囊癌亚组(TNM 0-Ⅰ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IF4E在G3-G4(差-未分化)亚组的表达水平高于G1-G2(高-中分化)亚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胆囊癌eIF4E高表达亚组(OD≥0.3955)的术后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低表达亚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F4E高表达亚组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而eIF4E低表达亚组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进展期(TNMⅡ-ⅢB)胆囊癌亚组的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早期(TNM 0-Ⅰ期)胆囊癌亚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IF4E表达水平、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3.敲低eIF4E可抑制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在体外的增殖和集落形成细胞生长曲线显示eIF4E表达水平的下调显着抑制了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生长曲线的观察结果一致,感染含特异性敲低eIF4E shRNA慢病毒(sh-eIF4E组)的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琼脂中,与sh-control组(对照组)相比,sh-eIF4E组集落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病毒感染96h后,sh-eIF4E组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的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都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sh-eIF4E组中NOZ细胞的G2/M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WB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h-eIF4E组中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h-eIF4E组中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的p27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敲低eIF4E可在体内抑制了NOZ胆囊癌细胞株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为了进一步探索eIF4E在GBC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NOZ胆囊癌细胞株在BALB/C裸鼠体内建立了皮下异种移植模型。sh-eIF4E组与sh-control组相比,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异种移植体内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均有所下降。进一步采用WB检测收集的异种移植瘤体组织中p27、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水平,采用IHC检测p27、cyclin D1、cyclin E1、Ki-67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sh-eIF4E组中异种移植瘤体组织cyclin D1、cyclin E1和Ki-67表达水平降低,而p27表达水平升高。结论eIF4E是一种潜在的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影响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可能在胆囊癌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索胆囊癌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见解,为胆囊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焦丹,柴凤霞,邢程,邓斗兴[8](2019)在《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对患者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3);7例患者无任何症状,43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恶心呕吐、乏力、体质量或食欲下降等;肿瘤部位以胆囊体底部居多(58.0%),T分期以T3~T4为主(78.0%),多数组织学分级恶性度较高(G3~G4者占64.0%),有淋巴转移者32例(64.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组织学分级、远处转移、血管浸润、肝脏侵犯和血清CEA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组织学分级、远处转移为胆囊癌患者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胆囊癌患者中女性较多,淋巴转移常见。多种因素与患者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临床针对这些患者在术中应仔细清扫淋巴组织,避免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虞浩[9](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在展现其微创、安全的同时,中转开腹作为其伴随的手术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关注。有部分研究报道中转开腹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但是对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或其与腹腔镜患者的不同点的研究报道不多且意见存在一定分歧。本研究通过收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及其术中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旨在针对术前的一些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试探索中转开腹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回顾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1285例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及病理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肝切除,并有一部分患者接受了术中的中转开腹。对所有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描述。并着重针对中转开腹患者,运用Logistic回归对患者的术前各项指标进行其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所有患者资料均经过了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了 1285例符合条件的肝切除患者,共计中转开腹率为13.1%。中转开腹的描述性分析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胆管细胞癌(P<0.001)、胆囊癌(P<0.001)、右半肝切除(P<0.001)、右后叶切除(P=0.014)、肿瘤直径较大(>10cm)(P=0.004)、谷氨酰转肽酶(P<0.001)、碱性磷酸酶(P<0.001)、总胆红素(P=0.027)以及直接胆红素(P=0.021)升高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良性病灶(P<0.001)、左外叶切除(P<0.001)、左肝非解剖性切除(P=0.004)、ASA情况较好(Ⅰ级)(P=0.027)、肝功能较好(Child A级)(P=0.033)是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右半肝切除、右后叶切除、胆囊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左外叶切除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本研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包括:暴露困难(42.9%)、腹腔粘连(28.6%)、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12.5%)、保证切缘阴性(14.9%)以及气腹影响血流动力学(1.2%)。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腔积液(12.5%)、腹腔积液(1 1.3%)、切口感染(6.5%)、膈下脓肿(4.8%)、胆漏(2.4%)、腹腔内出血(2.4%)、肝功能衰竭(1.2%)、肝梗死(1.8%)以及门静脉血栓(1.2%)。结论:对于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患者,其与未中转开腹组相比,各方面的构成包括疾病的种类、手术切除范围、肿瘤最大直径、ASA分级、肝功能Child分级均有显着性差异。对于因手术需要腹腔镜切除高难度肝段的患者,或是胆囊癌等的患者,术者需根据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血清学指标综合评估,结合术者自身的经验,酌情提前考虑开腹手术的可能性,尽量降低中转开腹的发生。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术中可能因为出血、腹腔粘连、病灶暴露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中转开腹的发生,中转开腹率大约占10%。相较于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手术,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可能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于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的中转开腹带来的影响亦暂不明确,本研究将针对中转开腹,进行手术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带来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本中心所有符合条件的1990例腹腔镜肝切除组(未中转开腹)、腹腔镜中转开腹以及开腹肝切除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六项基本指标,将中转开腹组分别与腹腔镜组及开腹肝切除组患者进行1:1配对,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索肝切除患者中转开腹的整体预后以及各种不同亚分类患者的中转开腹预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计配对成功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14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相较于腹腔镜组患者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量(P<0.001),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更多的术中输血量(P=0.001),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P=0.049),而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103)。两组间远期生存上无显着差异(P=0.396)。配对成功的中转开腹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3),术中出血、输血、并发症情况等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远期生存亦无显着性差异(P=0.586)。在良性疾病中,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5)。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转开腹组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率显着高于腔镜组;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2)。远期预后上,中转开腹组与另外两组在各种疾病上远期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延长手术时间(P=0.010),并且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P=0.034);对于左外叶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P<0.05);对于左半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手术时间(P=0.047)。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在右半肝切除中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及更多的术中出血(P=0.041)。各不同手术范围三种手术方式的远期预后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肝硬化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P=0.001)及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且对于非肝硬化的患者,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对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会延长手术时间(P=0.005),增加术中出血(P=0.038),增多术中输血量(P=0.024)并延长住院时间(P=0.041)。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会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15)。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或多发肿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或输血率(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手术会导致更差的围手术期短期预后,包括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多的术中出血量,更高的术中输血率,更多的术中输血量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开腹肝切除手术相比,有更长的手术时间,其余各项指标及远期预后无显着性差异。手术医师无论是对于高难度手术或是对于较为简单的手术,对于术中中转开腹时机的把握都显得较为重要。

温志坚,杨珏,杨平华,杨新伟,闫兴洲,刘虎,曾建军,王志斌,张宝华[10](2016)在《晚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晚期胆囊癌(UICC III、IV期)的临床特点,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晚期胆囊癌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2年0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60例晚期胆囊癌的患者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360例中312例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0.7%及15.4%。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黄疸、手术方式、意外胆囊癌、肿瘤位置、肝外胆管切除、手术切缘、肝侵犯、病理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N分期、病理学分级、肝侵犯、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胆囊癌预后差,积极的外科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N分期、病理学分级、肝侵犯、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均是晚期胆囊癌外科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收集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1.7 研究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结果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解剖变异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3.2 术前资料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3.3.2 PCS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致谢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隐匿性胰胆管反流与胆道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相关资料
    2.3 研究方法
3.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描述
    3.2 不同胆道疾病OPR发生率以及胆汁淀粉酶水平的比较
    3.3 胆道良性疾病与胆道恶性肿瘤HBAL的发生率的比较
    3.4 OPR的危险因素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隐匿性胰胆管反流与胆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胆囊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术前诊断
    2.统计分析
    3.随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胆囊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的预后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病历收集
    2.随访
    3.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临床基本资料
    2.各指标范围的界定
    3.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肿瘤标志物
    2、炎症指标
    3、病理学指标
    4、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胆囊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eIF4E在胆囊癌中的异常表达以及其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IF4E通过作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胆囊癌细胞增殖、成瘤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胆囊癌患者的基本情况
    2.2 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2.3 胆囊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2.4 胆囊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9)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2 研究方法
        1.2.3 质量控制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组及未中转开腹组情况描述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1.3.2 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3.3 腹腔镜中转开腹原因及并发症的主要组成描述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2 研究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病例特点
        2.3.2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腹腔镜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
        2.3.3 开腹肝切除与中转开腹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晚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辅助检查
    1.4 手术方式
    1.5 病理学检查
    1.6 分析指标
    1.7 随访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表现
    2.2 影像学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手术结果
    2.4 病理学检查结果
    2.5 并发症情况
    2.6 随访及生存情况
    2.7 单因素分析
    2.8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3.2 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四、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2]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D]. 陈延坤. 山东大学, 2021(11)
  • [3]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134例临床分析[J]. 焦辉,鲁艳,张志刚,王佐,王静,马瑞斌,李健,陆海琴,茹荷燕,庄仕华.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3)
  • [4]隐匿性胰胆管反流与胆道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胆囊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吐尔洪·吐热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胆囊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的预后风险因素研究[D]. 罗周宇. 东南大学, 2019(01)
  • [7]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胆囊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 方德宝.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8]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分析[J]. 焦丹,柴凤霞,邢程,邓斗兴.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08)
  • [9]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D]. 虞浩. 浙江大学, 2019(03)
  • [10]晚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J]. 温志坚,杨珏,杨平华,杨新伟,闫兴洲,刘虎,曾建军,王志斌,张宝华. 肝胆外科杂志, 2016(05)

标签:;  ;  ;  ;  ;  

胆囊癌394例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