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崔培哲[1](2021)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能力,也是学习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学校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专门课程,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各个学科完成。这就要求高中生物学教学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生物学课堂教学及高考等方面的要求,确切落实好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工作。为确切了解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探究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特展开本课题研究。本课题以枣庄市山亭区的高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法搜集分析资料,界定了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概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现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现状,通过访谈调查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状。学生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整体良好,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不同维度的问题解决能力参差不齐,有较为明显的群体差异。教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落实状况欠佳,主观原因是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理论知识不足、对教材内容挖掘不够;客观原因是现有的课程设置、教育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调查研究,结合前人经验及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包括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生物知识储备,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筛选问题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变革习题教学为实际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等对策。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设计相关教学案例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实践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能力,期望本课题能为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徐睿[2](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提出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周丽威[3](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认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哲[5](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李晶晶[6](2020)在《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让学有兴趣、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素质全面的中学生一展所长、以竞赛为中心的课外教育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普及学科知识、渗透学科前沿、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存在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都使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竞赛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湖南省是竞赛的大省、强省,以湖南省化学竞赛为点,既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又能突出湖南特色、结合湖南智慧,还能以点带面,勾勒我国奥林匹克竞赛现状的面,揭示我国奥林匹克竞赛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化学竞赛的成就、困境与出路。首先从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描摹出化学竞赛发展现状的大体框架,再结合近三十年来获湖南省化学竞赛省二等奖以上选手的发展状况调查,通过访谈与部分竞赛选手、竞赛专家共同探讨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湖南方案。此外,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借鉴湖南优秀经验的同时对学科竞赛中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力求守正创新、拨乱反正,为学科竞赛的破旧立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直面问题——整体设计。从实际问题、真实现象出发,通过分析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形成明晰的思路,选取恰当的方法,规划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章):历史考量——精准定位。回顾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成就与重要举措,从历史层面定位化学竞赛的价值与功能。第三部分(3、4章):正向思维——守正创新。研究、调查成功的化学竞赛开展正例——湖南省化学竞赛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回顾湖南化学竞赛历史,调查湖南化学竞赛发展现状,总结湖南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为学科竞赛的发展提供参考。第四部分(第5章):逆向思维——拨乱反正。通过文献和调查总结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反推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第6章):总结展望——助推发展。总结对策,反思不足,展望未来,助力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张慧玲[7](2020)在《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分析及竞赛辅导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自1968年以来,国际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ICh O)已有50年的历史,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对化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1987年开始参加ICh O,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了更早发现和培养化学人才,我国从1986年举办了第一届化学竞赛,至今化学竞赛的普及已非常广泛,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和竞赛辅导者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化学竞赛的兴起一方面培养了化学人才并促进了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辅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片面追求成绩、机械化训练、题海战术的问题。因此对化学竞赛的辅导模式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化学竞赛决赛试题在知识点分布、水平层次、渗透化学思想、化学学科能力、化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化学竞赛试题主要考查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注重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表明化学竞赛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化学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竞赛试题的研究对竞赛辅导的规划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福建省高中化学竞赛辅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竞赛辅导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在选拔参赛选手方面,一些学校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强弱,没能很好的体现化学竞赛的初衷;(2)在竞赛辅导安排方面,由于高中课程多时间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竞赛,造成部分教师对竞赛辅导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学生无法较好的掌握竞赛知识;(3)在竞赛辅导策略方面,由于少数教师还不够了解竞赛的辅导方向和要求,希望学生在竞赛中能够取得的较好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克服化学竞赛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学竞赛辅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对化学竞赛辅导教学展开研究。调查了当前开展化学竞赛辅导教学的现状,基于调查结果和福建省高中学校的现实情况,初步构建了“竞赛辅导目标阶段化、竞赛辅导过程模式化和竞赛辅导内容系统化”的化学竞赛辅导体系。同时结合两年的实践教学,调查学生参与竞赛辅导后在学习兴趣、知识理解、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情况,并与往届参与化学竞赛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发现竞赛辅导不仅提高了竞赛成绩,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兴趣、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研究表明化学竞赛辅导模式初见成效。最后通过总结竞赛辅导的实践经验,为参与竞赛辅导的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能够对化学竞赛辅导教学方面有所帮助。

阮氏显(NGUYEN THI HIEN)[8](2020)在《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与持续威胁着地球上所有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越南作为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国家之一,除了采取切实的政策和行动来防止气候变化之外,对年青一代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也尤为重要。自2011年以来,越南教育和培训部决定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教育计划中,其最主要教育形式就是基于课程(特别是地理以及相关科目)学习与课外活动进行整合,以提高年青一代的气候理解水平、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基于此背景,笔者选择了“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本论文的目的就是更深入地研究越南学界关于气候变化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的理论及实践,从而提出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提高通过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进行探讨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调查了本国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越南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关气候教育的内容及其教学方式,指出了越南高中气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上提高通过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效果:首先,注重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力来革新课堂上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其次,加强组织合适的课外活动用来改变和补充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认知和技能。最后,笔者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设计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一个专门的网站为载体,探讨越南高中气候教育的支持策略,以有效地支持高中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发展这项教育任务。本论文共分五章论述有关问题。第一章旨在分析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概念、内涵、其在越南的作用和价值,以及高中地理学科对于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的优势。第二章主要进行调查和访问越南七个省份12所高中164名教师和1120名高中生。根据所获取的结果,本章进行分析当今越南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其情况的原因和局限性。同时,本章探究了该国气候变化教育的文献、地理科目计划内容的特征,从而发现该计划与文献的优点、缺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越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第三章通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和课本,以及国内外气候变化教育的教育倾向,本论文建议了气候变化教育内容和气候变化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层的目标。本章还提出六种适当和积极的教育法的特点,用法及示例,可以对气候变化教育带来良好效果。对于拥有着气候变化教育内容的地理课,本论文建构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和规则,并且还设计了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的三个示范教案。之后,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并将三个示范教案教学在越南顺化省(Thua Thien Hue)两所高中,以便检查本研究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课外活动在实现全面教育目标中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当前越南高中实施课外活动的现状。本章也制定了目标、规则、内容和规程来有效地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课外活动。本研究提出了可以深化气候变化教育效果的七种课外活动以及其实现方式和实践例子。此外,笔者还针对两个课外活动设计了两个具体的教案,阐释组织活动的指导内容和方法,可供高中教师参考。第五章主要说明高中地理教育中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创建和使用。本章内容涉及到网站在教学,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概念与作用、其设计与创建的规则、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构建过程、该网站的内容结构、接口、目录内容。并且,本章内容还指导师生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使用,以便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效果。

王伟[9](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刘盾[10](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二、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问题
        二、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能力
        四、生物学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情境学习理论
        四、发现教学理论
第三章 枣庄市山亭区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问题解决能力整体分析
        二、问题解决能力三个维度分析
        三、学生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师开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情况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一、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整体良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参差不齐
        三、学生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师开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情况欠佳
第四章 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的了解情况
        二、教师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活动
        三、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四、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建议
    第三节 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教师对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对新教材中各类教学资源挖掘不够
        三、现有课程设置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现有教育评价模式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第一节 对策提出依据
        一、生物学学科特点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现状
        四、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
        二、明确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生物知识储备
        四、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五、消除畏难情绪,促进学生提出问题
        六、采用研讨教学,培养学生筛选问题的能力
        七、创设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
        八、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区别习题与实际问题,变革习题教学为实际问题教学
        十、克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第六章 案例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案例1《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案例设计与实践
        一、案例设计:《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二、案例分析及反思
    第二节 案例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案例设计与实践
        一、案例设计:《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案例分析及反思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生生物学科中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研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
2 化学竞赛概述
    2.1 国际化学竞赛
        2.1.1 国际化学竞赛的由来
        2.1.2 国际化学竞赛的发展
        2.1.3 国际化学竞赛的运作
    2.2 中国化学竞赛
        2.2.1 中国化学竞赛伊始
        2.2.2 中国化学竞赛的发展
        2.2.3 全国化学竞赛的运作
        2.2.4 中国化学竞赛的成绩
        2.2.5 我国化学竞赛发展的基本特征
    2.3 化学竞赛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2.3.1 化学竞赛的教育性质
        2.3.2 化学竞赛的教育功能
3 化学竞赛在湖南的发展
    3.1 湖南化学竞赛的有序开展
    3.2 湖南化学竞赛成就概览
        3.2.1 名校资源丰富
        3.2.2 发展势头劲猛
        3.2.3 化学实力扎实
        3.2.4 办赛经验丰富
    3.3 成绩说明了什么?
    3.4 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选手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
        3.4.1 调查对象
        3.4.2 调查内容
        3.4.3 结果分析
    3.5 与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教练的访谈讨论
        3.5.1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
        3.5.2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
        3.5.3 湖南选手、专家剖析湖南竞赛成绩突出之因
        3.5.4 湖南选手、专家眼中化学竞赛的问题与困境
        3.5.5 湖南选手、专家对如何抓好化学竞赛的建议
4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
    4.1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
        4.1.1 入门引导
        4.1.2 学生选拔
        4.1.3 书籍推荐
        4.1.4 组织安排
        4.1.5 培训步骤
        4.1.6 学校管理
        4.1.7 竞赛历程
        4.1.8 注意事项
    4.2 湖南省化学竞赛的特点
        4.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2.2 重视选手选拔,关注选手心理
        4.2.3 坚持“四定”,分步培训
        4.2.4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4.2.5 巩固基础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4.2.6 学好理论与搞好实践相结合
        4.2.7 化学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4.2.8 体系完备,开放合作
5 竞赛八问
    5.1 “诺奖”之问——竞赛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5.2 “公平”之问——竞赛真的公平吗?
    5.3 “功利”之问——功利驱动下的竞赛健康吗?
    5.4 “拔苗”之问——竞赛是否有拔苗之嫌?
    5.5 “偏科”之问——竞赛是否有碍学生全面发展?
    5.6 “增负”之问——竞赛是否有增负之嫌?
    5.7 “应对”之问——新时代、新高考、新政策、新状况下的竞赛何去何从?
    5.8 “发展”之问——未来竞赛该走向何方?
6 结论与展望
    6.1 应对策略
        6.1.1 以顺应时代为发展前提
        6.1.2 以科学理论为发展指导
        6.1.3 以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
        6.1.4 以国外竞赛为重要参考
        6.1.5 以增加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6.1.6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要手段
        6.1.7 以“互联网+竞赛”为未来学科竞赛发展的重要方向
        6.1.8 以研究、反思为学科竞赛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问卷调查
附录三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章程
附录六 :湖南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组织管理实施细则
致谢

(7)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分析及竞赛辅导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1.2.1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
        1.2.2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1.3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近十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决赛试题分析
    2.1 试题结构概括
    2.2 试题特点
        2.2.1 化学知识的考查
        2.2.2 竞赛对知识要求的考查
        2.2.3 试题考查注重渗透化学思想
        2.2.4 试题考查注重培养化学学科能力
        2.2.5 试题考查注重对化学方法的应用
    2.3 中学化学教学启示
第三章 福建省高中化学竞赛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近三年福建省高中化学竞赛获奖情况分析
    3.2 竞赛辅导模式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设计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3 福建省高中化学竞赛辅导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4.1 参赛学生的选拔
    4.2 针对竞赛特点对辅导时间的管理
    4.3 高中各阶段化学竞赛培养计划
        4.3.1 辅导材料的选取
        4.3.2 自主学习网络资源
        4.3.3 竞赛辅导过程模式
        4.3.4 竞赛辅导阶段目标
        4.3.5 竞赛辅导内容
    4.4 竞赛辅导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4.4.1 竞赛辅导导学案例一
        4.4.2 竞赛辅导导学案例二
    4.5 化学竞赛辅导策略实施效果
        4.5.1 竞赛获奖人数和等次
        4.5.2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第五章 结论及反思
    5.1 结论
        5.1.1 化学竞赛辅导策略评价
        5.1.2 对参与竞赛辅导教师的建议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教育的研究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研究:国际的研究与越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技术路线
第一章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共生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论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四、整合性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二节 气候变化教育的内涵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二、气候变化教育
        三、气候变化教育的方式
    第三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越南的气候变化状况
        二、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分析
        一、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三、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的教材分析
    第二节 当前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越南高中生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态度
        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投资与关注不匹配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当使用导致教育效果较差
    第三节 提高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实施能力
        二、重视课外活动中的气候变化教育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气候变化教育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教育途径:基于课堂教学的探索
    第一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一、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及原则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
    第二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地理使用气候变化教学方法的导向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设计过程
        三、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设计案例
    第四节 越南高中地理课中的气候变化教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对象选择
        二、实验时间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教育途径:基于课外活动的探索
    第一节 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及其开展
        一、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越南高中目前的课外活动情况
        三、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及原则
    第二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流程
        一、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流程
    第三节 组织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知识专题讲座
        二、成立气候变化俱乐部
        三、举行与气候变化教育有关的比赛
        四、气候变化教育游戏
        五、课外相关技能培训课程
        六、为高中生举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现场考察或实地参观
        七、参与当地组织的气候变化宣传活动
    第四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学实践的课外活动设计案例
        一、苻连水文气象站的参观活动
        二、“为我们未来保护气候”金钟挑战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建构与使用:基于信息化的探索
    第一节 气候变化教育网站及其作用
        一、气候变化教育网站
        二、网站对于高中地理课程中气候变化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建设
        一、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原则
        二、气候变化教育网站建设过程
        三、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结构
    第三节 高中气候变化教育中网站的运用
        一、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理解
        二、使用气候变化教育网站来支持教学过程
        三、气候变化教育网站使用的注意事项
    本章小节
结论
    一、对越南高中地理课程中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建议
    二、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越南高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实验测验卡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一、理解
        二、学科
        三、学科理解
        四、学科理解水平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六、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第一节 PCK理论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二、学科知识与PCK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六、研究启示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四、结语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五、研究小结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六、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五、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二、实证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成果

四、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崔培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6]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李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分析及竞赛辅导策略研究与实践[D]. 张慧玲. 赣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 阮氏显(NGUYEN THI HIEN).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物理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