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过程中凝血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创伤过程中凝血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外伤时凝血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程振兴[1](2020)在《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受到休克、创伤、感染、烧伤等严重打击后,短时间内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依受损器官数量差异,MODS患者病死率维持在30%-100%之间。MODS的特征是多个脏器同时、而非依次发生功能障碍,MODS的介质至今仍未明确。凝血激活、微循环衰竭、缺氧以及细菌毒素都被认为是MODS的潜在介质,但其真正作用尚未得以充分证明。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核内的组蛋白(histones)是DNA包装、基因调控过程所必需的结构性蛋白质;在多种原因导致的细胞损伤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分解后将组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形成胞外组蛋白(extracellular histones)。若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广泛性组织损伤或细胞死亡,随即产生的大量胞外组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即为循环组蛋白(circulating histones)。目的:胞外组蛋白会损伤单器官。本研究将阐述循环组蛋白是否以第二次打击的方式介导创伤、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原发性急重症时MODS的发生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急重症模型小鼠的高浓度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总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将临床研究、体外实验以及建立创伤、急性胰腺炎和脓毒症等急重症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阐明循环组蛋白在临床常见急重症时MODS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体内、外实验对脓毒症模型小鼠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1.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最终纳入的420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重症患者入院时血浆组蛋白状况并通过一定方法换算出各自相应的血浆组蛋白浓度;检测纳入病人的肝、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氧合指数等多脏器功能指标,及时采集病人入院时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入院后48h-72h的MODS发生情况以及住院后28天内的病死情况等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循环组蛋白浓度与急重症患者上述各项临床数据之间的关系。另外采集10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以分离血浆或血清用于相关的体外实验。2.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首先,分别使用添加不同剂量小牛胸腺组蛋白后的健康人血清、含不同浓度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处理人源性内皮细胞系EA.hy926,选择抗组蛋白单链抗体(anti-histone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ahsc Fv)、非抗凝肝素(non-anticoagulant heparin,Heparin)作为胞外组蛋白拮抗剂;然后,使用含高浓度循环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处理以下不同器官来源细胞以进一步观察循环组蛋白对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毒性作用:小鼠心肌细胞(HL-1)、原代人肺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HSAEp C)、人永生化肝细胞(THLE-3)及原代人肾皮质上皮细胞(HRCE)。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处理后各种细胞的PI阳性率(细胞死亡率),以判断胞外组蛋白的细胞毒性作用。3.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野生型C57BL/6j以建立各类急重症的小鼠模型。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撞击并控制撞击次数法建立轻、中、重三种不同损伤程度的小鼠肢体闭合性创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4次、12次雨蛙素以及胆总管逆行注射胆酸盐法(taurocholate,TCL)诱导轻、中、重三种不同胰腺损伤程度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选择在结扎75%长度的盲肠后制造两个或四个肠内容物溢出穿刺孔的方式建立小鼠次重度、重度盲肠结扎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模型;以静脉注射ahsc Fv或肌肉注射Heparin干预以上各模型小鼠,评价抗组蛋白治疗能否减轻这些小鼠的多脏器功能损伤。以WB法检测急重症模型小鼠的血浆组蛋白浓度,通过检测血浆ALT、BUN、cTnT来反映各模型小鼠肝、肾功能及心肌损伤情况,通过显微镜下肺组织(H&E染色)损伤评分法评估各模型小鼠肺损伤情况;经H&E染色、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模型小鼠心、肝、肺、肾、肠、胸腺、脾脏等多脏器组织病理学特点;统计分析上述急重症模型小鼠循环组蛋白水平与多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抗组蛋白治疗对重度CLP模型小鼠建模后72h生存率的影响。4.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为判断胸腺、脾脏对小鼠脓毒症时循环组蛋白来源的贡献,除常规使用WT C57BL/6j小鼠建模外,我们还要用到WT BALB/c小鼠及缺乏胸腺的BALB/c nude小鼠,同时需在以上小鼠完成脾脏切除术后再进行诱发脓毒症的相应处理。由于在脾脏切除术后继续对实验小鼠进行CLP操作会造成额外的损伤,进而可能影响脓毒症的自然发病过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依然在细菌性脓毒症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定量细菌腹腔注射法建立小动物脓毒症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且稳定的特点,我们故在此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的方式对脾脏切除后的C57BL/6j小鼠诱发脓毒症。由于缺乏胸腺的BALB/c nude小鼠自身具有免疫缺陷性,这些小鼠的经细菌性腹膜炎(CLP术或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导致脓毒症的病程可能不利于揭示循环组蛋白水平的变化特点,在此情况下使用造模成分明确且效果可靠、即腹腔注射LPS成为诱导BALB/c nude小鼠发生脓毒症的首选替代方法。将凋亡标记蛋白Annexin-V与荧光素m-Cherry联合形成Annexin-V/m-Cherry耦合物,因此在近红外激发光下m-Cherry的荧光强度标志着凋亡信号的强弱。通过近红外成像技术比较脓毒症模型小鼠在静脉注射m-Cherry/Annexin-V后多脏器的荧光强度;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后的C57BL/6j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接受皮下注射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向健康的C57BL/6j小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胸腺组蛋白以探讨高浓度的循环组蛋白是否会引起脾细胞发生过度凋亡;经H&E染色、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种方式处理后小鼠的多脏器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野生型BALB/c、BALB/c nude及脾脏切除后的BALB/c nude小鼠在接受腹腔注射LPS后40h左右的生存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坏死而并非细胞凋亡过程能够释放组蛋白到细胞外。糖皮质激素不仅是引发淋巴细胞凋亡的典型信号,也是临床通过诱发凋亡治疗骨髓瘤、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的常用化疗药物。为明确细胞在发生凋亡过程中是否会直接释放组蛋白到细胞外,我们在体外实验中先采用水溶性糖皮质激素处理人B淋巴细胞系Daudi细胞、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然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WB法检测并比较细胞培养上清中组蛋白H3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1.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总体看来,所有纳入ICU的急重症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24.7(8.0,46.7)μg/ml]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1.3(0,2.1)μg/ml]。按病因对纳入病人分类后可见,重度创伤、重症胰腺炎、脓毒症患者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水平较其他病种患者的显着升高,但这三种疾病患者之间循环组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表明,纳入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水平与肝功能[ALT(rs=0.545;P<0.0001)]、肾功能[BUN(rs=0.496;P<0.0001)]、呼吸功能[Pa O2/Fi O2(rs=-0.360;P=0.015)]损伤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T(rs=0.607;P<0.01]升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入院伴发MODS或住院28天内死亡病人的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明显偏高{[30.1(7.3,63.2)μg/ml vs.10.8(4.3,30.1)μg/ml;P<0.0001]、[32.7(14.4,66.9)μg/ml vs.20.1(6.7,40.5)μg/ml;P<0.0001]}。另外,纳入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不仅能预测入院后48h-72h之间MODS发生情况,还有助于推断病人住院后28天病死率。2.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健康人血清在加入外源性组蛋白后会对人内皮细胞系EA.Hy926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毒性作用,当用组蛋白浓度≥30ug/ml的病人血清处理EA.hy926细胞后,其存活率也显着降低;与此相反,用胞外组蛋白拮抗剂ahsc Fv或Heparin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胞外组蛋白对EA.Hy926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含50μg/ml小牛胸腺组蛋白的健康人血清或组蛋白含量也超过50μg/ml的急重症病人血清处理不同器官来源的细胞(小鼠心肌细胞、人肝细胞、人肾皮质上皮细胞和人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后,这些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下降。3.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循环组蛋白的浓度—时间曲线表明,中度创伤、次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浓度峰值时间分别为建模后8h、16h、16h;各类疾病模型小鼠在各达峰时间的循环组蛋白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各类疾病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浓度与受损的肝功能(ALT)、肾功能(BUN)及升高的肌钙蛋白I(cTnT)、肺组织损伤评分得分(lung injury score,LIS)均呈正相关;ahsc Fv、Heparin抗组蛋白治疗能显着改善重度创伤、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ALT、BUN、cTnT、LIS等受损脏器功能指标;其中,无论在建模前还是建模后开始抗组蛋白治疗,重度CLP模型小鼠的72h存活率均得以显着改善。多脏器组织切片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重度创伤、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胸腺与脾脏存在细胞过度凋亡现象。4.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经腹腔注射适量大肠杆菌K-12能成功诱导野生型C57BL/6j小鼠发生脓毒症,同时细菌注射后10h循环组蛋白浓度达到较高水平(322.8±100.6μg/ml),此后其值持续升高,峰值时间约在注射细菌后16h左右(478.2±166.4μg/ml),且在24h仍处于高水平(424.8±154.1μg/ml)。多脏器近红外成像结果表明,从腹腔注射细菌后4h开始,C57BL/6j小鼠胸腺与脾脏的凋亡信号已明显升高,其中胸腺的凋亡信号一直持续升高到注射细菌后24h,脾脏凋亡信号高峰时间是细菌注射后8h;脏器组织切片H&E染色与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后24h左右C57BL/6j小鼠的胸腺与脾脏淋巴细胞数大幅减少,两者均存在大面积细胞凋亡现象,而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未见明显的实质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发现,脓毒症模型小鼠的脾脏凋亡细胞数目与循环组蛋白浓度升高呈正相关(r=0.78;P<0.001)。将一定剂量的小牛胸腺组蛋白经尾静脉注射到C57BL/6j小鼠体内,循环组蛋白升高水平与小鼠发生严重脓毒症时相似,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未显示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据此推断模型小鼠脾脏与胸腺细胞凋亡是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而不是循环组蛋白作用结果。皮下注射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能阻断细胞凋亡,循环组蛋白浓度也相应降低,提示细胞凋亡促进了循环组蛋白浓度的升高。我们还发现,脾脏切除后的C57BL/6j小鼠再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诱发脓毒症时,其循环组蛋白水平较未切除脾脏组显着降低(137.4.57±31.2μg/ml vs.53.8±21.8μg/ml;P<0.001);与WT BALB/c nude小鼠比较(84.57±13.51μg/ml),胸腺缺失(BALB/c nude小鼠)(33.49±7.59μg/ml)或胸腺缺失联合脾脏切除(BALB/c nude小鼠+脾脏切除术)(13.47±3.27μg/ml)能有效降低经腹腔注射LPS诱发脓毒症时的循环组蛋白水平并显着改善建模后实验小鼠的40h存活率。体外培养的Daudi细胞(B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T淋巴细胞系)均随氢化可的松剂量依赖的、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Annexin V+),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也证实未经糖皮质激素处理的淋巴细胞上清未见明显的组蛋白H3条带,而糖皮质激素处理的两种淋巴细胞上清液存在氢化可的松剂量依赖的、浓度高低不等的组蛋白H3。结论:1.重度创伤、重症胰腺炎及脓毒症等急重症患者入院时的高水平循环组蛋白与MODS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添加外源性组蛋白后的健康人血清或含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均对多器官来源的细胞产生由组蛋白介导的、非细胞特异性的毒性作用;抗组蛋白处理能有效抑制这种细胞毒性效应。3.在实验小鼠发生重度创伤、TCL胰腺炎(重症胰腺炎)、重度CLP(重度脓毒症)等多种原发性急重症后,循环组蛋白通过直接作用、以第二次打击的方式同时损伤多个脏器从而参与介导了MODS的发生与发展;抗组蛋白治疗有效改善以上急重症模型小鼠的MODS,显着提高重度脓毒症模型小鼠的存活率。4.胸腺与脾脏是脓毒症模型小鼠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重要来源,具体机制主要涉及脓毒症时胸腺与脾脏细胞的过度凋亡。

陆敏[2](2019)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S100B和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S100钙结合蛋白B(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B,S100B)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TBI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入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行脑室外引流及脑室内颅内压监测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患者术后6h、12h、24h、48h、72h及第5天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及NSE水平,同时动态记录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和全面无反应(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FOUR)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并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Ⅰ-Ⅲ级)和预后良好组(GOS Ⅳ-Ⅴ级)。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及FOUR评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和 Helsinki CT评分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2)TBI患者术后脑脊液中的S100B和NSE浓度明显高于其在血清中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脊液和血清S100B浓度在术后24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89μg/L和1.94μg/L;(4)脑脊液和血清NSE浓度在术后72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06.07μg/L和70.65μg/L;(5)TBI患者术后血清S100B及NSE水平与脑脊液中的S100B及NSE的变化趋势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TBI手术后患者中,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均存在密切相关的变化;S100B水平的变化在反映患者病情和预后方面优于NSE的变化;脑脊液中的S100B较血清中S100B能更加迅速的反映颅脑创伤病情的动态变化。

拉赫曼[3](2006)在《颅脑外伤后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imer,DD)动态监测,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GCS)及患者预后(GOS)之间的关系,并观察TF、AT-Ⅲ和DD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DTIH)和脑内血肿扩大患者的影响。 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乳胶免疫比浊法对4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时、伤后第3d、第7d分别测定血浆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按伤情轻重、转归及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与否等进行组间比较,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版)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结果:①颅脑外伤组TF、ATⅢ、DD于入院时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DD伤后第3d和第7d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而TF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ATⅢ活性于伤后3d和7d继续升高(P<0.01)。②GCS≤8分组TF、ATⅢ、DD于入院时、伤后3d、7d都高于GCS>8分组,两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③DTIH组于入院时和伤后3d时TF水平明显高于Non-DTIH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伤后第7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TIH组于入院时、伤后3d、7d ATⅢ和DD水平都明显高于Non-DTIH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④预后不良组和死亡组TF、ATⅢ、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良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死亡组TF、ATⅢ、DD水平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均无统计学

宋迎春[4](2018)在《和肽素在急危重症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在急危重症患者(心肌梗死、颅脑外伤、严重多发伤、重症中毒、脓毒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和肽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入选江苏大学附属医院136例因胸闷或胸痛就诊、发病在6h以内且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检测和肽素(copeptin)及cTnI,诊断性能用ROC曲线及AUC表示,并根据和肽素、cTnI的阳性率,计算出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等。(2)急性中毒患者血浆和肽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入选175例急性中毒患者。入院时ELISA法检测血浆和肽素的含量,予APACHEⅡ评分,并进一步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记录患者30天死亡率,分析血浆和肽素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在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差别。用ROC曲线评估血浆和肽素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3)脑外伤患者血浆和肽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入选脑外伤患者98例,依据入院时GCS评分不同将脑外伤患者分成35分组(30例),68分组(32例),912分组(36例)。对比分析血浆和肽素浓度与GCS评分的关系,记录患者30d死亡率,分析血浆和肽素浓度以及GCS评分在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差别。以ROC曲线评估血浆和肽素浓度及GCS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4)多发伤患者血浆和肽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入选114例多发伤患者据损伤严重度评分分为轻伤组35例、重伤组55例、严重伤组2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肽素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与损伤严重度评分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血浆和肽素对预测患者2周内死亡的判断价值。(5)脓毒症患者血浆和肽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入选脓毒症患者52例,SIRS患者40例。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浆和肽素、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以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脓毒症的诊断性能。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中毒、颅脑外伤、多发伤、脓毒血症等疾病患者的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血浆和肽素水平的升高提示病情相对严重,预后不佳,且该指标的动态变化对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论检测急危重症(心肌梗死、急性中毒、颅脑外伤、多发伤、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Copeptin的表达水平,对评判临床急、危重症患者鉴别诊断、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后评价重要指导意义。可能为急诊危重症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鉴别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价值。

沈燕[5](2018)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和正常妊娠孕妇血清中的水平。分别测定GDM组和正常对照组孕妇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BMI、血糖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PAgT、FIB及D-二聚体在GDM患者中的血栓前状态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02月至2017年07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门诊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200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产科门诊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正常妊娠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孕妇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值,同时记录两组孕妇的年龄、采样孕周、孕次,孕前血压、孕前体重指数(BMI),分娩前的体重及体重指数(BMI),胎儿出生体重以及OGTT试验结果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情况。比较两组孕妇孕期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比较GDM组和正常妊娠孕妇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因素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关联性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妊娠期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资料分析纳入研究的GDM组孕妇年龄(28.73±4.34)岁,采样孕周(38.67±1.43)周,孕次(1.76±0.88)次,孕前血压(113.66±10.72/69.61±8.94)mm Hg,孕前BMI(21.22±2.30)kg/m2,分娩前体重(69.51±10.71)kg,分娩前BMI(27.28±2.25)kg/m2,胎儿出生体重(3406.7±402.89)克;纳入研究的正常妊娠组孕妇年龄(28.13±3.90)岁,采样孕周(38.65±1.12)周,孕次(1.73±0.87)次,孕前血压(112.84±9.35/68.97±8.51)mmHg,孕前BMI(20.84±2.17)kg/m2,分娩前体重(66.70±7.95)kg,分娩前BMI(26.40±2.13)kg/m2,胎儿出生体重(3346.68±354.80)克。GDM组和对照组资料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采样孕周、孕次、孕早期血压、孕前BMI、胎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间分娩前体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值(5.12±0.34)%,OGTT试验空腹血糖值(5.05±0.65)mmol/L,1小时血糖值(9.59±1.68)mmol/L,2小时血糖值(8.28±1.65)mmol/L;正常妊娠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值(5.00±0.32)%,OGTT试验空腹血糖值(4.44±0.33)mmol/L,1小时血糖值(7.87±1.12)mmol/L,2小时血糖值(6.61±0.95)mmol/L。两组资料分析显示:GDM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值及OGTT试验血糖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期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孕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情况两组孕妇孕期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孕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出现产后出血、巨大儿、低体重儿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DM组和对照组传统凝血功能指标比较GDM组的PT值(11.91±0.63)s、APTT值(29.44±2.60)s显着低于对照组的PT值(12.04±0.59)s、APTT值(30.26±3.1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6,t=2.836,P<0.05),而GDM组的FIB(4.40±0.60)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FIB(4.18±0.5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7,P<0.05)。GDM组的TT值(16.04±1.04)s与对照组的TT值(16.13±1.0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3,P>0.05)。4.GDM组和对照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比GDM孕妇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44.46±9.12)%、D-二聚体值(2.44±1.47)mg/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孕妇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39.97±7.55)%、D-二聚体值(2.01±0.87)mg/L,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性(t=5.373,t=3.525,P<0.05),有统计学意义。5.用两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用两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因素:年龄、孕周、分娩前BMI、糖化血红蛋白、PT、APTT、FIB、D-二聚体、PAgT,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糖化血红蛋白、PT、APTT、FIB、D-二聚体、PAgT都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糖化血红蛋白、FIB、D-二聚体、PAgT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越大,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高水平FIB、高水平D-二聚体、高水平PAgT。GDM患者血浆PAgT、FIB、D-二聚体浓度随GHb水平升高而升高,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APTT、PT变化与GHb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6.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判断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ROC曲线分析对判断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指标PT、APTT、FIB、D-二聚体、PAgT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PAgT值是判断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前状态能力相对较好的一个指标。结论1.在GDM孕妇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存在着平衡失调。2.GDM孕妇较正常妊娠孕妇存在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3.对GDM患者PAgT、FIB、D-二聚体进行监测,是了解GDM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进展的有效方式,从而可以更好地早期干预病情、缓解或延迟并发症,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付之雄[6](2010)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监测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变化和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探索颅脑损伤后ICP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凝血功能参数的关系,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和病情判断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颅脑损伤患者42例,均为受伤后12小时内入院,按GCS评分诊断为中型颅脑损伤。根据颅脑损伤患者ICP的大小,将患者分为ICP正常组(6-15mmHg)、ICP轻度增高组(15-20mmHg)、ICP中度增高组(20-40mmHg)。以我院健康体检者1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ICP监测仪监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ICP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ICP正常组、轻度及中度增高组患者外周血PT延长(P<0.05或P<0.01),ICP轻度和中度增高组外周血APTT时间和D-D水平上升(P<0.05或P<0.01),ICP中度增高组患者外周血TT水平增高(P<0.05),ICP正常组、轻度和中度增高组Fg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ICP正常组比较,ICP中度增高组患者外周血PT、APTT时间及D-D水平增大(P<0.05)。2.与对照组比较,ICP轻度和中度增高组外周血中CD4+百分比含量和CD4+/CD8+值降低(P<0.01),ICP正常组、轻度及中度增高组外周血中CD8+百分比含量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与ICP正常组比较,ICP轻度和中度增高组外周血中CD4+百分比含量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可出现凝血功能的异常,随着ICP的升高凝血功能异常更加明显,因此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有相关性,可以提示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2.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降低、CD8+明显升高,并随着ICP的升高其变化更加显着,提示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明显的改变和平衡的失调,ICP越高,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和平衡失调越明显。

二、外伤时凝血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时凝血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详见学术成果之已发表论着2)
文献综述 细菌 DNA、免疫细胞死亡与脓毒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S100B和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相关定义
        1.3 患者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法
        2.2 TBI患者的治疗
        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5 伦理
结果
    1. 患者的基本情况
    2. TBI患者脑脊液中S100B、NSE的动态变化
    3. 患者血清与脑脊液S100B、NSE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1 血清与脑脊液S100B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2 血清与脑脊液NSE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 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与预后的相关性
        4.1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的差异
        4.2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NSE的差异
        4.3 血清和脑脊液S100B和NSE的ROC曲线
    5. 不同预后患者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颅脑外伤后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4)和肽素在急危重症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实验仪器与器材
    2.研究方法(分类别对不同种危重症采用不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和肽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
    2.急性中毒患者血浆和肽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3.脑外伤患者血浆和肽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多发伤患者血浆和肽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5.脓毒症患者血浆和肽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
附录2 :危重病人APACHE II评分表
致谢

(5)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四、外伤时凝血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D]. 程振兴. 东南大学, 2020
  • [2]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S100B和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陆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3]颅脑外伤后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临床研究[D]. 拉赫曼. 天津医科大学, 2006(09)
  • [4]和肽素在急危重症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D]. 宋迎春. 江苏大学, 2018(01)
  • [5]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沈燕. 苏州大学, 2018(01)
  • [6]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 付之雄.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创伤过程中凝血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