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发进展顺利

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发进展顺利

一、教育部基教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倩[1](2020)在《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廿年研究(1999-2019)》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依托。然从政策文本中看,该次课程评价改革经历了充分的酝酿,这在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初见端倪。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颁布,为我国课程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自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改革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是确保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制度保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历史进行梳理与分析,既能够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成果,拓宽相关研究视野,更能够对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做出总结,为深化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实践参考。同时,对于改革现存困境的探讨以及深化策略的提出也有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改革相关史料进行分析,按照各个重大历史节点将改革的发展脉络划分为酝酿期(1999-2002年)、探索期(2003-2013年)、深化期(2014-2019年),并分别从价值取向、评价语言、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面缕析了改革的基本样态,从政策设计、实践基础、关键举措、智力支持方面总结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其次,反思改革现存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角度上审视课程评价改革可以发现,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脱离;在课程评价改革实践层面上则出现了执行变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评价改革代之以考试改革、改革推进机制呈现“路径依赖”、多元评价主体上行传播回路隔阂、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在管理方面,课程评价主体权责不明、评价活动缺乏系统规划等课程评价管理失序问题制约了改革的适切性;在文化视角里,垂直权利关系衍生的集权文化、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传统成为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从理论、实践、制度、文化方面提出改革的深化策略,分别是:在理论层面应该丰富相关研究并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为课程评价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应该完善课程评价的整体设计,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设立相对独立的课程评价机构或组织,并且加强培训以提高多元主体的评价能力;在制度方面,通过改革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制度、健全课程评价主体权责制度以及构建课程评价监督机制为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文化方面,通过文化自觉实现课程评价改革的文化转向,继而发挥课程评价文化对于课程评价改革的引领作用,化解课程评价改革危机,引领改革的方向。

李哲[2](2019)在《内地与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修课制度作为一种课程修习制度,已经成为加快高中教育特色化进程的助推器,当前世界各地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的现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选修课制度。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制约,选修课制度在内地中学阶段推行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本研究立足于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现状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寻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中的有益经验,以便为内地选修课制度实施中所存问题的破解提供建设性参考。本研究在对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发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地高中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现状,以及两地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典型案例,结合内地实地调查的学校案例,对两地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比较,重点突出对香港地区选修课制度实施效果方面的分析。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可知: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内地高中选修课注重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多元化、课程内容学术性和课程视角开阔性;香港高中选修课倾向从宏观全局上把握不同课程之间的连贯性、课程实施的操作性和课程的价值趋向,特别是香港高中选修课的设计注重与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在选修课制度实施方面,内地部分学校通过建设校本特色的选修课程群、探索选课走班的新路径和创新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措施,形成了符合学校特色化建设的选修课制度;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多种影响,内地不同地区高中的选修课制度实施差别较大,制度实施中存在着课程师资资源有限、教学时间不足、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等共性化问题和学校地域文化差异、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家长观念意识难以统一等异质化的问题。香港高中选修课的实施是由香港课程发展议会、考评局和各高等院校统筹参与,在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开展情境化教学,引用科学高效的机制进行校本评核,发放高中课程支援津贴帮助学校应对资源的缺失。香港高中现已建立了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课程实施科技化、课程评价规范化和保障机制完善化等特点的选修课制度体系。从总体上看,两地高中都在探索选修课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选修课制度,但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体系及其保障机制要比内地高中更为健全。

张治[3](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基本方向。新一轮的改革聚焦综合素质评价,力图从评价环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当下高考综合改革最热的话题之一。但是,综合素质评价在社会共识、实践操作、政策效应、技术支持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各方亟待更为明确的方向引导。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对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对高等学校科学遴选和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从“素质”到“综合素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一直在发展。如何运用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学习者创造能充分反映学生生活和未来实际的评价体系,这是国内外教育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评价系统不但是改进学习的关键,而且将为各类教育机构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在面对新生代学习者和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也需要变革?大数据如何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呢?该做什么才能把综评政策的理想化成全体教育相关人的共同愿景?这是事关我国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大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本项目以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学业水平考和高考的制度体系下再推“综评”?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大数据技术如何支持综合素质评价?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政策的效应,分别从政策视角、学术视角、技术视角论证综评该做什么、怎么做、评价结果怎么用等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行动为研究场景,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解决问题。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探寻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与本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案例剖析等方法,透视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现状、得失成败,通过访谈活动和问卷调查了解高等学校对综评的基本态度和应用方法,通过软件工程设计等方法进行了基于大数据的综评模型构建。研究发现:1、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存在多种解读,综评必须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变非合作性博弈为合作性共生,博弈局中人必须以学生的健康、个性、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上海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是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册基础上的电子变体,政策试行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可见的、易测量的、有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写实性记载,初步汇聚成学生成长数据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纸质到电子的跨越,在“政府保真、高校保用”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了综评的引导功能,促进了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3、研究发现上海市的综评制度在数据的全面性和学生个性诊断方面存在制度和技术性问题,平时成绩的权重加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在形成性评估、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不利于形成分类基础上分层遴选。4、研究认为虽然上海的综评注重高中学校特色指标的建立,但是高中学校相对比较被动,综评在服务学校办学改进和形成特色方面作用有限,在促进政府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在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理想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面向新生代的学习者,将科学决策思维、综合素质评价与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数据相整合,通过对多个维度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实现面向过程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服务监控,基于科学可用的数据模型和技术工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双重价值融合,最终实现技术支持下的评价变革愿景。模型还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平台案例分析了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大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表达的可行性。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开展本研究的背景,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并陈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基本假设,通过梳理理论,论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本质和意义,结合普通高中定位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第三章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演变与发展,从学理上、从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分析其教育价值导向和政策形成脉络,并比较研究国际经验,为开展综评的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四章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基础,以上海市综评制度改革实践为案例,剖析了上海市综评制度设计、技术实现、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第五章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尝试设计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多源多维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通过相关技术案例论证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模型的使用条件、方法、政策和技术建议等。第六章简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研究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王小明[4](2016)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1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概念,至今已十多年时间,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存在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实施过程不规范、评价保障不到位等突出的评价机制问题。研究选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界定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机理的组织、运作过程与方式,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四个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各种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研究着作、学位论文、报纸、期刊论文、政府相关文件等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具体问题、成果与启示、存在的薄弱点以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运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实践发展历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理论研究法剖析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并尝试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以及应用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国内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有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内涵、结构以及其理论与实践依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构建;创建旨在指导实践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用模型。假设通过构建符合实践经验、理论依据充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能够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且有效地实施,具体而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内涵、内容结构的理论分析,发展历程的梳理,评价机制以及应用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有助于促使政策决策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机制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政策顶层设计意识。本研究界定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机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核心概念;在剖析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遵循全面性、发展性、个性化、生本化的构建原则,通过词源分析、政策解读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了以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为基本结构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分别以组织管理的功能、主体、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机制,以指导培训的功能、要素、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培训机制,以运行操作的功能、要素、范型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运行操作机制,以监督调控的功能、内容、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调控机制;以机制框架为基础运用结构模型和思维模型理论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模型,包含组织管理模型、指导培训模型、运行操作模型以及监督调控模型,并以自主招生为模型应用案例,提出了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路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系统化研究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促使政策决策者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机制问题,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政策顶层设计意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系统化研究的空白作为本研究开展的滥觞,同时促成了研究创新点的凸显。首先,本研究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性;其次,本研究对国内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有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了现实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三,本研究尝试创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第四,本研究尝试创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用模型,研究结论创新程度较高。

刘月霞[5](2015)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课程承载着国家对教育的期望。世纪之交各国普遍进行了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全面启动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被称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历经15年。其中,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进行实验,滚动实验了8年,2012年最后一个省份广西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至此,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使用了新课程,标志着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实验的方式在全国全面铺开。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要有一个好的课程设计,更在于有合理、有序、持续的课程实施,本研究就是基于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问题展开的。本人以研究者与亲历者的双重身份,展开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一方面,理清普通高中新课程在10年实施中,如何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实验、实施和推进,解读其中的策略、措施和办法,初步展现整体效果,为在深化课程改革阶段进一步建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策略模型奠定基础。其二,在亲身经历国家层面普通高中课程研制和实验的顶层设计、组织推进和效果评估过程中,反观课程实施策略问题。本研究的重点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宏观策略,即以教育行政层面所采取的行政推进策略为主体,站在国家层面上,将总体研究指向全国课程实施与推进的措施和办法。所以,研究视角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选择采取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呈现事件过程,理解与解释事件的意义。研究者本身对事件的熟悉构成了研究的基础,这也是符合质性研究方法论依据的。本研究通过质性的方式,在现象呈现与直观分析中建立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不仅系统描述本次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事实体系,同时呈现这些事实是如何构成的,研究过程亦是研究者个人的理解在现象、事实之间穿行、渗透的过程。本研究从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入手,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场景中,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现实状态下影响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通过系统回顾整理普通高中新课程从实验筹划、实验探索、实验推广以及修改完善四个阶段所经历的具体改革事件,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的发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为主、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策略模式;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构成了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课程实施策略群;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具有较大的适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条件和相关因素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策略的实际效果。普通高中课程实施从2004年至今,经历了10余年,目前正处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修改完善阶段。在普通高中课程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未来10年,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实施周期。由此,笔者认为,应该总结前10年的经验教训,并把课程实施问题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所以,继续讨论课程实施策略,不断改进和调整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既是每一个课程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份内职责,也是本研究的目标追求。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建议:更加充分地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支撑体系。

王世红[6](2012)在《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性课程改革趋势使特定地区的课程改革研究有重要意义,台湾课程研究渐成为现时代华人地区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的台湾与大陆比较研究成为学界重要课题,“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是研究台湾课程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本研究以我国台湾为区域研究对象,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为核心视点,将九年一贯课程置入台湾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并经由对台湾课程改革历史沿革的梳理与分析,全面总结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缘起、课程目标内涵、改革的推进策略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适时引入课程学者在课程政策中的角色分析,藉借台湾着名课程学者欧用生的课程思想为研究个案,唤起对课程改革的理性规范与思考,深化对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解,以为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研究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核心概念与论文内容架构、已有文献整理与分析等具体问题。第二章着重进行台湾社会发展研究。台湾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流变呈多元样貌,原住民文化、闽粤文化、殖民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欧美文化、海洋文化,都作为台湾文化的有机元素,沉淀、糅合于台湾文化之中,形成台湾独有的文化风貌,成为抚育课程变革的胚基。第三章梳理台湾课程改革史。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效性验证,应从历史的视角分析,探索台湾光复以来课程改革的演进历程,是从历史的观点回答为什么要推动九年一贯课程的重要途径。第四章聚焦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九年一贯课程是继台湾九年国教之后的课程改革的里程碑,被称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撞击着台湾课程模式的既定框架,但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九年一贯课程的推进也伴生了许多问题,改革仍需努力。第五章是关于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台湾九年一贯课程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台湾教育当局对其不断地调整与修缮。教育理论来源于特定的教育实践,其功能也在于解释其源于的那些特定的题材范畴。探求台湾本土课程学者的课程思想,是关注台湾课程改革的合理路径。第六章为欧用生课程思想研究。以台湾本土着名课程学者欧用生教授课程研究的学术经历和其课程思想为个案,具体分析欧用生的课程本质观、课程价值论、课程方法论、课程转型论,更为具体地、深层次地考察台湾九年一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欧用生的课程研究历程也是台湾课程研究发展历史和九年一贯课程研究历程的写照。第七章是基于上述六章研究内容提出的对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启示。在本章中进行了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余年的反思,并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经验为启发,对课程改革做更为深入地思考。

曹爱琴[7](2012)在《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 ——以甘肃省2所普通高中为个案》文中认为校长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实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领导特别是校长的课程领导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从2010年秋季全面实施,这是继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之后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高中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对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肩负着重要责任。校长课程领导是顺利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在这次新课改中,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乃至每一个学生、每位家长都将面临着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的极大改变。要实现这些转变,需要校长的课程领导。这次新课改,给校长课程领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改的成败取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高中校长的课程领导,主阵地是普通高中学校,通过质化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文献分析、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以甘肃省两所普通高中学校为研究对象,以期了解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课改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希望能为高中校长课程领导提供一个案例和理论上的依据,更深更全面的了解甘肃省课改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高中校长的课程领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要的说明本研究的缘起、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中新课改概况以及对领导、课程领导和校长课程领导概念界定。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时代脉络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阐明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校长课程领导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领导学基础。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本研究紧紧把握住校长课程领导这一中心,选取甘肃省两所普通高中作为个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研究的伦理准则。第五部分,深刻分析高中课改实施中校长课程领导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第六部分,针对上述部分提出相对应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是结束语,希望各方能够协同参与高中新课改,顺利推进高中新课改实施,展望高中新课改的发展。

张昊[8](2012)在《我国高中新课程音乐教科书(歌唱模块)的思考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研究与修订,对我国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随着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的使用,表明我国高中音乐教科书建设步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但是我国高中音乐教科书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仍存在较大距离,尤其是除“音乐鉴赏”外其他模块的教科书研究显得尤为薄弱。笔者将选取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歌唱》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庆地区歌唱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以全面、客观地了解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与问题,促进歌唱教科书的修订与改进,满足广大教科书使用者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对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修订提出建议,保证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从教科书的结构体例、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目前使用的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进行文本研究,并总结其共性与个性特征。第三章,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使用现状调研:在对实地调研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歌唱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第四章,思考与建议:立足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文本研究与使用调研,对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修订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

许翠冉[9](2010)在《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修课在我国中学的开设至今已逾百年,但选修课始终没有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大选修课的改革力度。此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高中课程中设置了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以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着重对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适当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力求为高中选修Ⅰ课程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与创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分析。第一,论述调查对象;第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现状与分析,主要包括选修Ⅰ课程实施的主观认识和选修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分析两大部分。其中,主观认识的现状与分析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对选修Ⅰ课程实施的认识和态度两个方面;选修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分析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课程开设、师资问题、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效果、选修Ⅰ课程与高考、选修Ⅰ课程与中学减负等。第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观念认识问题、课程开设问题、课程实施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高考评价问题、学生管理问题与学习负担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顺利实施的策略。第一,加大选修Ⅰ课程舆论宣传的力度;第二,制定选修Ⅰ课程的配套管理制度。主要有:完善选修Ⅰ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实施走班管理制度、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材的管理;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第四,逐步改进评价方式。最后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对全文做最后的总结概括,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强瑞芬[10](2010)在《中美高中选修课的比较研究 ——历史文化的视角》文中认为选修课是美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引进中国的课程改革当中,其推行不仅受到中国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更多地会受到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固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美两国高中选修课的目的、内容、实施、管理以及评价差异进行比较,并从中美两国的历史渊源、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深入地分析了差异的原因。最后,从美国高中选修课的开设中得出一些启示,力求为选修课的顺利发展做一点贡献。本论文将全部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的引言,介绍了有关学者对中美选修课的研究概况及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从选修课的目的、内容、实施、管理以及评价等五个维度对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中美两国的历史渊源、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四个维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分析了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差异原因。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选修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我国开设选修课要考虑到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注重培育学校组织文化、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还要发挥校长的领导力。

二、教育部基教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基教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廿年研究(199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扎实推进课程评价理论建构的时代需要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诉求
        3.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史研究的内在贫困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概念界定
        1.基础教育
        2.课程评价
        3.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背景分析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脉络
        1.酝酿期(1999-2002年)
        2.探索期(2003-2013年)
        3.深化期(2014-2019年)
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样态
    (一)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变迁
        1.从注重工具性价值到强调本体性价值
        2.从“兼顾个体和社会发展”到“以人为本”
        3.从重视甄别、选拔到强调“以评价促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语言流变
    (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主体重构
    (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转变
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加强相关政策设计以引领改革的前进方向
        1.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
        2.构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二)重视课程实施评价以奠定改革的实践基础
        1.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2.“方案试行,研修结合”
    (三)实行三级课程评价管理以助推改革的深入发展
        1.寻求权力分配的动态平衡
        2.模糊管理主体与对象界限
    (四)形成多元互补工作队伍以提供改革的智力支持
        1.专家引领
        2.多方参与
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内在困境
    (一)课程评价改革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二)课程评价改革在实践中执行变异
        1.课程评价改革代之以考试改革
        2.改革推进机制呈现“路径依赖”
        3.多元评价主体上行传播回路隔阂
        4.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
    (三)课程评价管理失序制约改革适切性
        1.课程评价主体权责不明
        2.评价活动缺乏系统规划
    (四)文化传统深层阻抗改革进程
        1.垂直权力关系衍生的集权文化
        2.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传统
五、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化策略
    (一)理论革新:为课程评价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1.丰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
        2.加强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实践突破:走出改革困境必须从实际出发
        1.完善课程评价的整体设计
        2.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
        3.设立相对独立的课程评价机构或组织
        4.加强培训以提高多元主体的评价能力
    (三)制度改造:为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1.改革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制度
        2.健全课程评价多元主体权责制度
        3.构建课程评价改革监督保障机制
    (四)文化调适:以课程评价文化引领课程评价改革
        1.实现课程评价改革的文化自觉
        2.重视课程评价文化的引领属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内地与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的发展
    2.1 内地高中选修课的历史回顾
        2.1.1 改革开放开始至新课改前的阶段
        2.1.2 新课改开始至今的阶段
    2.2 香港高中选修课的历史回顾
        2.2.1 1999 年至新学制实施前的阶段
        2.2.2 新学制实施至今的阶段
    2.3 新课改背景下内地高中选修课的发展
        2.3.1 新课改实施以来选修课的发展成效
        2.3.2 新课改背景下选修课实施的困境
    2.4 新学制下香港高中选修课的发展
        2.4.1 新学制下选修课的发展成效
        2.4.2 新学制下选修课的现实困境
第3章 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3.1 内地高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3.1.1 选修课的课程结构
        3.1.2 内地个案高中的选修课设置
    3.2 香港高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3.2.1 选修课的课程结构
        3.2.2 香港个案高中的选修课设置
    3.3 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的比较
第4章 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比较
    4.1 内地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分析
        4.1.1 选修课制度实施的现状
        4.1.2 选修课制度实践中的问题管窥
        4.1.3 选修课制度实施的案例分析
    4.2 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分析
        4.2.1 选修课制度实施的现状
        4.2.2 特色选修课程“应用学习”的实施
        4.2.3 选修课制度实践中的问题检视
    4.3 内地和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对比分析
        4.3.1 内地个案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分析
        4.3.2 香港个案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分析
        4.3.3 两地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现状的比较
第5章 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改革的焦点之一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亟待正本清源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四、公共政策的效能必须在博弈论的背景下来分析和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概念图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二、政策理论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统计法
        五、访谈法
        六、案例分析法
        七、软件工程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何为“素质”
        二、何为“综合”
        三、何为“综合素质”
        四、何为“评价”
        五、何为“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节 普通高中功能的一般分析
        一、高中的定义
        二、高中的教育功能定位
    第三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分层与分类
        二、完成学校职能的有效对接:高中与高校
        三、促进高中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
        四、推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五、具备五个比较优势
        六、普通高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四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脑科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四、教育评价学基础
        五、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与经典理论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假设
        一、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理解上存在显着差异
        二、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存在显着差异
        三、个体与组织在公共政策面前存在激烈的博弈
        四、综合素质评价在已有的评价政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补和重叠关系
        五、高中综评政策的理想实现需要架构在合适的政策体系内
        六、综合素质可测可评,大数据技术为实现综评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第三章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综合素质成为新的社会通行证
        二、教育背景——基于素质的教育改革逐步展开
    第二节 国内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奠基阶段(1985-2001)
        二、形成与推广阶段(2002年-2013年)
        三、反思与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第三节 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一、国外“综评”:学业考试与质量监测制度
        二、国外“综评”:糅合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
        三、国外“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导向
        一、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评价机制问题
        二、改进高考招生中的信度和公平问题
    第五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产生背景
        二、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历史
        三、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
第四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调查——以上海市为例
    第一节 我国各省市已有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分析
        一、各省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比较
        二、国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基础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问卷调研对象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四、问卷调查数据的归类分析
        五、问卷调查数据的建模分析
        六、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时期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策略选择
        一、《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指导实践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快高校招生模式转型
    第四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一、信息系统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二、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的态度与诉求
        三、三方博弈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发展
    第五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市高中综评方案的探索成效
        二、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大数据技术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采集的“上帝之眼”
        二、数据的清洗
        三、数据的挖掘分析模型
        四、数据的利用和挖掘
        五、学习结果性数据模型——以SOLO评价法为例
        六、评价结果分类使用——学生、教师、高校、学校、政府
    第三节 模型实施的技术路经
        一、技术支撑体系
        二、技术实现框架
        三、数据中心构建
        四、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源多维综评模型实践案例分析
        一、支撑平台介绍
        二、平台探索成果
    第五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实施建议
        一、实施条件
        二、模型应用面临的问题
        三、未来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内涵: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需存异求同
        二、系统梳理综合素质评价历史使命与政策价值导向
        三、全面审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工作进步与局限
        四、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多源多维模型
        五、透视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展开的博弈现实与演变规律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主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的正效应,期待更多机制体制的创新
        二、智能数据激发深度学习的未来刚刚展开,亟待技术的突破
        三、综评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刚刚开始,期待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类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招生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济大学各学院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学科类奖励或证书项目
    附录六: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体育比赛项目
    附录七: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艺术比赛
    附件八: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技比赛
    附录九: 上海市学校记录管理工作一览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缘起
        (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目标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问题域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三)核心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的主要具体问题
        (三)研究成果和启示
        (四)研究存在的薄弱点
        (五)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意义
        (一)能够丰富和拓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
        (二)能够引导和保障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实施
        (三)能够激发和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层发展
        (四)能够促进和保证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
    五、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难点
        (一)创新
        (二)难点
第二章 发展分析
    一、国外
        (一)发展历程
        (二)现状分析
    二、国内
        (一)发展历程
        (二)现状分析
    三、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章 构建思路
    一、构建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二、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
        (二)发展性
        (三)个性化
        (四)生本化
    三、构建方法
        (一)词源分析
        (二)政策解读
        (三)专家咨询
第四章 机制框架
    一、组织管理
        (一)功能
        (二)主体
        (三)机理
    二、指导培训
        (一)功能
        (二)要素
        (三)机理
    三、运行操作
        (一)功能
        (二)要素
        (三)范型
    四、监督调控
        (一)功能
        (二)内容
        (三)机理
第五章 模型及应用
    一、模型建构
        (一)组织管理模型
        (二)指导培训模型
        (三)运行操作模型
        (四)监督调控模型
    二、模型运作
        (一)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功能定位与职责
        (二)组建专业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与监控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确保评价客观、公正
        (四)建立评价制度,保障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三、应用案例
        (一)自主招生改革政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审视
        (二)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解析
        (三)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路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C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D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E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F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G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H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5)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二)课程实施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课程实施研究不足影响改革实践的深度推进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策略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
    二、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三、关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二章 普通高中课程及其实施条件分析
    一、普通高中课程制订的基础与过程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制订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一)强调培养目标的时代性
        (二)明确多维的课程目标
        (三)设置“两横一纵”的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的大量更新
        (五)评价体系的结构化变革
        (六)课程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影响因素
        (一)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带来了教育资源短缺
        (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三)课程改革的师资条件
    四、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态度
        (一)利益相关者对改革价值与必要性的总体认识
        (二)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信心
        (三)改革实施者对课程实施更倾向于忠实取向
        (四)小结
第三章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顶层设计
    一、课程实施机构关系分析模型
        (一)控制模型
        (二)互动模型
        (三)协调模型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总体设计
        (一)拟定课程实施基本原则
        (二)以项目研究为支撑破解新课程实验中重点、难点问题
        (三)指导省级课程实施机构研制实验方案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策略及其结构
        (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策略结构
第四章“分步实施”的整体推进策略
    一、分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诉求
        (一)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改革方案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三)“先实验后推广”让课程改革推进的更为稳妥
    二、分步实施的总体规划
        (一)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实验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进程的基本规划
        (三)先期实验省的选择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一)实验筹划阶段(2003 年3月——2004 年8月)
        (二)实验探索阶段(2004 年9月——2007 年7月)
        (三)全面推广阶段(2007 年9月——2010 年9月)
        (四)实验总结反馈阶段(2010 年9月——2014 年底)
    四、先期实验省取得的经验和反思
        (一)先行实验省份探索出“实践模型”
        (二)其他省份参照研究、提前介入
        (三)对先期实验的反思
第五章 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一、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的缘由
        (一)赋权,国家课程管理的总体思路
        (二)赋权,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技术性要求
        (三)赋权与问责需要在课程实施机构中统一
    二、为地方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一)形成地方课程实施机构的权责体系
        (二)拟定省级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三)研制省级课程指导方案
        (四)研制考试评价制度
    三、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一)构建学校课程结构
        (二)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三)建立与学校课程配套的教育、教学制度
    四、对“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策略的反思
        (一)赋权带来课程实施机构权责的相对统一
        (二)地方和学校在获得权利后所产生的困境
第六章 为课程实施者增能
    一、为课程实施者增能的缘由
        (一)赋权本身意味着增能
        (二)增能才可以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二、补给式增能:为实施者提供专业支持
        (一)启动项目研究为实验省作指引
        (二)建立专业支持系统
        (三)大规模课程实施者培训
        (四)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
    三、内生式增能:创新教研制度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多种教研模式
    四、“为课程实施者增能”策略的基本成效
        (一)培训,使新课程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思想启蒙
        (二)优秀校长、学校开始先行探索
        (三)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四)教师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为主、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策略模式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构成了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课程实施策略群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具有较大的适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四)现实条件和相关因素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策略的实际效果
    二、建议
        (一)更加充分地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
        (三)进一步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四)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五)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支撑体系
    三、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文献搜集
    二、 实地考察
    三、 学术交流
第三节 相关文献与文献探讨
    一、 课程政策与制度相关文献探讨
    二、 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三、 学者课程政策角色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第四节 概念释义与内容架构
    一、 概念释义
    二、 内容架构
注释 第二章 台湾社会发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社会历史
    一、 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期历史关系
    二、 西方殖民统治及台湾建省
    三、 日本殖民统治及台湾光复
    四、 台湾“戒严”及台湾思潮嬗变
    五、 台湾解严后社会多元性变迁
第二节 台湾社会文化
    一、 台湾地理环境文化
    二、 台湾殖民文化
    三、 台湾族群文化
    四、 台湾中华文化
    五、 台湾抗争意识文化
    六、 台湾情结文化
    七、 台湾政争文化
    八、 台湾经企文化
第三节 台湾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
    一、 尊重多元价值
    二、 政治主导课程
    三、 符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注释 第三章 台湾课程改革史研究
第一节 课程党化控制阶段
    一、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政策
    二、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内涵
    三、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运作
    四、 党化控制对课程影响
第二节 课程威权松动阶段
    一、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政策
    二、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内涵
    三、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运作
    四、 威权松动对课程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多元变迁阶段
    一、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变迁对课程影响
第四节 课程多元开放阶段
    一、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开放对课程影响
注释 第四章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第一节 九年一贯课程的历程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背景
    二、 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特点
    三、 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
第二节 九年一贯课程内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统整规划
    二、 九年一贯课程创新教学
    三、 九年一贯课程协同教学
    四、 九年一贯课程问题导向教学
    五、 课程学校本位
    六、 课程与教师知能
第三节 九年一贯课程各领域因应与检讨
    一、 语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二、 健康与体育领域因应与检讨
    三、 社会领域因应与检讨
    四、 艺术与人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五、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因应与检讨
    六、 数学领域因应与检讨
    七、 综合活动领域因应与检讨
第四节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
    一、 重大议题意涵分析
    二、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融合
    三、 领域教学实践
第五节 九年一贯课程评鉴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三级评鉴
    二、 九年一贯课程多元评鉴
第六节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
    一、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的官方陈述
    二、 对官方陈述的深度剖析
注释 第五章 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
    一、 戒严期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二、 解严后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三、 课程学者九年一贯课程理论研究举要
第二节 课程学者课程政策角色分析
    一、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素描
    二、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期待
注释 第六章 欧用生课程思想
第一节 欧用生课程研究心路历程
    一、 台北:课程启蒙之旅
    二、 东京:课程批判之旅
    三、 再回台北:课程再概念化之旅
第二节 欧用生课程思想解读
    一、 课程本质论
    二、 课程价值论
    三、 课程方法论
    四、 课程转型论
注释 第七章 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借镜:代结论
第一节 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反思
    一、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研究
    二、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研究
    四、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研究
    五、 关于课程改革的中国化研究
    六、 关于师资质量问题研究
第二节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启示
    一、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
    二、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谢辞

(7)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 ——以甘肃省2所普通高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表录
图录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 高中课程改革概况
    (五) 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一) 已有研究概述
    (二) 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的哲学基础
    (二) 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三) 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的社会学基础
    (四) 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的领导学基础
四、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三) 样本的选择
    (四) 研究过程
    (五) 研究的伦理准则
五、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的现状
    (二) 影响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的因素
    (三) 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六、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对策建议
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我国高中新课程音乐教科书(歌唱模块)的思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三节 我国高中音乐教科书综述
        一、关于音乐教材的概念界定
        二、我国高中音乐教科书发展概述
    第四节 我国高中新课程歌唱模块的价值与意义
        一、促进我国高中音乐教科书建设,完善基础音乐课程体系构建
        二、符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发展需求
        三、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于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章 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的具体比较研究
        一、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结构体例的比较研究
        二、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内容的比较研究
        三、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的共性与个性研究
        一、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的共性研究
        二、三个版本歌唱教科书的个性研究
第三章 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使用现状调研
    第一节 调研情况简述
        一、研究的目的与范围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研究
        一、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高中歌唱教科书课堂实施情况分析研究
        一、获奖课例中歌唱教科书使用情况分析研究
        二、随堂课例中歌唱教科书使用情况分析研究
    第四节 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访谈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研究
        一、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研究
        二、学生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研究
第四章 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对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思考与研究
        一、对以主题单元建构教科书框架的思考与研究
        二、对教科书贴近学生经验的思考与研究
        三、对教科书自身审美因素的思考与研究
        四、对教科书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考与研究
    第二节 对改进高中新课程歌唱教科书的建议
        一、适当降低教科书歌曲的难度
        二、适度调整歌唱曲目数量与类型
        三、注重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适当增加必唱歌曲音乐实践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教科书配套音像建设
        六、合理改善教科书呈现形式
        七、建立健全教科书选用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课程实施
        (二) 选修课程及选修Ⅰ课程实施
    三、概念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课程、选修课程、选修Ⅰ课程
        (三) 课程实施、选修Ⅰ课程实施
    四、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 编制问卷
        (二) 编制访谈提纲
        (三) 调查实施
    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分析
        (一) 选修Ⅰ课程实施的主观认识的现状与分析
        (二) 选修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分析
    四、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观念认识尚需强化
        (二) 课程开设还不全面
        (三) 课程实施不够彻底
        (四) 师资质量有待提高
        (五) 教材编排不够合理
        (六) 高考评价形同虚设
        (七) 配套管理尚未跟进
        (八) 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第三章 促进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顺利实施的策略
    一、加大选修Ⅰ课程的舆论宣传力度
    二、制定选修Ⅰ课程的配套管理制度
        (一) 完善选修Ⅰ课程管理制度
        (二) 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
        (三) 实施走班管理制度
        (四) 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五)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六) 加强对教材的管理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四、逐步改进评价方式
        (一) 注重选修Ⅰ课程的平时评价
        (二) 真正发挥高考评价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美高中选修课的比较研究 ——历史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意义
    (四) 相关文献综述
        1. 选修课内涵之界定
        2. 关于选修课的设置研究
        3. 关于选课指导制度的研究
        4. 关于走班制的研究
        5.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
        6. 有关选修课的评价研究
        7. 有关选修课的国际研究
二、中美高中选修课的比较
    (一) 中美高中选修课的目的
        1. 中国高中选修课的目的
        2. 美国高中选修课的目的
    (二) 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内容
        1. 选修课类型
        2. 内容侧重点
        3. 可选择性
        4. 选修课的教材
    (三) 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1. 中国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2. 美国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四) 中美选修课的管理
        1. 选课指导制度
        2. 选修课的课程开发
    (五) 中美选修课的评价
        1. 中国选修课的评价
        2. 美国选修课的评价
三、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差异原因——历史文化的视角
    (一) 不同的历史渊源
        1. 选修课在美国的发展历史
        2. 选修课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二) 不同的价值观
        1. 重集体、尚权威的中国价值观
        2. 重个人、尚实用的美国价值观
    (三) 不同的思维方式
        1. 求同从众与直觉体悟的中国式思维方式
        2. 个性多元与理性逻辑的美国式思维方式
    (四) 不同的民族性格
        1. 依赖、传统与中庸的中国民族性格
        2. 独立、创新与竞争的美国民族性格
四、中美高中选修课比较研究的启示
    (一) 选修课的开设要考虑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 选修课的开设应充分发挥校长的领导力
        1. 校长要做好选修课课程开发的专业引领者和组织者
        2. 校长要做好选修课课程推行的主要调控者
        3. 校长要做好选修课课程评价的主要评价者
    (三) 选修课的开设要注重培育学校文化
        1. 学校要注重培育教师文化
        2. 学校要注重培育学生文化
    (四) 选修课的开设需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1.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管制者”转变为“服务者”
        2. 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促进选修课的推行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教育部基教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廿年研究(1999-2019)[D]. 王晓倩. 河南大学, 2020(08)
  • [2]内地与香港高中选修课制度实施的比较研究[D]. 李哲. 南昌大学, 2019(02)
  • [3]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4]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D]. 王小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研究[D]. 刘月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6]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D]. 王世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9)
  • [7]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 ——以甘肃省2所普通高中为个案[D]. 曹爱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8]我国高中新课程音乐教科书(歌唱模块)的思考与研究[D]. 张昊. 西南大学, 2012(10)
  • [9]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 许翠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4)
  • [10]中美高中选修课的比较研究 ——历史文化的视角[D]. 强瑞芬.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发进展顺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