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白银名片派送

长春:白银名片派送

一、长春:投递银色名片(论文文献综述)

杨化冰[1](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殷子[2](2020)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提出

陆露琳[3](2018)在《政务微博语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务微博语篇是政府机构用于实现政务公开、官民互动的一系列连续句子或语段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政务微博语篇研究应该是政务微博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学界对政务微博语篇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政务微博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比较法、定量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其特征与类型、衔接与连贯、言语行为加以分析。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概述了政务微博语篇相关研究现状,指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正文部分是对政务微博语篇的研究过程,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在界定政务微博语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政务微博语篇与其他微博语篇的对比,探析其语言使用规范、语篇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语篇内容政治化的特点;通过政务微博语篇与公文语篇的对比,探析其语篇口语化、语篇篇幅较短以及语篇交互性强的特点。最后我们从语篇模式类型和语篇功能两个角度对政务微博语篇进行分类。第二章综合分析了政务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用主位推进理论分析了政务微博语篇中的结构性衔接,从语篇语法学的角度归纳了政务微博语篇的非结构性衔接,而后探析了政务微博语篇的篇际衔接,最后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总结了影响政务微博语篇连贯的因素。第三章从语篇语用学的角度对政务微博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探究了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主体以及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特征,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语部分对本文探讨的内容进行总结,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不足之处。

刘聪[4](2017)在《《绛红雪白的花瓣》(节选)英译汉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文化不断发展,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小说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某个时期文化的缩影,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重要的文化功能,小说翻译研究对于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并日渐引起国内外学者教授重视。本文以笔者出版译作《绛红雪白的花瓣》为文本,分析文化缺省现象并做出补偿。翻译就是跨越文化缺省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语言,因此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译者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后者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最大的文化障碍莫过于文化缺省。文化缺省就是作品作者和他的目的读者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有些信息在写作过程中就省略,但异国文化读者不明白源文化的内涵,形成意义真空,即为文化缺省。这时候,译者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文化空白进行补偿,让译文读者获得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以及对原文的审美。解决文化缺省现象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译者决不能忽视文化缺省的存在。译者应当认真审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补偿,达到最接近原着的目的,消除读者的意义真空,最大程度理解原文传达的文化信息。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小说原文的意义,还应把地方文化特色发挥地淋漓尽致,最大程度把异国文化传达给译文读者,使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尽可能最大限度接近的理解效果和感受。笔者研究翻译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创新在于研究内容新颖。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从翻译任务背景,客户要求和翻译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事项。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分别描述了文化缺省理论和在小说《绛红雪白的花瓣》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文化缺省补偿的必要性,补偿原则、策略和方法(分为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并详细具体分析翻译实践中的例子。结论部分是对今后文化空缺翻译研究的启示,异化和归化方法各有千秋,异化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借鉴,但在对文化缺省的补偿过程中,归化方法更易于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优秀的译文。

邓坤[5](2017)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文化中心展品信息俄文文本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篇实践报告是对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斯拉夫文化中心40多类100余件展品的俄文文本进行汉译的总结。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该文化中心展品信息文本译成汉语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概述,以及对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翻译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对文化中心展品信息的俄文文本进行汉译的目的是编写展品的俄语和汉语版解说词,用于培养文化中心的俄汉双语解说员,有助于参观者了解展品中包含的文化信息,推动学院斯拉夫文化中心的建设,为参观者,特别是为本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解斯拉夫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涉猎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文化信息和知识。本篇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翻译任务即对所翻译文本内容的介绍,揭示研究意义、翻译文本来源及选取原则;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辅助工具及翻译过程;第三部分为文本汉译翻译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展品信息文本翻译的一般方法等;第四部分为对翻译实践过程的总结,包括翻译经验总结、翻译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及收获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李家涛[6](2017)在《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邮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洋政府时期,邮政事业在邮政总局的悉心擘划与惨淡经营之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邮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邮政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邮政制度建设相对健全与邮政业务的发展等三个方面。邮政法律体系方面,形成了以《邮政条例》为基础性法规的邮政法律体系。《邮政条例》的出台既为邮政提供了法律保障,亦是邮政行业运行的规范。保障体现在内谋邮政行政,外争邮政主权;规范则是对邮政有效运作而言。《邮政条例》规定了邮政制度框架,使我国邮政事业从此走上法治的道路。此后中国邮政在组织法和业务法两个领域相继修订、颁布了一批法律、法规,邮政法律体系得以构建和逐步完善。邮政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健全的邮政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业务制度以及人事制度。邮政组织制度以邮政组织体系为框架,形成了由交通部、邮政司、邮政总局组成的中央邮政系统及由邮务管理局、一二三等邮局、邮务支局、邮政代办机构组成的地方邮政系统。中央邮政系统督理全国邮务,而不参与邮政经营,为纯邮政行政机构;地方邮政系统中邮务管理局外,均为经营业务机构,邮务管理局主管地方邮务亦参与邮政业务经营。邮政业务制度具有种类齐全、建设完整及流程明确可操作性的特征,规定并区分了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邮政业务类型。无论是按邮件性质划分的专营业务、兼营业务,专营业务仅指信函、明信片业务,兼营业务包括由新闻纸类、刷印物类、贸易契类、商务传单、货样类、包裹类各项寄送门类组成的寄送业务,由储金与汇票构成银钱业务,由售卖印花税票、代订刊物与代购书籍等业务构成的代理业务;还是按邮件寄递手续划分的普通邮件、挂号邮件、快递邮件、代收货价邮件、保险邮件以及存证信函等各项业务,均有相应的制度规章与之对应。邮政人群按照邮政班次划分为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捡信生四班,每班各有等级。邮政当局出于用人治事的目的,积极推动邮政人事制度建设。邮政人事制度在有功则奖,有过必究的制度运行理念指导下,以精细且严密制度安排为规尺,规范、约束邮政员役行为,维持邮政纪律,鞭策邮政员役勇于任事,尽心服务邮政。邮政当局在邮政组织、管理、业务及人事等方面建立的较为完善邮政制度体系,为邮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邮政事业稳步发展的阶段。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性,形成基本遍及全国的邮政线路网络,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邮政运输领域都有使用,各类邮政局所规模日益扩充,邮局、代办机关沿交通线路渐次铺展。邮政各项经营性业务,无论是专营的信函与明信片业务,抑或是由邮政系统兼营的寄送、银钱、代理等各项业务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提升。邮政收支状况的好转,亦是该时期邮政稳步发展重要表现。邮政作为国家专营的经营事业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且运行有效地邮政制度以及在邮政法律法规和邮政制度规范下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邮政人群擘画经营,在北洋政府时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为我国邮政事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露[7](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田威[8](2014)在《晚明文本插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晚明文本插图为中心,对晚明社会进行一种新的探索和考察。通过研究晚明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家政策、社会变化与文本插图的印制、书籍的出版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阐明和丰富晚明社会知识下移的内涵,揭示晚明大量文本插图的生产和复制与晚明社会中所存在的"奢靡之风的复制"、"市民文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复制"以及"绘画中存在的复制现象"等,各种"复制状态"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从复制文本插图到各种"复制状态"出现的一个知识下移的晚明社会。文中首先以晚明大的时代背景入手,考察晚明的整体时代特性,以及这一时期群体的变化,随着新群体、新情趣、新口味的出现,由此展现出一个知识不断下移的晚明社会。知识的下移促使文本插图走到晚明社会的前台,同时文本插图所带来的图像化倾向进一步丰富了晚明知识下移的途径。其二,通过对晚明插图的学理分析与检讨,希望找到晚明文本插图的美化、装饰功能之外的社会意义。从早期具有教化意义的神、佛、圣的插图到晚明小说、戏曲,科技农桑、画谱、类书等更为世俗、实用、消遣的插图,显然插图的美化、装饰功能的背后,更有着一份社会的关切与责任。其三,在一些不断被名人重新批评、评点后,大量重复刊刻的戏曲、小说的文本与插图中,观察到晚明成熟而发达的商业出版,更感受到批评者、编辑者对于社会话语权的渴望与期盼,由此揭示出晚明社会中逐步出现了人的自觉与自醒。最后,本文希望从文本插图的"复制"视角,去观察存在于晚明社会之中的奢靡之风的"复制",小说戏曲故事对于现实生活的"复制",以及晚明绘画中画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断重复以及"粉稿"的运用,甚至在戏曲舞台上的演绎似乎都留下了"复制"的影子。"复制"成为了晚明社会的一种基本状态。这一延伸视角的观察所提供的视点,不仅丰富了认知晚明社会的途径,对于描述较为真切的晚明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插图作为传统的美术学研究对象,通常的研究方法是着眼于插图本身的图像审美意义的阐述,而传统的史学研究鲜有从这一角度去观察晚明社会。本文试图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从文本插图图像的层面着手,将晚明所呈现出的各类插图图像作为重要的实证材料,结合大量的文史材料同时对照插图图像所提供的信息,作较为深入的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美术学以及图像学的探讨,希望能较为全面的阐释历史现象,还原晚明社会生活的情境。

冯剑[9](2012)在《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学界较少关注的近代天津城市民间借贷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地方档案以及报纸、文献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近代天津民间借贷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在研究中利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信任、博弈、交易成本等理论工具,力图对近代天津民间借贷在近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近代天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进行描述。通过研究表明,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的借贷者和借贷资金广泛地分布于天津各个阶级和阶层,民间借贷对民生和工商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近代天津,民间借贷风险加大,社会信任度不高,欠债、避债以及因为民间债务导致的暴力和欺诈现象严重。近代天津高利贷现象盛行,而且社会危害逐渐加大,除了风险高和民间资金供求不平衡以及物价和市场变化的因素外,政府行为对此也有影响。近代天津的民间借贷个人日见信用缺失,保证信用应用广泛,抵押信用也日益流行。传统的民间消费和商业借贷组织和机构如合会、典当、银钱业依然在民间借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都出现了变迁、危机和衰落,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信任危机。典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习俗,为民国法律所认可,也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新式银行、合作社等成为民间借贷的新机构,民国时期的天津银行不仅对民间工商业借贷,一些银行也对民间消费借贷较为关注。但是,银行借贷手续繁琐,许多做法与民间习俗不相适应,银行对民间借贷也采取谨慎态度,对民间借贷的作用有限。近代天津政府对民间借贷非常关注,除了采取禁止高利贷、限制当息、立法规范民间借贷等干预措施外,政府也成立银行号规范并直接介入民间借贷。在天津出现自然灾害和市场危机的情况之下,政府还以借贷形式对民间民生和商业进行救助。但是,民间社会与政府并没有建立互相信任关系。近代天津民间借贷依然处在较为困难的形势之下。

马静[10](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二、长春:投递银色名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投递银色名片(论文提纲范文)

(1)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3)政务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语篇研究现状
        (二)政务微博研究现状
        (三)政务微博语篇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一)研究语料新
        (二)研究角度新
    四、研究方法
        (一)比较法
        (二)定量分析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语料及来源
        (一)语料的界定
        (二)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 政务微博语篇的特征与类型
    一、政务微博语篇相关概念界定
        (一)语篇
        (二)政务微博
        (三)政务微博语篇
    二、政务微博语篇的特征
        (一)政务微博语篇与其他微博语篇的区别
        (二)政务微博语篇与公文语篇的区别
    三、政务微博语篇的类型
        (一)按语篇模式类型分
        (二)按语篇功能类型分
    小结
第二章 政务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一、政务微博语篇的衔接
        (一)政务微博语篇的篇内衔接
        (二)政务微博语篇的篇际衔接
    二、政务微博语篇的连贯
        (一)政务微博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
        (二)政务微博语篇衔接保证语篇的连贯
    小结
第三章 政务微博语篇的言语行为分析
    一、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一)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二)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三)存在的问题
    二、政务微博言语行为主体
        (一)政务微博的说话者
        (二)政务微博的听话者
        (三)政务微博的核查者
        (四)政务微博的驱动者
    三、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
        (一)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概述
        (二)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三)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对比分析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绛红雪白的花瓣》(节选)英译汉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Client's Requirement
    1.3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Chapter Ⅱ.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ory Work
        2.1.1 Prepara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2.1.3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Pla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Work
Chapter Ⅲ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3.1 Cultural default
        3.1.1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
        3.1.2 Causes of Cultural Default
        3.1.3 Classification of Problems Caused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3.2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3.2.1 Compensation Necessity of Cultural Default
        3.2.2 Compensation Principles of Cultural Default
    3.3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3.3.1 Literal translation
        3.3.2 Explicit compensation
        3.3.2.1 Annotation
        3.3.3 Implicit compensation
        3.3.3.1 Adaptation
        3.3.3.2 Free Translation
        3.3.3.3 Amplification
        3.3.3.4 Paraphrase
        3.3.3.5 Specification
    3.4 Thinking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Conclusion
Reference
APPENDIX A: The Original
APPENDIX B: Translation Version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文化中心展品信息俄文文本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翻译任务描述
        (一) 翻译任务
        (二) 翻译对象的相关信息
        (三) 任务意义
    二、翻译文本来源及编辑
        (一) 翻译文本来源
        (二) 翻译文本编辑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一、译前准备
    二、翻译辅助工具
    三、翻译过程描述
第三章 文本汉译方法
    一、词汇的翻译方法
        (一) 增译
        (二) 减译
        (三) 词义引申
    二、句子的翻译方法
        (一) 主从复合句的翻译
        (二) 语序的调整
        (三) 成语的运用
        (四) 意译翻译法
        (五) 归化翻译法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经验总结
    二、翻译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
    三、翻译收获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原文与译文
附录 2:专有名词及术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邮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与意义
    学术史回顾
    相关概念界定
    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
第一章 邮政基础法规解读——邮政条例
    一 邮政条例的修订
    二 邮政条例的解读
    三 邮政条例的施行
第二章 邮政组织与管理制度
    一 组织体系
    二 各级邮政机构的权限与职责
    三 管理制度
第三章 业务制度
    一 按性质分类
    二 按寄递手续分类
    三 其他业务
第四章 邮政人群
    一 邮政员役
    二 邮政人事制度
    三 邮政人事制度的运行
第五章 邮政业务状况
    一 邮政基础设施
    二 邮政各项经营性业务的发展
    三 邮政收支状况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7)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晚明文本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晚明知识的下移
    一、晚明学术思潮与士人社会活动
        1. 心学的兴起与活跃
        2. 实学思潮
        3. 文人交集
    二、大众文化的活跃
        1. 市民的娱乐
        2. 出游的兴盛
        3. 日常生活与民间类书
    三、社会群体的异动
        1. 分化与重组的知识群体
        2. 阅读群体的新情趣、新口味
        3. 图像的制作与群体
第二章 明代插图与变化
    一、明代插图的认知
        1. 明代插图形式与图像解读
        2. 明初的佛教插图
        3. 晚明的实用与消遣性插图
    二、言情插图的出现与流行
        1. 言情的生活
        2. 言情图像与阅读者
    三、日用类书插图
        1. 类书中的插图图像
        2. 图文认知体系的构建——《三才图会》
第三章 晚明插图图像的制造
    一、图像产品的出现
        1. 文化产品的流行
        2. 商业出版机构
        3. 晚明插图数量、种类与生产
    二、不断重新刊刻的文本与图像
        1. 重复的《西厢记》
        2. 话语权与利益的需索
        3. 图像的重刻与重复
    三、名士的参与
        1. 插图图像的绘制者
        2. 理想与现实的双赢
第四章 晚明插图的延伸:复制与晚明社会
    一、复制的状态
        1. 奢靡之风的"复制"
        2. 市民文学中的"复制"
        3. 绘画中的"复制"
    二、图像的复制
        1. 复制下的图像化
        2. 戏曲演绎:另类图像复制的存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和学术史回顾
    二、 资料和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民间借贷网络
    第一节 近代天津城市的经济社会变迁与民间借贷网络的构成
        一、 社会变迁与城市民间借贷
        二、 工商业发展与城市民间借贷
        三、 近代天津民间借贷金融网络
    第二节 从“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中的民间借贷
        一、 家族与借贷
        二、 兄弟、夫妇、亲戚、朋友、邻居、同乡与民间借贷
        三、 从“五方杂处”到“中外杂居”
    第三节 高利贷
        一、 高利贷产生的原因
        二、 高利贷的资金来源
        三、 高利贷的利率与形式
        四、 高利贷的社会影响
        五、 政府对高利贷的治理
    小结
第二章 近代民间私人借贷
    第一节 民间私人消费借贷
        一、 借贷物
        二、 借贷的信用方式
        三、 借贷的利息
        四、 借贷的偿还
    第二节 民间商业借贷
        一、 借贷来源及利率
        二、 借贷的方式
        三、 借贷的拖欠与追偿
    小结
第三章 独特的民间不动产典当制度:典权
    第一节 出典
    第二节 典后典主和承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典权的消灭
    第四节 典权与其他民间交易形式
    第五节 近代国家对典权的管理和规范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民间借贷组织:合会
    第一节 合会概述
    第二节 信任的崩溃:民国时期天津城市丧葬类合会的蜕变兴衰
        一、 危机
        二、 畸变
        三、 崩会
        四、 余波
        五、 余论
    小结
第五章 “穷人的后门”:近代典当业
    第一节 典当业的定义和类型
        一、 典当业的起源与沿革
        二、 典当业的定义
        三、 当业的类型和帮派
    第二节 典当业的组织与运作
        一、 典当业建立的程序
        二、 典当业的运作
    第三节 当息的博弈
        一、 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二、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三、 日伪时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四、 抗战胜利后关于当息的博弈
        五、 结语
    小结
第六章 “百业之主”:钱业与民间借贷
    第一节 钱庄与民间借贷
        一、 钱庄沿革概述
        二、 钱业的帮派
        三、 资本与组织
        四、 钱庄的功能:以放款为中心
        五、 钱庄的利息
    第二节 票号与民间借贷
        一、 票号的兴起
        二、 票号的组织与功能——以放款为中心
        三、 票号与银号的关系
    第三节 其他商业借贷机构
        一、 账局
        二、 牙行
        三、 金店
        四、 仓库
        五、 货栈
    小结
第七章 新式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
    第一节 银行与民间借贷
        一、 近代银行的概况
        二、 银行借贷的特点、方式与利息
        三、 银行借贷的偿还
    第二节 关注民生:银行的小额借贷
        一、 小额借贷
        二、 新华储蓄银行的小额借贷
    小结
第八章 国家与民间借贷
    第一节 政府对民间借贷介入
        一、 清末政府与民间借贷
        二、 民国政府与民间借贷
    第二节 官商合办小本借贷
        一、 仓促上马:小本借贷处的成立
        二、 慈善与谋利:借款中的官商博弈
        三、 小本借贷处的实际运作
        四、 视阈融合:官商在借贷处中的重新定位
        五、 小本借贷处的绩效与不足
        六、 余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文章发表

(10)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2.1 《醒报》词表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2.1.2 《醒报》词表分析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3.1.2 所指对象有别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3.2.1 外来词的差异
        3.2.2 词序相反
        3.2.3 语素相近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3.3 台湾特有词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4.1 历史传承词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长春:投递银色名片(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2]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D]. 殷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3]政务微博语篇研究[D]. 陆露琳.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4]《绛红雪白的花瓣》(节选)英译汉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研究[D]. 刘聪.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5]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文化中心展品信息俄文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邓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6)
  • [6]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邮政制度研究[D]. 李家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7)
  • [7]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8]晚明文本插图研究[D]. 田威.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9]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D]. 冯剑. 南开大学, 2012(07)
  • [10]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长春:白银名片派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