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矿井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

煤炭工业矿井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煤炭工业矿坑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文娟[1](2020)在《红沙泉露天煤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西黑山矿区红沙泉一号露天煤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煤田,地处戈壁沙漠,属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极度匮乏,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800万吨,自2015年投产以来,需水量逐年增加,鉴于区域现状年用水量已超出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的24%,且当地可利用地下水水量极少。因此,在综合考虑煤炭开采各环节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对矿区2020-2024年的需水量预测,对矿区的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优化,是维持煤矿正常运行的迫切需求。论文以西黑山矿区红沙泉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在现场调研、实验分析、模型计算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产工艺流程中用水环节与排水状况,通过优化水处理工艺设计,提升水处理效率,建立数学模型,优化矿区水资源配置,实现矿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露天煤矿生产工艺综合分析,结合现场样品采集与分析,从水的用途出发,采用单因子、主成分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整个生产工艺中涉水节点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矿井水的水质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及《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的V级标准,特征污染因子为CODcr;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水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Ⅲ级标准,特征污染因子为:总磷、氨氮;自来水中SO42-和氯化物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针对现有各生产环节可用水源,根据用途,对矿区的矿井水采用混凝沉淀法,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油废水采用除油+沉淀+过滤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水处理工艺设计进行水质提升,达到经济资源化利用。(3)通过对研究区域2011-2019年的需水量预测、对比和修正,确定采用灰色预测法的GM(1,1)模型,对2020-2024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2020-2024 年的需水量分别为:355.08、438.05、540.42、666.70、822.50 万 t/a。(4)基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目标函数,在满足矿区供水量与民生相关的保证率不小于95%,与工业相关不小于85%,与环保相关不小于80%的约束条件下,采用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基于Matlab界面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获得2020-2024不同年份的配置结果,配置的结果在经济最小化的情况下满足矿区需水量的约束条件,则研究区的水资源配置具有可行性。图30表56参109

段磊,孙亚乔,毛明,校康,王晓东,童秀娟[2](2020)在《韩城矿区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文中指出为了认识煤矿区地表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以韩城煤矿区凿开河为研究对象,运用水化学分析、灌溉用水质量评价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凿开河中下游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较凿开河上游明显升高;中下游SO42-、Cl-和F-的含量较高,最高值分别为2 073.30 mg/L、2 982.05 mg/L和3.49 mg/L。地表水化学类型由凿开河上游的Mg·Ca-HCO3和Mg·Ca-SO4型转化为下游的Mg·Na-Cl型。凿开河上游水质好,适宜用于灌溉;中下游地表水具有高盐度危害和高钠风险,不宜用于灌溉。矿坑水混合是凿开河中下游Na+、Ca2+、Cl-、SO42-、TDS和微量元素升高的重要因素,控制河流上游水化学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的溶解/沉淀以及离子交换等作用,矿坑水的混入导致控制河流下游水化学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混合稀释作用为主,蒸发作用其次。煤矿区矿坑水的混入是造成韩城矿区地表水水质恶化和水文地球化学效应转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曹寿鹤[3](2021)在《露天煤矿地下水库储水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我国东部草原大型煤电基地水资源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提出建立露天矿地下水库进行矿坑水的存储、净化和再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可显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更快更好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矿区。本文依据储水层的储水特征,基于相似理论,应用量纲分析法推导出储水层相似模型的相似准则,确定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条件,设计出本次相似模拟试验的试验装置,对原状砂岩(级配1)、2mm粒径以上砂岩(级配2)、10mm粒径以上砂岩(级配3)进行储水性能的研究,同时分析了各级配对矿坑水水质的影响,最后结合宝日希勒露天矿的资源开发条件和物料条件,提出建设地下水库的采排复一体化方法。论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选择煤层上覆岩层中的含砾砂岩作为储水物料,该砂岩属于粗粒土,孔隙结构发育良好,其不均匀系数Cu为35,曲率系数Cc为1.17,属于良好级配,可作为地下水库的储水层物料。(2)试验过程中级配2和级配3具有位移变化量小、储水系数高、流速快和水分变化明显的特点,相比级配1更适宜作储水物料。(3)通过分析浊度、硬度、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电导率、p H值及重金属含量等8个水质评价指标,确定矿坑水经洁净处理后,选择级配2作为储水物料可取得良好的储水效果。(4)根据季节性需水量和矿区地质条件,确定在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的西区建设库容为1×106m3的地下水库群,单位库容建设费用约为18元/m3,按照一年调配一次估算单位库容可节约用水费用约6.5元/m3,工程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年。该论文有图38幅,表10个,参考文献117篇。

杨士荣,杜娟娟,毕远杰[4](2018)在《山西采煤涌水和煤层气抽取排水处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采煤和煤层气的抽取量居全国前列,采煤产生的矿井水和煤层气抽取产生的外排水,造成了水资源极大的浪费和水生态环境的污染。本文通过对煤矿开采矿井水和煤层气抽取排水的水量水质现状的分析,发现其排水回用及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煤矿井水用于矿井本身、矿井外企业、农业、生态和生活用水减少抽取煤层气排水以免造成污染的对策。此研究具有典型示范推广作用,对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李建中[5](2018)在《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开采实践表明,煤矿从开采到关闭这一生产过程会对矿区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数万小煤矿进行了关闭和整合,闭坑矿井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问题已在多地区出现,矿井突涌水、地下水位下降、泉井干枯、含水层水质恶化、串层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对煤矿区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带来了一系列水环境安全风险。然而我国目前对于矿区含水层破坏尚无明确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手段,现有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不能完全适用于闭坑煤矿含水层有效的评价管理,因此亟需加强对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的风险管理与综合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全国煤矿资料以及典型案例含水层破坏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含水层破坏的各种形式,凝练出煤矿开采含水层破坏包括地面塌陷型、水动力变化型以及污染驱动型三种模式;基于含水层破坏机理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评价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迭置指数法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运用建立的模型对污染驱动型含水层破坏的典型案例-山东省淄博洪山-寨里闭坑矿区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并基于综合分析提出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对策和技术流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形式与典型案例研究通过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项目工作的开展,充分搜集和调查了全国煤矿区含水层破坏情况,对2017年9995座关闭矿山进行了相关调研,并重点分析了山西国阳一矿和峰峰煤矿等典型闭坑煤矿区的含水层破坏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总结了煤矿开采-关闭这一过程对煤矿采空区含水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层面、含水层动力层面和水化学层面。其中含水层结构破坏主要表现在煤层之上的覆岩发生垮塌、导水裂隙、离层和弯曲,导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渗漏到井下,以及对下伏含水层、隔水层破坏,导致底板突涌水等。含水层水位变化主要表现为开采阶段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以及煤矿闭坑后含水层水位大幅回弹。矿区含水层水质恶化主要途径包括:闭坑煤矿地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堆淋溶污染、闭坑煤矿地面塌陷积水入渗污染、顶板导水裂隙串层污染、底板导水裂隙串层污染、封闭不良钻孔、断层和陷落柱串层污染等。(2)提出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通过对全国闭坑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梳理,深入研究了含水层破坏的典型案例,从矿山宏观特征,特别是出现的环境危害属性及表观表现形式的角度,结合理论分析,凝练出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主要表现在含水层结构控制层、地下水动力层与水质恶化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了含水层破坏的各种形式,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分为三种模式:地面塌陷型、水动力变化型以及污染驱动型。(3)构建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及技术流程。基于含水层破坏模式、破坏风险因素的分析,综合考虑影响含水层破坏的所有可能因素,筛选出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位变化、含水层水质恶化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评价指标的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所有指标进行了评价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对所有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与赋值;基于迭置指数法的原理与方法,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4)山东省淄博洪山-寨里闭坑矿区污染驱动型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研究山东省淄博洪山矿区是国内典型的由于煤矿闭坑导致深部奥灰水串层污染的案例,是闭坑煤矿污染驱动型含水层破坏的典型,本研究通过野外示踪实验,运用同位素分析法,分析了矿区奥灰水含水层水质恶化的原因,其示踪实验和同位素分析结果均显示,矿区闭坑引发奥灰水串层污染,其污染途径为矿区内止水不良的供水井。运用建立的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对洪山-淄博闭坑矿区含水层破坏进行风险评价,其结果显示,洪山矿区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含水层破坏风险的综合指数为7.9914,说明该含水层破坏存在高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洪山-寨里矿区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前期调查、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三个环节。探讨了防治含水层破坏风险的具体措施:1)生产矿山的预控制;2)合理选择开采方式和预留防水煤柱;3)封堵串层污染井;4)合理利用矿坑水、控制老空积水水位;5)地下水污染的后治理。以风险评估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的对策及技术流程,其内容包括前期调查、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控主要环节。从矿山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矿山生命周期含水层破坏的风险管理模型。上述研究成果首次对我国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机理及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地面塌陷型、水动力变化型、污染驱动型”三种含水层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充分,提出的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对加强资源枯竭型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保护等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王晓辉[6](2017)在《区域环境约束下的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很大的环境压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如何在资源约束、环境制约下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确定山西省煤炭产量,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实现山西省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为主要方法,系统研究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压力,合理测算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进行了预测,为推动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0-2014年煤炭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指标体系进行了核算,从质量角度分析研究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足迹清单,通过对山西省2000-2014年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从面积角度分析研究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其次,建立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环境承载力动力学预测模型和煤炭资源开发的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提出以万元GDP煤耗占万元GDP能耗的比例来反映煤炭行业在总环境承载力中的份额,并计算出山西省2000-2014年煤炭资源开发的最大环境承载力和最适环境承载力。最后,通过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足迹、环境承载力与煤炭生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测算得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合理产量应为[100543.2958,121519.8009]万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保障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张邦花[7](2016)在《煤矿区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枣庄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活动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每个角落,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特殊区域的生态环境效应引起各界关注。在人类工程活动中,矿产开发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扰动非常剧烈,其中井工开采比露天开采的扰动还要复杂,煤矿区生态环境已成为研究热点,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备受关注。选择典型的闭坑煤矿区,研究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以为生产矿区的采矿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为闭坑矿区的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以枣庄矿区所辖陶枣和官桥两个典型的闭坑煤矿区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实验分析、遥感信息提取和对比分析研究煤矿闭坑的水环境效应、土壤环境效应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效应,在此基础上以PSR模型构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对陶枣和官桥闭坑矿区进行效应强度评价,并对滕州矿区进行情景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煤矿闭坑的水环境效应分析,其研究内容包含地表水环境效应分析和地下水环境效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选取不同排矸年限和不同停止排矸年限的煤矸石进行淋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停止排矸年限和不同排矸年限的煤矸石都有有害物质的析出,表层(0-30cm)煤矸石由于风化程度比较高,淋滤至p H值稳定的时间>30-60 cm煤矸石;生产煤矿的煤矸石淋滤时间>已经停止排矸的淋滤时间;排矸年限越长,淋滤时间越短,与停止排矸年限和闭坑年限的关系较小;表层有植被的淋滤时间<没有植被的煤矸石山;淋滤液中SO42-、总硬度、TDS、COD、Pb、Hg、Cd、Cr6+、Cu、Zn、Mn都有趋于稳定的趋势,在淋滤初期析出量高,之后呈现震荡式下降,SO42-的析出量最高,是煤矸石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2)选取枣庄煤矿南矸石山与莱村煤矿矸石山及枣庄煤矿南矸石山与邹坞煤矿矸石山分别进行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山对地表水的影响呈现出由矸石山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规律,SO42-的影响半径>TDS、COD、II Pb、Hg、Cd、Cr6+、Cu、Zn、Mn,枣庄煤矿矸石山和莱村煤矿矸石山对地表水的影响半径大约500 m;枣庄煤矿南矸石山在地下水径流方向上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半径为500 m左右,邹坞煤矿矸石山在逆径流方向上为300 m左右。(3)闭坑煤矿区地表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闭坑后煤矿疏排水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减弱,闭坑年限是影响坑塘水SO42-、矿化度、硬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矿坑排水对地表水系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效应,大尺度效应>中空间尺度效应>小空间尺度效应;(4)流域范围内水化学元素(SO42-)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研究结论:闭坑后矿坑排水的补给渗漏效应减弱,但闭坑后随着矿井充水的持续进行,存在严重的串层污染;闭坑后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减弱;煤矿闭坑对溶质的影响大于水体交换、补给量的影响。(2)煤矿闭坑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其研究内容包含不同复垦条件下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和矿坑排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不同复垦类型的塌陷(复垦)地、煤矸石占用地、煤炭工业场地复垦地基本物化性质差异较大,重金属含量虽有差异但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复垦土壤综合质量亦存在较大差异,以上差异与煤矿闭坑年限无较大关联,与塌陷年限、复垦年限和复垦方式有较大关系。(2)矸石山堆积对周围土壤在基本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上有一定影响,以SO42-最明显,其影响周围土壤的范围与闭坑年限、停止排矸年限无明显关系,而与排矸年限、煤矸石堆积量具有很大相关性。(3)煤矿生产期间引用矿坑水农灌,土壤易溶盐含量升高,闭坑以后有减小的趋势,易溶盐含量与矿坑水水质和农灌年限相关;土壤中易溶盐含量官桥煤田<滕州煤田<陶枣煤田。(3)煤矿闭坑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效应分析,以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景观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87-2011年期间,陶枣矿区和官桥矿区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组成变化显着。农用地面积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略有上升,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面积变化最为明显,但2000年略有降低。林地、草地、水体的面积变化不大。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在2000年的变化与同期大量矿井闭坑有关。(2)1987-2011年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转换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各种土地利用景观都有不同程度的转换,最显着的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移;各种土地利用景观大都维持较高的转移概率,但不同景观之间差异显着;草地、林地、水体景观转移量较小,变化不大,期间有升有降;土地利用景观转移总量有降低趋势;土地利用景观转换与煤矿的开采与闭坑有着密切联系。(3)1987-1994、1994-2000、2000-2006、2006-2011四个时段的综合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指数呈降低趋势,说明土地利用景观转移的剧烈程度在降低,趋于稳定。(4)1987-2014年陶庄盆地矿区的景观格局指数与闭坑煤矿统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基于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中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与闭坑煤矿统计指标关闭矿山工业场地废弃率(%)间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基于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破碎度指数与闭坑煤矿统计指标闭坑煤矿的平均服务年限间在0.05水平上呈显着负相关。(4)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研究根据PSR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22个指标组成的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1)陶枣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EI=0.634,强度为Ⅳ级,属于较强影响。(2)官桥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EI=0.597,强度为Ⅲ级,属于一般影响。(3)滕州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情景分析:基于现有条件下闭坑,EI=0.580,强度为Ⅲ级,属于一般影响,评价结果上调10%,则EI=0.638>0.6,。强度为Ⅳ级,属于较强影响;基于理想条件下闭坑,EI=0.281,效应强度为Ⅱ级,属于较弱影响。将评价结果上调10%,EI=0.308<0.6,仍属于较弱影响范围。

张莹[8](2016)在《元宝山露天矿坑涌水研究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元宝山露天矿开采面积的逐渐增大,涌入矿坑中的水量逐渐增加,煤矿的安全生产受到威胁,所以研究该矿坑的涌水情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分析该矿矿区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的水文地质特征、矿坑涌水量、矿坑水防治等分别进行了分析、预测和研究。研究认为该矿坑的充水水源为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其中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主要充水水源。采用回归分析法、数值法(GMS)和水均衡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33× 108 m3/a、1.41× 108 m3/a、0.96× 108 m3/a,预测结果表明数值法(GMS)预测的结果最接近矿坑涌水量实际。从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治两方面对矿坑水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研究,确定适合该矿实际情况的防水方案,并提出矿坑水综合利用的有效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该矿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相似条件的煤矿生产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许蕊[9](2014)在《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基于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通过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能源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对矿业活动的敏感性和制约作用,评价采矿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与建议,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摸清了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了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查明了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和地貌景观的破坏情况;查明了矿业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情况;查明了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情况。2、查明了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在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内共实施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企业投资治理项目的治理效果及投入资金。3、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严重影响区27个,较严重影响区5个,其它均为一般区

黄岑丽[10](2013)在《潞安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潞安国家规划矿区是国家首批建设的19个、山西省所属12个国家级煤炭规划矿区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具有5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随着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地裂缝、矸石堆积、废气、废水排放等现象非常普遍,给当地的交通、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逐渐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开发现状分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结合、现状调查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煤炭开采环境评价与煤炭资源保护政策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科学地评价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的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实现整个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的合理规划、有序开发、高效利用、保护矿区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煤炭工业矿坑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炭工业矿坑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红沙泉露天煤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煤矿水资源利用现状
        1.2.2 水质评价方法
        1.2.3 需水量预测方法
        1.2.4 水资源调度配置模型
        1.2.5 国家对煤矿水资源政策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
        2.1.4 气象
        2.1.5 地震
        2.1.6 社会经济
        2.1.7 动植物
        2.1.8 矿区地质
    2.2 研究方法
        2.2.1 现场采样
        2.2.2 水质检测
        2.2.3 水质评价方法
        2.2.4 需水量预测方法
        2.2.5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3 矿区水资源现状调查
    3.1 矿区生产工艺流程
    3.2 供水系统
        3.2.1 矿区供水系统
        3.2.2 可供水源供水能力
    3.3 研究区现有水源水质评价
        3.3.1 矿区水资源水质评价
        3.3.2 模糊综合水质评价
    3.4 研究区水处理现状
        3.4.1 矿区污废水处理现状
    3.5 矿区水质提升设计
        3.5.1 矿坑排水与洗面冲洗排水
        3.5.2 生活污水
        3.5.3 含油废水
    3.6 水资源量评价
        3.6.1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3.6.2 矿坑排水资源量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矿区需水量预测
    4.1 矿区需水量预测效果比对
        4.1.1 原始数据
        4.1.2 时间序列法预测2011-2019年矿区需水量
        4.1.3 灰色预测法预测矿区需水量
        4.1.4 两种预测方法比对
    4.2 2020-2024年矿区需水量预测
    4.3 不同保证率下的矿区需水量预测
    4.4 技术经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5.1 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5.1.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1.2 约束/参数条件
        5.1.3 多目标优化模型整理
    5.2 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5.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
        5.2.2 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遗传算法MATLAB程序部分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韩城矿区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水样采集和测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常量组分水化学特征和沿程变化趋势
    2.2 微量组分水化学特征和变化趋势
    2.3 地表水适用性评价
    2.4 河水水化学演化机制
3 结 论

(3)露天煤矿地下水库储水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储水层相似模型理论研究及试验设计
    2.1 储水层的储水特征
    2.2 相似模型试验原理
    2.3 相似试验模型设计
    2.4 储水试验材料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储水层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相似模拟试验过程
    3.2 储水层位移量变化特征分析
    3.3 储水量变化特性分析
    3.4 储水层流速变化特征分析
    3.5 储水层含水率变化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储水物料级配对水质影响分析
    4.1 矿坑水的水质特征及排放标准
    4.2 试验方案设计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采排复一体化的地下水库建设方案
    5.1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地下水库建设条件
    5.2 地下水库结构设计
    5.3 地下水库的采排复一体化工艺
    5.4 地下水库应用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山西采煤涌水和煤层气抽取排水处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煤矿井水成因和煤层气排水原因
    1.1 采煤矿井涌水成因
    1.2 煤层气抽取排水原因
2 煤矿开采矿井水和煤层气抽取排水的水量水质现状
    2.1 煤矿开采现状矿井水涌水量和煤层气排水量
    2.2 煤矿开采矿井水水质和煤层气抽取排水水质
3 煤矿矿井水和煤层气排水回用及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露天煤矿开采排水存在的问题
    3.2 井工煤矿开采矿井水存在的问题
    3.3 煤矿停采后“老窑水”存在的问题
    3.4 煤层气开采排水存在的问题
4 山西采煤矿井水资源化和煤层气排水处理对策
    4.1 2020年煤矿生产及矿井排水量预测
    4.2 矿井水资源化和煤层气抽取排水处理对策
        4.2.1 露天煤矿矿井水利用处理对策
        4.2.2 井工煤矿矿井水
        4.2.3 煤层气开采排水处理
        4.2.4 闭坑后“老窑水”处理对策
        4.2.5 煤矿开采矿坑水资源化和煤层气抽取排水处理的其他措施
5 结语

(5)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2.1 闭坑煤矿地下水研究现状
        1.2.2 矿山含水层破坏研究现状
        1.2.3 矿山环境风险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点
        1.4.1 论文特色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闭坑煤矿问题研究
    2.1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1 煤炭资源分布及特点
        2.1.2 煤炭资源开发历史与发展阶段
    2.2 我国煤矿矿山关闭与管理现状
        2.2.1 煤炭矿山关闭政策历史发展及相关法规
        2.2.2 煤炭矿山关闭的现状
        2.2.3 煤炭矿山关闭技术
    2.3 我国闭坑煤矿矿山环境问题
        2.3.1 煤矿区地面塌陷
        2.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3.3 土地资源压占与破坏
        2.3.4 含水层破坏
        2.3.5 水土环境污染
        2.3.6 典型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机理与模式研究
    3.1 煤矿开采过程对含水层的影响分析
        3.1.1 含水层整体结构破坏
        3.1.2 含水层水位影响
        3.1.3 含水层水质影响
    3.2 煤矿闭坑后含水层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3.2.1 煤矿关闭后矿区的人类活动
        3.2.2 煤矿关闭后地质环境结构变化特征
    3.3 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的主要模式
        3.3.1 地面塌陷型
        3.3.2 水动力变化型
        3.3.3 污染驱动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坑矿山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4.1 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方法
        4.1.1 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基本流程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权重确定
        4.1.4 评价模型及评价等级分级
    4.2 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与防控
        4.2.1 风险识别
        4.2.2 针对风险的法律法规制定
        4.2.3 风险管理对策及技术流程
        4.2.4 风险防控的技术措施
    4.3 基于矿山生命周期的矿山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模型
        4.3.1 矿山生命周期
        4.3.2 风险管理模型的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案例研究——山东淄博洪山矿区
    5.1 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地质条件
        5.1.3 水文地质特征
        5.1.4 矿业活动概况
    5.2 矿区含水层破坏状况
        5.2.1 含水层结构破坏
        5.2.2 地下水流场演化
        5.2.3 闭坑后地下水污染状况
        5.2.4 含水层破坏可能原因分析
    5.3 含水层破坏机理分析
        5.3.1地下水示踪实验
        5.3.2 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5.4 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
        5.4.1 风险分析
        5.4.2 风险评价
        5.4.3 评价结果
    5.5 含水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与成效
        5.5.1 风险管理对策
        5.5.2 应对风险的技术措施
        5.5.3 效果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区域环境约束下的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理论基础 2.2
    物质流模型的基本方法 2.3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环境压力测算 3.1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分析 3.2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占用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4.1
    环境承载力与煤炭产出水平的关系 4.2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环境承载力测算 4.3
    基于煤炭资源开发环境承载力的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保障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煤炭生产的总量控制 5.2
    加大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5.3
    强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煤矿区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枣庄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选择
    2.2 研究区地理位置
    2.3 研究区自然概况
        2.3.1 地质地貌
        2.3.2 气候水文
        2.3.3 土壤植被
        2.3.4 矿产资源
    2.4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5 枣庄矿区煤炭开采概况
    2.6 枣庄闭坑矿山分析
        2.6.1 历史时期闭坑矿井多而复杂
        2.6.2 闭坑矿山分布差异显着
        2.6.3 矿山闭坑条件不理想
        2.6.4 矿山闭坑原因多样
        2.6.5 矿山闭坑不规范
        2.6.6 矿井的服务年限复杂
        2.6.7 矿区闭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突出
3 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水环境效应分析
    3.1 矿区闭坑的地表水环境效应分析
        3.1.1 煤矸石淋溶的地表水环境效应分析
        3.1.2 不同尺度闭坑煤矿区矿坑排水的地表水环境效应分析
    3.2 矿区闭坑的地下水环境效应分析
        3.2.1 闭坑煤矿区煤矸石堆积的地下水环境效应分析
        3.2.2 闭坑煤矿区矿坑排水的地下水环境效应分析
4 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
    4.1 煤矿井工开采对土壤环境的扰动与破坏
        4.1.1 地表塌陷对土壤环境的扰动与破坏
        4.1.2 矿区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4.1.3 矿坑排水对土地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4.2 煤矿闭坑的土壤环境累积效应
    4.3 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
        4.3.1 不同复垦条件下闭坑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
        4.3.2 煤矸石淋溶作用对周围土壤环境的影响
        4.3.3 矿坑排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
5 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效应分析
    5.1 枣庄闭坑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5.1.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信息提取
        5.1.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定量分析方法
        5.1.3 枣庄闭坑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5.2 煤矿闭坑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分析
        5.2.1 基础数据的处理
        5.2.2 相关性分析
6 枣庄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研究
    6.1 煤矿区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系统分析
    6.2 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
        6.2.1 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概念模型—PSR模型
        6.2.2 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指标体系
        6.2.3 煤矿区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
        6.2.4 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方法
        6.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 陶枣矿区与官桥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
        6.3.1 陶枣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
        6.3.2 官桥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强度评价
    6.4 滕州矿区煤矿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情景分析
        6.4.1 基于现有条件下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6.4.2 理想背景下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6.5 煤矿区闭坑的对策与建议
        6.5.1 建立完善闭坑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5.2 加强对煤矿区水环境的管理
        6.5.3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煤矿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6.5.4 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6.5.5 实行煤矿绿色开采,减少对资源的破坏
        6.5.6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6.5.7 煤矿开采期应严格控制原煤产量
        6.5.8 加强煤矿区土地复垦
        6.5.9 加强煤矿区的生态重建
        6.5.10 建立煤矿区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
7 结语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元宝山露天矿坑涌水研究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1.2.2 矿坑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矿区概况
    2.1 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条件
    2.3 地质条件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4 煤层
3 水文地质特征
    3.1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3.1.1 含水层
        3.1.2 隔水层
    3.2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
    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4 水文地质类型
    3.5 矿区充水因素分析
        3.5.1 充水来源
        3.5.2 充水通道
4 矿坑涌水量预测
    4.1 预测方法的确定
    4.2 回归分析法
        4.2.1 非线性回归简介
        4.2.2 多元非线性回归过程
    4.3 数值法(GMS)
        4.3.1 GMS软件简介
        4.3.2 井田三维地质建模
        4.3.3 模型的识别、检验
        4.3.4 矿坑涌水量预测
    4.4 水均衡法
        4.4.1 参数选取
        4.4.2 地下水综合补给量
        4.4.3 地下水综合排泄量
        4.4.4 地下水蓄变量
        4.4.5 水均衡分析
        4.4.6 矿坑涌水量预测
    4.5 预测结果评价
5 矿坑水防治及综合利用建议
    5.1 地表水防治
    5.2 地下水防治
    5.3 矿坑水综合利用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范围
    1.2 研究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形地貌
    2.2 研究区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3.1 研究区区位条件
        2.3.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4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4.1 研究区地质条件
    2.5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6 研究区内植被土壤
3 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概况
    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3.4 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与成效
    4.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成效
    4.2 生态修复措施及成效
    4.3 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利用
5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原则
    5.2 评价方法
        5.2.1 评价单元和评价范围
        5.2.2 评价因子
        5.2.3 评价方法
        5.2.4 评价分区
        5.2.5 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述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潞安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1.3 潞安矿区煤炭开采活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3.1 煤炭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
        1.3.2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采煤沉陷现状分析
        1.3.3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主要创新点
2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候与气象
        2.2.2 地形与地貌
        2.2.3 水系特征
        2.2.4 土壤与植被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与岩性
        2.3.2 区域构造形迹与新构造运动
        2.3.3 含煤地层及煤层发育概况
    2.4 煤质
        2.4.1 化学性质
        2.4.2 工艺性能
        2.4.3 可选性
    2.5 水文地质特征
    2.6 工程地质特征
        2.6.1 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2.6.2 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7 其他地质条件
        2.7.1 瓦斯
        2.7.2 煤尘爆炸性
    2.8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8.1 资源量状况
        2.8.2 矿山分布与规模
        2.8.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
3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3.1 前人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3.2 地质环境调查内容
        3.2.1 资料收集
        3.2.2 野外调查
        3.2.3 样品采集、测试、室内综合研究
    3.3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煤炭开采地质灾害现状
        3.3.1 地质灾害类型与规模
        3.3.2 矿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4 煤炭开采与固体废弃物
        3.4.1 处理方式与分布特征
        3.4.2 煤矸石污染组分特征与分析
    3.5 煤炭开采对土壤影响
        3.5.1 土壤调查目的
        3.5.2 土样数据分析
    3.6 煤炭开采对水体的影响
        3.6.1 矿坑水测试分析
        3.6.2 地表水测试分析
    3.7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主要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3.7.1 采空区地面塌陷机制分析
        3.7.2 采空区沉陷形成机制
        3.7.3 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分析
        3.7.4 地裂缝机制分析
        3.7.5 水体水位下降
4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地质环境一般性评价原理与步骤
    4.2 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评价指标等级确定
        4.2.3 等级划分标准及含义
    4.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4.3.1 评价模型选择与指标构建
        4.3.2 计算结果
        4.3.3 评价单元及评价结果
5 深部开采地质灾害预测研究
    5.1 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主要因素
    5.2 深部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5.3 基于 IN SAR 技术监测地表形变
        5.3.1 InSAR 技术沉降监测原理
        5.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3.3 结果整理与分析
6 潞安矿区地质环境分区及治理措施建议
    6.1 潞安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研究
    6.2 煤炭开采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的措施
    6.3 相关政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四、煤炭工业矿坑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沙泉露天煤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邓文娟.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韩城矿区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J]. 段磊,孙亚乔,毛明,校康,王晓东,童秀娟.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9)
  • [3]露天煤矿地下水库储水层特性研究[D]. 曹寿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山西采煤涌水和煤层气抽取排水处理对策研究[J]. 杨士荣,杜娟娟,毕远杰.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8(10)
  • [5]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D]. 李建中.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3)
  • [6]区域环境约束下的山西省煤炭合理产量研究[D]. 王晓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7]煤矿区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枣庄矿区为例[D]. 张邦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8]元宝山露天矿坑涌水研究及防治[D]. 张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9]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D]. 许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10]潞安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D]. 黄岑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标签:;  ;  ;  ;  ;  

煤炭工业矿井水形成机理及综合利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