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半萜类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

倍半萜类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

一、倍半萜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莲,邓颖嘉,何燕珊,王瑞,匡海学,王秋红[1](2021)在《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金花为止咳平喘药,其花和叶中富含多种化合物,包括醉茄内酯类、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及酰胺类等成分。因其具有平喘止咳、解痉定痛的功效,传统上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还可作为外科麻醉的原料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洋金花除了具有平喘止咳、解痉定痛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等作用,常用于银屑病、帕金森病、癫痫、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目前,有关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醉茄内酯类及生物碱成分;同时,洋金花化学成分类别划分比较笼统,化学成分在不同药用部位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太清楚,多糖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拟系统检索洋金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其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期为洋金花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梁新新[2](2018)在《鼠尾草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进行结构修饰,合成新型CA衍生物,以期提高神经保护活性。[方法]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氧化、还原、缩合等反应,合成得到42个新型CA衍生物。CA的邻二酚羟基与丙酮发生缩酮反应生成化合物1。化合物1经锂铝氢还原得到化合物2。化合物2被DMP氧化得到化合物3。化合物1与相应的胺在HATU作缩合剂时得到化合物a1-a19。在化合物a1-a19的合成过程中得到了中间体化合物4。化合物a1-a19脱去异丙叉保护得到化合物b1-b19。所有合成的CA衍生物均为首次报道,其结构均通过多种波谱技术进行鉴定。随后,我们建立了 H202损伤海马神经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来测定CA衍生物的神经保护活性。[结果]结果表明:与H2O2模型组比较,大多数CA衍生物预处理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神经元存活率(*P<0.05);与CA阳性对照组比较,酰胺类化合物a6,a10,a11,a18和酯类化合物4的活性优于母体化合物CA(AP<0.05)。与杂环或直链取代的酰胺相比,芳环取代的酰胺活性更好。在各种苄基取代的酰胺中,对甲基或邻氯取代的苄基胺活性较好,苯乙基取代酰胺活性最好。[结论]CA的儿茶酚羟基和羧基可能不是其神经保护活性的必需基团,选择合适的取代基有助于化合物活性和理化性质的进一步改善。CA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为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本实验为CA及其衍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赵琳[3](2018)在《乌药中挥发油及生物碱成分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乌药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材,以产自浙江天台地区为道地药材,素有天台乌药之称,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活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生物碱和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三大类。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而对于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表明乌药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抗菌,抗肿瘤以及调节肠胃功能等作用,生物碱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以及抗癌等作用。然而乌药中挥发油及生物碱的成分复杂,且含量较低,利用传统的分离分析方法效率不高。本论文采用气质联用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及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等现代分离分析方法,针对天台乌药中的挥发油及生物碱成分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的蒸馏法提取天台乌药中的挥发油成分,分别考察浸泡时间,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优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3h,液料比12mL/g,提取时间3h。研究建立了乌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质联用分析方法,通过标准谱库检索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对,确定了挥发油中的39个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此方法分析速度快,且对含量较低的挥发性成分也有较好的分析效果,适用于天台乌药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2、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天台乌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酸水碱化处理,再经萃取得到生物碱提取物。通过优化流动相、流速等参数,建立天台乌药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此条件下建立液质联用快速分析方法,根据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获得的精确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再经过二级质谱得到的结构碎片进行解析,分析鉴定了天台乌药生物碱提取物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深山黄堇碱、降波尔定碱、前荷叶碱、去甲异波尔定、波尔定碱和网脉番荔枝碱,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天台乌药中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特别适用于天台乌药中的微量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快速筛选与检测。3、研究建立了天台乌药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采用正丁醇-乙酸乙酯-0.5%乙酸(4:1:5,v/v)为两相溶剂体系,一次性从400mg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8.6mg去甲异波尔定和7.2 mg波尔定碱,纯度分别为95.27%和93.61%。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确证了两个化合物单体的化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纯度较高,具有分离效率高,制备量大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的制备型分离方法,适合用于天台乌药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梁新新,魏静,于浩飞,张兰春,胡炜彦,袁鑫,刘丹丹,张荣平[4](2017)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中药有效成分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寻找和研发新的神经保护药物奠定基础。

谢晶曦,刘延泽[5](2017)在《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文中指出一个新药的创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也有许多途径和突破口。在突出创新药物中的"创(creation)"字的前提下,从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有效成分、结构改造及仿生合成、代谢产物、关键技术等方面对与中药相关的创新药物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有所参考与启发。

周瑢[6](2016)在《一种人工结香沉香在燃香、卷烟及精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沉香是香中极品,沉香的香味可使人感觉到全身舒畅,经脉柔顺,气机调和,具有抗菌、镇静、解痉、镇痛、平喘、降压等药理作用,沉香主要应用于制作香品、制作香水、配方中药及其他产品,在中国部分地区也有部分卷烟消费者将沉香混合卷烟一起抽吸。并不是所有的沉香属树木都能生成沉香,只有经由自然和人为手段受过伤害的树木才能在伤口处形成树脂,健康木材慢慢转化为褐色或和褐色,形成市面所见沉香。自然条件下,沉香的生成周期极长,十分稀少,且由于沉香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自然沉香在上世纪遭受了过度开发,已近绝迹,为了满足市场所需,大部分沉香产区,包括中国在上世纪末即开始了沉香属树木的种植和人工诱导结香。至今,已有部分人工沉香面市,且即将有大规模的人工沉香进入市场。人工沉香由于其结香时间短,在质量上与自然沉香有一些差异,应用于配方中药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应用的领域将多见于制作香品和提炼精油,但是针对人工沉香在燃烧和提炼精油两个方面的应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其作为燃香的应用特性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在人工沉香的应用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本论文针对一种广东产的人工沉香,对其应用于非医药领域,即应用于燃香、卷烟和精油领域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其作为燃香燃烧效果与天然沉香的差异,并对其燃烧的所生成的气溶胶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对这种人工沉香应用于卷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添加于卷烟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最后研究了这种人工沉香用于提炼精油的效果,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精油提取工艺,并对所提的精油有效成分和抗菌性能进行了检测。所得结果如下:1.利用气质联用法分析沉香燃烟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发现广东产人工沉香所生成的燃烟粒相物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接近,在图谱中通过谱库检索共鉴定出130种物质,其中有26种共性成分,其总量均占65%以上,主要为一些降解糖、单萜和含甲氧基的酚类物质,与沉香燃烧后的香味和燃烧味道有关;对130种物质中具有香气特征的物质进行分析,发现这类物质有38种,占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分别为:65.18%(星洲土沉)、70.54%(惠安土沉)、67.39%(芽庄沉)、59.17%(广东产人工沉香),从香气成分的量来看,广东产人工沉香略次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根据文献对沉香燃烟中的色酮类物质进行初步定性定量,发现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烟中的色酮含量远小于芽庄沉,但大于其他两种自然沉香。对四种沉香燃烟粒相物的粒子状态进行了检测,发现能够进入人肺泡沉降从而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超微粒子和微粒占所有粒子数的绝大部分(大于99%),广东产人工沉香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粒子数和粒子质量最大;对四种沉香燃烟粒相物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广东产人工沉香的半数致死剂量要远低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对四种沉香燃烟粒相物的基因毒性进行了检测,广东产人工沉香移码突变基因毒性比其它三种自然沉香强;在无代谢活化体系活化时,碱基置换型突变基因毒性也强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但经肝脏代谢酶代谢后,便没有了这种基因毒性;在无肝脏代谢酶代谢时,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烟粒相物中氧化型诱变剂带来的基因毒性最小,但一经肝脏代谢酶活化后,形式发生了逆转。综合上述结果,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烧后的毒性要大于其他三种自然沉香样品。上述结果揭示了广东产人工沉香用于燃香时,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与自然沉香接近,虽香气物质量略小于自然沉香,但沉香特有的色酮类物质残留量高于被测的其中两种自然沉香,但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烟的毒性要大于自然沉香,此结论一方面客观评价了人工沉香应用于燃香的效果,利于引导人工沉香的燃香产品中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科学评价了燃香应用的安全性,利于更正消费者使用燃香的误区,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燃香。2.对广东产的这种人工沉香应用于卷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利用气质联用法检测了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的挥发性成分在添加沉香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沉香的加入量的增加,糠醛、5-甲基糠醛、2,5-二甲酰呋喃、1,4:3,6-二脱水-α-d-吡喃葡萄糖等具有甜香味的糖热解产物明显增加,但同时,柠檬烯、巨豆三烯酮等烟草特征香味的量随着沉香添加量的增加明显下降,有11种有害物质随着沉香的加入量增加而减少,但也有5种有害物质随着沉香的加入而增加。对不同浓度添加量的卷烟进行消费者调研发现,添加量为0.01g/支及0.02g/支的卷烟比较受欢迎,这两个添加量的卷烟在原有烟香的基础上增加了甜香,且不破坏烟香的协调性,随着沉香量的加大,原有的烟香协调性破坏,且引入了一部分新的杂气。细胞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添加量时,沉香添加会明显降低卷烟主流烟气的细胞毒性,但随着添加量的加大这种作用渐渐变弱,添加量上升至0.05g/支时,反而会增大卷烟的细胞毒性。基因毒性检测结果表明,沉香的加入无任何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在少量添加时,沉香对卷烟的吸食品质和吸食安全性有正面影响,但添加量加大,这种正面影响减弱,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结论对消费者将沉香加入卷烟吸食这一自发的消费行为具有规范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人工沉香扩大应用面和新式低危害卷烟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3.对广东产的这种人工沉香,用于提取精油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并对提取所得的精油的有效成分及抗菌活性经行了检测。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为83h、萃取压力为28MPa、萃取温度为46℃、料液比1:1.2、萃取时间2h,在上述条件下,沉香精油的提取率为1.89%,远高于其它文献报道的提取率。对萃取所得的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其中倍半萜类物质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8.27%,色酮类物质共占挥发物质总量的71.34%,色酮类物质和倍半萜类物质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9.61%。鉴定出的物质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对所得精油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表明其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其抗菌性能高于以往文献报道的人工沉香精油。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广东产的人工沉香所提取的精油得率及有效成分高,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所得精油不含任何有毒成分,安全性高,人工沉香应用于精油市场前景好。另外本文建立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也为建立高效、安全无副作用的工业化精油萃取工艺提供了思路。综合本文的所有研究结论,人工沉香应用于燃香产品,虽在效果方面与自然沉香接近,但在安全性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需要注意合理控制添加量,在精油方面的应用前景最好。

崔旭红[7](2016)在《固体培养樟芝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樟芝是一种台湾特有的食药两用真菌,其活性成分主要有泛醌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马来酸和琥珀酸衍生物以及苯环衍生物等。从其子实体中分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antrocin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但固体培养樟芝却没有文献报道。然而倍半萜类化合物是真菌的主要药理活性之一,所以本研究选择对固体培养樟芝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将樟芝用95%的乙醇溶液进行提取,用乙酸乙酯萃取。分别选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采用IR、MS、1H NMR、13C NMR和2D-NMR等波谱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研究结果如下:三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杜松醇(1)、橙花叔醇(2)和1,7,7-三甲基-3-羟甲基二环[4,4,0]-2-癸烯-2-醛(5)。两个马来酸和琥珀酸衍生物:Antcin A(3)和Antrodin B(4)。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2从固体培养樟芝中首次分离。Antrodin A能够有效的抑制丙型肝炎病毒,Antcin B对LLC肿瘤细胞系具有选择性细胞毒性,杜松醇可用于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癌症,橙花叔醇具有镇痛以及抗炎功效,推测该固体培养樟芝具有抗丙型肝炎病毒、抗癌、镇痛以及抗炎功效。本研究为固体培养樟芝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樟芝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杨春白云[8](2016)在《2种内酯类化合物对2种植物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天名精内酯酮是主要存在于菊科植物中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抑菌谱。通过对其构效关系分析发现,α-亚甲基-γ-丁内酯结构是天名精内酯酮的主要活性基团。依据前期研究进展,本文以天名精内酯酮和α-亚甲基-γ-丁内酯为供试化合物,分别探讨了它们对小麦全蚀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和α-亚甲基-γ-丁内酯的广谱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两种内酯类化合物对供试的10种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同种化合物对不同病原菌抑制效果差异显着;二者对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天名精内酯酮对其EC50值分别为37.63 mg/L和31.72 mg/L,α-亚甲基-γ-丁内酯对其EC50值分别为92.20 mg/L和51.63 mg/L。2.测试了天名精内酯酮和α-亚甲基-γ-丁内酯对病原菌线粒体内RO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2种化合物处理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后,可致病原菌线粒体内ROS含量明显上升,且具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这种影响在小麦赤霉病菌上表现尤为明显,在EC70剂量下,天名精内酯酮和α-亚甲基-γ-丁内酯处理ROS含量分别为22.36 IU/mL和32.89 IU/mL,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处理ROS含量(1.94 IU/mL)。3.测试了天名精内酯酮与α-亚甲基-γ-丁内酯对两种病原菌线粒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发现经两种化合物处理后菌丝线粒体内CAT活性和GPX活性均分别显着高于空白处理;两种化合物对两种病原菌SOD活性影响则呈现随剂量升高(EC50-EC70)先激活后抑制的现象。4.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与α-亚甲基-γ-丁内酯对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草酸和甘油的含量,结果显示:经化合物处理后病原菌草酸含量明显下降,表明两种化合物均能干扰草酸的合成;甘油含量下降同样显着,高浓度处理下甘油含量较低,且α-亚甲基-γ-丁内酯在EC50和EC70时已经无法检测到两种病原菌甘油含量,对甘油的合成表现出了极强的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天名精内酯酮可以破坏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引起ROS积累,抑制重要的抗氧化酶SOD活性,破坏线粒体等细胞结构,降低病原菌致病性;抑制病原菌生物合成,破坏细胞稳定系统,从而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效果。

张秀蕾[9](2014)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LZ35菌株的萜类合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蛋白质结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化学结构最为丰富的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理生态作用和药用价值。在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萜类合酶(terpene synthase, TPS)是萜类化合物生成步骤中的关键酶,起到环化的作用。不同生物中的TPS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这也就决定了产物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和活性多样性。对萜类合酶基因进行克隆、异源表达和晶体结构的研究,有利于发掘新型萜类化合物合成机制,进行代谢调控研究和蛋白结构工程改造。菌株Streptomyces sp. LZ35是产多种抗生素的海洋链霉菌,从厦门集美潮间带土样中分离得到。课题组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中含有4个萜类合酶基因,其中包括1个二萜合酶基因cyclooctatin synthase gene cyc,2个倍半萜合酶基因pentalene synthase gene pen和geosmin synthase gene geo和1个三萜合酶基因hopene synthase gene。本学位论文对其中的二萜合酶基因cyc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cyclooctatin synthase (CYC) native蛋白和Se-Met CYC蛋白衍生物异源表达体系,确定最优表达条件和纯化方法;其次,获得满足结晶条件的重组蛋白后,进行蛋白质结晶试剂、条件的筛选和优化,得到符合X-射线衍射要求的单晶,分别收集分辨率为1.75A(CYC native蛋白)和2.6A (Se-Met CYC蛋白)的衍射数据,解析得到二萜合酶的蛋白质结构;第三,进行了CYC蛋白与底物类似物10-F-GGPP的共结晶实验,以期望获得复合物晶体,确定二萜合酶的功能和催化位点,结果未能得到复合物晶体;最后,构建了二萜合酶基因cyc过表达体系,并对改造后的菌株进行二萜类产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检测到新型二萜化合物Heng-1。另外本论文还对两个倍半萜合酶基因pen和geo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构建2个倍半萜合酶基因表达体系,进行蛋白的异源表达和纯化。其中pentalene synthase(PEN)蛋白进行了结晶筛选,没有得到晶体,还需要进行蛋白的优化和再结晶实验;geosmin synthase (GEO)蛋白未能成功表达,需要进一步研究。综上,本学位论文通过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解析出二萜合酶CYC蛋白质结构。为确证该蛋白功能,还需继续进行共晶实验、体外蛋白酶活的测定以及过表达效果验证。此外,两个倍半萜合酶仍需进行蛋白的优化和表达条件的摸索。

于盼盼[10](2014)在《欧蓍草中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蓍草(Achillea millefolium L.,又名西洋蓍草),为菊科蓍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相传是我国古代伏羲氏用来画八卦的“神草”。蓍草属植物共包括100多种,在我国分布广泛,东北、内蒙、新疆等地多见,是一类耐寒耐荫且对土壤要求不严的植物。欧蓍草味辛、苦,性寒,民间多用其作消炎、镇痛、解痉剂,在传统和现代临床用药中常用于治疗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皮肤炎症和肝病,也可作调味品和防腐剂。本研究首次以从菊科植物欧蓍草的头状花序中分离纯化的21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为对象,检测了它们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筛选出四种可明显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化合物,并对化合物Millifolide C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开发抗癌活性强、毒副作用低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欧蓍草中21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目的:观察欧蓍草花中分离纯化得到的21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1)Millifolide C、(2)isololiolide、(3)6-epiloliolide、(4)artemina、(5)achillininB、(6)achillinin C、(7)1,3-dihydroxy-7,11H-germacra-4Z,10(14)-dien-12,6-olide、(8)1-hydroxy-2R,3R-isopyliden-hex-5-en-4-one、(9)iso-secotanapartholide、(10)arteludooicinolide A、(11)3-acetyl-iso-secotana-partholide、(12)3-methoxy-anapartholide、(13)secotanapartholide A、(14)secotanapartholide B、(15)5-epi-seco-tanapartholide、(16)4-dehydroxy-1,10-epoxy-Achillinin A、(17)4-dehydroxy-Achillinin A、(18)Achillinin A、(19)2,3-dihydroxy-Achillinin A、(20)Millifolide A、(21)Millifolide B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以筛选出具有明显抑制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采用4-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21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筛选出具有明显抗人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并对药物的浓度-效应曲线以Hill数学模型拟合,计算药物的IC50值。结果:(1)10μmol/L顺铂作用于两种人小细胞肺癌细胞(QG-90和PC-6细胞)后,对QG-90和PC-6细胞显示非常强的增殖抑制活性,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33%和75.29%;10μmol/L的21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处理QG-90和PC-6细胞后,化合物1、16、20、21均显示出强于顺铂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2)10μmol/L顺铂作用于三种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RERF-LC-kj和QG-56细胞)后,对A549、RERF-LC-kj和QG-5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02%、44.66%和39.54%,10μmol/L的21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处理A549、RERF-LC-kj和QG-56细胞后,化合物1、16、20和21显示出与顺铂相似或强于顺铂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3)化合物215和17、18、19对五种实验用人肺肿瘤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活性(P>0.05);(4)通过肿瘤细胞增殖生存率对化合物1、16、20、21浓度的对数回归方程,得到四种化合物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QG-90、PC-6、A549、RERF-LC-kj和QG-56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除化合物20、21对A549细胞的IC50大于10μmol/L外,四种化合物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的IC50均在10μmol/L以下,其中,化合物1和16对QG-90细胞的IC50分别为0.12和0.59μmol/L,化合物1对QG-56细胞的IC50为0.91μmol/L,化合物21对PC-6细胞的IC50为0.19μmol/L。结论:从欧蓍草的花中分离提取的4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1、16、20和21对人肺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愈创木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与其含有的三元含氧环密切相关,三元含氧环数量增加,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显着增加。第二部分欧蓍草中倍半萜内酯化合物Millifolide C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目的:大量报道发现中草药中很多成分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并且这些成分多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作用。第一部分实验从欧蓍草的花中筛选出了四种对人肺肿瘤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本部分实验将对其机制进行研究,以明确上述化合物是否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的相关报告基因pG13-Luc、p21-Luc、Bax-Luc、hNoxa-Luc与细胞内其他信号通路的相关报告基因SRE-Luc、IgK-Luc、NFAT-Luc和CRE-Luc的表达;(2)流式细胞术检测10μmol/L的欧蓍草倍半萜内酯化合物Millifolide C作用A549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3)Western blot检测欧蓍草倍半萜内酯化合物Millifolide C作用A549细胞后p53、Bax及Caspase-3的变化;(4)MTT法检测半胱天冬酶抑制剂对Millifolide C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翻转作用。结果:(1)10μmol/L的四种蓍草倍半萜内酯化合物1、16、20、21处理A549细胞,观察其对A549细胞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1可明显诱导A549细胞内p53依赖的凋亡信号通路的相关报告基因pG13-Luc、p21-Luc、Bax-Luc、hNoxa-Luc的表达,而对其他信号通路的相关报告基因SRE-Luc、IgK-Luc、NFAT-Luc和CRE-Luc不显示诱导活性,而另外三种化合物,除化合物21对pG13-Luc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外,对其他报告基因均不显示诱导作用。(2)Millifolide C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10μmol/L的Millifolide C处理A549细胞24h后,A549细胞凋亡率为(25.0±3.7)%,与空白对照组(5.8±0.3)%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Millifolide C对A549细胞的凋亡有促进作用。(3)Millifolide C对A549细胞内p53蛋白、Bax蛋白和Caspase-3蛋白的上调作用:10μmol/L的顺铂和Millifolide C作用A549细胞后,均可明显上调细胞内的p53、Bax和Caspase-3表达。(4)半胱天冬酶抑制剂对MillifolideC抑制细胞增殖的翻转作用:0.1、1、10μmol/L的顺铂和Millifolide C处理A549细胞,其细胞生存率分别为95.10%、73.66%、28.27%和70.82%、29.87%、3.64%;20μmol/L的半胱天冬酶抑制剂与顺铂和Millifolide C共同处理A549细胞后,其细胞生存率明显上升,分别为100.00%、80.90%、56.34%和84.79%、49.67%、17.05%,半胱天冬酶抑制剂能显着翻转Millifolide C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论:欧蓍草倍半萜内酯化合物Millifolide C对人肺肿瘤细胞A549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凋亡活性;Millifolide C可通过上调A549细胞p53蛋白继而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这可能为蓍草倍半萜内酯化合物Millifolide C引起A549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半胱天冬酶抑制剂能够翻转Millifolide C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二、倍半萜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倍半萜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洋金花的化学成分
    1.1 醉茄内酯类
    1.2 生物碱类
    1.3 萜类
    1.4 黄酮类
    1.5 苯丙素类
    1.6 其他类
    1.7 化合物在不同药用部位的可视化分析
2 洋金花的药理作用
    2.1 平喘止咳
    2.2 解痉镇痛
    2.3细胞毒性
    2.4 抗银屑病
    2.5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2.6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7抗氧化
    2.8毒性
    2.9 其他
3 洋金花的临床应用
    3.1 手术麻醉
    3.2 银屑病
    3.3 帕金森病(PD)
    3.4 其他
4 结论与展望

(2)鼠尾草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鼠尾草酸的结构修饰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鼠尾草酸衍生物的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前言
    1 萜类
    2 黄酮类
    3 苯丙素类
    4 生物碱类
    5 醌类
    6 多糖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3)乌药中挥发油及生物碱成分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乌药的研究概况
        1.1.1 乌药的化学成分
        1.1.2 乌药的药理作用
        1.1.3 乌药的应用
    1.2 乌药中挥发油及生物碱的提取技术
        1.2.1 挥发油的提取技术
        1.2.2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提取技术
    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5 逆流色谱技术
        1.5.1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分离生物碱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乌药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及气质联用分析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乌药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方法
        2.2.2 乌药挥发油提取方法的优化
        2.2.3 数据处理
        2.2.4 乌药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乌药挥发油提取条件的优化
        2.3.2 乌药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
        2.3.3 乌药挥发油气质联用条件的优化
        2.3.4 乌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乌药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HPLC-ESI-MS/MS分析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乌药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3.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2.3 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
        3.2.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乌药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研究
        3.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确立
        3.3.3 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
        3.3.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3.3.5 乌药生物碱的质谱裂解分析
        3.3.6 乌药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
    3.4 小结
第4章 乌药生物碱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乌药生物碱的提取
        4.2.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的建立
        4.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2.4 结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
        4.3.2 高速逆流色谱条件的优化
        4.3.3 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效果
        4.3.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核磁图谱
致谢

(4)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萜类
    1.1 虾青素 (Astaxanthin)
    1.2 鼠尾草酸 (Carnosic Acid)
    1.3 青蒿素 (Artemisinin)
    1.4 乳香酸 (Boswellic Acid)
    1.5 马钱子苷 (Loganin)
2 黄酮类
    2.1 萘黄酮 (Naphthoflavone)
    2.2 非瑟酮 (Fisetin)
    2.3 芹菜素 (Apigenin)
    2.4 川陈皮素 (Nobiletin)
3 苯丙素类
    3.1 咖啡酸苯乙酯 (CAPE)
    3.2 丁香酚 (Eugenol)
    3.3 瑞香素 (Daphnetin)
    3.4 毛蕊花糖苷 (Acteoside)
4 生物碱类
    4.1 咖啡因 (Caffeine)
    4.2 小檗碱 (Berberine)
    4.3 苦参碱 (Matrine)
    4.4 胡椒碱 (Piperine)
5 醌类
6 多糖类
    6.1 灵芝多糖
    6.2 硫酸茯苓多糖
    6.3 仙人掌多糖
7 结语

(5)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中药的宝库作用
    1.1 从中药的功能出发
    1.2 从单味药或复方出发
2 民间草药的重要意义
    2.1 山莨菪中山莨菪碱的发现及新药654-2的研制
    2.2 满山红祛痰有效成分的发现及新药研发
    2.3 鸭胆子中苦木内酯类化合物的发现及抗肿瘤药开发
    2.4 罗布麻的利用价值不可估量
    2.5 其他民间草药
3 天然成分的引领作用
    3.1 五味子中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的发现及引领作用
    3.2 莨菪烷类生物碱的研究引领系列新药研发成功
    3.3 乌头碱类成分对新药研发的引领作用
    3.4 其他成分
4 结构改造的优化作用
    4.1 紫杉醇的结构优化
    4.2 青蒿素的结构优化及系列新药研发
    4.3 西地那非类药物的结构优化
    4.4 白桦酯酸的结构优化及抗肿瘤药物研制
    4.5 其他天然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5 仿生合成的前景巨大
6 代谢产物的重要启发
7 结语

(6)一种人工结香沉香在燃香、卷烟及精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沉香的应用
        1.2.1 应用于医药
        1.2.2 应用于香水
        1.2.3 应用于燃香
        1.2.4 应用于卷烟
    1.3 沉香精油的提取
        1.3.1 经典精油提取工艺
        1.3.2 精油提取新兴技术
        1.3.3 沉香精油提取研究
    1.4 人工结香技术研究及应用
        1.4.1 沉香结香机理
        1.4.2 人工结香方法
        1.4.3 人工沉香种植状况
    1.5 沉香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1.5.1 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
        1.5.2 人工沉香化学成分研究
    1.6 沉香应用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评价
        1.6.1 体外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评价方法
        1.6.2 燃烟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情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沉香燃烧粒相物及沉香精油挥发性物质检测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沉香及精油
        2.2.2 主要的试剂
        2.2.3 主要的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燃烧颗粒物收集方法
        2.3.2 燃烧颗粒物样品的处理
        2.3.3 沉香精油样品处理
        2.3.4 挥发性组分检测方法
        2.3.5 检测条件优化
        2.3.6 特征物质可靠性验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萃取溶剂对特征物质测定的影响
        2.4.2 溶剂用量对特征物质测定的影响
        2.4.3 萃取时间对特征物质测定的影响
        2.4.4 特征物质可靠性验证
        2.4.5 沉香燃烟粒相物及沉香精油中的化学成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香应用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评价方法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细胞及细菌
        3.2.2 主要的试剂
        3.2.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置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检测样品溶液制备
        3.3.2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MTT法
        3.3.3 基因毒性检测方法-Ames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TT方法吸收波长的选取
        3.4.2 细胞接种量选择
        3.4.3 MTT使用量的选择
        3.4.4 加MTT后反应时间的选择
        3.4.5 Ames菌种的选择
        3.4.6 培养时间对Ames试验的影响
        3.4.7 S9添加量对Ames试验的影响
        3.4.8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Ames试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结香沉香应用于燃香的效果及其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沉香来源
        4.2.2 细胞及细菌
        4.2.3 主要的试剂
        4.2.4 主要的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沉香燃烟粒相物挥发性成分检测
        4.3.2 沉香燃烟气溶胶颗粒检测
        4.3.3 沉香燃烟粒相物细胞毒性检测
        4.3.4 沉香燃烟粒相物基因毒性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挥发性物质
        4.4.2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燃烟粒相物粒子状态区别
        4.4.3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燃烟细胞毒性区别
        4.4.4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燃烟基因毒性区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结香沉香添加于卷烟的效果及其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沉香及卷烟来源
        5.2.2 细胞及细菌
        5.2.3 主要的试剂
        5.2.4 主要的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制备添加沉香的卷烟
        5.3.2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收集方法
        5.3.3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5.3.4 卷烟感官评价方法
        5.3.5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细胞毒性检测
        5.3.6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基因毒性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添加沉香后卷烟主流烟气挥发性成分区别
        5.4.2 添加沉香对卷烟吸味的影响
        5.4.3 添加沉香后卷烟细胞毒性的变化
        5.4.4 添加沉香后卷烟基因毒性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临界CO_2萃取人工结香沉香精油及其效果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沉香来源
        6.2.2 菌种
        6.2.3 主要的试剂
        6.2.4 主要的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预处理方法
        6.3.2 超临界萃取方法
        6.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6.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6.3.5 精油成分检测
        6.3.6 抗菌性能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浸泡对萃取率的影响
        6.4.2 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6.4.3 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6.4.4 夹带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6.4.5 时间对对萃取率的影响
        6.4.6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6.4.7 精油成分检测结果
        6.4.8 精油抗菌性能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固体培养樟芝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樟芝的研究进展
        1.1.1 樟芝简介
        1.1.2 樟芝培养方式
        1.1.3 樟芝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1.4 樟芝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结构与分类
        1.2.2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3 论文设计思路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固体培养樟芝中倍半萜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乙醇提取
        2.2.2 乙酸乙酯萃取
        2.2.3 乙酸乙酯浸膏的粗分
        2.2.4 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化合物1的结构解析
        2.3.2 化合物2的结构解析
        2.3.3 化合物3的结构解析
        2.3.4 化合物4的结构解析
        2.3.5 化合物5的结构解析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2种内酯类化合物对2种植物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现状
        1.1.1 具有杀菌活性植物的筛选
        1.1.2 植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1.2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1.2.1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构及生物活性
        1.2.2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医用活性研究
        1.2.3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农用活性研究
    1.3 天名精内酯酮研究概况
        1.3.1 天名精内酯酮来源与应用价值
        1.3.2 天名精内酯酮抑菌活性研究
        1.3.3 天名精内酯酮抑菌机理研究进展
    1.4 细胞内抗氧化机制的研究
    1.5 选题依据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及试剂
        2.1.2 供试菌种
        2.1.3 供试仪器与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毒力值
        2.2.2 线粒体基质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方法
        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试方法
        2.2.4 氧自由基含量测定方法
        2.2.5 草酸含量测定方法
        2.2.6 甘油含量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名精内酯酮和 α-亚甲基-γ 丁内酯抑菌活性显着
        3.1.1 天名精内酯酮对10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毒力
        3.1.2 α-亚甲基-γ-丁内酯杀菌活性筛选结果
        3.1.3 α-亚甲基-γ-丁内酯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毒力
    3.2 化合物处理后线粒体基质中氧自由基含量变化显着
    3.3 化合物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1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结果
        3.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
        3.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
    3.4 化合物处理对病原菌生物合成的影响
        3.4.1 草酸浓度测定结果
        3.4.2 甘油浓度测定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天名精内酯酮和 α-亚甲基-γ-丁内酯均有广泛的抑菌谱
    4.2 两种化合物均引起线粒体内氧自由基含量上升
    4.3 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显着
        4.3.1 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受到激发
        4.3.2 化合物处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影响显着
    4.4 天名精内酯酮能够使病原菌生物合成受到抑制
    4.5 下一步研究工作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LZ35菌株的萜类合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蛋白质结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2. 克隆策略
        2.1. 同源序列克隆法
        2.2. 染色体步移法
        2.3.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的筛选
        2.4. 基因组挖掘
    3. 微生物萜类合酶
        3.1. 真菌
        3.2. 细菌
    4. 晶体结构
    5. 研究展望
第二章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Z35菌株的二萜合酶基因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二萜合酶cyclooctatin synthase表达体系的构建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引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PCR反应
        2.2. PCR产物(或载体)酶切,酶连反应
        2.3. DNA片段的回收
        2.4.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2.5.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细胞制备
        2.6. 质粒DNA的转化(氯化钙法)
        2.7.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3. 实验结果
        3.1. native二萜合酶
        3.2. Se-Met二萜合酶
    第二节 二萜合酶CYC的蛋白表达和纯化
        1. 实验材料
        1.1. 常用试剂及配制
        1.2. 培养基
        1.3. 缓冲液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异源表达和纯化
        2.2. 蛋白SDS-PAGE电泳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native CYC蛋白的表达、纯化
        3.2. Se-Met CYC蛋白衍生物的制备
    第三节 二萜合酶CYC晶体的获得和结构解析
        1. 实验材料
        1.1. 蛋白结晶用试剂和材料
        1.2. 晶体衍射收集数据用仪器和材料
        2. 蛋白质结晶实验方法
        2.1. 晶体初筛方法:气相扩散技术(Vapor Diffusion Method)
        2.2. 晶体优化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CYC蛋白质晶体的获得
        3.2. 晶体结构解析
    第四节 CYC蛋白与底物共结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底物类似物纯化
        4.2. 共结晶
    第五节 二萜合酶基因cyc的过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引物
        1.3. 试剂
        1.4. 培养基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子生物学
        2.2. 菌株的培养及保藏
        2.3. 质粒DNA电转化
        2.4. 链霉菌基因组DNA快速提取
        2.5. 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2.6. 接合转移
        3. 实验结果
    第六节 二萜类天然产物的提取纯化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常用显色剂
        1.3. 实验仪器
        2. 发酵用培养基
        3. 实验方法
        3.1. 链霉菌发酵培养和代谢产物提取
        3.2. 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方法
        3.3.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4. 实验结果
        4.1. 发酵培养和提取代谢产物
        4.2. 提取物分离纯化
        4.3. 分析讨论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Z35菌株的两个倍半萜合酶基因的克隆和异源表达
    前言
    第一节 倍半萜合酶基因pen的克隆、异源表达和结晶
        1. 实验材料
        1.1. 质粒和菌株
        1.2. 引物
        1.3. 试剂
        1.4. 仪器
        1.5. 培养基
        2. 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pentalene synthase表达体系的构建
        3.2. pentalene synthase的蛋白表达和纯化
        3.3. pentalene synthase结晶
    第二节 倍半萜合酶基因geo的克隆和异源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质粒和菌株
        1.2. 引物
        1.3. 试剂
        1.4. 仪器
        1.5. 培养基
        2. 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eosmin synthase表达体系的构建
        3.2. geosmin synthase的蛋白表达
        3.3.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一、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
        1. 二萜合酶基因cyclooctatin synthase gene cyc的研究
        2. 两个倍半萜合酶基因的克隆和异源表达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欧蓍草中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欧蓍草中 21 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欧蓍草中倍半萜内酯化合物Millifolide C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倍半萜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倍半萜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朱金莲,邓颖嘉,何燕珊,王瑞,匡海学,王秋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3)
  • [2]鼠尾草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梁新新.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3]乌药中挥发油及生物碱成分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D]. 赵琳.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5)
  • [4]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 梁新新,魏静,于浩飞,张兰春,胡炜彦,袁鑫,刘丹丹,张荣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21)
  • [5]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J]. 谢晶曦,刘延泽. 中草药, 2017(08)
  • [6]一种人工结香沉香在燃香、卷烟及精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周瑢.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固体培养樟芝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D]. 崔旭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8]2种内酯类化合物对2种植物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杨春白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9]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LZ35菌株的萜类合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蛋白质结晶[D]. 张秀蕾. 山东大学, 2014(11)
  • [10]欧蓍草中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于盼盼.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倍半萜类化合物对有机磷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