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可以定制吗?

天赋可以定制吗?

一、人才可否定制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宇[1](2021)在《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文中认为官箴书即为官之箴言,是中国古代阐释为官道德与从政经验的特殊着作形式。近年来,官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尚有深入空间: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成果相对侧重于文本内在信息的梳理,而疏于从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或政治生态等角度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其次,在研究对象上,明宣宗御制《官箴》作为极罕见的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因此,兼顾官箴文化和政治文化两个维度对明宣宗御制《官箴》加以全面解读,是对学界现有成果的一次有益补充。本文以明宣宗御制《官箴》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而动态地考察了该文献的出台背景、写作主体、阅读客体、基本内容、写作手法、流传方式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出其两个维度的文献地位和文献价值:一是,官箴文化维度。其一,较之主流官箴文献,明宣宗御制《官箴》具有以下内在特性:从写作主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由各级官吏所作,而此箴的作者是皇帝本人,这也导致它在语气态度、箴规力度、逻辑起点等方面,衍生出与主流官箴书的多重差异;从阅读客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为面向全体官吏或特定层级(类别)官吏所作,而此箴逐一针对三十五个(类)国家机构的主官加以训谕,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从中心内容角度看,主流官箴书有“为官之道”与“从政经验”两大取向,而此箴既有道德性,又有针对各岗位官员的现实性;从写作手法角度看,主流官箴书以概论体和语录笔记体居多,行文风格相对自由,而此箴采用了较为罕见的“百官箴体”,且通篇四言,无一句例外。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促使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此箴无论是在强化“官箴”文体,还是深化官箴文化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历史性的推进作用:从作品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作品数量骤增、篇幅扩大、体裁创新、内容多元化;从作者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创作的主体意识强化,不仅作者数量骤增,作者所处的政治、文化、社会圈层也迅速扩大。二是,政治文化维度。其一,明宣宗御制《官箴》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其中关于诸司官员职责和道德的说法已经不是主流官箴书的温和劝勉之语,而是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和要求,其精神要旨也不再是主流官箴书基于官僚群体内部利益的功利性诉求,而是皇权对诸司官员服务帝制国家的相关期待。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皇帝对内外诸司的政治定位、对各机构主官政治角色的理解,实际上还具有类似行政法典与道德法典的文献属性,并代表了皇帝总结过去、治理当下、寄望未来的现实政治意图。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应对王朝统治策略上的“宽严”之辨,整顿官僚队伍,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殊性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典章制度史书的分析价值,这一点与宣宗的深层用意有关。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将各主要政府机构的职能、运作方式、地位和重要性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对帝国政治结构作出体制和机制上的统筹、布局和规划。其三,明宣宗御制《官箴》清晰地表达了明宣宗朱瞻基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秩序及其治国理念。宏观来看,此箴的根本政治诉求是巩固明朝统治秩序,确保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局势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政治过程的有序运行。具体来看,要全面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国家机关层面的总体设计,二是官僚队伍层面的道德规范。其四,明宣宗御制《官箴》既是明宣宗朱瞻基构建理想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是宣德朝政治实践的缩影和成果,同时也是串联起明代政治生态演变的一条线索,并构成了明代乃至整个帝制时代政治文化的一种象征:一方面,此箴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契合性。从权力互动角度看,此箴是皇权对官僚权力的一次正面界定,它不仅表达了皇帝对于官僚士大夫政治角色的理解和要求,实际上它也是皇权对于宋代以来逐渐活跃的士大夫政治所作出的一次积极回应;从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角度看,此箴更高度契合了儒家士大夫“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在明代后来的历史中,此箴逐渐凝结为一种理想政治的典范和“祖制”依据,它不仅在官僚士大夫中间广为传颂,甚至直接构成了其对抗现实政治的有力武器。明代中后期舆论场高度活跃,以激扬道德、鼓励政治批评为基本精神,此箴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推演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此箴也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分歧性。从君主专制政体的精神内核角度看,此箴本质上是明初皇权政治发展演变的产物,遵循的是一套相对独立于士大夫政治的运行逻辑。它既是明初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同时又反映了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从思想渊源角度看,此箴也透露出与儒家士大夫政治理念的重要差别。根据此箴提及孔子的两次表述,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周”所代表的帝王治统,而非儒家士大夫所尊崇的“孔孟”道统。而在帝制时代,治统与道统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性,从根本上说,是秩序观与民本观、“私”与“公”的分歧。

张路锦子[2](2021)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下SP航空的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王连柱[4](2021)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文中指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欲解决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还应加强语言本体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汉、印、阿、希四个民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广泛的影响力,研究好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提出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印、阿、希四种民族语言及其及物性系统作为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增进人们对四种语言、四个民族的认识,让民族沟通之路更为通畅。纵观语言研究史可知,史上论及及物性这一重要且复杂语言现象的学者众多,总结来看,他们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即(形态)句法及物性和语义及物性。最先从意义层面探讨语义及物性的学者是Halliday,其将及物性视为小句经验功能的一部分,作用是把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各种经验用“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表达出来。Halliday和Fawcett的及物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英语建构的,而每种语言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该语言特征相适应的及物性系统。多位学者如Caffarel、Teruya和何伟已相继建构起针对法语、日语和汉语的及物性系统。此外,有些学者如Lavid、Matthiessen和何伟已经尝试开展及物性系统的跨语言比较或对比研究,或者类型学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覆盖的语种和语料也不够丰富,且没有将语言比较或对比与文化、思维层面的阐释相结合,追问何以呈现此样不同。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指出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以及何伟关于及物性系统建构的研究为指导,借助比较和对比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印、阿和希四语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共性和殊性,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对殊异背后所隐伏的深层动因进行解释,以期补益于人们对四种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及物性过程类型出发,本研究发现,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有五点共性特征:丰富性、层次性、张力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丰富性指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均拥有丰富的过程类型和多样化的参与者角色,都能够有效表征发生在物质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关系世界的认知经验。层次性指四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均可按照具化程度,区分为上层、基本层和下层过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人们可以选择基于上层、基本层甚至是下层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张力性指当受到使用语境、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牵制”时,小句从本应属的某种过程类型变成了另一种过程类型,或者小句的过程类型难以分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隐喻性指一种及物性过程会被隐喻化为另外一种过程,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功能角色可能会随之出现变化。抽象性指四语及物性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过程之间存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出发,本研究发现,虽然四语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均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种语义成分,但它们的相对序位、省略与凸显、整合程度等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呈现出:1)“参与者”前置,“过程”通常不居于小句句首,“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略多,有一定位置自由度;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较高比例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居中,语义整合程度稍高等显着特征。印地语呈现出:1)“过程”后置,“过程”的位置固定、单一,“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少;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成分整合类型最少,语义整合程度最低等显着特征。阿拉伯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过程”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多,位置自由度最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没有“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最高等显着特征。希腊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参与者”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较多,位置自由度较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有少量“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较高等显着特征。四语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上的殊异,是由四个民族不同的认知、思维直接导致的,但殊异产生的最终根源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汉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儒道文化,及由其而生的事理逻辑思维、时间性思维、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顺序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非常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印地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印民族的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论辩逻辑思维、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直觉证悟思维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较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低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阿拉伯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阿民族的沙漠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非常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希腊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希民族的商贸文化、科学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探究不同语言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阐释殊异产生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而且对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理解大有补益。

刘波[5](2021)在《明清藩封体制视角下的朝鲜王朝国家机构》文中研究指明百年来,中外学界对朝鲜国家机构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学界前贤考察议政府和备边司等机关的职能与沿革运作,又阐述朝鲜政治体制与中国典制之间存在关联,但并未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机构的组织方式和权力运行的基本特征,且选择的对象仅局限在各职事机关。此外,研究者往往将朝鲜国家机关的研究局限在政治制度史框架内,未曾放置于更宏大的明清时代中朝政治秩序结构内进行探讨。本文旨在梳理朝鲜政治组织架构和权力支配结构的总体面貌,并以“藩封体制”视角审视中朝政治秩序对朝鲜国家机构建置和权力运行产生的影响。学界通常以“华夷秩序”“朝贡关系”“朝贡体制”“朝贡贸易关系”或“朝贡贸易体制”等作为诠释明清时代对外交往性质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明清中国与朝鲜关系的不同侧面,固然有其学术价值,然惜在过分强调的是明清中朝关系框架下的行为活动,既未指明朝贡行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也未界定朝贡主体的范围界限,因而使用模糊的或统摄性的概念去考察中朝关系的基本属性时,反而会冲淡所得结论的严谨性,甚至会将明清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混为一谈。鉴于“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关系”等概念削弱了明清中国和朝鲜王朝关系性质的独特性,故本文提出和采用藩封体制概念。本文认为,明清中国与朝鲜通过政治和军事活动确立了君臣名分,二者共同构筑了较为稳定的带有权力秩序性质的藩封体制。在此种政治体制框架下,朝鲜遵循以明清中国为权威中心的政治秩序,有藩屏天子和事大中国之任,而明清中国视朝鲜为藩属国,积极履行“字小”和怀柔远人之责。本文运用藩封体制视角对朝鲜国家机构进行系统考察后,认为朝鲜不在明清中国管辖的行政范围内,可以“自为声教”,其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与运作却深受藩封体制下“上国”典制文化的影响,权力结构间也渗透着藩封体制的政治秩序。朝鲜国王的统治名义主要通过明清皇帝颁赐王爵、赐金印、赐舆服和赐谥号等途径获取,其又充分利用在藩封体制攫取的名分,以诸侯名义确立多项礼制法规,由此确立域内的统治合法性。王储权力与王权强弱紧密相关,国王通过请求明清皇帝册封王储爵位、自行制定和颁布王储的礼仪制度等方式,确立王储在藩封体制权力秩序中的礼制名分,以提高和强化王储在境内的权威。国王和王储以下的诸司百官并不受爵于明清皇帝,国家庶务和官员任免自理,这使得朝鲜政治制度建设和运作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但诸司百官的设置与权力运作保持本国“土俗”特征之余,作为国王的“陪臣”,也深受藩封体制的影响。朝鲜政务统领机关经历了都评议使司—议政府—备边司的转变。都评议使司被改置成议政府,是李芳远在藩封体制恢复后,为进一步伸张王权,仿照明朝废黜宰相之法对国政运营格局进行改制的结果。16世纪中叶,明朝和朝鲜同时陷入“南倭北虏”困境。在藩封体制边疆危机背景下,议政府署理和审议国政形同虚设,而备边司作为临时统筹边地军务的机关崛起,并最终在“壬辰倭乱”后确立统领国政之权。朝鲜中央政务执行机关围绕“六曹”展开,即“六曹”及分率的各属司具体执行庶务,承政院等阙内机关协助国王掌控和调整“六曹”施政,监察和谏诤机关纠察“六曹”政务过失,军政分离的军事机关独立于“六曹”之外,宗亲府等机关优礼宗亲勋贵,汉城府专管王京事务。“壬辰倭乱”后添设“六曹”行政体系之外收支“大同法”米谷的宣惠厅等机关,但目的是解决此前六曹分理政事时权力运行不畅和效率低下的困境。以上机关的总体布局,是太宗至成宗时期君主加强集权的产物,同时也是朝鲜认同和效仿明朝制度,进而改造国初承袭高丽旧制的结果。朱元璋赐朝鲜国号,郑道传等人把明朝与朝鲜比作成周与箕子,这造就了朝鲜君臣模仿周代六官和明代六部之制编纂国家政典,并按“六典”体例运营国政的政治思维。朝鲜地方政务分理机关分作行政和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和土官衙。它们的职能是为国王代行守土,在朝鲜制定的在藩封体制官爵序列中有其名分,但因处于外方而不直接参与事大活动,受藩封体制的直接影响要弱得多。朝鲜国家机构的体系布局固然与王权伸张或收缩、权力支配结构、政务运作方式等因素相关,但它亦受藩封体制的影响而进行调整,且权力支配结构间渗透着藩封体制的层级性政治秩序。明清中国并不直接干涉域外藩国政治体制的建设和运作,这使得朝鲜设计、组织和变革国家机构时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通过梳理,朝鲜国家机构的变革损益与周边局势的变动存在密切关联,权力结构总体呈现出完整的金字塔式特点,但其组织方式过于繁冗,政务运作不时出现“统而失序”,而且还存在两班职官阶层固化和“贵族政治”等基本特征。

梁炜莹[6](2020)在《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国内普通中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自此,地方和学校选修课逐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各中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这类具备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及具有一定活动课程性质的中学选修课程,俗称为中学特色课程。然而,传统中学对于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仍停留在以国家课程授受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层面内。随着近年来中学特色课程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开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中学教学用房空间愈发无法适应中学特色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不断改良的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学校园纷纷针对新开设的特色课程,调整和改造原有的教学用房空间。新建的中学校园,也纷纷针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特色课程内容,采用更具创新适应性的教育空间设计。针对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中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的热点。论文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学特色课程的主流开课类型和授课模式,并提出对应类型课程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和环境氛围。在问题导向下,论文由整体到局部,从校园总体空间组织、平面功能组织、教学空间单元具体布局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逐层分析针对特色课程开展需求,未来中学校园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学空间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建筑学的设计手段,去满足功能的需求、营造合适的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作为理论的践行和检验,将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并总结设计要点和设计趋势,供未来更多相似的项目参考。

何梓秋[7](2020)在《虚拟拆装训练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机械设备的装配和拆卸是制造业的重要工序,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拆装技能培训能够有效降低培训成本、避免培训风险的发生,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然而,由于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拆装任务繁多,各项任务均需要开发相应的VR训练程序,并且往往还需要开发演示、练习等几个VR培训模式。如果对各项任务、各个模式逐一进行定制化开发,将需要非常长的开发周期,耗费企业大量的成本。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虚拟拆装训练生成系统,使企业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便捷高效地开发VR拆装训练程序,从而降低企业耗费在虚拟拆装技能培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XML的拆装操作参数化表达方法,该方法首先提炼出常见拆装操作的共同特征,将常见的拆装操作划分为几种几何运动,并使用统一的若干个参数描述一个拆装操作过程,最终将这些参数存储为XML格式的数据文件。以此数据文件为核心设计了系统的框架,系统通过一个可视化编辑器进行拆装任务的模型和数据文件编辑;通过虚拟拆装训练平台下载一个拆装任务的模型和数据文件,即可进行该任务的虚拟拆装训练。(2)提出并实现了拆装任务可视化编辑器的关键算法与方法。利用屏幕空间到世界空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了鼠标调整模型位姿和相机位姿的方法,基于该方法用户可以直观地编辑出虚拟拆装任务所需的各项模型,并且基于该方法用户能够通过直接操作零件模型编辑出一个拆装操作的多个参数;提出并实现了使用三维A*寻路算法获得零件移动路径参数的方法,并利用射线检测对所获得的路径进行平滑处理,使VR拆装演示模式中零件能够自动寻路;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元连线的拆装序列可视化编辑方法,使用户能够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编辑复杂的拆装序列。利用上述关键方法,用户能够直观、便捷地编辑出一个拆装任务的模型文件和数据文件。(3)提出并实现了虚拟拆装训练平台中的关键算法与方法,利用DOM技术实现了XML数据文件的解析,通过解析后的数据类集合实现了基于拆装序列的数据呈现方式;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和产生式规则的VR拆装的操作-响应模型,基于此模型和碰撞检测构建了虚拟拆装的交互功能,并利用图形学计算实现了各种操作类型的计算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虚拟拆装任务自动演示方法,该方法通过读取XML数据文件中的参数,结合图形学计算实现拆装的自动演示,无需额外制作演示动画。(4)结合上述研究,设计并实现了虚拟拆装训练生成系统,对系统的拆装任务可视化编辑器、虚拟拆装训练平台和学员用户系统三大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张睿壮[8](2020)在《清代礼部琼林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琼林宴系皇帝在殿试传胪后,恩赐殿试读卷官以下诸考官与新科进士的科举宴筵。其源于唐宋时期的“曲江会”与“闻喜宴”,元明时期谓之“恩荣宴”。清代琼林宴为礼部负责主办,作为朝廷国宴其程序皆有定制。宴前先由礼部尚书具题,奏请皇帝钦定举办日期,委派内大臣主持宴席,并遣护军统领维护宴席秩序。同时礼部行文光禄寺、鸿胪寺、乐部等衙门洽商协办具体准备事宜。宴日当天礼部大堂乐曲高奏,熏香环绕,典礼庄重严谨。新科进士行“簪花”礼等仪式后,按席别落座品尝美食佳肴,共沐皇恩。宴席结束后朝廷按定制恩赐旗匾银两及朝冠服饰,新科进士上表谢恩。清廷秉承以仁孝治天下,崇尚尊老敬老,礼遇耆宿进士,赋予优厚的政治待遇。乾隆十六年(1751),适逢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帝为向天下宣扬孝道之名,特赐恰逢会试周甲之年的原任詹事黄叔琳重宴琼林,从而创立了重宴琼林制度,遂与入学之重游泮水、乡试之重宴鹿鸣,共同构建了颇具特色的科举筵宴文化。至此,进士逢会试中式周甲之年,仍长寿健在,获皇帝恩准,可与新科进士同赴琼林宴,尽享旷世殊荣,进而成为定制。清代士人从童生垂髫到金榜题名,乃至逢登科周甲之年重宴琼林,颇为不易。而重宴琼林者,经本文考辩,仅为二十一人,真可谓凤毛麟角。清廷重视科举考试,拉拢、重用汉人士子,利用恩赐新科进士赴琼林盛宴,赋予其优厚政治待遇,强化国家认同意识,以达到巩固自身统治之目的。而礼遇耆宿进士重宴琼林,倡导优老尊老社会风尚,崇尚学问,拓展栽培科举氛围,从而激励后学报效皇权,为国家尽心效力。可见,清代琼林宴相关定制与实施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政治寓意。清末时期,政局动荡,西学东渐浪涌,国家财政困窘,琼林宴亦由兴盛转向凋敝。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伴随科举制度的正式废除,琼林宴亦走向终结。作为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琼林宴的衰败直至消亡亦反映出华夏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艰难历程。

史婷[9](2020)在《南宋中兴期试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影响深远,始于隋,经过唐代的继承和发展,到宋代已经成熟,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方式,并延续千年。其中,有宋一代,科举取士作为统治者高度集权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意义深远,特别是仁宗朝科举改革提出重策论、轻诗赋,至神宗时期确定以策论为上,这种务实的考试文体正式进入科举舞台。试策是一朝社会情态的缩影,不仅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诉求,更突出了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才能和时代责任感,具有政治、文学、史学多重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截取南宋王朝“中兴”时期这一时段的试策进行研究,通过对南宋中兴期试策文本的具体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研究这一时期试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明晰试策这一文体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对其中的殿试策文进行主要研究,分析御试策的写作内容、模式和讽谏传统,明确其意义。最后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南宋文人士子策文中反映的精神面貌,梳理其思想体系。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截取的时间段南宋“中兴期”进行辨析和定位,其次明确南宋中兴期试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再次探讨南宋中兴期试策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对宋代试策的研究学界已有成果,但缺乏具体的研究,且对文本的摄入量是不足的,多集中在史学界,对试策文学价值认识有待进一步发掘。最后论述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方法。第一章首先对试策这一科举文体进行溯源,明确其产生、发展、定型的脉络,以及在科举中地位的变化,了解南宋试策的渊源。对试策产生的渊源,主要围绕其进步性来写,即从贵族世袭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进士取士,唐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重策论而轻诗赋,神宗是试策成为定制,元明清袭之来梳理,其次分析试策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章对中兴期试策按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按照命题及答题形式的不同,以实策、拟策两类切入,剥离出御试策作为单独的一节。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对试策进行具体分析,明晰试策中反映的南宋中兴期的社会面貌,同时了解文人士大夫高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手法及其社会责任感。第三章研究南宋中兴期试策的特点。这一时期试策的特点呈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即御试策与普通试策在写作过程中呈现出的同与异。感情充沛,为情造文;理顺辞畅,逻辑突出;针对性强,时事性明显。兼具时事性与导向性;程式化与功利性,即劝上与颂圣的统一;实用性与文学性,凸显了高超的艺术技巧。第四章以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为例,分析其策问所反映的思想特点,深入研究其大一统和爱民惠民的思想体系。文章结语部分通过总结全文,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缺点,明确今后继续研究的着力点与视角。

潘三多[10](2019)在《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P银行为例》文中认为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积累了诸多成果,有助于金融体系的繁荣稳定,在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背后也积累了一些结构上的问题。为了防止现阶段和未来的资管业务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弥补目前监管规章制度的缺陷和短板,《资管新规》应声而出,监管层要求资管业务(对应银行的就是理财业务)要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风险自担”的本源中去。在此前的研究中,针对我国境内中小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很少,对中小型法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借鉴意义不大,研究不具有普适性。本文立足于《资管新规》的背景之下,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国内外研究的情况,结合了目标市场营销理论、4Ps营销组合理论、7Ps服务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等营销理论,同时针对P银行进行实际案例研究,得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经历了起步萌芽、政策导向、高速崛起、稳定前行这四个阶段。其中,在《资管新规》的严控之下,P银行理财业务正处在政策导向阶段。同时银行理财是资管行业主角,银行理财客户以个人为主,整体理财业务的市场中,体现出国有大行总量占优,股份行小而美的竞争格局。然而,由于受传统理财观念束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理财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仍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层次不够高和高素质人才匮乏等问题。案例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P银行的客户以及P银行和Z银行部分理财经理的面谈及电话访谈,并结合了同地区同行业的Z银行情况进行对比后,了解到P银行在河南省地区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的行业环境,既有优势又有不足。通过分析发现了P银行在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中现存的问题,并在行文最后提出了在客户需求、营销渠道、专业人才、营销手段及环境等四个层面十个小点具体适用于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营销中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旨在为《资管新规》下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人才可否定制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可否定制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官箴文化的发展与宣宗御制《官箴》的出台
    第一节 明初以前官箴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发轫期
        二、成长期
        三、成熟期
    第二节 仁宣时期的官制与官员
        一、近侍机构
        二、中央行政系统
        三、地方行政系统
        四、军事管理系统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历史背景
        一、由严入宽: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政治环境
        二、官风颓弛: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直接原因
第二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
        一、宣宗圣谕
        二、箴言三十五篇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特点
        一、以皇帝本人为制箴主体
        二、以内外诸司为阅读客体
        三、以道德训诫为中心内容
        四、以四言韵文为体式风格
第三章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时代政治生态的构建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期许
        一、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构想
        二、宣宗御制《官箴》的官德要求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朝行政治理
        一、肃纲纪
        二、汰冗官
        三、简贤才
    第三节 蒸然之象:宣德朝政治生态的转变
        一、大醇小疵的官场风气
        二、宣宗的帝风与宣德时代的君臣关系
第四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
        一、文本形态《官箴》的流传
        二、特殊形态《官箴》的流传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箴书的影响
        一、官箴作品的繁荣发展
        二、官箴作者的广泛参与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场与官风的影响
        一、正己:官德的培养
        二、谏君:圣德的培养
第五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在精神脉络与明初政治文化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君主专制
        一、御制与官箴: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
        二、共生与合作: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士大夫政治
        一、得君与行道:官僚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二、周孔与孔孟: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的必然冲突
结论
    一、明宣宗御制《官箴》的官箴文化定位
    二、明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种和语料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及物性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及物性
        2.2.1 句法及物性
        2.2.2 语义及物性
    2.3 及物性系统
        2.3.1 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2 加的夫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3 融合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4 其他及物性系统
    2.4 及物性系统的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4.1 双语比较或对比
        2.4.2 多语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及物性理论及及物性、及物性系统的层次归属
        3.2.2 及物性和及物性系统的概念
        3.2.3 及物性系统的建构
    3.3 研究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语料的处理与使用
        3.3.3 语言与认知、思维和文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共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4.1 引言
    4.2 丰富性
        4.2.1 及物性系统丰富性的世界经验基础
        4.2.2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2.3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3 层次性
        4.3.1 及物性系统层次性的生物学基础
        4.3.2 及物性系统的层次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3.3 及物性过程的层次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4 张力性
        4.4.1 何谓张力性
        4.4.2 及物性系统的张力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4.3 一种认知经验与多种经验过程: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4.4 一种经验过程与多种认知经验: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5 隐喻性
        4.5.1 隐喻性的思维基础
        4.5.2 及物性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4.5.3 及物性隐喻的跨语言普遍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6 抽象性
        4.6.1 何谓抽象性
        4.6.2 及物性系统的相对抽象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6.3 不同层次及物性过程的相对抽象性
    4.7 小结
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5.1 引言
    5.2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2.1 关于序位和语气
        5.2.2 汉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3 印地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4 阿拉伯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5 希腊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3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3.1 关于感叹语气
        5.3.2 汉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3 印地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4 阿拉伯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5 希腊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4 “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1 关于“环境”
        5.4.2 汉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3 印地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4 阿拉伯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5 希腊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6 “环境”序位的跨语言比较
    5.5 “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与凸显
        5.5.1 关于省略
        5.5.2 汉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3 印地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4 阿拉伯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5 希腊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6 “参与者”或“过程”省略的跨语言比较
    5.6 “参与者”“过程”等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1 关于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2 汉、印、阿、希语中“复合参与者”现象
        5.6.3 汉、阿、希语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重合
        5.6.4 阿、希语中“参与者”同“过程”的并合
        5.6.5 语义成分分立与整合的跨语言比较
    5.7 小结
第六章 从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看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6.1 引言
    6.2 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
    6.3 从民族认知看殊性
        6.3.1顺序象似性(自然顺序)和突显象似性(规约顺序)
        6.3.2 由背景到图形和由图形到背景
        6.3.3 认知突显与不突显
        6.3.4 范畴化与去范畴化
    6.4 从民族思维看殊性
        6.4.1 事理逻辑(类比)思维(汉)、形式逻辑(演绎)思维(希、阿)和论辩逻辑(演绎+类比)思维(印)
        6.4.2 时间性思维(汉)、空间性思维(希、阿)和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印)
        6.4.3 悟性(直觉)思维(汉)、理性(逻辑)思维(希、阿)和直觉证悟思维(印)
        6.4.4 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汉)、分析性思维(希、阿)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印)
    6.5 从民族文化看殊性
        6.5.1 农耕文化(汉)、商贸文化(希)、沙漠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阿)及多元文化(印)
        6.5.2 儒道文化(汉)、科学文化(希)和宗教文化(阿、印)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缩略表
    附录2 参与者角色术语缩写表
    附录3 英汉姓名对照表
    附录4 英汉术语对照表
    附录5 语言标注指南
    附录6 汉语文本语料
    附录7 印地语文本语料
    附录8 阿拉伯语文本语料
    附录9 希腊语文本语料

(5)明清藩封体制视角下的朝鲜王朝国家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文框架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明清时代中朝“藩封体制”的权力构造与政治秩序
    第一节 明清中朝关系属性研究的主要概念
    第二节 明清中朝“藩封体制”的建立
        (一)明初中朝藩封体制的建立
        (二)清前期中朝藩封体制的重构与巩固
    第三节 明清中朝藩封体制中的等级秩序与权力差异
    小结
第二章 国王
    第一节 国王的权力与地位
        (一)国王的权力
        (二)朝鲜国王在藩封体制中的角色与地位
    第二节 王储的权力与地位
        (一)王储的权力
        (二)朝鲜王储在藩封体制中的名分和地位
    小结
第三章 都评议使司、议政府与备边司
    第一节 都评议使司
        (一)都评议使司的创设与职能
        (二)都评议使司的组织方式与权力运行
        (三)都评议使司与国王的权力关系
    第二节 议政府
        (一)议政府的设立
        (二)议政府权力收缩与“六曹”分理国政格局的确立
        (三)议政府政务复核与审议权的更张
        附:都统府
    第三节 备边司
        (一)备边司的建置
        (二)备边司的职能与组织方式
    小结
第四章 中央政务执行机关
    第一节 协助国王处理政务的阙内机关
    第二节 “六曹”及其分率的政务机关
        (一)吏曹及其统辖的属司
        (二)户曹及其统辖的属司
        (三)礼曹及其统辖的属司
        (四)兵曹及其统辖的属司
        (五)刑曹及其统辖的属司
        (六)工曹及其统辖的属司
    第三节 “壬辰倭乱”后新置政务官厅
    第四节 监察与谏诤机关
    第五节 中央军事机关
    第六节 汉城府与“京畿四府”
    第七节 宗亲勋贵之优礼机关
    第八节 中央政务机关的设计布局与藩封体制的关联
    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务分理机关
    第一节 八道及诸府州郡县行政与司法机关
    第二节 八道及诸府州郡县军事机关
    第三节 土官
    小结
结论:朝鲜王朝国家机构的基本特征
    (一)国家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深受藩封体制的影响
    (二)国家机构的调整变革与外部局势的变动密切关联
    (三)金字塔式的权力支配结构
    (四)国家机构组织过冗与权力运行中的“统而失序”
    (五)两班官僚阶层的固化与“贵族政治”
附录 图表
    附表 1:朝鲜文武两班散职资阶表
    附表 2:高丽、朝鲜王朝与中国纪年对照简表
    附图 1:世祖至中宗时期国家机构组织图
    附图 2:宣祖至哲宗时期国家机构组织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开展需求及对教育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2.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与用房需求
        2.1.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
        2.1.2 特色课程的用房需求
        2.1.3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相关教学用房的配比要求
        2.1.4 特色课程专用用房设计要求的空白
    2.2 中学特色化教育对教育空间的设计需求
        2.2.1 满足课程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需求
        2.2.2 教育空间的开放化、灵活性需求
        2.2.3 教育空间组织的高效化需求
        2.2.4 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的设计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授课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工作内容
    3.2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
    3.3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3.3.1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开课情况
        3.3.2 调研对象的访谈情况总结
    3.4 特色课程教育空间需求的问卷调研
        3.4.1 问卷调研的内容和对象
        3.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3.4.3 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5 调研对象的教育空间使用现状
        3.5.1 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3.5.2 实地调研现场情况总结
    3.6 调研总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4.1 常见的中学校园总体布局
        4.1.1 离散型布局
        4.1.2 串联型布局
        4.1.3 集聚型布局
        4.1.4 垂直复合型布局
    4.2 中学校园常见的单体平面布局及其创新设计
        4.2.1 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2 折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3 中庭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4 合院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5 锯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3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4.3.1 公共空间串联布局缩短走班距离
        4.3.2 营造纵向多元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4.3.3 学习组团平面提供共享空间
        4.3.4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校园空间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的教学空间布局
    5.1 从行政班教室到走班教室
        5.1.1 传统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5.1.2 适应走班功能的教室设计
    5.2 科学技术类教学用房的特色化设计
        5.2.1 传统科学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5.2.2 实验教室、辅助用房与办公用房的混合布局
        5.2.3 实验教室的多元化布局
        5.2.4 地理教室的独立设置和特色化设计
        5.2.5 科技教室和科技活动室的功能创新
    5.3 艺术文化类特色课程教学空间设计
        5.3.1 传统艺术文化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5.3.2 国学特色课程的教学空间设计
        5.3.3 绘画美术空间和工艺美术空间的分区设计
        5.3.4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多功能复合
        5.3.5 根据办学条件补充设置乐器教室
    5.4 生活健康类特色课程空间
        5.4.1 传统生活健康类公共教学用房的设计要求
        5.4.2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空间
        5.4.3 生命教育组团空间概念的引入
        5.4.4 阅读特色课的开展空间
    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创新设计
        5.5.1 传统合班教室、多功能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求
        5.5.2 微格教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
        5.5.3 调整阶梯教室的起坡位置
        5.5.4 风雨操场的特色设计和多功能运用
        5.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开放化设计
    5.6 中学特色课程教学用房的设计要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模式的教育公共空间氛围营造
    6.1 教育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策略
        6.1.1 门厅、架空层的混合功能利用
        6.1.2 结合公共阶梯的开放空间设计
        6.1.3 学习组团式布局的公共空间设计利用
        6.1.4 模糊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6.1.5 交通空间的装饰设计和扩大利用
        6.1.6 半地下空间、下沉庭院、屋顶平台的利用
        6.1.7 边角空间的利用
    6.2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氛围营造手法
        6.2.1 校园风格及色彩系统的设计
        6.2.2 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
        6.2.3 校园特色课程成果的展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
    7.1 DW学校概念性方案设计
        7.1.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7.1.2 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7.2 SM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教学空间改造设计
        7.2.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7.2.2 特色空间改造设计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附录二 教师问卷内容
    附录三 学生问卷内容
    附录四 实地调研案例现场情况记录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7)虚拟拆装训练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虚拟现实可视化开发工具
        1.3.2 虚拟现实拆装训练系统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的功能设计
    2.1 需求分析与系统框架设计
        2.1.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2.1.2 系统框架设计
    2.2 基于XML的拆装信息表达方法
        2.2.1 常见拆装操作的参数化描述
        2.2.2 拆装信息数据文件的设计
        2.2.3 拆装信息数据文件的C#映射
    2.3 拆装任务可视化编辑器的设计
    2.4 虚拟拆装训练平台的设计
        2.4.1 演示模式的设计
        2.4.2 练习模式的设计
        2.4.3 考核模式的设计
    2.5 学员用户系统的设计
    2.6 数据库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拆装任务可视化编辑器的关键算法与方法
    3.1 三维可视化界面操作功能构建
        3.1.1 屏幕空间与世界空间的相互映射关系
        3.1.2 变换辅助标记的设计
        3.1.3 鼠标调整相机位姿的原理与方法
        3.1.4 鼠标调整模型位姿的原理与方法
        3.1.5 基于OBB的模型局部坐标系调整方法
    3.2 模型的可视化编辑方法
        3.2.1 场景元素模型的可视化编辑
        3.2.2 设备模型的可视化编辑
        3.2.3 工具的可视化编辑
    3.3 操作步骤的可视化编辑方法
        3.3.1 操作步骤的参数编辑流程
        3.3.2 基于A*寻路算法的移动路径规划
        3.3.3 基于路由图的拆装序列可视化编辑方法
        3.3.4 拆装信息数据文件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拆装训练平台的关键算法与方法
    4.1 数据的解析与呈现
        4.1.1 拆装信息数据文件的解析
        4.1.2 基于拆装序列的数据呈现
    4.2 虚拟拆装交互功能的实现
        4.2.1 基于碰撞检测的交互方式
        4.2.2 基于操作-响应模型的交互逻辑
        4.2.3 各操作类型的交互计算方法
    4.3 演示模式实现的关键技术
        4.3.1 演示模式的工作流程
        4.3.2 各操作类型自动演示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具体实现与开发案例
    5.1 拆装任务可视化编辑器的实现
        5.1.1 编辑器界面的实现
        5.1.2 Unity3D场景的划分
        5.1.3 模型的导入与导出
    5.2 虚拟拆装训练平台的实现
        5.2.1 VR场景的搭建
        5.2.2 手柄按键功能的实现
        5.2.3 考核模式的评分标准
    5.3 学员用户系统的实现
        5.3.1 系统界面的搭建
        5.3.2 使用记录查询的实现
        5.3.3 拆装训练载入功能的实现
    5.4 基于本系统的开发案例及分析
        5.4.1 开发案例
        5.4.2 开发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清代礼部琼林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撰写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篇章结构与创新点
一、清代以前琼林宴的发展沿革
    (一)唐宋“曲江”“闻喜”诸宴瞻顾
    (二)明代“恩荣”筵宴变迁
    (三)唐代至明代进士宴筵制度发展趋势管窥
二、清代琼林宴相关定制与施行
    (一)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简述
    (二)琼林宴前相关奏请与筹办
    (三)琼林宴中礼仪程序与美味佳肴
    (四)琼林宴后新科进士的赏赉与谢恩
三、清代重宴琼林制度创立与运行
    (一)重宴琼林制度创立的政治背景与直接原因
    (二)重宴琼林制度运行相关定制
    (三)重宴琼林者人数考辩
四、清代琼林宴之政治寓意
    (一)笼络汉人士子,强化国家认同
    (二)礼遇新科进士,激发报效皇权
    (三)倡导优老尊老,鼓励引领后进
    (四)崇尚科举文化,培植人文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有清一代重宴琼林者简表
致谢

(9)南宋中兴期试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兴辨析
        一 高宗中兴
        二 孝宗中兴
        三 四朝中兴
        四 余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南宋试策制度
    第一节 试策渊源
    第二节 试策在南宋科考中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章 南宋中兴期试策的内容
    第一节 实策
        一 政治
        (一)地理失利,主孤内危
        (二)小臣擅权,人才缺失
        二 经济
        (一)赋敛苛重,经济失衡
        (二)貊乡鼠壤,与民争利
        三 军事
        (一)边备问题
        (二)军士问题
        (三)研习兵法
        四 文化
        (一)对文化的考问
        1 策问儒学
        2 策问考试
        (二)对礼乐的考问
        1 论说
        2 质疑
    第二节 拟策
        一 人才与科考之弊
        二 军队重文抑武之弊
        三 经济与政术之弊
        四 传统文化之设疑
        五 以答绍兴五年制策为例
    第三节 御试策
        一 殿试渊源及殿试试策的确立
        二 中兴期御试策文分析
        (一)政治之臧否
        (二)军事之兴颓
        (三)民生之得失
        (四)经济之损益
        三 中兴期御试策篇幅措置及讽谏传统
        (一)御试策文的篇幅措置
        (二)御试策文的讽谏传统
        四 殿试及中兴期御试策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章 南宋中兴期试策特点
    第一节 中兴期试策的一般性
        一 针对时弊,时事明析
        二 理顺辞畅,逻辑突出
        三 感情充沛,为情造文
    第二节 中兴期试策的特殊性
        一 导向性与时事性的统一
        二 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三 程式化与情事理的统一
第四章 以王十朋试策为例
    第一节 《御试策》
        一 忠君、爱国的大一统思想
        二 忠恕、为民的民本思想
    第二节 《策问》
        一 论人之品性
        二 论经典之见解
结语
附录 南宋中兴期试策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P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2.2 4Ps营销组合理论
    2.3 7Ps服务营销理论
    2.4 关系营销理论
3 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3.1 资管新规概述
        3.1.1 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
        3.1.2 资管新规的概念及特征
        3.1.3 理财新规及其与资管新规的联系
    3.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总体情况
        3.2.1 国内不同机构理财产品余额情况
        3.2.2 各机构理财产品发行情况
        3.2.3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情况
    3.3 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及其营销策略的影响
        3.3.1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3.3.2 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影响
4 资管新规下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P银行简介
        4.1.1 P银行概况
        4.1.2 P银行“金凤凰”理财产品简介
    4.2 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情况的现状
        4.2.1 P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情况
        4.2.2 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现状
    4.3 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现状的调研及存在的问题
        4.3.1 营销情况访谈设计
        4.3.2 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未重视客户需求
        4.4.2 销售渠道单一传统
        4.4.3 专业理财型人才匮乏
        4.4.4 金融科技水平低产品缺乏吸引力
5 P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改进
    5.1 客户需求层面
        5.1.1 产品设计从客户需求出发
        5.1.2 产品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5.2 营销渠道层面
        5.2.1 发挥传统网点优势
        5.2.2 建设互联网+移动理财渠道
        5.2.3 多渠道积极合作驱动
    5.3 专业人才层面
        5.3.1 人才引进及培养
        5.3.2 打造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5.4 营销手段及环境层面
        5.4.1 利用金融科技提高服务水平
        5.4.2 营造高端舒适的理财环境
        5.4.3 利用现代科技展示理财产品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人才可否定制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D]. 朱文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下SP航空的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张路锦子. 汕头大学, 2021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D]. 王连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明清藩封体制视角下的朝鲜王朝国家机构[D]. 刘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梁炜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虚拟拆装训练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梓秋.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清代礼部琼林宴研究[D]. 张睿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南宋中兴期试策研究[D]. 史婷. 兰州大学, 2020(01)
  • [10]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P银行为例[D]. 潘三多. 河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天赋可以定制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