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语古语音学词汇研究述评

近年来汉语古语音学词汇研究述评

一、近年来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王慧丛[2](2021)在《《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移动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常用动词,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容易地掌握空间位移动词发展变化的规律。然而,我们并未发现有关中古汉语时期的《水经注》与近代汉语时期的《梦溪笔谈》位移动词的比较研究,这也是我们做此研究的必要性之一。由于两书相差数百年且属不同语言历史分期,其位移动词的发展既有相承之处,亦有不同特点。本文以界定出的《水经注》中152个位移动词与《梦溪笔谈》中214个的位移动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统计、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语义分类、多义性以及语法功能的角度,对两书中位移动词进行系统性多层次的对比分析,以期在呈现不同时期位移动词概貌的同时,为位移动词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本文对位移动词进行界定:含有[+位移]这个核心语义特征并能够使人或物体发生位置变化的动词是位移动词。此外,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两书中来去类、上下类、出入类位移动词,分别以其代表性位移动词再细分为“来”义、“去”义、“来去”义、“上”义、“下”义、“上下”义、“出”义、“入”义、“出入”义位移动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此外,从成员变化、出现频率及其语义变化等方面,利用表格统计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的变化差异。第二章考察了两书中经过类、迎送类、飞行类、达至类位移动词,除经过类与达至类外,分别以其代表性位移动词再细分为“迎”义、“送”义、“迎送”义、“飞翔”义、“行走”义、“流动”义位移动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同样,从成员变化、出现频率及其语义变化等方面,利用表格统计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的变化差异。第三章考察了两书中的8个具有多义性的位移动词,它们分别是:奔、赴、进、过、及、逐、行、走。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等方面对几组位移动词进行了详细的多义性分析,并在举例分析地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区分出位移动词多义性的策略。第四章考察了两书中位移动词的语法功能,分别从句法功能、作谓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进入特殊句式等方面对位移动词进行描写并作对比分析,利用表格数据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冯卓[3](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朱冠明[4](2021)在《佛教汉语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近四十年来佛教汉语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史研究的进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美与日本的佛教汉语研究情况,然後从佛典与汉语音韵学研究、佛教汉语词汇研究、佛教汉语语法研究三方面介绍国内佛教汉语研究的概况,重点在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以及近十年佛教汉语研究的新成果。最後总结佛教汉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张欢[5](2020)在《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文中认为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指:在两汉汉语中,逻辑上满足充分条件,语义上表达条件语义关系,形式上采用条件标记的句子的集合。本文选取西汉《史记》《淮南子》《盐铁论》《新序》《新书》等5部文献;东汉《论衡》《东观汉记》《风俗通义》《潜夫论》《金匮要略》等5部文献,并参考乐府民歌及出土文献语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条件标记进行穷尽式计量研究,旨在探讨各类条件语义范畴的形式特征及在两汉时期的演变历程。在研究方法上,将传统的三个平面理论与语法化、词汇化、认知语言学及构式等新理论相结合,力图勾勒出两汉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的全面貌。该范畴依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可划分为两个类别:偏句标记和主句标记。条件句的假设性来源于条件偏句,因此,重点探讨偏句标记构成的条件语义范畴。偏句标记包括单音节否定词来源标记、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来源标记、单音节动词及副词和连词语义来源标记、多音节复合词标记。主句标记则主要关注其句法特征及作用。各类标记形式具有一些逻辑、句法、语义及语用上的共性特征,这是条件句成立的基础。在逻辑层面上,均表示充分条件,且十分依赖充分条件的逻辑关系。在句法层面上,从句法组成角度看,标记形式对条件句语义的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句法位置角度看,两汉汉语条件偏句和主句之间的位置不能调换;从句法表现角度看,条件语义范畴在时态、语气、情态及体特征上均呈现出一些特征,如缺乏时体标记,而借用曲折形式表达条件语义等。在语义层面上,偏句语义具有假设性、指称性、话题性、时间性及系统性等;主句具有主观性等。在语用层面上,条件语义范畴常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单音节否定词标记之所以可用于条件语义范畴的表达,是因为否定词标记与条件语义范畴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二者都是有标记的形式等。而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也有自身句法、语义特征,如该范畴中的动词指向极性语义等;否定词条件标记“微”“不”“弗”“未”“非”“无”“否”也各具特色,如标记“微”用于违实假设等。通过对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的研究,可以发现条件范畴和否定范畴在形式和语义关系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标记可用于条件语义范畴,而此前学界并未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指称性标记与条件标记具有密切关系,如指称性标记与条件标记交叠,且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具有一定特色,如条件偏句具有指称性,用于可能假设等。指称性助词标记“夫”“其”“彼”“之”“而”“者”“所”在条件语义范畴中也呈现出一些特征,如标记“者”只能位于小句末,位置固定,且经历了由代词向语气词发展的过程;标记“之”的指称性较弱,常与其他条件标记结合;标记“其”用于指称主语的性质和状态等。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在两汉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动词语义来源类标记共13个,依据句法位置,可分为:句首、谓语前类“若”“如”“犹”“即”“有”“或”;句首类“使”“令”“假”“设”“试”“及”“就”,其中“若”“如”“犹”来源于动词比况义,“有”“或”来源于动词存在义,“使”“令”“设”“试”来源于动词致使义,“假”来源于动词虚假义,“即”“及”来源于动词时间义。以上标记均是在条件义语境影响下,从上一层级的动词语义经过重新分析,语法化为条件标记的。副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共17个,可分为语气副词类和时间副词类,其中语气副词类“诚”“果”“苟”“信”“必”“当”“允”,原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当其从强调其后动词变为修饰整句时,就从语气副词语法化为了条件标记,这是由语气副词的句法特点及语境决定的。时间副词类按照时间语义分为4类:过去时间副词,如“傥(倘)”“尚”“尝”“向”;现在时间副词,“适”“正”“常”;将来时间副词,如“将”“欲”;其他时间副词“时”——时间与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时间词常常转化为条件语义关系。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共5个,形式较少,西汉、东汉使用频率相当。这是因为“第”“则”“且”“乃”是用法多样的虚词,用于条件句是一种借用标记,不具有稳定性。但是“虽”用于条件句的频率较高,因为“虽”语义单一,是条件句的专用标记。多音节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较为丰富,包括“倘类”“向类”“设类”“如类”“若类”“使类”“假类”“苟类”“其他类”“三音节”等10个小类别。其中,绝大多数标记来源于句法结构联合关系的词汇化,仅有“自非”“不则”“一旦”“不然”“不者”来源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在句法层面上,该类标记一般位于句首位置,且并不是任意组合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语义层面上,几个音节在表达条件语义上都起作用,并不是其中一个起条件标记作用,另一个作为附着成分。同时,双音节条件标记大多用于违实假设。两汉汉语偏句标记与主句标记共现的频率较低,约为25.39%,主句标记对条件句条件语义的形成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主句标记有“则”“必”“固”“而”“故”“即”“尚”“亦”“犹”“乃”“斯”“既”“是则”等,在条件句中起到“凸显条件语义”“归纳结果”“增强因果联系”的作用。通过对西汉条件标记和东汉条件标记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否定词条件标记使用数量相当,而指称性条件标记使用数量西汉多于东汉,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标记、多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使用数量均是东汉高于西汉。上古汉语条件句以意合形式为主,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有标记的形式逐渐增多,并逐渐取代了意合表达形式,这也间接证明了西汉更靠近上古,而东汉更靠近中古。除此之外,两汉条件标记研究成果将此前5种来源类型增至9种,分别是:1.比况义2.致使义3.语气副词4.否定词标记5.指称性标记6.存在义7.连词义8.时间词9.虚假义。丰富了条件标记的来源形式,厘清了部分条件标记的发展脉络。综上,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植根两汉汉语,将标记形式聚合成一类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条件句的共性及个案标记的特征,有利于发现汉语史过渡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更有利于发现条件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吕晓雪[6](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申晓雪[7](2020)在《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汉语词汇研究较之语法、语音研究稍显落后。1995年之前,学界将词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解释疑难词语上,但《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使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常用词的研究上。近年来,常用词的研究已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成为常用词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中,对某一类常用词进行历时演变研究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调查发现“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在上古阶段变化较大,故而本文选择研究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情况。本文通过字典辞书查找上古汉语表示“怜悯”义的词汇,并借助电子检索系统检索这些词语在28部古籍中出现的所有词例并对其进行词义辨析,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为“怜”、“恤”、“矜”、“哀”、“闵”、“恻隐”、“哀怜”这7个常用的词语。这7个词语构成了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语义场。本文共分五部分,具体研究内容为:第一部分展现“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在上古阶段的用例及使用频率。本文将上古汉语划分为商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和秦西汉时期四个时期,然后将每个时期中的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这一时期中出现的“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进行举例,第二部分则将这一时期出现的词例数量列成频率表,并对表格进行描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对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进行历时描写。这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个词的历时演变,第二部分是语义场整体的历时演变。在第一部分中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每个词的词义演变情况,第二部分分析每个词在上古汉语四个时期中的语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每个词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三部分在词义和语法两方面分别对七个词作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各词在不同时期中的数量及地位变化,第二部分分析各词义项在上古汉语的变化情况,尤其关注“怜悯”义的变化,第三部分探究语义场整体语法变化,并以共时为基础总结“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语义场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总结了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特点。总结出的特点分别是继承性与非继承性相统一、语法发展趋势不完全同步、各词语法特征有同有异、语义场中单音词的复音化。第四部分主要探求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发生演变的原因。共分四部分,分别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内部的调整、词汇系统的影响、人类认知的作用。最后是结语部分。

马磊[8](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刘丽霞[9](2020)在《安定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词汇为研究对象,以安定区石峡湾乡为定点调查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参照其研究方法,运用对比分析及描写的方式对安定方言词汇做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本论文的撰写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交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理清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介绍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及语音系统。第一章,依据笔者调查整理出的《安定方言词汇表》,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词汇作为例词,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差异,进而总结安定方言词汇的特点。第二章,经调查考证,安定方言里存在大量的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词,对这类词尽可能的进行本字考或者探究其来源。对于外来词,我们将对照岑麒麟的《汉语外来语词典》,结合实际调查情况,详细考察安定方言中借用的外来语。此外,还有一些在传承的过程中,结合了当地特色所新造的词,我们称之为创新词,其方言特色尤为浓厚。本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安定方言词汇的特点。第三章,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方言词汇更具代表性,本章考察安定方言里的民俗词语,从民俗的角度了解当地词汇的特色,以达到从局部看整体的效果。结语,对全文作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一是通过对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基本认识,总述安定方言在横向和纵向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二是思考对词汇研究的不足和在整体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此外,文章还附录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所整理出的《安定方言词汇表》,全文用例均来源于该词汇表,可以说它是本文的行文基础,通过该表,我们可以得出安定方言在词汇和语音方面的基本特点。

张琪[10](2020)在《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是高中生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文言障碍现象。学生对现代文作品中的文言现象的理解不到位就会形成文言障碍,文言障碍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系统和现代文的语言系统既一脉相承,又相互独立,它们的差异是我们学习需要注意的方向,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语言的关键。所以,本文计划从现代文阅读作品中析出文言障碍现象,找到它们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在阅读时提供一些方法,给教师教学提供一些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原因、方法、思路和研究的重难点等进行了阐述,并对文中的“文言”和“文言障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阐述消除现代文阅读中文言障碍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文言障碍的现状来阐述消除文言障碍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现代文中的语言系统与文言文中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说明消除文言障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根据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现代文作品中找到的文言系统语料,归纳这些语料在文章中可能造成读者阅读障碍的类型,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文言障碍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学生遇到文言障碍的困惑和文言障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并给学生提供在阅读过程中消除文言障碍的办法,为教师提出在教学时处理现代文作品中文言障碍的建议。现代文中存在着文言障碍,文言障碍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文学作品。要消除现代文作品中的文言障碍,准确理解现代文,就需要从微观层面着手,解决文言字、词含义,再结合宏观层面,思考文言障碍与语言的关系。

二、近年来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来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2)《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
    三、研究语料与版本
    四、研究方法与说明
    五、位移动词的界定
第一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义分类对比(上)
    第一节 来去类
        一、“来”义位移动词
        二、“去”义位移动词
        三、“来去”义位移动词
        四、来去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上下类
        一、“上”义位移动词
        二、“下”义位移动词
        三、“上下”义位移动词
        四、上下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出入类
        一、“出”义位移动词
        二、“入”义位移动词
        三、“出入”义位移动词
        四、出入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义分类对比(下)
    第一节 经过类
        一、经过类位移动词
        二、经过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迎送类
        一、“迎”义位移动词
        二、“送”义位移动词
        三、“迎送”义位移动词
        四、迎送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飞行类
        一、“飞翔”义位移动词
        二、“行走”义位移动词
        三、“流动”义位移动词
        四、飞行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四节 达至类
        一、达至类位移动词
        二、达至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多义性对比分析
    第一节 “奔、赴”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奔”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赴”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二节 “进、过”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进”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过”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三节 “及、逐”、“行、走”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及、逐”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行、走”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四节 区分位移动词多义性
第四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法功能对比考察
    第一节 位移动词的句法功能
        一、位移动词作主语
        二、位移动词作宾语
        三、位移动词作定语
        四、位移动词作状语
    第二节 位移动词作谓语的搭配情况
        一、位移动词搭配的主语
        二、位移动词搭配的宾语
        三、位移动词搭配的状语
        四、位移动词搭配的补语
    第三节 位移动词的入句功能
        一、位移动词进入连动式
        二、位移动词进入特殊句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佛教汉语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美与日本的佛教汉语研究
二、佛典与汉语音韵学研究
    (一)佛典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影响
        1. 反切的産生
        2. 四声的发现
        3. 字母的发明
        4. 等韵图表的出现
    (二)佛典与中国现代音韵学研究
三、佛教汉语词汇研究
    (一)佛典疑难词语考释
    (二)佛典与常用词历史考察
    (三)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与佛教汉语词汇研究
        1. 梵汉对勘
        2. 同经异译
    (四)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1. 佛源外来新词
        2. 新的义项或用法
        3. 新构词法
        4.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四、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一)佛教汉语的性质
    (二)佛教汉语功能词研究
    (三)佛教汉语句法研究
    (四)梵汉对勘与佛经翻译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五)语言接触理论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五、佛教汉语研究的总体分析和评价
    (一)佛教汉语研究的成绩
        1. 充分认识到汉译佛典是一座巨大的语言宝藏,在汉语史研究中价值巨大
        2. 对佛教汉语的性质认识更加清楚
        3. 佛教汉语研究大大促进了汉语史研究的进展
        4. 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别开生面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
        1. 研究领域有局限
        2. 理论意识较爲淡薄
        3. 语言事实的挖掘不够充分和深入
        4. 原典语言知识十分欠缺

(5)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1.1 客观上的重要性
        0.1.2 主观上的重要性
    0.2 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界定
        0.2.1 条件句
        0.2.2 条件标记
        0.2.3 语义范畴
    0.3 条件语义范畴研究综述
        0.3.1 条件、假设、让步定义及关系研究概况
        0.3.3 条件标记研究概况
    0.4 语料的选择
        0.4.1 两汉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语料概述
        0.4.2 两汉语料选取原则
        0.4.3 两汉语料选取范围及版本
第一章 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逻辑、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
    1.1 逻辑关系分析
    1.2 句法分析
        1.2.1 句法组成
        1.2.2 句法位置关系
        1.2.3 句法表现
    1.3 语义分析
        1.3.1 偏句语义分析
        1.3.2 主句语义分析
        1.3.3 偏句与主句语义关系分析
    1.4 语用分析
    1.5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否定词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2.1 否定词用于条件语义范畴动因探析
        2.1.1 条件句的语义特征因素
        2.1.2 否定词与条件句相通性因素
        2.1.3 非现实语义特征因素
        2.1.4 意合语法特征因素
    2.2 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2.2.1 多省略形式
        2.2.2 有标记的否定
        2.2.3 动词、名词的极性语义
        2.2.4 多受事主语句
    2.3 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研究
        2.3.1 接小句、体词性或谓词性成分
        2.3.2 接谓词性成分
        2.3.3 接体词性成分
        2.3.4 单独成句
    2.4 小结
第三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3.1 指称性标记用于条件语义范畴动因探析
        3.1.1 条件句中的指称性因素
        3.1.2 指称性标记和条件句标记重叠因素
        3.1.3 条件语义明晰因素
    3.2 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3.2.1 高指称性
        3.2.2 主句的论断性与主观性
        3.2.3 正反系统性语义
        3.2.4 表示可能假设
    3.3 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研究
        3.3.1 句首指称性条件标记
        3.3.2 主谓之间指称性标记
        3.3.3 小句末指称性标记
        3.3.4 句首或谓语前指称性标记
    3.4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上)
    4.1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4.1.1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标记分类
        4.1.2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语义范畴特点分析
    4.2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分类研究
    4.3 动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4.3.1 句首、谓语前类条件标记概貌及研究
        4.3.2 句首、谓语前动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探源
        4.3.3 位于句首类条件标记概貌及研究
        4.3.4 位于句首动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探源
第五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下)
    5.1 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1 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句法、语义分析
        5.1.2 语气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3 语气副词语义特征到条件标记语法化研究
        5.1.4 时间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5 时间副词语义特征到条件标记语法化研究
    5.2 连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2.1 连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5.2.2 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2.3 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语义范畴特点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两汉汉语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6.1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发展成因探析
    6.2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6.3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描写
        6.3.1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6.3.2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型条件标记分类描写
    6.4 小结
第七章 两汉汉语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研究
    7.1 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作用
    7.2 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形式特征
    7.3 条件句主句标记形式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及插图清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常用词研究现状
        2.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3.“怜悯”类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以语义场为单位的研究方法
        2.定性、定量分析与数据统计
        3.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
        4.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5.比较研究
    (四)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研究相关问题界定
        1.上古汉语分期
        2.词语选择
        3.语料选择
        4.词义确定标准
一、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一)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二)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三)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四)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二、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描写
    (一)单个词的历时演变
        1.词义的历时演变
        2.语法的历时演变
        3.小结
    (二)语义场的历时演变
        1.语义场中词的数量及地位变化
        2.语义场各词义项间的地位变化
        3.语义场整体语法历时演变情况
三、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特点
    (一)继承性和非继承性相统一
        1.语义场中词语的数量
        2.语义场中各词的地位
        3.各词义项的增减变化
        4.各词及整体语法演变
        5.不同文献词例的引用
    (二)语法发展趋势不完全同步
    (三)各词间语法特征有同有异
    (四)语义场中单音词的复音化
四、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语言内部的调整
    (三)词汇系统的影响
    (四)人类认知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9)安定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安定区地理及方言概况
    第二节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
    第五节 安定方言的语音系统
第一章 安定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分析
    第一节 词形差异
    第二节 词义差异
第二章 安定方言词语考释
    第一节 承传词
    第二节 外来词
    第三节 创新词
第三章 安定方言民俗词语
    第一节 婚嫁、诞生民俗词语
    第二节 丧葬、信仰民俗词语
    第三节 岁时节日民俗词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二)文言学习的研究综述
        (三)白话与文言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消除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消除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的可行性
        一、文言文的学习为其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文语言系统与文言文语言系统的联系
        三、教师有效的引导
    第二节 消除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的必要性
        一、考试题目涉及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现代文中文言障碍被忽视
        四、有助于促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迁移
第二章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存在文言障碍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文选文情况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现代文选文情况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现代文选文情况
    第二节 高中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存在的文言障碍的类型
        一、文字障碍
        二、词汇障碍
        三、语法障碍
    第三节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产生文言障碍的原因
        一、语言表达的时代差异
        二、欠缺历史文化素养
        三、不明文白差异
第三章 高中现代文阅读存在文言障碍的影响及消除策略
    第一节 文言障碍现象的存在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一、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存在文言障碍对学生的影响
        二、现代文存在文言障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三、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文言障碍的作用
    第二节 高中生学习现代文作品时消除文言障碍的策略
        一、发现文言现象
        二、掌握学习方法
        三、打好文言学习基础
        四、利用有效资源
    第三节 教师教学现代文阅读消除文言障碍的策略
        一、树立“文言意识”
        二、激发学生对文言的兴趣
        三、组织建立语料库
        四、指导学生规范写作
        五、寻找文言在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的平衡点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标准类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近年来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 王慧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4]佛教汉语研究概况[J]. 朱冠明. 文献语言学, 2021(01)
  • [5]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D]. 张欢.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 申晓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9]安定方言词汇研究[D]. 刘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10]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研究[D]. 张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近年来汉语古语音学词汇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