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接触控制电路分析

继电器接触控制电路分析

一、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君宜[1](2021)在《川藏铁路车网电气匹配问题及监测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力机车(包括客/货运机车、动车组)与牵引供电系统(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TPSS)之间的电气匹配问题(又称“车网电气匹配问题”)较多,对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干扰,典型的问题有:高次谐波谐振、无功功率/网压振荡、长大坡道区段网压异常、低频振荡和过分相电磁干扰。由于川藏铁路线路环境特殊、战略意义重大,该线路对车网电气匹配的稳定性有较高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川藏铁路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产生机理及监测算法。建立车网模型是研究车网电气匹配问题机理的基础工作,本文首先建立机车的谐波电流源模型、机车的功率源模型、牵引网统一链式网络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分析方法包括:潮流计算(稳态分析)与暂态电路分析。在充分考虑川藏铁路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部分路段)采用双边供电方式、长大坡道较多、动车组功率较大、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跑的特殊性的前提下,本文基于车网模型,分析了典型的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产生机理,确定了影响因素;并且结合实测数据,简要归纳了各类问题的时域、频域特征。为进一步实现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了综合使用时频特征提取工具——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数据挖掘工具——神经网络的方案,并分析了两者的基本性质和参数选择。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自编码器的数据预处理、基于STFT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辨识算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辨识算法。结果表明,不同的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应当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算法。

杜旭龙[2](2020)在《区间移频自动闭塞占用丢失问题分析》文中指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作为列车运行的长期安全隐患之一,一直被列为铁路运输行业的世界级难题。列车占用轨道区段,当轨道发生分路不良时,轨道继电器不能正常落下,导致列车占用表示丢失,危险因素极大,可能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列车占用丢失及时报警,能够提醒工作人员马上处理故障,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甬温线7·23事故发生后,原铁道部文件要求在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时,应有及时报警。经过几年来的不断研究,有两种主流的报警系统已经在各大铁路线完成改造并逐步投入运营,分别为继电式列车占用丢失的逻辑检查报警系统和CTC系统占用丢失报警模块,两种报警系统工作原理、实施效果均有所区别。本文针对两种报警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做了对比分析。继电式列车占用丢失的逻辑检查报警系统通过改进继电器电路与报警电路,根据继电器在各个场景下的不同状态,来判断列车行进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占用丢失,再通过报警电路实现报警目的。CTC系统的列车占用丢失报警模块是以CTC调度集中指挥系统为研究基础,加入报警模块,当列车在区间行进过程中,前方相邻闭塞轨道电路区段在15秒内没有发生占用,则判断列车在行进时发生了占用丢失。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工作原理,然后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得出继电式报警系统更有优越性。最后,本文介绍了大同电务段管内曹妃甸北站至曹妃甸西站区间的改造工程及其运营情况,验证了继电式报警系统的实用性。

陈东东[3](2020)在《井下涡轮发电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开发技术迈向更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注水井测控系统的供电技术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今油田的注水井数量不断地增多,分布更广泛,难度更大以及仪器越来越精密。因此井下测控技术极具挑战性的难点在于长效稳定的电力保障系统。一套良好的供电系统能够有效地保障油田的长期稳定的开发和运转,实现增产、增收持续地发展。本论文针对的是我国胜利油田的注水井设计的一整套闭环实时供电系统。在对3种涡轮发电技术方案开展对比分析后,选择和设计了以偏心组合式涡轮发电机为核心部件的井下供电系统。在分析了注水井的空间特点和学习了相关技术原理后,分别设计了涡轮、导轮、转接轴和发电机。在分析负载设备的电特性基础上,设计了整流稳压电路、保护电路、储能均衡管理电路以及电池组模块的液冷散热管理模块的闭合供电系统。系统追求稳定的输出电压和功率、全面的保护电路、高效的充电速率、高功率的放电特性、大容量的储能、长期有效的电池组。在论文期间取得的阶段成果有:设计并加工了涡轮、导轮、发电机并整机组装达到输出直流电压24V,输出功率10W的预期目标。设计了7节电池组串并联组合的均衡充电管理和热管理系统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完成试验。在油田将样机与脉冲发生器匹配试验,整理后的数据表明一次充电完成后设备可持续供电工作超过68小时。

曹文斌[4](2020)在《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电网互联的主干网和大负荷集中的城市电网都普遍出现了系统阻抗日趋减小、短路电流严重超标问题。断路器造价将随着遮断容量需求的增长而大幅攀升。为了限制变压器低压侧短路电流,传统解决方法是在变压器低压侧串联电抗器,但增加了一次设备。高阻抗变压器可在不增加一次设备的前提下,增大短路阻抗以降低短路电流,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几年电网频繁出现高阻抗变压器投运时涌流引起母联开关甚至上一级线路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情况。电网供电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现场投运较多的两种高阻抗变压器分别是高压绕组内置型高阻抗变压器(内置变)和低压绕组串抗型高阻抗变压器(串抗变)。两种变压器分别通过将高压绕组内置和在低压三角绕组内串联电抗来增大短路阻抗。多起事故波形反映出内置变涌流不同于普通变压器(普通变)涌流的两个明显且普遍的特征:(1)零序电流有效值初始值大,衰减到零序过流保护整定时间仍大于整定值;(2)原方三相涌流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总存在一相涌流明显小于另两相。内置变频繁引起误动事故,而串抗变与普通变的该类误动事故鲜见报道。若按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分析,高阻抗应使零序电流变小,与事实相反;其次两种高阻抗变压器短路参数一致,零序电流表现也应一致,也与事实不符。因此,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不再适用,目前尚缺乏可用于分析短路阻抗和绕组排列结构对空投零序电流影响的变压器涌流理论或等值电路,以及反映阻抗和结构差异的变压器仿真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亟待开展深入研究。为了揭示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对策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论文从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动模试验和现场录波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对保护影响、多种场景下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针对不同结构Y0D变压器空投零模涌流分析难题,在明确绕组磁通分布和等值电路参数映射关系后指出空心电感是反映绕组排列结构差异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反映结构差异的单相空投涌流解析表达式。阐释了环流是因为饱和相副方去磁电流变小使三相副方去磁电流失去对称关系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且环流随空心电感和副方漏感增大而减小。提出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零模涌流解析表达式,首次构建了可分析短路阻抗及绕组排列结构影响的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为分析内置变、串抗变和普通变涌流特性差异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计算问题,首先根据绕组间磁链交链关系的微分方程证明了三绕组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存在应用局限,并揭示了中压侧等效漏感接近零源自数学等效变换,无物理意义。首次分析论证了Y0YD三绕组变压器在Y0D两绕组运行时的实际漏感与等效漏感存在物理概念和理论数值的差异。普通变的原方传统等效漏感与实际值相比偏小,内置变的偏大且误差更大,会导致普通变的零序电流解析值和仿真值偏大而内置变的偏小。提出了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方法,解决了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事前风险评估及事后精确事故分析的问题。根据零模等值电路和参数差异,研究了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的幅值、衰减和不平衡特性。内置变零模涌流最大,虽衰减速率略快,但衰减时间长,易造成零序保护误动;内置变误动波形的分合闸角接近特征分合闸角,两相饱和程度深(原方涌流大),一相不饱和(原方涌流为耦合环流),因而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为零模涌流的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结构一致,参数等效”的原则首次研制了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构建了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并开展了剩磁、合闸角、电压、绕组接线、变压器类型等因素对零模涌流的影响。动模试验验证了相关理论和仿真结论的正确性。为了抵御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造成的零序保护误动风险,基于前述研究结论并结合实际场景应用限制,在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方面提出了避免较少进线投运、大档位投运、带负荷投运、临时提高变压器零序过流保护灵敏度等操作;在优化分合闸角控制方面提出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在改进零序过流保护原理方面提出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零序过流保护改进方法。仿真和录波数据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建莉,张总,蔺文刚[6](2020)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项目化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打破将继电—接触器控制、PLC技术、变频器技术作为三个独立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基于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实施过程设置模块、项目;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为例,基于技术发展和电气控制自动化程度设置教学任务。教学中探索和推进"立德树人""劳动意识"培养,体现"德技并修"的教育意识;以工程案例引领、真实任务贯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三段式"导学模式;"设岗定责""轮岗换位",全面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何家亮[7](2019)在《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电力系统中,电流互感器在变电站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电流互感器要想安全运行,投运前的试验检测十分重要。随着电网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流互感器投运前试验检测方法的重要性也显得日益突出,其性能甚至影响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因此,电流互感器实验检测是电网可靠运行、准确测量计量以及人生安全保障的一道重要防线。电流互感器在投入使用前需要进行检测试验,在检测试验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各种不同因素所干扰,对试验的运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也对试验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为保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电流互感器检测方法的深入分析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电流互感器具有独有的变换作用,其通过变比将一次系统的交流电流按比例变换为二次系统的交流电流,并且用于各种仪表进行监测。同时自动装置及继电保护的采样参数也是由电流互感器提供,其作用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电流互感器的特性,对电流互感器各种性能项目逐一分析,探讨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检测试验项目,并对电流互感器进行相关试验。根据各种检测试验方法的试验数据,深入分析研究各种检测试验方法,探讨各种检测试验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对各种检测试验方法进行比较,说明检测试验方法的准确性,提出满足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所需的技术要求。最后,通过对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对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性进行详细分析,满足电气试验规程要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电流互感器安全稳定运行,也符合城市发展对电力高可靠性的要求研究结果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家菁[8](2019)在《基于哈密顿系统的电气化铁道谐波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电气化铁道快速发展,电力机车不断推陈出新。在运电力机车中除了传统的交直型电力机车,还有成为主要机型的交直交型电力机车。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和传统的交-直型机车截然不同,相应造成的电流谐波特性也大不相同,但同样对电能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由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力机车同时存在,使得电气化铁道的谐波电流分析和治理变得更加复杂,故从电力机车建模出发,得到电气化铁道的谐波电流,继而设计基于哈密顿系统理论控制的有源滤波器,以解决电气化铁路所存在的谐波问题。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交-直型电力机车SS9和交-直-交型电力机车CRH2的工作原理,建立MATLAB/Simulink的机车仿真模型。对于SS9型电力机车,根据整流调压电路的变化,分析其不同调压阶段谐波电流特性。CRH2型电力机车采用三电平PWM整流器、三电平逆变器及三相异步电机来建立CRH2机车模型,同时采用瞬时电流直接控制、SVPWM调制、转子定磁场控制等控制方法,并分析了其牵引侧的谐波电流特性。2)介绍了哈密顿系统理论,分析了哈密顿系统控制理论及控制器的求取方法。根据有源滤波器治理电气化铁道谐波的电路结构,得到有源滤波器的端口受控哈密顿系统模型,利用端口受控哈密顿控制原理,实现有源滤波器的闭环控制,求取了有源滤波器的控制式。结合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单相检测法,设计了有源滤波器整体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3)首次将基于哈密顿系统控制理论的有源滤波器用于电气化铁道谐波的治理,建立电气化铁道谐波抑制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分别用有源滤波器对SS9型电力机车模型、CRH2电力机车模型、机车混跑模型进行谐波抑制,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分析检测得到的谐波电流特性、检验电气化铁路谐波抑制的效果。

李柯娜[9](2019)在《基于STM32的电力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冷却系统是变压器的重要散热部分,目前,冷却系统多采用强迫油循环冷却方式,其控制装置采用传统的继电接触式控制方法,这种控制方法存在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和高耗能等问题。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型的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以实现控制装置的智能化和冷却器投切方法节能化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强迫油循环冷却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研究了变压器的发热过程、变压器本体散热和冷却器散热过程;分析了冷却器数量配置、冷却器投切方法的现状以及冷却控制装置电路存在的问题;针对冷却器数量配置依据不合理的问题,计算了变压器满负荷下的有功损耗,确定了单台冷却器的额定散热容量,在满足变压器产热和冷却器散热平衡的基础上,推导出合理的冷却器配置数量;针对冷却器投切方法不合理引起的高耗能现象,利用功率平衡法和合理油温区间法,设计了“负荷电流决定冷却器投切数量”和“油面温度决定冷却器工作时间”的综合投切方法;最后设计了以STM32F103ZET6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电源电路、控制电路、采样电路、驱动电路、通讯等硬件电路的设计,并完成了参数采集子程序、逻辑控制子程序、异常和故障处理子程序、状态量显示与外部通讯子程序等软件程序的编写。搭建了基于STM32F103ZET6的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实验平台,对控制装置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平台满足各项技术要求,冷却器的综合投切方法能保持变压器油温在合理区间运行并达到节能的目的,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可为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设计提供工程依据。

丁龙祥[10](2014)在《船舶电动三速起货机电气线路图逆向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交流三速起货机电路分析为例,介绍了电气控制线路图的一般知识及一种继电接触控制电路的分析方法——逆向分析法。对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了分析。

二、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车网电气匹配问题及监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产生机理
        1.2.2 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监测算法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车网模型的建立
    2.1 机车的谐波电流源模型
        2.1.1 牵引动力单元简介
        2.1.2 机车谐波特点
    2.2 机车的功率源模型
        2.2.1 机车牵引计算力学模型
        2.2.2 机车运动过程计算
        2.2.3 机车功率计算
    2.3 牵引网模型
        2.3.1 牵引网供电方式简介
        2.3.2 牵引网统一链式网络模型
    2.4 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电路分析方法
        2.4.1 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分类
        2.4.2 潮流计算(稳态分析)
        2.4.3 暂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稳态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高次谐波谐振
        3.2.1 问题概述
        3.2.2 牵引网与机车的参数计算
        3.2.3 双边供电牵引网的高次谐波谐振电路分析
        3.2.4 单边供电牵引网的高次谐波谐振电路分析
        3.2.5 实测数据分析
    3.3 无功功率/网压振荡
        3.3.1 问题概述
        3.3.2 实测数据分析
    3.4 长大坡道区段网压异常
        3.4.1 问题概述
        3.4.2 双边供电牵引网的长大坡道区段电路分析
        3.4.3 单边供电牵引网的长大坡道区段电路分析
        3.4.4 实测数据分析
    3.5 低频振荡
    3.6 本章小结
4 暂态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过分相过电压
        4.2.1 过分相过程简介
        4.2.2 中性段的感应电压
        4.2.3 过分相过电压的暂态分析
        4.2.4 过分相过电压的simulink仿真
        4.2.5 过分相过电压的实测数据分析
    4.3 铁磁谐振
        4.3.1 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特性
        4.3.2 铁磁谐振的暂态分析
        4.3.3 铁磁谐振的simulink仿真
        4.3.4 铁磁谐振的实测数据分析
    4.4 断路器开闭过电压
        4.4.1 断路器开闭过电压的暂态分析
        4.4.2 断路器开闭过电压的simulink仿真
        4.4.3 断路器开闭过电压的实测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电压特征提取和数据挖掘
    5.1 引言
    5.2 时频特征提取工具——STFT
        5.2.1 STFT的优势
        5.2.2 基本定义
        5.2.3 参数设置
        5.2.4 时频特征提取的实现
    5.3 数据挖掘工具——神经网络
        5.3.1 神经网络简介
        5.3.2 BP神经网络的选型
        5.3.3 卷积神经网络的选型
        5.3.4 循环神经网络的选型
    5.4 本章小结
6 车网电气匹配问题的电压监测算法
    6.1 引言
    6.2 数据预处理——基于自编码器的数据压缩和降噪
        6.2.1 自编码器原理
        6.2.2 试验流程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基于STFT+CNN(VGG)的车网电气匹配问题辨识
        6.3.1 试验流程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LSTM的车网电气匹配问题辨识
        6.4.1 试验流程
        6.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区间移频自动闭塞占用丢失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2 占用丢失案例说明
    2.1 关于列车占用丢失问题分析
    2.2 占用丢失案例展示
    2.3 区间逻辑检查报警应急处置程序
3 CTC系统占用丢失报警
    3.1 CTC系统概述
        3.1.1 CTC系统原理
        3.1.2 CTC系统组成
        3.1.3 CTC系统功能
        3.1.4 CTC系统功能模块
    3.2 管内CTC系统占用丢失报警概述
        3.2.1 管内自动闭塞区段基本状况
        3.2.2 CTC列车占用丢失判定方式
        3.2.3 CTC列车占用丢失报警方式
        3.2.4 列车占用丢失报警现场模拟
        3.2.5 CTC占用丢失报警实际运用
    3.3 本章小结
4 继电式区间逻辑检查报警
    4.1 继电式区间逻辑检查概述
        4.1.1 继电式区间逻辑检查功能的总体要求
        4.1.2 继电式逻辑检查功能说明
    4.2 继电式区间逻辑检查功能具体分析
        4.2.1 需要增加的设备和相关功能
        4.2.2 逻辑电路分析
        4.2.3 逻辑检查的操作形式及要求
    4.3 继电式逻辑检查电路方案实施
        4.3.1 逻辑检查设计方案特点
        4.3.2 区间逻辑检查的结果输出方式
        4.3.3 设计方案使用范围
    4.4 本章小结
5 继电式与CTC系统区间逻辑检查报警比较
    5.1 普通闭塞分区占用丢失
    5.2 站内占用丢失
    5.3 进站占用丢失
    5.4 出站占用丢失
    5.5 继电式逻辑检查与CTC系统逻辑检查模块对比概括
    5.6 本章小结
6 继电式逻辑检查系统改造工程的设计与实现
    6.1 改造工程及行车组织概况
    6.2 改造试验步骤的研究和制定
    6.3 联锁试验步骤及方法
        6.3.1 模拟试验
        6.3.2 逻辑检查电路试验项目及方法
        6.3.3 开通联锁试验
    6.4 试验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井下涡轮发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注水井涡轮发电机设计
    2.1 引言
    2.2 注水井井下发电机组结构及分类
        2.2.1 串联式井下发电机
        2.2.2 移动式井下发电机
        2.2.3 偏置式井下发电机结构
    2.3 注水井导轮和涡轮的结构
        2.3.1 导轮结构
        2.3.2 涡轮结构的设计原则和约束条件
    2.4 发电机设计
        2.4.1 基本参数设计
        2.4.2 发电机电磁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流稳压与保护电路分析
    3.1 引言
    3.2 整流稳压控制器设计
        3.2.1 整流稳压控制器设计主要问题
        3.2.2 整流控制器的分类
        3.2.3 稳压控制技术原理
        3.2.4 整流电路的阻抗和发电机的阻抗匹配
    3.3 功率开关电路设计
        3.3.1 拓扑结构设计
        3.3.2 Buck变换电路的原理分析
        3.3.3 Buck变换电路的DCM模式
        3.3.4 Buck电路电感电流连续的边界条件
        3.3.5 Buck电路元器件参数分析
        3.3.6 DC-DC的建模与控制
        3.3.7 Buck变换电路的传输函数
        3.3.8 抗干扰设计
    3.4 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分析
        3.4.1 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物理过程分析
        3.4.2 发电机突然短路三相绕组电流
        3.4.3 发电机的相间短路和匝间短路保护
    3.5 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
        3.5.1 定子单相接地故障
        3.5.2 定子单相接地保护
    3.6 发电机的负序过流保护
        3.6.1 负序电流
        3.6.2 负序电流保护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发电储能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参数匹配
    4.3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4.3.1 系统设计
        4.3.2 拓朴结构分析
    4.4 储能电池充电方式分析与确定
        4.4.1 充电方式概述
        4.4.2 串并联方式研究
        4.4.3 剩余电量的估算
    4.5 储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4.5.1 单节锂电池管理方案设计
        4.5.2 三节锂电池管理方案设计
        4.5.3 七节电池均衡电路设计
    4.6 电池组的热管理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永磁发电机的建模与仿真
    5.1 引言
    5.2 COMSOL Multiphysics
        5.2.1 COMSOL Multiphysics功能特点
        5.2.2 COMSOL Multiphysics建模与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理样机工作特性测量及试验
    6.1 引言
    6.2 试验平台介绍
    6.3 发电机整机加工制造
    6.4 锂电池特性试验
        6.4.1 单电池性能测试
        6.4.2 电池温度性能测试
        6.4.3 电池组与脉冲发生器现场匹配试验
        6.4.4 电池工作时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创新点
    7.1 总结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学术成果
附录

(4)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阻抗变压器绕组排列结构特点分析
    1.3 研究现状
        1.3.1 变压器涌流特性研究现状
        1.3.2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研究现状
        1.3.3 高抗变涌流特性及对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1.3.4 抵御保护误动的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研究
    2.1 引言
    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分析
        2.2.1 等值电路参数与绕组排布及磁通分布的关系
        2.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
    2.3 变压器三角绕组环流的助增作用分析
        2.3.1 单相变压器副方电流的去磁作用分析
        2.3.2 环流的产生机理及其助增作用
    2.4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及等值电路
        2.4.1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
        2.4.2 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
    2.5 现场录波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3.2.1 两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3.2.2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3.2.3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的局限性分析
    3.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等效参数特性及误差分析
        3.3.1 基于短路试验参数的等效参数计算
        3.3.2 三绕组变压器短路试验参数分析
        3.3.3 等效漏感的理论误差分析
    3.4 三绕组变压器涌流过程中的实际参数计算
        3.4.1 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
        3.4.2 基于录波数据的参数辨识
    3.5 等效参数误差对零模涌流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其对保护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分析
        4.2.1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幅值特性分析
        4.2.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衰减特性分析
        4.2.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仿真验证
    4.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动模试验分析
        4.3.1 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及试验系统
        4.3.2 高阻抗变压器动模试验
    4.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对保护的影响
        4.4.1 高阻抗变压器相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
        4.4.2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对相邻元件零序过流保护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误动事故的应对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
    5.3 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
        5.3.1 零模涌流与分合闸角的关系分析
        5.3.2 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控制方法
        5.3.3 仿真验证
        5.3.4 录波验证
    5.4 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保护改进方法
        5.4.1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分析
        5.4.2 零模涌流波形惯性分析
        5.4.3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判据
        5.4.4 仿真验证
        5.4.5 录波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变压器等值电路的分析与说明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技奖励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项目化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设计
    1.1 指导思想
    1.2 教学内容分析
    1.3 项目任务分析
    1.4 学情分析
    1.5 培养目标
    1.6 教学设计及策略
2 特色创新
    2.1 探索和推进“立德树人”“劳动意识”培养,体现“德技并修”的教育意识
    2.2 工程案例引领、真实任务贯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3 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三段式”导学模式
    2.4“设岗定责”“轮岗换位”,全面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3 教学实施及成效
    3.1 重构学习流程,推行翻转课堂
    3.2 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3 设定工位、定岗定责,解决学生收益失衡
    3.4 发挥专业特色,融入课程思政
    3.5 评价课前准备与课后整理清洁活动,培养劳动意识
4 反思与改进

(7)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流互感器常规项目检测试验方法
    2.1 检测试验方法
    2.2 绝缘电阻
        2.2.1 计算方法
        2.2.2 电桥调零法
        2.2.3 手摇式兆欧表测试法
        2.2.4 数字式兆欧表测试法
        2.2.5 绝缘电阻测量方法分析
    2.3 极性
        2.3.1 原理
        2.3.2 直流法
        2.3.3 交流法
        2.3.4 仪表法
    2.4 直流电阻
        2.4.1 测量直流电阻的意义
        2.4.2 直流电阻测试方法
        2.4.3 直流电阻的合格标准
        2.4.4 直流电阻测量方法分析
    2.5 励磁特性
        2.5.1 测量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意义
        2.5.2 测量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方法
        2.5.3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测量
        2.5.4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试验设备的发展
        2.5.5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试验的低频变频电源法
        2.5.6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复合误差
        2.5.7 励磁特性测量方法分析
    2.6 变比的测量
        2.6.1 测量原理
        2.6.2 电流法
        2.6.3 电压法
        2.6.4 变比测量方法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流互感器介质损耗检测试验方法
    3.1 介质损耗的意义
    3.2 测量介质损耗因数的原理及方法
        3.2.1 西林电桥法
        3.2.2 M型电桥法
        3.2.3 离散傅里叶变换法
        3.2.4 介质损耗因数相关函数法的改进
        3.2.5 介质损耗测试仪
        3.2.6 介质损耗测量方法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流互感器交流耐压试验方法
    4.1 交流耐压试验意义及原理
        4.1.1 串联谐振的产生
        4.1.2 串联谐振的品质因数
        4.1.3 串联谐振的电压关系
        4.1.4 串联谐振的能量关系
        4.1.5 串联谐振的幅频特性
    4.2 串联谐振原理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哈密顿系统的电气化铁道谐波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机车建模的研究现状
        1.2.2 哈密顿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有源滤波器的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SS9型电力机车建模与仿真
    2.1 SS9 牵引传动工作原理
    2.2 SS9 型电力机车主电路分析
        2.2.1 SS9 型整流调压电路分析
        2.2.2 SS9 型电力机车控制回路分析
    2.3 SS9 型电力机车建模与仿真分析
        2.3.1 SS9 型电力机车的仿真模型
        2.3.2 SS9 型电力机车牵引网侧电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H2 型电力机车建模与仿真
    3.1 CRH2 牵引传动工作原理
    3.2 CRH2 型电力机车脉冲整流器分析
        3.2.1 CRH2 整流器主电路及原理
        3.2.2 CRH2 脉冲整流器控制理论分析
    3.3 CRH2 型电力机车逆变器分析
        3.3.1 CRH2 逆变器主电路及原理
        3.3.2 CRH2 逆变器控制理论分析
        3.3.3 CRH2 牵引电机控制原理分析
    3.4 CRH2 型电力机车的建模和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哈密顿系统的APF设计
    4.1 系统的无源性与耗散性
        4.1.1 无源性与稳定性
        4.1.2 无源性与反馈互联
        4.1.3 系统耗散性与能量形成
    4.2 端口受控耗散哈密顿系统
        4.2.1 哈密顿方程与端口受控哈密顿系统
        4.2.2 端口受控耗散哈密顿(PCHD)系统
    4.3 状态误差PCHD模型能量成形控制原理
    4.4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4.4.1 单相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原理结构
        4.4.2 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4.4.3 控制电路的设计
        4.4.4 有源滤波器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化铁道谐波抑制仿真分析
    5.1 SS9 型电力机车的谐波抑制仿真及分析
    5.2 CRH2 型电力机车的谐波抑制仿真及分析
    5.3 电力机车混跑模型的谐波抑制仿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STM32的电力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金州变#1变压器冷却系统分析
    2.1 #1变压器冷却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 #1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主要电路分析
    2.3 #1变压器冷却器的数量配置及投切方法分析
    2.4 变压器的发热过程和冷却原理
        2.4.1 变压器的发热过程
        2.4.2 变压器的散热过程
        2.4.3 变压器的有功损耗和散热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330kV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案
    3.1 变压器冷却系统有关规定
        3.1.1 变压器油温限值规定
        3.1.2 冷却控制装置运行规定
    3.2 #1变压器的负荷与油温曲线特性分析
    3.3 冷却器投切方法的改进思路
    3.4 冷却器的功率平衡和合理油温区间控制法
        3.4.1 按功率平衡投切
        3.4.2 按合理油温区间投切
        3.4.3 按功率平衡和合理油温区间法综合投切
    3.5 冷却控制装置的功能模块设计
    3.6 冷却控制装置的设计说明
    3.7 本章小结
4 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硬件设计
    4.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方案
    4.2 变压器模拟箱
    4.3 变压器投入电路
    4.4 冷却器主/备用电源切换电路
    4.5 采样电路
        4.5.1 负荷电流采集电路
        4.5.2 油面温度及绕组温度采集电路
    4.6 驱动及保护电路
        4.6.1 散热风扇电机驱动及保护电路
        4.6.2 潜油泵电机驱动及保护电路
    4.7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4.7.1 STM32F103ZET6单片机介绍
        4.7.2 STM32F103ZET6最小系统
        4.7.3 DS12C887高精度时钟电路
        4.7.4 处理器供电电路
        4.7.5 基准电压电路
    4.8 显示电路
    4.9 通讯电路
    4.10 本章小结
5 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设计
    5.2 功能子程序设计
        5.2.1 参数采集子程序
        5.2.2 数据处理子程序
        5.2.3 逻辑控制子程序
        5.2.4 异常和故障处理子程序
        5.2.5 状态量显示与外部通讯子程序
    5.3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冷却控制装置实验平台
    6.2 功能验证
        6.2.1 现场与监控机显示界面
        6.2.2 主/备用电源自动切换
        6.2.3 冷却器全停延时跳闸
    6.3 实验数据分析
        6.3.1 小负荷电流下冷却器散热效果分析
        6.3.2 冷却器综合投切方法节能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2 #1变压器的主要参数
附录3 原理图
附录4 PCB
附录5 部分程序

四、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车网电气匹配问题及监测算法研究[D]. 贾君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区间移频自动闭塞占用丢失问题分析[D]. 杜旭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井下涡轮发电技术研究[D]. 陈东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D]. 曹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项目化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 王建莉,张总,蔺文刚.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5)
  • [7]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方法研究[D]. 何家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8]基于哈密顿系统的电气化铁道谐波抑制研究[D]. 马家菁.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9]基于STM32的电力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研究[D]. 李柯娜.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船舶电动三速起货机电气线路图逆向分析法[J]. 丁龙祥. 船电技术, 2014(02)

标签:;  ;  ;  ;  ;  

继电器接触控制电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