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2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

某矿2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

一、某矿Ⅱ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杨[1](2021)在《庞家河金矿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金矿作为贵重金属矿产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所开采出的黄金有着重要的工业价值。对于急倾斜中厚矿体条件,当应用浅孔留矿法开采时,遗留的采空区失稳问题较为突出。采空区的存在,容易导致冒落冲击灾害,对井下人员与设备都会造成严重威胁,给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增加了困难。论文以庞家河金矿浅孔留矿法开采现状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采矿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采空区冒落致灾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现场结构面调查与点荷载强度试验结果,确定庞家河金矿矿体及近矿围岩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分别为438.66、353.25和442.37,属于中等稳定级别;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经过计算得到矿体及近矿围岩的岩体力学参数;针对矿山开采中存在的采空区冒落致灾问题,利用数值模拟对冒落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庞家河金矿采空区顶板冒落发展,主要是由于裂纹沿节理贯穿完整岩桥所致,冒落区以拉伸破坏为主,稳定区以剪切破坏为主,应力平衡拱的周期性形成与消散,是冒落呈现缓慢-快速交替进行的主要原因;构建了采空区顶板冒落力学模型,计算得到了采空区临界冒落跨度值约为10m;阐明了采空区冒落特征及其致灾机理,给出了冲击气浪速度估算值,及其安全距离的确定方法,安全距离确定为5m;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采场合理尾砂充填高度为30m,结合模糊数学优选模型,选定了崩落部分顶柱+全尾砂充填的方案治理采空区,并给出了顶柱崩落处理的方法;通过现场工业试验与成本分析,证实所选定的采空区治理方案充填效果良好,对单中段进行回采充填作业,成本控制较为理想。论文对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崩充结合的采空区治理方法,并在庞家河金矿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实践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急倾斜中厚矿体在开采中遇到的采空区冒落致灾问题,可实现该类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

屈利群[2](2021)在《某矿区地下采场群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生产和需求量日益增长。某矿是我国最大的硫化铜镍矿,目前矿区浅部已经基本开采完成,正在进入深部开采。近年来,矿区的多中段大面积连续回采过程中,1150m中段已全部回采完成,正在回采1000m中段水平矿柱。随着回采的进行,1000m临时水平矿柱逐步变薄,应力不断累积,容易失稳破坏,并导致严重事故发生。本文在调研矿区数据资料、地质背景、采矿过程及未来采矿计划的基础上,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了矿区的完整开采过程。并对比研究了1150m水平矿柱和1000m水平矿柱的屈服情况,利用矿区既有开采实际生产经验类比指导计划开采工作,对矿区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矿区的稳定性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整理、研究了与矿区相关的工程研究资料和成果,确定了矿区的当前开采状况与开采方案。(2)通过对主要数值分析软件的比选,确定了本文结合ANSYS软件的前处理和ADINA软件的非线性求解优势的主要技术路线。并基于ANSYS APDL语言编程,自主编写程序开发了ANSYS-ADINA软件前处理数据转换接口,实现了前处理数据的完整转换。(3)结合矿区的实际开采状况与最新进展,在ANSYS软件的前处理模块中建立了矿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数据转换接口将前处理数据完整转换到ADINA软件中。在ADINA软件中基于该模型对矿区开采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得到了采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4)对比分析了1150m和1000m中段水平矿柱的屈服破坏过程,对当前1000m中段水平矿柱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估。通过分析并总结1150m水平矿柱的屈服破坏规律和应力变化规律,研究了1000m水平矿柱在回采过程中各盘区上的应力变化规律,为1000m水平矿柱的实际回采工作提供了力学依据。(5)针对矿区1000m矿柱的未来回采工作提出了两种调整方案,基于有限元模型分别分析模拟了调整方案的全开采过程,研究了不同开采顺序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并通过比选分析得到了推荐的开采方案。

宣文研[3](2019)在《厚矿体分层上向开采对巷道安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厚矿体分层上向开采中,每一分层开采都会对围岩体应力场产生扰动与破坏,从而形成新的应力场。这种应力场的复杂叠加变化严重影响着井下巷道的安全,是制约地下矿山开采安全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首钢公司马城铁矿的地下开采为工程依托,通过对上下两个采区同时上向分层开采工况的模拟研究,系统分析多次重复开采扰动下采区围岩应力场的变化与叠加分布特征、以及井下巷道围岩的安全性,对深部矿体安全开采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开采设计对马城铁矿两采区上向分层开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动态开采过程中应力场演化规律、叠加属性和分布特点,通过安全影响的区划,找出安全区、危险区和破坏区,为安全防护与开采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2)依据危险区划的结果,对危险区进行了加固方案的优化设计,然后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不满足要求的危险区域采取了重新布设巷道线路方案,以便确保井下运输安全。(3)依据博弈论-云模型理论方法,建立地下巷道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结合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从12个影响矿山开采巷道的安全性因素着手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并为动态开采过程中巷道安全性设立了安全性等级,从而为马城铁矿的开采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乔小明[4](2019)在《琅琊山铜矿段间顶柱回采工艺优化及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矿产与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中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可供利用储量和后备资源不足、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等客观事实。因此,在资源赋存稀缺的情况下提高金属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开采效率、金属矿物的分选回收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铜鑫矿业琅琊山铜矿矿体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形态复杂,回采难度大,在以往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残矿体,采用上向水平充填采矿法,使得不同中段之间留有大量的顶柱未能回采,造成了大量的滞留资源。而而现主要采用小尺寸进路回采及全进路胶结充填的方法回收段间顶柱矿体,其开采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充填成本有待于进一步降低。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段间顶柱回采工艺优化与开采技术的研究工作。本论文采用现场调研、工程实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琅琊山铜矿矿柱留设情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采工艺向扩大进路尺寸和进路部分充填方向优化的思路,借助理论和模拟分析,以-245m中段顶柱赋存条件为例,研究了进路尺寸和充填次序等对顶板下沉和变形的影响,得出可以将开采进路尺寸提高至5m,进路间隔充填的结论,研究在-245m中段6#1矿体顶柱开采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矿井提高顶柱开采效率和降低充填成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林振琦[5](2018)在《复杂窄矿脉采空区探测及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金属矿床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和尾矿库如影相随,贯穿矿山整个服务周期。如何确保它们的安全是维系矿山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也是安全监管部门风险防控的重点。对于钨、锰、金等窄矿床的矿山空场法而言,极易引发一系列地压工程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国家安全生产机制体制的逐步完善,此类矿山采空区也列入整治监管范围。因此,开展钨、锰、金等等金属矿山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在金属矿山防灾减灾背景下,以某钨锡窄矿脉采空区隐患治理工程为对象,综合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图像处理、数值计算等理论,结合采用工程调查、三维激光探测、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工程试验等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围岩节理裂隙产状、充填物及厚度、形状、节理间距等现场测绘调查,共调查测线9+5条,总长度为392.6+211.21m,有效节理数为1179+296条。矿山围岩为变质砂岩和板岩、煌斑岩、辉绿岩等,节理主要呈波浪型、平直型闭合分布,水平方向节理较少;优势节理产状为50°-70°、270°-280°,倾向为140°-150°、180°-190°,倾角为70°-90°;节理间充填物为碎石、石英、泥质等;岩体表面潮湿、渗水。(2)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探测成像技术,开展采空区探测,基本摸清了矿山采空区的数量、空间几何形态和位置分布等情况。未治理采空区体积约为47.28万m3。已治理体积为59.6万m3,其中废石充填体积为35.6万m3,尾砂胶结充填为19.2万m3。(3)选取该矿山大断面双轨运输巷道、“米字形”盘区密集采空区、三中段贯通采空区、大暴露面积采空区、沿走向长距离采空区等5种典型空区,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窄矿脉空区稳定性,分析空区体积、形态、分布、距离等因素对富集矿块开采的影响,上部中段空区对深部开采的影响,大暴露面积采空区对矿柱顶柱的影响,比较充填前后、充填接顶率、充填体类型对周边采场作业的影响。(4)结合矿山现有的废石充填系统和全尾砂胶结充填系统,针对该矿山不同中段采空区赋存特点,提出了采用封堵技术治理+535m以上各中段采空区,采用废石和全尾砂充填技术治理+535m以下各中段采空区的方案,设计了各中段尾砂充填管路布设和废石充填进路。研究成果有效指导该矿山安全开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同时为国内此类矿山采空区治理提供技术支持,降低采空区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姜光成[6](2018)在《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与采矿方法优选》文中研究说明为确保矿山生产安全和充分回收矿产资源,在矿山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应该围绕岩体力学性质、采场设计、顶板及矿柱的应力分布、矿床开采顺序、采场稳定性、巷道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现场结构面调查、室内岩性试验、巷道位移测量和地应力测量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现场结构面调查、地应力及巷道位移测量,了解掌握矿区岩石的物理力学特征、矿区结构面分布情况、地应力分布规律。(2)基于GSI值量化和修正方法初步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岩体块度率(RBR,Rock Block Rating)代替岩体块度指数(RBI),利用RBR、d、SCR和Jc四个参数进行GSI体系中区间值量化。为了克服GSI体系的缺点,提出GSI值的修正方法,从而研究完成新的GSI值量化方法。(3)基于SURPAC软件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和块体属性模型,利用Java语言将SURPAC块体模型转换为FLAC3D数值模型。研究X、Y、Z轴方向地应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应力边界法来拟合矿区的初始地应力场。(4)采用面向对象语言VC++,开发基于Hook方式的遗传算法(GA)和FLAC3D连接程序。在岩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和现场位移测量数据的基础上,GA与FLAC3D相结合来进行位移正反演,确定比较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5)根据矿山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矿床地质条件,具体分析所有采矿方法的适用条件,初步选择3种可行的采矿方法。综合考虑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多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极差变换法和优先关系二元对比排序法建立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EM)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改进了主客观赋权组合原则,此基础上,选择最优采矿方法。(6)在Mathew法和弹性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初选14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利用得到的地应力场和岩体力学参数,进行FLAC3D数值模拟分析,获得每个方案的采场稳定性因素值。综合考虑采场稳定性因素和技术经济囚素,采用接近理想解法(TOPSIS)来选择最佳采场结构参数方案。本文解决了岩土工程中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问题和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参数优选中主客观组合赋权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对岩体力学参数确定及采矿方法优选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浩[7](2018)在《某矿矿柱回收、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案数值模拟》文中认为随开采年限不断增加,多数矿山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阶段,往往浅部需要矿柱回收并采空区处理,否则,可能诱发顶板冲击地压;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由于支承压力急剧增大,矿井冲击地压、围岩大变形等灾害日趋频发,将严重影响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本文将以某矿为背景,提出矿柱回收、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井下调查、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结合井下地压显现,运用正交数值模拟反演分析,确定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折减系数,得出了该矿山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2)结合现场地压显现及上部采空区分布,提出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联合方案,并借助Flac3D数值模拟确定了该方案的施工参数。上盘脉外卸压施工巷道距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取25 m;上盘脉外卸压施工巷道底板爆破隔断开采的深度不小于20 m,且应该充分松动爆破。(3)矿柱回收数值模拟表明:间隔抽采矿柱后,1010 m中段第一分层顶柱及其以下保留的矿柱不会发生冒落,但上盘局部千枚岩会因长期拉伸疲劳破坏而垮塌,因而要加快矿柱抽采过程而避免上盘千枚岩垮塌,从而造成贫化;回收过矿柱的相邻采空区中的分隔间柱,其回采宽度不应超过1/2,否则,回收相邻采空区中的矿柱时,该分隔间柱会垮塌,因而导致已回收的采空区中的废石混入相邻采空区而造成贫化。(4)卸压开采数值模拟表明:卸压开采,即“V型”切槽松动爆破并上盘底板充分松动隔断开采,降低了910 m中段开采的应力集中程度,基本消除了910 m中段开采时发生岩爆的应力条件;相邻两采空区都间隔抽采间柱并卸压开采后,960 m中段采空区被成功处理,基本实现了垮塌的千枚岩或残留矿柱充填采空区,从而消除了采空区隐患。上述研究提出的技术方案,为某矿的矿柱回收、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这对其它类似矿山也具有借鉴意义。

王亚军[8](2018)在《南当厂矿采空区和矿柱稳定性分析及地压监测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矿山地压灾害频发,采空区治理及地压控制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南当厂矿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及矿柱地压监测与预测研究”项目为背景,针对矿山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试验,并利用FLAC3D软件分析了采空区与矿柱稳定性,综合考虑,制定了地压监测与预测方案,对地压活动能起到预警作用,更对井下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及试验,其中包含了研究范围内的工程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且采用RQD值法、Q系统法、RMR法以及BQ系统法进行了岩体的质量分级与评价,给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考虑到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前处理功能不足,难以实现复杂三维模型的构建。通过Auto CAD绘制出矿体的线框模型,导入到三维矿业软件3DMine中进行模型可视化处理,最后将三维模型导入到MIDAS GTS中划分网格,得到矿体网格模型,随后利用MIDAS GTS与FLAC3D的耦合功能将网格模型导入FLAC3D,从而实现了地下复杂群空区在FLAC3D里的模型构建,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分析了模型中采空区及矿柱稳定性情况,得到的模拟结果与矿山现状相吻合。在此基础上还模拟了对部分采空区进行充填之后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分布的变化情况,论证了充填采空区能有效改善其应力集中程度及塑性破坏情况。(3)对目前国内外地压监测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南当厂矿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和矿柱的稳定性分析结果,比选出合理的地压监测和预测方案,建立了多通道声发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根据选定的监测方案,选择合理的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为1000m及以上中段残矿回采及深部开拓工程安全施工与矿石回采提供提供技术与科学理论支撑。

马姣阳[9](2017)在《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急倾斜中厚矿体约占20%,随着采深的增大与复杂难采铁矿床的逐步投入开采,此类矿体中破碎难采矿体的比例逐渐增多。如何安全高效开采此类破碎难采矿体,对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流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技术,为此类难采矿体开辟高效开采的新途径。首先、在分析矿岩可冒性的基础上,结合结拱实验研究了进路诱导冒落法的最小采幅宽度,分析建立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的适用条件。其次、针对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诱导冒落与冒落矿石的移动空间条件,提出了以沿脉回采进路为诱导与回收工程的采场结构,并给出了诱导冒落区与强制崩落区的划分方法,以及根据散体流动特性选择诱导工程结构参数的方法。第三、实验研究了沿脉回采进路的位置与回采指标的定量关系,给出了不同倾角的破碎中厚矿体沿脉回采进路合理位置的确定方法。第四、给出了限制上盘围岩冒落、处理大块、回收残矿与工作面安全防护的工艺技术,以及软破矿岩巷道的掘进与支护技术,以此确保进路诱导冒落法的顺利实施。将文中提出的进路诱导冒落法用于建龙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提出了切割巷+斜排炮孔拉槽、两端退采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并选择在170m中段S3、S5采场进行了工业试验。由于试验采场上部存在大量残矿,其中S3采场内部还存在一个中小型空区。为此首先采取布置出矿横穿等措施对上部残矿进行回收,在此基础上,根据S3、S5试验采场条件,分析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制定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方案。并结合S3采场空区位置及矿体可冒性特点,提出崩落空区边部矿体诱导冒落的空区处理方案。试验过程跟踪观察发现,试验采场冒落块度良好,诱导区顶板冒透后,混岩率呈波动性上升,变化幅度与大块出露有关,上升速度与进路位置有关,进路位置不当或大块卡住出矿口,都严重增大混岩率。试验采场后期采用装药车装药,爆破效果显着提高。S3与S5试验都取得了良好的回采指标。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表明:进路诱导冒落法具有灵活、安全、经济等特点,可有效解决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开采难题。该法有效利用了矿体破碎容易冒落的特点,减少了采切工程量,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采矿方法,适用于矿石破碎、低品位难采的急倾斜中厚矿体,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回采矿石的目的。

李伟[10](2016)在《金山店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填采矿法取代崩落采矿法有利于矿区环境保护以及减少尾矿库库容告急带来的问题。为保证崩落法顺利向充填法转型,在崩落法和充填法过渡段之间设置隔离矿柱,并确定隔离矿柱最优安全厚度以确保过渡段采区的稳定性,是实现安全转型的关键。所以,开展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大冶市金山店铁矿张福山矿区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试验、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等多种手段对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通过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分析了矿山开采现状与采区矿岩的特性;结合力学试验确定矿岩力学参数;结合采场开采实际,确定了影响隔离矿柱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隔离矿柱厚度H、采空区跨度B、隔离矿柱下方支撑间柱宽度W和充填体特性。(2)采用理论分析法确定了与隔离矿柱稳定性相关的参数。综合分析表明,与隔离矿柱稳定性相关的采场合理参数理论值为:采空区跨度812m,隔离矿柱厚1016m。(3)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过渡段在隔离矿柱下方矿体回采和采空区充填两个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域位移、应力、塑性区的变化规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最后得到了影响隔离矿柱稳定性的最小安全厚度为14m,采空区跨度为8m,支撑间柱宽度为10m。通过金山店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确定了隔离矿柱合理设计参数,为矿山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某矿Ⅱ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矿Ⅱ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庞家河金矿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冒落机理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矿山概况及岩体特性分析
    2.1 矿山地质概况
        2.1.1 矿区地质
        2.1.2 工程地质
        2.1.3 矿岩特征
    2.2 矿山开采概况
        2.2.1 开采现状
        2.2.2 地压特性分析
    2.3 矿岩稳定性分析
        2.3.1 岩体结构面调查分析
        2.3.2 矿岩点荷载实验
        2.3.3 岩体稳定性分级方法
        2.3.4 庞家河金矿稳定性分级结果
    2.4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分析
    3.1 采空区冒落过程分析
    3.2 采空区冒落形式分析
    3.3 采空区冒落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3.3.1 RFPA2D分析原理
        3.3.2 数值建模
        3.3.3 数值结果分析
    3.4 采空区临界冒落力学模型构建
    3.5 采空区冒落冲击致灾机理
        3.5.1 冒落冲击气浪形成原理
        3.5.2 冲击气浪模型构建
        3.5.3 气浪值估算及其安全距离确定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庞家河金矿采空区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4.1 采空区合理充填高度数值模拟分析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 采空区治理方法
        4.2.1 采空区治理方法初选
        4.2.2 采空区治理方法模糊优选
        4.2.3 顶柱崩落处理方法
    4.3 采空区冒落预防方法
        4.3.1 采空区冒落预防措施
        4.3.2 冲击气浪灾害防治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现场试验与成本分析
    5.1 现场试验效果
    5.2 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某矿区地下采场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采场稳定性研究方法
        1.2.2 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矿区地应力研究现状
        1.2.4 矿区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数值软件的对比与选择
        1.3.1 软件简介
        1.3.2 分析比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矿区工程概况
    2.1 矿区简介
        2.1.1 概述
        2.1.2 开采情况
    2.2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区域断裂构造概况
        2.2.3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及力学性质
        2.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2.5 矿区地应力场
    2.3 开采方案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计算模型的建立
    3.1 ANSYS软件前处理工作
        3.1.1 实体模型的建立
        3.1.2 单元与材料本构模型
        3.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4 荷载与边界条件
    3.2 ANSYS-ADINA前处理转换接口开发
        3.2.1 ANSYS APDL语言概述
        3.2.2 接口开发思路与程序算法
        3.2.3 接口程序的实现
    3.3 前处理数据的转换与求解
        3.3.1 模型数据的转换
        3.3.2 单元组
        3.3.3 初始地应力场的施加
        3.3.4 时间步与求解
    3.4 本章小结
4 现行方案地下采场群稳定性分析
    4.1 水平矿柱的选取与查看
    4.2 水平矿柱破坏分析
        4.2.1 水平矿柱的塑性屈服
        4.2.2 水平矿柱的等效应力
        4.2.3 水平矿柱的最大主应力
        4.2.4 水平矿柱的最大剪应力
    4.3 水平矿柱的破坏规律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调整开采方案与比选
    5.1 计算模型的调整与求解
        5.1.1 方案介绍
        5.1.2 单元组的调整
        5.1.3 调整方案的求解
    5.2 调整开采方案对采场群稳定性的影响
        5.2.1 各方案下1000m水平矿柱的等效应力对比分析
        5.2.2 各方案下1000m水平矿柱的最大主应力对比分析
        5.2.3 各方案下1000m水平矿柱的最大剪应力对比分析
    5.3 各方案经济效益分析
    5.4 方案综合比选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体模型完整转换程序

(3)厚矿体分层上向开采对巷道安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填开采诱发上覆岩体变形研究现状
        1.2.2 巷道支护技术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个采区多中段同期上向分层开采诱发采场应力场演化特点的数值模拟分析
    2.1 矿区工程概况
        2.1.1 矿区气象条件
        2.1.2 矿区地质构造分布特点
    2.2 数值分析模型设计
        2.2.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2.2.2 模拟研究范围
        2.2.3 矿体的开采设计
        2.2.4 数值分析模型的设计
        2.2.5 应力分析测线点位置设计
    2.3 两个采区多中段地下同期开采诱发围岩应力场演化规律
        2.3.1 上下采区同期开采诱发上覆岩体垂直应力场演化特点
        2.3.2 上下采区同期开采诱发上覆岩体水平应力场演化特点
        2.3.3 巷道围岩应力随开采厚度演化特点与规律分析
        2.3.4 上下采区同期开采诱发上覆岩体最大主应力场演化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一采区开采与两采区同期开采对比
    3.1 上下采区单独开采诱发上覆岩体移动特点分析
        3.1.1 上部采区单独开采诱发地层应力场的演化特点
        3.1.2 下部采区单独开采诱发地层应力场的演化特点
    3.2 从-900单采区上向开采诱发上覆岩体移动特点分析
        3.2.1 单采区上向开采水平应力变化特点分析
        3.2.2 单采区上向开采上覆岩体垂直应力演化特点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巷道应力分析及加固措施设计
    4.1 巷道数值模拟模型设计
        4.1.1 各开采水平层巷道位置分布
        4.1.2 巷道模型设计
        4.1.3 巷道围岩应力变化
    4.2 巷道加固方案设计及加固效果分析
        4.2.1 巷道加固方案设计
        4.2.2 加固后巷道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4.2.3 巷道位置移动方案设计
        4.2.4 加固效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层上向开采叠加性影响下矿体围岩稳定性评价
    5.1 博弈论-云模型评价系统
        5.1.1 建立最优传递矩阵
        5.1.2 归一化处理
        5.1.3 信息熵值计算
        5.1.4 客观权重的确定
    5.2 评价体系的建立
        5.2.1 建立指标云图
        5.2.2 马城矿1、3、5号矿评价
    5.3 指标权值的计算
        5.3.1 主观权重的去定
        5.3.2 综合确定度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琅琊山铜矿段间顶柱回采工艺优化及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琅琊山铜矿概况及矿柱留设的基本情况
    2.1 琅琊山铜矿概况
    2.2 基本开采地质水文条件
    2.3 矿柱留设的基本情况
    2.4 顶柱回收的重要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琅琊山铜矿中段顶柱回采方法
    3.1 顶柱回采的基本方法分类
    3.2 琅琊山铜矿顶柱回采工艺过程
    3.3 顶柱回采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
    3.4 本章小结
4 中段顶柱回采工艺优化模拟研究
    4.1 中段顶柱的进路结构
    4.2 中段顶柱进路回采混凝土假顶稳定性影响因素
    4.3 数值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4.4 中段顶柱进路尺寸对混凝土底板的影响
    4.5 中段顶柱采充配合对混凝土底板的影响
    4.6 中段顶柱采充优化方案
    4.7 本章小结
5 顶柱回采优化工艺在-245m中段的应用
    5.1 -245m中段6#1矿体概况
    5.2 -245m中段顶柱回采优化实践
    5.3 实践应用效果及效益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复杂窄矿脉采空区探测及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论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探测
        1.2.2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1.2.3 采空区治理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山基本情况
    2.1 矿山区域位置
    2.2 矿区地质及矿体
    2.3 开采方式
    2.4 采空区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窄矿脉采空区赋存环境调查
    3.1 岩体节理裂隙调查
        3.1.1 +485m主运输平硐地表边坡
        3.1.2 +485m中段
        3.1.3 +330m中段
        3.1.4 +280m中段
    3.2 RQD、RMR等参数统计分析
    3.3 断层分布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窄矿脉采空区探测及空间分布规律
    4.1 引言
    4.2 +535m以上各中段
        4.2.1 +740m中段
        4.2.2 +700m中段
        4.2.3 +657m中段
        4.2.4 +615m中段
        4.2.5 +575m中段
        4.2.6 +535m中段
    4.3 +485m中段
        4.3.1 已经治理采空区
        4.3.2 未治理采空区调查
    4.4 +430m中段
        4.4.1 已治理采空区
        4.4.2 未治理采空区调查
    4.5 +380m中段
        4.5.1 已经治理采空区
        4.5.2 未治理采空区调查
    4.6 +330m中段
        4.6.1 已经治理采空区
        4.6.2 未治理采空区
    4.7 +280m中段
        4.7.1 已经治理采空区
        4.7.2 未治理采空区
    4.8 各中段采空区汇总
第五章 窄矿脉典型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估
    5.1 引言
    5.2 大断面双轨运输巷道
    5.3 “米字形”盘区密集采空区
    5.4 三中段贯通采空区(V3303,+330m~+485m)
    5.5 沿走向长距离采空区(V3302采空区,330m中段)
    5.6 大暴露面积采空区(V3301采空区,280m中段)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窄矿脉采空区治理技术及方案
    6.1 引言
    6.2 采空区治理技术
        6.2.1 封堵技术
        6.2.2 废石充填技术
        6.2.3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
    6.3 各中段采空区治理
        6.3.1 +575m中段以上采空区
        6.3.2 +575m中段采空区
        6.3.3 +535m中段采空区
        6.3.4 +485m中段采空区
        6.3.5 +430m中段采空区
        6.3.6 +380m中段采空区
        6.3.7 +330m中段采空区
        6.3.8 +280m中段采空区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与采矿方法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岩体力学参数评价的重要性
        1.1.2 采矿方法优选和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必要性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研究现状
        2.1.1 现场试验方法
        2.1.2 岩体分类方法(经验折减方法)
        2.1.3 智能分析方法
        2.1.4 数值模拟方法
        2.1.5 反演方法
    2.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现状
        2.2.1 主观优先方法
        2.2.2 客观优先方法
        2.2.3 人工神经网络法和专家系统
        2.2.4 多目标决策权重的确定方法
    2.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2.3.1 经验类比法
        2.3.2 理论解析法
        2.3.3 数值模拟分析法
        2.3.4 综合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室内岩性试验和现场调查及测量
    3.1 矿区概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3.1.1 矿区概况
        3.1.2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3.1.3 岩石试验结果分析
    3.2 现场结构面调查及岩体声波测试
        3.2.1 结构面调查及统计分析
        3.2.2 岩体声波测试及结果分析
    3.3 矿区地应力测试
        3.3.1 地应力测试方法和原理
        3.3.2 现场地应力测量
        3.3.3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3.4 巷道位移测量
        3.4.1 巷道位移测量原理及方法
        3.4.2 巷道位移测量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确定
    4.1 Hoek-Brown强度准则
        4.1.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4.1.2 H-B准则中主要参数确定方法
        4.1.3 主要参数取值范围确定
    4.2 地质强度指标(GSI)值定量化研究
        4.2.1 岩体结构特征的量化
        4.2.2 结构表面特征的量化
        4.2.3 GSI值修正方法
        4.2.4 矿体和岩体的GSI范围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智能位移反演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5.1 矿区地应力场拟合
        5.1.1 地应力场计算模型的构建
        5.1.2 利用应力边界法的初始地应力场拟合
        5.1.3 模拟结果分析
    5.2 基于GA-FLAC~(3D)融合的位移正反演法
        5.2.1 遗传算法(GA)
        5.2.2 位移反演的基本思想
        5.2.3 基于GA与FLAC~(3D)融合的位移正反演法
    5.3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及结果分析
        5.3.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采矿方法优选
    6.1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6.1.1 采矿方法初选
        6.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6.2 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6.2.1 定量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6.2.2 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6.3 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采矿方法优选
        6.3.1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主观权重确定
        6.3.2 基于熵权法(Entropy)的客观权重确定
        6.3.3 利用灰色相关分析的组合权重确定
        6.3.4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采矿方法优选
    6.4 本章小结
7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7.1 采场结构参数范围初选
        7.1.1 基于Mathew法的采场跨度初步确定
        7.1.2 采场顶柱的厚度初步确定
    7.2 数值模拟分析
        7.2.1 采场岩体破坏判断方法
        7.2.2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采场稳定性分析
    7.3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7.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主客观组合赋权
        7.3.2 采用接近理想解法(TOPSIS)的采场结构参数优选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某矿矿柱回收、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案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柱回采方法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卸压开采研究现状
        1.2.4 隔断开采施工方法发展现状
        1.2.5 计算方法发展现状
        1.2.6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计算原理
    2.1 概述
    2.2 计算原理简介
        2.2.1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2.2.2 运动平衡方程
        2.2.3 应变、应力及节点不平衡力
        2.2.4 阻尼力
        2.2.5 计算循环框图
    2.3 Morh-Coulomb模型
        2.3.1 增量弹性理论
        2.3.2 屈服准则
        2.3.3 流动法则
    2.4 求解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地质赋存特征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矿体特征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1.3 矿区植被、降雨及地震
    3.2 矿山开采现状
    3.3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3.3.1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
        3.3.2 岩体力学参数正交数值模拟折减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施工参数研究
    4.1 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案形成
    4.2 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施工参数确定
        4.2.1 上盘脉外施工巷道的位置确定
        4.2.2 上盘脉外卸压施工巷道底板的隔断开采深度确定
    4.3 隔断开采施工工艺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矿柱回收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5.1 矿柱的稳定性分析
    5.2 矿柱回收方案优选
        5.2.1 单个采空区矿柱回收方案确定
        5.2.2 矿柱回收后的相邻采空区分隔间柱的回收方案确定
    5.3 矿柱回收、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效果评价
        5.3.1 矿柱间隔抽采后单一采空区的卸压开采效果评价
        5.3.2 两相邻采空区都间隔间柱抽采并卸压开采的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南当厂矿采空区和矿柱稳定性分析及地压监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及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地压监测研究现状
    1.3 相关技术要点和难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2.1 矿区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围岩蚀变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体赋存层位及矿层产状、形态
        2.2.2 矿体围岩及夹石
    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
    2.4 回采现状
    2.5 开采技术条件
    2.6 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2.6.1 试验方法
        2.6.2 试验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地质调查及岩体质量评价
    3.1 工程地质调查
        3.1.1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3.1.2 矿岩体节理特性统计分析
        3.1.3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3.2 岩体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与矿柱三维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4.1 FLAC3D程序介绍及计算求解过程
        4.1.1 FLAC3D软件简介
        4.1.2 计算循环及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4.2 仿真模型构建
        4.2.1 几何模型
        4.2.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4.2.3 模型的初始平衡
    4.3 历史开采过程及技术思路
    4.4 回采过程及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证
        4.4.1 矿区回采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4.4.2 矿区北端充填前后的模型稳定性分析
        4.4.3 南当厂矿矿区开采现状稳定性分析
    4.5 3#矿体南端部分采空区充填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4.5.1 南一采空区在矿山充填前后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4.5.2 南七采空区在矿山充填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4.6 矿岩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与矿柱地压监测与预测技术方案研究
    5.1 井下监测总体目标、原则及技术路线
        5.1.1 监测总体目标
        5.1.2 监测总体原则及地点
        5.1.3 监测方式的选择
        5.1.4 监测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5.2 地压监测方案设计
        5.2.1 监测方案一(重点监测采空区及矿柱破坏严重区域)
        5.2.2 监测方案二(主要回采中段全覆盖监测)
        5.2.3 方案初步比较
    5.3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9)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3 诱导冒落法发展及相关理论
        1.3.1 诱导冒落法的发展及应用
        1.3.2 诱导冒落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5 创新性
第2章 矿岩可冒性分析
    2.1 矿岩可冒性分析方法研究
        2.1.1 现场调查
        2.1.2 矿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1.3 冒落面积分析
        2.1.4 冒落跨度分析
    2.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可冒性分析
        2.2.1 矿床地质概况
        2.2.2 双鸭山铁矿面临主要问题
        2.2.3 矿岩可冒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研究
    3.1 进路诱导冒落法构建
        3.1.1 矿块布置及最小采幅确定
        3.1.2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程参数确定
        3.1.3 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3.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
        3.2.1 最小采幅确定
        3.2.2 结构参数选取及方案确定
        3.2.3 试验采场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采进路位置的确定方法
    4.1 最佳进路位置选定的理论依据
    4.2 双鸭山北区试验采场回采进路位置实验研究
        4.2.1 实验模型及相似材料制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进路位置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采过程的安全保障措施
    5.1 回采过程引起的冒落分析及安全保障措施
        5.1.1 回采引起的冒落分析
        5.1.2 回采过程的保障技术
    5.2 双鸭山铁矿试验采场回采过程的保障措施
        5.2.1 试验采场上部中段残矿回收方案
        5.2.2 试验采场的冒落过程分析及安全保障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业试验
    6.1 工业试验及应用效果
        6.1.1 上部中段残矿回采及试验采场准备工作
        6.1.2 S5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6.1.3 S3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6.2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实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2.1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初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2.2 解决措施
        6.2.3 后期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情况

(10)金山店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1.2.2 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
        1.3.3 论文的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金山店铁矿开采现状
    2.1 矿区概况
        2.1.1 矿区地层
        2.1.2 矿区构造
        2.1.3 矿床形态特征
        2.1.4 矿岩物理性质
        2.1.5 矿体顶底板围岩稳固性
    2.2 原岩应力
    2.3 矿床开采现状
        2.3.1 矿体形态
        2.3.2 矿区开采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矿岩力学性质物理实验
    3.1 矿岩的力学性质
        3.1.1 岩体力学参数的取样与实验室测定
        3.1.2 矿岩力学参数的确定
    3.2 小结
第四章 隔离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过渡段隔离矿柱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1 影响因素
        4.1.2 稳定性判断标准
        4.1.3 影响隔离矿柱厚度的因素分析
    4.2 隔离矿柱及其下部采场的失稳
        4.2.1 失稳破坏阶段演化
        4.2.2 小结
第五章 隔离矿柱最小安全厚度理论计算
    5.1 引言
    5.2 隔离矿柱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
        5.2.1 理论分析模型建立
        5.2.2 采场力学参数的选择
    5.3 隔离矿柱最小安全厚度的理论确定
        5.3.1 K.B.鲁别涅依特公式
        5.3.2 B.И.波哥留波夫公式
        5.3.3 厚跨比法
        5.3.4 荷载传递交汇线法
        5.3.5 坍塌填塞法
        5.3.6 材料力学法
        5.3.7 平板梁理论法
        5.3.8 普氏理论法
        5.3.9 松散系数理论
        5.3.10 结构力学简化梁理论
        5.3.11 采空区长宽比理论
    5.4 工程类比理论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隔离矿柱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FLAC_(3D)的数值模拟
        6.2.1 FLAC_(3D)应用范围
        6.2.2 FLAC_(3D)基本原理
    6.3 基于FLAC_(3D)的过渡段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数值模拟
        6.3.1 过渡采区隔离矿柱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6.3.2 隔离矿柱厚度对隔离矿柱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分析
        6.3.3 采空区跨度对隔离矿柱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6.3.4 充填体尺寸对隔离矿柱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某矿Ⅱ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庞家河金矿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D]. 薛杨.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某矿区地下采场群稳定性分析[D]. 屈利群.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厚矿体分层上向开采对巷道安全影响的研究[D]. 宣文研.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4]琅琊山铜矿段间顶柱回采工艺优化及开采技术研究[D]. 乔小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复杂窄矿脉采空区探测及治理技术研究[D]. 林振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与采矿方法优选[D]. 姜光成.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7]某矿矿柱回收、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案数值模拟[D]. 张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8]南当厂矿采空区和矿柱稳定性分析及地压监测方案研究[D]. 王亚军. 长沙矿山研究院, 2018(10)
  • [9]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D]. 马姣阳. 东北大学, 2017(06)
  • [10]金山店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D]. 李伟. 贵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某矿2号矿体7-9线-55m中段采区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