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

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

一、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论文文献综述)

周雨晴[1](2021)在《《朝日新闻》新冠疫情涉华报道分析与中国国家形象呈现》文中指出

余淑妮[2](2021)在《《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慰安妇”议题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从消隐到特别关注的变化过程。民众认知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形象建构,在我国“慰安妇”媒介形象逐渐清晰立体的时代,日本媒体塑造的媒介形象也不应忽视。故而本文选取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朝日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媒具体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探析其背后建构的具体策略。本研究以1991年8月韩国金学顺老人第一次实名指证日本政府为始,对《朝日新闻》1991年至2020年有关“慰安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日媒报道关注“慰安妇”群体形象,缺少对个体关注,共呈现出二战受害者、被强迫的女性、历史证人、申诉人、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六种形象。各时期重点呈现的形象不同,经历了“二战受害者——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形象变化,从受害者符号转化成如今政治争夺的砝码。不变的是日媒长期建构“二战受害者”形象的坚持和避免“被强迫的女性”形象的呈现。媒介形象的建构映射了日本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特别受美国军事联盟关系的影响。其次,日本国内社会变迁和保守政党政权的扩大,催生出《朝日新闻》与日本政府立场“对抗”的媒介形象。同时,日本畸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向内不断影响民众认知,导致日媒逐渐减少同日本政府立场“相悖”的形象出现。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上,利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重维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文本上使用泛政治化解读,将政治生态和媒体舆论环境共生关联,话语建构上利用引语源、引语和背景资料补充新闻事实和表达态度,社会实践上呈现“内外有别”报道方针,对内对抗政治保守主义,对外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

车志远[3](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王雨卿[4](2020)在《虐待动物行为入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虐待动物事件在我国频发,这些事件经媒体或网络曝光后,在社会上引发了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基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现阶段,我国法律难以对虐待动物行为予以有效规制,在这种情况下,施虐者仅需承担传统民法领域的损害赔偿责任或者只受到道德谴责,引发了公众对现行法律的质疑与思考。为了有效规制残忍的虐待动物行为,对施虐者予以严厉打击,虐待动物行为入罪迫在眉睫。本文一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虐待动物行为的内涵、动物的法律地位以及我国反虐待动物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部分在总结我国刑法中行为入罪标准的基础上,从虐待动物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现行法律无法有效抑制虐待动物行为、虐待动物行为入罪不会限制公民权利且有利于社会发展、刑法能够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客观认定和公平处理、通过刑法规制能够有效实现对虐待动物行为的预防效果这五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我国刑法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环境、我国立法传统和伦理道德、国外立法现状五个角度论证了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的可行性。第四部分对虐待动物行为入罪设计了具体方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一节即“扰乱公共秩序罪”节中增设虐待动物罪,该罪的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客体为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犯罪客观方面为以残酷手段虐待脊椎动物且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该罪的法定刑可以采用自由刑与罚金刑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设置资格刑。

石立春[5](2019)在《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文中指出强化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现实社会状况、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前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深思重大理论问题的题中之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工作的系统开展,从学术意义上来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认知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进一步丰富发展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于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有助于网络民粹主义疏导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全球治理能力提升提供经验借鉴。当前,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激流勇进的演绎态势,这与国内外大环境密切相关:民众政治参与觉醒中责任问题备受关注、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以及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等。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以酿发舆情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将1994—2009年视为以贴吧、博客等为主要载体的舆情爆发阶段,将2009—2012年视为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民众狂欢阶段,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视为新时代公民政治心态民粹化阶段;可以划分为贫富对抗(如“杭州飙车案”,2009)、官民对立(如“我爸是李刚案”,2010)、反智主义(如“复旦大学黄山门”,2010)、底层叙事(如“夏俊峰案”,2011)、裹挟爱国主义(如“反日保钓游行”,2012)以及环境保护(如“什邡钼铜事件”,2012)六种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不同阶段的网络民粹事件呈现出不同的演绎态势,不同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具有着不同的演绎特征。从诱发要素上来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复杂矛盾的持续浇灌,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发的前提与基础;部分民众在社会进步中迷失信仰、在物质丰裕中失去幸福、在追求理性中集聚戾气、在感恩时代中滋生怨恨,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演绎的重要因素。从时代表征上来说,在诱发因素维度,坚守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深度演绎的首要特征;在叙事方式维度,强调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实现道德情感主义式的群体认同与大众狂欢,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演绎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影响维度,衍生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诱发阶层鸿沟与社会撕裂,成为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持续演绎的又一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网络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相对于其正面价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激流勇进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危害,更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以底层、哄客、对抗叙事为演绎手法,将矛头直指官员、富人、警察以及专家学者,与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必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严重干扰,消解社会精英权威,诱发政府公信力失范危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掌握社会资源精英群体的仇视,形塑出对官员、富人、警察、专家等群体的“仇+”心理,对普通人生活的浪漫化描述以及普罗大众崇拜,与民族主义相合流的极端演绎态势,势必进一步助长社会上的暴戾之气,极易诱使民众在形塑极化心理中走向零和博弈,背离社会理性平和的发展方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二元对立话语方式的推崇,将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间的信任危机,激化民众间的阶层对立情绪,势必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诱发社会分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均贫富”观念的推崇,误导民众将共同富裕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共享发展与平均发展、齐步发展相等同,主张通过对内“清算原罪”、对外“清理外资”来实现共享发展,实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方式的错误选择,鼓动非理性、非法治式的共享发展,破坏社会秩序、损害法律权威,必将动摇当代中国共享发展之基、危及共享发展之路。鉴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民粹主义全球性泛滥与区域本土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尚需借鉴参考国外应对民粹主义的经验教训。在苏俄,列宁采取“以激进对激进”,实现社会民主党的社会革命党化,保持一种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迅速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在十月革命中掌握了政权。但是,苏俄应对民粹主义的教训又是惨痛的,社会民主党依靠比社会革命党更激进的革命策略,赢得革命胜利,但胜利之后,未能及时清算激进革命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继续推行更加激进的方针、策略,导致苏俄在“激进→更激进”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最终深受斯大林模式消极因素所害而沉疴难愈,这实质上是前苏式马克思主义对民粹主义斗争的失败。在拉美地区,以庇隆主义为代表的民粹派领袖,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采取迎合底层民众、短期效益良好的民粹式政治经济策略,往往能迅速赢得广大城市劳工的支持,但是,这种“寅吃卯粮”、“涸泽而渔”的政治经济政策,使得国家逐渐陷入政治、经济恶性循环之中,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在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等国家在社会剧烈变迁进程中,承继本国政治文化传统,契合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形成了劣质但能抵御危机的民主体制,成功规避了类似于拉美民粹型威权独裁统治的生成,这也可视为应对民粹主义的成功经验,虽然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应对民粹危机的方式,仍值得我们多加参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防御性与竞争力、权威性与吸引力,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民众形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从而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利益诉求中彰显社会公正。当前,人们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正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的必然性与存续的长期性,基于世界民粹史纵向审视、基于全球视野横向对比,认识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强化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研究,实现对网络舆情中民粹元素的精准识别、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演绎态势的跟踪分析,从而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疏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公民教育,培育负责而又积极的新时代公民,强化公民社会心态引导工作,助推公民理性参与政治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聚焦社会问题,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易于诱发网络民粹事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重点清理易于引发公权力质疑的相关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实人民获得感、保障人民幸福感、增强人民安全感,进一步压缩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空间;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干扰,从而在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中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新时代网络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提升治理实效性,消解网络空间的暴戾之气、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营设良好环境。

佘燕文[6](2019)在《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宠物是指人类出于精神慰藉、玩赏陪伴而豢养的各类动物总称。饲养宠物是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狩猎时代,有着深远的历史根脉。唐代以前,宠物现象还多限于上流贵族阶层。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宠物饲养出现世俗化的趋势,进入寻常百姓家。清代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统治疆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达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娱乐生活空前丰富,宠物更是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情结。历代宫廷宠物多是中外各地进贡的名种,主要源于地方土贡、外邦朝贡、私人进献等途径。清代皇室对宠物重视有加,在宫廷设立内外养狗处、上驷院、养鹰鹞处、驯象所以及鸽房等机构管理管理其生活起居,配有专职官员与太监管理。宠物在饲养、把玩中难免有潜在危险,如宠物伤人、疫病传染、放鹰毁田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斗蟋蟀与斗鹌鹑在清代已完全沦为市井豪赌,给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清政府颁布了相应法规,于宠物致害的社会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对于赌博问题加以整治。清代社会宠物饲养格外兴盛,遍及社会各阶层,上至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社会流民都爱豢养各类宠物来消遣娱乐或是谋生有道;相关的宠物科技更是在这一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各类宠物专着丰富。清代是满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清皇室的宠物饲养一方面保持本民族特色,饲养大量的马、猎犬、鹰陪伴其围猎生活,以加强满清贵族的骑射技能;另一方面,在内廷宠物饲养中体现出与汉文化的交融,饲养小型犬、猫、鸟、金鱼以及各类珍奇异兽等宠物消遣娱乐、怡情养性。在清代民间,与宠物玩赏陪伴不仅是清人日常休闲活动,还形成了独具的民俗现象。在家居陪伴中,宠物与人朝夕相伴、娱人性情;在户外活动中,提笼架鸟、强身健体;在城镇街头,流浪艺人驯养宠物做各类杂技表演,逗人以乐,谋生有道。清代是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灿熟、民族交融的大一统时代,我国宠物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达到了新的高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宠物与清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深刻反映着清人的生活面貌与社会变迁,对于解决清代民生问题、调剂大众生活以及后世的宠物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彭卫[7](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研究对象,试图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着重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试图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试图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形态和功能。三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进行审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纳入我国的政治体系进行审视,试图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中国政协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人大制度和中国基层民主治理等的关联,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同西方协商民主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四是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阻力,进行原因分析,试图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完善的路径。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七章。第一章从考察协商民主概念入手,探讨西方协商民主兴起历程以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存在的不足,力求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试图阐明对当前学术界几种观点的再认识。第二章探索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尝试,并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第三章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试图展现中国协商民主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总体上处于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第四章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当代价值、形态和功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是完善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其具备政治参与、资源整合、遏制腐败和深化民主的功能等。第五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纳入国内的政治体系进行审视。主要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中国政协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人大制度和中国基层民主治理等的关联,深入探讨该制度的运行机理和和特点。第六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同西方协商民主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点,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经验。第七章初步探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阻力并进行原因分析,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试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尤冬[8](2017)在《文人汉奸林柏生研究》文中指出林柏生(1902—1946),字石泉,广东信宜人,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权的重要人物,为汪精卫投敌卖国大肆鼓噪,为日寇永远占领中国大造舆论,是文人汉奸的典型代表。汪伪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依附于日本侵略者而建立的傀儡政权。林柏生的一生与汪精卫密不可分,早年追随汪精卫反共排苏,参与汪蒋内争,主要致力于海外反蒋。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追随汪精卫参加叛国投敌活动,在香港以艺文研究会香港分社、《南华日报》为阵地,为汪精卫投敌卖国大造舆论,公开发表汪叛国投敌的“艳电”,为其公开投敌铺平了道路;在上海对海外华侨宣传策反,压制租界抗日反汪舆论,为汪伪政权的建立不遗余力。汪伪政权成立后,担任汪伪“六大”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伪安徽省省长等党政要职,素有中国的“戈培尔”之称。在汪伪政府任职的五年,是林柏生政治活动的巅峰。作为汪伪政权的笔杆子,大肆宣扬汪精卫的叛国卖国理论,从宣传层面配合日军侵略中国;作为汪伪政权的核心人物,政治上配合日军诱降重庆国民政府,经济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配合大东亚圣战,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与宣传,军事上则不遗余力地培植伪军扩充权力,可谓罪大恶极,走上了一条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死路。林柏生的所作所为,彻底撕下了“曲线救国”的遮羞布,让人民认清了汪伪政权“曲线卖国”的真实面貌。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随陈公博等出逃日本,后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1946年10月8日以汉奸罪在南京被处决。

吴启[9](2017)在《2006-2016年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日本三大主流报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日关系的现状能否得到改善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长期积淀,中日关系续存了诸多重大问题,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在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诸多因素时,日本报纸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现有的学术研究表明,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凭借这些优势,媒体便能够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引导受众认知上起到特殊的作用。本文以“日本报纸中国观”为核心研究对象,从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入手,以“沉默螺旋”和“虚拟环境”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出日本报纸中国观影响中日关系的互动模型。具体而言,日本报纸中国观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其影响中日关系的过程也是如此。在影响中日关系的过程中,日本报纸通过汇集日本政府以及日本民众双方发出的信息,结合自身立场形成适合当时国情的中国观。日本报纸媒体形成的中国观一方面通过报纸传播到日本社会,影响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媒体传播至国际社会和中国,影响中国民众的认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日关系造成影响。为了更好地验证上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选择日本三大主流报纸——《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以及《每日新闻》作为研究样本。从中选取2006年至2016年期间与中国相关的报道以及中日关系在这一时间段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对比日本报纸相关报道和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报道之后中日关系的走向,总结出日本报纸中国观影响中日关系的内在机制——“三环互动”模型,具体包括:日本报纸中国观形成循环、日本报纸中国观定型循环、中日双边互动循环。最后,根据以上内容推导出日本报纸中国观影响中日关系的完整循环过程。

李照雨[10](2016)在《有限与无限:新加坡与台湾地区政治竞争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竞争,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竞争活动,按照一般理解,它应该是伴随着人类政治活动的出现就诞生了,其存续时间远远长于民主政治的历史,其本身也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政治活动内涵的描述。但令人颇为费解的是,这一古老而又重要的政治现象却没有多少成熟的研究成果,甚至其在现代政治学上的概念本身都十分模糊,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回顾历史,政治竞争贯穿于古今所有政体的更替兴亡,也必将伴随着未来人类政治变迁的历程。有鉴于此,通过对政治竞争进行分类研究并系统比较不同政治竞争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变迁与运行情况,将有助于人们思考和解决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各类政治问题,也很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政治民主化视角的新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都是十分可观的。对于政治竞争的研究必须首先明晰其概念,这要从竞争与人类社会竞争的概念及内涵入手,通过将竞争的普遍性特征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特殊性规律相结合来进行归纳推演。其次,要分析政治竞争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政治竞争的强度变化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政治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其划分为有限政治竞争和无限政治竞争,同时明确这两类政治竞争的概念。再次,进一步分析政治竞争的制度构成,包括政治资源分配机制和格局、政治竞争更新机制、政治价值构建和维持机制、政治竞争行为激励机制等。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是有限政治竞争和无限政治竞争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本文对于这两个地区政治竞争的内容现状、形成过程、制度后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首先,笔者之所以对它们的政治竞争类型做出这样的判断区分,主要是依据目前新台两地在政体架构、政治活动主体、政治资源分布与力量对比、政治竞争运行现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新加坡的有限政治竞争和台湾地区的无限政治竞争在制度构成上也同样差异显着,对其进行结构性的横向比较将有助于人们更为清晰的观察两者差别。其次,历史制度主义是考察分析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政治竞争形成过程的理想工具。以政治竞争为主要关注对象,对新台两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历史分期可以发现,新加坡政治走过是一条“无竞争——有限竞争形成——有限竞争巩固”的政治发展道路,而台湾政治则是经历了“政治垄断——有限竞争——无限竞争”的政治发展道路。两者的政治竞争之所以从相似的起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由于两者在各自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上经历了影响因素在强弱构成和时间顺序上不同组合。另外,制度变迁中的主要政治行为者、路径依赖和意外因素也是影响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政治竞争体制最终出现显着差别的重要原因。最后,对于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和台湾地区无限政治竞争的制度后果比较主要是围绕该类型政治竞争对于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政治市场的运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展开的。通过这种比较会发现,正是由于政治竞争模式上的差别才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同新加坡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政治竞争模式。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政治竞争模式在未来的可能走向也十分值得关注。新加坡的有限政治竞争模式在实践中的表现良好,但也存在着潜在缺陷和现实的脆弱性,在可预见的短时期内将保持稳固,但在中长期内很有可能要经受更多考验。台湾地区的无限政治竞争模式在现实中已经形成十分稳固的维持存续条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很难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而且在当前“台独”势力、民粹主义日渐上升的形势下很有可能导致台湾走向螺旋式的政治衰败。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政治竞争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能够比较好的帮助人们认识政治竞争同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政治竞争能够对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等人类活动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无限政治竞争无疑是十分糟糕的选择,会给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增添更多障碍而非助力,而能够保持政府效能和政治制度稳定运行的有限政治竞争或许是一种政治发展模式的可行选择。

二、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论文提纲范文)

(2)《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文化表征理论与新闻话语分析
        一 文化表征理论
        二 话语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问题与类目建构
        四 编码信度检测
        五 论文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形象与媒介形象
    第二节 “慰安妇”研究
        一 “慰安妇”历史研究
        二 从媒介角度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中“慰安妇”形象研究
第二章 “慰安妇”议题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朝日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 报道数量:四个峰值
        二 报道类别:事件报道为主,解读式报道凸出
        三 文本体裁:“消息”和“通讯”占大篇幅
        四 图片使用:较少使用新闻图片
        五 报道立场与倾向:不偏不倚
    第二节 报道主题及其报道内容
        一 日本政府回应及其态度
        二 “慰安妇”自身行为方式
        三 公共外交主体——美国、韩国和其余国际社会
        四 日方赔偿——从“亚洲妇女基金会”到“和解与治愈基金会”
        五 朝日新闻误报案
        六 “慰安妇”相关纪念日/雕像/电影/展览
        七 其他
    第三节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与社会情境
    第一节 “慰安妇”在日本社会的情况
    第二节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
        一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总体描述
        二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具体建构分析
        三 不同形象在同一篇报道中的搭配关系分析
    第三节 媒介形象如何表征社会
        一 媒介形象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
        二 媒介形象与冷战后日本社会变迁
        三 媒介形象与日本民族主义思潮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文本向度分析——文本表达的特征
        一 词频建构统一主题
        二 单一修辞使用表客观
        三 “局势”分析凸显宏观结构
    第二节 话语向度分析——多重话语的交织
        一 话语描述:新闻引语
        二 话语建构的互文性:背景资料的使用
    第三节 社会实践向度分析——社会现实的影响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总述
    第一节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
        一 日媒建构“慰安妇”形象的变与不变
        二 日媒“慰安妇”形象是国际关系变化的折射
        三 日媒的“慰安妇”形象建构受日本国内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意义生产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目录
附录 B: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C
致谢

(3)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虐待动物行为入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 虐待动物行为概述
    (一) 虐待动物行为的概念
        1. 虐待的界定
        2. 动物的界定
        3. 虐待动物行为
    (二) 动物的法律地位分析
        1. 动物法律地位的理论争议及评析
        2. 本文观点
    (三) 我国反虐待动物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我国反虐待动物的立法现状
        2. 我国反虐待动物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二、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的必要性分析
    (一) 我国刑法中行为入罪的标准
    (二) 虐待动物行为符合我国刑法中行为入罪的标准
        1. 虐待动物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2. 现行法律无法有效抑制虐待动物行为
        3.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不会限制公民权利,有利于社会发展
        4. 刑法能够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客观的认定和公平的处理
        5. 通过刑法规制,能够有效实现对虐待动物行为的预防效果
三、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的可行性分析
    (一)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符合我国刑法发展趋势
    (二) 经济发展为虐待动物行为入罪提供了物质保障
        1. 我国有能力承担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的经济成本
        2. 动物保护组织已初具规模
    (三)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
    (四) 反虐待动物思想符合我国立法传统和伦理道德
        1. 反虐待动物思想符合我国立法传统
        2. 反虐待动物思想符合我国伦理道德
    (五)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符合当前国际立法趋势
        1. 英国关于虐待动物行为的刑事立法现状
        2. 美国关于虐待动物行为的刑事立法现状
        3. 法国关于虐待动物行为的刑事立法现状
        4. 德国关于虐待动物行为的刑事立法现状
四、 虐待动物行为入罪的具体方案
    (一) 立法模式的选择
    (二) 虐待动物罪的章节定位
    (三) 虐待动物罪的构成要件设计
        1. 虐待动物罪的犯罪主体
        2. 虐待动物罪的犯罪客体
        3. 虐待动物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4. 虐待动物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四) 虐待动物罪的刑罚设置
        1. 虐待动物罪的自由刑设置
        2. 虐待动物罪的罚金刑设置
        3. 虐待动物罪的资格刑设置
    (五) 虐待动物罪的条文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脉络与文献综述
        1.2.1 研究脉络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预期创新
第2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解读
    2.1 民粹主义的概念测量与类型学划分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与测量指标
        2.1.2 民粹主义的类型学划分
    2.2 民粹主义的滋生土壤
        2.2.1 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危机
        2.2.2 后发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产物
    2.3 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
        2.3.1 中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迹象
        2.3.2 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浇灌
    2.4 马克思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回答
        2.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考察
        2.4.2 恩格斯与特卡乔夫的论战
        2.4.3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2.4.4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2.4.5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解答
第3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背景与演绎样态
    3.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
        3.1.1 政治参与觉醒中民众责任备受关注
        3.1.2 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
        3.1.3 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
        3.1.4 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
    3.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绎历程
        3.2.1 基于演绎载体变迁的阶段划分
        3.2.2 网络民粹事件典型案例评析
第4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诱发要素与时代表征
    4.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诱发要素
        4.1.1 社会矛盾的深度浇灌
        4.1.2 社会焦虑的持续诱发
    4.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时代表征
        4.2.1 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
        4.2.2 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
        4.2.3 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
第5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
    5.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正面价值
        5.1.1 关注弱势群体
        5.1.2 强化网络监督
        5.1.3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5.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
        5.2.1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构社会精英权威
        5.2.2 助长暴戾之气,背离社会理性平和发展方向
        5.2.3 加剧阶层对立,诱发社会分裂
        5.2.4 混淆视听,干扰共享发展大局
第6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可鉴经验与疏导原则
    6.1 国外疏导与消解民粹主义思潮的经验教训
        6.1.1 苏俄:以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
        6.1.2 拉美: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
        6.1.3 中东欧:能抵御危机的低质民主体制
    6.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原则
        6.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6.2.3 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
第7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策略
    7.1 推进公民教育,提升民众政治参与能力
        7.1.1 塑造负责而又积极的公民
        7.1.2 公民理性平和心态的形塑
        7.1.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
    7.2 聚焦社会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7.2.1 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
        7.2.2 着力解决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
        7.2.3 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7.3 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7.3.1 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消解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理念的误导
        7.3.2 健全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方式的干扰
        7.3.3 夯实共享发展的秩序之基,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非理性倾向的侵蚀
    7.4 强化网络社会协同治理,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4.1 推进网络治理的法治化
        7.4.2 实现网络治理的规范化
        7.4.3 提升网络治理的实效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六节 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清代宠物的来源
    第一节 宫廷宠物来源
    第二节 民间宠物来源
第二章 清代的宠物饲养管理措施与法规
    第一节 宫廷宠物饲养管理机构与措施
    第二节 政府对民间宠物饲养的管理
第三章 宠物与清代皇室生活
    第一节 帝王围猎
    第二节 内廷休闲
    第三节 园林观赏
第四章 宠物与清代民间生活
    第一节 日常休闲
    第二节 杂艺表演
    第三节 赌博博弈
第五章 清代宠物饲养的历史特点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历史特点
    第二节 历史作用
    第三节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研究的缘由、意义及前景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及前景
    二、本选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协商民主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界定
    二、西方协商民主兴起及历程
    三、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存在的不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
    五、针对协商民主几种学术观念的再认识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尝试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
        (三)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探索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
        (一) 党的领导是发展协商民主的根本保障
        (二) 党的建设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
        (三) 灵活斗争是维护协商民主的重要方式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实践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实践的历史经验
        (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的重点目标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向规范化和法治化方向发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形态及功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当代价值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完善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效途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功能
        (一) 政治参与
        (二) 资源整合
        (三) 权力监督
        (四) 深化民主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政协、政党、人大制度及基层协商民主的关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同政治协商制度的关联
        (一) 协商民主制度同政协制度的区别
        (二) 协商民主制度同政协制度的联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义协商民主制度同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关联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联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民主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联
        (一)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同基层协商民主的关联
        (一) 基层协商民主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特点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比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的相同点
        (一) 参与协商的主体多元
        (二) 协商的最终目标趋同
        (三) 协商的方式方法趋同
        (四) 协商中强调对权力的约束
        (五) 尊重少部分人利益诉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点
        (一) 理论基础不同
        (二) 产生背景不同
        (三) 主体产生不同
        (四) 实践形式不同
        (五) 发展水平不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经验
        (一) 扩大协商民主的参与面
        (二) 加强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三) 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四) 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及展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存在的阻力
        (一)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机制建设不完善
        (二) 协商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对等
        (三) 提供协商的各类平台不充足
        (四) 公民协商意识和能力普遍不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存在阻力的原因分析
        (一) 协商民主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
        (二) 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协商民主的法治化程度有待增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发展完善的路径
        (一)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积极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
        (三) 不断强化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四) 努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素养
        (五) 拓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文人汉奸林柏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二)国内外有关林柏生研究的概况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方法
一、积极参加汪精卫叛国活动的林柏生
    (一)林柏生与艺文研究会香港分社
    (二)林柏生与香港《南华日报》
    (三)“艳电”在香港《南华日报》发出前后的林柏生
二、南京汪伪政府时期的林柏生研究
    (一)林柏生在汪伪政府成立前的准备活动
    (二)林柏生在汪伪政权的政治活动
    (三)林柏生其他政治活动
三、林柏生就任伪安徽省省长研究
    (一)林柏生出任伪安徽省省长
    (二)伪省长林柏生在蚌埠的政治活动
    (三)抗战胜利与伪安徽省的覆亡
四、林柏生的余生:出逃与受审
    (一)林柏生亡命日本京都
    (二)毫无悔意的余生:审判林柏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2006-2016年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日本三大主流报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1.理论视角
        2.样本选择
        3.研究方法
        4.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日本报纸中国观理论研究模式
    一、“日本报纸中国观”的内涵
    二、适用理论范式
        1.建构主义理论
        2.“沉默螺旋”理论
        3.“虚拟环境”理论
    三、“三环互动”模型
        1.日本报纸中国观形成循环
        2.日本报纸中国观定型循环
        3.中日双边互动循环
第二章 日本报纸中国观内容分析
    一、日本报纸中国观的内容
        1.2006-2008 年:逐步回暖的中国观
        2.2009 年:积极正面的中国观
        3.2010 年至今:消极猜疑的中国观
    二、日本报纸中国观的特点
        1.与中日两国关系的一致性
        2.日本各大报社间的统一性
        3.影响日本民众的迅捷性
        4.日本报纸中国观的消极性
    三、日本报纸中国观的影响因素
        1.日本政府与媒体相互依存的关系
        2.日本社会右倾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作用
        3.日本经济常年处于不景气状态
        4.日本社会舆论环境随民众社会心理变化
        5.日本记者俱乐部同日本政府的紧密合作关系
第三章 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分析
    一、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机制分析
        1.“软约束”机制
        2.“三环互动”机制
        3.案例分析一:2012 年日本收购钓鱼岛事件
        4.案例分析二:2013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
    二、日本报纸中国观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日本报纸中国观”对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2.“日本报纸中国观”对日本民众对华认知的影响
    三、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国政府对日政策的影响
        2.“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国民众对日认知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有限与无限:新加坡与台湾地区政治竞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第五节: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意义与局限性
第一章:竞争与政治竞争
    第一节:竞争的概念辨析
        一、竞争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竞争
        三、人类社会竞争产生的本源
        四、竞争的一般状态与基本原则:有序有限与无序无限
        五、人类社会中竞争与冲突的关系及竞争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政治竞争的概念辨析
        一、政治竞争的基本含义
        二、政治竞争的主体与客体
        三、政治竞争的目的与原则
        四、政治竞争的后果与影响
        五、政治竞争的内部张力与外部压力
    第三节:有限政治竞争与无限政治竞争
        一、现代民主政治与政治竞争
        二、政治竞争的强度与限度
        三、有限政治竞争与无限政治竞争的定义
        四、有限政治竞争的特点、发展趋势与影响
        五、无限政治竞争的特点、发展趋势与影响
    第四节:政治竞争的制度构成
        一、政治资源分配机制和格局:政权组织架构、政党体制
        二、政治精英更新机制:(非)竞争性选举、(非)竞争性选拔
        三、政治价值构建和维持机制:精英推动、公共舆论、外部输入
        四、政治竞争行为激励机制:廉能优先型、选举优先型
第二章: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和台湾无限政治竞争
    第一节:新加坡的“一党独大”式民主及有限政治竞争
        一、政体外壳:威斯敏斯特式的议会民主制
        二、政治核心:“一党独大”的人民行动党
        三、政治力量对比格局:“一元主导—绝对主体板块”式稳定结构
        四、有限政治竞争:集约型的制度化政治竞争
    第二节:台湾地区的“普力夺”式民主及无限政治竞争
        一、政体外壳:台湾特色的半总统共和制
        二、政治主角:“选举主义”的蓝绿两大阵营
        三、政党体制:带有两党制特点的极化多党制
        四、政治力量对比格局:“两极对立-破碎型板块”式稳定结构
        五、无限政治竞争:弥散型的“普力夺”式政治竞争
    第三节:新台两地政治竞争的结构性比较
        一、政治资源分配机制和格局:橄榄型VS哑铃型
        二、政治精英更新机制:开放与择贤VS恩庇与派系
        三、政治价值构建和维持机制:自主建构VS输入嫁接
        四、政治竞争行为激励机制:“廉能-民生”VS“选举-民粹”
第三章: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政治竞争的形成过程比较
    第一节:新台两地政治发展的历史分期与制度变迁
        一、政治竞争视角下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历史分期
        二、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制度变迁:无竞争——有限竞争
        三、政治竞争视角下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制度变迁:政治垄断——无限竞争
    第二节:政治竞争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及影响因素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与“关键节点”
        二、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形成中的两个“关键节点”
        三、台湾地区无限政治竞争形成中的两个“关键节点”
        四、新台两地“关键节点”影响因素的内容比较
    第三节:政治竞争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组合与时间顺序差异
        一、“关键节点”影响因素的强弱组合差异
        二、“关键节点”影响因素的时间顺序差异
        三、“关键节点”影响因素组合差异对政治竞争发展方向的影响
    第四节:政治竞争形成中的政治行为者与行为逻辑差异
        一、新台两地政治竞争形成中的政治行为者及其作用
        二、李光耀及人民行动党的行为逻辑:以斗争求团结
        三、蒋经国及国民党的行为逻辑:以妥协求团结
        四、李登辉及国民党的行为逻辑:派系优先、个人专断
        五、陈水扁及民进党的行为逻辑:民粹优先、短期投机
    第五节:政治竞争形成中的路径依赖与意外因素
        一、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生成原因
        二、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形成中的路径依赖
        三、台湾无限政治竞争形成中的路径依赖
        四、新台两地政治竞争形成中的意外因素比较
第四章: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政治竞争的制度后果比较
    第一节: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巩固与削弱
        一、基本政治共识:构建“共同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认同崩裂
        二、政治协商与妥协机制:竞合政治与否决政治
        三、政治制度的法治基础:巩固强化与破坏瓦解
    第二节:政治市场:平稳有效与逐步失灵
        一、政治生态:强者恒强与劣胜优汰
        二、政治市场运行:有效与失灵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步与停滞
        一、1950年—1990年新台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成果比较
        二、1990年后新台两地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情况比较
        三、新台两地民生改善与社会贫富分化程度比较
        四、新台两地与中国大陆经济交流合作情况比较
第五章:新加坡与台湾地区政治竞争可能走向及启示
    第一节: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可能走向:稳定之中蕴藏脆弱
        一、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与有限政治竞争的关系
        二、支撑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模式平稳存续的主要条件
        三、新加坡有限政治竞争模式的缺点与不足
        四、新加坡未来政治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节:台湾地区无限政治竞争可能走向:螺旋式政治衰败
        一、台湾民主政治与无限政治竞争之间的关系
        二、支撑台湾地区无限政治竞争模式维持与强化的主要条件
        三、“民粹+台独”已沦为加速民主政治衰败的“政治鸦片”
        四、台湾地区未来政治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节: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政治竞争实践的意义与启示
        一、政治竞争对一国或地区的政治发展至关重要
        二、有限政治竞争是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可行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论文参考文献)

  • [1]《朝日新闻》新冠疫情涉华报道分析与中国国家形象呈现[D]. 周雨晴. 浙江传媒学院, 2021
  • [2]《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 余淑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4]虐待动物行为入罪问题研究[D]. 王雨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D]. 石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D]. 佘燕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D]. 彭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文人汉奸林柏生研究[D]. 尤冬.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9]2006-2016年日本报纸中国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日本三大主流报纸为例[D]. 吴启.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10]有限与无限:新加坡与台湾地区政治竞争比较研究[D]. 李照雨.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标签:;  ;  ;  ;  ;  

日本媒体,政权“宠物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