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

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

一、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涵[1](2021)在《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文中认为永仁位于滇中北部,从古至今一直担任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永仁因俚颇支系的赛装节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游客的关注,永仁彝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此时对服饰的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色彩是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服饰的风格,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观念的显性表现。服饰色彩文化作为一定时代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不同的民族,服饰色彩也总是各具个性。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导致国际间的交流增多,全球服饰色彩有趋向于同一的倾向,但世界各民族都会保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色彩。俚颇和诺苏两支系作为永仁代表性支系,服饰具有永仁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服饰形制及纹样题材的阐述后,可以看出永仁彝族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信仰在服饰中均有体现;从服饰整体色彩风格到装饰性色彩的分析,系统梳理了永仁彝族服饰色彩,总结出永仁彝族服饰常用邻近色、对比色搭配;结合两支系服饰色彩特点,分析色彩要素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归纳出永仁彝族女性服饰的设色规律,进而通过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永仁彝族设色观念。永仁彝族服饰色彩风格是对本民族生活题材和主题的反映,表现了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李明[2](2021)在《凉山彝族服饰艺术意蕴及传承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阿优[3](2021)在《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文化考释》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和魂,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生活,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精神。彝族在中国文化民族识别中具有典型性,而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符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庆典活动,其中,赛马活动是彝族火把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身体活动元素。通过全面的搜集、整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田野考察发现,关于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文化的相关研究较少,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存在着文化同质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访谈法、口述史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用李亦园的文化分层理论和程志理的身体认知论,作为支撑理论,以“历时记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文化考释。最后,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未来发展态势提出思考与建议。研究表明:1.以“起源与衍生”“传承与嬗变”“转换与生成”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历时记忆考释。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最早的历史记载为东汉时期,从1979年开始由官方统一组织开展;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习俗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运用文化分层理论对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嬗变进行阐释;火把节赛马活动在彝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的转换与生成,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带动凉山彝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2.以“相马习俗”“养马习俗”“驯马习俗”“赛马习俗”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器物文化考释,挖掘、梳理和提炼了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习俗。3.以赛马“活动目的”“比赛类型”“比赛规则”“奖励制度”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制度文化考释。赛马活动的目的是搭建凉山彝族各家支间的交流平台;赛马比赛类型(鞭西和都西)是凉山彝族方言区民族性格的体现;赛马比赛规则是对社会规则的浓缩、模拟和演绎;赛马奖励制度是增强彝族家支凝聚力的表现形式。4.以“宗教信仰”“教育理念”“荣辱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认同”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进行精神文化考释,挖掘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特质。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沉淀了彝族人民多元崇拜文化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彝族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彝族人民把荣誉视如生命的荣辱观;展现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着装的审美观;凝结了对彝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过去生活的眷念,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5.以“宣传渠道”“保护意识”“传承人”“身体认知传承”“转换生成”为主线,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未来发展态势提出思考与展望。拓宽多元赛马文化宣传渠道;培育彝族赛马文化保护意识;发掘传承人的载体介质作用;促进彝族赛马身体认知传承;凸显旅游中赛马的文化特质。

李丽莎[4](2021)在《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凉山彝族文化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具有地域性、象征性、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凉山彝族的图案装饰、民族技艺等本土文化沉淀着凉山彝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凉山彝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分为六个章节来探讨与论述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本研究对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凉山彝族风情逐渐流失,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凉山彝族文化具有审美价值、传承价值、育人价值,可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传承凉山彝族文化、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更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因此将凉山彝族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本文结合布鲁纳“教育文化观”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参考地方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成功经验,以课程为载体,根据美国着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经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去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下的教学活动去推动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并对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效作探讨。

孙嘉延[5](2020)在《凉山彝族民宿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丰富文化与自然资源,随着国民整体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凉山扶贫大力支持,民宿作为我国旅游住宿的新业态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广为接受,未来凉山地区旅游业将会蓬勃发展。如今凉山彝族家具行业发展缓慢,凉山彝族民宿家具的设计对民宿的发展和凉山彝族家具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论文结合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将民宿家具的内在特征看作为符号的所指。从家具的造型符号、结构符号、色彩符号和图饰符号入手,通过田野调研,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与阅读相关文献。对凉山彝族家具、建筑与服饰中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凉山彝族文化符号的特征以及内在含义。通过与现代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结合,将其转化成为凉山彝族家具的符号,从凉山彝族民宿家具形态,结构,色彩与图饰对凉山彝族民宿家具提出设计指导方法,来展现民宿家具的能指,通过所指来满足能指。在最后论文对凉山彝族民宿家具进行设计实践并进行总结,设计了14件家具作为指导方法的示范,验证理论,也为凉山彝族民宿家具提供了设计实例。希望借此解决凉山彝族家具发展停滞,凉山彝族民宿家具缺失的实际问题,并对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凉山彝族民宿的研究,总结出凉山彝族民宿的发展的五个特征,也是凉山彝族民宿家具的内在特征,分别为相融性、展示性、识别性、传承性与体验性。针对凉山彝族民宿家具提出造型符号的应用方法,分别是局部造型借鉴法和整体造型造型借鉴法,结构符号的应用方法有结构移植法和结构直接引用法,色彩符号提出了色彩符号的装饰与象征、识别与指引的作用,图饰符号提出了直接引用法、排列与组合法、解构与重构法。最后通过具体设计实践验证了研究结论。

向月婷[6](2020)在《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普遍出现人类学转向,在这样的趋势下,文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研究随着综合性的文化研究的兴盛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当代的“人类学”与“文学”在理论和研究范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之间的互动对话也变得更加密切,因此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也变得更加清晰。学者最开始是从闻一多先生的神话研究、弗莱的“原型理论”以及以弗雷泽(J·G·Frazer)为代表的剑桥仪式学派出发去把握中国现代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和学术传统的。中国当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实践,大多是以文化人类学为切入点,对显性文化做出阐释,然后从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角度出发,深入到文化内部的隐性部分。并且,当代文学人类学对“口头传统”“文本与田野”进行了价值重估,探索出一条“原始神话思维——民间仪式叙事——人类叙事”的路径。阿库乌雾是以作家和人类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文学创作的彝族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彝族特色,大凉山彝区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彝族民间的史诗传说、风俗习惯、仪式展演自然地贯穿在阿库乌雾的写作中。最具有文学人类学意义的部分,是对本族人民情感与命运的深情观照。本论文将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创作观念的发生及发展、创作背景及创作实践放置在文学人类学视域中进行研究,以当代文学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并且结合徐新建提出的“本文与文本”理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深入研究阿库乌雾写作中的文学人类学元素、文学人类学特点和文学人类学意义。该论文的研究从五个部分依次展开: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讨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反思本论文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次,本论文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视角,论述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发生及发展,围绕“本籍文化”和“文化身份认同”两个问题来进行讨论,在研究中发现,阿库乌雾的成长经历、教学过程和科研反思以及各类的社会实践对他的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研究梳理总结了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背景。阿库乌雾的“凉山—混血世系”是他写作的广阔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的创作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探索期、塑造期和丰收期。第四,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再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分析阿库乌雾写作中蕴含的文学人类学因子。主要从他写作中涉及到的彝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阿库乌雾写作的文学人类学特点和功能;第五,在后现代的价值视野和文化语境中,总结了阿库乌雾的书写方法和特点、辨析了田野与文本、口头文化与书写文化中的价值偏颇问题、肯定了阿库乌雾的书写对彝族文化“再生产”的积极作用。另外,文章还基于阿库乌雾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对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文学观和价值观做一考量。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研究对现今的文学人类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他打通文学与人类文化的内在联系,揭示文学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共生性,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是具有全球视野的书写模式和文化实践,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其次,阿库乌雾文本中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阿库乌雾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创作手法对文学进行现代性的观照,拉近了自己的作品与世界的距离。向外,他客观从容地分析看待世界,向内他达观平和地观察剖析自心。最后,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体现了彝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自身管理与社会调控就是一个文化解构和建构的过程。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成功和走向世界,标志着彝族人对自身文化阐释能力的提高和外界对于彝族文化的认识以及接受,这带给了彝族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促进了面向未来推陈出新的文化“再生产”。

张健月[7](2020)在《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征程。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提出应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菁华。彝族传统民俗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是彝族民众数千年的厚重积累,贯穿着彝族民众的集体意志与生活的智慧,承载着彝族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是彝族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继承。彝族传统民俗全面渗透到彝族民众日常实践之中,保障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有序开展,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对其进行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宽广深厚的群众基础。本论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彝族传统民俗与德育功能的必然关系,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个体五个方面对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实现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论文还对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虽然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同,但其中一些优秀的具体内容与现代社会是有一定相融性,因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正因为如此,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必须完成现代转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论文从转变观念、优化德育环境、统筹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其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彝族传统民俗产生于彝族民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它调节着彝族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并以各种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为教育内容对彝族民众个体施加影响,把一定思想观点、行为准则转化为民众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因此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彝族民俗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自觉的德育功能发挥的过程。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在彝族社会“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及对彝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深刻的影响。走进新时代,由于彝族传统民俗具有局限性,对其进行优化尤显迫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彝族传统民俗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实现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时俱进、返本开新的发展。

张运琦[8](2020)在《面向设计扶贫的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四川省主要贫困区,在如今文旅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以民族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不仅能因地制宜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设计扶贫相关政策,针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聚焦于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在扶贫中的可行性与高效率,研究与时俱进的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方法与可持续的产业链路径,挖掘旅游商品扶贫的快捷性和长效性,达到扶贫“造血”良性循环发展。首先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情况及扶贫现状出发,确定以四川省凉山州为本次研究的重要地域。其次,对民族旅游商品定义范畴、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实际情况,找到民族旅游商品与设计扶贫结合的突破口,明确课题的研究重点。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少数民族的技艺向旅游商品转化且要实现扶贫的功能的经验阻碍,就此运用用户访谈、问卷法、情境构建法等方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重点对民族文化受众、扶贫对象的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期研究内容,提出扶贫导向下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评价模型及原则,并从参与方式、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产业链的搭建、营销与品牌四个方面探索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的有效途径,并以参与方式与文化在产品中的表现层次为切入点,提出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路径。通过研究表明,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开发及其产业链的搭建,需要以扶贫对象本身技能为起点,逐渐拓展其他能力,才能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能达到扶贫“造血”良性循环发展,是脱贫奔康的关键途径之一。选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研究的设计对象,透过对当地旅游发展及民族文化的梳理与分析,探索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开发的契机,以彝族火把节文化与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为目标文化资源,密切关注扶贫对象的生存来源与需求,结合当今文旅融合消费市场背景下的创新设计,以期能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曹晓剑[9](2020)在《小凉山诗人群诗歌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凉山诗人群”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诗歌群体,指的是活跃在云南省西北部小凉山地区的诗人群体。该地区是与四川“大凉山”地区相对的一个区域,行政上隶属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地区相对封闭,民族众多,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摩梭人(纳西族)和普米人的“走婚”文化尤其独特。小凉山诗人群诗人的诗歌在内容书写上极有特色。首先,他们喜欢书写地方风物和民族文化。以泸沽湖、金沙江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苦荞、土豆为代表的高寒作物;以神话、史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都是他们写作的对象。他们的诗歌汇聚了众多的地方风物。其次,受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女性文化影响,小凉山诗人群诗人擅长书写爱情,爱情诗在他们诗歌中占了重要篇幅。由于该地区至今依然流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文化,而这个诗人群中的部分诗人就是这种婚恋文化的体验者,所以他们的爱情诗有一部分就是专门写“走婚”婚恋体验。他们喜欢用兰花一类美好的自然物来喻说爱情。这符合山地民族的生活智慧,也是中国自《诗经》就确立的比兴传统。第三,小凉山诗人群诗人的诗歌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精神向度。他们大量书写故乡和土地,有守望乡土的精神情怀;他们在诗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生态意识;他们渴望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但又站在乡土立场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负面影响。

沙学美[10](2020)在《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弦,是流行于世界许多民族之间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鸣”的弹拨体鸣乐器,在我国有“口簧”、“口琴”、“口衔琴”等别称。凉山彝族口弦一般为竹制和铜制两种材质,形状似一柄短剑,铜制口弦音色清脆灵动,竹制口弦音色古朴悠远,弹奏时将口弦轻靠在嘴边,拨动簧舌使之发出声响,依靠口型及口腔气流的变化能奏出高低起伏的声音,基音之上可听见清晰的泛音。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口弦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视角,从历史、技艺和记忆三方面探究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内涵,对口弦的产生、发展,制作、演奏与传承做梳理,揭示凉山彝族口弦从繁盛至日渐衰落的原因。首先梳理汉文、彝文文献资料,将凉山彝族口弦置于我国口弦文化艺术研究的广博背景中,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即历时性研究;其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凉山彝族地区实地考察,即共时性研究。走进凉山彝族口弦艺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观察口弦的演奏和制作技艺,探究口弦制作与演奏的变迁与不变;走入彝族群众,在访谈中倾听他们与口弦的故事,观察他们与口弦的关系;通过局内人的口述资料,构建凉山彝族口弦集体文化记忆。最后,解读口弦纹样和形制蕴含的文化内涵,思考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发展。本文还采用主、客位并行的观察视角,一方面作为局外人进入田野点,站在客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另一方面作为局内人,站在主位、参与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沉淀和倾注于口弦之中的凉山彝人的思维观念与情感态度。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口弦历史和文化的考察,提炼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铭记口弦历史,传承口弦技艺,延续口弦文化,从口弦历史的参与者或阅读者,转变为口弦历史的书写者和口弦文化的传承者。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纵向研究方法,从文献资料、彝族语言和文字等方面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运用观察与体验等方法,详细阐述凉山彝族口弦制作和演奏技艺,归纳口弦曲目内容,并附以乐谱和涵义阐释;第三章运用访谈法,以报道人的口述为主要资料来源,以集体记忆为主线探索凉山彝族对口弦的情感和身体记忆,构建凉山彝族对口弦的历史文化记忆。第四章解读凉山彝族口弦的纹样和形制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审美、民俗和思想观念等;最后,基于对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语部分,总结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件乐器、一种技艺,更是彝人的一份情感寄托,一个似亲似友的精神伙伴,是凉山彝族历史的参与者,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厚度,它的技艺高度,它的情感温度和记忆宽度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希冀本文能为凉山彝族口弦历史、技艺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捡起金叶,由表及里进入民族艺术的深处,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示给全世界。

二、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1.目的
        2.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现状
        1.国内现状
        2.国外现状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文化背景概况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环境概述
    (二)楚雄永仁彝族历史发展概述
    (三)楚雄永仁彝族文化习俗概述
    (四)永仁彝族代表支系
    (五)本章小结
二、永仁彝族女性服饰概述
    (一)俚颇支系女性服饰
        1.服饰形制特征
        2.丰富的刺绣纹样题材
    (二)诺苏支系女性服饰
        1.服饰形制特征
        2.经典的纹样题材
    (三)本章小结
三、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一)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模型构建
    (二)俚颇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1.俚颇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2.俚颇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三)诺苏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1.诺苏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2.诺苏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四)本章小结
四、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设色规律
    (一)色彩要素运用
    (二)色彩视觉效果
        1.装饰技法
        2.色彩搭配
        3.色块面积
        4.色彩肌理
    (三)本章小结
五、永仁彝族服饰设色观念及成因分析
    (一)永仁彝族服饰的设色观念
        1.多元文化的融合
        2.民族性格的塑造
        3.多重功能的并存
    (二)自然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1.光照强度
        2.物种资源
    (三)人文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1.历史文化
        2.民风民俗
        3.经济贸易
    (四)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表

(3)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文化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新时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
        1.1.2 彝族在中国文化民族识别中具有典型性
        1.1.3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符号代表性节日
        1.1.4 赛马是火把节具有代表性身体活动元素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诠释
        2.1.1 传统体育
        2.1.2 彝族赛马
        2.1.3 身体活动
        2.1.4 节日庆典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马活动相关研究综述
    2.3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彝族赛马活动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动态趋势
    2.5 彝族赛马活动相关性历史文献梳理及考释
    2.6 彝族赛马活动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研究对象、方法及路径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田野考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口述史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路径
4 结果与分析
    4.1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历时记忆考释
        4.1.1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起源与衍生
        4.1.2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传承与嬗变
        4.1.3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转换与生成
    4.2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器物文化考释
        4.2.1 彝族相马习俗
        4.2.2 彝族养马习俗
        4.2.3 彝族驯马习俗
        4.2.4 彝族赛马习俗
    4.3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制度文化考释
        4.3.1 赛马活动目的是搭建凉山彝族各家支间交流平台
        4.3.2 赛马比赛类型是凉山彝族方言区民族性格的体现
        4.3.3 赛马比赛规则是对社会规则的浓缩、模拟和演绎
        4.3.4 赛马奖励制度是增强彝族家支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4.4 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的精神文化考释
        4.4.1 沉淀了彝族人民多元崇拜文化的宗教信仰
        4.4.2 体现了彝族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
        4.4.3 凸显了彝族人民把荣誉视如生命的荣辱观
        4.4.4 展现了凉山彝族人传统服饰着装的审美观
        4.4.5 凝结了对彝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
    4.5 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
        4.5.1 拓宽多元赛马文化宣传渠道
        4.5.2 培育彝族赛马文化保护意识
        4.5.3 发掘传承人的载体介质作用
        4.5.4 促进彝族赛马身体认知传承
        4.5.5 凸显旅游中赛马的文化特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着作
        1.3.2 学位论文
        1.3.3 期刊论文
    1.4 创新之处
2 凉山彝族文化概况
    2.1 凉山彝族历史沿革
    2.2 凉山彝族文化的特征
    2.3 凉山彝族文化的分类
        2.3.1 生活文化
        2.3.2 人生礼仪文化
        2.3.3 民间传承文化
        2.3.4 技艺文化
        2.3.5 节日文化和信仰崇尚文化
    2.4 凉山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4.1 调查目的
        2.4.2 调查对象
        2.4.3 调查结果分析
3 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必要性
        3.1.1 凉山彝族文化的价值
        3.1.2 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3.2 可行性
        3.2.1 理论依据
        3.2.2 实践依据
4 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4.1 确立课程目标
        4.1.1 确立目标的理论依据
        4.1.2 确立目标的研究过程
        4.1.3 目标的确立
    4.2 教学内容选择
    4.3 教学内容组织
        4.3.1 教学内容组织原则
        4.3.2 教学内容梳理编排
    4.4 教学内容实施对象
    4.5 教学呈现形式
        4.5.1 课堂教学
        4.5.2 工作坊教学
        4.5.3 美术博物馆教学
5 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成效
    5.1 传承性
        5.1.1 增强传承意识
        5.1.2 传承民族风情
    5.2 创新性
        5.2.1 题材创新
        5.2.2 材料创新
        5.2.3 画种创新
        5.2.4 布展创新
        5.2.5 校园文化创新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部分科研成果与获奖

(5)凉山彝族民宿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宿的发展
        1.1.2 凉山彝族家具
        1.1.3 符号学与家具设计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凉山彝族家具的研究
        1.2.2 民宿的研究
        1.2.3 符号学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凉山彝族民宿家具发展特征研究
    2.1 凉山彝族民宿发展现状研究
        2.1.1 凉山彝族民宿发展优势
        2.1.2 凉山彝族民宿发展难点
    2.2 凉山彝族民宿发展特征研究
        2.2.1 相融性
        2.2.2 传承性
        2.2.3 展示性
        2.2.4 识别性
        2.2.5 体验性
    2.3 索绪尔符号学应用于凉山彝族民宿家具
    2.4 家具符号与凉山彝族民宿家具
        2.4.1 造型符号
        2.4.2 结构符号
        2.4.3 色彩符号
        2.4.4 图饰符号
    2.5 本章小节
3 凉山彝族家具文化研究
    3.1 凉山彝族家具图饰符号与色彩符号
        3.1.1 凉山彝族家具图饰符号
        3.1.2 凉山彝族家具色彩符号
    3.2 凉山彝族家具结构符号与功能
        3.2.1 凉山彝族家具结构符号
        3.2.2 凉山彝族家具功能
    3.3 凉山彝族室内空间与家具关系
        3.3.1 室内空间类型与尺度
        3.3.2 火塘空间与家具
    3.4 本章小节
4 凉山彝族建筑与服饰文化研究
    4.1 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研究
        4.1.1 建筑结构符号
        4.1.2 建筑图饰符号
        4.1.3 建筑中的“柱”崇拜
    4.2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4.2.1 凉山彝族每人一件的“擦尔瓦”
        4.2.2 凉山彝族之花“百褶裙”
        4.2.3 凉山彝族男子的“英雄结”
    4.3 本章小结
5 凉山彝族民宿家具符号应用指导
    5.1 结构符号应用指导
        5.1.1 结构符号移植法
        5.1.2 结构符号直接引用法
    5.2 造型符号应用指导
        5.2.1 局部造型符号借鉴法
        5.2.2 整体造型符号借鉴法
    5.3 色彩符号应用指导
        5.3.1 凉山彝族色彩符号的装饰与象征
        5.3.2 凉山彝族色彩符号的识别与指引
    5.4 图饰符号的应用指导
        5.4.1 凉山彝族图饰符号分类与总结
        5.4.2 图饰符号的应用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凉山彝族民宿家具设计实践
    6.1 “牛角”系列——造型符号设计应用
        6.1.1 坐具类
        6.1.2 桌几类
    6.2 搧架花格床系列——结构符号设计应用
        6.2.1 搧架花格床
        6.2.2 花格床头柜
    6.3 英雄结落地灯与百褶镜——造型符号与色彩符号设计应用
        6.3.1 英雄结落地灯
        6.3.2 百褶镜
    6.4 木框嵌板柜系列——结构符号、色彩符号与图饰符号设计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研究思路
        二、相关研究理论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创作观念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创作观念的发生
        一、“本籍文化”对阿库乌雾及其创作的影响
        二、文化身份认同对阿库乌雾及其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创作观念的发展
        一、文学人类学创作积累与思考
        二、文学人类学创作探索与启悟
        三、文学人类学创作实践与族群书写
第二章 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的写作背景及实践
    第一节 阿库乌雾的“大凉山-混血世系”
        一、凉山彝区及阿库乌雾文学世界中的“凉山彝区”
        二、混血世界及阿库乌雾文学世界中的“混血世界”
    第二节 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实践
        一、探索期
        二、塑造期
        三、丰收期
第三章 阿库乌雾作品中的彝族文化书写
    第一节 鲜活的彝族民间文化
        一、彝族民间生活的自然展现
        二、彝族民间神话的有机穿插
        三、彝族民间歌谣的天然撷取
    第二节 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
        一、仪式
        二、彝族禁忌
    第三节 神秘的彝族宗教文化
        一、图腾崇拜
        二、自然崇拜
        三、祖先崇拜
第四章 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功能与价值
    第一节 阿库乌雾写作的神圣治疗与祈福纳吉
        一、阿库乌雾写作与神圣治疗
        二、阿库乌雾诗作与文学禳灾
    第二节 后现代文化观下的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
        一、田野与文本之间
        二、口语文化与书写文化之间
        三、“多民族国家文学观”下的阿库乌雾写作
    第三节 阿库乌雾写作的文学人类学价值观
        一、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
        二、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观
结论
    一、阿库乌雾的书写方法和特色
    二、阿库乌雾对民族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现代性审视
    三、阿库乌雾书写与彝族文化“再生产”
参考文献
附录
笔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二)少数民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解析
        (一)民俗及彝族传统民俗的内涵
        (二)德育功能的内涵
第一章 彝族传统民俗的概况
    一、彝族概况及彝族传统民俗的源流
        (一)彝族概况
        (二)彝族传统民俗的源流
    二、彝族传统民俗的类型及特点
        (一)彝族传统民俗的类型
        (二)彝族传统民俗的特点
    三、彝族传统民俗与德育功能的必然关系
        (一)彝族传统民俗是德育功能的有效载体
        (二)德育功能是促进彝族传统民俗传承的有效途径
        (三)彝族传统民俗与德育功能实现的一致性
第二章 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实现形式
    一、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功能:形成政治约束,规范社会秩序
        (二)经济功能:恪守道德标准,形成伦理经济
        (三)文化功能:培养道德认知,构筑民族精神
        (四)生态功能:形成自然信仰,维持生态平衡
        (五)个体功能:引导个体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二、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特点
        (一)宗教性
        (二)自发性
        (三)实用性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实现形式
        (一)祖辈的言传身教
        (二)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
        (三)特殊人物的示范作用
        (四)礼仪环境的熏陶感染
第三章 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现状与嬗变
    一、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载体萎缩
        (一)生产方式的渐变
        (二)经济形式的变迁
        (三)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实效性的弱化
        (一)彝族传统民俗对彝族社会的控制力减弱
        (二)彝族传统民俗在彝族社会的传承性减弱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一)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二)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现代转化的实质
第四章 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认识
        (一)提高彝族传统民俗的保护意识
        (二)树立彝族传统民俗的文化自信
        (三)滋养彝族传统民俗的民俗心理
    二、推动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三)优化社会组织环境
    三、促进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实现
        (一)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
        (二)依靠经济的影响力量
        (三)依靠媒体的传播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面向设计扶贫的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支持
        1.1.2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设计扶贫研究现状
        1.2.2 民族旅游商品研究现状
        1.2.3 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研究现状
        1.2.4 设计介入扶贫实践案例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概述
    2.1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现状
        2.1.1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情况
        2.1.2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方式
    2.2 民族旅游商品的类型与特征
        2.2.1 民族旅游商品的类型
        2.2.2 民族旅游商品的特征
    2.3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的需求及发展趋势
        2.3.1 旅游商品的需求
        2.3.2 旅游商品发展趋势
    2.4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现状
        2.4.1 现有民族旅游商品
        2.4.2 旅游商品设计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需求分析
    3.1 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扶贫案例研究
        3.1.1 “伊玛织绣”品牌
        3.1.2 “稀扞行动”羌绣
    3.2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利益相关者分析
        3.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3.2.2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角色
        3.2.3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式
    3.3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受众分析
        3.3.1 用户需求分析
        3.3.2 消费情境构建
    3.4 扶贫相关者的特征与需求分析
        3.4.1 特征与需求分析
        3.4.2 参与情境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路径研究
    4.1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评价体系
    4.2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原则
        4.2.1 以市场为导向
        4.2.2 以村民为主体
        4.2.3 差异突出创新
        4.2.4 系统分层原则
        4.2.5 可持续性原则
    4.3 民族旅游商品扶贫实施路径
        4.3.1 多方参与形成新组织
        4.3.2 创新思维触发新设计
        4.3.3 整合资源建立新连接
        4.3.4 新营销助力民族品牌
    4.4 民族文化元素创意提炼方式
        4.4.1 传统纹样的装饰符号化
        4.4.2 民族色彩的提取时尚化
        4.4.3 典型构图的产品应用化
        4.4.4 偏好材质的搭配批量化
        4.4.5 民族信仰的体验仪式化
    4.5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路径
        4.5.1 设计思维整合创新
        4.5.2 造型式样有序更新
        4.5.3 功能契合生活形态
        4.5.4 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及参与成员招募
        5.1.1 项目背景
        5.1.2 参与成员招募
    5.2 目标文化选择与分析
        5.2.1 目标文化选择
        5.2.2 目标文化分析
        5.2.3 文化元素提取
    5.3 扶贫导向下凉山彝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实践
        5.3.1 产品设计定位
        5.3.2 文化元素再设计运用
        5.3.3 产品展示
    5.4 凉山彝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扶贫效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附录B 四川省贫困县
附录C 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获奖名单
附录D 关于民族元素的旅游商品现状与设计开发的调查
附录E 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调研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小凉山诗人群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凉山诗人群诗歌的地方性知识书写
    第一节 小凉山风物书写
        一、小凉山自然风景书写
        二、小凉山粮食作物书写
    第二节 小凉山民族文化书写
        一、神话与传说的符号书写
        二、图腾崇拜的印记
        三、仪式的书写
第二章 小凉山诗人群诗歌的爱情书写
    第一节 传统爱情的诗意书写
    第二节 “走婚”文化的独特书写
    第三节 自然物喻说下的爱情诗歌
第三章 小凉山诗歌的精神向度
    第一节 守望乡土
        一、对故乡情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
    第二节 清晰的生态意识
    第三节 现代性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相关研究动态
        1、1980年至2000年的口弦研究
        2、本世纪至今的口弦研究
        (二) 相关研究动态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 文献查阅法
        (二) 田野调查法
        (三) 访谈法
第一章 历史:文献中的凉山彝族口弦
    第一节 从“簧”发展而来的凉山彝族口弦
        一、汉语文献中的口弦
        二、文物和彝文文献中的口弦
    第二节 从语言文字看凉山彝族口弦历史
        一、口弦称谓
        二、彝文字形
    第三节 凉山彝族口弦制作材料
        一、口弦原始材料——竹子
        二、口弦材料的发展——金属
第二章 技艺:口弦制作与演奏
    第一节 铜制口弦制作
        一、锤剪铜片,刻簧舌
        二、铜片卷边,挑簧舌
        三、口弦校音及“见火”
    第二节 竹制口弦制作
        一、锯竹裁竹
        二、刻凿簧舌
        三、校音、烘烤
    第三节 口弦演奏技艺
        一、口弦演奏方法
        二、口弦变奏弹法——括惹则
        三、口弦的乐曲内容
第三章 记忆:情感与青春的寄托
    第一节 情感记忆
        一、友情的回音
        二、爱情的使者
        三、口弦爱情故事
    第二节 口弦艺人的身体记忆
        一、手的记忆
        二、“粗糙”的手,细腻的口弦
    第三节 个人经历中的集体记忆
        一、上一代人的口弦记忆
        二、年轻人的口弦记忆
第四章 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解读与传承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情感
        一、口弦形制与片数
        二、情感的符号
    第二节 口弦纹样的文化解读
        一、竹制口弦装饰
        二、口弦竹筒纹样
        三、口弦装饰纹样含义解读
    第三节 凉山彝族口弦传承现状
        一、从生活到艺术:口弦的转型
        二、传承断代:口弦传承困境
        三、衰落中的“复苏”:口弦如何传承
        四、凉山彝族口弦传承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D]. 高子涵.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2]凉山彝族服饰艺术意蕴及传承发展策略的研究[D]. 李明. 西南大学, 2021
  • [3]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活动文化考释[D]. 何阿优.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D]. 李丽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凉山彝族民宿家具设计研究[D]. 孙嘉延.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研究[D]. 向月婷.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7]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研究[D]. 张健月. 大理大学, 2020(05)
  • [8]面向设计扶贫的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究[D]. 张运琦. 西华大学, 2020(01)
  • [9]小凉山诗人群诗歌创作研究[D]. 曹晓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D]. 沙学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