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剑白论》解析

公孙龙《剑白论》解析

一、公孙龙《坚白论》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桥[1](2021)在《诡辞抑或正理?——广义论证视域下的“离坚白”之辩》文中研究说明"离坚白"是先秦辩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先秦乃至秦汉尤其是班固撰写《汉书·艺文志》以后,遭到诸多学者的批评。在传世本《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保存有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详细论证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名的澄清和界定、名的适用范围,等等。《坚白论》中所构建的论辩属于无效论辩,双方的争执仅限于语言层面。在这一辩论过程中,公孙龙提出了其名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名之间具有"相离"关系;运用具有相离关系的名,可以实现正名万物的目标。

姜丰[2](2021)在《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牟宗三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作为前辈的梁漱溟、熊十力相比,牟宗三的西方哲学功底更加深厚。而他的西学功底不仅在于对西方哲学流派的了解,更是建立在深厚的逻辑造诣基础上的。但遗憾的是,自20世纪末以来,在对牟宗三思想的研究已渐成显学情况下,关于牟宗三逻辑思想的专题研究仍可谓凤毛麟角。为了填补相应的学术空白,本文从逻辑哲学、形式逻辑、辩证法和名理之学等方面,对牟宗三的逻辑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和解析。本文发现,牟宗三的逻辑思想中存在着由两条线索构成的独特结构。一条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逻辑哲学追问,确立理性主义的逻辑观。另一条则是基于这一逻辑观,自上而下地对逻辑学科及其各种分支、路向、学说做出界定和评价。基于这一发现,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释了作为牟宗三逻辑学说核心和起点的先验理性主义逻辑观的构建过程;第二章介绍了牟宗三从这一逻辑观出发,在广义逻辑概念下,对形式逻辑和归纳法的区分,以及对狭义的形式逻辑发展历程的独特阐发。第三章主要揭示了牟宗三在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之后,通过“层层剥蕉”式的反省,追问辩证法区别于形式逻辑和归纳法的本质的过程。第四章则通过梳理牟宗三关于中国“名理之学”的阐释,解析他在会通中西方哲学的立场下,对中国逻辑心灵和理智精神发展的看法。本文认为,尽管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但牟宗三在逻辑研究上仍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逻辑思想有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独特性。无论是在其自身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上,还是在整个现代新儒家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乃至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史上,牟宗三的逻辑思想都有被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孙德贤[3](2020)在《明清《公孙龙子》版本源流考索》文中研究说明《公孙龙子》作为先秦辩者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历来被文献记录。现流传的《公孙龙子》主要是正统《道藏》本系统。在此系统下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谢希深注本,主要有《道藏》本等21种;另一是无谢希深注本,代表有刘禋刊本等11种。此外还有《说郛》本系统,《道藏》系统的许多本子依据《说郛》本或多或少进行了修改。

郭凯峰,牛革平[4](2020)在《名辩逻辑家公孙龙师承渊源儒家的逻辑明辨》文中研究说明公孙龙是先秦时期名学思想家、逻辑学家,又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诡辩家。关于公孙龙的启蒙师承与学术渊源问题,从晋朝墨学家鲁胜开始一直到当代,或墨家或道家或儒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在解析、排除了公孙龙墨家说、道家说的论据及其主张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深入考据了公孙龙的师承渊源出自儒家的文献论据和逻辑推论,证成了公孙龙学术师承出自儒家子思一派的观点,他的有些理论主张也与儒家思孟学派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甄跃达[5](2020)在《傅山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傅山是明末清初值得关注的一位学术大师。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其遗民和启蒙思想家身份,而对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认识不足。该文论证傅山道学概念的成立,以此解读其思想在明末清初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独特意义,深化明清之际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明末清初精英士人的思想,呈现出在自由思考中走向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而“一般思想、知识和信仰的世界”,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特征。傅山的家乡山西,地理区域性突出,多民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时代和地域的这些思想文化特征,通过世代的累积和个人的经历,塑造了傅山偏好道家道教的思想倾向。即使他的被后世视为遗民行为的反清活动,也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为指导的。探讨傅山的道学思想,首先需要分别探讨其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二者能否统合为道学思想。在道家思想部分,傅山突出了“道”的本体地位。为阐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他以“精”作为“道”和“气”之间的概念:道中有精,气由精生,经验世界由气生成。在这种认识下,傅山指出人对经验世界存在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两种经验认知;个人回归于道的总体规划是“性修反德”,但此过程中也要打破经验认知,回归“真知”。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双重建构,也使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事功思想兼具入世和出世的双重特征。当然,在构建其道学思想过程中,他对老庄之学和黄老道之学的思想都有吸收。傅山确实有宗教信仰,而且他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认识都处于时人的前列。傅山师从郭静中,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藏精华》中的丹亭真人传道密书和《玄机口诀》,在内丹思想上与《傅山全书》所见傅山的内丹思想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傅山纂录两部道书的可能性较大,但支持这种认识的文献证据尚不够充足。傅山的道教思想有比较明显的全真教特征,“性命兼修,修性为先”。他会通道教内丹学、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道学”概念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道学思想是傅山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以“觉”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觉”兼具信仰和学术理性双重特征。它可以被视为北方士人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下,突破了宋明理学学术体系的一项学术成就。傅山在道学思想的基础上诠释和吸收先秦儒、墨、名等家的思想,并大力批判宋明诸子的理学思想。傅山的道学思想借鉴佛教思想之处实多,但在宇宙论问题上始终站在道家思想的立场上。道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蕴含了道的应用和表达问题。傅山的医学思想以人体“水火互藏”说为基础,因此重视人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由于个体的精神状况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在思考“道”与“术”的关系时,注重具体的“世”的背景。傅山不仅对人的表达问题有深刻思考,而且对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规律也有自己的探索。他在文学和书法上追求“自然”境界,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道学特征。

肖中云,张长明[6](2019)在《从尹文和公孙龙的兼名思想看其传承关系》文中提出尹文和公孙龙都有对兼名合成规律及独立性问题的探讨。二者虽在理论的概括程度与系统性、对"物之通称"的理解和兼名的具体组合形式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但在对名的认知、关于兼名的基本主张,以及在重要观点的表述和关键性术语的使用诸方面,则是根本一致的,具有明显的相通或相似性。因此,学术界有关公孙龙上承尹文形名思想之说,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其根据的。

尹晓晓[7](2019)在《公孙龙“名学”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战国末期,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变革。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导致社会上名实不符的情况十分普遍。公孙龙针对当时社会名实不符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名学”理论。公孙龙的“名学”理论包括“正名”理论和“用名”理论。首先公孙龙提出了“正名”理论的基本概念,即“物”、“实”、“位”、“正”、“名”、“指”。在此基础上,公孙龙论述了“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的“正名”方法、“唯乎其彼此”的“正名”标准以及“审其名实,慎其所谓”的“正名”宗旨。公孙龙的“用名”理论是对其“正名”理论的具体运用。公孙龙的“用名”理论包含了对“白马非马”、“坚白石二”、“二无一”三个命题的论证。其中,“白马非马”的论证是主要论证,“二无一”的论证和“坚白石二”的论证是佐证“白马非马”论证的。公孙龙“名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从内涵和外延对概念进行分析、论述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使用了多个论辩推理形式三个方面。公孙龙的“名学”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的理论基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张长明,肖中云,曾祥云[8](2019)在《关于《公孙龙子》的论说方式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假物取譬"是指假借某具体事物作比喻来说明和揭示一个道理。在《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三篇中,公孙龙都采用了这一独特的论说方式。因此,具体掌握并切实遵循"假物取譬"的论说特征,不仅是我们开启《公孙龙子》"潘多拉盒子"的一把钥匙,而且是正确理解公孙龙名学思想,准确把握其理论特质和研究风格的根本途径。

魏义霞[9](2018)在《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文中指出康有为怎样看待先秦诸子的内在联系?他的看法对20世纪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有怎样的意义?学术界尚无系统的说明。研读原着可知,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公孙龙纳入了视野。总的说来,与对思想的关注、挖掘和诠释相比,他显然对公孙龙的学术身份或学派归属和传承谱系更感兴趣。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在思想传承的梳理中竟然拥有了名家、墨家、儒家以及孔子后学等多种身份。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并非只限于公孙龙本人的学术身份和学派归属,也不只关乎公孙龙一人在近代的命运,它更启发后人对诸子百家的内在联系产生某种联想。这种联想,不仅有助于领悟康有为的名家观、墨家观、儒家观和孔学观,更有助于理解尽管诸子百家处在分化运动中,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却依然存在。

李巍[10](2018)在《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白马非马”再审视》文中认为见诸《公孙龙子·白马论》的着名论题"白马非马",看似关涉"白马"与"马"的区别,并进一步涉及"白"与"马"的区别;但回到文本,可知此论题真正谈论的只是"白",是这个性质语词的涵义在命名活动中是否发挥限定的差别。用《白马论》的表述,就是"白定所白"与"不定所白"之别。此"定"与"不定"之别,在《名实论》和《坚白论》中又被表述为"位其所位"与"出其所位"之别、"离"与"不离"之别,它们全都与性质语词的命名难题相关。公孙龙的整个正名理论,就是对此难题的一种解决。

二、公孙龙《坚白论》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孙龙《坚白论》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诡辞抑或正理?——广义论证视域下的“离坚白”之辩(论文提纲范文)

一、“离坚白”之辩的提出及其历史评判
    1.“离坚白”之辩的提出
    2.“离坚白”之辩的历史评判
二、《坚白论》中的“离坚白”之辩
    1.论辩的起点——构造冲突
    2.论辩的演进——“离坚白”的合理性论证
    3.论辩的终结——重塑“离”观点
三、关于“离坚白”之辩的新评价

(2)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系统梳理和“翻译”牟宗三的逻辑思想
        (二)补齐牟宗三学术思想研究的“短板”
        (三)为进一步探讨牟宗三逻辑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做准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牟宗三理论文本的介绍和传播
        第二阶段:对牟宗三学术思想的整体定位
        第三阶段:研究视野的拓展与主题的分类细化
        第四阶段:对牟宗三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三、研究思路、框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先验理则——牟宗三对逻辑本质的超越追问
    第一节 逻辑、逻辑学与逻辑哲学的区分
    第二节 逻辑与非逻辑:思之理与有之理
        一、逻辑与形而上学:从本体界的存有论中解放逻辑
        二、逻辑与科学:逻辑不是现象界实然者之理
        三、逻辑与认识论:思维之理不等于思维对象之理
    第三节 逻辑的体与用:纯逻辑与方法学
        一、方法标准与法成标准——“思之理”两重内涵的澄清
        二、认识心的自持与外用——逻辑体用之分的先验基础
        三、逻辑之体的反显——纯逻辑与方法学的区别
    第四节 逻辑的表达与本质:系统的多与理则的一
        一、批判逻辑“学说化”:表达上的多不妨碍本质上的一
        二、逻辑系统形式的解析:“摄多归一”的大系统演进
        三、逻辑系统意指的解析:唯显推理自身而已
        四、逻辑系统超越的解析:先验理则的自我展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纯理的展现历程——牟宗三对形式逻辑的澄清
    第一节 传统逻辑:“方法”追求背后的纯理基础
        一、传统逻辑中多种成分相混并存
        二、主谓句法只承载逻辑的“方法标准”追求
        三、质量推演系统展现作为纯理的“法成标准”
    第二节 符号逻辑:逻辑纯理特性的充分展现
        一、逻辑代数对传统逻辑的形式化扩充
        二、真值蕴涵系统对逻辑代数“反身的转化”
        三、严格蕴涵系统对逻辑意义的进一步澄清
    第三节 归纳法:纯理起用展现的认知程序
        一、设准:认识心假立范畴以指导归纳
        二、归纳:设准要求被证实以成普遍陈述
        三、演绎:按归纳所得通例进行推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牟宗三对辩证逻辑的反省
    第一节 对唯物辩证法的评判
        一、缘起:参与关于形式逻辑的论战
        二、深入:探索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三、延展:反对将辩证法赋予具体事实
    第二节 对认识论上辩证作用的澄清
        一、认识论的辩证被溯源为“纯理自见之自用”
        二、辩证作用的第一次表现——经验知识的发展
        三、辩证作用的第二次表现——理型结构的发现
    第三节 对形而上学中辩证法的阐释
        一、辩证法只能在超知性层面上表现
        二、就“精神表现底发展过程”言辩证
        三、就“形而上的绝对真实”言辩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逻辑心灵的发展与转进——牟宗三对中国名理之学的解读
    第一节 先秦名家开启对名实问题的名理分析
        一、名家因抽象化的名理之辩获得独立性
        二、“合同异”:惠施对“名”的相对性的阐发
        三、“离坚白”:公孙龙的逻辑、认识论、存有论洞见
    第二节 《墨辩》对名家话题的发展与争鸣
        一、宗教的抽象感与常识的具体感构成了墨学的精神气质
        二、《墨辩》对公孙龙“定彼此、正名实”名实观的发展
        三、《墨辩》在“积类”问题上对公孙龙《通变论》的完善
        四、《墨辩》与公孙龙“离坚白”思想的对立
    第三节 荀子《正名篇》展现先秦“逻辑心灵”
        一、荀学凸显了知性层面的“认识心”、“逻辑心”
        二、《正名篇》中名实的讨论触及逻辑学开端
    第四节 魏晋名理中逻辑心灵的超越转进
        一、审美与智悟——魏晋名理的人学与形上学内涵
        二、外延真理与内容真理——先秦名家之学与魏晋名理的对列
        三、狭义名理与广义名理——认识心的超越转进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牟宗三从理性主义逻辑观出发重构逻辑学分类
    二、逻辑哲学追问在牟宗三思想体系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牟宗三在中西会通视域下审视逻辑所代表的理智精神
    四、牟宗三逻辑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五、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论文类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明清《公孙龙子》版本源流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统《道藏》本系统
    (一)谢希深注本
        1. 明《新刊五子书》本
        2. 明正德、嘉靖间《十二子》本
        3. 正德、嘉靖间《十子》本
        4. 明《五子书》本
        5. 明《子汇》本
        6. 明《十八子全书》本
        7. 明《二十家子书》本
        8. 明《诸子奇赏》本
        9. 明《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本
        1 0. 明花斋《公孙龙子》本
        1 1. 明《金卫公汇选权谲秘书》本
        1 2. 明《合刻五家言》本
        1 3. 清《四库全书》本
        1 4. 清《墨海金壶》本
        1 5. 清《子书六种》抄本
        16.清《廿二子全书》本
        17.清《守山阁丛书》本
        18.清《子书百家》本
        19.清《诸子平议补录》本
        20.清陶鸿庆《读诸子札记》本
    (二)无谢希深注本
        1. 明刘禋刊本
        2. 明《百家类纂》本
        3. 明《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
        4. 明《先秦诸子合编》本
        5. 明方疑《十二子》本
        6. 明《杨升庵评注先秦五子全书》本
        7. 明《诸子汇函》本
        8. 明《周秦十一子评选》本
        9. 明《霜红龛集》本
        1 0. 清辛从益《公孙龙子注》
        1 1. 清孙诒让《札迻》本
二、《说郛》本及其它版本系统
    1.明抄《说郛》本
    2.其它版本系统

(4)名辩逻辑家公孙龙师承渊源儒家的逻辑明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孙龙师承墨家说及其排除
二、公孙龙师承道家说及其排除
三、公孙龙师承儒家说的依据与考证
    (一)近现代着名学者的考证
    (二)从相关概念、命题来源的考证
    (三)公孙龙的五行观和“白马非马”的分析模式来源于儒家子思的五行说
    (四)儒家孔穿拜师公孙龙的佐证
    (五)公孙龙字号的印证
    (六)公孙龙的“夫子自道”
四、结语

(5)傅山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1. 关于傅山
        2. 关于“道学”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傅山道家思想的研究
        2. 关于傅山与道教的研究
        3.傅山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傅山与道家道教之因缘
    第一节 时代和地域
        一、时代思潮
        二、地域社会
    第二节 家世和生平
        一、傅山的家世
        二、“本自才情人”
        三、道士与遗民
        四、“老来归宿”
    第三节 道学与傅山的反清活动
        一、“忠孝神仙”
        二、“圣人不仁”
第二章 傅山的道家思想
    第一节 道与气
        一、有无论
        二、论理、气
    第二节 道与识
        一、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
        二、“修性反德”: 工夫论的路径规划
        三、“真知”和“情实”: 道的两个面向
    第三节 黄老与老庄
        一、方外人行方内事
        二、政治思想
        三、事功思想
第三章 傅山的道教信仰与思想
    第一节 傅山的宗教观
    第二节 傅山的道教思想
        一、道派师承
        二、道教着述
    第三节 内丹理论
第四章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一节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研究
        一、傅山的学术观
        二、道学与儒学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学与名家、墨家思想
    第二节 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文艺
        一、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思想
        二、道学与傅山的文艺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从尹文和公孙龙的兼名思想看其传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兼名的合成方式
二、关于兼名的独立性
三、关于公孙龙与尹文的思想传承关系

(7)公孙龙“名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公孙龙“名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1.1 “名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2 “名学”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
    2.1 “正名”的基本概念
        2.1.1 “物”
        2.1.2 “实”
        2.1.3 “位”
        2.1.4 “正”
        2.1.5 “名”
        2.1.6 “指”
    2.2 “正名”的基本方法
        2.2.1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2.2.2 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
    2.3 “正名”的具体标准及其合理性
        2.3.1 “唯乎其彼此”的“正名”标准
        2.3.2 “唯乎其彼此”的合理性
    2.4 “正名”的宗旨
第三章 公孙龙的“用名”理论
    3.1 “白马非马”的论证
        3.1.1 命名论证
        3.1.2 求实论证
        3.1.3 正位论证
        3.1.4 援式与譬式论证
        3.1.5 定谓论证
    3.2 “坚白石二”的论证
        3.2.1 从“视”、“拊”异任的角度来论证“坚白石二”
        3.2.2 从“坚”、“白”相离自藏的角度来论证“坚白石二”
    3.3 “二无一”的论证
        3.3.1 假“位”取譬
        3.3.2 假“形”取譬
        3.3.3 假“色”取譬
第四章 公孙龙“名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4.1 公孙龙“名学”理论的价值
        4.1.1 从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分析
        4.1.2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论及
        4.1.3 多个论辩推理形式的使用
    4.2 公孙龙“名学”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于《公孙龙子》的论说方式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假物取譬”在《公孙龙子》中的运用
(二) 论说方式对于研读《公孙龙子》的意义
(三) 论说方式与《公孙龙子》体系的关系

(9)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孙龙是名家者流
二、“公孙龙为墨子后学”
三、“公孙龙传孔子坚白”

(10)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白马非马”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论证与翻译
2指称与涵义
3“位”的限定
4“离”的发现
5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

四、公孙龙《坚白论》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诡辞抑或正理?——广义论证视域下的“离坚白”之辩[J]. 郭桥. 社会科学战线, 2021(04)
  • [2]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D]. 姜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明清《公孙龙子》版本源流考索[J]. 孙德贤.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0(05)
  • [4]名辩逻辑家公孙龙师承渊源儒家的逻辑明辨[J]. 郭凯峰,牛革平. 邯郸学院学报, 2020(03)
  • [5]傅山道学思想研究[D]. 甄跃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从尹文和公孙龙的兼名思想看其传承关系[J]. 肖中云,张长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公孙龙“名学”理论研究[D]. 尹晓晓. 河北大学, 2019(08)
  • [8]关于《公孙龙子》的论说方式及其意义[J]. 张长明,肖中云,曾祥云. 广东社会科学, 2019(02)
  • [9]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J]. 魏义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0]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白马非马”再审视[J]. 李巍. 逻辑学研究, 2018(03)

标签:;  ;  ;  ;  ;  

公孙龙《剑白论》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