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王喜媛[2](2020)在《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依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而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我们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现实”就是人与人类的当下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本质在当下的显现。从科学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视角来看,我们当下的存在——“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在信息化革命的条件下,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智能化时代。以智能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智慧社会”,是以信息社会为基础对信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智慧社会”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很多质的变化。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引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将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同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即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具体体现为人们认知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决策方式、执行路径和方法等治理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转型。为此,本文选择“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作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研究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问题找到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规律,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是:梳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发展,预测智慧社会的发展远景,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型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分析当前社会的鲜明特征,基于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的全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究我国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关系,阐述由社会形态变革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必然性,对智慧社会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内容和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论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论文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日益显着,众多新技术融合突破,在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遇到的困境的同时,正在带来人类社会运行智慧化、生产关系虚拟化的深刻变革。本部分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出现及其演进过程,提出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社会治理变革的内驱力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加剧而快速变化,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变革,构建灵活、高效、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智慧社会需要创新治理手段。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我国社会风险的出现使得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并提高了社会控制难度。本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论证触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理念变革已经具备,阐明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革历程。最后,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客观情况和现实困境的系统分析,提出必须通过“智慧化”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研究思路。本部分主要讨论如何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中挖掘潜在的价值,使社会治理和谐地融入智慧化的新时代,稳步迈进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提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文化的转型;第三,分析智慧治理模式转型的实例,对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第四,从管理哲学视角探究新技术革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论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观念变革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理论。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有价值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阐述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及其相应理念的变革。在深入分析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深度融合、技术全面升级换代、经济社会跨越式演进等基础上,通过对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综合因素分析,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趋势进行创新研究。从智慧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矛盾出发,探讨智慧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关系调整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管理哲学视角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需要进一步丰富,同时从管理哲学视域的深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王泽华[3](2020)在《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铁路运输作为国内大宗物流的首选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保证重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上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是指铁路货车检修企业对重载列车车辆进行现场检修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平稳所实施的质量管理。高水平的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是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效率,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以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其价值链内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中各环节逐个分析得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别从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首先,通过价值链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现场实际经验对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其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方面对现场检修质量管理内容和检修单位组织体系进行具体阐述,总结得出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调度指挥体系不合理、现场管理粗放、设备材料管理低效和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整合和案例研究,对国外制造企业和铁路相关企业质量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到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领域相关启示。最后,结合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现状和案例启示提出了应用6S管理、配件采购卡控、车辆运行质量跟踪、基础设施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改进等六点提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水平的改进建议。基于价值链视角逐环节进行改进,为提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实现了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的高效管理。图31幅,表5个,参考文献50篇。

孙侃佳[4](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促进了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了严峻的交通问题。以南宁市为例:机动车辆和出行人次快速增长,使得道路呈现严重拥挤的状态,交通事故频发,给交通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带来了挑战,同时对交通管理智能化需求日益强化。智能化交通管理对交通状况改善、城市现代化以及相关产业完善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简称ITMS,涵盖了多种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运用监测、通信等手段实现对城市的一体化管理,改变原来的静态交通管理模式,实现交通的动态化、智能化管理。ITMS融合了各类人员,包括交通管理者、出行人员以及研究人员,通过共享信息来达到交通效率提高和优化出行,有效解决出行需求旺盛和交通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冲突。本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南宁市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大数据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本研究首先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界定相关概念,同时梳理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发展现状,并探讨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结合大数据背景,提出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改进的路径。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仁标[7](2019)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Computer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许葭[8](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对轨道交通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其安全程度也逐渐影响到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模结构,在不断发展、扩展中逐渐复杂化,从早期的单线简单结构,转变为线路间交互关联的网络结构。网络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各个站点之间、各条线路之间以及站点与线路间的关联更加紧密,一旦某个车站或某条线路发生突发事件,联动性极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将其影响扩大,因此也更加敏感。那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也需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即逐步由独立单线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本研究以脆弱性理论为核心,复杂网络理论为框架基础,统计、管理等多领域理论综合应用,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首先,从脆弱性概念多层次、多维度的内涵出发,对脆弱性、系统脆弱性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脆弱性概念逐一进行说明,重点明确网络脆弱性的研究内容等概念内涵。根据网络脆弱性的机理,在复杂网络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客流的特征参数,确定了网络脆弱性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及其下设的10个三级指标。同时针对网络脆弱性的二维特性,将后文的评价分析划分为2个部分——节点脆弱度和区域脆弱度。其次,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节点脆弱度评价模型。本文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考虑了评价主体对指标的偏好,又兼顾了实际应用场景的数据特征,从而构建起?-ANP评价模型对节点脆弱度进行评价,达到主观偏好和客观真实、普适与特例的统一。并以北京地铁为例,对系统内部的268个站点进行节点脆弱度测算,确认了基于?-ANP法所获得的指标权重的实际效用,验证了本文所用方法和模型的优势。再次,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区域脆弱度的评价模型。结合场理论,构建了以节点脆弱度、拓扑距离以及区间时间为核心参数的区域脆弱度模型。本部分以北京地铁的区域脆弱度矩阵(268×268)分布对比,验证了区域的展开是虽然以实际拓扑为基础的,即实际的地理位置是区域脆弱度的主要因素,但可以通过节点脆弱性等实际安全管理的因素对其进行修正完善,使之符合特定的需求。同时,依靠区域脆弱度的内部团块特性,采用加权Louvai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整个北京地铁网络划分为19个脆弱域。最后,从网络脆弱性的二维特性出发,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复杂但有序的管理矩阵。一方面,根据节点脆弱度对传统安全管理的脆弱性等级制度进行动态优化;在保留了现今主流的、相对稳定的依靠权力组织构建的纵向等级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又做到“一个场景一个方案”,更因地制宜,也更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基于区域脆弱度的指标特性,提出了采用马尔可夫链的脆弱域等级划分模型;构建出横向的行动线,打破环节间的自我封闭状态,将地铁安全管理中处于各个环节的站点、组织和个人粘合起来。

李罡[9](2019)在《面向广域信息管理(SWIM)系统的可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广域信息管理(System Wide Information Management,SWIM)是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推荐“航空云”的基础设施,作为美国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 Genera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Next Gen)和单一欧洲天空空中计划(Single European Sky ATM Research,SESAR)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实现航空交通运输系统的协同决策(Collaborative Decision-Making,CDM),保障其安全、高效地运行。由于SWIM共享信息包含空中交通管理(Air Traffic Management,ATM)的各种业务数据,涉及航空交通运输的各个层面,面临许多安全威胁,所以在SWIM遭到攻击破坏后,如何保证航空交通运输关键服务持续、有效地运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SWIM系统的可生存性关键技术,保障SWIM业务连续性成为建设“四强空管”的一项重点任务。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型网络可生存性研究基础上,结合SWIM的业务流程和服务特点,对SWIM信息管理和服务应用层面的可生存性评估方法、负载均衡方法、任务调度方法和SWIM基础设施层面的可生存性路由缓存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SWIM系统可生存性PDRRDR模型及基于BP神经网络评估方法。针对SWIM系统应用中的可生存性问题,综合考虑了拓扑可靠性、业务分布和容错性能,提出了PDRRDR可生存性模型。通过建立可生存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创建样本,并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三层可生存性评估模型,对SWIM的可生存性进行评估验证,为复杂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和高效的量化模型。(2)提出了基于动态反馈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负载均衡方法。针对SWIM中服务节点资源的异构性会导致节点间负载不均衡问题,通过对加权最小连接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动态反馈的负载均衡方法。综合SWIM中服务节点的CPU、内存等硬件性能指标,根据获取服务器的实时负载情况,对其权值进行动态调整,可以使SWIM始终保持在一个负载较均衡的状态,并减少了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提高了系统的任务处理能力。(3)提出了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任务调度方法。从系统信息的利用率和资源的共享率角度出发,以系统提供服务的连续性为立足点,着重解决任务调度的可生存性问题。在经典蚁群算法的基础上,根据SWIM中服务节点的硬件性能质量指标和负载标准差进行信息素更新,提出了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任务调度方法(STSM-ACOA),减少了任务执行时间,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保障了系统任务调度的可生存性。(4)提出了基于ICN的SWIM共享数据可生存性的路由缓存策略。针对现有SWIM基础设施层中节点失效带来的潜在网络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基于ICN的SWIM共享数据可生存性的路由缓存策略。该策略利用信息中心网络构建内容流行度和节点重要度的双层网络结构,选择网络中重要缓存节点为特殊备份缓存节点,并在该节点上缓存流行度高的内容,以减少因出现网络节点失效对系统路由缓存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SWIM共享数据路由缓存的可生存性。SWIM系统的可生存性对于面对发生网络攻击和出现系统故障情况下,保障航空交通运输业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本文从SWIM整体的安全性及内部各逻辑层功能的可靠性分别进行考虑,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可以保证SWIM在遭到攻击后仍具有持续提供关键服务的能力,对促进航空交通运输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丁子峻[10](2019)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应用场景和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出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合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诸多难题,并深入探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特点及具体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交通压力,推动了交通行业的大发展。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智慧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野
    1.1 选题的理由
    1.2 问题的意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的变革
    2.1 新技术革命的进展
    2.2 新技术引发的新问题
    2.3 社会形态的变革
    2.4 智慧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3.1 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
    3.2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3.3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理念变革
    3.4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第四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4.1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意义
    4.2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容
    4.3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具体实践
    4.4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结论: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智慧社会及其社会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分析
    2.1 基于价值链的重载列车现场检修流程
        2.1.1 价值链理论基本原理
        2.1.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
        2.1.3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基本活动
        2.1.4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支持性活动
    2.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问题分析
        2.2.1 基本活动中的问题
        2.2.2 支持性活动中的问题
    2.3 原因分析
        2.3.1 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2.3.2 设备与材料综合管理不足
        2.3.3 管理方法因循守旧
3 发达国家质量管理案例及启示
    3.1 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3.1.1 日本丰田汽车生产管理
        3.1.2 德国博世公司生产管理
        3.1.3 俄罗斯铁路公司铁路货车车辆管理
        3.1.4 东日本铁路公司车辆管理
    3.2 相关启示
        3.2.1 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完善
        3.2.2 综合保障体系健全
4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改进
    4.1 综合管理体系
        4.1.1 6S标准化管理
        4.1.2 物资供应管理
        4.1.3 车辆运行质量跟踪管理
    4.2 质量保障体系
        4.2.1 质量管理体系
        4.2.2 人力资源管理
        4.2.3 信息化管理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大数据背景下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二、大数据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智能交通管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绿色交通理论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大数据发展状况
    第二节 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南宁市道路交通现状
    第二节 大数据在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发展的应用
    第三节 大数据在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运用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大数据在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 改进大数据在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用的路径
    第一节 借助智能交通大数据分析助力交通系统监测
    第二节 通过智能交通大数据分析提高交通系统效率
    第三节 通过智能交通大数据分析提升交通系统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基础原则分析
    1. 合理性
    2. 可靠性
    3. 实用性
    4. 可扩充性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能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整体效率
三、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四、结束语

(8)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复杂网络
        1.2.2 脆弱性
        1.2.3 文献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特性分析
    2.2 脆弱性概念辨析
        2.2.1 脆弱性
        2.2.2 系统脆弱性
        2.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脆弱性
    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脆弱性
        2.3.1 网络脆弱性的内涵
        2.3.2 网络脆弱性的二维特性
        2.3.3 网络脆弱性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脆弱性指标体系
    3.1 网络脆弱性评价基础框架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网络脆弱性评价流程
        3.1.3 网络脆弱性初始指标
    3.2 网络脆弱性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的确定与说明
        3.2.2 指标的获取与测量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节点脆弱度模型构建
    4.1 节点脆弱度评价模型构建
        4.1.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4.1.2 标准离差法
        4.1.3 基于离差的ANP法
    4.2 实例验证
        4.2.1 北京地铁拓扑网络选择
        4.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3 权重获取
        4.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区域脆弱度模型构建
    5.1 区域脆弱度模型构建
        5.1.1 区域脆弱度特征
        5.1.2 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脆弱度模型
        5.1.3 实例数据获取与处理
        5.1.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2 脆弱域划分模型构建
        5.2.1 基于Louvain算法的脆弱域划分模型
        5.2.2 基于加权Louvain算法的脆弱域划分
        5.2.3 实例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脆弱性管理矩阵
    6.1 网络脆弱性管理模型构建
        6.1.1 脆弱性管理矩阵的构建原理
        6.1.2 基于节点脆弱度的动态等级划分方案
        6.1.3 基于区域脆弱度的脆弱域等级划分方案
    6.2 实例分析
        6.2.1 北京地铁节点脆弱度动态等级划分
        6.2.2 北京地铁脆弱域等级划分
        6.2.3 北京地铁综合管理矩阵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面向广域信息管理(SWIM)系统的可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SWIM研究进展
        1.1.2 SWIM面临的安全威胁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SWIM系统可生存性方案
    2.1 SWIM概述
        2.1.1 SWIM范畴定义
        2.1.2 SWIM逻辑分层
        2.1.3 SWIM核心服务
        2.1.4 SWIM系统特点
    2.2 SWIM系统可生存性相关研究工作
        2.2.1 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定义
        2.2.2 网络系统可生存性技术
        2.2.3 SWIM系统可生存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SWIM系统可生存性方案设计
        2.3.1 设计思路
        2.3.2 整体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WIM系统可生存性PDRRDR模型及BP神经网络评估方法
    3.1 引言
    3.2 SWIM系统可生存性PDRRDR模型
        3.2.1 问题描述
        3.2.2 可生存性PDRRDR模型
        3.2.3 可生存性PDRRDR模型组成及功能
    3.3 基于BP算法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
        3.3.1 BP神经网络算法介绍
        3.3.2 SWIM系统可生存性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
        3.3.3 评估模型的误差与权值/阈值调整
        3.3.4 评估模型中的BP算法推导
        3.3.5 评估模型参数的选取
        3.3.6 评估模型的算法流程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3 性能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反馈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负载均衡方法
    4.1 引言
    4.2 动态负载均衡策略
        4.2.1 问题描述
        4.2.2 动态负载均衡工作原理
    4.3 基于动态反馈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负载均衡方法
        4.3.1 服务节点动态权值计算
        4.3.2 服务节点任务分配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实验过程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SWIM系统可生存性任务调度方法
    5.1 引言
    5.2 SWIM任务调度模型及相关定义
        5.2.1 问题描述
        5.2.2 SWIM任务调度模型
        5.2.3 SWIM负载均衡需求
        5.2.4 相关定义
    5.3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SWIM任务调度方法
        5.3.1 蚁群算法介绍
        5.3.2 蚁群任务调度算法优化规则
        5.3.3 蚁群任务调度算法优化流程
    5.4 仿真实验与分析
        5.4.1 实验环境
        5.4.2 实验参数设置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4 性能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SWIM共享数据可生存性的路由缓存策略
    6.1 引言
    6.2 SWIM基础设施层数据路由缓存
        6.2.1 问题描述
        6.2.2 ICN介绍
    6.3 基于ICN的 SWIM共享数据可生存性路由缓存策略
        6.3.1 可生存性路由缓存策略网络结构
        6.3.2 内容流行度计算
        6.3.3 节点重要度计算
        6.3.4 特殊备份节点的选取
    6.4 仿真实验与分析
        6.4.1 实验环境
        6.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介绍及具体作用
    1.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介绍
    1.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作用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特点
    2.1 便捷性
    2.2 实用性与可靠性
    2.3 可持续发展性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3.1 出租车行业的应用
    3.2 收费方面的应用
    3.3 交通方面的应用
    3.4 导航方面的应用
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发展建议
    4.1 安全问题方面
    4.2 出租车管理方面
    4.3 完善汽车管理方面
5 结语

四、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D]. 王喜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泽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大数据背景下南宁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研究[D]. 孙侃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王仁标.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12)
  • [8]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脆弱性研究[D]. 许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面向广域信息管理(SWIM)系统的可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 李罡. 天津大学, 2019
  • [10]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丁子峻. 山西建筑, 2019(15)

标签:;  ;  ;  ;  ;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