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

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

一、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尼玛玉珍,德庆卓嘎[1](2020)在《3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试》文中提出【目的】为筛选出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有效药剂,科学指导蔬菜生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种杀菌剂对病原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分别计算出各自抑制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3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的EC50由低到高分别为75%为丰可湿性粉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由低到高为为丰可湿性粉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因此,综合来看,以75%为丰可湿性粉剂的抑制效果最佳,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抑制效果次之,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制效果最差。

卢玉君[2](2020)在《豌豆内生细菌的分离、拮抗性筛选及促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内生细菌是指一种存在于植物健康组织内,可与寄主植物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且不会使植物造成实质性危害的细菌,因此还被称为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巨大而宝贵的资源库。本研究为发掘西藏豌豆潜在的微生物资源,从西藏采集的豌豆的根、茎、叶以及根瘤中分离和筛选了内生细菌,探究筛选获得的内生细菌的溶磷、固氮和产IAA能力,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的拮抗作用。在西藏农牧学院农场进行大田种植试验,研究筛选菌株对豌豆株高、根长、鲜重、干重、根瘤和叶绿素产生的促生效应。测定豌豆植株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探究菌株对豌豆植株的影响。利用革兰氏染色、接触酶试验和甲基红试验探究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试验结果如下:(1)豌豆内生细菌的分离从西藏农牧学院农场4个采集点采集豌豆植株,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纯化获得共50株内生细菌,并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选用斜面低温保存法进行保存。(2)豌豆内生细菌的促生潜力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全自动凯氏定氮法和SalksowskiⅡ比色法分别测定分离得到的50株内生细菌的有效磷含量、含氮量以及分泌IAA含量。在对这50株内生细菌进行的促生能力研究中发现:解有机磷细菌49株,有效磷增量为4.56~1086.25 mg/L,其中有效磷增量最大的菌株是ML-5;产IAA细菌48株,其中菌株LT-1的分泌能力最强,分泌量达214.47 mg/L;固氮菌31株,其中菌株MT-2的固氮量最高,达3.60 mg/L,这31株菌同时具备溶磷、固氮和产IAA的能力。(3)豌豆内生细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平板对峙法对50株菌进行拮抗试验,经过初筛与复筛,最终获得11株对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番茄早疫病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Y-1对这5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在24 h时菌株Y-1对5株病原菌的广谱抑制率为63.4%,在48 h时为71.6%,在96 h时为75.8%。(4)豌豆内生细菌的促生效应从西藏豌豆植株分离获得的50株内生细菌中挑选10株进行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植株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促生作用。其中菌株CT-2在株高、根长、鲜重、干重、根瘤和叶绿素相较于CK,初花期时分别增长38.75%、24.36%、177.42%、44.07%、13.73%和-4.35%,初荚期时分别增长134.78%、34.46%、196.54%、138.49%、50.61%和-6.97%。(5)豌豆植株理化特性研究采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法、钼锑抗比色法和原子吸收仪法分别测定豌豆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全氮、全磷以及全钾含量。研究表明,处理CT-2在初花期时其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30.02%、145.19%和71.22%,初荚期时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5.64%、-54.23%和28.67%,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排序为第1。(6)土壤理化特性研究采用全自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原子吸收仪法、碱解氮蒸馏法、钼锑抗比色法、乙酸铵-火焰光度计法和p H计分别测定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 H。研究表明,有机质和全钾含量最高的处理是CK1,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2.33%和19.47%;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最高的处理是CK;全氮含量最高的处理是ML-3,与CK相比增加15.89%;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处理是CT-2,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69.06%和164.11%;p H值最高的处理是GM-1,最低的是LT-1。(7)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研究通过设定盐、酸、碱浓度分别测定菌株的耐盐性、耐酸性和耐碱性,研究表明:菌株ML-3、L-3和CT-2的最适盐浓度分别为CK、4%、CK,最适酸碱度分别为p H7、p H7、p H5。通过设定5种不同碳源、5种不同氮源分别筛选菌株的最佳碳源和氮源,研究表明:菌株ML-3和L-3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麦芽糖和牛肉膏,菌株CT-2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甘露醇和蛋白胨。通过革兰氏染色,发现供试的3株菌均为革兰氏阳性。在接触酶试验中发现供试的3株菌均呈阳性反应。在甲基红试验中发现供试的3株菌均呈现阴性反应。

刘燕[3](2019)在《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质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宽垄大行栽培是一种新研发的宽垄稀植栽培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可调控温室生态环境条件。然而,目前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的宽垄大行栽培技术缺乏量化调控指标,特别是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尚不明确,导致温室番茄宽垄大行栽培增产增质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本研究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栽培垄距,分别为1.1m(T1),1.3 m(T2),1.5 m(T3)和2.0 m(T4),系统地研究宽垄大行栽培对早春茬和秋冬茬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生态因子、病害发生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温室番茄宽垄大行栽培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表明,随着栽培垄距的增加番茄茎粗、叶片数和根系生长指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垄距T3处理各项各项指标最佳,即植株茎粗、叶片数以及植株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值最大。番茄早春茬和秋冬茬的株高均以对照(T1)处理最高,且表现徒长趋势。2.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表明,增加垄距,可以提高光合效率,无论早春茬还是秋冬茬,垄距T3处理对番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SPAD促进作用最为显着。T3处理番茄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要显着高于对照 T1 处理(P<0.05)。设计番茄光合作用模型系统,探究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累积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植株和根系分配干物质累积量、根系分配系数成指数关系,且随着辐射热积的增加而降低;茎分配系数成逐步降低趋势;叶片分配系数在苗期显着增长,但到开花期后开始下降;果实分配系数在开花期开始出现,到成熟期时趋于主导地位。3.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趋势是,随着栽培垄距的增加,番茄冠层气温、5 cm地温、日间C(2浓度和光照强度逐渐上升,垄距T4处理对各项指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即垄距T4处理冠层气温、地温、日间(C02浓度和光照强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各垄距处理的光照强度与对照T1处理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垄距T4时日间温度太高且持续时间长,超过了番茄最佳光合作用的温度,因此垄距T3处理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宽垄处理植株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发育。4.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表明,番茄灰霉病、早疫病、病毒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T1>T2>T3>T4,早春茬总体低于秋冬茬,对照T1处理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显着高于T3和T4处理(P<0.05)。说明宽垄大行栽培可以有效的降低番茄主要病害发生率,提高番茄的安全品质。5.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趋势是,随栽培垄距的增加,温室番茄的品质和产量显着提升。无论早春茬和秋冬茬,垄距T3处理糖/酸比最高,番茄红素和硬度则以垄距T4处理最高。垄距T3处理番茄商品率最高,早春茬和秋冬分别为95.33%、94%,比对照提高了12.74%和30.65%。垄距T3处理产量最高,早春茬和秋冬茬分别为90 119.92 kg/hm2、80174.19 kg/hm2,比对照提高了16.87%和 23.82%。6.通过宽垄大行栽培番茄根系转录组数据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并结合相应的番茄生长发育和产质量数据,结果推测T3处理(1.5 m)为最佳的种植垄距,控制相关叶绿体合成相关基因和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相对都是最高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适当加宽栽培垄距可以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垄距T3处理,即垄宽+沟宽(80 cm+70 cm)的番茄品质最优,产量最高,为温室番茄适宜栽培垄距,可以在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姚志凤[4](2019)在《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与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真菌性气传病害,具有分布广、流行性强、危害大等特点。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早期检测和预测预报,对于减少经济损失、控制农药滥用、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光谱分析、图像处理、GIS及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植物保护技术融合的方式,探究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机理、病害光谱特征和传播规律,开展基于热红外和高光谱技术的小麦条锈病早期快速诊断、病害识别与严重度评估,基于Arc GIS和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型的小麦条锈病夏孢子时空动态分布,基于生境信息的智能化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以期为小麦条锈病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热红外成像技术的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方法,实现了小麦条锈病潜育期叶片的快速、无损检测。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连续16天采集小麦样本的热图像,探究小麦叶片温度在早期病害胁迫下的变化响应。结果发现,热红外图像可在接种后第6天将受到侵染但未显症的小麦植株与健康植株区分开来,较肉眼观察提前了4天;且随接种天数的增加,健康小麦叶片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差无明显变化,而接种病菌的小麦叶片的平均温度呈逐渐下降趋势,最大温差则逐渐增大,接种后第16天,接种叶片的平均温度比健康叶片低2.22℃,最大温差比健康叶片高1.8℃。(2)针对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主要依靠植保专家根据经验目测定级,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热红外成像技术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定量评估方法。在对不同严重度的小麦条锈病叶片的热红外图像有效增强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和温差阈值法提取染病区域,并根据条锈病染病区域占总叶片面积的比例对小麦条锈病病害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计算64个样本的染病面积占比,并与实际植保人员目测的病情严重度进行拟合分析表明,本文方法检测的病害严重度与实际病害程度相关系数R在0.97以上,说明基于热红外图像的方法可以成功提取小麦植株的病害区域并用于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评估分析,为小麦病害严重度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3)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方法。连续采集不同侵染天数下小麦叶片的高光谱图像和相应的叶绿素含量,通过化学计量法研究小麦条锈病早期胁迫阶段,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高光谱信息的响应特性,并建立了基于PCA-BPNN的小麦叶片叶绿素的预测模型,校正集决定系数RC2和预测集决定系数RP2分别为0.921和0.918。同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绘制小麦条锈病潜育期的叶绿素可视化分布图,实现了小麦病害早期侵染检测的可视化。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的小麦条锈病可视化检测方法可在条锈病侵染后第6天检测到小麦病斑,较肉眼观察提前了34天。(4)针对小麦条锈病与白粉病在田间常常混合发生,却因病源和发病机理不同而需要鉴别区分和对症下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不同病害的诊断与鉴别方法。利用HyperSIS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小麦健康叶片的光谱数据,通过PCA、SPA、CSAR等方法提取光谱特征,建立LS-SVM和ELM病害分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PCA-ELM识别模型最优,对校正集和预测集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9.58%和100.00%,且该模型仅包含560nm、680nm和758nm 3个波段,为开发便携式小麦病害鉴别仪器提供了依据。(5)小麦条锈病病原菌孢子随气流传播是病害大规模爆发流行的根源,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夏孢子时空动态分布的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利用Arc GIS和全球再分析数据,建立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的数值模型,对小麦条锈病夏孢子进行大区域长时间序列的传播轨迹和沉降模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夏孢子的传播呈现本地传播与省际间相互传播两种方式,既存在本地迭代进化,也存在不同省市间交叉扩散,为我国小麦条锈病周年侵染循环理论提供了高空气流的佐证;同时,单次的小麦条锈病外传轨迹与沉降分析,可用于突发性天气下,即时模拟预报空中病菌孢子的扩散趋势,为条锈病的短期预报提供支持;而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多次传播轨迹聚类、沉降叠加分析,为气传性小麦条锈病病害远程传播的中长期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6)针对现有模型多以数理统计分析为主,预测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境信息的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在对小麦病害生境信息相关性分析和有效降维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反向传播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优化网络参数和结构,最终建立GA-BP和PSO-SVM的预测模型。结果发现,两个模型的校正集的准确率均为100.00%,但在预测集的准确率上,PSO-SVM优于GA-BP模型,且平均耗时更短,表明基于SR-PSO-SVM的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更适用于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的中长期预测。

宋群[5](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胡琼,刘茂泉[6](2019)在《木霉菌促生与拮抗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木霉是生物防治中一种有效的拮抗菌和促生菌。综述了近20年木霉对多种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木霉对各种土传病原菌的生防效果。探讨了木霉生防对象、范围及分离生境等方面的变化和延伸,并对其可继续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建贵[7](2019)在《优良生防细菌抑菌特性及其菌剂研制》文中指出微生物农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生物农药,因其含有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不仅能防治病、虫和草害发生,还能促进植物生长。随着《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2018年“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生态农业已列入新兴产业,其中有害生物防控被列为农业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因此,微生物农药研制成为新型环保生物农药研发重点。为提高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性及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本研究对植物7种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对8株细菌进行筛选,以及对筛选的4株优良生防细菌进行鉴定;向混合生防细菌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湿润剂(吐温-20、吐温-80和OP乳化剂)、紫外保护剂(海藻酸钠、山梨醇和黄原胶)和防腐剂(尼泊金甲酯、尼泊金乙酯、凯松和柠檬酸钠)3类助剂,根据混合生防细菌生长情况,筛选出最适助剂类型及浓度;对微生物生防菌剂进行研制及质量检测;对使用微生物生防菌剂的燕麦幼苗叶部、根部病害防治及植株生长进行探究。以期解决微生物生防菌剂存放时间短、易污染、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提高牧草病害防治及品质效果奠定基础理论依据。取得如下结果:1.鉴定了7种作物病原真菌。小麦根腐病菌PB1为Bipolaris sorokiniana、番茄早疫病菌PB2为Alternaria alternatea、黄瓜枯萎病菌PB3为Fusarium oxysporum、青稞茎基腐病菌PB4为F.chlamydosporum、玉米叶斑病菌PB5为Curvularia lunata、青稞根腐病菌PB6为F.avenaceum和燕麦根腐病菌PB7为F.equiseti。2.从8株细菌中筛选了4株优良生防细菌进行鉴定。GAU-88对PB1抑制率最高达83.29%,GAU-86对PB1抑制率次之,为67.47%;GAU-24、GAU-85对PB2抑制率分别为70.73%、60.98%;GAU-39对PB3抑制率最高为83.29%,GAU-88对PB3抑制率次之,为80.99%;GAU-39、GAU-24和GAU-85对PB4抑制率由高至低依次为73.41%、71.32%和68.92%;GAU-68对PB5、PB7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7.92%和75.30%;GAU-88对PB6抑制率最高,达74.56%;4株生防细菌鉴定结果为Bacillus mycoides(GAU-68),Brevundimonas faecalis(GAU-88),B.velezensis(GAU-24),B.xiamenensis(GAU-39)。3.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了3种供混合生防细菌生长的浓度助剂(湿润剂、紫外保护剂和防腐剂)。吐温-80较OP乳化剂、吐温-20相比更适合作为混合生防细菌的湿润剂,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1.00%;山梨醇与海藻酸钠、黄原胶相比更适合作为混合生防细菌的紫外保护剂,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0.50%;尼泊金甲酯与尼泊金乙酯、凯松和柠檬酸钠相比更适合作为混合生防细菌的防腐剂,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0.50%;通过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3种进行助剂最佳组合配比(正在申报专利)。4.研制的生防菌剂符合农用微生物标准(GB 20287-2006)。有效活菌数、杂菌数、杂菌率和pH分别为3.10×109 cfu/mL、55.00×104 cfu/mL、0.0092?和7.46。5.研制的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病害防治生长效果较好。该微生物生防菌剂对7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能达到68.00%以上,其中对镰刀菌属病原真菌抑制率达70.07%;与对照相比,使用微生物生防菌剂后,燕麦叶部、根部病害防治效果分别达46.21%和45.57%以上,燕麦幼苗株高增加0.4310.96%,生物量增加1.443.66%。

马一明[8](2018)在《猪苓菌核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活性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其干燥的菌核是着名的中药。具有利水渗湿、调节免疫、抗肿瘤、保肝护肝、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猪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有机酸,甾体及蛋白质。目前对猪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猪苓多糖和甾体类化合物,而猪苓其他的小分子物质研究相对较少,然而猪苓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猪苓多糖和甾体类化合物只是其所有化学成分中的一小部分,猪苓中其他的大量的小分子化合物还没有被发现,这严重制约着人们对猪苓化学成分的认识以及对这种传统中药更加合理的应用。因此,研究猪苓的化学成分是一件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猪苓菌核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具有抗癌活性,和抗菌活性。本试验旨在对该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活性方面做初步的研究,为猪苓化学成分的丰富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猪苓菌核为原材料,对猪苓菌核的78%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以及生物活性探究。试验结果如下:1.猪苓菌核醇提物的乙酸乙酯粗提物(2 mg/mL)对Hela(宫颈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当粗提取浓度为50μg/m L时其抑制率可达51%,抑制效果明显强于阳性对照多菌灵6%,另外该粗提物表现出一定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活性,但与阳性对照(载药量为10μg的磷霉素钠)相比抑制效果差距较大。2.通过固液萃取、常压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从猪苓菌核78%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出18个化合物,通过核磁,高分辩质谱等分析方法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的结构。猪苓菌核乙酸乙酯粗提物对Hela细胞,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对马铃薯干腐病菌核小麦赤眉病菌没有抑制作用,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量超过10 mg的化合物均没有抑制上述5种菌的活性。确定结构的11种化合物:3个为甾体类化合物(ZY1,ZY2,ZY15);6个脂肪酸类化合物(ZY3,ZY4,ZY10,ZY14,ZY16,ZY17)是首次从猪苓中分离得到,其中3个为不饱和的脂肪酸类化合物(ZY3,ZY4,ZY17)且只含有一个不饱和的碳碳双键;1个含氮类化合物(ZY11);1个为多酚类化合物(ZY13)。

刘心刚[9](2018)在《西藏设施西瓜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西藏设施蔬菜发展迅速,特别是西瓜等葫芦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根腐病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当地西瓜等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西藏设施西瓜根腐病为对象,从症状描述、病原分离和鉴定、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西藏设施西瓜根腐病发病植株生长缓慢,长势弱,发病后期,萎蔫枯死,病株根部褐色腐烂;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病株上分离得到的2株真菌分离物(分别编为1号和5号),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均鉴定为茄镰孢Fusarium solani。2.茄镰孢菌在15℃到40℃均可生长,最适为30℃;在供试的13种碳源和13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碳酸铵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着低于对照(P<0.05),即对病原菌呈明显抑制作用;在分别以树胶醛糖和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硝酸钠和组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着高于对照,即对病原菌呈促进作用;且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3.通过室内毒力测定,15种农药的平均EC50值为66.511mg/L,其中75%肟菌·戊唑醇、40%氟硅唑和15%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的EC50(mg/L)值小于1mg/L,即为理论上根腐病防治中较好的化学农药。

刘泽星[10](2017)在《核桃高活性内生真菌筛选及其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陕西核桃内生真菌的生态多样性和分布特征,从宜君、蓝田、山阳3个采样地,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核桃树根、一年生茎、两年生茎、干茎、叶和果6种组织部位采集试验样本;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内生真菌,以形态学特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归属。通过拮抗试验、生长速率法和滤纸片法等试验方法筛选高活性内生真菌;极性分离高活性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通过病原菌生长速率试验和离体试验跟踪代谢产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最后应用代谢组学检测分析目标菌株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核桃组织中分离出隶属于65个属的2485株内生真菌,其中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内生真菌为绝对优势菌属。从不同组织部位看,核桃两年生茎和一年生茎中内生真菌的丰度最高,分别占菌株总数的27.73%和26.04%;干茎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最高,分离到36个属的445株内生真菌。从不同季节看,秋季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分布于35个属的780株,约为春季分离菌株数量的2倍;且核桃内生真菌在一年中呈现‘秋盛春衰’周期性动态变化的规律。从不同生境看,蓝田的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分离到45个属的676株内生真菌,山阳的核桃内生真菌丰度最大,分离到1011株内生真菌,占菌株总数的40.68%。(2)通过拮抗试验从176株核桃内生真菌中筛选得到了具有显着抗菌活性的LTL-G3等11个菌株,同时发现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番茄早疫(Alternaria sonali)两种病原菌更适合作为核桃内生真菌的拮抗活性指示菌。发酵液抑菌试验表明,弯角镰刀菌(Fusarium camptoceras)LTL-G3、木霉属(Trichoderma)YJL-3和德氏霉属(Drechslera)YJL-14菌株的代谢产物中具有值得深入研究的抑菌活性物质;核桃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番茄早疫病菌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抑菌效果最显着。(3)弯角镰刀菌LTL-G3在PDB培养基中,28℃、180 r/min暗培养12 d发酵成熟。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发酵产物进行极性萃取,各相萃取物的质量大小依次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不同极性的代谢产物萃取物抑菌试验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好;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萃取物的梯度抑菌试验显示,当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萃取物浓度为10 mg/mL时,对苹果腐烂(Valsa ceratosperma)、小麦赤霉(Fusarium graminearum)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100%。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苹果腐烂病的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40.74%和33.33%。(4)对LTL-G3发酵产物的代谢组学分析,检测到17个类别的307种化合物,化合物数量最多的物质类别是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脂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植物激素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推测LTL-G3菌株发酵代谢产物中的活性物质可能为水杨酸、苦皮藤碱和阿魏酰尸胺。

二、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3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为害症状
2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药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病原菌分离
        3.2.2 药液配制
        3.2.3 室内毒力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供试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原菌丝的室内抑制效果
    4.2 不同供试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室内抑制效果
    4.3 不同供试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病菌丝及孢子毒力的测定
5 小结与结论

(2)豌豆内生细菌的分离、拮抗性筛选及促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与发展
    1.2 植物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的作用
        1.2.1 促生长
        1.2.2 抗病虫
        1.2.3 抗逆境
    1.3 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展望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豌豆内生细菌的分离
    2.1 材料
        2.1.1 豌豆植株样品采集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与菌株初筛
        2.2.2 豌豆根瘤内生菌的复筛
        2.2.3 菌株生防特性
        2.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溶磷菌的筛选
        2.3.2 菌株分泌IAA特性
        2.3.3 固氮菌的筛选
        2.3.4 菌株的拮抗试验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的促生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株高的影响
        3.3.2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根长的影响
        3.3.3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鲜重的影响
        3.3.4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干重的影响
        3.3.5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根瘤数的影响
        3.3.6 豌豆内生细菌对豌豆叶绿素的影响
        3.3.7 豌豆各项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及综合评价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处理对豌豆植株全氮、磷、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豌豆植株N、P、K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豌豆内生细菌革兰氏染色
        5.1.3 豌豆内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5.1.4 豌豆内生细菌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5.1.5 豌豆内生细菌最佳碳源与氮源的筛选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革兰氏染色
        5.2.2 优良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5.2.3 菌株耐盐能力测定
        5.2.4 菌株耐酸碱能力测定
        5.2.5 菌株最佳碳源的筛选
        5.2.6 菌株最佳氮源的筛选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质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番茄的起源及世界分布
        1.1.2 番茄栽培技术概述
        1.1.3 我国设施番茄种植特点及存在问题
        1.1.4 宽垄大行栽培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植密度与作物群体结构
        1.2.2 宽垄大行栽培技术
        1.2.3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种植密度对作物光合生理及生态的影响
        1.2.5 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场地及供试材料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数据分析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
        2.3.3 番茄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2.3.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影响
        2.3.5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6 宽垄大行栽培番茄根系转录组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3.1.1 番茄营养生长指标的测定
        3.1.2 番茄生殖指标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地上部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根系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植株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3.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植株根系的影响
    3.4 小结
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
    4.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1.1 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4.1.2 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1.3 温室番茄光合热辐射积与干物质累积模型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4.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4.2.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4.2.5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SPAD值的影响
        4.2.6 温室番茄光合热辐射积与干物质累积模型分析
        4.2.7 系统测试
        4.2.8 干物质累积模型验证
        4.2.9 干物质累分配模型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5 番茄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5.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5.1.1 温室冠层气温、地温、相对湿度、CO_2浓度的测定
        5.1.2 温室照度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冠层气温的影响
        5.2.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地温的影响
        5.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5.2.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空气CO_2浓度的影响
        5.2.5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照度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影响
    6.1 测试方法与测试项目
        6.1.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发病率的测定
        6.1.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病情指数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的影响
        6.2.2 宽垄大行栽培番茄病情指数的测定
    6.3 讨论
    6.4 小结
7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果实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7.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7.1.1 营养品质的测定
        7.1.2 产量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7.2.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商品率的影响
        7.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果实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7.3 讨论
        7.3.1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7.3.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7.4 小结
8 宽垄大行栽培番茄根系转录组分析
    8.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8.1.1 样品收集和准备
        8.1.2 数据分析
    8.2 结果分析
        8.2.1 差异基因火山图分析
        8.2.2 差异基因KEGG富集通路图
        8.2.3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
    9.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9.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光合生理和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9.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影响
    9.4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果实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与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条锈病研究概况
        1.2.2 作物病害的检测与诊断研究现状
        1.2.3 作物病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2.1 热红外成像系统
        2.2.2 高光谱成像系统
        2.2.3 显微成像系统
        2.2.4 SPAD-502 叶绿素仪
    2.3 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
        2.3.1 光谱分析技术
        2.3.2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2.3.3 光谱特征波段选择
    2.4 模型构建与分析
        2.4.1 模型构建方法
        2.4.2 模型优化算法
        2.4.3 模型评价指标
    2.5 数据分析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热红外图像的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
    3.1 引言
    3.2 供试样本与数据采集
        3.2.1 供试小麦样本
        3.2.2 热红外图像采集
        3.2.3 显微图像采集
    3.3 基于热红外图像的小麦条锈病早期识别方法
        3.3.1 样本接种区域的温度提取
        3.3.2 数据处理方法
        3.3.3 小麦叶片热红外图像变化
        3.3.4 小麦叶片表面温度变化
        3.3.5 小麦叶片显微图像变化
    3.4 基于热红外图像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评估
        3.4.1 小麦病害严重度划分与数据获取
        3.4.2 热红外图像预处理
        3.4.3 热红外图像的病斑区域提取
        3.4.4 病害分级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小麦条锈病检测与鉴别
    4.1 引言
    4.2 供试样本与数据采集
        4.2.1 供试小麦样本
        4.2.2 光谱图像采集
        4.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4.3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条锈病早期诊断
        4.3.1 高光谱图像预处理
        4.3.2 不同侵染天数的小麦叶片光谱曲线分析
        4.3.3 特征波长选取
        4.3.4 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
        4.3.5 SPAD的可视化分布
    4.4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条锈病与白粉病鉴别
        4.4.1 光谱预处理和样品划分
        4.4.2 光谱特征分析
        4.4.3 特征波长提取
        4.4.4 病害种类判别模型的建立与比较分析
        4.4.5 小麦病害显微图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条锈病夏孢子远程传播与沉降模拟
    5.1 引言
    5.2 供试数据与资料
        5.2.1 数据与资料
        5.2.2 HYSPLIT模型简介
        5.2.3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条锈病夏孢子运行轨迹分析
        5.3.2 条锈病夏孢子沉降浓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生境信息的小麦条锈病预测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病情数据与气象资料
        6.2.2 数据降维处理
    6.3 预测模型与分析
        6.3.1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分析
        6.3.2 基于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模型分析
        6.3.3 模型综合比较与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1.2.4 文献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木霉菌促生与拮抗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促生作用研究
    1.1 常见农作物
        1.1.1 番茄
        1.1.2 黄瓜
        1.1.3 辣椒
        1.1.4 白菜
        1.1.5 棉花
        1.1.6 水稻
    1.2 新的研究方向
        1.2.1 草业
        1.2.2 中药材
2 对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1 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2 对土传病害病原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2.1 镰刀菌
        2.2.2 疫霉菌
        2.2.3 丝核菌
        2.2.4 腐霉菌
        2.2.5 炭疽菌
        2.2.6 核盘菌
        2.2.7 轮枝孢菌
        2.2.8 柱孢菌
        2.2.9 茄青枯病菌
        2.2.1 0 假单胞菌
        2.2.1 1 根结线虫
        2.2.1 2 广谱生防制剂
    2.3 生防对象由地下到地上的延伸
    2.4 防治范围由草本 (禾本) 扩展到木本
    2.5 使用剂型的革新
        2.5.1 生物菌剂
        2.5.2 生物有机肥
    2.6 木霉分离区域和生境研究的扩大
3 展望

(7)优良生防细菌抑菌特性及其菌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概述
        1.1 生物农药占据市场地位及应用现状
        1.2 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及其对作物病害防治效果
    2 微生物农药生防菌株及助剂应用概述
        2.1 微生物农药菌株特性及应用现状
        2.2 微生物农药助剂特性及应用现状
    3 我国燕麦种植区域及病害研究状况
        3.1 我国燕麦种植区域现状
        3.2 我国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7种植物病原真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1.3 样品制备
        1.4 病原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
        1.5 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真菌DNA提取及PCR扩增分析
        2.2 小麦根腐病菌鉴定
        2.3 番茄早疫病菌鉴定
        2.4 黄瓜枯萎病菌鉴定
        2.5 青稞茎基腐病菌鉴定
        2.6 玉米叶斑病菌鉴定
        2.7 青稞根腐病菌鉴定
        2.8 燕麦根腐病菌鉴定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优良生防细菌筛选及其对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细菌对病原真菌抑制能力测定
        1.3 供试细菌形态学特征观察
        1.4 供试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细菌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影响
        2.2 供试细菌形态学特征
        2.3 供试细菌分子生物学特征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生防菌剂助剂筛选、配方优化及其质量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生防菌剂湿润剂筛选
        2.2 微生物生防菌剂紫外保护剂筛选
        2.3 微生物生防菌剂防腐剂筛选
        2.4 微生物生防菌剂助剂配比优化
        2.5 微生物生防菌剂质量检测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病害防治及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2.2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病害防治效果
        2.3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猪苓菌核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猪苓的研究进展
    1.1 猪苓的形态特征
    1.2 猪苓的生长环境
        1.2.1 海拔坡向
        1.2.2 温度
        1.2.3 土壤
        1.2.4 光照
        1.2.5 猪苓的伴生植物
        1.2.6 猪苓的共生微生物
    1.3 猪苓的资源分布
    1.4 猪苓的生药学鉴别
        1.4.1 性状鉴别
        1.4.2 用理化性质鉴别
    1.5 猪苓的化学成分研究
        1.5.1 多糖类成分
        1.5.2 猪苓中的甾体类化合物
        1.5.3 猪苓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1.5.4 猪苓中的羧酸及其衍生物
        1.5.5 猪苓中的其他类型的化合物
    1.6 猪苓的药理学研究
        1.6.1 利尿护肾作用
        1.6.2 抗肿瘤活性
        1.6.3 抗菌和抗炎症活性
        1.6.4 保肝
        1.6.5 其他生物活性
    1.7 临床应用
        1.7.1 猪苓和西药联合的应用
        1.7.2 猪苓中药配方的临床应用
    1.8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内容
        1.8.1 选题依据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技术路线
    2.2 仪器、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试验材料
        2.3.1 原材料来源及鉴定
        2.3.2 提取和分离
        2.3.3 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2.4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
        2.4.1 真菌培养基选取和制备
        2.4.2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
    2.5 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
        2.5.1 培养基的选取和制备
        2.5.2 体外抗细菌活性初筛
第三章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1.1 化合物ZY1的结构解析
        3.1.2 化合物ZY2的结构解析
        3.1.3 化合物ZY3的结构解析
        3.1.4 化合物ZY4的结构解析
        3.1.5 化合物ZY10的结构解析
        3.1.6 化合物ZY11的结构解析
        3.1.7 化合物ZY13的结构解析
        3.1.8 化合物ZY14的结构解析
        3.1.9 化合物ZY15的结构解析
        3.1.10 化合物ZY16的结构解析
        3.1.11 化合物ZY17的结构解析
    3.2 活性测试结果
        3.2.1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
        3.2.2 体外抗细菌活性初筛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9)西藏设施西瓜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设施蔬菜栽培的发展现状
        1.1.1 蔬菜设施栽培概况
        1.1.2 我国设施蔬菜的发展方向
        1.1.3 蔬菜设施栽培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1.1.4 设施蔬菜的科研重点
    1.2 设施西瓜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2.1 症状与类型
        1.2.2 病原
        1.2.3 发病规律
        1.2.4 综合防治技术
    1.3 本研究的选题意义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西藏设施西瓜根腐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症状描述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西藏设施西瓜根腐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茄镰孢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3.2.3 茄镰孢对氮源的利用能力
    3.3 讨论
第四章 室内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抑菌效果测定
        4.2.2 13种杀菌剂的毒力比较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附录 1 致病性测定照片
    附录 2 碳源对茄镰孢生长的影响
    附录 3 氮源对茄镰孢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核桃高活性内生真菌筛选及其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桃研究现状
        1.1.1 核桃概况
        1.1.2 核桃资源开发现状
        1.1.3 核桃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2 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1.2.1 内生菌的定义及种类
        1.2.2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1.2.3 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1.2.4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作用
        1.2.5 核桃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陕西核桃内生真菌的时空分布和生态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核桃组织样本采集
        2.1.2 核桃组织的消毒和检验
        2.1.3 核桃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2.1.4 核桃内生真菌的鉴定
        2.1.5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陕西核桃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优势菌属
        2.2.2 不同核桃组织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分布
        2.2.3 不同季节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分布
        2.2.4 不同生境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分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桃高活性内生真菌的筛选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菌株
        3.1.2 试验培养基
        3.1.3 菌株培养方法
        3.1.4 发酵产物的处理
        3.1.5 拮抗试验
        3.1.6 发酵液的真菌抑菌试验
        3.1.7 发酵液的细菌抑菌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核桃内生真菌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3.2.2 核桃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3.2.3 核桃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桃内生真菌LTL-G3菌株的代谢产物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菌株
        4.1.2 菌株LTL-G3发酵产物的处理
        4.1.3 薄层色谱(TLC)试验
        4.1.4 代谢产物萃取物的抑菌试验
        4.1.5 苹果离体果实的防效试验
        4.1.6 菌株LTL-G3发酵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LTL-G3的发酵产物与极性分离
        4.2.2 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抑菌结果
        4.2.3 高活性相萃取物的梯度抑菌效果
        4.2.4 离体防效试验
        4.2.5 发酵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3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试[J]. 尼玛玉珍,德庆卓嘎. 西藏农业科技, 2020(03)
  • [2]豌豆内生细菌的分离、拮抗性筛选及促生性研究[D]. 卢玉君. 西藏大学, 2020(12)
  • [3]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质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D]. 刘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与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D]. 姚志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5]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宋群.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6]木霉菌促生与拮抗作用研究进展[J]. 胡琼,刘茂泉. 农药, 2019(07)
  • [7]优良生防细菌抑菌特性及其菌剂研制[D]. 张建贵.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8]猪苓菌核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活性初探[D]. 马一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9]西藏设施西瓜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D]. 刘心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10]核桃高活性内生真菌筛选及其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研究[D]. 刘泽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西藏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