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高含水晚采液热化学脱水试验

大庆油田高含水晚采液热化学脱水试验

一、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采出液的热化学脱水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峰,冷冬梅,曹万岩[1](2020)在《已建水驱原油处理系统对含聚采出液的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油田长垣老区已建水驱原油处理系统来液中已经普遍含聚,导致系统处理难度增大的问题,进行了室内测试和现场负荷调整处理试验,确定了已建水驱系统对不同含聚浓度采出液的处理负荷,并据此提出了水驱见聚后游离水脱除器设计指标。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50~250 mg/L时,普通区块原油沉降时间为17 min可以达标;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50~350 mg/L时,普通区块原油沉降时间为20 min可以达标;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350~450 mg/L时,普通区块原油沉降时间达到27 min可以达标。在新建产能开发方案中应用该成果,可有效利用已建水驱采出液处理系统,降低聚驱处理站场建设投资。

高乾[2](2019)在《新疆油田某区块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联合站目前的原油脱水流程普遍采用开式流程,造成脱水过程中轻组分大量挥发,使得原稳收益效果不佳。为了降低油气损耗、增加生产收益,本论文基于新疆油田已有的密闭改造经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X联合站处理工艺进行了密闭改造。通过对站内的储罐进行了VOC和蒸发损耗量的测量试验,经计算对比后明确了对处理站进行密闭改造的必要性;再对进站原油进行了全烃色谱分析实验,发现油品轻组分过高,需要进行稳定处理;对原油进行了脱水实验以及破乳剂的筛选。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两套密闭处理方案并通过HYSYS软件对流程进行了模拟,综合对比能耗与运行费用后,采用将井区采出液分开处理的脱水工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加热闪蒸与负压闪蒸两套原稳方案,通过软件模拟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两套方案的最优操作参数并对设备进行了选型。通过两套方案的净收益对比,确定了负压闪蒸为原油稳定方案。经改造后,联合站变为全密闭处理流程,全站无蒸发损耗;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操作简单投资低,净收益可达4522万元/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技术经济一体化,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节能降耗,为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王可佳[3](2019)在《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来源于新疆油田某联合站改扩建工程。由于该联合站老区原油脱水系统采用大罐敞口工艺,导致油气挥发损耗严重,既污染环境,也不符合原油处理系统全密闭的要求;且新开发的M井区原油需管输至该联合站进行处理,但站内原油处理规模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因此本论文对老区原油脱水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并设计新建一套原油脱水与原油稳定工艺用于处理M井区原油。主要设计要求为:原油处理规模210×104t/a,处理后原油含水率不大于0.5%,稳定后原油在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气压不高于当地大气压0.7倍,且外输温度为50℃。本论文通过分析原油脱水实验数据,并结合实际经验和规范要求,确定了老区原油脱水工艺采用“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联合脱水工艺,脱水温度为50℃,需要新建三相分离器2台,相变加热炉2台,压力脱水罐2台;确定了M井区采出液选用“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联合脱水工艺,脱水温度为60℃。并且为了实现油田滚动生产,M井区原油脱水系统采用3列装置并联的操作,单列装置设压力缓冲罐1座、提升泵3台、相变加热炉1台、压力脱水器1座和电脱水器1座。论文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了设计计算和选型。根据原油性质和规范要求,与M井区原油脱水工艺统筹考虑,本论文分别设计了负压闪蒸和微正压闪蒸两套原油稳定工艺流程,并应用Hysys软件进行了流程模拟,确定负压闪蒸进料温度55~60℃,操作压力0.07MPa(a);微正压闪蒸进料温度85~90℃,操作压力0.15MPa(a)。根据工艺比选结果,负压闪蒸流程简短,所需设备少,能耗较低;且负压闪蒸工程投资可节省1829.69万元,年加工费用节省405.85万元,年收入高出452.41万元。故选定负压闪蒸工艺为稳定工艺。单列设备为负压闪蒸塔1座;无油螺杆压缩机1台;塔顶气换热器2台;稳定油换热器2台;三相分离器1台。论文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了设备计算和选型。最后根据工艺流程,结合《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 0048-2016》的要求,完成了站区总图布置;并提出了控制污染源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措施,保证工艺运行安全环保。

李勃桦[4](2016)在《车排子油田车排1井区油气处理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新疆车排子油田车排1井区地面建设工程项目。由于该井区内没有可依托的地面集输处理系统,需新建一座集原油处理、污水处理和注水功能于一体的联合站。本文主要对站内规模为12×104t/a的原油处理系统进行设计,保证进站采出液经脱水处理后,净化油含水率小于0.5%。根据项目的设计要求,对采出油气进行检测,测得原油密度为847kg/m3属稀油,并利用Hysys软件对其进行表征模拟。由破乳剂筛选试验,经4h脱水处理后,破乳剂KL-6将原油含水率降为16.01%,在14种破乳剂中脱水效果最佳。通过原油评价及电脱水实验数据,确定热化学和电化学的脱水温度分别宜为50℃及60℃。结合实验数据、规范要求及PIPEPHASE软件模拟结果设定流程的主要工艺参数,为站内原油处理系统分别设计热化学及热电化学两套脱水工艺。根据绘制的工艺流程图,利用Hysys软件搭建模型,进行两套工艺的物料衡算,完成对设备选型,选出热化学脱水的主要脱水设备为500m3沉降脱水罐,热电化学脱水的为Φ3000×14000mm原油处理器。将两套工艺分别进行工艺、费用及能耗三方面的对比,热电化学脱水工艺有资源利用合理、油气损耗小、脱水效率高的优势,且比热化学脱水工艺工程投资少562.06万元,运行费用每年节省24.69万元,每吨处理节耗0.82kgce。因此,该站的原油处理系统宜采用热电化学脱水工艺。最后结合规范要求,介绍了热电化学脱水工艺的设计原则,具体分析了该工艺的能耗,及采取的保温防腐和环境保护措施。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要求,将原油处理系统布置在站区的西北侧。

马艳哲[5](2016)在《CO2驱采出流体稳定性及破乳情况跟踪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CO2驱油的进行,其后续采出液的处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CO2特殊的性质和驱油机理,其采出乳状液性质不同于水驱采出乳状液,为了满足现场脱水工艺的要求,需要对CO2驱采出乳状液稳定性及破乳情况进行研究。针对吉林油田黑59、黑79区块CO2驱现场采出乳状液,跟踪测试其含水率、粘度、胶质及含蜡量等性质,研究CO2对采出乳状液性质的影响,并分析采出液性质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同一阶段CO2驱与水驱井采出乳状液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同一口井不同阶段的稳定性变化情况,为破乳研究提供依据。最后对现场采出乳状液的破乳效果进行了跟踪测试,分析温度、破乳剂浓度及处理时间对CO2驱和水驱采出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规律,优选出脱水温度及破乳剂浓度,提出处理建议并形成满足现场测试要求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与水驱采出乳状液相比,CO2驱采出乳状液的含水率小、粘度大。随着生产的进行,同一口井的含水率存在很大波动,CO2驱井的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乳状液液滴粒径会对采出液稳定性产生影响,粒径越小、分布越窄,采出液越稳定。CO2驱采出乳状液粒径比水驱采出乳状液粒径小,其采出乳状液较水驱采出乳状液更稳定。随着生产的进行,CO2驱采出液体系越来越稳定,脱水处理越难。相同条件下,CO2驱采出乳状液比水驱采出乳状液更难发生自然沉降,对脱水条件的要求更高。在脱水过程中,破乳剂浓度与温度起到协同作用,随温度和破乳剂浓度的增加,采出液脱水率先变大后略有减小。通过破乳实验筛选出现场采出乳状液最佳处理温度75℃,最佳破乳剂浓度100 mg/L。根据实验结果可以适当提高脱水温度、改变破乳剂浓度、提高处理时间对现场工艺流程进行改善以达到最佳的脱水效果。

鹿桂华[6](2015)在《高温油藏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产出的原油含油地层水,为了满足原油销售要求(一般要求原油含水率低于0.5%),需要进行油水分离,添加合适的油水分离药剂,以提高分离效率。分离出的含油污水不能直接排放环境,需要研究合适的方法处置产出的含油污水的工艺技术。本文针对新开发油田的地层油藏特性、产出含油污水处置要求,筛选了适合高含蜡原油油水分离的破乳剂、高温油藏聚合物;研究了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配套地面工艺技术,进行聚驱配套地面工艺方案设计。可以确保目标油田有效处置产出含油污水,保护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产量,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乳化剂的筛选及脱水性能:M区块原油为含蜡原油,原油乳化性能强,可形成含水高达75%的稳定原油乳状液。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含水率大于75%,出现转相,其油水反相点为大于75%;在不加药剂条件下,M区块低含水原油热稳定性较强,含水率小于75%的含水原油沉降30min不出水,含水率大于75%的含水油稳定性降低,随温度升高,原油乳状液出水量增多;通过对油田常用的10种破乳剂进行筛选,POI-2420破乳剂对M区块原油具有较好的破乳脱水效果,随破乳剂加药量增大和脱水温度升高,脱水效果提高。同时采用工艺模拟软件对运行参数进行了模拟验证,推荐的原油脱水方案为:采用三级分离(即两级三相分离+电脱水器),POI-2420破乳剂投加量为30mg/L,其中第2级三相分离器出口原油的含水率小于20%,电脱水出口原油的含水率小于0.5%。聚合物的筛选和驱油性能:通过对油田常用的21种聚合物进行初步的老化试验,筛选出了5种适合高温油藏的聚合物,分别是1#、6#、8#、20#、21#聚合物,并进行了老化稳定性、溶解性、特性粘数、水解度等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聚合物性能均满足行业相关规定。含油污水处置及增油工艺研究及方案设计:研究了M油田含油污水处置增油配套地面工艺技术,并推荐了适合M区块的聚地面驱工艺,主要包括密封上料工艺、水射流式聚合物母液分散工艺、聚合物母液熟化工艺(DNA双螺旋变速搅拌工艺、卧式罐等)、聚合物单泵对单井或单泵对单井分段注聚、氮气密闭工艺、变压吸附制氮工艺、海绵铁除铁工艺。M油田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配套地面工艺设计了两个方案,分别对聚合物母液分散装置、密封上料除尘装置、熟化罐、注聚泵、除铁装置系统、除氧装置系统、注聚管线等进行工艺方案设计。推荐方案在联合处理站(CPF)采用聚合物母液集中配制的工艺流程,通过低压输送管线输送至各个井场,在各个井场聚合物注入流程采用单泵(或两泵)对单井分段注入流程,聚合物母液由注聚泵增压,与高压污水通过静态混合器混合后,注入各注聚单井。

韩雪松[7](2015)在《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文中研究指明对高凝、高黏和高含蜡原油,其常规集油工艺是耗能较高的伴热工艺。为了节能降耗,可以在集输管道中添加流动改进剂,以改善流动特性和降低集输温度。本文给出了含水易凝原油在圆管中流动特性和流变特性测量的相关理论,通过油田地面集输管道流动和流变特性测试实验,利用优选的流动改进剂和加剂浓度,进行了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庆油田现场实验。首先给出了含水易凝原油在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分析和流变特性测量的相关理论,得到了油水混合物在圆管中层流和紊流两种流动状态下流动特性规律,并给出了室内细竹道流动和旋转圆筒黏度计测得含水易凝原油流变参数的方法。根据上述含水易凝原油流变测量相关理论对大庆油田易凝原油和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流变仪测量了易凝原油和含水易凝原油的屈服应力特性、黏滞特性和触变特性,得到温度、剪切速率和含水率对其屈服值和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加入流动改进剂后大庆油天含水易凝原油的乳状液转相点、油珠聚并温度、凝油黏壁量、流动改进剂的破乳性能和凝油黏壁温度等指标,评价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的性能,该流动改进剂可以明显降低集油温度。为研究加入流动改进剂后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动特性和优选加剂浓度,进行了加DODE流动改进剂大庆油田含水易凝原油的室内流动实验,实验管道采用三种直径的圆管,实验介质为含水率30%~90%的大庆油田含水易凝原油,在流动改进剂不同加入浓度和实验温度条件下进行流动特性实验。依据细管道流动特性实验测得流变特性的相关理论,应用罗宾诺维奇—莫纳(Robinowitsch-Mooney)方程,利用管道流动实验参数确定加DODE流动改进剂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性。结果表明,加流动改进剂的含水易凝原油为幂律流体,其流性指数小于1,属于剪切稀化流体。进行加流动改进剂含水易凝原油停输再启动的室内实验,给出了大庆油田含水易凝原油集输管道停输再启动过程中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动改进剂加入量、冷凝时间、原油含水率和管道直径的相关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流动改进剂可以明显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在大庆油田10个采油厂,37座转油站上进行了加入DODE流动改进剂现场实验,实验总油井数为2331口。实验结果表明,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明显改善流动特性,降低油井掺水温度和回油温度,应用期间集油系统的平均输送吨油耗气量大幅度下降,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王波[8](2014)在《塔河油田稠油采出液脱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塔河油田是国内十大油田之一,现建有四座联合站。其中,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为稠油处理联合站,是集原油破乳、油气分离、沉降脱水、污水处理、回灌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联合站。随着油田的滚动开发,大型措施井的不断增多,使得采出液脱水处理难度加大,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破乳剂用量大、沉降时间长、脱水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稠油采出液脱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以解决稠油采出液脱水这一难题,保证外输油品质量和原油后续加工处理过程的正常进行。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对原油乳状液产生和破乳机理、原油破乳脱水方法及发展现状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对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稠油采出液进行了取样分析,了解其基本性质、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站内稠油脱水困难的原因。针对于稠油脱水困难存在是问题,对塔二联稠油采出液进行分类脱水实验研究,通过对正常稠油采出液脱水实验筛选出适合塔河油田稠油脱水的高效破乳剂,并确定了破乳剂使用的最佳温度和加药浓度;酸化稠油脱水实验寻找到更优的脱水处理工艺;老化稠油脱水实验确定了老化稠油掺入高含水正常稠油中并进行延时处理具有可行性。根据室内分类脱水实验研究结果,对塔二联稠油脱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塔河油田稠油处理的优化改进工艺,将不同区块的正常稠油高低含水来液进行分流处理、酸化稠油进行声化联合作用处理以及老化稠油循环提温延时处理等技术处理手段,消除了高低含水稠油相互作用、酸化稠油、老化稠油对处理系统的影响,其现场应用情况良好,有效的解决了塔二联稠油脱水处理的难题。

刘璐[9](2014)在《聚表剂采出液脱水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日趋完善,大庆油田形成了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配注及采出液处理配套技术。同时,聚表剂驱近几年来在油田开采的应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现已应用于多个聚表剂驱工业矿场试验中。聚表剂分子结构引入了带有表面活性的功能单体,兼有聚合物的高粘特性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双重特性,具有两亲性基团,原油增溶能力强。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聚表剂驱油增油、降水效果比较明显。与此同时,相比聚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聚表剂驱采出液沉降时间延长、脱水电流升高,聚表剂驱采出液的处理难度加大,对现有水驱或常规聚合物驱脱水系统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油田地面设施能够有效处理聚表剂驱采出液,还需开展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使聚表剂驱采出液处理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对大庆采油四厂杏二西聚表剂试验站的原油、污水以及X型聚表剂取样来模拟采出液,对X型聚表剂驱采出液稳定机理进行研究、室内对X型聚表剂驱采出液沉降特性进行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同时开展了X型聚表剂乳状液电脱水参数研究。聚表剂浓度的增加使乳状液分散相粒径逐渐减小,TSI值减小,油水界面张力逐渐减小,zeta电位逐渐降低,这都表明乳状液的稳定性随着聚表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采出液静置沉降试验X型聚表剂浓度的降低、提高脱水温度以及加入破乳剂4,脱后油中含水率和水中含油量明显降低。脱水温度40℃、加入4号破乳剂200mg/L沉降30min便可使油水分离后油水质量达到工业要求。电脱水研究表明X型聚表剂浓度的降低、电脱水温度升高或乳状液含水率降低以及破乳剂加药量的增大都会使脱水电流降低,处理时间变短,电脱难度下降,但含水率的影响要大于温度的影响。

王忠良[10](2014)在《稠油热化学脱水技术现场试验》文中提出大庆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采后期,主力油层生产能力递减,常规原油储采比减小,油田的原油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搞好产能接替,作为大庆油田第三大资源的浅层稠油的开采日益受到重视。通过现场试验表明,热化学脱水技术适用于稠油脱水,加药量、停留时间、处理温度均对稠油热化学脱水有影响,其中加药量、处理温度对稠油热化学脱水的影响尤为显着。在加药量200 mg/L、处理温度70℃、停留时间为20 h时,脱后污水中含油量小于1 000 mg/L,油中含水率在1.0%以下;在加药量200 mg/L、处理温度75℃、停留时间为20 h时,脱后污水中含油量小于1 000 mg/L,油中含水率在0.5%以下。

二、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采出液的热化学脱水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采出液的热化学脱水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已建水驱原油处理系统对含聚采出液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驱含聚采出液室内沉降脱水实验
2 含聚采出液现场试验
3 应用
4 结论

(2)新疆油田某区块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密闭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1.2.2 联合站原油脱水工艺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X联合站密闭改造必要性分析
    2.1 基础资料
        2.1.1 气象资料
        2.1.2 地质资料
        2.1.3 原油物性
        2.1.4 生产指标预测
    2.2 挥发性有机物检
    2.3 大罐挥发气损耗测量
        2.3.1 挥发气损耗量计算
        2.3.2 挥发气损耗量现场测量
        2.3.3 油品组分测定
    2.4 原油脱水实验
        2.4.1 实验测定条件
        2.4.2 破乳剂筛选试验
        2.4.3 原油加破乳剂电脱水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X联合站地面集输系统现状
    3.1 原油处理、稳定系统现状
        3.1.1 原油处理系统现状
        3.1.2 原油稳定系统现状
    3.2 联合站改扩建工程
        3.2.1 系统能力平衡及改扩建规模
        3.2.2 扩建规模及技术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X联合站原油密闭处理改造方案
    4.1 改造方案一
        4.1.1 主体工艺流程
        4.1.2 新老流程调整情况简述
        4.1.3 辅助流程
        4.1.4 模拟流程工艺分析
        4.1.5 主要设备能力核算
        4.1.6 主要工程量
    4.2 改造方案二
        4.2.1 主体工艺流程
        4.2.2 模拟流程工艺分析
        4.2.3 主要设备能力核算
        4.2.4 主要工程量
    4.3 方案比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X联合站原油稳定设计方案
    5.1 稳定工艺要求及可实施性
    5.2 稳定方案一
        5.2.1 工艺流程
        5.2.2 模拟分析
        5.2.3 加热闪蒸操作参数优化
        5.2.4 设备选型
        5.2.5 主要工程量
    5.3 稳定方案二
        5.3.1 工艺流程
        5.3.2 模拟分析
        5.3.3 负压闪蒸操作参数优化
        5.3.4 设备选型
        5.3.5 主要工程量
    5.4 方案比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X联合站油品全烃色谱分析表
附录 B X联合站原油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致谢

(3)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田联合站简介
    1.2 原油脱水工艺概述
        1.2.1 原油脱水的简介
        1.2.2 热化学脱水工艺
        1.2.3 电化学脱水工艺
        1.2.4 热化学-电化学联合脱水工艺
    1.3 原油稳定工艺概述
        1.3.1 原油稳定的简介
        1.3.2 原油闪蒸稳定法
        1.3.3 原油分馏稳定法
        1.3.4 原油稳定工艺的选择
    1.4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联合站基础资料
    2.1 联合站工程概况
        2.1.1 联合站现行工艺流程简介
        2.1.2 存在的问题
    2.2 联合站油区基础资料
        2.2.1 站区气象资料
        2.2.2 站区工程地质情况
        2.2.3 联合站采出液油、气性质
        2.2.4 联合站井区产量预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油脱水工艺设计
    3.1 原油脱水实验分析
        3.1.1 破乳剂的筛选
        3.1.2 热化学脱水参数确定
        3.1.3 电化学脱水参数确定
    3.2 老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密闭改造设计
        3.2.1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3.2.2 老区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3.2.3 设备设计和选型
    3.3 M井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设计
        3.3.1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3.3.2 M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3.3.3 设备设计和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
    4.1 闪蒸稳定工艺模拟模型介绍及验证
        4.1.1 工艺模拟软件及主要模型
        4.1.2 模型的验证
    4.2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模拟
        4.2.1 方案一:负压闪蒸原油稳定工艺
        4.2.2 方案二:微正压闪蒸原油稳定工艺
    4.3 原油稳定工艺方案比选
        4.3.1 原油稳定产品收益对比
        4.3.2 加工费用及能耗对比
        4.3.3 方案综合比选
    4.4 设备设计和选型
        4.4.1 负压闪蒸塔
        4.4.2 负压压缩机
        4.4.3 换热器
        4.4.4 三相分离器
        4.4.5 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平面布置及专篇设计
    5.1 总平面布置
    5.2 环境保护
        5.2.1 主要污染源
        5.2.2 污染控制
    5.3 安全设施
        5.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5.3.2 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
    5.4 消防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艺设备及仪表标识图
附录B 老区原油脱水工艺PFD图
附录C M区原油脱水工艺PFD图
附录D 负压闪蒸工艺PFD图
附录E 负压闪蒸塔部分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附录F 负压闪蒸压缩机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附录G 负压闪蒸换热器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附录H 负压闪蒸三相分离器及轻烃外输部分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致谢

(4)车排子油田车排1井区油气处理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田地面处理系统工程概述
    1.2 原油脱水方法
        1.2.1 热沉降脱水法
        1.2.2 化学破乳法
        1.2.3 电脱水法
        1.2.4 其他脱水方法
    1.3 油田采出液的脱水工艺
        1.3.1 稀油热电化学脱水工艺
        1.3.2 稀油热化学脱水工艺
        1.3.3 稠油两段热化学脱水工艺
    1.4 课题设计内容及方法
第2章 车排1工程基础资料
    2.1 工程概况
    2.2 车排1油区基础资料
        2.2.1 油田区域气象资料
        2.2.2 油区工程地质情况
        2.2.3 采出液的油、气性质
    2.3 油品性质模拟分析
    2.4 原油脱水实验
        2.4.1 破乳剂筛选试验
        2.4.2 破乳剂评价实验
        2.4.3 电化学脱水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油处理工艺方案设计
    3.1 方案一:热化学脱水工艺
        3.1.1 热化学脱水的主要工艺参数
        3.1.2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
        3.1.3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模拟
        3.1.4 工艺流程模拟中的工程经验
        3.1.5 设备选型
    3.2 方案二:热电化学脱水
        3.2.1 热电化学脱水主要工艺参数
        3.2.2 热电化学脱水工艺流程
        3.2.3 热电化学脱水工艺流程模拟
        3.2.4 设备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方案比选
    4.1 工艺流程的选择
    4.2 热电化学脱水工艺设计说明
    4.3 保温防腐
        4.3.1 设备及管道保温
        4.3.2 设备及管道防腐
    4.4 能耗
        4.4.1 总能耗概述
        4.4.2 能耗统计
    4.5 环境保护
        4.5.1 主要污染源
        4.5.2 污染控制
        4.5.3 噪声控制
    4.6 站场布局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图
附录B 热电化学脱水工艺流程图
附录C 热电化学脱水三相分离器部分工艺管道流程图
附录D 热电化学脱水相变加热炉部分工艺管道流程图
附录E 热电化学脱水原油处理器部分工艺管道流程图
附录F 热电化学脱水储罐部分工艺管道流程图
附录G 热电化学脱水原油装卸部分工艺管道流程图
致谢

(5)CO2驱采出流体稳定性及破乳情况跟踪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CO_2驱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1.4 原油乳状液的破坏
        1.4.1 化学法破乳
        1.4.2 现场破乳方法
        1.4.3 联合破乳
    1.5 油田脱水工艺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O_2驱采出乳状液性质跟踪测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采出乳状液粘度与含水的关系
        2.2.2 采出油胶质及含蜡量跟踪测试
        2.2.3 原油流变性跟踪测试
        2.2.4 油井产出气体组分跟踪测试
    2.3 小结
第三章 CO_2驱采出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同一阶段CO_2驱与水驱井稳定性跟踪测试
        3.2.2 同一口井不同阶段稳定性跟踪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CO_2驱采出乳状液破乳效果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O_2驱与水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
        4.2.2 温度对采出液破乳效果的影响
        4.2.3 破乳剂浓度对采出液破乳效果的影响
        4.2.4 时间对采出液破乳效果的影响
        4.2.5 不同阶段采出液的破乳条件
        4.2.6 现场采出乳状液脱水工艺优化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温油藏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田原油脱水工艺
    1.2 油田含油污水的特点和危害
    1.3 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方法
        1.3.1 油田含油污水物理处理方法
        1.3.2 油田含油污水化学处理方法
        1.3.3 油田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方法
    1.4 聚合物驱油工艺技术
        1.4.1 聚合物驱油技术
        1.4.2 聚合物研究
    1.5 聚合物驱油在国内主要油田的应用
        1.5.1 中石化南阳油田三采地面工艺应用现状
        1.5.2 中石油大庆油田三采地面工艺应用现状
        1.5.3 中石化胜利油田三采地面工艺应用现状
        1.5.4 中海油海上平台应用情况
        1.5.5 小结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油水分离破乳剂筛选试验研究
        1.7.2 聚合物筛选与性能评价
        1.7.3 油藏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地面工艺技术研究
2 M区块混合油样脱水试验研究
    2.1 静态沉降脱水研究
        2.1.1 M区块原油破乳剂筛选研究
        2.1.2 M区块原油不加剂静态脱水实验
        2.1.3 M区块原油加剂静态脱水实验
    2.2 M油田原油电脱水研究
        2.2.1 电导率测定
        2.2.2 电脱水实验
    2.3 静态模拟分析
    2.4 小结
3 高温油藏聚合物筛选和性能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聚合物筛选研究
        3.2.1 高温聚合物初步筛选
        3.2.2 聚合物溶液的老化稳定性实验
    3.3 聚合物溶液性能实验研究
        3.3.1 聚合物溶解性能测试
        3.3.2 聚合物特性粘数测定
        3.3.3 水不溶物含量测定
        3.3.4 聚合物过滤因子测试
        3.3.5 聚合物水解度测试
        3.3.6 聚合物粘浓测试
    3.4 聚合物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3.4.1 聚合物溶液静态吸附测试
        3.4.2 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
    3.5 小结
4 高温油藏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地面工艺技术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原则
        4.1.2 自然条件
    4.2 含油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4.2.1 基础资料
        4.2.2 含油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研究与选择
        4.2.3 方案比选
    4.3 含油污水处置增油工艺技术研究
        4.3.1 基本参数
        4.3.2 目标油田注聚合物技术特点分析
        4.3.3 工艺技术研究
    4.4 含油污水处置增油方案配套地面工艺设计
        4.4.1 建设规模
        4.4.2 设计研究思路
        4.4.3 方案一
        4.4.4 方案二
        4.4.5 方案比选
    4.5 小结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含水原油流变特性研究现状
    1.3 含水稠油流变特性研究现状
    1.4 管道中油水混合物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5 改进含水原油在圆管中流动特性的研究现状
        1.5.1 改进含水原油流动特性的机理
        1.5.2 流动改进剂在集输管道中的应用
    1.6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含水易凝原油圆管中流动和流变特性测量理论
    2.1 基本方程
    2.2 圆管中油水混合物的层流流动
        2.2.1 均匀流动方程
        2.2.2 罗宾诺维奇-莫纳(Robinowitsch-Mooney)方程
        2.2.3 圆管中油水混合物的层流
    2.3 圆管中油水混合物的紊流流动
        2.3.1 圆管中幂率流体的紊流方程
        2.3.2 圆管中紊流的速度分布
        2.3.3 平均流速与紊流压力梯度
    2.4 含水易凝原油流变测量
        2.4.1 应用室内细管道流动实验测得含水易凝原油流变参数
        2.4.2 应用旋转圆筒黏度计测得含水易凝原油流变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特性和流动改进剂的评价
    3.1 易凝原油的凝胶结构特性
    3.2 易凝原油屈服应力特性
        3.2.1 温度对易凝原油屈服应力的影响
        3.2.2 剪切速率变化率对易凝原油屈服应力的影响
    3.3 易凝原油黏滞特性
        3.3.1 温度对易凝原油黏滞性的影响
        3.3.2 剪切速率变化率对易凝原油黏滞性的影响
    3.4 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特性
        3.4.1 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实验曲线
        3.4.2 含水易凝原油的黏滞特性
    3.5 含水易凝原油的触变性
        3.5.1 低温含蜡原油的触变性模型
        3.5.2 触变性实验研究
    3.6 含水易凝原油流动改进剂的评价
        3.6.1 流动改进剂的评价方法
        3.6.2 流动改进剂的室内测试
        3.6.3 优选出的流动改进剂特点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剂后的流动特性实验
    4.1 含水易凝原油加剂后的流动阻力实验
        4.1.1 DODE-1流动改进剂浓度对流动阻力的影响
        4.1.2 原油含水率对流动阻力的影响
        4.1.3 管输温度对流动阻力的影响
    4.2 含水易凝原油加剂后管流流变特性
        4.2.1 加剂含水易凝原油流变特性
        4.2.2 加剂含水易凝原油的有效黏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停输再启动的流动特性
    5.1 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停输再启动实验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方案
    5.2 DODE-1流动改进剂浓度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5.3 冷凝时间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5.4 含水率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5.5 管道直径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实验
    6.1 集油系统加剂设计方法
    6.2 现场应用实验内容
    6.3 现场应用实验结果
    6.4 经济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塔河油田稠油采出液脱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原油脱水处理相关技术
    2.1 稠油概述
        2.1.1 稠油资源及分布情况
        2.1.2 稠油的一般特性
        2.1.3 稠油的分类
    2.2 原油含水的危害
    2.3 原油乳状液及破乳
        2.3.1 原油乳状液的产生及其稳定性
        2.3.2 破乳剂的破乳机理
        2.3.3 原油破乳剂发展概况
        2.3.4 国内主要原油破乳脱水技术
        2.3.5 原油采出液破乳脱水新技术
第3章 塔二联稠油采出液脱水处理问题分析
    3.1 塔二联稠油采出液物化特性
        3.1.1 稠油采出液基本性质
        3.1.2 稠油簇组分分析
        3.1.3 原油黏温关系
    3.2 塔二联稠油脱水处理生产工艺
    3.3 原油脱水存在问题
        3.3.1 塔二联稠油脱水情况
        3.3.2 塔二联原油脱水困难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塔河油田稠油采出液室内脱水实验
    4.1 稠油采出液脱水破乳剂筛选概况
    4.2 稠油采出液破乳脱水实验研究
        4.2.1 正常稠油的破乳剂筛选对比实验
        4.2.2 正常稠油的不同加药浓度对比实验
        4.2.3 进站综合油样的不同加药浓度对比实验
        4.2.4 老化稠油掺入高含水稠油中不同加药浓度对比实验
        4.2.5 酸化稠油的破乳对比实验
        4.2.6 酸化稠油的破乳脱水温度对比实验
        4.2.7 酸化稠油的超声波强化破乳脱水实验
第5章 塔二联稠油采出液脱水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
    5.1 正常稠油高、低含水分流处理工艺
        5.1.1 工艺原理
        5.1.2 工艺优化及应用
    5.2 酸化稠油声化联合处理工艺
        5.2.1 工艺原理
        5.2.2 工艺优化及应用
    5.3 老化稠油循环升温延时处理工艺
        5.3.1 工艺原理
        5.3.2 工艺优化及应用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聚表剂采出液脱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胜利油田和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技术
        1.2.2 辽河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技术
        1.2.3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技术
        1.2.4 肯尼亚克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
    1.3 聚表剂提高采收率机理
    1.4 聚表剂驱大庆油田使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
    2.1 乳状液基本概念及特性
        2.1.1 乳状液的形成及分类
        2.1.2 乳状液的稳定性
        2.1.3 乳状液的不稳定性
    2.2 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
        2.2.1 物理法破乳机理
        2.2.2 化学破乳机理
第三章 聚表剂驱采出液稳定机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方法和原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表剂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
        3.2.2 聚表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3.2.3 聚表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3.2.4 聚表剂对模拟采出污水油水界面双电层 zeta 的影响
        3.2.5 聚表剂对乳状液流变性的影响
第四章 聚表剂驱采出液静置沉降脱水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聚表剂驱采出液破乳剂筛选
        4.2.2 聚表剂浓度对沉降脱水影响
        4.2.3 温度对沉降脱水影响
        4.2.4 破乳剂对沉降脱水的影响
第五章 聚表剂驱采出液电脱水特性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材料
        5.1.2 仪器
        5.1.3 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聚表剂驱乳状液的导电性
        5.2.2 聚表剂浓度对脱水电流的影响
        5.2.3 温度对脱水电流的影响
        5.2.4 含水率对脱水电流的影响
        5.2.5 破乳剂对脱水电流的影响
        5.2.6 聚表剂浓度对击穿场强的影响
        5.2.7 含水率对击穿场强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稠油热化学脱水技术现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目的
2 试验过程
    2.1 温度对稠油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影响
    2.2 停留时间对稠油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影响
    2.3 加药量对稠油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影响
3 结论

四、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采出液的热化学脱水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已建水驱原油处理系统对含聚采出液的适应性研究[J]. 赵雪峰,冷冬梅,曹万岩.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03)
  • [2]新疆油田某区块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研究[D]. 高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D]. 王可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车排子油田车排1井区油气处理工艺设计研究[D]. 李勃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5]CO2驱采出流体稳定性及破乳情况跟踪测试研究[D]. 马艳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高温油藏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工艺技术研究[D]. 鹿桂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2)
  • [7]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D]. 韩雪松.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3)
  • [8]塔河油田稠油采出液脱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王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 [9]聚表剂采出液脱水特性研究[D]. 刘璐.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
  • [10]稠油热化学脱水技术现场试验[J]. 王忠良.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4)

标签:;  ;  ;  ;  ;  

大庆油田高含水晚采液热化学脱水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