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仁油精制的试验研究

樟子仁油精制的试验研究

一、樟树籽核仁油的精炼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奇[1](2021)在《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用牡丹作为时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然而关于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籽油的科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冷榨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进行提取并精炼出大花黄牡丹籽油,探索出提取工艺方法和精炼技术对牡丹籽油的生物学理化性质指标、脂肪酸组成成分、香气组成成分及体外耐受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对不同贮藏期对脂肪酸、营养物质以及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货架期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并对4个牡丹品种的总酚、抗氧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较高(29.2%)、冷榨法较低(23.6%)。2、精炼过程对两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折光指数影响较小,而对牡丹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等影响区别较大。压榨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溶剂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58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5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57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85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76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冷榨法提取所得牡丹籽油外观颜色为暗黄色,但是经脱臭过程后得到的油脂几乎为无色无味。3、2种提取方法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是相比溶剂法提取牡丹籽油,压榨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在精炼步骤中变化波动更小,更稳定。据GC-MS结果分析显示,大花黄牡丹籽油中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87.51%和12.49%。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占比较大,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分别约占42.25%、15.29%和29.44%,而硬脂酸和棕榈酸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4、以不同加工处理的大花黄牡丹籽油为研究目标,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结合方法技术(GC/MS)对不同处理阶段的10种大花黄牡丹籽油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共29种挥发物质被检出,压榨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5,16,16,18和15个香气组分,溶剂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6,14,19,14和13个香气组分,其主要挥发物种类各不相同。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风味物质包括苯乙烯、Benzaldehyde、壬醛、反式-2,4-庚二烯醛、甲基异丁基酮、苯甲醇、正辛醇等5、2种天然抗氧化剂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货架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抗氧化效果为0.04%茶多酚+毛油>0.04%竹叶黄酮+毛油>毛油,常温2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00.73 d、134.90 d、131.61 d,In(IP)与温度存在线性关系,但是所建立的方程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适用,不能准确外推预测牡丹籽油所测温度区间以外的货架期。对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变化较明显,低海拔的PO和PR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高海拔的PD和PL相对更安全,互有利弊,四种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等主要脂肪酸在第二个月时相对含量较高,成分保留较好,第三个月开始损失较大。6、本研究对4种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主要脂肪酸十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PO>PR>PD>PL。四种牡丹籽油中,发现凤丹籽油亚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含量,而其他油脂样品都表现为油酸含量高于亚油酸含量。7、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的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四种牡丹籽油的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PD>PL>PO>PR,总酚含量大小顺序为PO>PR>PL>PD,综合比较分析认为,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由ABTS,DPPH,和FRAP分析显示结果与总酚含量结果成正相关,有趣的是,而检测到总黄酮含量却和三种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较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在抗氧化效果中起关键作用,而是总酚。8、不同品种牡丹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也可能与某些未被检测或未被关注的化学成分有关。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酚类、黄酮类、酯类、萜类等植物可以加速牡丹种子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基于UPLC-MS/MS检测技术,检测到194个次生代谢物,黄酮类、酚酸类为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发现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为PL<PD<PO<PR,结果再次验证了以上推测,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色,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抗氧化能力表现较差,这很有可能与牡丹的生境差异有关。综上可知,2种提取方法各有所长,但与溶剂法相比,冷榨法优势明显,如成本少,操作方便,整个加工过程既简便又安全,是高品质牡丹籽油提取方法的不二选择,但是精炼过程应根据牡丹籽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步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活性成分,与其他3种植物油相比,大花黄牡丹籽油也是一个新型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的潜在候选者,对其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超奇,兰小中,袁雷,阚金涛,钟政昌[2](2020)在《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不同制油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折光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存在显着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顺序为:脱胶油>毛油>脱臭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胶和脱臭这两个工序分别对牡丹籽油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两种成分有显着影响(P<0.05),其他成分无显着性差异。

叶静[3](2020)在《酶法催化棕榈油基酯交换制备人造奶油基料油及其应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少吃油、吃好油”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大众的共识,为食品行业提供加工特性优良的食品专用油脂,成为人们健康膳食的重大需求。酯交换是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改性的一种重要方式,酶法催化酯交换作为安全高效的第二代技术,环境更加友好,反应条件更温和,且对原料要求低,对油脂酯交换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棕榈油基通过Lipozyme TL IM?催化酯交换制备人造奶油基料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油料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酶法催化棕榈硬脂(Palm Stearin,PST)和棕榈液油(Palm Olein,POL)混合体系的理化特性影响。研究发现,PST与POL的比例不同,相同计算条件下的酯交换率不同,酯交换率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在反应时间为46 min、反应温度为80℃酯交换率达到最大。(2)以PST、POL和棕榈核仁油(Palm Kernel Oil,PKO)为原料,对比酶法填充床(Packed Bed Reactor,PBR)中试装置酶法催化酯交换(Enzymatic Interesterification,EIE)和化学法催化酯交换(Chemical Interesterification,CIE)产品理化性质差异。EIE样品的固脂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粘度和硬度均低于CIE样品,与流变性质稠度更低结果一致;EIE样品结晶起始点温度高于CIE样品,10℃下的结晶速率更快;结晶动力学Avrami常数K更大,n值更小;晶体微观形态的晶体尺寸更细小。(3)将EIE、CIE样品分别放在恒温及变温环境下储存,观察所有样品的理化性质变化及EIE样品的氧化稳定性。所有样品在恒温下储存的SFC和晶型更加稳定,变温储存下样品的SFC在1周后显着下降然后缓慢上升;变温储存下的CIE和EIE样品的β′晶型易向β晶型转变(EIE最明显);除了变温储存下的CIE样品硬度下降,其他样品的硬度随储存时间增加发生后硬现象;油脂微观晶体形态随储存时间增加无明显变化,均为细小针状晶体。EIE反应以及分子蒸馏过程均会降低产品的氧化稳定性。(4)以EIE产品为油相,分别添加0.1%、0.3%、0.5%、0.7%(人造奶油总重)卵磷脂制备成人造奶油。分别研究纯油相、人造奶油、蛋糕糊和蛋糕的性质变化。油相中添加卵磷脂能增大结晶尺寸,使油脂稠度变强,抑制β′向β晶型转换。人造奶油中卵磷脂添加量越大,SFC和硬度越大,但搅打性质变差,使蛋糕糊密度降低。添加0.1%卵磷脂的人造奶油搅打性质最好,制成的蛋糕体积蓬松,质构也较好。

王兴宏,马绍英,李秉建,夏玉文,王悦,李胜[4](2019)在《牡丹籽油提取工艺与精炼工艺的优化》文中提出为高效利用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的各项理化性质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浸提溶剂、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和粉碎粒度等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牡丹籽油进行精炼,测定牡丹籽精炼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牡丹籽油的最佳精炼工艺。结果表明,牡丹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机溶剂石油醚、浸提温度57℃、浸提时间5 h、料液比1∶11、粉碎粒度40目。在精制过程中分别加入4%沸水、8%碱液和2%活性白土,得到的精炼油磷脂含量、过氧化值、碘值及酸值分别为8.37 mg·100g-1、2.48meq·kg-1、160.85 g·100 g-1、0.37 mg NaOH·g-1,牡丹籽油过活性碳柱后其精炼得率达21.37%。本研究结果为牡丹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更优的工艺路线。

郝文杰[5](2017)在《野山杏仁油的绿色提取工艺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分离研究》文中认为野山杏仁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其中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由于体内不能正常合成,因此要经常性的补充亚油酸能保证人体健康。近些年人们对于ω-6系列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ω-6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已有明确的认识,具有能缓解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抗癌性能、能增强胰岛素、减肥等功效,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市场潜力大。本文针对提取得到的野山杏仁油品质差、野山杏仁油加工产业中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少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以辽西野山杏仁为材料,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三种绿色提取技术对野山杏仁油进行了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并对提取的野山杏仁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利用碱催化乙酯交换制备粗野山杏仁油脂肪酸乙酯,并利用分子蒸馏设备富集分离野山杏仁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并做了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为野山杏仁油的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别采用机械冷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醇酶法三种绿色提取工艺对野山杏仁进行提取,并且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机械冷榨法在压榨压力50MPa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野山杏仁的添加量为800g,压榨温度在60℃,压榨时间为150min。经试验验证,在该参数组合下的得率为67.22%。超临界CO2萃取法在CO2的流速为12L/h,粉碎粒径为40目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45℃,静态萃取时间为80min,动态萃取时间选择为120min的条件下野山杏仁油的得率为81.57%。醇酶法在pH为7,提取温度40℃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总酶的添加量为2.00%,乙醇浓度为20.00%,时间为130min,料液比为1:7的条件下野山杏仁油得率可达49.86%。(2)利用碱催化法对野山杏仁油进行乙酯化试验,研究了野山杏仁油乙酯化工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得到野山杏仁油乙酯化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70℃,时间80min,醇油摩尔比7:1,催化剂NaOH添加量为1.4%下,野山杏仁油的乙酯转化率为94.21%。通过分子蒸馏技术富集野山杏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并优化工艺参数:蒸馏压力为15Pa,蒸馏温度115℃,刮膜转速210r/min,进料滴速30滴/min下,野山杏仁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为75.29%。(3)对三种绿色提取方法制得的野山杏仁油进行成分及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绿色提取方法制得的杏仁油主要成分是油酸和亚油酸,其中三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油脂中亚油酸的含量依次是醇酶法>超临界萃取法>机械冷榨法。三种绿色提取方法制得的野山杏仁油在酸值、皂化值、过氧化值、气味、色泽上差异较明显。从总体来看,醇酶法提取的油脂品质最佳。(4)经分子蒸馏后的野山杏仁油乙酯碘值增加,酸值和过氧化值降低,亚油酸相对含量从24.78%提高到75.29%,含量提高了3倍以上,说明分子蒸馏技术可以应用在野山杏仁油精深加工方面,解决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问题,提高野山杏仁油的油脂的品质。(5)三种方法制备的野山杏仁油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经分子蒸馏纯化后的野山杏仁油乙酯比纯化前的野山杏仁油乙酯具有更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李晓[6](2017)在《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及其抗氧化活性与氧化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L.)是红花属中的唯一栽培品种,是少数集油脂、蛋白质、色素等兼用的经济作物。本研究以新疆产云新6号红花籽油为原料,优化了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工艺。以常用植物油和传统溶剂浸提法提取的红花籽油为对照,对水酶法提取的红花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分以及多酚、黄酮等微量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最后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为对照,研究了红花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1.响应面试验优化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以红花籽油提取率为指标,对酶的种类及配比、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木聚糖酶(UTC-X50)、果胶酶(NCB3/ZG-040)和碱性蛋白酶(NCB3/ZG-002)比例 1:2:3(U/U/U),加酶量 197.36U/g,料液比 1:4(g/mL)的条件下,先用细胞壁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在pH4.2、50 C下酶解131min,再用碱性蛋白酶在pH9.8、40℃下酶解60min,此.工艺下红花籽油提取率最高,为84.68%。2.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的质量评价。采用国标方法,对水酶法、溶剂浸提法提取的红花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以花生油、芝麻油、大豆油、核桃油、菜籽油为对照,对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以及多酚、黄酮等微量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水酶法提取的红花籽油的碘值、不皂化物含量均大于溶剂浸提油,过氧化值小于溶剂浸提油,说明水酶法提取的红花籽油不饱和度较大,氧化程度较低,品质较好。红花籽油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8.98%,显着高于其他五种植物油。红花籽油中总黄酮和总甾醇含量分别为98.82 mg/100g、430.06mg/100g,显着高于其他植物油脂,而多酚含量为160.14μgGAE/g,仅次于芝麻油。两种提油工艺对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甾醇含量均无显着影响,但水酶法提取的红花籽油中多酚和黄酮含量显着高于溶剂浸提油。3.红花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及氧化稳定性研究。对红花籽油体外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研究红花籽油的抗氧化能力。发现红花籽油清除DPPH·的IC50为11.98 mg/mL,清除能力仅次于大豆油,显着高于菜籽油、芝麻油、核桃油和花生油。清除 ABTS+·的 IC50 为 9.53mg/mL,ORAC 值为 333.38μmolTrolox/g,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其他五种植物油。可以得出结论,红花籽油对DPPH.、ABTS+·和氧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利用Schall烘箱法进行加速氧化试验,探究红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红花籽油氧化稳定性明显低于芝麻油、大豆油和花生油。添加复合抗氧化剂0.015%DLTP和0.005%TBHQ能够将20℃C条件下红花籽油的货架期从2个月延长到17个月。

傅婧[7](2016)在《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报道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具有减少体脂、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及快速功能等生理作用。樟树籽仁含油率高达50%以上、属高含油植物油料,樟树籽仁油富含MCT、含量达90%以上,属天然MCT,潜在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本文采用水法提取和化学法精炼樟树籽仁油,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其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采用灌胃方式饲养,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测定樟树籽仁油对健康SD大鼠体脂及血脂的影响。采用喂食高脂饲料方式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测定樟树籽仁油对肥胖SD大鼠体脂、血脂、肝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影响,评价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采用Real time-PCR、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测定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等靶器官中与脂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或活性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探讨樟树籽仁油改善SD肥胖大鼠的脂代谢紊乱的机制。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一、樟树籽仁含油率为58.02±0.015(%),属高含油植物资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樟树籽仁油具有油脂固有的吸收峰。精炼樟树籽仁油感官品质良好,酸价、过氧化值、不皂化物等理化指标符合食用植物油的国家标准,贮藏稳定性好。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樟树籽仁油以饱和中碳链脂肪酸为主,癸酸(51.49%)和月桂酸(40.08%)含量高达91.57%,属于天然癸酸月桂酸类中碳链甘油三酯,潜在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高,可开发为功能油脂等产品。二、樟树籽仁油能够有效控制健康大鼠体重及体内脂肪沉积。与猪油、大豆油相比,樟树籽仁油组大鼠体重分别降低12.16%、11.39%;体重增长值分别降低20.97%、19.84%;脂肪系数分别降低39.66%、32.45%。樟树籽仁油能够通过降低血清TG、LDL-C、TC/HDL-C水平调节血脂,不会引起肝脏脂变,对机体无副作用。三、樟树籽仁油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减轻体内腹部脂肪沉积。与猪油、大豆油相比,樟树籽仁油大鼠体重分别降低4.33%、5.22%,BMI分别降低6.60%、7.43%,脂肪系数分别降低26.52%,30.35%。樟树籽仁油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大鼠血清及肝脏中脂质(尤其是TG、TC)浓度、降低血清GOT、GPT水平。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证实樟树籽仁油能减轻肥胖大鼠肝脏组织中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脂变,修复肝损伤,对机体无任何损伤。表明适量摄入樟树籽仁油可有效减轻肥胖大鼠体重及体内脂肪沉积,调节血脂、肝脂水平,保护肝功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四、樟树籽仁油组T-AOC、SOD、CAT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24.65%、13.96%、27.69%。与猪油、大豆油组相比,樟树籽仁油组T-AOC分别升高30.40%、29.03%,SOD分别上升9.69%、14.95%,CAT分别增加58.74%、55.40%,血清MDA则分别降低26.08%、26.78%。樟树籽仁油组血清NE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樟树籽仁油组大鼠血清FFA浓度、TNF-α水平显着低于猪油、大豆油组;樟树籽仁油组IR显着低于其他各组,而ISI则显着高于其他组。表明樟树籽仁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酶促抗氧化体系保护体内抗氧化酶类活性、升高血清NE水平、有效清除自由基、维持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体系的平衡、减缓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及血清MDA含量,从而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程度,抵抗细胞衰老和机体损伤;樟树籽仁油通过降低血清FFA浓度及炎症因子TNF-α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调节脂代谢。即樟树籽仁油可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程度、抵抗细胞衰老和机体损伤、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五、樟树籽仁油通过以下机制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1)樟树籽仁油通过上调HSL、LPL表达水平来加速脂肪分解,降低血脂水平;同时通过下调FAS、ACC表达水平来抑制脂肪酸合成,降低体内脂肪沉积。减轻肥胖大鼠体内腹部脂肪沉积、降低体重、调节血脂、改善脂代谢紊乱。2)樟树籽仁油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中PPAR-γ表达,激活机体抗氧化酶系统的同时上调APN、Leptin基因的表达,下调TNF-α、IL-6、NF-κB的表达,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程度、延缓细胞衰老、减少机体损伤。3)樟树籽仁油通过激活肥胖大鼠体内交感神经,刺激NE分泌,激活并上调β3-AR表达,触发一系列由脂肪动员相关酶介导的生化级联反应,增加机体产热和脂肪动员,从而增强体内脂肪分解、降低脂肪沉积、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紊乱。

杨芳[8](2013)在《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樟树籽核仁中富含油脂,含90%以上的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 MCFA),其中癸酸(C10:0)与月桂酸(C12:0)分别占53.27%和39.93%。由6-12个碳原子组成的脂肪酸碳链与甘油酯化后形成的甘油三酯为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因MCT具有非常独特的代谢特征,可作为有脂肪吸收障碍、脂肪泻病人的食物来源,同时对于手术后、感染、皮肤烧伤、艾滋病以及癌症、糖尿病等病人是一种良好的食物。但是樟树籽油(cinnamomum camphora seed oil, CCSO)适口性与水溶性较差,若作为食用油食用又存在烟点低,容易起泡的问题,并且MCT具有在肠道内水解迅速,产生大量脂肪酸易引起肠胃不适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CCSO的利用展开研究。脂质体由于其双亲的特征,可同时作为水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的载体,将CCSO制备成脂质体可使其在肠液中缓慢释放,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增加其在血液中的存在时间。研究表明,CCSO质量与C10:0和C12:0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C10:0的回归方程为y=1924x+48.984(R2=0.9995),C12:0的回归方程为y=1317.7x+27.723,(R2=0.9996);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癸酸、月桂酸峰面积为指标的包封率测定方法:采用氯仿/甲醇(v/v,1:1)对樟树籽油脂质体破乳,用正己烷冷冻高速离心5min萃取游离CCSO与总的CCSO,根据峰面积与油脂质量关系计算包封率。经公式推导验证、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证明利用峰面积计算包封率的方法简单可行,可消除仪器误差,特别是对没有紫外吸收的油脂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包封率测定方法。确立了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制备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分别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包封率以及不同微射流压力对樟树籽油脂质体粒径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方法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制备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工艺为:加入大豆卵磷脂的质量浓度为3g/100mL,CCSO与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3:1,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6.7:1,吐温80占大豆卵磷脂质量的24.2%,磷酸缓冲溶液pH为7.0、浓度为0.01mol/L,制备温度35℃,动态高压微射流120Mpa下处理两次,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91.8±3.7)%,平均粒径达(107.1士8.6)nm。分别加入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海藻糖做为冻干保护剂制备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以形态、重建效果、粒径以及包封率为指标,对加入冻干保护剂顺序、预冻温度、预冻时间、干燥时间、冷冻保护剂种类以及添加量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最优条件如下:在已制备的樟树籽油脂质体溶液中加入冻干保护剂(海藻糖与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2:1),在预冻温度-80℃下,预冻5h,干燥36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包封率为(87.2±4.4)%,平均粒径(138.1±4.8)nm,相变温度86.42℃,常温密封放置下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和冻干粉重建后的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进行形态研究,发现透射电镜下两者均为单室脂质体,形态规整,大小均匀,重建后樟树籽油脂质体壁膜较厚。以外观、包封率、粒径、pH、泄漏量、丙二醛含量为指标,对樟树籽油脂质体溶液进行60d放置考察实验,发现樟树籽油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对樟树籽油脂质体进行模拟胃肠液释放实验,发现樟树籽油脂质体在人工胃液中释放较为缓慢,在人工肠液中释放较快;缓释效果与胃肠液中酶种类有较大关系,肠液中的脂肪酶可加速樟树籽油脂质体的水解释放。

周彦娜,黄厚今,唐江霞,刘磊,谢鹏亮,黄臣[9](2012)在《花椒籽毛油精炼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花椒籽毛油的精炼工艺,制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精炼花椒籽油。方法以实验室自制的花椒籽毛油为原料,非水化磷脂、脱色率以及相关理化参数为指标筛选花椒籽油精炼工艺。结果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操作后,磷脂含量为260 mg/kg,油酸价为2.09(KOH)/(mg/g)(符合国标中二级花椒籽油标准),脱色油色值为0.15,280℃加热试验检测无明显析出物,且油色不变深,认为油脂中磷脂含量合格(磷脂含量≤0.10%)。结论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后制得的精炼花椒籽油符合国家标准。

李捷[10](2012)在《米胚蛋白的性质及米胚油精炼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米胚作为大米加工生产的副产物,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与大豆相近,是一种很好的食品原料。本文以米胚为原料,采用Osborne的方法,分离得到米胚蛋白各组分,系统研究了米胚蛋白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为米胚蛋白在食品中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米胚毛油进行脱蜡、脱胶、脱色、脱臭的处理,确立最优的精炼条件,使在精炼工艺处理之后得到的成品油符合食用标准。根据Osborne的方法,提取米胚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四种蛋白质,测定四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营养特性和体外消化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米胚蛋白各组分的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推荐模式,其中清蛋白的氨基酸评分最高为61.9,色氨酸和赖氨酸作为四种蛋白的限制性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醇溶蛋白相对于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的品质较差。四种蛋白中清蛋白的体外消化率最高为78.45%,球蛋白、谷蛋白的体外消化率次之,醇溶蛋白的体外消化率相对较差,为59.62%。对米胚蛋白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米胚蛋白各组分随pH值的增大或减小,溶解性、起泡性逐渐增加,起泡稳定性则相反,在pH值为5时达到最大值。研究了pH、离子强度、蛋白浓度等对米胚蛋白各组分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确立了最优乳化条件:pH11、0.1mol/LNaCl浓度、1mg/mL蛋白浓度、3mL大豆油。通过测定四种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发现醇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指数最高,达到了1570。圆二色光谱分析,表明米胚各组分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β-折叠为主,含量占45%左右。DSC分析表明,四种蛋白的变性温度都较高,分别为74.03℃、86.38℃、83.29℃、82.36℃。天然油脂中通常会含有某些杂质,需要对油脂进行精炼处理,才能达到食用的标准。为优化米胚毛油的精炼工艺,对脱胶工艺设计L9(34)的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脱胶工艺:反应温度45℃,磷酸溶液加入量为0.4%,加水量为6%,反应时间40min,脱胶油的得率为94.45%;并对脱色工艺中的吸附剂和溶剂进行筛选,确定了最优的吸附剂和溶剂用量:正己烷200ml,活性炭20g,脱色率为84.32%,脱色油得率为94.21%。精炼处理后的米胚油,气味、色泽、理化指标均已达到植物油卫生标准,AV值从70.9mg/g降至0.69mg/g,POV值为132.52mmol/kg,IV值为90.2g/100g,皂化值为162mg/g,不皂化物含量占0.82%,折射率1.4709。米胚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主,且精炼前后其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变化。

二、樟树籽核仁油的精炼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樟树籽核仁油的精炼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丹及油用牡丹
    1.2 牡丹籽油
        1.1.1 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与安全特性
        1.1.2 牡丹籽油的提取技术
        1.1.3 ‘大花黄牡丹’牡丹的油用优势及研究进展
        1.1.4 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价值
    1.3 牡丹籽油精炼工艺概述
    1.4 牡丹籽油中相关功能成分简介
        1.4.1 脂肪酸及其功能简介
        1.4.2 酚类物质及其功能简介
        1.4.3 不皂化物及其功能简介
        1.4.4 微量元素及其功能简介
    1.5 植物油中香气物质概述
    1.6 油脂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理活性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研究意义
        1.7.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品质比较研究
    2.1 材料采集与处理
    2.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提取与精炼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出油率测定
        2.4.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2.4.3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2.4.4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微量活性物质测定
        2.4.5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5 实验结果
        2.5.1 两种方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
        2.5.2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理化指标变化
        2.5.3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
        2.5.4 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部分功能成分变化
        2.5.5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比较研究
    3.1 材料采集与处理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牡丹籽油的提取,精炼方法
        3.3.2 风味物质分析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比较研究
        3.4.2 不同加工工艺的大花黄牡丹籽油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四种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分析和大花黄牡丹籽油储藏性能研究
    4.1 材料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肪酸测定方法
        4.3.2 四种牡丹籽油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4.3.3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的预测
    4.4 实验结果
        4.4.1 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组成及含量的比较分析
        4.4.2 四种牡丹籽油微量元素比较分析
        4.4.3 储藏时间对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分析
        4.4.4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预测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1 材料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5.3.2 四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5.3.3 四种的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测定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5.4.2 四种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牡丹籽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分析
        1.3.2 脂肪酸成分分析
        1.3.2. 1 GC-MS条件
        1.3.2.2样品处理
        1.3.3 精炼工艺
        1.3.3. 1 牡丹籽油的提取
        1.3.3. 2 脱胶处理
        1.3.3. 3 脱酸处理
        1.3.3. 4 脱色处理
        1.3.3.5脱臭处理
        1.3.4 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测定
        1.3.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理化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精炼过程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比较
    2.3 不同精炼过程下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变化分析
3 结论

(3)酶法催化棕榈油基酯交换制备人造奶油基料油及其应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人造奶油概述
    1.2 棕榈油概述
        1.2.1 棕榈硬脂
        1.2.2 棕榈液油
        1.2.3 棕榈核仁油
    1.3 甘油酯分析方法
        1.3.1 气相色谱法
        1.3.2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1.3.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1.3.4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
    1.4 酯交换方法
        1.4.1 化学法酯交换
        1.4.2 酶法酯交换
    1.5 酯交换反应器
        1.5.1 搅拌釜反应器
        1.5.2 鼓泡式反应器
        1.5.3 流化床反应器
        1.5.4 填充床反应器
    1.6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酶法酯交换改性对棕榈硬脂和棕榈液油混合体系甘油三酯组成及酯交换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酶法填充床(PBR)流程图
        2.2.2 孔隙率及流速与反应时间的换算
        2.2.3 化学法催化酯交换反应
        2.2.4 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2.2.5 甘油酯组成分析
        2.2.6 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2.7 酯交换率测定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孔隙率及流速与反应时间的换算
        2.3.2 脂肪酸组成
        2.3.3 油料比例对酯交换产品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流速)对酯交换产品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产品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酶法和化学催化酯交换改性对人造奶油基料油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质构特性表征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酶法填充床中试催化酯交换反应
        3.2.2 孔隙率及流速与反应时间的换算
        3.2.3 化学法催化酯交换反应
        3.2.4 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3.2.5 甘油酯组成分析
        3.2.6 热力学性质测定
        3.2.7 固体脂肪含量,结晶速率和结晶动力学测定
        3.2.8 晶型的测定
        3.2.9 微观形态
        3.2.10 流变特性和硬度测定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孔隙率及流速与反应时间分析
        3.3.2 甘油酯组成
        3.3.3 固体脂肪含量
        3.3.4 结晶速率和结晶动力学
        3.3.5 流变特性和硬度
        3.3.6 热力学分析
        3.3.7 晶型和晶体微观形态
    3.4 小结
第四章 酶法和化学催化酯交换改性对人造奶油基料油储存稳定性及氧化稳定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酶法填充床中试催化酯交换反应
        4.2.2 化学法催化酯交换反应
        4.2.3 短程分子蒸馏除游离脂肪酸
        4.2.4 酸价的测定
        4.2.5 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测定
        4.2.6 储存稳定性前处理方法
        4.2.7 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4.2.8 硬度测定
        4.2.9 晶型的测定
        4.2.10 微观形态
        4.2.11 氧化稳定性测定
        4.2.1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体脂肪含量
        4.3.2 硬度
        4.3.3 晶型
        4.3.4 晶体微观形态
        4.3.5 EIE样品酸价、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测定
        4.3.6 氧化稳定性
    4.4 小结
第五章 卵磷脂对酶法酯交换改性油脂的结晶影响及其人造奶油的应用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酶法填充床中试催化酯交换反应
        5.2.2 人造奶油的制备
        5.2.3 固体脂肪含量和结晶速率的测定
        5.2.4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5.2.5 晶型的测定
        5.2.6 微观形态
        5.2.7 流变特性和硬度测定
        5.2.8 搅打性质的测定
        5.2.9 重油蛋糕的制备
        5.2.10 蛋糕比体积和失水率
        5.2.11 蛋糕质构分析
        5.2.12 蛋糕水分活度和菌落总数
        5.2.13 蛋糕感官评定
        5.2.1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含量卵磷脂纯油相性质测定
        5.3.2 不同含量卵磷脂人造奶油性质测定
        5.3.3 蛋糕面糊性质测定
        5.3.4 蛋糕性质测定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4)牡丹籽油提取工艺与精炼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牡丹籽油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1.3.2 牡丹籽原油提取响应面试验设计
        1.3.3 牡丹籽原油的主要理化特性分析
        1.3.4 牡丹籽原油精制的全面试验设计
        1.3.4. 1 高温水化法脱胶中不同油重的沸水对牡丹籽原油精制的影响
        1.3.4. 2 高温淡碱法脱酸中不同碱液浓度对牡丹籽原油精制的影响
        1.3.4. 3 脱色试验中不同油重的活性白土对牡丹籽原油精制的影响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牡丹籽油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浸提溶剂对牡丹籽原油提取率的影响
        2.1.2 浸提时间对牡丹籽原油提取率的影响
        2.1.3 料液比对牡丹籽原油提取率的影响
        2.1.4 浸提温度对牡丹籽原油提取率的影响
        2.1.5 粉碎粒度对牡丹籽原油提取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优化石油醚浸提牡丹籽原油的提取工艺
        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2.2.2 牡丹籽原油提取率预测模型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2.2.3各因素及交互作用对牡丹籽原油提取率的影响
    2.3 牡丹籽原油精制试验优化结果与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野山杏仁油的绿色提取工艺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杏概况
    1.2 杏仁的营养成分
    1.3 杏仁油的营养功能
    1.4 油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油脂的提取方法
        1.5.1 有机溶剂浸提法
        1.5.2 机械压榨法
        1.5.3 超临界萃取法
        1.5.4 亚临界流体萃取法
        1.5.5 水代法
        1.5.6 水酶法
    1.6 脂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6.1 化学催化法
        1.6.2 生物酶法
    1.7 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纯化研究
        1.7.1 低温结晶法
        1.7.2 尿素包合法
        1.7.3 超临界萃取法
        1.7.4 吸附分离法
        1.7.5 分子蒸馏法
    1.8 本文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绿色提取山杏仁油的工艺研究
    2.1 前言
    第一节 机械冷榨法提取野山杏仁油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提取野山杏仁油的正交实验结果
        2.4 小结
    第二节 超临界CO_2提取野山杏仁油
        2.5 实验内容
        2.5.1 原料预处理
        2.5.2 超临界CO_2提取野山杏仁油的工艺
        2.5.3 野山杏仁油得率计算
        2.5.4 超临界CO_2提取野山杏仁油单因素实验
        2.5.5 超临界CO_2提取野山杏仁油的正交设计实验
        2.5.6 结果与讨论
        2.5.7 超临界CO_2萃取法萃取野山杏仁油正交实验结果
        2.5.8 小结
    第三节 醇酶法提取野山杏仁油的工艺研究
        2.6 实验内容
        2.6.1 醇酶法提取工艺
        2.6.2 醇酶法提取野山杏仁油的计算
        2.6.3 醇酶法单因素实验
        2.6.4 提取条件的优化设计
        2.7 结果与讨论
        2.7.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7.2 醇酶法提取野山杏仁油的条件优化
        2.7.3 验证实验
        2.8 小结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野山杏仁油的乙酯化及纯化研究
    3.1 前言
    第一节 碱催化脂交换制备野山杏仁油脂肪酸乙酯的研究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野山杏仁油脂交换工艺
        3.3.2 脂交换实验步骤
        3.3.3 乙酯化率计算
        3.3.4 甘油含量的测定
        3.4 野山杏仁油乙酯化实验
        3.4.1 野山杏仁油乙酯化单因素实验
        3.4.2 野山杏仁油乙酯化正交实验设计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5.2 正交实验结果
        3.6 小结
    第二节 分子蒸馏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
        3.7 实验材料
        3.7.1 实验原料
        3.7.2 实验试剂
        3.7.3 实验仪器
        3.8 试验方法
        3.8.1 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分析及收率计算
        3.8.2 分子蒸馏富集野山杏仁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单因素实验
        3.8.3 分子蒸馏富集野山杏仁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正交实验设计
        3.9 结果与讨论
        3.9.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9.2 正交实验结果
        3.10 小结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野山杏仁油及乙酯化产品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理化性质的测定
        4.3.2 野山杏仁油及乙酯化产品的成分分析
        4.3.3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野山杏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
        4.4.2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野山杏仁油成分分析结果
        4.4.3 野山杏仁油乙酯理化性质结果
        4.4.4 野山杏仁油乙酯的成分分析结果
        4.4.5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杏仁油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4.4.6 分子蒸馏前后杏仁油乙酯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及其抗氧化活性与氧化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花和红花籽概述
    2 红花籽提油技术研究进展
        2.1 传统工艺提油
        2.2 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油
        2.3 水剂法提油
        2.4 水酶法提油
    3 红花籽油的理化性质
    4 红花籽油的生物活性功能
        4.1 红花籽油中的微量组分
        4.2 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4.3 红花籽油的生物活性功能
    5 油脂的抗氧化活性与氧化稳定性
        5.1 油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2 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6 立题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6.1 立体依据及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工艺研究
    1 材料与设备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
        2.2 酶的种类与添加比例的选择
        2.3 单因素实验
        2.4 2-Level Factorial Designs筛选试验
        2.5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花籽油提取工艺
    3 结果与分析
        3.1 酶的种类与添加比例的确定
        3.2 单因素实验
        3.3 2-Level Factorial Designs筛选试验
        3.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花籽油提取工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的质量评价
    1 材料与设备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红花籽油理化指标测定
        2.2 植物油脂肪酸组分测定
        2.3 植物油微量组分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3.2 脂肪酸组分分析
        3.3 微量组分含量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红花籽油的抗氧化活性与氧化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设备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油脂抗氧化活性研究
        2.2 油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籽油抗氧化能力分析
        3.2 红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1.1.1 MCT的来源
        1.1.2 MCT的理化性质
        1.1.3 MCT的代谢特点
        1.1.4 MCT的生理功能
        1.1.5 MCT的安全性及开发利用
    1.2 脂代谢紊乱
        1.2.1 肥胖与脂代谢紊乱
        1.2.2 氧化应激与脂代谢紊乱
        1.2.3 炎症、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紊乱
    1.3 樟树及樟树籽仁油研究进展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总体研究思路
        1.4.4 创新点
第2章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和分布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樟树籽仁的组成分析
        2.3.2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2.3.3 樟树籽仁油红外光谱分析
        2.3.4 樟树籽仁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2.3.5 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分布分析
        2.3.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樟树籽仁的组成
        2.4.2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
        2.4.3 樟树籽仁油红外光谱分析
        2.4.4 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樟树籽仁油对健康大鼠体重、体脂及血脂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
        3.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3.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动物一般情况
        3.4.2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3.4.3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4.4 组织病理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血脂、肝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实验
        4.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4.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动物一般情况
        4.4.2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4.4.3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4.4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肝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4.4.5 组织病理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实验
        5.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5.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2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实验
        6.3.2 Real-time PCR
        6.3.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6.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樟树籽仁油对脂肪分解和合成代谢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
        6.4.2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脂肪组织中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6.4.3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脂肪组织中受体 β3-AR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樟树籽油概述
    1.2 中链甘油三酯
        1.2.1 MCT的来源及合成方法
        1.2.2 MCT代谢特点
        1.2.3 MCT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MCT的应用
    1.3 脂质体
        1.3.1 脂质体的分类
        1.3.2 脂质体的特点
        1.3.3 脂质体的主要制备方法
        1.3.4 脂质体冻干粉
        1.3.5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1.3.6 脂质体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7 脂质体的应用
    1.4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体外研究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樟树籽油脂质体及其原料脂肪酸成分分析
        2.3.2 TAG质量与单一脂肪酸峰面积Ax关系
        2.3.3 内标质量与峰面积比值及癸酸(月桂酸)百分比A_x%精密度考察
        2.3.4 CCSO质量标准曲线的确定
        2.3.5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与材料的选择
        2.3.6 樟树籽油脂质体处理条件的选择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CSO、大豆卵磷脂脂肪酸成分分析
        2.4.2 内标质量与峰面积比值及单一脂肪酸癸酸(月桂酸 百分比Ax%精密度考察
        2.4.3 CCSO质量与癸酸、月桂酸峰面积标准曲线的确定
        2.4.4 方法回收率实验
        2.4.5 CCSO脂质体制备材料与工艺的选择
        2.4.6 樟树籽油脂质体破乳方法及制备方法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
        3.3.2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对包封率的影响
        3.4.2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3.4.3 微射流处理对樟树籽油脂质体粒径分布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
        4.3.2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复溶重建
        4.3.3 樟树籽油脂质体冷冻干燥工艺考察
        4.3.4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水化方式考察
        4.3.5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4.3.6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性质的考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冷冻干燥工艺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的影响
        4.4.2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水化方法的选择
        4.4.3 冻干保护剂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的影响
        4.4.4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前后粒径变化
        4.4.5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DSC图
        4.4.6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形态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的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樟树籽油脂质体性质的考察
        5.3.2 模拟胃肠液释放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形态
        5.4.2 包封率
        5.4.3 粒径与分布
        5.4.4 物理稳定性
        5.4.5 化学稳定性
        5.4.6 樟树籽油脂质体模拟胃肠液释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樟树籽油脂质体分析方法研究
        6.1.2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6.1.3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的研究
        6.1.4 樟树籽油脂质体性质的研究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米胚蛋白的性质及米胚油精炼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米胚概况
    1.2 米胚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米胚蛋白的组成
        1.2.2 米胚蛋白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1.2.3 大米蛋白提取的研究进展
        1.2.4 开发现状
    1.3 米胚油研究概述
        1.3.1 米胚油的营养价值
        1.3.2 油脂的精炼
    1.4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提取及营养价值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脱脂米胚的制备
        2.2.2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2.3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2.2.4 米胚蛋白各组分氨基酸组成分析
        2.2.5 米胚蛋白各组分营养指标的估算
        2.2.6 体外消化率的评估
        2.2.7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米胚的基本成分分析
        2.3.2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含量
        2.3.3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3.4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营养指标评价
        2.3.5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体外消化率分析
        2.3.6 SDS-PAGE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功能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米胚蛋白各组分溶解性的测定
        3.2.2 米胚蛋白各组分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3.2.3 米胚蛋白各组分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3.2.4 米胚蛋白各组分吸水性和吸油性的测定
        3.2.5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3.2.6 圆二色光谱(CD)分析
        3.2.7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溶解特性分析
        3.3.2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乳化特性分析
        3.3.3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起泡性分析
        3.3.4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吸水性和吸油性分析
        3.3.5 表面疏水性分析
        3.3.6 圆二色光谱分析
        3.3.7 米胚蛋白各组分的DSC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米胚油的精炼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毛油的脱蜡工艺
        4.2.2 脱蜡油中温水化脱胶工艺
        4.2.3 脱胶油脱色工艺
        4.2.4 脱酸/脱臭工艺
        4.2.5 油脂得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精炼各阶段油脂得率的分析
        4.3.2 脱胶工艺的优化
        4.3.3 脱色工艺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米胚油脂的检测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油样的感官检查
        5.2.2 油样理化指标的检测
        5.2.3 油样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感官评价
        5.3.2 油样的理化指标
        5.3.3 油样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樟树籽核仁油的精炼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D]. 张超奇. 西藏大学, 2021(12)
  • [2]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J]. 张超奇,兰小中,袁雷,阚金涛,钟政昌. 粮油食品科技, 2020(05)
  • [3]酶法催化棕榈油基酯交换制备人造奶油基料油及其应用特性研究[D]. 叶静. 暨南大学, 2020(03)
  • [4]牡丹籽油提取工艺与精炼工艺的优化[J]. 王兴宏,马绍英,李秉建,夏玉文,王悦,李胜. 核农学报, 2019(08)
  • [5]野山杏仁油的绿色提取工艺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分离研究[D]. 郝文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6)
  • [6]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及其抗氧化活性与氧化稳定性研究[D]. 李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D]. 傅婧. 南昌大学, 2016(02)
  • [8]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D]. 杨芳. 南昌大学, 2013(02)
  • [9]花椒籽毛油精炼工艺研究[J]. 周彦娜,黄厚今,唐江霞,刘磊,谢鹏亮,黄臣.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2(05)
  • [10]米胚蛋白的性质及米胚油精炼工艺的研究[D]. 李捷. 南昌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樟子仁油精制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