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特征和潜在风险

评估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特征和潜在风险

一、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特征与潜在危险性的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1](2021)在《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是指心房激动经正常房室传导通路(房室结)以外的另一条异常的通路(旁道)下传,并先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而预先激动心室一部分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人群发生率为0.1%~0.3%,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无差别。旁路介导的持续性或反复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引起扩张型心肌病。最近,在一系列病例报告中发现有些预激综合征的儿童或成人患者在没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亦可发展为左心室功能障碍。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致心室预激可能会影响心室壁的运动,因此,预先激动心肌的程度和位置可能是决定整体心室功能的重要因素。然而,尚无关于不同位置旁路对心功能的影响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长时间暴露于旁路的成年患者中。对于有症状的WPW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在无症状预激患者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最近有研究表明,无症状WPW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危险因素。但是,导管射频消融在减少或消除无症状WPW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观察WPW患者不同部位旁道(右侧游离壁、右侧间隔、左侧游离壁)对心功能的影响;2、观察RFCA对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3、探讨WPW患者不同部位的旁道对其心脏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接受RFCA的60例WPW综合征患者和接受电生理评估的非预激患者20例,共8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PW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所有患者入院时至少1周内没有心动过速发作,既往心动过速负荷<5h/month。RFCA前所有患者均未曾服用或已经停止抗心律失常药物五个半衰期以上。排除标准:患有任何有可能影响心功能的疾病,包括已知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等;非心脏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急慢性性感染等。剔除标准:在腔内电生理检查中评估具有多旁路(n=1)和间歇性预激(n=2)的患者。分四个组:右间隔旁路(n=20),右游离壁旁路(n=20),左游离壁旁路(n=20),以及接受电生理评估的非预激患者(n=20)。患者临床基本数据是从医疗记录中获得的;实验室数据,包括NT-proBNP水平,均在我院临床实验室采用标准程序进行了分析。2、心电图检查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和RFCA术后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QRS时间和PR间期。3、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PHILIPS IE33型号超声,在术前1天和术后3个月,分别对这80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常规记录心脏基本情况;采用simpson法测定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同步性分析:1.室间隔-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eptal-posterior wall motion delay,SPWMD)用于评估左室内收缩同步性;2.心室间机械延迟指数(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用于评估左、右心室间的收缩同步性。超声心动图均由同一位资深心脏超声专家来完成。4、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采用标准流程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心耳,His束和右室心尖四极电极,冠状静脉窦十极电极。检查以下参数:窦性心律的AH间期、HV间期;分别行心房和心室S1S1分级递增刺激及S1S2程序刺激,测量旁道前传不应期和逆传不应期;诱发心动过速,测量心动过速周期长度,结合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旁道位置。RFCA术后观察至少30分钟,如果旁路传导消失,则认为射频消融成功。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EM)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分析。计数资料以数值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使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测试非参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各组基本临床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80例患者,各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和包括BUN,Cr,eGFR,Hs-CRP和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实验室数据均无显着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没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和心房颤动等可能导致左室功能降低的心律不齐。2、心电图检查射频消融术前,WPW各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R间期缩短;射频消融术后,△波消失,QRS时间恢复正常;此外,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获得了RFCA的长期成功,无心动过速发作和△波恢复。3、心脏超声检查射频消融术前各组间LVEF有显着差异,其中右侧游离壁和间隔旁路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分别有2例患者(间隔组的10%)和1例患者(右游离壁组的5%)LVEF<50%;左侧游离壁旁路组和对照组中没有LVEF<50%的病例;射频消融术后各组间LVEF无明显差异;RFCA前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患者SPWMD显着增加,提示的左室收缩同步性降低;RFCA后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SPWMD明显缩短,左室收缩同步化改善;RFCA前后四组间LVEDd及室间同步性(IVMD)均无显着差异。4、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WPW患者的HV间期比对照组短。四组之间的逆传有效不应期和心动过速周长无差异。所有RFCA手术均无主要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RFCA前各组间NT-proBNP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右侧游离壁和间隔旁路组NT-proBNP的血浆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射频消融术后各组间NT-proBNP的血浆浓度无明显差异。6、相关性分析RFCA前,SPWMD与LVEF呈强的负相关,与QRS时间呈弱的负相关;提示同步化障碍参与心功能的降低。[研究结论]1、间隔和右侧游离壁旁路前向传导可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和左心功能受损。2、射频消融术后左室收缩同步化恢复,心功能改善,证实心室预激致左室收缩不同步是造成左室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3、临床意义:即使没有心动过速发作,超声心动图提示LV收缩不同步和/或左心功能受损的右侧旁路患者应该行RFCA。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2](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

罗亚雄,王福军[3](2012)在《预激综合征的用药策略》文中认为Ohnel(1944年)命名预激综合征时,将其定义为"起源于心房的激动比经正路(房室结)提早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随着隐匿型预激综合征的发现,Gallagher又进一步将其定义为"激动从起源点比经正路提前激动远方区域(心室或心房)"。欧洲预激综合征专题研究小组根据旁路的解剖学特征对预激综合征进行了分类。这些旁路包括:①房室旁路,心房和心室间的直接连接;②结室旁路,连接房室结与心室肌;③从希浦系统到心室间的束室连接;④直接连接心房和希氏束的房室结旁

薛松维[4](2012)在《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二十一讲 预激综合征(二)》文中研究指明三、预激综合征不同临床类型1.显性预激(dominant preexcitation)如旁道的前传导功能得以表现,则在窦性心律时显示心室预激波,此称为显性预激。如每个心搏都有,称为持续性预激;如预激表现比较充分,使QRS波群明显增宽,称为完全预激(见图21-1);如δ波存在,而QRS波群宽窄不等,可考虑为程度不同的预激现象(见图21-2),又称"手风琴效应"。

韩冰[5](2008)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特殊现象分析及方法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房室旁路的方法学探讨目的结合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探讨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旁路方法学改进的可行性,以期提高这一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均为笔者及其合作者在近年内所完成的左侧旁路的消融病例,共159名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确定为左侧旁路后,消融导管均经主动脉逆行置入,于二尖瓣环房侧或室侧进行消融。根据消融部位分组,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放电功率、放电次数等参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手术成功,其中2例首次消融后复发,而接受了二次手术,故共完成了161次手术,消融了165条左侧旁路。其中109条旁路(66.1%)于房侧消融成功。比较于房侧及室侧消融病例各项参数,前者最大放电功率大于后者(P<0.01),而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放电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例复发病例首次手术时均于室侧消融,二次手术时于房侧消融,未再复发。结论通过方法学的改进及操作经验的积累,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旁路时所可能遇到的导管操作困难及贴靠不良等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从而使这一方法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左侧旁路消融成功率及降低复发率,并在多数情况下可取代经房间隔穿刺消融的方法。第二部分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旁道目的总结报道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房室旁道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4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且发作时心电图均显示为窄QRS波心动过速,按常规方法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例均证实存在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房逆传最早激动部位均为左房。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传导为一种少见情况电生理现象,可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三部分慢径消融时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意义的再探讨目的结合笔者经验重新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发室房逆传阻滞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笔者及其合作者在近年内所完成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射频消融治疗病例,共91名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后,采用由低至高的逐点递进的方法进行消融,放电中注意观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现象的出现,并详细纪录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每次有效放电的X线影像、放电后电生理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手术成功,其中3例首次消融后复发,并接受了二次手术,故共完成了94例手术。94例手术中有48例曾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甲组),与无逆传阻滞组(乙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放电次数多于后者;在共计325次有效放电中,98次有室房逆传阻滞(A组),与227次无逆传阻滞(B组)者相比较,A组靶点与His束电极间垂直距离明显小于B组,伴发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明显大于B组(12.24% vs 2.20%),但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只有靶点到HBE电极间垂直距离≤1.5cm是房室前传阻滞的独立相关因素(OR=13.42,P=0.015),而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AVB间相关性不明确(P>0.05)。此外,当发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时,如可观察到即刻的前向传导,其对随后可能出现的房室结前向传导阻滞的阴性预测值为97.6%。结论在消融慢径的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房室前向传导阻滞之间并无明确的相关性,而消融靶点过高则是出现AVB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靶点距离HBE电极较远(>1.5cm),即便出现逆传阻滞,发生AVB的可能性也极小。

蔡乃绳,曹克将,郭林妮,胡大一,黄从新,黄德嘉,江洪,蒋文平,刘志华,戚文航,孙宝贵,王方正,吴宁,向晋涛,杨延宗,张澍[6](2005)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文中认为

李庚山,李莉,任自文,刘志华,宋有城,朱俊,向晋涛,吴宁,胡大一,黄从新,黄元铸,戚文航,蒋文平[7](2003)在《心脏猝死的防治建议(续)》文中提出

李庚山,吴宁,胡大一,黄从新,蒋文平,蔡乃绳[8](2002)在《关于心房颤动病人治疗的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9](2002)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文中指出

赵强[10](2002)在《食管心房调搏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道定位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发作时体表心电图肢体导联和VI导联上逆行P’波的极性及食管导联RPE间期、PVI-PE时距等指标在O-AVRT和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型AVNRT)的鉴别诊断及旁道定位中的价值。 方法 研究对象为226例行RFCA成功的病人,电生理诊断为单房室旁道参与的O-AVRT和单一类型的S-F型AVNRT。参照1996年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将旁道定位为:左前壁旁道(LAL)、后间隔左侧旁道(LPS)、左侧壁旁道(LL)、右前间隔旁道(RAS)、后间隔右侧旁道(RPS)、右侧壁旁道(RL)、中间隔右侧旁道(RMS)。观察指标为:食管导联RPE间期、PVI-PE时距、体表心电图肢体导联和VI导联上O-AVRT发作时逆行P’波的极性。 结果 (1)O-AVRT组的RPE间期均数与S-F型AVNRT组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RPE间期在70-90ms之间的病例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2)游离壁旁道参与的O-AVRT的PVI-PE时距分别为-54.1±12.3ms(左)、67.3±14.6ms(右),与S-F型AVNRT(10.0±8.0ms)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左前壁、左侧壁及左后间隔旁道的RPE间期之间两两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右前、中、后间隔旁道的RPE间期之间两两比较,左前壁、左侧壁与左后间隔旁道的PVI-PE时距之间两两比较,右前、中、后间隔旁道的PVI-PE时距之间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左侧旁道中P’VI(+)的占94.6%,P’I(-)占76.1%;右侧旁道P’VI(-)及(±)的占90.8%,P’I(-)仅3例(3.9%)。PAS中至少2个下壁导联P’(+)的占93.0%,RMS中至少2个下壁导联P’(-)占86.0%,而后间隔旁道(左侧及右侧)中至少2个下壁导联P’波深倒占92.7%。 中文摘要 结论(l)RP。间期在70-90ms之间对AVRT、AVNRT鉴别的意义较小。(2) 鉴别游离壁旁道参与的0-AVRT与S*型AVNRT时,以 IP 训-P。125mS作为诊 断的定量指标。()结合 RP。间期、Pv;-P;;时距只能大体区分旁道的位置。(4) 根招P’v;极性鉴别左、右侧旁道比P’.极性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根据1导 联 P’波极性鉴别左、右侧旁道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1、ill、aVF导联 P’极性有助于判定旁道偏前或偏后,尤其对于右侧间隔旁道更为重要。(5) 临床上可以根据 P’波在 V;导联及 1、aVL导联上的极性及 RP。间期、Pv;-P。 时距先大致判断旁道是位于左侧、右侧还是隔侧,然后再根据P’波的形态 进一步定位旁道的位置。

二、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特征与潜在危险性的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特征与潜在危险性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无症状预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论文提纲范文)

1 房颤的分类及机制
    1. 1 房颤的分类
    1.2房颤的机制
        1.2.1电生理机制
        1. 2. 2 病理生理学机制
    1. 3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2房颤的病理生理及预后
    2.1房颤的病理生理变化
    2. 2 房颤与栓塞
    2. 3 房颤与心衰
    2. 4 房颤的其他后果
3 临床评估
    3. 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3. 2 实验室检查
    3. 3 影像学检查
    3. 4 心电学检查
        3. 4. 1 心电图
        3. 4. 2 动态心电图、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3. 4. 3 心脏电生理检查
        3. 4. 4 运动试验
    3. 5 其他检查
    3. 6 临床诊断与评价
4 抗栓治疗
    4. 1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
        4.1.1血栓栓塞危险评估(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4. 1. 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4. 2 抗栓药物选择
        4. 2. 1 抗血小板药物
        4. 2. 2 口服抗凝药物
    4. 3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4.4非药物抗栓治疗
5 控制心室率
    5. 1 控制心室率的优缺点及目标
    5. 2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5. 2. 1 洋地黄类药物
        5. 2. 2 β 受体阻滞剂
        5. 2. 3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5. 2. 4 其他口服室率控制药物
    5. 3 房室结消融+ 植入永久起搏器
        建议
6 节律控制
    6. 1 节律控制的优缺点
    6. 2 电复律和药物复律
        6. 2. 1 复律时的抗栓治疗
        建议
        6. 2. 2 电复律
        6. 2. 3 药物复律
        建议
    6. 3 复律后维持窦律
        6. 3. 1 维持窦律的药物
        6. 3. 2 何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建议
    6. 4 经导管消融房颤
        6. 4. 1 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建议
        6. 4. 2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及策略
        6. 4. 3 房颤导管消融的终点
        6. 4. 4 非射频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6. 4. 5 围术期管理
        6.4.6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358]
        6. 4. 7 并发症及处理
    6. 5 起搏器植入预防房颤
        6. 5. 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6. 5. 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6. 5. 3 稳定心室率的起搏方式
        6. 5. 4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建议
    6. 6 植入电子装置对房颤评估价值
    6. 7 房颤的外科治疗
        6. 7. 1 COX III手术
        6. 7. 2 COX IV手术
        6. 7. 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建议
7 特殊类型的房颤患者
    7. 1运动员
    7. 2老年人
    7. 3肥厚型心肌病
        建议
    7.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建议
    7.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建议
    7. 6 急性非心源性疾病
    7. 7 慢性阻塞性肺病
        建议
    7. 8 预激综合征
        建议
    7. 9 心衰
        建议
    7. 10 家族性( 遗传性) 房颤
        建议
    7.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建议
    7. 12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房颤
        7. 12. 1 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
        7. 12. 2 术后房颤的节律控制
        7. 12. 3 术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7. 12. 4 术后房颤的抗凝治疗
        建议
8 急性房颤发作的急诊处理
    8. 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8.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理流程
    8. 3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发作
    8. 4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发作
        8. 4. 1 急性房颤发作的抗凝治疗
        8. 4.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心室率控制
        8. 4. 3 急性房颤发作的房颤复律
        建议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
        1急诊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2急诊房颤的抗凝
        3急诊房颤的转复

(4)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二十一讲 预激综合征(二)(论文提纲范文)

三、预激综合征不同临床类型
    1. 显性预激 (dominant preexciation)
    2. 间歇性预激 (intermittent preexciation)
    3. 隐匿性预激 (concealed preexctation)
    4. 隐性预激 (recessive preexcitation)
四、预激综合征与心动过速
    1. 旁道参与的窄QRS心动过速 (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 旁道参与的宽QRS心动过速 (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 旁道参与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特殊现象分析及方法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房室旁路的方法学探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旁路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径消融时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意义的再探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具有特殊电生理性质的房室旁路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
2 室上速
    2.1 室上速的发病机制
        2.1.1 冲动起源异常
        2.1.2 触发活动异常
        2.1.3 折返机制
    2.2 室上速的诊断和处理
        2.2.1 无心电图记录的心动过速的诊断及处理
        (1) 病史和体检
        (2) 诊断
        (3) 治疗
        2.2.2 有心电图记录的心动过速的诊断及处理
        (1)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治疗
3 窦性快速心律失常
    3.1 窦速
        3.1.1 生理性窦速
        (1) 定义、机制
        (2) 诊断
        (3) 治疗
        3.1.2 不适当的窦速
        (1) 定义
        (2) 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3.2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 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4 AVNRT
    4.1 药物治疗
        4.1.1 预防性治疗药物
        4.1.2 单剂口服治疗或随身备用药物
    4.2 导管消融治疗
5 交界性心动过速
    5.1 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1) 诊断
        (2) 治疗
    5.2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1) 诊断
        (2) 治疗
6 AVRT
    6.1 预激患者的猝死和危险分层
    6.2 急性期治疗
    6.3 长期的药物治疗
        6.3.1 预防性治疗药物
        6.3.2 单剂口服治疗或随身备用药物
    6.4 导管消融
    6.5 无症状旁道患者的处理
7 房速
    7.1 局灶性房速
        7.1.1 临床表现
        7.1.2 诊断
        (1) 心电图诊断
        (2) 心电图P′波形态与房速的起源部位
        (3) 心内电生理诊断
        7.1.3 起源部位与机制
        7.1.4 治疗
        (1) 急性期治疗
        (2) 长期的药物治疗
        (3) 导管消融治疗
    7.2 多源性房速
8 房扑
    8.1 峡部依赖性房扑
        8.1.1 房扑的临床表现
        8.1.2 房扑的急性期治疗 (表5)
        (1) 房室结抑制剂
        (2) 急性静脉给药复律
        (3) 急性非药物治疗
        8.1.3 房扑的慢性期治疗 (表6)
        (1)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8.1.4 房扑的抗凝治疗
        8.1.5 导管消融治疗
    8.2 非峡部依赖性房扑
    8.3 特殊情况下的房扑治疗
9 特殊情况下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9.1 妊娠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
        (1) 房室结依赖性心动过速的急性转复
        (2) 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9.2 成人先心病合并室上速
        9.2.1 房缺
        9.2.2 大血管异位
        9.2.3 Fallot四联症
        9.2.4 Ebstein畸形
        9.2.5 Fontan修补术
10 结语

(7)心脏猝死的防治建议(续)(论文提纲范文)

2002年第16卷第6期
2003年第17卷第1期
11 Brugada综合征
    11.1 原因和临床表现
    11.2 危险度分层
        11.2.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1.2.2 家族史
        11.2.3 心电图
        11.2.4 药物试验
        11.2.5 程序电刺激
    11.3 高危患者的治疗
    11.4 结论
12 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速
    12.1 原因和临床表现
    12.2 危险度分层
    12.3 高危患者的治疗
    12.4 结论
13 主动脉瓣狭窄
    13.1 病因及临床表现
    13.2 危险度分层
    13.3 高危病人的处理
    13.4 小结
14 二尖瓣脱垂
    14.1 病因与临床表现
    14.2 危险度分层
    14.3 高危病人的处理
    14.4 结论
15 冠脉起源异常
    15.1 病因及临床表现
    15.2 危险度分层
    15.3 高危病人处理
    15.4 小结
16 心肌桥
    16.1 病因及临床表现
        16.1.1 心肌桥与HCM
        16.1.2 心肌桥是否会引起猝死
    16.2 危险度分层与处理原则
    16.3 小结
17 预激综合征
    17.1 原因和临床发现
    17.2 危险度分层
    17.3 高危患者的处理
    17.4 结论
18 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紊乱
    18.1 窦房结功能障碍
        18.1.1 原因和临床发现
        18.1.2 危险度分层
        18.1.3 高危患者的处理
    18.2 房室和心室内传导紊乱
        18.2.1 获得性房室结传导异常
        18.2.2 双束支和三束支阻滞
        18.2.3 急性心梗中的AV传导紊乱
        18.2.4 先天性房室阻滞
    18.3 窦房结和传导紊乱的特殊情况
        18.3.1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的SCD
        18.3.2 房室结消融术后的猝死和起搏患者的猝死
    18.4 结论
19 运动员性心脏
    19.1 原因及临床表现
    19.2 运动员SCD的预防
    19.3 结论
20 正常心脏的SCD
    20.1 原因及临床表现
    20.2 危险度分层
        20.2.1 程序电刺激
        20.2.2 体表标测
        20.2.3 交感神经支配
        20.2.4 药物和ICD预防
21 心肌炎
22 胸外伤
23 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和SCD
    23.1 心血管药物
    23.2 非心脏药物
        23.2.1 抗组胺药 (antihistamines)
        23.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 antibiotics)
        23.2.3 奎诺酮 (quinolone)
        23.2.4 喷他脒 (pentamidine)
        23.2.5 抗真菌药物 (antifungal drugs)
        23.2.6 抗疟 (原虫) 疾药 (antimalarial agents)
        23.2.7 抗病毒药 (antiviral drugs)
        23.2.8 抗精神病药 (antipsychotics)
        23.2.9 抗抑郁药 (antidepressants)
        23.2.10 促进动力药 (prokinetics)
        23.2.11 其他 (miscellaneous)
    23.3 结论
24 院外心肺复苏
    24.1 “生存链”
    24.2 强调进入急救系统的重要性
    24.3 初级心肺复苏
    24.4 高级心肺复苏
        24.4.1 呼吸辅助设备
        24.4.2 人工循环的辅助设施
        24.4.3 高级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
        ⑴给药途径
        ⑵心肺复苏时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①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③多形性室速:
        ④室颤/无脉搏的室速:
        ⑶用于控制心率和心律的药物
        ⑷用于改善血液动力学的药物
    ⑸碳酸氢钠的应用
    24.5 心肺复苏中的几个问题
    24.6 复苏后处理
25 使用ICD、胺碘酮、β-阻断剂预防SCD的建议

(8)关于心房颤动病人治疗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1.1 房颤
    1.2 相关心律失常
2 分类
3 流行病学和预后
    3.1 流行病学
    3.2 预后
4 病理生理学机制
    4.1 心房因素
        4.1.1 房颤病人的心房病理学
        4.1.2 房颤的机制
    4.2 房室传导
        4.2.1 概述
        4.2.2 预激综合征的房室传导
    4.3 房颤对心肌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4 血栓栓塞
        4.4.1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
        4.4.2 临床意义
5 相关疾病情况、临床表现和生活质量
    5.1 病因和相关疾病情况
        5.1.1 房颤的急性病因
        5.1.2 与心血管疾病无关的房颤
        5.1.3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房颤
        5.1.4 神经源性房颤
    5.2 临床表现
    5.3 生活质量
6 临床评估
    6.1 房颤最低限评估
        6.1.1 病史及体检
        6.1.2 辅助检查
    6.2 选择病例的附加检查
7 治疗
    7.1 心律控制
    7.2 复律的指征和方法
        7.2.1 复律的基础
        7.2.2 复律的方法 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电复律。
    7.3 药物复律
    7.4 电复律
    7.5 窦性节律的维持
        7.5.1 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
        7.5.2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方法
        7.5.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作用
        7.5.4 电复律前的药物治疗
        7.5.5 某些心脏病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
        7.5.6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7.6 房颤时心室率的控制
        7.6.1 药物控制心室率
        7.6.2 非药物措施控制心室率
    7.7 心房颤动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防治
        7.7.1 房颤时血栓栓塞发生情况
        7.7.2 危险因素及分层
        (1) 临床危险分层:
        (2) 超声心动图:
        7.7.3 抗血栓栓塞的防治
        (1) 抗血栓药物效果:
        (2) 抗血栓药物靶剂量:
        (3) 制订以栓塞危险因素指导的抗血栓药物的指南:
        7.7.4 转复窦性心律时预防栓塞的处理
8 房颤处理策略
    8.1 房颤处理总的流程
        8.1.1 新发现的或首次发作的房颤 (图3)
        8.1.2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 (图2, 4)
        8.1.3 反复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图2, 5)
        8.1.4 永久性房颤 (图5)
    8.2 房颤处理建议
        8.2.1 房颤的药物或直流电复律
        8.2.2 药物治疗维持窦性节律 (见表5)
        8.2.3 房颤时的心率控制 (表7, 9)
        8.2.4 房颤时的抗血栓治疗 (见表10)
        8.2.5 复律患者应用抗血栓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
        8.2.6 术后房颤的预防和处理
        8.2.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房颤处理
        8.2.8 房颤合并心室预激的处理
        8.2.9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房颤的处理
        8.2.10 妊娠期房颤的处理
        8.2.11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房颤处理
        8.2.12 肺部疾病患者房颤处理

(10)食管心房调搏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道定位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特征与潜在危险性的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2]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05)
  • [3]预激综合征的用药策略[J]. 罗亚雄,王福军.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05)
  • [4]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二十一讲 预激综合征(二)[J]. 薛松维. 中国乡村医药, 2012(09)
  •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特殊现象分析及方法学探讨[D]. 韩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4)
  • [6]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 蔡乃绳,曹克将,郭林妮,胡大一,黄从新,黄德嘉,江洪,蒋文平,刘志华,戚文航,孙宝贵,王方正,吴宁,向晋涛,杨延宗,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01)
  • [7]心脏猝死的防治建议(续)[J]. 李庚山,李莉,任自文,刘志华,宋有城,朱俊,向晋涛,吴宁,胡大一,黄从新,黄元铸,戚文航,蒋文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01)
  • [8]关于心房颤动病人治疗的建议[J]. 李庚山,吴宁,胡大一,黄从新,蒋文平,蔡乃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03)
  • [9]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02)
  • [10]食管心房调搏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道定位中的价值[D]. 赵强. 青岛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评估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特征和潜在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