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抑素基因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内皮抑素基因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一、内皮抑素基因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佳,王凤山[1](2021)在《基于不同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皮抑素作为抗血管生成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蛋白之一,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但短的半衰期、稳定性差限制了它的使用。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将外源蛋白基因导入靶细胞,在靶细胞内实现稳定而持续表达的治疗方法,为利用内皮抑素治疗疾病提供了一个可克服内皮抑素缺点的途径。内皮抑素的基因治疗中变数最大的为基因传递系统,而在基因传递系统中病毒载体最为常用。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不同的病毒载体,综述近十年来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徐中华[2](2021)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目前,其治疗方式主要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然而,辐射抵抗常常导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进而造成治疗失败。因此,研究宫颈癌放疗抵抗分子机制,筛选潜在的分子靶点和有效的辐射增敏药物,对提高宫颈癌的放射敏感性至关重要。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其联合放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和食管癌治疗中表现协同效果,但该联合疗法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采用CCK-8法探究梯度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及其联合放疗对Hela,Siha和HUVEC细胞活力的抑制效果。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对Hela,Sih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此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对Hela,Siha细胞和HUVEC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通过小管形成实验探究其联合放疗对HUVEC细胞小管结构形成的影响。此外,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联合处理后HUVEC细胞中γ-H2AX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明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HUVEC细胞放疗增敏机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建立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探究各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周细胞覆盖率(αSMA)的变化并通过ELISA检测各组裸鼠血清中VEGF-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梯度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处理24 h后表现出对HUVEC细胞抑制效果,并在200μg/m L出现统计学差异,对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均未表现抑制效果;此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促进放疗对HUVEC细胞抑制效果(P<0.05)。平板克隆实验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细胞未表现出辐射增敏的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促进放疗对HUVEC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P<0.05),对Hela和Siha细胞未表现出明显促进效果。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可以显着抑制HUVEC细胞小管结构形成(P<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放疗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内γH2AX焦点形成(P<0.05);此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6 h后HUVEC细胞中γH2AX焦点形成受到抑制(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HUVEC细胞中VEGFR2/PI3K/AKT/DNA-PKcs的磷酸化,而对细胞中HIF-1α表达无明显影响。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处理组裸鼠的体积和重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而放疗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组裸鼠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P<0.05);此外,与单独放疗处理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组裸鼠的体积和重量稍减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和放疗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均可以抑制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周细胞覆盖率(P<0.05);与单独放疗处理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进一步降低(P<0.05),而周细胞覆盖率表达没有明显变化。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和放疗单独处理组血清中的VEGF-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可以显着抑制血清中的VEGF-A表达(P<0.05)。研究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及其联合放疗可以抑制HUVEC细胞增殖,促进放疗诱导HUVEC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而对Hela和Siha细胞没有促进效果。此外,进一步抑制HUVEC细胞小管结构形成和放疗诱导DNA损伤修复。在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放疗抗肿瘤促进效果不明显,联合处理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血清中VEGF-A的表达,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放疗抑制周细胞覆盖率没有促进效果。体内外实验结果说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通过VEGF/VEGFR途径抑制HUVEC细胞DNA损伤修复促进其凋亡,进而降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孙凤[3](2020)在《抗新生血管新生肽ES2的体外非抗凝肝素化修饰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蛋白质或者是多肽类药物在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高有效性、强特异性、低毒性和副作用、明确的生物学功能等特征,对特定疾病具有无可替代的疗效。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是一个分子量为20 kDa的多肽,是被研究最多的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剂。它可通过抑制肿瘤及其组织附近的新生血管的生成来发挥抗肿瘤作用。ES2(60-70,IVRRADRAAVP)是ES中一段可高效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氨基酸片段,其体内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活性约为完整ES序列的3倍。但是与小分子化学药物相比,存在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免疫原性等共性缺点。通过聚乙二醇化,这些缺点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由于聚乙二醇在体内不可降解,其大量长期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由于聚乙二醇不具有任何生物功能,其作用相对单一。近年来,多糖在抗肿瘤研究中获得了飞跃性的进步,由于其抗药性、高安全性以及相对较小的副作用,它们成为抗肿瘤药物筛选的重要信息源之一。研究表明,肝素(Heparin,HP)能与肿瘤部位过度表达的新生血管相关的生长因子(VEGF、bFGF)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肿瘤部位血管新生,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但因其具有抗凝活性,其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体内长期较大剂量应用具有较大出血风险。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对肝素进行结构改造,在降低其抗凝活性的同时,保持或提高其抗肿瘤增殖和转移的活性。使肝素结构中非硫酸化糖醛酸C2-C3邻位羟基断裂可以制备抗凝活性显着降低甚至消失的非抗凝肝素(GSHP),将GSHP和ES2通过酰胺键连接,制备GSHP-ES2结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氢谱(1HNMR)、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质谱(MS)等对中间产物和终产物进行结构确证。对GSHP-ES2的体内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APTT检测到结合物抗凝活性较低、在不同温度和pH的条件下结合物的稳定性均高于ES2;对结合物进行体内外抗新生血管的研究,结果发现GSHP-ES2的活性均高于ES2;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GSHP-ES2的半衰期比ES2延长了 3.67倍,且与ES2相比,结合物在体内肝脏中具有较高的浓度,且保留时间比其他组织更长;靶向性研究发现,GSHP-ES2对内皮细胞和P-选择素的亲和力均显着高于ES2;考察GSHP-ES2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发现GSHP-ES2(38.36%)的抗肿瘤活性显着高于ES2(24.77%)。在此基础上,为增加抗肿瘤活性,将含有二硫键的胱胺(CYS)与GSHP通过酰胺键连接,将天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与GSHP通过酯化反应连接,再将ES2与CYS通过酰胺键进行连接,制备了 PTX-GSHP~CYS-ES2结合物。采用谷胱甘肽(GSH)对PTX-GSHP~CYSES2的环境响应性进行考察,发现PTX-GSHP~CYS-ES2表现出氧化还原敏感性的释药行为;以内皮细胞EAhy926和高转移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为模型,通过CCK-8、划痕、管腔、Transwell等方法考察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能力,结果显示它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凋亡和周期考察PTX-GSHP-CYS-ES2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发现结合物能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从而获得了具有肿瘤微环境敏感且具有“一药双靶”能力(一次给药,多肽针对新生血管、化疗药针对肿瘤细胞两个靶点)的协同抗肿瘤药物,为开发靶向性抗肿瘤的多肽药物奠定了基础。

刘婉莹[4](2020)在《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血管以及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放疗联用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升高,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之一。癌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生理生化过程的多变,治疗难度巨大,因此,癌症的有效防控备受瞩目。目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激素疗法、免疫疗法、靶向药物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是将多种疗法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其高效、低毒等优点,成为临床引用及研究的新热点。现有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的过程,受到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膜受体,在调节生理和病理性血管生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和基础科研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关注。临床上所使用的抗血管药物主要有两类:单抗类药物(例如贝伐珠单抗和重组人内皮抑制素)以及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例如阿帕替尼和安罗替尼)。近年来,肿瘤的综合治疗发展迅速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究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毒性及其对正常血管发生的动态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如下:1.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3D培养:阿帕替尼、贝伐珠单抗在体外3D培养的环境中,不能有效地使血管内皮细胞恢复成壁能力,即对于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较弱,而恩度则在该过程中起积极作用。2.阿帕替尼对于斑马鱼的胚胎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半数致死浓度为0.295mol/L;0.05mol/L浓度的阿帕替尼处理3天后,斑马鱼胚胎出现明显心包水肿,并且血管发育受到显着性影响。3.通过转基因斑马鱼系的活体成像实验,清晰地观察到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斑马鱼血管发生的影响。4.我们与湖北省肿瘤医院合作,跟踪随访了19例出现肿瘤脑部转移并使用IMRT与抗血管生成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病患,对其生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治疗能明显延长生存期。综上,我们的研究解释了抗血管药物对于活体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以及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证明了恩度在肿瘤血管正常化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结合临床研究证实了IMRT与抗血管生成相结合的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本研究为提高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开发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李怡春[5](2020)在《盐酸安罗替尼抗胰腺导管腺癌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PDAC)是胰腺癌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原癌基因KRAS突变是PDAC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其中KRAS G12D(44%)突变最为常见。然而,在对于PDAC的治疗方案中,无论是针对KRAS蛋白的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索拉非尼、阿西替尼、舒尼替尼……)等,均未对此类患者显示出卓越的疗效。盐酸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既可以靶向作用于肿瘤血管,亦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盐酸安罗替尼能否为KRAS G12D突变的PDAC治疗带来希望?目的本研究以携带KRAS G12D突变的PDAC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盐酸安罗替尼抗PDAC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从而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盐酸安罗替尼处理PDAC细胞后:(1)CCK8法检测PDAC细胞的增殖能力;(2)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检测细胞体外运动和迁移能力;(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的变化;(4)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分子(β-catenin,ZO-1,Slug,Vimentin,Snail,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情况;(5)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盐酸安罗替尼对移植瘤生长的作用;(6)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盐酸安罗替尼抑制PDAC细胞的体外存活能力:CCK8法结果提示,不同浓度的盐酸安罗替尼(0,1,2.5,5,10,20,40μM)处理PDAC细胞后,PDAC细胞的存活率降低(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2.盐酸安罗替尼抑制PDAC细胞的体外运动能力:划痕实验结果提示,不同浓度的盐酸安罗替尼(0,2,4μM)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DAC细胞的体外运动(P≤0.05);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结果提示,随着盐酸安罗替尼浓度的增加(0,2,4μM),对PDAC细胞体外迁移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01)。3.盐酸安罗替尼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提示,不同浓度的盐酸安罗替尼(0,2,4μM)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G2/M期细胞周期阻滞(P≤0.05)。4.盐酸安罗替尼诱导PDAC细胞的凋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提示,不同浓度的盐酸安罗替尼(0,2,4μM)诱导PDAC细胞发生凋亡,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P≤0.001)。5.盐酸安罗替尼调节EMT相关指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盐酸安罗替尼处理48 h后:上皮性标志蛋白ZO-1表达量上调;间质细胞标志蛋白Slug,β-catenin和Vimentin表达量下调;Snail和E-cadherin无明显变化。6.裸鼠异位移植瘤实验中盐酸安罗替尼对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将AsPC-1细胞接种于裸鼠右侧腋下,观察盐酸安罗替尼(5 mg/kg)对移植瘤的作用。每3天测量移植瘤大小、裸鼠的体重,21天后处死裸鼠。与对照组相比,盐酸安罗替尼组移植瘤的体积明显缩小(P≤0.01)。结论1.盐酸安罗替尼可以抑制PDAC细胞的体外存活能力、体内成瘤能力以及体外运动和迁移,并且诱导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2.盐酸安罗替尼可诱导PDAC细胞上调上皮样标记、下调间质样标记,提示盐酸安罗替尼可能通过抑制EMT从而发挥抗PDAC作用。

简佳庆[6](2019)在《恩度联合一线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in,Endostar,YH-16)联合一线化疗方案与单纯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监护医学科及肿瘤科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住入院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69例,根据肺癌化疗方案分为试验组(恩度联合化疗组)3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37例,比较两组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药物毒副反应;同时对试验组进行亚组分析,观察试验组内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化疗周期及肺癌分期对近期疗效(RR、DCR)和PFS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8例,疾病稳定(stable diease,SD)6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ease,PD)8例;对照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0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11例。试验组临床RR(56.3%)高于对照组(54.1%),统计学上无差异(P=0.855);试验组DCR(75.0%)高于对照组(70.3%),未见统计学意义(P=0.66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试验组>对照组(6.4个月>5.4个月,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红细胞下降,血小板低下)、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其他毒副反应可见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两组均未见咯血及转移灶出血现象,两组的毒副作用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试验组中,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化疗周期及不同肺癌分期的RR、DCR、mPFS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恩度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患者未增加不良反应,未能改善患者近期疗效,但可改善患者的PFS,值得临床上注意;恩度联合组中性别、病理类型、化疗周期及肺癌分期对近期疗效和PFS无影响。

张海涛[7](2012)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内皮抑素肽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文中指出人干扰素(Interferon)α2b是重要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许多医院中作为一线的肿瘤治疗药物被广泛使用。己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多种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IFNα2b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大剂量长期给药,因此常常引发如急性和慢性毒性、神经系统损害和血液系统损害等明显的毒副作用,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血管生成的抑制剂,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类药物中表现优秀,2009年被SFDA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血管内皮抑素N末端的27个氨基酸是其核心功能区域。在内皮抑素N末端的27个氨基酸基础上进行氨基酸的替换和增补,引入串联的RGD(Arg-Gly-Asp)序列,形成内皮抑素多肽(29amino acid, EP29),在保持内皮抑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活性的同时,RGD序列赋予内皮抑素27肽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的效果。实验室研究证实,EP29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天然内皮抑素,体内抗肿瘤活性也略高于天然内皮抑素,病理切片研究显示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肿瘤萎缩。因此,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小分子药物。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EP29融合在IFNα2b的C末端形成IFNα2b-内皮抑素29个氨基酸多肽(IEP29)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期望该融合蛋白通过EP29的RGD序列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整合素αvβ3/αvβ5特异结合,使IEP29在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处富集,既能针对性地发挥EP29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又可以抑制整合素介导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降低IFNα2b临床用药量,提高量效比。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分析证实,IEP29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同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因此,符合最初的设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开发价值,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 IEP29融合蛋白上游研究本实验采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含IEP29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a-IEP29,将表达载体转染BL21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0%左右,重组蛋白条带能够和抗IFNα2b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重组工程菌使用5L的NBS发酵罐培养,收集菌体经裂解、包涵体洗涤、溶解变性和透析复性,最后经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柱纯化获得纯度大于95%的重组蛋白,内毒素检测完全符合药典标准。为适应临床前试验研究的需要,我们优化了发酵和纯化工艺,并将发酵和纯化工艺放大至中试规模。采用NBS5L发酵罐连续培养三批工程菌,每批次收获湿菌体约150g,IEP29蛋白表达量约占总蛋白量的10%。纯化三批次IEP29蛋白,纯度均达到95%以上,蛋白产量为每批3050mg,生产规模基本达到中试要求。按照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对IEP29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纯度、生物活性、内毒素含量和杂质残留等进行检测和控制。2. IEP29融合蛋白活性研究为了验证融合蛋白是否同时具有IFNα2b和EP29的生物活性,我们通过肿瘤细胞侵袭和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来验证融合蛋白体外活性。通过内皮细胞粘附实验来验证融合蛋白在体外与肿瘤特异的内皮细胞亲和能力。结果说明,在体外IEP29融合蛋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繁殖和迁移,其能力明显高于IFNα2b和EP29,同时特异粘附于内皮细胞。3. IEP29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通过小鼠体内抑瘤实验、药物体内分布研究、肿瘤病理组织切片研究、鸡胚尿囊膜试验等,一方面研究和探讨IEP29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的抑瘤效果和间接证明药物的肿瘤靶向性。另一方面初步探讨融合蛋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IEP29的抗肿瘤效果比IFNα2b和EP29更加显着,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肿瘤靶向性。为了进一步研究IEP29是否保持着IFNα2b和EP29的生物学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抗肿瘤研究,有助于揭示靶向性药物的作用途径,同时对融合蛋白药物的开发也具有指导意义。在抑瘤实验中,IEP29融合蛋白能明显减轻S180、H22和Lewis肿瘤细胞荷瘤裸鼠的瘤重,和对照组比具有显着性差别,并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IEP29融合蛋白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同剂量的EP29组,且和同剂量IFNα2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体内分布试验显示,给药30min后IEP29在肿瘤组织的浓度是IFNα2b的5倍,给药1h后IEP29在肿瘤组织的浓度是IFNα2b的1.8倍,表明IEP29可以在小鼠肿瘤组织中有效聚集。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中,EP29、IFNα2b和IEP29蛋白在不影响原有血管的前提下,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EP29和IEP29抑制新生血管的能力明显强于IFNα2b。从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血管生长良好,毛细血管清晰可见,主血管粗壮,分支适中。IFNα2b组有部分毛细血管减少,但不明显。EP29组毛细血管数量部分减少,局部血管变模糊。而IEP29组的血管抑制较明显,许多毛细血管开始消失,大部分血管变模糊。综上所述,我们获得了IEP29蛋白,经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证实IEP29融合蛋白与IFNα2b和EP29相比,是一种高效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本研究结果为IEP29重组蛋白将来的工业化生产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优化的融合蛋白表达和纯化系统及质量控制标准。

张弦[8](2012)在《131I-血管抑素联合PcDNA-sTRAIL在荷瘤裸鼠模型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肿瘤血管生成与其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抑制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目前抗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临床常用能够显着抑制肿瘤血管增生的药物有血管抑素(AS,Angiostatin)、内皮抑素(Endostatin)等,血管抑素重组蛋白现已经用于临床,但是由于生产费用高昂、治疗剂量大和需要长期给药治疗等不足,目前不能完全普及。临床研究表明,内皮抑素单独或联合应用具有低毒、低免疫原性和低耐药性的优点,但是有效性尚待考证。因此,寻找有效的联合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肿瘤治疗方案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TRAIL,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ligand)是目前研究发现能明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TNF家族成员。我们假设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如果有效的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肿瘤内照射的放射疗法相结合进行肿瘤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当今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构建PcDNA3.1-sTRAIL重组表达载体,对其进行扩增、纯化,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31I标记血管抑素(AS),在荷瘤裸鼠模型中进行PcDNA3.1-sTRAIL与131I-AS联合抑瘤实验。【方法】1.采用亲和层析法从人血浆中纯化得到纤溶酶原后用弹性蛋白酶进行有限消化得到血管抑素(AS)片段,采取Iodogen固相法将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于AS,并测定131I标记产物的标记率、比活度和体外稳定性。2.采取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以提取液作为模板,下游引物引导进行RT反应得到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PCR一步法试剂盒进行扩增反应,获得目的DNA片段并纯化,采用凝胶电泳观察目的片段sTRAIL的长度,将扩增DNA片段与载体PUCm-T连接,构建T-sTRAIL质粒。将T-sTRAIL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菌TGI,用含有Amp抗性的LB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碱裂解法抽提质粒T-sTRAIL,鉴定无误后将PcDNA3.1和鉴定正确的T-sTRAIL质粒分别用EcoRI和BamHI双酶切并分离纯化后,用T4连接酶连接,将连接载体转入感受态细菌TGI,Amp抗性的LB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并进行酶切并外送鉴定,保存鉴定正确的质粒和菌种。最后将PcDNA3.1-sTRAIL转染293T细胞并利用Western blot进行目标蛋白鉴定。3.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及SPECT显像培养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右前肢根部腹侧皮下,得到荷瘤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131I-AS0.2ml,3.7MBq,分别在2、12、24、48h进行SPECT显像。4.联合抑瘤作用观察将3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前3天给予含10%碘化钾饮水进行甲状腺封闭,瘤内注射131I-AS(含131I11.1MBq,AS12.5mg/kg)加入浓度约为1μg/μl的PcDNA3.1-sTRAIL50μl+Lipofectin50μl、131I-AS(含131I11.1MBq,AS12.5mg/kg)、PcDNA3.1-sTRAIL50μl+Lipofectin50μl(浓度为1μg/μl)和生理盐水0.3mL,1次/周,连续四周,动态观察28天内肿瘤体积的变化并计算抑瘤率,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肿瘤体积计算公式:V=W2×L/2(W代表宽度,L代表长度),同时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1.L-LysineSepharose4B亲和层析法从人血浆中分离并纯化得到血管抑素(AS)。 Iodogen固相法得到的131I-AS标记率为78.2%87.7%、比活度为1.313.95TBq/g,将获得产物于-20℃存放7天观察其稳定性,131I-AS标记物放化纯度为原来的70.6%。结果显示Iodogen固相法所得标记物131I-AS比活度高、性质稳定。2.采用凝胶电泳观察目的片段sTRAIL的长度发现,与分子质量标记比较可见一条特异性条带大小为723bp左右,和预期大小相符,初步判定重组真核载体的构建成功。Westernblot鉴定结果得出蛋白与目的蛋白一致,大小为30.5kD,说明蛋白表达成功。3.SPECT显像发现肿瘤区域放射性浓度较其他区域高,说明肿瘤区域可以特异性摄取血管抑素。4.荷瘤小鼠模型在接受PcDNA-sTRAIL与131I-AS联合治疗期间肿瘤平均体积与其他各组相比增长缓慢,肿瘤增长抑制明显。131I-AS+TRAIL组抑瘤率结果较31I-AS组和TRAIL组分别提高了27%和45%。通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方差分析计算得到,在7、14、21、28天131I-AS+TRAIL治疗组、131I-AS组和TRAIL组移植瘤体积相对于生理盐水组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HE染色切片发现131I-AS+TRAIL组较131I-AS组、TRAIL组和生理盐水组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并伴随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综合说明131I-AS和TRAIL联合治疗方案相比于单独的TRAIL和131I-AS治疗方案有更好的抑制肿瘤增长的作用。【结论】我们探讨了131I-AS联合PcDNA-sTRAIL治疗方法在荷瘤裸鼠中的抑瘤作用,本研究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肿瘤细胞凋亡和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三重作用相结合应用于抗肿瘤治疗,得到了显着抗肿瘤效果,将为核素内照射联合受体介导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中提供新的有意义的实验证据与资料。

栾文强[9](2012)在《非小细胞肺癌循环内皮祖细胞与恩度治疗的关系》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大中城市居恶性肿瘤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以上,并且确诊时多为临床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为化疗,但化疗后复发和耐药明显。肿瘤的血管靶向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是肿瘤治疗的新途径。重组人内皮抑制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不易耐药,毒副作用轻。那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是否优于单纯化疗,是否影响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能否用外周血EPCs变化判定肿瘤的治疗疗效。本研究之设计旨在回答以上问题。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的变化,探讨cEPCs在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吉西他滨+顺铂化疗(GP)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实验组)及单用GP(对照组)治疗晚期NSCLC患者52例,流式细胞法检测治疗前后cEPCs水平。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为44.0%,对照组为25.9%(P=0.245);实验组临床受益率为80.0%,对照组为51.8%(P=0.044)。实验组cEPCs平均下降0.041±0.044,对照组平均下降0.011±0.047(P<0.05)。结论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治疗晚期NSCLC优于单用化疗,cEPCs可以作为有效的疗效预测指标。

杨维娜[10](2011)在《重组AAV-Endostatin治疗人宫颈癌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子宫颈病变组织血管生成情况及血管密度的分析目的:检测VEGF在正常对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子宫颈癌(CC)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VEGF蛋白表达差异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40例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10例正常宫颈的妇女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1正常对照、CINⅠ-Ⅲ和宫颈癌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2.74±6.34、24.57±3.48、32.66±4.16、43.55±6.31、60.01±12.29。其中CINⅠ与正常对照MVD相比无明显差异。正常对照组、CINⅠ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之间亦具有显着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随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从正常对照到宫颈癌MVD有逐渐升高的趋势。2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及正常对照中均可检测到VEGF蛋白的免疫染色。正常对照中为VEGF弱阳性染色,子宫颈病变VEGF的表达多为强阳性,并随组织学分级程度加重而增强。在CINⅡ、Ⅲ及宫颈癌的VEGF染色与正常对照和CINⅠ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从正常对照组到宫颈癌组的MVD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血管形成在宫颈病变中存在,且在CIN发展至宫颈癌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 VEGF蛋白的表达随子宫颈病变程度升高而逐渐升高。3 VEGF表达和MVD明显相关。表明VEGF与子宫颈病变的血管形成程度密切相关。第二部分rAAV-Endostatin治疗人宫颈癌荷瘤裸鼠的体内试验研究目的:建立人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情况并探讨rAAV-Es在移植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Hela单细胞悬液(5×106/m1)接种在裸鼠左腋皮下,1周后观察其生长情况,出现2-3mm大小皮下移植瘤后开始治疗实验,随机将荷瘤裸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在裸鼠移植瘤瘤内及瘤周注射PBS、rAAV、rAAV-Es各0.1ml,4周后处死裸鼠提取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移植瘤内微血管密度(MVD, CD31标记),Elisa方法检测裸鼠血清中Endostatin及VEGF的浓度。HE染色观察裸鼠心、肺、肝、’肾等组织的变化。结果:30只裸鼠均接种成功,成功建立宫颈癌Hela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率为100%。移植瘤周边及中心可见血管生成明显。rAAV-Es组瘤块体积、瘤重均低于PBS组、rAAV组(P<0.05),而裸鼠体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内皮细胞CD31表达阳性,三组MVD分别为24.09±3.12、22.71±4.04、13.60±4.68,rAAV-Es组MVD低于PBS组、rAA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裸鼠血清中Endostatin浓度三组分别为133.78±13.09 ng/ml、130.31±9.96 ng/ml、204.64±25.97 ng/ml, rAAV-Es组高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浓度三组分别为264.28±49.82 ng/ml、282.36±37.18 ng/ml、193.03±28.46ng/ml, rAAV-Es组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镜下观察裸鼠心、肝、肺、肾等组织未见缺血改变。结论:采用裸鼠皮下接种Hela细胞成功建立宫颈癌裸鼠模型,可见到移植瘤表面血管生成明显;rAAV-Es基因治疗安全可靠,在裸鼠血中可以长期稳定表达内皮抑素蛋白,抑制VEGF的表达,并对移植瘤产生抑制作用;对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肺脏未造成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该基因治疗方法是安全的。第三部分rAAV-Endostatin治疗人宫颈癌种植瘤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rAAV-Es单独及联合顺铂治疗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Hela细胞宫颈癌的荷瘤裸鼠进行rAAV-Es单独及联合顺铂治疗并与对照组及单用顺铂进行对比,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内VEGF、KDR、MMP-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Elisa法检测治疗后裸鼠血清内Endostatin、VEGF的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移植瘤内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单用rAAV-Es/顺铂及联合处理组对裸鼠Hela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PBS、空载体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抑瘤作用最为明确。2 rAAV-Es组、rAAV-Es+顺铂组及顺铂组移植瘤中VEGF、KDR、MMP-2的表达水平下降,与PBS组、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降的三组中,联合治疗组三种蛋白的表达下降最明显,与其余两个单药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rAAV-Es组与顺铂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下降呈同步趋势。3 rAAV-Es组、rAAV-Es+顺铂组及顺铂组移植瘤内血管生成被显着抑制,rAAV-Es+顺铂组肿瘤MVD最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应用rAAV-Es的组别裸鼠血清中Endostatin分泌增加(p<0.05),而顺铂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结论(p>0.05):rAAV-Es组、rAAV-Es+顺铂组及顺铂组VEGF分泌下降,而应用rAAV-Es的组别VEGF分泌下降较顺铂组更为明显(p<0.05);5 rAAV-Es组、rAAV-Es+顺铂组及顺铂组中PI3K的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这三组中联合治疗组PI3K表达下降最为明显,与rAAV-Es组及顺铂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AAV-Es、rAAV-Es+顺铂联合应用对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减少顺铂化疗的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减少基底膜降解及抑制PI3K/AKT细胞信号通路有关。内皮抑素通过以上机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使肿瘤细胞缺乏营养从而促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达到抗肿瘤的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化疗药物顺铂联合后抗肿瘤的效果得到加强且副作用小,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的一个新途径。

二、内皮抑素基因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皮抑素基因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同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生成与疾病
2 内皮抑素的结构和功能
3 基因治疗
4 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4.1 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4.2 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4.2.1 对腺病毒载体感染性的改良
        4.2.2 与其他疗法的联用
        4.2.3 基于腺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4.3 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4.4 以慢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4.4.1 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
        4.4.2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4.5 以单纯疱疹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5 结 语

(2)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对宫颈癌细胞和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放疗增敏的体外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人宫颈癌移植瘤模型放疗增敏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抗血管生成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抗新生血管新生肽ES2的体外非抗凝肝素化修饰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非抗凝肝素化ES2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ES2的固相合成
        2. GSHP药物的制备
        3. GSHP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4. GSHP-TBA的合成
        5. GSHP-TBA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和分子量测定
        6. GSHP-ES2的合成及纯化
        7. GSHP-ES2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和分子量测定
        8. GSHP-ES2和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三. 实验结果
        1. ES2肽的表征
        2. GSHP的合成及~1H-NMR谱分析和分子量的测定
        3. GSHP-TBA的合成及~1H-NMR谱分析
        4. GSHP-ES2的合成及~1H-NMR谱分析和质量测定
        5. GSHP-ES2和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四. 讨论
        1. ES2肽的合成与表征
        2. GSHP的合成与表征
        3. GSHP-TBA的合成与表征
        4. GSHP-ES2的合成与表征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ES2及GSHP-ES2的体内外抗血管新生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1. GSHP和GSHP-ES2体外抗凝活性的测定
        2. ES2及GSHP-ES2的稳定性研究
        3. EAhy926/B16F10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4. ES2及GSHP-ES2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5. ES2及GSHP-ES2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6. GSHP-ES2结合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
        1. GSHP和GSHP-ES2体外抗凝活性的测定
        2. ES2及GSHP-ES2的稳定性研究
        3. ES2及GSHP-ES2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4. ES2及GSHP-ES2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5. ES2及GSHP-ES2结合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四. 讨论
        1. GSHP和GSHP-ES2体外抗凝活性的测定
        2. GSHP和GSHP-ES2稳定性测定
        3. ES2及GSHP-ES2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4. ES2及GSHP-ES2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5. ES2及GSHP-ES2结合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SHP-ES2的靶向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二. 实验方法
        1. ES2及GSHP-ES2对P-选择素的亲和能力
        2. ES2-FITC及GSHP-ES2-FITC药物的制备
        3. 生物药物ES2-FITC和GSHP-ES2-FITC的分析方法建立
        4. ES2及GSHP-ES2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实验结果
        1. ES2及GSHP-ES2对P-选择素的亲和能力
        2. 生物药物ES2-FITC和GSHP-ES2-FITC的分析方法建立
        3. ES2及GSHP-ES2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 组织分布
    四. 讨论
        1. ES2及GSHP-ES2对P-选择素的亲和能力
        2. 生物药物ES2-FITC和GSHP-ES2-FITC的分析方法建立
        3. ES2和GSHP-ES2的药代动力学
        4. 组织分布
    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肿瘤微环境敏感PTX-GSHP~CYS-ES2的合成与表征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GSHP~CYS的合成
        2. GSHP~CYS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3. GSHP~CYS-TBA的合成
        4. GSHP~CYS-TBA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5. PTX-GSHP~CYS的合成
        6. PTX-GSHP~CYS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7. PTX-GSHP~CYS-ES2的合成
        8. PTX-GSHP~CYS-ES2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9. PTX-GSHP~CYS-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三. 实验结果
        1. GSHP~CYS的~1H-NMR谱分析
        2. GSHP~CYS-TBA的~1H-NMR谱分析
        3. PTX-GSHP~CYS的~1H-NMR谱分析
        4. PTX-GSHP~CYS-ES2的~1H-NMR谱分析
        5. PTX-GSHP~CYS-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四. 讨论
        1. GSHP~CYS的合成与表征
        2. GSHP~CYS-TBA的合成与表征
        3. PTX-GSHP~CYS的合成与表征
        4. PTX-GSHP~CYS-ES2的合成与表征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TX-GSHP~CYS-ES2的环境响应性、稳定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二. 实验方法
        1. PTX-GSHP~CYS-ES2对环境响应性测定
        2. PTX-GSHP~CYS-ES2的稳定性研究
        3. 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4. 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三. 实验结果
        1. PTX-GSHP~CYS-ES2对环境响应性测定
        2. PTX-GSHP~CYS-ES2的稳定性研究
        3. 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四. 讨论
        1. PTX-GSHP~CYS-ES2对环境响应性测定
        2. PTX-GSHP~CYS-ES2的稳定性研究
        3. 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五.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血管以及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放疗联用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现有的癌症治疗方法
        1.2.2 血管生成的意义
        1.2.3 血管生成的方式
        1.2.4 血管生成的相关分子
        1.2.5 血管生成与癌症的关系
        1.2.6 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其联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1.2.7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
    1.3 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动物品系
        2.1.3 器材
        2.1.4 试剂和配方
3.实验方法
    3.1 应用荧光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系检测阿帕替尼对于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3.2 应用荧光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系,活体检测阿帕替尼对血管发生的动态影响
    3.3 微血管内皮细胞3D培养模拟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
        3.3.1 阿帕替尼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
        3.3.2 安罗替尼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
        3.3.3 恩度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
        3.3.4 贝伐单抗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影响
    3.4 抗血管药物与放射治疗联用的临床疗效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盐酸安罗替尼抗胰腺导管腺癌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恩度联合一线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及步骤
        2.3.1 对照组化疗方案
        2.3.2 试验组化疗方案
    2.4 观察项目
    2.5 不良反应和疗效评估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不良反应比较
    3.2 近期疗效及PFS比较
    3.3 试验组亚组分析
        3.3.1 试验组病理类型对近期疗效及PFS的影响
        3.3.2 试验组肺癌分期对近期疗效及PFS的影响
        3.3.3 试验组不同性别对近期疗效及PFS的影响
        3.3.4 试验组化疗周期对近期疗效及PFS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恩度发展历程和作用机制
    4.2 恩度给药方式和时间窗
    4.3 恩度在NSCLC疗效
    4.4 恩度不良反应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内皮抑素肽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及其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1.1 肿瘤
        1.1.2 肿瘤研究现状
        1.1.3 肿瘤的治疗
    1.2 肿瘤免疫治疗
        1.2.1 干扰素肿瘤免疫治疗
        1.2.2 干扰素 alpha 的理化性质
        1.2.3 IFN 作用的受体及信号通路
        1.2.4 IFN 抗肿瘤作用机理
        1.2.5 IFN 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1.2.6 新型 IFN 的研究
        1.2.7 问题与展望
    1.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3.1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1.3.2 肿瘤血管生成和调控
        1.3.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1.3.4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疗法的优势
        1.3.5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1.4 内皮抑素
        1.4.1 内皮抑素及其结构特性
        1.4.2 血管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
        1.4.3 内皮抑素抑制肿瘤研究
        1.4.4 内皮抑素 27 肽
        1.4.5 内皮抑素的问题与展望
    1.5 RGD、整合素与肿瘤生长转移
        1.5.1 RGD、整合素家族概述
        1.5.2 肿瘤血管生成与整合素
        1.5.3 整合素与肿瘤生长和转移
        1.5.4 RGD 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6 内皮抑素 29 个氨基酸多肽
    1.7 IEP29 融合蛋白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IEP29 融合蛋白载体构建与表达
    2.1 实验方法
        2.1.1 IEP29 融合蛋白基因的克隆
        2.1.2 表达载体的提取、酶切和纯化
        2.1.3 感受态菌的制备
        2.1.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和转化
        2.1.5 重组蛋白的表达
        2.1.6 鉴定表达产物
        2.1.7 目的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2.2 实验结果
        2.2.1 重组质粒 pET3a-IEP29 的构建
        2.2.2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2.3 融合蛋白的初步纯化
        2.2.4 等电点分析
        2.2.5 融合蛋白肽图 HPLC 分析
        2.2.6 菌种稳定性的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IEP29 蛋白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细胞的培养
        3.1.2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3.1.3 MTT 比色实验
        3.1.4 肿瘤细胞侵袭实验
        3.1.5 内皮细胞粘附实验(Endothelial Attachment Assay)
    3.2 实验结果
        3.2.1 肿瘤细胞抑制实验
        3.2.2 内皮细胞粘附实验
        3.2.3 肿瘤细胞侵袭实验
    3.3 讨论
第四章 IEP29 蛋白抗肿瘤机理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Chickchorioallantoicmembrane, CAM)
        4.1.2 小鼠体内抑瘤实验
        4.1.3 药物体内分布实验
        4.1.4 肿瘤病理组织切片研究
    4.2 实验结果
        4.2.1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
        4.2.2 肿瘤抑制实验
        4.2.3 融合蛋白组织分布特点
        4.2.4 肿瘤组织切片研究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8)131I-血管抑素联合PcDNA-sTRAIL在荷瘤裸鼠模型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131)I-血管生成抑素(AS)的制备和 PCDNA3.1-STRAIL 质粒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131)I-血管生成抑素(AS)联合 PCDNA-STRAIL 对荷瘤裸鼠模型的联合治疗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非小细胞肺癌循环内皮祖细胞与恩度治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法中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10)重组AAV-Endostatin治疗人宫颈癌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子宫颈病变组织血管生成情况及血管密度的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子宫颈病变微血管密度
        1.2.2 VEGF蛋白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
        1.2.3 VEGF蛋白表达与MVD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肿瘤的血管生成
        1.3.2 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
        1.3.3 微血管计数(MVD)与子宫颈病变及VEGF表达的的关系
    1.4 小结
第二部分 rAAV-Es治疗人宫颈癌荷瘤裸鼠的体内试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
        2.2.2 移植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化检测
        2.2.3 裸鼠血清中Endostain、VEGF浓度的ELISA检测
        2.2.4 rAAV-Es治疗后裸鼠其他器官的变化
    2.3 讨论
        2.3.1 宫颈癌Hela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2.3.2 宫颈癌抗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2.3.3 rAAV-Es基因治疗对裸鼠全身重要脏器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部分 重组AAV-Es联合顺铂治疗人宫颈癌种植瘤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裸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3.2.2 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
        3.2.3 治疗结束时荷瘤裸鼠肿瘤裸体积的变化
        3.2.4 裸鼠肿瘤的质量变化
        3.2.5 裸鼠肿瘤的变化
        3.2.6 裸鼠肿瘤中微血管密度(MVD)、VEGF、KDR、MMP-2的检测
        3.2.7 荷瘤裸鼠血液中Endostatin及VEGF表达
        3.2.8 PI3K在移植瘤中的表达
        3.2.9 重组腺相关病毒对裸鼠各重要脏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在宫颈癌裸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3.2 PI3K信号通路在裸鼠移植瘤中的作用及经rAAV-Es治疗后的变化
        3.3.3 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联合作用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宫颈癌的血管生成和基因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皮抑素基因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同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徐文佳,王凤山. 中国药学杂志, 2021(24)
  • [2]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D]. 徐中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抗新生血管新生肽ES2的体外非抗凝肝素化修饰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孙凤. 山东大学, 2020(12)
  • [4]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血管以及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放疗联用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婉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盐酸安罗替尼抗胰腺导管腺癌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李怡春.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恩度联合一线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D]. 简佳庆. 南昌大学, 2019(01)
  • [7]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内皮抑素肽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D]. 张海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9)
  • [8]131I-血管抑素联合PcDNA-sTRAIL在荷瘤裸鼠模型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D]. 张弦.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8)
  • [9]非小细胞肺癌循环内皮祖细胞与恩度治疗的关系[D]. 栾文强. 郑州大学, 2012(09)
  • [10]重组AAV-Endostatin治疗人宫颈癌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杨维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内皮抑素基因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