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物种紫锥花化学防治试验

生物入侵物种紫锥花化学防治试验

一、药剂防治生物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郓玲玲[1](2021)在《印加孔雀草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文中指出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 L.)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杂草,陆续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西藏等多地发生大面积危害,呈现种群入侵扩张趋势,展开其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入侵机制的研究是国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印加孔雀草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印加孔雀草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种内竞争对其繁殖力、扩散力的影响,初步探究了印加孔雀草入侵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筛选出了高效防控印加孔雀草的除草剂种类。结果如下:1.印加孔雀草种子在全黑暗、25℃~30℃、25%湿度的环境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3项指标最高,同时光照会抑制种子的萌发,变温(12 h/12 h)则会促进种子萌发。种内竞争会抑制印加孔雀草的生长及繁殖,且密度越大,抑制作用就越强;平均单株生物量、平均单株产种量与密度呈幂函数的异速相关关系,单位面积产种量与密度呈对数函数的相关关系。2.与同属的非入侵植物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相比,印加孔雀草显着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土壤全钾含量是影响印加孔雀草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多个菌门皆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发现,印加孔雀草单优群落根际土壤中显着富集的多囊粘细菌科(Polyangiaceae)、侏囊菌科(Nannocystaceae)、念珠藻科(Nostocaceae)等8个科的10个OTU类群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对照处理,这些OTU类群可能在印加孔雀草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化学除草剂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900 g a.i.·hm-2)、氨氯吡啶酸水剂(1050 g a.i.·hm-2)以及辛酰溴苯腈乳油(70 g a.i.·hm-2)对印加孔雀草防控效果较好,鲜重防效分别可达到91.08%、90.92%、93.30%,株防效依次为97.25%、91.33%、96.06%,可被优先选择用于非耕地、林地、果园及农田等生境的印加孔雀草应急防控。以上试验结果可推断出,印加孔雀草在受到翻耕等人为干扰的生境下易发生危害,单位面积在50株?m-2的密度时危害达到最大,并且其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了土壤中的钾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和入侵性,可结合当地生境,采用喷施草甘膦异丙胺盐、氨氯吡啶酸及辛酰溴苯腈等除草剂的方法对其进行应急防除。本研究为印加孔雀草适生区的预测预警,揭示其入侵机制以及对其进行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董星凡[2](2020)在《西南地区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链格孢物种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致病菌,目前针对链格孢真菌的研究大多数围绕经济作物开展,很少有对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叶际链格孢种群关系的报道。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五省的22个样点的紫茎泽兰病斑叶片、健康叶片以及本地植物病斑叶片,从中分离真菌菌株,挑选出链格孢菌作为研究材料。扩增所有菌株的ALT-a1基因,腺苷三磷酸酶基因(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gene,ATPase)和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 gene)片段,联合三个基因进行OTU划分与系统发育分析。根据OTU划分结果,每个OTU选取一株菌对包括紫茎泽兰、分离来源宿主及9种昆明本地植物进行致病性测试,同时对所选菌株的形态学进行观察。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中国西南地区植物中链格孢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集的167株链格孢真菌共分为了103个OTU,系统发育地位分析表明包含有Alternaria citriarbusti,A.jacinthicola,A.tangelonis,A.pulvinifungicola,A.grossulariae,A.brassicinae,A.mali,A.rhadina,A.daucifolii,A.herbiphorbicola,A.nelumbii,A.citricancri,A.citrimacularis,A.resedae,A.steviae等物种。然而,优势OTU1普遍存在于不同入侵历史地区的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当中,没有与已知种聚为一类(图2,3,5)。2不同来源的链格孢真菌系统学发育较近。所分离链格孢在物种组成上均为小孢子链格孢,且聚在比较窄的系统分支内,证明不同入侵历史与宿主来源的链格孢在物种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异。部分菌株是潜在新种。3紫茎泽兰携带的叶内生链格孢真菌可能是潜在的本地植物致病菌。根据致病力测试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紫茎泽兰中所分离得到的链格孢真菌对一些本地植物,如:何首乌,三花枪刀药及蛇葡萄有较强的致病性。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图7)。本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入侵物种紫茎泽兰对入侵区植物病原菌链格孢的物种组成、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可能的生态风险,为植物入侵过程中真菌作用的研究提供借鉴。

杨霞[3](2020)在《粗毛牛膝菊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文中提出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隶属菊科牛膝菊属,已入侵我国多个省市,对入侵区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2018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发现,但在本区、市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以粗毛牛膝菊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其在呼和浩特市的入侵分布范围、生境类型、物候特性及种子萌发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样方法及数理统计法分析粗毛牛膝菊入侵对呼和浩特市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光合仪测定法分析其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光合特征与入侵适应性;最后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的化学防除试验分析,筛选出有效防除的化学除草剂及有效浓度。研究结果表明:1.粗毛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共有67个入侵分布点,本市所辖四区四县一旗内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区为主要分布点,占83.58%;分布生境多样,有菜园、绿化带、撂荒地等,主要以绿化带和草坪居多;生长期与花期较长,结实量大,单株种子产量为6122-24000粒,种子轻小,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传播能力,为其成功入侵提供有利的条件。种子在6种温度(10℃、15℃、20℃、25℃、30℃、35℃)处理下,均能萌发,但发芽率之间差异显着。在低温(10℃)和高温(35℃)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低与其他处理,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发芽率为97%,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大。在不同的土埋深度(0cm、1cm、2cm、4cm、6cm、8cm、10cm)下,出苗率不同;在深度0cm-4cm时,种子出苗率差异不显着;出苗率与土埋深度呈负相关,深度在10cm时,种子出苗率仅为10%左右。今后可通过深耕将种子深埋,以控制其传播扩散。2.样方法分析比较21个样地,共有73种野生植物,以菊科(18种,占24.66%)、禾本科(13种,占17.81%)植物居多,常见植物有22种;通过将粗毛牛膝菊的重要值与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曲线拟合及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在其入侵地,四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在重要值为0.550时,入侵地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趋势明显,当重要值为1.101时,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极显着的低于对照地,表明粗毛牛膝菊的入侵对样地的植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3.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光响应曲线均表现为先直线上升,再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光响应曲线拟合的最佳模型均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日变化均值表现为开花期>苗期>结实期;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V”型趋势,水蒸气压亏缺、气孔导度等日变化呈单峰型趋势,水分利用效率也均表现为双峰型曲线,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等因素有关。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较低的光补偿点,可以很好地适应外界光照的变化,为其成功入侵提供条件。4.不同生长时期,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粗毛牛膝菊的效果不同。在开花期,20%氯氟吡氧乙酸与20%氟磺胺草醚的防除效果更好,防效为80%-98%左右;在结实期,20%氯氟吡氧乙酸的防效较好,防效在71%-93%;在两个防治时期,防除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与防除时期呈负相关。综合考虑除草剂对环境及其他植物的影响,认为1.25ml/L20%氯氟吡氧乙酸和0.75ml/L20%氟磺胺草醚更适合作为粗毛牛膝菊的防控药剂,尤其是对开花期的粗毛牛膝菊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张雨蒙[4](2020)在《广西桉树人工林入侵植物营养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桉树作为引进树种,具有耐瘠薄、速生、用途广泛等多种优势,但存在林下多样性低、易被外来植物入侵等特点。本研究从植物营养和土壤微生物特征两方面入手,探究入侵植物对土壤养分和桉树林木生长的影响,以及入侵种、乡土种与桉树的根区土壤微生物异同,以期回答桉树人工林下入侵植物对林木生长与土壤环境是否有害,并对桉树人工林经营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本研究样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小林镇的2年龄巨尾桉3代萌芽林,林下主要入侵种为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乡土种以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为主。样地划分为3类:以鬼针草为主的样地、以飞机草为主的样地及以蔓生莠竹等乡土种为主的样地(对照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3个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并采集每种样地中的优势草本植物和桉树样品,及其根区土壤,进行碳、氮、磷、钾、钙、硼等养分含量的测定;另一部分取飞机草、鬼针草、乡土种和桉树等根区的新鲜土壤,采用Illumina Mi Seq基因测序平台对样品中的土壤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结果如下:(1)飞机草和鬼针草的入侵对桉树林木的生长未产生显着影响。(2)入侵种飞机草和鬼针草的根区养分水平普遍高于桉树和乡土种根区的。入侵种排挤了乡土种杂草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活化和提升了土壤养分的速效性,并未与桉树争肥。飞机草根区的深层土壤有效氮甚至比乡土种根区高600%。(3)桉树根区土壤微生物量显着低于三种优势草本植物(蔓生莠竹、飞机草和鬼针草)根区的。(4)Illumina Mi Seq基因测序表明,由于样地中普遍且均匀地受到桉树枯落物的多年影响,各样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着差异,主要微生物类群基本一致,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各样地存在特异菌种,但含量极低。(5)飞机草和鬼针草根区的根瘤菌和硝化细菌含量显着高于乡土种。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等土壤固氮菌在入侵种根区的相对含量也高于乡土种和桉树的。综上所述,飞机草、鬼针草与桉树共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固氮和活化土壤养分。

刘海[5](2020)在《四川省凉山州紫茎泽兰的群落特征及其对土壤的适应性》文中研究说明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为菊科泽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二十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的云南省。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滇、黔、川、桂、藏等西南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也给农、林、牧、渔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被视为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亟待阻止其蔓延和有效防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场所,紫茎泽兰与土壤互相作用,从而实现成功入侵。四川省凉山州的紫茎泽兰危害极其严重,超过14.1%的土地被侵占,当地土壤类型繁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差异极大。为此,本文作者在四川省凉山州57个县(市)选择50余个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紫茎泽兰群落,研究其群落特征与土着植物的关系,植株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吸收养分的动态变化,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重金属对紫茎泽兰吸收和生长的影响。分别从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和重金属角度,丰富了对紫茎泽兰侵入机制的认识,并为肥料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紫茎泽兰样方中,共发现155种植物,χ2检验表明,紫茎泽兰群落中主要物种间总体呈不显着负关联,主要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相似,对生存资源的利用存在竞争;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和Ochiai指数(OI)显示,紫茎泽兰与鬼针草、野艾蒿、马唐和灯笼草种群之间有紧密的关联性,即相伴出现几率大;群落稳定性的分析结果说明,紫茎泽兰的入侵导致土着植物群落稳定性下降。2)紫茎泽兰植株的氮、磷、钾含量因不同生境而异,变化于0.46%1.51%、0.07%0.55%和0.74%1.77%,显着高于邻近植物,其变异系数显着低于土壤,说明紫茎泽兰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强,能适应肥瘦不同的土壤环境,由此建立自己的生态优势,驱逐土着植物,形成单优种群落。紫茎泽兰吸收养分春季最快,夏季累积量最大,叶>茎>根,氮磷平均含量高于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钾含量与玉米和小麦秸秆相当,是潜在的有机肥源。3)在适宜紫茎泽兰生长的地区,紫茎泽兰能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生长,适应性极强。其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多种酶的活性、微生物生物量,自生固氮菌和氨氧化古菌等均显着高于非根际。尽管土壤之间存在差异,但紫茎泽兰总体上降低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提高优势度指数,说明紫茎泽兰能影响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使之适应自身生长。在红壤、黄壤和紫色土根际中,土隐球菌、疣状瓶霉和格孢腔菌等病原真菌的丰富度极显着高于非根际,说明紫茎泽兰根际可聚集土传病菌,对自身无害,但提高与土着植物的竞争力。4)各样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变异极大,农林用地最低,稀土矿区的铅(Pb)和镉(Cd)、废弃堆煤场的汞(Hg)、铅锌矿区的Pb达到严重污染水平。但生长在矿区土壤的紫茎泽兰重金属含量和富集系数与大部分邻近植物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意味着紫茎泽兰对重金属无偏嗜性,能拮抗过度吸收。腐熟紫茎泽兰的重金属含量显着低于国家有机肥标准,说明就地腐熟施用紫茎泽兰有机肥造成土壤污染的风险极小,为紫茎泽兰肥料资源化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总之,无论土壤肥瘦、水分含量多寡、重金属含量高低,紫茎泽兰均有极强的适应性,并通过养分吸收和影响根际土壤性质建立自己的生态优势,降低土着植物群落稳定性,实现成功入侵。同时,紫茎泽兰地上部生物量大、养分含量丰富、重金属含量安全,是一种潜在的有机肥源,为防除和肥料资源化利用紫茎泽兰奠定了基础。

高鑫[6](2019)在《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适应性的生理生态机制》文中指出紫茎泽兰(Ageratina adcephora Sprengel),一种原产于墨西哥的恶性杂草,是破坏性极强的外来杂草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经缅甸传播到中国云南省临沧市南部。现在我国西南的六个省份发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和重庆,并向我国北部和东部地区蔓延。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utilis Stone),双翅目实蝇科,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许多国家利用泽兰实蝇控制紫茎泽兰的发生。泽兰实蝇自1984年被引入中国,目前在多个紫茎泽兰分布区形成自然种群,但其控制效果欠佳。近年来,外来有害植物入侵后在生长发育和天敌防御资源再分配的变化,已成为外来植物入侵后适应性特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研究证实,紫茎泽兰入侵后在抗虫性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如氮分配假说,但在这方面从植物性天敌个体和种群水平上的验证还较鲜见。此外,外来植物入侵后相对于植物性天敌的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如何罕见报道,而这对于揭示天敌对入侵植物适应性过程中的“避害取利”机制是必要的。为此,本文以原产地和入侵地紫茎泽兰材料为对象,检测对比紫茎泽兰入侵前后易被泽兰实蝇寄生部位的营养物质含量,及寄生的泽兰实蝇的种群生命参数、解毒酶活性、卵巢蛋白质含量及其对寄主的选择性,探明紫茎泽兰入侵后对天敌的适应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以原产地(墨西哥,3个种群:M1,M2和M3)和入侵地(中国,3个种群:C1,C2和C3)紫茎泽兰为材料,测定比较其茎尖部位(易被泽兰实蝇寄生的部位)可溶性糖、植物组织蛋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原产地种群可溶性糖含量整体高于入侵地种群,而茎尖组织蛋白浓度无显着差异。17种游离氨基酸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尿素含量最高。入侵地种群紫茎泽兰中有7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于原产地种群,分别是甘氨酸,缬氨酸,γ-氨基丁酸,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其中脯氨酸含量比较中,C2种群分别比原产地M1,M2和M3高149.9%,185.5%和154.3%;C3种群分别比原产地M1,M2和M3种群高187.6%,228.4%和192.6%。甘氨酸含量比较中,入侵地C1种群分别比原产地M1,M2和M3种群高72.3%,97.0%和73.2%;C2种群比原产地M1,M2和M3种群分别高63.3%,87.0%和64.4%;C3种群比原产地M1,M2和M3种群分别高36.8%,56.4%,37.5%。以上结果初步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我们推测紫茎泽兰入侵后有利于泽兰实蝇的生长发育,即对植食性天敌更加有利。2.采用单株笼罩结合成对接虫法,测定比较了寄生于原产地与入侵地紫茎泽兰上泽兰实蝇的种群生命参数、雌雄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羧酸酯酶三种解毒酶的活性和雌虫卵巢蛋白质的含量;此外,在养虫笼内进行了泽兰实蝇对不同种群紫茎泽兰的寄主选择性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泽兰实蝇在紫茎泽兰入侵地种群上的发育历期更短,有效产卵量显着更多,且卵巢蛋白质含量更高;寄生于紫茎泽兰原产地种群的泽兰实蝇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总体低于寄生于入侵地种群的,且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亦是如此,但羧酸酯酶活力比较的结果相反。随机寄主种群选择性结果表明,泽兰实蝇对原产地和入侵地紫茎泽兰无明显选择差异,但每虫瘿出虫数比较中原产地种群低于入侵地种群。这些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后种群对泽兰实蝇的种群生长更加有利,印证了上述紫茎泽兰入侵后营养物质含量比较的结果。

王旭萍[7](2019)在《几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控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入侵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已经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探索防治外来入侵植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以入侵植物与乡土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重点,广泛开展了包括化感作用及竞争等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以入侵海南岛广大地区的3种菊科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elobata)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利用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来对这些入侵植物进行生物防控的方法。开展了入侵植物之间的化感互作研究,乡土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白背叶(Mallotus apelta)、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等对入侵植物的化感抑制研究,以生长型为灌木的乡土植物基及树(Carmona microphylla)与草本的入侵植物的生长竞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入侵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生物防控研究。用入侵植物的浸提液处理其他入侵植物的种子,观察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研究入侵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三叶鬼针草(30-50g/L的浓度)和假臭草(30-50g/L的浓度)之间有强烈的相互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南美蟛蜞菊(15-50g/L的浓度)对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则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三叶鬼针草和假臭草之间的强烈互相抑制作用可以用来对其进行生物防控。此外,用这三种菊科入侵植物浸提液的GC-MS分析结果中浓度较高、植物体内分布广泛的邻苯二酚和2,3-丁二醇进行单一化合物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1-10mmol/L的浓度范围内邻苯二酚对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很低浓度(1mmol/L)就可显着抑制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浓度略高时,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的种子完全不能萌发。在1-10mmol/L的浓度范围内2,3-丁二醇对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相较之下,三叶鬼针草对2,3-丁二醇比假臭草更为敏感。这两种化学物质均有望用来开发除草剂。乡土植物对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生物防控研究。用5种海南乡土植物苦楝、白背叶、三桠苦、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和假蒟(Piper sarmentosum)的浸提液(15-50g/L的浓度)处理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的种子,观察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芋和假蒟对入侵种的种子萌发作用不显着。苦楝、白背叶和三桠苦对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尤其是苦楝的浸提液,当其浓度较高时(30g/L),两种入侵植物的种子基本不能萌发,且对已萌发的幼苗的抑制作用也最为强烈,对假臭草和三叶鬼针草的抑制作用较白背叶和三桠苦强烈。苦楝、白背叶和三桠苦的浸提液对假臭草的抑制作用强度整体表现为为苦楝>三桠苦>白背叶,对三叶鬼针草的抑制作用强度则为苦楝>白背叶>三桠苦。相较之下,苦楝最有化感抑制潜力,可以考虑用苦楝浸提液做为对这两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物抑制剂,原料具有易获得性,且无环境污染的隐患。(3)乡土植物与入侵植物的生长竞争防控研究。乡土植物基及树分别与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和南美蟛蜞菊以不同数量配置混合种植在样方(1 m×1 m)中,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观察生长竞争情况。结果显示:基及树对三叶鬼针草的株高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趋势,混种基及树的数量越多,趋势越明显。在12株基及树与8株及30株三叶鬼针草混种的处理条件下,基及树对三叶鬼针草的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三叶鬼针草的生物量显着低于单纯种植8株(P=0.035)和30株(P=0.019)三叶鬼针草的处理组。光合作用方面,12株基及树与8株三叶鬼针草混种的处理组中三叶鬼针草的光合速率最小,且混种不同株数基及树的三叶鬼针草样方中,三叶鬼针草的光合速率均不同程度低于单纯种植三叶鬼针草的对照组,基及树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南美蟛蜞菊,基及树在盖度方面对其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表现出了随着基及树相对数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12株基及树与30株南美蟛蜞菊混种的处理组中,南美蟛蜞菊的盖度在四次测定中均显着低于单纯种植30株南美蟛蜞菊的处理组(P<0.05)。在光合作用方面,各组混种有不同数量基及树的南美蟛蜞菊样方中,南美蟛蜞菊的净光合速率均小于单纯种植南美蟛蜞菊的处理组,基及树对南美蟛蜞菊的光合作用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趋势。南美蟛蜞菊是多年生入侵草本,而基及树作为一种多年生的灌木种,它们之间的“较量”结果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对于乡土种基及树,其株高、冠幅、基径、盖度和生物量上均受到两种入侵植物不同程度的抑制,受三叶鬼针草的抑制作用较强烈,相比之下,南美蟛蜞菊对其的影响并不显着。同样在光合作用方面,基及树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株高增长较草本少,而三叶鬼针草相对占株高优势,对基及树的光合作用抑制作用较明显,但到了后期三叶鬼针草出现衰老倒伏时,基及树受到的光照限制大大减小。在生物量上,与三叶鬼针草混种时基及树的生物量低于与南美蟛蜞菊混种及单纯种植基及树的处理组。整体上,在一年的生长期内,三叶鬼针草对基及树的抑制作用较南美蟛蜞菊强,但三叶鬼针草是一年生草本,基及树则是多年生灌木,若将实验持续几年,其结果对入侵植物的防控可能更有参考价值。总之,在本研究中,使用基及树“围堵”两种入侵植物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的抑制趋势。基及树作为一种灌木,虽然其生长较为缓慢,但其冠幅大、枝条丛生,对其他植物的阻挡遮蔽优势更不可小视。因此我们认为,基及树有望成为能够生物防控这两种入侵植物的乡土种,具体的作用效果还需要长期持续观测。

白玉文[8](2018)在《飞机草在中国入侵路线、分布危害与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是世界公认的多年生入侵性杂草,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扩散至非洲、亚洲、大洋洲和西太平洋群岛的大部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严重威胁着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由于飞机草蔓延速度快及其对农、林、牧业等的巨大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全面梳理飞机草的相关文献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飞机草在全球和中国的入侵路线;分析探讨了飞机草在中国的传播分布方式和飞机草的群落特征;总结了飞机草的危害原因与常规防治方法,并根据飞机草的入侵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入侵防控对策,包括制定不同危害程度的飞机草综合防控技术、制定不同适生区的治理措施、建立区域隔离与检疫方案以及建立外来入侵物种评估体系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做好飞机草的防治工作。本研究提出下一步需要加强的几点工作,包括:(1)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与科学探索,建立华南地区飞机草入侵分布的预测预警系统;(2)加强飞机草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开发;(3)加强飞机草入侵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影响评估,及其潜在的、尚未暴露的生态风险评估。

王旭萍,刘强[9](2018)在《中国植物入侵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家间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推动,植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入侵植物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且威胁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对入侵植物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对入侵植物防治方法、入侵假说的阐述以及对7种典型入侵植物相关防治研究的介绍,对比不同入侵植物各种防治方法及其成效,更加直观地展示各种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对入侵植物的防治提出建议,以期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10](2014)在《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一、引言2012—2013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植物保护学科在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显着的研究进展。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对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促进了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病虫害防控体系和植物保护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药剂防治生物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剂防治生物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印加孔雀草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入侵
    1.2 外来入侵植物研究进展
    1.3 印加孔雀草研究概况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印加孔雀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指标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湿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种内竞争对印加孔雀草繁殖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地点及自然概况
        3.1.3 试验方法
        3.1.4 指标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密度对印加孔雀草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密度对印加孔雀草生物量的影响
        3.2.3 不同密度对印加孔雀草产种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印加孔雀草入侵土壤微生态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量的测定
        4.1.4 土壤DNA 的提取及细菌16S r DNA 的 PCR扩增
        4.1.5 Miseq文库构建及测序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
        4.2.2 土壤细菌的OTU丰度及ɑ多样性
        4.2.3 高通量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细菌群落组成
        4.2.5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4.2.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茎叶除草剂对印加孔雀草的防治效果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地点及自然概况
        5.1.3 试验方法
        5.1.4 指标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除草剂对印加孔雀草的药害症状
        5.2.2 不同除草剂对印加孔雀草的株防效
        5.2.3 不同除草剂对印加孔雀草的鲜重防效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西南地区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链格孢物种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入侵研究概况
        1.1.1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1.1.2 生物入侵的危害
        1.1.3 植物入侵相关假说
    1.2 链格孢(Alternaria spp.)研究概况
        1.2.1 链格孢真菌的经济作用
        1.2.2 链格孢的研究史
        1.2.3 链格孢与多基因鉴定
    1.3 链格孢(Alternaria)与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1.3.1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的危害及防治
        1.3.2 链格孢菌与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2 实验菌株采集
        2.2.1 样地选择
        2.2.2 样品收集
        2.2.3 采集叶片真菌菌株分离
    2.3 分离菌株分子鉴定
        2.3.1 DNA提取
        2.3.2 分离真菌的链格孢鉴定
    2.4 链格孢菌株的系统发育学鉴定
        2.4.1 多基因测序
        2.4.2 OTU划分
        2.4.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链格孢致病性实验
    2.6 链格孢的形态学观察
    2.7 数据处理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真菌收集和OTU划分
    3.2 物种多样性统计
    3.3 链格孢系统发育鉴定结果
    3.4 野外致病实验结果
    3.5 形态学观察
4 结论
5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粗毛牛膝菊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外来入侵植物概况
    1.2 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现状
        1.2.1 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原产地
        1.2.2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1.3 外来入侵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1.4 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对策的研究
    1.5 粗毛牛膝菊研究概况
        1.5.1 粗毛牛膝菊生物学特征
        1.5.2 粗毛牛膝菊国内外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粗毛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的分布及种子萌发特性
    2.1 研究区域
    2.2 试验方法
        2.2.1 粗毛牛膝菊分布状况的调查
        2.2.2 粗毛牛膝菊种子千粒重及种子产量的测定
        2.2.3 粗毛牛膝菊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2.2.4 埋种深度对粗毛牛膝菊种子出苗影响的测定
        2.2.5 温度对粗毛牛膝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测定指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粗毛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的分布情况及生境类型
        2.4.2 粗毛牛膝菊形态特征及物候期
        2.4.3 粗毛牛膝菊种子形态特征
        2.4.4 埋种深度对粗毛牛膝菊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2.4.5 不同温度对粗毛牛膝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2.4.6 温度对粗毛牛膝菊种子日相对萌发率的影响
        2.4.7 温度对粗毛牛膝菊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2.5 讨论
3 粗毛牛膝菊对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1.1 野外调查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地中野生植物种类组成
        3.2.2 各样地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分析
        3.2.3 粗毛牛膝菊对各样地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统计学分析
    3.3 讨论
4 粗毛牛膝菊的光合特性
    4.1 实验方法
        4.1.1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4.1.2 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
        4.1.3 四种光响应曲线模型对粗毛牛膝菊的适用性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粗毛牛膝菊光响应曲线的拟合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2.1.1 不同生长时期光响应曲线拟合的结果
        4.2.1.2 光合参数的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4.2.2 不同生长时期粗毛牛膝菊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4.2.2.1 主要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4.2.2.2 不同生长时期粗毛牛膝菊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4.2.2.3 净光合速率与主要环境及生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粗毛牛膝菊光合光响应曲线的研究
        4.3.2 粗毛牛膝菊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5 粗毛牛膝菊的化学防除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四种除草剂对粗毛牛膝菊的防除效果
        5.2.2 四种除草剂对开花期粗毛牛膝菊的防除效果
        5.2.3 四种除草剂对结实期粗毛牛膝菊的防除效果
    5.3 讨论
6 结论
    6.1 粗毛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的分布状况及物候特性
    6.2 粗毛牛膝菊的种子特性
    6.3 粗毛牛膝菊对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4 不同生长时期粗毛牛膝菊的光合特性
    6.5 不同生长时期粗毛牛膝菊的化学防除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情况

(4)广西桉树人工林入侵植物营养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生物入侵研究现状
        2.1.1 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与分布
        2.1.2 入侵种与土壤间的相互作用
        2.1.3 气候变化中的入侵物种
        2.1.4 外来入侵种的治理
    2.2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2.2.1 针对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研究手段
        2.2.2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2.2.3 生物入侵地区的土壤微生物
        2.2.4 人工林中的土壤微生物
    2.3 桉树人工林研究现状
    2.4 桉树林生物入侵研究现状
    2.5 本文的创新点
        2.5.1 入侵植物是否争肥
        2.5.2 入侵植物根区微生物与桉树根区微生物种类的异同
    2.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6.1 研究内容
        2.6.2 技术路线
3.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品采集与生物量调查
        3.3.2 植物、土壤营养组分测定方法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物量结果与分析
        3.4.2 土壤养分水平分析
        3.4.3 植物养分水平分析
        3.4.4 土壤、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
    3.5 讨论
        3.5.1 入侵种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3.5.2 桉树人工林下入侵种的入侵机制
    3.6 小结
4.桉树样地桉树根区与入侵种根区土壤微生物异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微生物碳的测定
        4.1.3 高通量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碳
        4.2.2 高通量测序
    4.3 讨论
        4.3.1 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
        4.3.2 根瘤菌在不同样地中的分布
        4.3.3 不同样品根区的差异指示菌
    4.4 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四川省凉山州紫茎泽兰的群落特征及其对土壤的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外来生物入侵
        1.1.1 外来生物入侵过程
        1.1.2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
        1.1.3 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要生境特点
        1.1.4 外来生物入侵机理
        1.1.5 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
    1.2 紫茎泽兰研究现状
        1.2.1 紫茎泽兰生物学特性
        1.2.2 紫茎泽兰分布及危害
        1.2.3 紫茎泽兰的遗传特性
        1.2.4 紫茎泽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5 紫茎泽兰的综合防控策略
        1.2.6 紫茎泽兰的资源化利用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紫茎泽兰与土着植物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方设置与统计方法
        3.2.3 总体联结性
        3.2.4 种间联结性
        3.2.5 紫茎泽兰群落稳定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
        3.3.2 主要种对间的关联性
        3.3.3 群落稳定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和季节的养分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品采集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生境紫茎泽兰的养分特征
        4.3.2 紫茎泽兰与邻近植物的养分吸收差异
        4.3.3 紫茎泽兰养分吸收的季节动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紫茎泽兰根际土壤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样地选择及取样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5.3.2 酶活性
        5.3.3 微生物量碳氮
        5.3.4 微生物数量
        5.3.5 微生物群落结构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紫茎泽兰对土壤重金属的响应与积累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凉山州紫茎泽兰样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
        6.3.2 紫茎泽兰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
        6.3.3 土壤—紫茎泽兰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
        6.3.4 紫茎泽兰有机肥的重金属含量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6)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适应性的生理生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外来有害植物入侵后的适应性
        1.1 入侵植物对天敌的防御策略
        1.1.1 天敌逃逸假说(Enemy Escape Hypothesis,ECH)
        1.1.2 竞争力增强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EICA)
        1.1.3 新式武器假说(Novel Weapons Hypothesis,NWH)
        1.2 入侵植物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适应
        1.3 入侵植物营养物质对专食性天敌的影响
    2 紫茎泽兰入侵现状和扩张机理
        2.1 紫茎泽兰入侵历史及分布
        2.2 紫茎泽兰入侵后的适应特性
        2.2.1 紫茎泽兰生物学习性
        2.2.2 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化
        2.2.3 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与进化
    3 紫茎泽兰的防治
        3.1 人工防治
        3.2 生物防治
        3.3 化学防治
        3.4 替代控制
        3.5 综合治理
    4 科学问题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茎泽兰入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试剂
        2.1.4 紫茎泽兰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1.5 紫茎泽兰植物组织蛋白浓度测定
        2.1.6 紫茎泽兰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原产地与入侵地紫茎泽兰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2.2.2 原产地与入侵地紫茎泽兰组织蛋白浓度比较
        2.2.3 原产地与入侵地紫茎泽兰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泽兰实蝇对入侵前后紫茎泽兰种群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供试试剂
        3.1.4 泽兰实蝇种群生命参数检测
        3.1.5 泽兰实蝇卵巢蛋白质含量测定
        3.1.6 泽兰实蝇三种解毒酶活力的测定
        3.1.7 泽兰实蝇对不同种群紫茎泽兰的寄主选择性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泽兰实蝇种群生命参数
        3.2.2 泽兰实蝇卵巢蛋白质含量比较
        3.2.3 泽兰实蝇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比较
        3.2.4 泽兰实蝇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比较
        3.2.5 泽兰实蝇羧酸酯酶活力比较
        3.2.6 泽兰实蝇寄主选择偏好比较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编号Std#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几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控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入侵
        1.1.1 植物入侵的现状
        1.1.2 生物入侵途径
        1.1.3 生物入侵假说
    1.2 入侵植物的防控
        1.2.1 入侵植物的防控方法
        1.2.2 入侵植物的防控现状
    1.3 本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意义
        1.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入侵植物间的化感作用生物防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假臭草
        3.1.2 三叶鬼针草
        3.1.3 南美蟛蜞菊
    3.2 实验方法
        3.2.1 浸提液的制备
        3.2.2 种子预处理
        3.2.3 浸提液的GC-MS成分分析
        3.2.4浸提液主要成分的纯化学品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浸提液对两种菊科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3.2 浸提液的化学成分
        3.3.3 化学物质单品处理下两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种子萌发情况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乡土植物对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生物防控研究
    4.1 供试植物材料
        4.1.1 假臭草
        4.1.2 三叶鬼针草
        4.1.3 苦楝
        4.1.4 白背叶
        4.1.5 三桠苦
    4.2 实验设计
        4.2.1 浸提液的制备
        4.2.2 种子预处理
        4.2.3乡土种浸提液处理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乡土植物浸提液对假臭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3.2 乡土植物浸提液对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乡土植物与入侵植物的生长竞争防控研究
    5.1 实验地概况
    5.2 供试植物材料
        5.2.1 三叶鬼针草
        5.2.2 南美蟛蜞菊
        5.2.3 基及树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观测及指标测定
        5.4.1 植株生长状况的观测
        5.4.2 环境因子的观测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处理对三叶鬼针草生长的影响
        5.5.2 不同处理对南美蟛蜞菊生长的影响
        5.5.3 不同处理对基及树生长的影响
        5.5.4 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5.5.5 基及树与三叶鬼针草和南美蟛蜞菊的竞争能力测定
        5.5.6 相关性分析
    5.6 讨论与结论
        5.6.1 有关存活率和生长变化
        5.6.2 有关光合特性
        5.6.3 有关生物量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8)飞机草在中国入侵路线、分布危害与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飞机草在全球和中国的入侵路线
    2.1 飞机草在全球的入侵路线
    2.2 飞机草在中国的入侵路线
3 飞机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3.1 风媒和水媒传播
    3.2 沿公路传播
    3.3 人、畜活动传播
4 飞机草在中国的分布
    4.1 中国的地理气候概况
    4.2 飞机草的适生区分析
    4.3 飞机草在中国的分布
5 飞机草的入侵危害
    5.1 危害方式
        5.1.1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5.1.2 对农、林业的危害
        5.1.3 对人畜的毒性
    5.2 造成入侵危害的原因
        5.2.1 繁殖特性
        5.2.2 化感作用
        5.2.3 生态适应性与竞争能力强
6 飞机草入侵的防控对策
    6.1 目前飞机草的常用防治技术
        6.1.1 机械防治
        6.1.2 化学防治
        6.1.3 农业防治
        6.1.4 生物防治
        6.1.5 替代防治
    6.2 飞机草的综合防控对策研究
        6.2.1 制定飞机草不同危害程度的综合防控技术
        6.2.2 制定飞机草不同适生区的治理措施
        6.2.3 建立区域隔离与检疫方案
        6.2.4 建立飞机草风险评估体系
        6.2.5 开发入侵植物新用途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植物入侵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入侵简介
    1.1 外来入侵种的历史
    1.2 入侵种的入侵途径
    1.3 植物入侵现状
2 入侵植物的防治
    2.1 植物入侵假说
    2.2 入侵植物的防治手段
    2.3 典型入侵植物的防治手段及成效
3 小结

(10)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研究平台建设
    (二)研究创新团队及人才队伍建设
二、植物保护学学科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基础研究水平显着提高
        1. 植物病毒学
        (1)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2)植物病毒基因功能研究
        (3)植物病毒致病机制研究
        (4)病毒—介体—寄主互作研究
        (5)植物抗病毒机制研究
        2. 植物抗病虫功能基因组学
        (1)植物抗病虫相关基因的发掘
        (2)重要代表性病原物和昆虫的基因组测序
        3. 昆虫化学生态学
        (1)昆虫感器形态研究
        (2)嗅觉受体研究
        (3)昆虫化学感受的神经机理研究
        4. 入侵生物学
        (1)烟粉虱种群扩张机制研究
        (2)稻水象甲共生菌研究
        (3)紫茎泽兰生态适应机制研究
        (4)松材线虫对寄主松树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5.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主要机理研究
    (二)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1. 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研究
        2. 昆虫化学生态学
        (1)昆虫信息素鉴定及利用
        (2)植物信息化合物对昆虫(害虫、天敌)行为调控
        (3)昆虫与植物互作化合物的开发利用
        3. 生物防治学
        4. 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
        (1)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新技术的研究
        (2)昆虫雷达监测重大害虫研究
        (3)水稻“两迁”害虫的实时监测
        (4)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5)蚜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的建立
    (三)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
        1. 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勘界和异地测报技术
        2. 植物病毒控制技术
        3. 生物防治技术
        (1)昆虫天敌的研究与应用
        (2)生物杀菌剂的研究与创制
        4. 重大入侵昆虫的检测监测新技术
        5.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
        (1)利用遗传多样性种植持续控制作物病害
        (2)利用作物多样性配置控制作物害虫
        (3)立体种养控制作物害虫
三、植物保护学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一)植物病毒学
    (二)植物抗病虫功能基因组学
    (三)昆虫化学生态学
    (四)生物防治学
        1. 天敌昆虫生防技术的集成和大规模应用的配套技术缺乏研究
        2. 昆虫消化酶抑制剂国内外同处在起步阶段
        3. 芽胞杆菌的研究与制剂品种和应用规模
        4. 研发以各种效应子为主要成分的诱抗剂
        5. 我国的食线虫微生物研究已进入先进行列
    (五)入侵生物学
    (六)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
    (七)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
四、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植物病毒学
    (二)植物抗病虫功能基因组学
    (三)昆虫化学生态学
    (四)生物防治学
    (五)入侵生物学
    (六)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
    (七)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

四、药剂防治生物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加孔雀草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D]. 郓玲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西南地区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链格孢物种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研究[D]. 董星凡. 云南大学, 2020(08)
  • [3]粗毛牛膝菊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D]. 杨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广西桉树人工林入侵植物营养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D]. 张雨蒙. 广西大学, 2020(02)
  • [5]四川省凉山州紫茎泽兰的群落特征及其对土壤的适应性[D]. 刘海.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适应性的生理生态机制[D]. 高鑫. 扬州大学, 2019(02)
  • [7]几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控探索研究[D]. 王旭萍.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飞机草在中国入侵路线、分布危害与防控对策研究[D]. 白玉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中国植物入侵防治研究[J]. 王旭萍,刘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7)
  • [10]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A].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 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4

标签:;  ;  ;  ;  ;  

生物入侵物种紫锥花化学防治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