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现代化总目录2004年第1至6号(总第74至79号)

建设管理现代化总目录2004年第1至6号(总第74至79号)

一、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1~6期(总第74~79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贾辉[1](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薄萍萍[2](2019)在《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证券市场制度又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因此完善证券市场治理体制成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注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服务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制度设计初衷是负责核查、验证、审核公司信息,保证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勤勉尽责的证券服务机构对于公司价值准确定位、公司风险防控及治理以及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把控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由于其约束机制及权责划分的缺陷,导致其作用发挥不甚理想。因此,作为功能发挥的外在保证,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通过监管外强约束、内生动力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目标。第一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出发进行界定剖析,目的是为提升监管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范畴与特征,其所具备的信息传递性、专业性、独立性、可责性以及集群性特征,是界定证券服务机构权责的基础,也是监管的重要标准与目标,对其内在特性的分析是展开证券服务机构权责分析的前提,也是最终监管实现的目标追求。其次,对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证券服务机构的产生及发展是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出发其需要证券服务机构发挥信息的传输作用,而从交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能够连接交易各方以及决策制定者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后从公司监管挑战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是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公司内部监督策略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监管与被监管这一关系本质的改变,提升公司监督效率。这些都是证券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反之,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传递信息、降低成本以及带动创新的作用。最后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监管对象自身的约束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这是实现监管“有牙齿”的重要方面。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主要有声誉约束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各项约束机制各自发挥作用的前提与方式各不相同,声誉约束机制主要是在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内部,是一种具有内生性、自发力量的约束形式。而责任约束机制则是一种通过外在力量实现总体平衡的约束方式。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分别代表市场与国家两种不同的约束力量。第二章: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及责任厘清。本章主要是对证券服务机构的功能与责任进行界定,分别从宏观的功能定位与微观的义务类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监管虽是常态化的,但是不同的监管措施采取的标准却不尽相同,具体则要根据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履行情况也即“勤勉尽责”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把握,证券服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三方执行机制,是交易双方的中介,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交易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具有一定重叠性,并且在各证券服务机构间亦有重叠,那么证券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侵入的程度需要严格考量,需要在内部监督失效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监督职责。同时从证券服务机构最大效用发挥的角度考虑,职责分担的目标应当是震慑与引导作用兼顾,以此为前提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所以,这就决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从执业角度分析,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但是从其策略选择角度来讲,则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但是证券服务机构在职责配置方面的存有各种困境,宏观层面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责混淆导致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过程中对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控制调节不到位;中观层面是机构之间由于自利本性以及竞争缺乏导致的共谋问题;微观层面则是机构自身职责设定的层层矛盾。实践中对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主要是勤勉尽责的义务,进行类型化分析,则包括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及谨慎义务。第三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本章的思路逻辑遵循从微观现状到宏观设计对当前的监管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首先从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处罚案件情况入手,对现行的监管处罚手段进行整体分析。其次对目前有关监管的现状进行反思,主要从立法与执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微观的现状分析上升到当前监管失范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法律关系错位、市场化秩序扭曲、自律监管缺失以及责任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法律关系错位从证券服务机构所处法律地位与其所承担的投资者保护义务之间的矛盾境地出发进行分析,而市场化秩序扭曲主要从目前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行业垄断产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自律监管缺失主要是针对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过于注重行政监管,而缺乏对自律监管的运用现状,而无论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的机构特性还是目前存在的监管问题来看,我国证券服务机构加强自律监管都具有必要性。最后从违法成本的角度考虑,目前的责任约束机制导致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很多证券服务机构选择铤而走险。第四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对于制度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理念,即一个制度为实现何种目标而建立,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应当具有何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的基础是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力量博弈,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理念需要在考察现有监管基础、监管对象特征以及监管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界限,同时还要在综合公司能力、融资标准等因素的情况下满足监管适应性的要求。而证券服务机构良好监管的标准则需同时满足前瞻性、灵活性以及强制性的特征,以“成本—收益”为核心进行监管合理局限的划分。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平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前提下,政府如何发挥最大效用是监管效果实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政府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市场监管方式的扩大。从目前政府与市场的替代性来看,市场仍不具有取代政府的前提,政府作用发挥更大程度应当定位于市场裁判者地位。而对于市场监管的扩大则主要依赖于自律监管的扩大,通过行业自律增强监管有效性,这是与市场要求相契合的。第五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出发,目前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既要注重基础法律关系的处理,同时要注重制度机制的构建,首先针对委托关系错位的问题,要从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本意出发,实现证券服务机构委托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其次,从现有监管模式类型考虑,行政监管在模式构建上几乎已经穷尽其能,可以考虑扩大发挥自律监管的效用发挥,设立专门的证券服务机构协会作为自律组织,有效避免现行自律监管的缺陷,保障自律监管的效果。最后,责任约束机制应当是监管中最具有惩戒性的部分,但是事实是目前的责任机制根本不具有威慑性,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现行的过错责任原则,尤其是在交叉引用情况下的责任进行区分,同时要注重免责情形的适用。

周红[3](2018)在《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以来,中国汽车企业面临行业经历高速发展后增速放缓的严峻形势,加之,我国将对外资股比尽快进行放宽,尤其是放宽目前对汽车行业外资股比实行的限制政策;并将较大幅度地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这对羽翼未丰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苦练内功,强化管理才能有所发展。企业资产中最具活力的资产是营运资金,被看作为企业流动的“血液”,在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流动,也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周转性最强和流动性最好的资金,营运资金管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服务等多个行业,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因为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相互之间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在深入研究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及把供应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相结合基础上,以处于中国前四大汽车集团中自主品牌发展最好的长安汽车作为案例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及分析。首先介绍了长安汽车概况和企业的供应链现状,其次按照王竹泉对营运资金进行的项目重分类,分别从供应链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分析了近五年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并与行业平均值进行对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实地分析,并分别对长安汽车在供应链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措施以及如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长安汽车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出,企业将对供应链管理运用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是一种更全面更系统化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对其他汽车企业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沈超钰[4](2018)在《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在《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创新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需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开展常态化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进入深化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的阐述,根据本地特点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研究,结合风险管理的理论,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税收风险管理指导原则,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C市地税局目前在税收风险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与策略,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五项基本流程入手,着力于风险管理的目标优化、风险识别的有效性、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健全、风险应对的质效以及风险监控预警作用的发挥这五个方面,分析研究出了一系列能解决C市地税局实际问题、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文主要在税收风险识别的数据支撑和税收风险等级评价的标准统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是编制了涉税信息采集目录以规范风险识别的数据获取流程,扩大第三方信息和互联网涉税数据的利用,改变传统思维、推进人机结合,提高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以房地产业指标模型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优化设置,从而建立市级层面税收风险等级评价的统一标准和流程,以此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在现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征管工作中,期望通过本文对于有关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助力C市地税局走出目前税收风险管理的瓶颈与误区,填补实际工作中的技术空缺,促进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冯小冰[5](2017)在《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始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截止到目前为止,学界依然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的内容有三:其一,系统梳理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其二,深入剖析影响译介活动的多元要素;其三,探究中国当代小说本体与其德译活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依托卫礼贤翻译中心数据库和东亚文学杂志数据库,建立了独立的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出版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译介经历了三大周期,即1978-1992年间的高潮、1993-1999年间的低谷、2000-2013年间的新时期。总体上,中国当代小说的德译情况欠佳,译介缺乏持续性,读者数量也很有限。报纸、杂志和文集/单行本是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三大渠道。德语地区的译介主体以学术和商业出版社为主,多受学术界和商业利益的主导,而中国官方出版社的译介活动则深受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从选题上看,译介活动多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操控,纪实性、文革类、禁书类以及反映中国风物的短篇作品更受到德语出版机构的偏爱。本论文以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为指导,提出了由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者、译介渠道、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六大环节构成的文学译介模式。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研究对典型性现象展开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本体的影响最大;而随着中国当代小说本体的转变,虽然意识形态依旧保持着很强的影响,但诗学要素对译介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本体从“政治美学”到“文学审美”的回归,使德语读者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逐渐摆脱固有的思维习惯,不再局限于政治与社会学的解读视角,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并日趋多元化。另一方面,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研究以图书销量和媒体评论为依据,分别选取了三个译介周期内最成功的中国当代小说德译作品,针对影响其译介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具体的翻译策略展开个案分析。分析显示,随着目的语读者期待的变化,译者的翻译策略也从面相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翻译”逐渐转向了更多以源语为导向的“充分性翻译”。而这种翻译策略转变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也直接体现在德语国家的读者和媒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上。对此,研究通过对各家德语媒体,特别是《法兰克福汇报》上的书评,对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最终证实了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本体这三大要素对读者期待、翻译策略和译介效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王彬[6](2017)在《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规则由新自由主义向内嵌式自由主义范式发展为背景,以越来越具有资本输入大国与资本输出大国双重混同身份的我国国情为基础,以我国正在试行并逐步推广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国投资管理模式为重心,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立法学、法解释学和比较法学的知识和方法,提出和论证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透明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外国投资管理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趋势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必然性、正当性和应然性。本文以我国即将实行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国投资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厘清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外国投资、安全、国家安全等,明确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外国投资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对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和法治化,论述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国家主权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国家利益理论和新国家安全理论等,论析了与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外国投资准入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和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基本特征;梳理了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从片面到全面三个过程,以及独立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前阶段、建立阶段和试验及方向选择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其不足——“国家安全”等相关概念模糊而混乱,外国投资准入审查与反垄断审查、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三者权责不清,以及目前《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等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及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存在的上述不足和问题,就完善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最核心的四个方面——审查对象、审查标准、审查机构、审查程序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在审查对象上要强调实际控制,以控制效果来确定“外国投资”的范围;在审查标准上应坚持模糊化和确定性的平衡,并体现我国的国情;在审查机构上主张由商务部牵头,多部门联合,合理分工,权责分明;在审查程序上应体现效率性和审查抑制主义,并建立适当的权利救济制度和权力监督制度。这些立法建议旨在建立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本文可预期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研究视野上,始终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置于国际、国内两种环境和背景影响之下,使我国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既借鉴国际,又立足国内,既与国际接轨,但又有中国特色;一是在研究重点上,立足于我国外国投资管理制度的大范畴之下,厘清了外国投资准入审查、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的功能区分,并试图建立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而这正是我国现有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最为缺乏的;一是在研究理念上,本文坚持内嵌式自由主义范式,认为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坚持投资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坚持“去政治化”,反对宽泛化,恪守审慎审查,力求“备而少用”;一是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和《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最新法律法规和立法动向进行了评析,保证了研究的前沿性和新颖性,旨在为我国正在建构和完善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新进的解决方案。

方成云[7](2017)在《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力和目标模式 ——以第六次行政改革为重点》文中指出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行政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与“中国特色”现代国家制度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近期目标则是建立责任政府以消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危机,建立“中国模式”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2008年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明了中国政府从2008年启动第六次行政改革至2020年的行政改革目标、内容和具体路径,是中国新世纪行政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在中国行政改革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力量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力”、“政策主导型”政治体制改革的拉力,以及“东西方发展模式之争的张力”;中国行政改革的阻碍性因素包括“新旧行政价值的冲突”、“既得利益集团对行政改革的阻碍”,以及“中国特色行政改革模式”理论构建及指导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行政改革的推动力量和阻碍力量的互动或转化,将成为影响中国行政改革走向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重大的行政改革,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行政价值,并使之成为行政改革的重要基础:一是服务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引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二是绩效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主要涉及机构改革中的绩效要求;三是分权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但分权与中央集权体制不能产生冲突,无论行政改革如何进行,中央权威必须得到保证;四是“中国特色”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强调以良好的政策来获得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信任和广泛支持。当前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指向是“服务型政府”,其概念提出和具体实施受到西方“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等理论的直接影响,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中国特色”性质。但社会形态与政府形态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决定“服务型政府”政府只能在后现代社会形态下构建。当前正处于现代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中国政府职能结构仍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为中心,只能在理念创新和工具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而很难建立起系统的“服务型政府”形态。中韩在行政改革方面存在众多差异,其社会制度和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都完全不同,但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若干具体措施方面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韩国对中国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措施工具方面,中国对韩国的启示则主要体现在理念设置方面。

刘淑虎[8](2016)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分权化与全球化相耦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基础和空间配置方式,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处于同轨转型中,在此背景下,西安以3100余年城市发展史和1100余年都城史的特殊背景,进入剧烈转型时期,众多历史遗存的空间布局使其空间发展历经了复杂的演化过程,聚焦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西安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向,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以1978-2002年间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为对象,运用地图还原、系统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以“过程分析”-“特征识别”-“机制解释”为路径,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特征和动力机制,判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典型性与特殊性,总结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为西安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围绕问题及目标导向,研究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基础与研究论体系构建。以确立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体系为目标,通过国外—国内—西安三个层面相关研究进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确立“过程分析”-“特征识别”-“机制解释”的技术路径;同时,构建了契合历史研究范式的“过程分析体系”和“机制解释体系”,为解析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第二部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基础和历史分期研究。首先,阐明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条件和空间基础;其次,以空间拓展、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社会演进为分期要素,梳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脉络,理清研究时段的角色和地位;最后,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确立为两个阶段,并对两个阶段经济-社会的宏观脉络进行总结,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研究提供时段基础。第三部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解析及特征识别研究。依托本文构建的“特征分析体系”,从“空间格局”和“功能类型”两个层面,分阶段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通过“空间格局”特征和“功能类型”特征的叠加,提炼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对比阶段特征的异同。在此过程中,“空间格局”以功能区位、功能比例、地块尺度、空间强度为对象,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过程;“功能类型”以工业、居住、道路、商业、公共空间为对象,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系统过程。第四部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机制解释研究。依托论文构建的“机制解释体系”,分“动力因素”和“社会主体”两个层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因素演化及其空间响应,理清主体互动下的空间结构响应机制,并通过两个层面的耦合关系分阶段解释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在此过程中,将历史遗址对空间结构转型的影响进行重点解析,以阐明特殊性因素与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方式。研究具有三点创新:第一,研究时段:1978-2002年是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剧烈时期,聚焦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于此时段的研究对当前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具有直接启示作用,同时,弥补了关于此时段系统研究的薄弱点。第二,研究方法:以城市形态学为理论基础,在借鉴其类型研究与多层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空间格局”与“功能类型”为内容,以类型叠加为技术策略的“过程分析体系”,契合了城市空间历史研究的基本逻辑,拓展了城市形态学的应用领域。第三,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制度、经济、文化、技术因素推动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使其呈现工业郊区化、功能圈层分化、空间强度梯度化;同时,大遗址空间布局使城市空间发展呈现避让历史大遗址下的空间拓展、功能布局、强度分异等特征,使西安城市空间演化具有自身特殊轨迹。

林五福[9](2016)在《M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备受学者和业内人士研究和关注。然而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识别与评估却较多的停留在理论水平,缺乏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的探讨。本文从一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以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的优劣,提出基于德尔菲法和风险分解结构法的风险识别优化方法,以及基于等风险图法和风险矩阵法的风险评估优化策略。以M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为例,应用上述风险识别方法完成风险识别并得出风险分解结构图。通过该案例应用等风险图法和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在两种评估方法的对比中,发现其差异,通过引进Borda值法成功缩小该差异,形成风险等级优先顺序表完成风险评估。通过上述方法完成了M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并进行了有效性分析。本文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基于德尔菲法-风险分解结构法(Delphi-RBS)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优化方法并有效地应用于案例分析。同时,基于等风险图及风险矩阵理论及应用案例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等风险图法和风险矩阵法的建设项目风险评估优化策略。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题,风险识别和评估更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心所在,深入探究具备可操作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构建系统的风险评估和识别的策略,对提高建设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赵鹏[10](2015)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是在目前行业大发展以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环境下,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潜在性索赔与反索赔风险,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等进行索赔与反索赔研究。对索赔与反索赔的内涵、成立要件、证据、时效、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等进行研究,同时对工期、费用索赔与反索赔的风险点进行识别研究,特别是对《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中索赔与反索赔条款风险点进行识别研究,并通过合同设计,归纳出目前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几种合同形式中索赔与反索赔风险点的防控措施,接合工程现场管理在索赔与反索赔工作中的工作内容、重要性等提出相关见解,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研究索赔与反索赔的常用计算方法,以此达到使建设各方懂得索赔、不怕索赔、会索赔的目的。最后,对整个论文内容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索赔与反索赔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展望。

二、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1~6期(总第74~79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1~6期(总第74~79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二、不可抗力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变迁史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内涵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范围界定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共性分析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
        一、中介制度的兴起
        二、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公司治理监管挑战的选择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约束机制分析
        一、声誉约束机制
        二、责任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与责任厘清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责任的功能定位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前提:内部监督失效
        二、证券服务机构职责分担目标:震慑与引导兼顾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特殊性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分配困境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行为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义务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
    第一节 对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处罚案件数量综述
        二、处罚手段综述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现状反思
        一、监管法规立法情况
        二、监管法规的立法缺陷
        三、监管的执法漏洞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失范原因分析
        一、法律关系错位:投资者保护义务的尴尬处境
        二、市场化秩序扭曲:市场竞争不充分
        三、自律监管缺失:自律的功能弱化
        四、责任机制不到位:违法的成本过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及要求
        一、证券服务机构理念监管的意义
        二、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的博弈:理念定位的基础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适应性要求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正当标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良好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合理局限:以成本-收益为视角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市场化前提下政府的最大效用发挥
        一、政府角色的定位——市场的裁判者
        二、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自律监管的扩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委托关系的重构: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一、公司委托模式的非适当性
        二、公共介入模式的功能性构建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自律治理的扩大: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一、自律监管的框架
        二、监管职能的自律性
        三、监管执法的自律性
        四、自律监管的不确定性展望
    第三节 责任约束机制的完善:执法与司法的双重要求
        一、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优化现行过错责任原则
        三、关于责任机制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理论研究综述
        1.2.1.1 供应链理论国外研究综述
        1.2.1.2 供应链理论国内研究综述
        1.2.2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1.2.2.1 营运资金管理国外研究综述
        1.2.2.2 营运资金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1.2.3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1.2.3.1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国外研究综述
        1.2.3.2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国内研究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概述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2.1.1 供应链概念
        2.1.2 供应链管理
    2.2 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2.2.1 营运资金概念
        2.2.2 营运资金的分类
    2.3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的要求
3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评价
    3.1 长安汽车简介
        3.1.1 长安汽车企业简介
        3.1.2 长安汽车发展战略与核心竞争力
        3.1.3 长安汽车总体财务状况
    3.2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建设
        3.2.1 采购环节供应链的建设
        3.2.1.1 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
        3.2.1.2 强化供应商体系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3.2.2 生产环节供应链的建设
        3.2.2.1 建立以ERP为核心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供应链协同工程
        3.2.2.2 建设精益制造体系,打造精益制造
        3.2.3 销售环节供应链的建设
        3.2.3.1 精耕营销渠道建设
        3.2.3.2 推进销售产业链信息化系统建设
    3.3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1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现状总体分析
        3.3.2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3 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4 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4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
        3.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1 现金充足能力
        3.4.1.2 营运效率能力
        3.4.1.3 短期偿债能力
        3.4.2 指标体系评价
        3.4.2.1 现金充足率指标评价
        3.4.2.2 营运效率指标评价
        3.4.2.3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评价
4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呈下降趋势
        4.1.2 各环节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4.2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占用供应商大量资金
        4.2.2 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薄弱
    4.3 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OTD系统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4.4 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营销模式和渠道能力对销售支撑不足
        4.4.2 存货库存金额较大
        4.4.3 应收票据金额较大
5 长安汽车供应链营运资金的管理改进建议
    5.1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5.1.1 优化供应商付款政策
        5.1.2 打造和谐共赢的供应商体系
    5.2 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5.2.1 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生产
        5.2.2 大力推进OTD项目,实现以订单拉动的精益生产
    5.3 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5.3.1 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5.3.2 调整收款政策
        5.3.3 优化经销商融资授信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内涵
        2.1.2 税收风险和税收风险管理的内涵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3 文献综述小结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0ECD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2.3.3 AHP层次分析法
第3章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实例研究
    3.1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3.1.1 发展状况与机构设置
        3.1.2 制度建设与工作流程
    3.2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研究
        3.2.1 案例的选取
        3.2.2 案例的具体情况
        3.2.3 案例分析小结
第4章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认识浅层化导致机构与人员设置欠佳
    4.2 数据缺失导致风险识别的精准度低
        4.2.1 现行制度限制涉税信息来源
        4.2.2 流程不规范有碍信息完整度
        4.2.3 信息不对称影响数据有效率
    4.3 评价标准不一致造成风险等级排序混乱
    4.4 处理方式单一致使风险应对准期率低
        4.4.1 工作模式传统化
        4.4.2 业务水平差距大
        4.4.3 实际处理趋同化
    4.5 反馈机制缺乏使得风险监控预警效果甚微
第5章 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
        5.1.1 美国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1.2 荷兰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1.3 意大利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1.4 澳大利亚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2 国内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
        5.2.1 广东省国税局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2.2 湖北省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3 国内外经验小结
        5.3.1 注重整体规划和专门机构设置
        5.3.2 依靠高质量广覆盖的信息管理系统
        5.3.3 利用专业化体系化的风险评价手段
        5.3.4 强调分等级差别化的应对处理
        5.3.5 持续改进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
第6章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6.1 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环境
        6.1.1 营造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理念
        6.1.2 逐步简化纵向管理层级
        6.1.3 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
    6.2 增强税收风险识别的有效性
        6.2.1 拓宽信息来源
        6.2.2 编制采集目录
        6.2.3 把关数据质量
    6.3 健全税收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6.3.1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优化评价标准
        6.3.2 确定税收风险等级排序流程
    6.4 提升税收风险处理质效
        6.4.1 升级应对方式
        6.4.2 提高业务培训针对性
        6.4.3 深化差别化管理
    6.5 发挥税收风险监控预警作用
        6.5.1 助力指标模型的验证
        6.5.2 建立批量处理共性问题的规程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成果
    7.2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现状
        1.2.2.1 概述式研究
        1.2.2.2 个案研究
        1.2.2.3 名家感悟与访谈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翻译即传播
    2.2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2.3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下的译介模式
    2.4 文学译介模式
    2.5 文学译介模式下的文学译介
        2.5.1 文学译介的历史观
        2.5.2 文学译介的整体观
        2.5.3 文学译介的语境观
第三章 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德译概述
    3.1 译介背景
    3.2 1978-2013年的整体译介趋势
    3.3 译介渠道
        3.3.1 报纸
        3.3.2 杂志
        3.3.3 文集/单行本
    3.4 译介主体
        3.4.1 译介主体的总体构成
        3.4.2 德语地区的译介主体
        3.4.2.1 学术出版社
        3.4.2.2 商业出版社
        3.4.3 中国的译介主体
    3.5 译介内容
        3.5.1 译介小说类型
        3.5.2 译介作家与作品
    3.6 译者
    3.7 小结
第四章 1978-1992:多重施力下的译介高潮
    4.1 中国当代小说在两德的译介
        4.1.1 中国当代小说在民主德国的译介
        4.1.2 中国当代小说在西德的译介
        4.1.3 中国发起的译介活动
        4.1.4 中德译介活动中的译介选题对比
    4.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沉重的翅膀》
        4.2.1 翰泽尔出版社(Hanser)、德国袖珍书出版社(dtv)
        4.2.2 译者阿克曼
        4.2.3 小说《沉重的翅膀》
        4.2.4 《沉重的翅膀》德译本翻译特点
        4.2.4.1 删减
        4.2.4.2 增译与改译
        4.2.4.3 文末注释
    4.3 小结
第五章 1993-1999:政治事件作用下的译介低潮期
    5.1 中德双方的译介活动
        5.1.1 中国出版社的译介活动
        5.1.2 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
    5.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美食家》
        5.2.1 第欧根尼出版社(Diogenes)
        5.2.2 译者高立希(Ulrich Kautz)
        5.2.3 小说《美食家》
        5.2.4 《美食家》德译本翻译特点
        5.2.4.1 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及其处理策略
        5.2.4.2 保留
        5.2.4.3 俗语、谚语与诗歌等的翻译
        5.2.4.4 替换策略
    5.3 小结
第六章 2000-2013:国家关注下的译介新时期
    6.1 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
        6.1.1 奥地利的译介活动
        6.1.2 瑞士的译介活动
        6.1.3 德国的译介活动
        6.1.3.1 参与译介的出版社
        6.1.3.2 获得译介的作家与作品
    6.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兄弟》
        6.2.1 费舍尔出版社(Fischer)与译者高立希
        6.2.2 小说《兄弟》
        6.2.3 《兄弟》德译本翻译特点
        6.2.3.1 保留策略
        6.2.3.2 替换策略
        6.2.4 《沉重的翅膀》、《美食家》、《兄弟》的译介效果影响因素及其反作用
        6.2.4.1 成功译本的译介效果影响因素对比
        6.2.4.2 成功译本对译介效果影响因素的反作用
    6.3 小结
第七章 1978-2013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译介效果
    7.1 媒体评论
    7.2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
第八章 结论
    8.1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回顾与展望
    8.2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78-2013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本出版书目
附录二: 获得持续译介的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出版信息
附录三: 访谈录
附录四: 《沉重的翅膀》德译本中删节最大一处的小说原文内容:

(6)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概述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
        (一)外国投资的概念
        (二)“国家安全”的概念演化及内容发展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理论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理论依据
    三、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特征及功能定位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中国家安全的基本特征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及其评论
    一、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前阶段
        (一)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胚芽期
        (二) 1995-2002 年,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起步期
        (三)2003-2010 年,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推进
    二、我国独立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独立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正式建立及其规定
    三、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改革试点和方向探索
        (一)自贸试验区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改革试点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四、我国现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评论
        (一)制度设计逐步完善,方向选择更加优化
        (二)建立了与外国投资准入审查制度的关联
        (三)《征求意见稿》仍待完善
第三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的完善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的国外考察
        (一)美国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二)加拿大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三)德国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四)法国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的完善
        (一)我国外国投资者认定的理论及实践
        (二)我国外国投资者认定的完善建议
第四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完善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国外考察
        (一)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
        (二)德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
        (三)法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完善
        (一)现行国家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梳理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完善建议
第五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完善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国外考察
        (一)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
        (二)德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
        (三)加拿大国家安全审查机构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完善
        (一)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现行规定
        (二)我国外国投资审查机构的完善建议
        (三)我国外国投资审查机构职权的完善建议
第六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国外考察
        (一)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二)德国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三)加拿大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
        (一)我国现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缺陷
        (二)建立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7)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力和目标模式 ——以第六次行政改革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既往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二、“政策主导型”渐进式改革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服务型政府理论
        四、比较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创新点
        一、重点观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概述
    第一节 前五次行政改革
        一、时代背景
        二、改革成果及评价
    第二节 第六次行政改革
        一、新形势与新背景
        二、中国行政改革纲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改革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体系
    第一节 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的
        一、构建现代国家制度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以大规模行政改革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
        三、建立责任政府以消除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危机
        四、建立“中国模式”应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
    第二节 中国行政改革的基础动力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力
        二、“政策主导型”政治体制改革的拉力
    第三节 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
        一、新旧行政价值的冲突
        二、利益集团与行政改革
        三、社会阶层固化
    第四节 行政改革动力与阻力互转
        一、东西方发展模式竞争的压力与动力转化
        二、行政改革挑战与动力转化
    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一节“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确立新的行政价值
        一、服务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
        二、绩效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
        三、分权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
        四、“中国特色”导向行政价值的确立
    第三节 构建“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
        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典型案例
    第一节“智库资政”模式
        一、“智库资政”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二、“智库资政”与中国行政改革趋势
    第二节“聘任制”公务员改革
        一、“聘任制”公务员的产生和发展
        二、“聘任制公务员”改革与中国行政改革趋势
    第三节 推广“电子政务”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
        二、“电子政务”的推广与中国行政改革趋势
    小结
第五章 中韩行政改革经验互鉴
    第一节 韩国行政改革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韩国行政改革概况
        二、韩国行政改革对中国行政改革启示
        (一)韩国“电子政务”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二)韩国政府绩效改革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三)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中国行政改革对韩国的启示
        一、中国行政改革对韩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一)纲领性文件保证改革的持续性和政策连续性
        (二)渐进性改革保证方向的正确性
        (三)政策普惠性凝聚各方共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概念辨析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与体系构建
    2.1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历程
    2.2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西安相关研究
    2.3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启示
        2.3.1 过程分析启示
        2.3.2 特征识别启示
        2.3.3 机制解释启示
    2.4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研究体系构建
        2.4.1 论文研究路径确立
        2.4.2 过程分析体系构建
        2.4.3 机制解释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基础与阶段划分
    3.1 自然地理基础
        3.1.1 区位条件
        3.1.2 山水格局
        3.1.3 地形地貌
    3.2 空间发展基础
        3.2.1 区域空间演化轨迹
        3.2.2 历史遗址分布特征
        3.2.3 内部空间发展基础
    3.3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分期
        3.3.1 相关研究启示
        3.3.2 历史分期原则
        3.3.3 历史分期标准
        3.3.4 要素演化时段
        3.3.5 分期节点判识
    3.4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脉络
        3.4.1 阶段一演化脉络(1978-1992)
        3.4.2 阶段二演化脉络(1992-2002)
    3.5 本章小结
4 1978-1992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与特征判识
    4.1 城市“经济-社会”背景
        4.1.1 经济体制转型
        4.1.2 价值体系转变
        4.1.3 发展目标转变
        4.1.4 城市规划“科学化”转变
    4.2 “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分析
        4.2.1 功能区位演化
        4.2.2 功能用地比例演化
        4.2.3 地块尺度演化
        4.2.4 空间强度演化
    4.3 “功能类型”演化过程分析
        4.3.1 工业空间演化
        4.3.2 居住空间演化
        4.3.3 道路结构演化
        4.3.4 商业空间演化
        4.3.5 公共空间演化
    4.4 阶段演化的“特征识别”
        4.4.1 “空间格局”特征
        4.4.2 “功能类型”特征
        4.4.3 阶段“特征识别”
    4.5 本章小结
5 1992-2002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与特征判识
    5.1 城市“经济-社会”背景
        5.1.1 经济体制转变
        5.1.2 价值体系转变
        5.1.3 城市规划“区域化”转变
    5.2 “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分析
        5.2.1 功能区位演化
        5.2.2 功能用地比例演化
        5.2.3 地块尺度演化
        5.2.4 空间强度演化
    5.3 “功能类型”演化过程分析
        5.3.1 工业空间演化
        5.3.2 居住空间演化
        5.3.3 道路结构演化
        5.3.4 商业空间演化
        5.3.5 公共空间演化
    5.4 阶段演化的“特征识别”
        5.4.1 “空间格局”特征
        5.4.2 “功能类型”特征
        5.4.3 阶段“特征识别”
    5.5 阶段特征的比较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解释
    6.1 动力因素层面
        6.1.1 空间性因素
        6.1.2 文化性因素
        6.1.3 秩序性因素
        6.1.4 经济性因素
        6.1.5 技术性因素
    6.2 社会主体层面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6.2.3 市民层面
    6.3 层级耦合下的机制解释
        6.3.1 1978-1992时期的机制解释
        6.3.2 1992-2002时期的机制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标目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9)M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2 涉及的主要理论
    2.1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1.1 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1.2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2.1.3 风险的特征
        2.1.4 风险管理的内容
    2.2 风险识别理论
        2.2.1 常用风险识别方法概述
        2.2.2 适用性分析
    2.3 风险分析与评估理论
        2.3.1 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2.3.2 适用性分析
    2.4 建设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中的问题及建议
3 M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案例分析
    3.1 M项目概况及特点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点
    3.2 M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应用分析
4 M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案例分析
    4.1 风险评估策略对比分析
        4.1.1 专家打分表
        4.1.2 风险评估汇总表
        4.1.3 Borda序值法
    4.2 应用阐述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的结果分析
        4.2.1 前提假设
        4.2.2 有效性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发现和成果
    5.2 主要创新
    5.3 主要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现状分析与合同设计
    3.1 本章引论
    3.2 问卷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程序
        3.2.3 问卷类型
        3.2.4 问卷内容
        3.2.5 回答形式
        3.2.6 调查方式
        3.2.7 统计分析
        3.2.8 样表设计
    3.3 工程合同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3.3.1 本节引论
        3.3.2 总承包人
        3.3.3 专业分包人
        3.3.4 劳务分包人
        3.3.5 本节小结
    3.4 索赔与反索赔
        3.4.1 定义及意义
        3.4.2 索赔成立要件
        3.4.3 索赔程序及时效
        3.4.4 索赔证据
        3.4.5 索赔报告
        3.4.6 索赔解决方案
        3.4.7 索赔与反索赔工作内容
        3.4.8 索赔与反索赔工作方法
    3.5 索赔与反索赔风险点识别
        3.5.1 工期索赔风险点识别
        3.5.2 费用索赔风险点识别
        3.5.3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索赔风险点识别
        3.5.4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承包人可向雇主索赔的主要合同条款
        3.5.5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雇主可向承包人索赔的主要合同条款
        3.5.6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特别关注条款
        3.5.7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合同专用条款编制中的注意事项
    3.6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的合同文件设计
        3.6.1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合同组成及解释顺序
        3.6.2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主要合同形式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索赔与反索赔实践
    4.1 本章引论
    4.2 索赔与反索赔的现场管理
        4.2.1 工程现场管理中的合同解读
        4.2.2 工程索赔与工程管理
        4.2.3 工程反索赔与工程管理
        4.2.4 工程现场签证
        4.2.5 工程施工日志
        4.2.6 工程师在工程索赔与反索赔中的作用
    4.3 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计算方法
        4.3.1 工期索赔计算方法
        4.3.2 费用索赔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敢于索赔与反索赔
        5.1.2 懂得合同管理重点
        5.1.3 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1~6期(总第74~79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2]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D]. 薄萍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周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02)
  • [4]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沈超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5]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D]. 冯小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6]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D]. 王彬. 吉林大学, 2017(09)
  • [7]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力和目标模式 ——以第六次行政改革为重点[D]. 方成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8]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D]. 刘淑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9]M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 林五福. 苏州大学, 2016(02)
  • [10]《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D]. 赵鹏. 清华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建设管理现代化总目录2004年第1至6号(总第74至79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