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预处理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心肌缺血预处理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一、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炀[1](2021)在《远隔缺血训练对冠心病血管新生、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项目旨在观察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及内皮功能因子(ET-1、N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的静息节段总评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及心脏彩超、心肺运动试验等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索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是否能促进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管新生、改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为冠心病患者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市延安医院门诊体检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6例,分为对照组(A组)10例,SCAD 36例;其中将SCAD分为亚运动康复组(B组)12例,运动康复组(C组)12例,运动康复+远隔缺血训练组(D组)12例,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进行运动评估,并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制定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其中亚运动康复组未按照运动处方行运动康复,运动康复组规律进行传统运动康复,运动康复+远隔缺血训练组在传统运动康复基础上加用远隔缺血训练方案。测定各组试验前及试验3月后外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并在各组试验前后行心脏彩超(echocardiography),收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数据,同时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获得峰值摄氧量(V02peak)、每公斤体重峰值摄氧量(VO2peak/kg)、无氧阈时的摄氧量(VO2@AT)、每公斤体重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kg)、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s)、无氧阈时代谢当量(Mets@AT)、峰值氧脉搏(Peak O2pulse)数据,并于试验3月后完善A、B、C、D组SPECT,收集各组间静息节段总评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其中D组收集试验前后SRS、TPD,并进行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1.实验前,A、B、C、D组在一般情况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显着性(P>0.05)。2.比较A、B、C、D组试验前数据,结果示:①试验前,与A组相比,B、C、D组 ET-1 升高、NO 降低;VEFG、bFGF 升高;LVEF 升高、LVED降低,V0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 降低(P<0.05);②试验前B、C、D组组间上述数据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3.将B、C、D组试验3月前后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示:①B组试验后较试验前VEGF、bFGF、ET-1、NO、LVEF、LVED、V0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C组试验后较试验前,NO升高,ET-1 降低;VEGF、bFGF 升高;LVEF 升高;VO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 升高;③D 组试验后较试验前,NO升高、ET-1 降低;VEGF、bFGF 升高;LVEF 升高、LVED 降低;VO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 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将B、C、D组试验前后差值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示:①与B组相比,C组试验后NO升高更多,ET-1降低更多;VEGF、bFGF均升高更多;LVEF升高更多;VO2peak、VO2peak/kg、VO2@AT、PeakMets升高更多;②与B组相比,D组试验后NO升高更多,ET-1降低更多;VEGF、bFGF均升高更多;LVEF升高更多、LVED降低更多;VO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升高更多。③与C组相比,D组试验后NO升高更多,ET-1降低更多;VEGF、bFGF升高更多;LVEF 升高更多、LVED 降低更多,VO2peak、VO2peak/kg、PeakO2pulse升高更多,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试验后,比较A、B、C、D组SRS、TPD数据,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C、D组SRS、TPD均升高;②与B组相比,C、D组SRS、TPD降低;③与C组相比,D组SRS、TPD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D组试验3月后较试验前SRS、TPD降低(P<0.05)。[结论]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新生因子异常及心功能下降情况。2.未严格地进行运动康复可能不能帮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且可能不能帮助其改善心功能。3.按照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康复可能能够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情况得以改善,并可能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4.在按照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行严格的运动康复基础上加上远隔缺血训练可能能够帮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情况进一步改善,促进其心肌侧枝循环建立,并进一步帮助其改善心功能。

叶景学[2](2021)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调控AMPK/NLRP3通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早期血流恢复对维持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血流恢复,心肌组织结构和心功能产生进一步损伤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炎症反应是MIRI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诱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由此产生的IL-1 β、IL-18和caspase-1参与MIRI过程。自噬可抑制炎症小体活化,并抑制IL-1 β和IL-18的分泌。自噬在MIRI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适度的自噬抑制了心肌梗死后的损伤。因此,通过调节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是减轻MIRI有效途径。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可通过自噬等多条途径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所介导的炎症反应。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是红花及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主要黄酮类活性成分,红花及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多种药理活性与HSYA有关。红花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代表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中红花黄酮是红花的主要效应物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红花黄酮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关。然而,红花黄酮对MIRI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HSYA能否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对MIRI发挥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待确定。在本研究中,首先利用H9c2心肌细胞H/R模型研究五种红花黄酮对MIRI保护作用,然后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探讨了 HSYA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山奈酚、圣草酚和芹菜素五种红花黄酮分别预给药6 h,利用MTT法检测不同红花黄酮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确定了五种红花黄酮的安全剂量范围。然后将五种红花黄酮分别预给药4 h、12 h和24 h,然后进行缺氧6 h,复氧12 h处理,利用MTT法分别检测五种红花黄酮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定的剂量范围内,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脱水红花黄色素B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没有显着影响,芹菜素和山奈酚给药剂量达到25 μM后降低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而圣草酚给药剂量大于50 μ M时降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五种红花黄酮均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山奈酚三种黄酮对H/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表现出较强的保护作用。2.成年SD大鼠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4 h制作MIRI模型,研究HSYA对大鼠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利用TTC染色测量并计算不同组别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利用TUNEL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的凋亡情况;利用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形态改变;利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心肌酶CK-MB、LDH、AST水平;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组别大鼠心肌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等相关蛋白表达,以评价HSYA对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N1、P62、LC3B等的表达,以评价HSYA对自噬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HSYA对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对大鼠MIRI发挥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功能紊乱,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HSYA能抑制mTOR表达,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诱导自噬,从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3.研究HSYA对H/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采用JC-1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AnnexinV/PI双染),生化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研究HSYA对H/R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IL-1 β的分泌,生化试剂盒检测Caspase-1活性,Western blot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以评价HSYA对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构建自噬双标慢病毒(RFP-GFP-LC3)H9c2细胞稳定细胞系,实时监测自噬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C3等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以评价HSYA对自噬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SYA对AMPK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高心肌细胞活力,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caspase-3活性,抑制H/R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HSYA对H/R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可以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所抑制,表明HSYA可通过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改善自噬,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H/R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本论文首次证明了 HSYA可通过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改善自噬,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从而发挥抗MIRI作用,为红花更精准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明确了促进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作为药物对MIRI发挥保护作用的新途径,为抗MIRI新药发现提供了新思路。

邢小卫[3](2020)在《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这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首当其冲成为最为凶险、致死致残率最高的一类。虽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救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在不断上升。再灌注治疗是STEMI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向缺血区域提供及时有效的能量,从而减少梗死范围、维持心脏收缩功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再次灌注后会导致额外的心肌损伤,如心肌顿抑、心律失常、无复流、心肌坏死等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之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 已成为影响再灌注治疗效果和STEMI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MIRI的机制包括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干预的方法如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和远程缺血预适应,药物干预方法包括腺苷、心房钠肽、环孢素A、极化液、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虽然许多细胞实验、动物实验证实上述治疗措施有效,但转化成临床试验的结局确是令人失望的。单一的心脏保护策略对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不佳,联合多种保护策略或者协同多靶点治疗却很有希望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MIRI的分子机制,为我们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靶点提供依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是细胞凋亡,细胞调亡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虽然冉灌注过程给缺血心肌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能量,但同时也为细胞凋亡提供了能量。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在凋亡的执行阶段起主要作用,凋亡是多种Caspase共同完成的,Caspase-3被认为是各种凋亡刺激因子促进凋亡过程中的终末剪切酶,有研究表明Caspsase-3在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小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结合靶mRNA的3’ UTR区从而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miRNA在各种细胞功能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胚胎发育、细胞凋亡、细胞生长和分化以及肿瘤发生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系统方面,miRNA与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心肌重塑、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等各种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miRNA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有快速释放的动力学特点,在血清当中相对稳定存在,因此循环miRNA有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判断预后甚至治疗。目前miRNA研究颇多,一些研究表明miRNA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仍不成熟。miR-26a-5p作为新近发现的一种miRNA,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如有研究显示经过miR-26a-5p抑制剂转染的冠心病小鼠模型,分离出的内皮细胞生存力明显下降而凋亡率明显升高。另一项研究表明miR-26a-5p的过表达可以减轻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引起的无复流和心肌坏死。鉴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冠脉微循环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推测miR-26a-5p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体外、体内模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然后,利用生物实验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来探索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miR-26a-5p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通路和机制,从而为更好的解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奠定实验基础。第一章miR-26a-5p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目的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阐明,而关于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第一章研究的目的是明确miR-26a-5p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6a-5p的过表达或抑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GEO数据库中搜索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miRNAs的大数据,比较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2.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取2日龄的C57BL/6乳鼠,消毒后开胸取心脏,分离出左心室后剪碎并胰酶消化,应用差速贴壁离心方法纯化心肌细胞,加入DMEM培养基,在37℃培养箱中培养。3.细胞转染:miR-26a-5p模拟物、miR-26a-5p抑制剂及相应对照物利用Lipofectamine█ RNAiMAX Reagent转染至原代心肌细胞中。4.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心肌细胞培养液置换为不含血清、不含糖的DMEM培养基,放置在37℃含5%C02、95%N2的低氧培养箱中缺氧培养4小时,之后置换上含糖、FBS的DMEM培养基并放置在37℃含95%空气和5%C0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心肌细胞2小时,自此,缺氧/复氧(H/R)模型成功建立。5.细胞实验分组5.1实验一分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2.缺氧/复氧组(H/R group)。5.2 实验二分组:1.miRNA control+H/R 组;2.miR-26a-5p mimic+H/R组;3.inhibitor control+H/R 组;4.miR-26a-5p inhibitor+H/R 组。6.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各组心肌细胞培养孔中加入MTT、二甲基亚砜后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7.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实验中心肌细胞凋亡率。8.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miR-26a-5p含量。9.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1.GEO网站为https://www.ncbi.nlm.nih.gov/geo/,识别出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miRNAs生物芯片数据,与正常组织对比,做差异分析。发现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织中表达下调,差异明显(P=0.0004)。2.流式细胞学技术来检测H/R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是12.65%,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0.71%,差异明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H/R心肌细胞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3)。3.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R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3)。4.转染miR-26a-5pmimic后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转染 miR-26a-5pinhibitor 后心肌细胞中 miR-26a-5p 含量明显降低(P<0.0001)。MT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5p显着增加了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后的细胞活力;miR-26a-5p表达受抑制后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后的细胞活力(P<0.01)。5.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miR-26a-5p mimic组的细胞凋亡率为7.54%,mimic contro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0.86%,差异明显;受抑制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miR-26a-5p inhibitor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5.89%,inhibitor contro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3.25%,差异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受抑制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及意义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26a-5p在缺氧/复氧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下降;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2.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模型中,miR-26a-5p的过表达可以通过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miR-26a-5p低表达可以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来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生、进展的新机制,有助于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新的治疗手段。第二章miR-26a-5p调控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它通过结合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降解靶基因或抑制其翻译。miRNA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特点,研究miRNA的靶基因功能较为复杂,近些年随着TargetScan、miRBase等大型miRNA分析数据库的发展,方便了科学家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我们在第一章的研究结果表明,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中表达下调,且过表达miR-26a-5p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章目的是对miR-26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研究miR-26a-5p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通路机制并进一步验证。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Targetscan数据库对miR-26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http://www.targetscan.org/vert72)。2.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26a-5p与PTEN的3’UTR是否存在互补结合关系。我们构建PTEN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双萤光报告载体pMIR-REPORTTM-PTEN-WT和pMIR-REPORTTM-PTEN-Mut,分别与 miR-26a-5p 模拟物(miR-26a-5pmimcs)以及阴性对照共同转染心肌细胞,观察各组萤光素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验证PTEN是否是miR-26a-5p的靶基因。3.细胞培养、转染miRNA以及模拟缺氧/复氧模型(H/R):同第一章。4.细胞实验分组:4.1实验一分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1.转染 pMIR-REPORTTM-PTEN-WT+miR-26a-5p mimics 组。2.转染 pMIR-REPORTTM-PTEN-WT+miRNA control 组。3.转染 pMIR-REPORTTM-PTEN-Mut+miR-26a-5p mimics 组。4.转染 pMIR-REPORTTM-PTEN-Mut+miRNA control 组4.2实验二分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2.缺氧/复氧组(H/R group)。4.3 实验三分组:1.miRNA control+H/R 组;2.miR-26a-5p mimic+H/R组;3.inhibitor control+H/R 组;4.miR-26a-5p inhibitor+H/R 组。5.qRT-PCR技术检测PTEN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TEN/PI3K/AKT蛋白表达量,方法类同第一章。结果1.Targetscan 预测 PTEN 是 miR-26a-5p 的靶基因。2.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了野生型PTEN-3’UTR和miR-26a-5pmimics的萤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P=0.0003);而共转染突变型PTEN-3’ UTR和miR-26a-5p mimics组与对照组相比萤光素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9999)。结果表明miR-26a-5p可直接与PTEN的3’ UTR作用。3.qRT-PCR检测H/R心肌细胞中PTEN基因含量,结果显示H/R组PTEN基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38)。Western Blot检测H/R心肌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含量,结果显示H/R组PTE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4.通过心肌细胞转染,分别构建过表达miR-26a-5p组、敲低miR-26a-5p组以及相应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过表达miR-26a-5p显着下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提高了 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相反的,敲低miR-26a-5p显着上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 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P<0.001)。结论及意义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2.过表达miR-26a-5p可以通过与PTEN的3’UTR结合而负性调控PTEN蛋白表达,PTEN受抑制后反向激活PI3K/AKT通路,达到抗心肌细胞凋亡目的,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通过研究miR-26a-5p具体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助于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第三章miR-26a-5p在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目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发现H/R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增高,miR-26a-5p在H/R组心肌细胞中表达下降,过表达miR-26a-5p减轻了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发现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miR-26a-5p通过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这一章中,在小鼠体内心脏实验中,我们进一步验证miR-26a-5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会有相同的影响。方法1.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C57BL/6小鼠麻醉后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后连接动物呼吸机,小鼠四肢通过电极连接到心电图仪。碘伏消毒胸前区后,第三和第四肋间行开胸手术。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距离左心耳下缘1-2mm处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进行结扎,发现明显的ST段抬高时表示结扎成功,阻断血流后30分钟,缝合线被释放,冠状动脉重新恢复血流,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成功。在假手术组中,缝线只穿过小鼠的心脏,不进行结扎。2.小鼠心肌转染:构建腺相关病毒AAV9-miRNA载体,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后,通过尾静脉注射AAV9-miRNA-26a-5p或AAV9-control构建转染模型。3.动物实验分组3.1实验一分组:1.假手术组(Shamgroup);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 group)。3.2 实验二分组:1.miRNA control+I/R 组;2.miR-26a-5pmimic+I/R组;3.inhibitor control+I/R 组;4.miR-26a-5p inhibitor+I/R 组。4.TTC-Evans blue双染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5.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动物实验中各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6.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miR-26a-5p、PTEN含量。7.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 cleaved caspase-3、PTEN、PI3K、AKT 的表达。结果1.Evans blue/TTC染色观察I/R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P=0.0058)。流式细胞学技术显示I/R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R组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是40.24%,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8.83%,差异明显。Wesetern Blot检测显示I/R组小鼠心肌cleaved 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5)。2.q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I/R组小鼠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1)。3.q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转染小鼠心肌中miR-26a-5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miR-26a-5p mimic小鼠心肌中miR-26a-5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转染miR-26a-5p inhibitor 小鼠心肌中 miR-26a-5p 含量明显降低(P<0.01)。Evans blue/TTC染色观察发现过表达miR-26a-5p显着减少了小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受抑制miR-26a-5p组小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4.qRT-PCR检测发现I/R组小鼠心肌PTEN基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8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R组心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小鼠I/R损伤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5p显着下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提高了 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反的,抑制miR-26a-5p组显着上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 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及意义1.与正常对照相比,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中,心肌细胞凋亡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升高,缺血再灌注组织中miR-26a-5p的表达明显下降;miR-26a-5p的过表达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miR-26a-5p低表达可以增加心肌凋亡来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缺血再灌注组织中PTEN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TEN 是 miR-26a-5p 的靶基因;miR-26a-5p 可以通过 PTEN/PI3K/AKT 通路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我们体内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miR-26a-5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作用和机制,为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新的治疗手段提供实验基础。

刘盼盼,安健,李晓红,尉焱[4](2020)在《远端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远端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在心导管室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病人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49例):常规行PPCI术治疗,既往无心绞痛病史,无充气加压处理;对照2组(52例):常规行PPCI术治疗,既往有心绞痛病史,无充气加压处理;观察组(36例):既往无心绞痛病史,于术前2 h内行远端肢体加压试验,之后常规行PPCI术。监测所有病人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检测3组术前与术后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术后及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结果 3组术前、术后cTnⅠ、CK-MB、NT-proBNP及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PCI术后及随访1个月、3个月及6个月LVEF及LVI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1组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缺血后适应和缺血预适应均可以减轻STEMI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及远期预后,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钟妮[5](2020)在《急诊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24小时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并对可能影响其发生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医师预测及处理RA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80例,根据术后24小时内有无发生RA将其分为RA组及非RA组;根据RA类型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组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组;并记录可能影响RA发生的因素: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前是否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否为多血管病变、有无心脏扩大、心肌梗死至行PCI治疗术的时间等。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0例AMI患者中47例发生RA,占比58.75%;性别、年龄、吸烟、有无高血脂、有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否多血管病变、心脏有无扩大、心肌梗死至PCI的时间与RA的发生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高血压、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糖尿病及与RA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39,0.003,0.001)。前壁心肌梗死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25),下壁心肌梗死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可能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可能是RA发生的保护因素;RA的发生类型可能与心梗部位有关,其中前壁心肌梗死多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多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

周桐[6](2020)在《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测定双参通脉颗粒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模后的大鼠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变化,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双参通脉颗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验证双参通脉颗粒治疗此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作用,并为临床推广此类中医药疗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制备院内中药制剂双参通脉颗粒。将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十只大鼠。其中西药组予合心爽,中药组予不同剂量的双参通脉颗粒,每日1次进行药物灌胃,其余两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两周。之后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大鼠进行造模手术,其中对照组只做开胸手术不做结扎手术,从而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从大鼠腹主动脉采集血清,分别按照VCAM-1及IL-1β的试剂盒要求,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指标含量,并用HE染色法制作心肌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1.VCAM-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用药组VCAM-1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用药组V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组VCAM-1水平下降(P<0.05);2.IL-1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用药组IL-1β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用药组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组IL-1β水平下降(P<0.05);3.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模型组大鼠细胞核肿胀变圆,心肌间质水肿,组织间隙增宽。中药组大鼠胞核未见明显肿胀,间质水肿减轻,心肌细胞排列较为致密整齐。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血清中VCAM-1及IL-1β含量明显升高;2.双参通脉颗粒能够降低大鼠血清中VCAM-1及IL-1β的水平,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剂量成正相关;3.双参通脉颗粒能保护心肌组织及细胞的结构,可能的机制是由于降低了大鼠VCAM-1及IL-1β水平。

李秋朋[7](2019)在《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是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最为紧急和危重,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AC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如何改善ACS患者的预后一直是心脏内科医生不断探索的方向。目前ACS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迅速开通罪犯血管,恢复冠脉血流。但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生开通血管后未能恢复冠脉3级血流,无法缓解甚至加重心肌缺血。研究表明,有5%50%的患者PCI术中可能出现冠脉无复流及慢血流(no-reflow/slow flow,NR/SF)。尼可地尔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类硝酸酯和ATP敏感性钾通道(adenosine triphosphate sensitive potassium,KATP)开放剂双重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已被围术期静脉使用以减少PCI术中NR/SF的发生。但是,静脉使用尼可地尔对ACS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对于ACS患者,静脉使用尼可地尔(4-12mg)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515%)、全身血管阻力(827%)及左心室舒张末压(818%)。尼可地尔对血压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静脉使用滴速的不同也容易引起血压的反复波动。另外,作为扩血管药物,静脉使用过程中约30%的患者会发生头痛的副作用。故本实验中,我们旨在研究对于ACS患者,采用更为简单、快捷、经济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方法,即术前顿服大剂量尼可地尔是否可以预防或减少PCI术中NR/SF的发生,以及其和静脉使用尼可地尔的效果比较。研究目的探究ACS患者PCI术前给予大剂量尼可地尔片剂顿服是否可预防或减少PCI术中NR/SF的发生;与围术期静脉使用尼可地尔对比,是否可以达到相似的或者更优效果;以及辅以术后常规剂量尼可地尔持续使用是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内科监护室(cardiology intensivecare unit,CCU)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A组),术前静脉使用尼可地尔12mg(B组)及术前口服尼可地尔20mg(C组)。3组均给予积极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B组及C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二天加用尼可地尔5mg,3次/日,口服6个月,平均随访半年。观察3组患者PCI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分级(TIMI flow-grading,TFG)及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croponin I,cTnI)峰值水平,随访三组患者PCI术后1月、3月及6月的心功能,观察三组患者半年内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非心因性死亡)。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TFG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术后cTFC较A组明显下降[18.07±1.609 vs.14.44±1.424 vs.14.40±1.714,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和C组术后NR/SF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30.0%vs.17.3%vs.20.0%,P<0.05],B组和C组之间NR/SF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组和C组CK-MB、cTnI峰值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CK-MB:(75.2±29.071)ng/ml vs.(63.40±17.1435)ng/ml vs.(57.07±20.712)ng/ml,P<0.05][cTnI:(28.50±9.515)ng/ml vs.(16.28±6.571)ng/ml vs.(15.92±4.764)ng/ml,P<0.05],B组和C组之间CK-MB、cTnI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月B组和C组LVEF均较对照增加[(50±10)%vs.(56±9)%vs.(57±7)%,P<0.05],LVEDV较对照组下降[(113±23)ml vs.(105±21)ml vs.(105±25)ml,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半年B组和C组MACEs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32.4%vs.10.5%vs.10.5%,P<0.05],B组和C组因慢性心力衰竭的入院率较A组降低[13.5%vs.5.2%vs.5.2%,P<0.05],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ACS患者PCI术前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可明显降低NR/SF的发生率,术后辅以常规剂量持续使用可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患者MACEs事件的发生。

张曦[8](2013)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NDLIP)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经一次尾静脉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溶液50mg/kg,造成急性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四周后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Sham组,n=16):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后,旷置;(2)I/R组(n=24):LAD实施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3)早期心肌缺血预适应组(EMIP组,n=24):心脏LAD先行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随后实施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4)NDLIP组(n=24):左后肢实施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每天一次,连续3天,第四天对心脏LAD实施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从心电图、心肌细胞损伤与坏死、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评价NDLIP延迟心脏保护作用。检测LAD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的表达;ELISA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血清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1.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损伤所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与I/R组比较,缺血期间EMIP组与NDLIP组室早(VPC)发生率分别降低50%和37.5%vs100%(P<0.01),室速(VT)发生率降低43.75%(P<0.01)和25%(P<0.05)vs62.5%,室颤(VF)发生率降低25%(P<0.01)和18.75%(P<0.05)vs25%。再灌注期间,仅I/R组个别动物发生短暂心律失常,故未作统计学处理。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再灌注末期血清CK-MB活性升高幅度降低(2657±501U/L and3607±808U/L vs6420±714U/L, P<0.01);EMIP组cTnI含量增幅下降(1.26±0.17ng/L vs2.13±0.22ng/L, P<0.01), NDLIP组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90±0.12ng/L vs2.13±0.22ng/L);心肌梗死面积缩小(18.88±6.96%and27.47±4.86%vs48.06±6.26%,P<0.01)。2.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损伤所致线粒体凋亡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心肌细胞凋亡减少(33.60±6.52%vs51.39±9.85%,P<0.05),NDLIP组虽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0.96±9.18%vs51.39±9.85%);两组虽有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的趋势但并无显着性差异(0.81±0.36and0.75±0.33vs0.70±0.28); EMIP组下调Bax表达(1.62±0.56vs1.88±0.52,P<0.05), NDLIP组虽有下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77±0.67vs1.88±0.52); EMIP组下调Caspase-3表达(0.88±0.29vs1.28±0.30,P<0.05),NDLIP组虽有下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02±0.11vs1.28±0.30)。3.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前后内皮功能的影响缺血前,与I/R组相比,EMIP组和NDLIP组血清ET-1、NO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再灌注后EMIP组血清ET-1升高程度降低(122.33±11.59ng/ml vs166.73±24.12ng/ml, P<0.01), NDLIP组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57.31±12.04ng/ml vs166.73±24.12ng/ml); EMIP组NO浓度得到保留(8.49±1.19μmol/L vs5.37±1.20μmol/L, P<0.01), NDLIP组无显着差异(6.39±1.08μmol/L vs5.37±1.20μmol/L);两组ET-1/NO比值升高程度降低(14.51±1.67and24.87±2.31vs32.64±9.48,P<0.01and P<0.05)结论:1.NDLIP明显降低DM大鼠心肌I/R所致心律失常发生率,缩小梗死面积,能明显减少I/R所致CK-MB的释出,但对cTnl的释出没有明显的作用,其抗细胞损伤与坏死的延迟保护作用强度弱于EMIP。2.NDLIP在降低DM大鼠I/R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调Bax和Caspase-3表达发面均未显示出延迟保护作用,这可能与DM病程过长有关。3.NDLIP未能增加DM大鼠基础状态下血清NO浓度。I/R后NDLIP在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保留血清NO浓度,降低ET-1升高幅度方面均未显示出延迟保护作用。这可能与DM病程过长有关。

张萍[9](2012)在《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1.1系统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通过对“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数据库的挖掘分析,研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证治规律,探索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遣方用药特点。1.3从蛋白组学、酶学、免疫组化形态学方面探索延胡索提取物干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为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提供实验依据,为延胡索提取物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2.方法2.1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web版)CMCC,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Web版),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版),万方数据库,检索至2011年2月各资料库所有可得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4(Review Manager5.1.4)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疗效,根据改良Jadad评分对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2.2数据挖掘方法利用SQL Server 2000工具对人口学资料、一般临床特点、证候、治法及方药数据进行转换、加载,利用Business Objects软件进行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需求的多维主题查询及Web多维分析;利用Oracle 10g实现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证候分布、遣方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利用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配伍规律,药物与证候之间的关系进行复杂网络分析。2.3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参松养心胶囊组、延胡索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N-BT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ELASA法测定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及其磷酸化CX43 (Phospyo-CX43, P-CX43)的蛋白含量,及免疫组化法观察CX43及P-CX43的表达位置。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延胡索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3.结果3.1系统评价结果--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Meta分析与空白对照或西药对照相比,中医药可有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减少冠心病室性早搏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dad评分表明研究质量大部分属于低质量。3.2数据挖掘结果入选了386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201例,女性185例,平均年龄70.06±10.33岁。合并病及疾病亚型主要是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绞痛、陈旧心肌梗死、糖尿病。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证候为血瘀、气虚、痰浊。患者首次使用的中药主要是茯苓、丹参、当归、半夏、麦冬、甘草、红花、川芎、桃仁、陈皮,首次使用的中药主要为补气药、活血调经药、理气药。最常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为美托洛尔、胺碘酮与慢心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较差、无效与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患者。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药物-证候复杂网络挖掘分析显示,常见证候为气虚、血瘀、痰浊,与证候对应的药物主要是丹参、茯苓、当归、麦冬、赤芍、红花、川芎、甘草、半夏、桃仁、陈皮、五味子。3.3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结果3.3.1心梗面积在梗死区面积与梗死区面积/心室总面积上,延胡索提取物小、中剂量组及美托洛尔、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均有缩小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P<0.05)。3.3.2 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P<0.01)。延胡索碱提取物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均可以明显提高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降低的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P<0.01)。3.3.3 CX43与P-CX43免疫蛋白印迹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CX43及P-CX43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5)。延胡索提取物小、中剂量组及美托洛尔、参松养心胶囊组均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降低的CX43与P-CX43的蛋白含量(P<0.05)。其中延胡索提取物中剂量组与美托洛尔组疗效相当。3.3.4各组大鼠心脏大体病理形态学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延胡索提取物治疗组及其他药物治疗组,肌纤维损伤程度减轻,大部分肌纤维完整,排列整齐,仅见局灶性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而模型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胞浆溶解,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伴玻璃样变,可见肉芽组织形成及坏死组织。3.3.5 CX43与P-CX43免疫组化结果正常组CX43与P-CX43主要分布在细胞端端连接处,即闰盘区域。而模型组,细胞结构被破坏,CX43与P-CX43表达明显降低,且出现侧边化现象明显。延胡索提取物治疗组与美托洛尔组、参松养心胶囊组,CX43与P-CX43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细胞结构损伤较模型组小,亦有侧边化现象。4.结论4.1系统评价提示中医药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有一定的疗效及安全性,但因纳入研究质量较低,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4.2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证候为血瘀、气虚、痰浊,常用中药为丹参、茯苓、当归、麦冬、赤芍、红花、川芎、甘草、半夏、桃仁、陈皮、五味子,与证候相应的中药主要为补气药、活血调经药、理气药等。4.3延胡索提取物能减少大鼠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缺血损伤,提高梗死后心肌的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和梗死后减少的CX43与P-CX43的蛋白含量,减少CX43与P-CX43侧边化现象,从而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朱学慧[10](2009)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经一次尾静脉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溶液45 mg/kg,造成急性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Sham组,n=13):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后,旷置;(2)I/R组(n=24):LAD实施30 min缺血/120 min再灌注;(3)早期心肌缺血预适应组(EMIP组,n=24):心脏LAD先行3次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随后实施30 min缺血/120 min再灌注;(4)NDLIP组(n=24):左后肢实施3次5 min缺血/5min再灌注,每天1次,连续3天,第4天对心脏LAD实施30 min缺血/120 min再灌注。从ECG、心肌细胞损伤与死亡、心肌抗氧化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及纤溶系统功能及心肌能量变化等方面评价NDLIP延迟心脏保护作用。监测LAD 30 min缺血/120 min再灌注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ECG变化;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RT-PCR法检测心肌Mn-SOD mRNA含量;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活性;ELISA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内皮素-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HPLC-紫外法检测心肌组织ATP、ADP和AMP含量并计算腺苷酸池和能荷。结果:1.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损伤所致心脏生理功能变化的影响与I/R组比较,NDLIP组I/R期间ST-段抬高幅度降低(P<0.05),EMIP组和NDLIP组室早(VPC)、室速(VT)出现时间推迟(P<0.05或P<0.01),持续时间缩短(P<0.01;P<0.05),VPC、VT和室颤(VF)发生率降低(P<0.05;P<0.01;P<0.01),对I/R期间HR和MAP变化的影响与I/R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再灌注末血清CK-MB活性升高幅度降低(P<0.01),cTnI含量增幅下降(P<0.05和P<0.01),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1),MPO活性降低(P<0.05),心肌形态学损伤减轻。EMIP和NDLIP保护作用相当。3.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0.01),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表达减少(P<0.01或P<0.05)。EMIP和NDLIP保护作用相当。4.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心肌T-SOD(P<0.01)、Mn-SOD(P<0.01)、GSH-PX(P<0.01)活力增强,Mn-SOD mRNA表达增加(P<0.01),XOD活性(P<0.01)和MDA含量(P<0.01)降低。EMIP和NDLIP保护作用相当。5.NDLIP对大鼠DM心肌I/R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缺血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血清NO浓度升高(P<0.05),ET-1/NO比值降低(P<0.05)。再灌注后,EMIP组和NDLIP组血清ET-1升高程度降低(P<0.01),NO浓度得到保留(P<0.05和P<0.01),ET-1/NO比值升高程度降低(P<0.01)。EMIP和NDLIP保护作用相当。6.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前后纤溶因子的影响缺血前,各组血清t-PA和PAI-1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再灌注后,各组血清t-PA含量与缺血前比较亦无显着差异。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再灌注后血清PAI-1的升高程度显着降低(P<0.05)。7.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能量状态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I/R后心肌ATP、ADP、AMP和TAN含量明显增加(P<0.01;P<0.01和P<0.05;P<0.05;P<0.01),ECP显着提高(P<0.05),各组间AMP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1.NDLIP明显降低DM大鼠心肌I/R所致ST-段抬高幅度,推迟缺血期VPC、VT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具有延迟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保护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MAP和HR变化无影响。2.NDLIP能减少DM大鼠心肌I/R所致CK-MB和cTnI释出,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形态学损伤,其抗细胞损伤与坏死的延迟保护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机制可能与降低MPO活力有关。3.NDLIP能减少DM大鼠I/R后心肌细胞凋亡,下调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抗细胞凋亡的延迟保护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这可能是其限制心肌梗死面积的延迟相心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4.NDLIP能增强DM大鼠I/R心肌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过氧化损伤,此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5.NDLIP能增加DM大鼠基础状态下的血清NO浓度,使ET-1与NO之间的平衡向NO移动。I/R后,NDLIP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保留血清NO浓度,降低ET-1升高幅度,使ET-1与NO之间的平衡接近正常,其保护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6.NDLIP对DM大鼠基础状态下的血清PAI-1含量和I/R前后t-PA的含量均无影响,但能降低I/R后血清PAI-1的增加程度,可能是其延迟心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其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7.NDLIP能增加DM大鼠I/R后心肌磷酸腺苷含量,提高组织能荷,其作用强度与EMIP相当。

二、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远隔缺血训练对冠心病血管新生、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预适应心脏保护效应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远隔缺血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羟基红花黄色素A调控AMPK/NLRP3通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引言
    参考文献
实验流程图
第一章 五种红花黄酮对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H9c2心肌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2.2 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处理
        2.3 实验分组
        2.3.1 五种红花黄酮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
        2.3.2 五种红花黄酮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2.4 MTT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五种红花黄酮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3.2 五种红花黄酮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3.2.1 HSYA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3.2.2 AHSYB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3.2.3 圣草酚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3.2.4 芹菜素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3.2.5 山奈酚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SYA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大鼠M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
        2.2 药物配制与给药
        2.3 心肌梗死面积检测
        2.4 心肌酶检测
        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
        2.6 组织病理学检测及免疫组化分析
        2.7 心肌细胞凋亡测定
        2.8 蛋白质印迹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HSYA对大鼠MIRI保护作用
        3.1.1 HSYA对大鼠MIRI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3.1.2 HSYA对MIRI大鼠心肌酶的影响
        3.1.3 HSYA对MIRI大鼠心肌形态学影响
        3.2 HSYA对I/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保护作用
        3.2.1 TUNEL法评价HSYA对I/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保护作用
        3.2.2 HSYA对I/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3.3 HSYA对I/R大鼠心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HSYA对I/R大鼠心肌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
        3.5 HSYA激活I/R大鼠心肌自噬作用
        3.6 HSYA调控I/R大鼠心肌AMPK/mTOR信号通路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SYA通过AMPK/ NLRP3信号通路对H/R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H9c2心肌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2.2 H9c2心肌细胞H/R处理
        2.3 自噬双标慢病毒(RFP-GFP-LC3) H9c2细胞稳定细胞系构建
        2.4 实验分组
        2.5 MT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
        2.6 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的测定
        2.7 线粒体膜电位(ΔΨm)测定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2.9 caspase-1活性分析
        2.10 caspase-3活性分析
        2.11 蛋白质印迹分析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HSYA对H/R损伤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HSYA对H/R诱导损伤H9c2心肌细胞LDH漏出的影响
        3.3 HSYA抑制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
        3.4 HSYA抑制H/R诱导H9c2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
        3.5 HSYA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抑制H/R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
        3.6 HSYA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诱导自噬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
第五章 创新点
文献综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红花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miR-26a-5p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章 miR-26a-5p调控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章 miR-26a-5p在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全文

(4)远端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3组cTnI、CK-MB、NT-proBNP、CK值比较
    2.2 3组PCI术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及6个月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3组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5)急诊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背景介绍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
        2.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2.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 NR/SF的临床认识、发病机制及目前的处理方法
        3.1 NR/SF的临床认识
        3.2 NR/SF的发病机制
        3.3 NR/SF目前的处理方法
    4 尼可地尔
        4.1 尼可地尔的药代动力学
        4.2 尼可地尔的药理作用
        4.3 尼可地尔的临床研究
    5 讨论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具体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相关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对比
    3.2 三组患者介入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3.3 PCI术后TFG
    3.4 PCI术后c TFC
    3.5 PCI术后NR/SF的发生情况
    3.6 三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3.7 三组患者CK-MB及 c Tn I峰值水平
    3.8 三组患者术后1 月、3 月及半年的心脏超声检查
    3.9 术后半年的MACEs事件
    3.10 随访丢失率
4 讨论
    4.1 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章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线粒体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缝隙连接蛋白43与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延胡索碱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遣方用药规律挖掘
    研究背景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理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一 延胡索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梗面积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二 延胡索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肌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办法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延胡索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肌CX43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Western Blot实验
        4. 免疫组化及HE染色实验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10)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脏生理功能变化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四、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五、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六、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后纤溶因子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七、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能量状态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糖尿病时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信号级联的改变及心脏保护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远隔缺血训练对冠心病血管新生、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D]. 李宇炀.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羟基红花黄色素A调控AMPK/NLRP3通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 叶景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D]. 邢小卫. 山东大学, 2020(08)
  • [4]远端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J]. 刘盼盼,安健,李晓红,尉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9)
  • [5]急诊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D]. 钟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D]. 周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评价[D]. 李秋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曦.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延胡索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理研究[D]. 张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10]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朱学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心肌缺血预处理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