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

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

一、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敦磊[1](2021)在《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固废无序堆存、天然矿石盲目开采以及二氧化碳超标排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水泥绿色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两大热点问题。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利用工业固废制备新型低碳水泥成为解决两大热点问题的共同利益出发点。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SAC)因性能良好、生产能耗低、CO2排放少且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较低,故在新型低碳水泥的研发中备受青睐。目前可用来制备HBSAC的固废越来越多样,如粉煤灰、尾矿、煤矸石等铝硅质材料,脱硫石膏、磷石膏、固硫灰渣等钙硫质材料;但是,这些固废在HBSAC中的利用多以单一取代某种天然原料为主,而且在水泥制备中的固废利用率较低,通常仅为30%~40%。为了实现固废在水泥行业的多样化、减量化消纳,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66)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ZR2017ZC0737)的资助下,研发了一种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熟料无需添加石膏的固废基HBSAC,并采用宏观试验研究与微观结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制备理论、水化性能以及性能提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以石油焦灰渣、粉煤灰、电石渣和铝矾土为原料,在C4A3———S——-C2S-C4AF三元体系的HBSAC熟料矿物组成中引入Ca SO4成分,一次烧制含Ca SO4成分的固废基HBSAC。通过研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对固废基HBSAC烧成的影响,确定了该种水泥的最佳煅烧制度;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固废基HBSAC的矿物组成,验证了生料配比与煅烧制度的合理性;通过研究不同配料方案下煅烧温度、矿物形貌以及易磨性的变化,确定了矿物组成变化对水泥烧成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天然原料和固废原料制备HBSAC时的原料消耗和成本情况,分析了固废基HBSAC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性。研究表明,以石油焦灰渣、粉煤灰、电石渣和铝矾土一次烧成含Ca SO4成分的固废基HBSAC完全可行;固废基HBSAC的最佳煅烧制度为煅烧温度1300℃、保温时间30min、冷却方式采用快冷;固废基HBSAC的实际矿物组成为C4A3-xFx———S——、β-C2S和Ca SO4新三元体系,Fe元素未与Al、Ca元素结合生成预期矿物C4AF,而是固溶于C4A3———S——形成了C4A3-xFx———S——(x=0.15);在最佳煅烧制度下制备的固废基HBSAC主要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的实际含量与设计含量存在一定的误差,但误差均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矿物组成变化不会影响固废基HBSAC的最佳煅烧温度,但随着残留Ca SO4设计含量的增加,生料的易烧性变差,熟料矿物晶体颗粒间的界限逐渐变模糊,晶粒尺寸变小,黏连性增强,熟料的粉磨难度加大;采用石油焦灰渣等多种固废制备含残留Ca SO4成分的HBSAC,固废利用率可达到85%,能够节省大量的天然原料,特别是石灰石和石膏,具有显着的环境效应和良好的经济性。(2)对比分析了固废基HBSAC与市售42.5级水泥OPC、SAC以及HBSAC在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水化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在物理性能方面,其标准稠度用水量明显大于3种市售水泥,凝结时间与HBSAC接近;在力学性能方面,其抗压强度在早期、后期均表现出显着的优势,但抗折强度在水化后期增长不显着;在耐久性能方面,其抗干缩性能优异,与HBSAC、SAC基本一致,明显好于OPC,且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较好,与SAC接近;在水化特性方面,其水化放热晚于SAC、HBSAC,在水化3d时累积放热量与OPC、SAC基本持平,但高于HBSAC接近30%,其水化产物主要为AFt和凝胶,呈现低碱特性,其硬化浆体的孔结构与SAC接近,明显差于OPC。探讨了固废基HBSAC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成功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超轻泡沫混凝土。(3)通过研究残留石膏与后掺石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残留石膏和后掺石膏的作用效果,建立了含残留石膏固废基HBSAC的水化模型,提出了残留石膏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残留石膏含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残留石膏的最佳设计含量。结果表明,相比后掺石膏,残留石膏提高了标准稠度用水量、延长了凝结时间,削弱了早期强度、提高了后期强度,延缓了水化放热、提高了3d累积放热量;不同于后掺石膏固废基HBSAC,含残留石膏固废基HBSAC的水化模型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残留石膏所处的位置及水化产物形成的位置等方面;不同于后掺石膏,残留石膏的作用机制也发生改变,其在水泥颗粒的表层和内部均可参与水化作用,水泥颗粒内核的水化反应由传统的离子迁移控制转变为水分迁移控制,水化程度更高;残留石膏含量是影响固废基HBSAC性能的重要因素,综合强度、水化热等多方面性能的分析,残留石膏的设计含量以15%为宜。(4)基于固废基HBSAC建立了固废基HBSAC-硅酸盐水泥、固废基HBSAC-纳米二氧化硅、固废基HBSAC-电石渣3种复合胶凝材料体系,通过研究硅酸盐水泥、纳米二氧化硅、电石渣3种改性材料掺量变化对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物理、力学等性能的影响,评估了3种改性材料对固废基HBSAC性能提升的效果;结合水化热、水化产物等水化特性的分析,探明了硅酸盐水泥、纳米二氧化硅、电石渣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电石渣的效果最显着,其次为纳米二氧化硅,硅酸盐水泥的效果不佳;电石渣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在于促进AH3向AFt转化来提高早期强度、延缓C4A3———S——的水化来发展后期强度;纳米二氧化硅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在于发挥晶核效应促进水化反应、发挥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改善硬化浆体的孔结构;硅酸盐水泥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在于减少了硫铝酸盐矿物的比例以致削弱了早期水化作用,改变了水化产物的组成以致弱化了AFt骨架和凝胶填充的共同作用,延缓了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从而增强了后期水化作用。

赵立文[2](2021)在《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石渣年排放量大,综合利用率不足40%,大量堆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电石渣中钙质资源丰富,是代替石灰石作脱硫剂的良好原料。本文针对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应用于湿法脱硫过程,二者消溶特性和反应活性显着不同易造成石膏氧化结晶不完全、含水量较高的问题,系统开展了电石渣与石灰石的组成、消溶活性以及脱硫氧化特性的对比研究,明确了电石渣中杂质在电石渣消溶和二水硫酸钙氧化结晶过程的作用机制,优化并确定了电石渣脱硫及石膏氧化过程的最优工艺条件。相关结论为电石渣的除杂利用和脱硫工艺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系统开展了不同工艺及杂质含量条件下,电石渣脱硫剂消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电石渣中钙组分比石灰石高出5.07个百分点,且比表面积大、溶解度高,易形成强碱性浆液;降低p H值和电石渣粒度、增大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均有利于电石渣的溶解,优化条件下电石渣消溶率比石灰石高29.26%。对电石渣消溶过程的液相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电石渣消溶过程中有钠、硅、铝、镁、铁等杂质浸出,其中硅对消溶基本无影响;钠、镁可以促进电石渣的消溶;铝、铁则阻碍其消溶。(2)利用双膜理论对脱硫传质过程进行分析,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两种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脱硫剂溶解到脱硫的控制点不同,在SO2浓度低于1000 mg/m3时,石灰石溶解是脱硫控速步骤;高于1000 mg/m3时,电石渣中氢氧化钙溶解是脱硫的控速步骤,且传质效率高于石灰石,适合处理SO2浓度较高烟气;优化条件下电石渣、石灰石两种脱硫剂的脱硫率分别为98.15%、95.53%,在脱硫过程中电石渣浆液消耗量仅为石灰石的一半。(3)考察了电石渣基CaSO3在不同工艺条件的氧化结晶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亚硫酸钙浓度、初始p H值较低时,且在较高的温度、曝气量时脱硫石膏粒度大、含水率低、纯度高以及形貌均匀。通过模拟添加杂质考察了杂质对亚硫酸钙氧化过程的影响,其中镁、硅、铁能促进石膏氧化,钠、铝则表现出抑制作用,采用SEM对产物分析,发现硅、铁、钠对氧化产物形貌影响较小,而铝、镁对氧化产物微观形貌影响显着,综合分析得到铁、硅的存在可以使氧化反应更为彻底。

董文伟[3](2020)在《1000 MW燃煤发电机组碱渣脱硫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碱渣是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物,开发其高附加值利用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针对碱渣作为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脱硫剂进行应用开发,在某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的烟气脱硫装置系统中进行了碱渣完全替代石灰石脱硫的首次工业化试验;基于与石灰石脱硫的比较,研究并评价了碱渣脱硫的性能及其影响。试验验证了在大型燃煤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碱渣能够完全替代石灰石脱硫;碱渣脱硫可提升烟气脱硫的脱硫效率,实现超低排放,对副产品石膏品质几乎没有影响;碱渣替代石灰石作为脱硫剂,可保证可靠供应,且具有廉价、节电和对高硫煤适应性好等优势,能够实现以废治废,具有显着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李畅[4](2020)在《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铜尾矿是指铜矿石经过采选后剩余的固体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可再利用物质。对铜尾矿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西省某地铜尾矿中SiO2的含量较高,可用于代替硅质原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进行研究,为了使铜尾矿资源化技术更加绿色环保,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对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过程进行分析评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对江西省某地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水泥熟料、蒸压加气混凝土和泡沫微晶保温材料过程进行现场调研和实际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LCA基础数据库CLCD(Chinese Reference Life Cycle Database)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在eFootprint在线系统上对铜尾矿复合建筑材料和普通建筑材料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通过量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影响累计贡献值等,对比分析两者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指标值的大小,确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阶段和环境类别,明确铜尾矿资源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相比,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初级能源消耗PED(Primary Energy Demand)降幅最高达10.25%。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煤粉制备过程对PED值贡献最大,占总PED的80.04%;铁粉制备和自来水过程对水资源消耗WU(Water Use)贡献较大,分别占总WU的45.05%和30.77%;熟料煅烧阶段对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贡献最大,占总GWP的89.31%。以上这几个过程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点环节。此外,铜尾矿替代粘土用于水泥熟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ET(Ecological Toxicity)、人体毒性-致癌/非致癌HT-cancer/non cancer(Human Toxicity)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7%。与传统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相比,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GWP降幅最高达19.51%。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蒸压养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水蒸汽和天然气,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GWP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57.31%、51.37%和38.30%。此外,铜尾矿替代35%的砂和10%的水泥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既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4.5%,人体毒性值削减了5.6%。与普通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相比,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WU降幅最高达70.35%。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WU>PED>GWP:硼砂属于高纯物质,其上游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GWP、PED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75.33%、70.07%和39.38%。此外,铜尾矿替代石英砂和铝土矿用于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29.3%,人体毒性值削减了25.85%。

范紫瑄[5](2020)在《造纸白泥替代石灰石用于湿法脱硫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宋强[6](2020)在《镁元素在硅酸盐熟料和水泥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高镁石灰石资源高效利用是硅酸盐水泥熟料化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水泥工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考察了石灰岩中白云石结晶状态、分布形式与熟料中方镁石赋存状态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熟料中方镁石结晶生长过程,晶体尺寸分布规律和方镁石矿巢形成原因;研究了MgO对铝相、铁相晶型和含量的作用规律;揭示了水化产物中水化硅酸镁(M-S-H)的存在形式;表征了用低活性MgO制备的M-S-H和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 LDHs)的结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Mg2+在水泥中赋存形式的认识,对解决高镁石灰石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对不同MgO含量的水泥熟料用石灰岩的背散射电子图像(BSE)分析表明:石灰岩中的白云石以分散和聚集两种方式分布,粒径范围从泥晶到巨晶。分散分布的白云石多呈平直晶面斑状晶。(2)对11种工业熟料的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照片(OM)、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BSE分析表明:熟料中MgO含量小于2.0%时,其方镁石含量变化不大,超过2.0%后,方镁石含量随着Mg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工业熟料中的方镁石析晶首先形成片状、板状,在生长空间充裕的情况下可形成八面体自形晶,生长空间受限时也可形成半自形晶或他形晶。方镁石晶粒尺寸主要分布在1μm~6.5μm之间,其中2.5μm~3.0μm之间晶体最多,最大粒径可达40μm。集中分布的方镁石矿巢多呈椭圆形,高纯度大颗粒白云石是导致熟料中方镁石矿巢集中分布的原因。(3)对3种不同煅烧制度合成的2种不同配比的典型高镁熟料,以及15个不同MgO掺量的铝相和铁相的XRD结合Rietveld结构精修和BSE分析表明:方镁石晶体尺寸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和煅烧温度提高而增加,晶体自形程度提高,他形晶或无定型MgO逐渐转变为自形晶和半自形晶,最可几粒径朝大尺寸方向移动。固溶于熟料铁相和铝相中的方镁石发生聚集,连生,晶体长大。同时,随着MgO含量增加,合成铝相中的C12A7有所增加,高铁铝相中的C4AF衍射峰逐渐增强。提高煅烧温度有利于MgO固溶于熟料玻璃相中,熟料中的方镁石含量明显降低。(4)11种工业熟料制备的水泥微分热重(DTG)和SEM分析表明,7 d和28 d时,20℃养护样品Mg(OH)2含量均为80℃养护样品中Mg(OH)2的40%左右。相同水化条件下方镁石早期水化速度较快,方镁石后期水化主要受离子扩散控制,水化速度下降。方镁石早期水化形成的Mg(OH)2呈六方片状或边缘不规则的片状晶体。随着水化进行,Mg(OH)2晶体沿c轴方向生长速度比a轴方向快,晶体厚度增加,多层状、块状或板状。Ca(OH)2附近是Mg(OH)2生成的富集区,这部分Mg(OH)2与Ca(OH)2共同发生碳化,碳化产物为CaMg(CO3)2晶体。(5)对高镁水泥中富镁区域的SEM和能谱(EDAX)分析表明,Mg2+可替代C-S-H中的Ca2+形成M-S-H和水化硅酸钙镁。从熟料中引入的Mg2+可形成Mg-Al LDHs,生成的Mg-Al LDHs的Mg:Al摩尔比约为2和3。(6)通过XRD,热重(TG),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表征了不同活性MgO制备的M-S-H和Mg-Al LDHs。结果表明,50℃左右水浴养护有利于M-S-H的形成,过高或较低的温度则会降低M-S-H的形成速度。但提高养护温度,M-S-H硅氧四面体的聚合程度会提高,Q2硅氧四面体转变为Q3硅氧四面体。MgO活性和养护温度的提高都会加速Mg-Al LDHs的形成。(7)MgO含量超过3.0%的熟料,方镁石含量与水泥浆体体积变形有很好的相关性。方镁石含量越高的水泥在干燥和水浴环境中具有更小收缩和更大的膨胀。

杨丽君[7](2020)在《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泥窑烟气的治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除了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SO2)外,氯化氢(HCl)等酸性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干法脱硫和脱氯由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SO2和HCl脱除方法。脱硫剂是干法脱硫技术的关键,尽管常见的石灰石脱硫剂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但石灰石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脱硫成本。白泥是氨碱厂产生的碱性废渣,大量白泥堆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使白泥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将白泥应用到脱硫中既减少了白泥造成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脱硫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本研究针对山东潍坊某氨碱厂提供的碱渣白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过滤前后的白泥及滤液进行了 XRF、XRD及热重等分析,确定了白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CaCl2,SiO2,NaCl,Mg(OH)2及少量Fe2O3等。然后探究了白泥的脱硫性能,并用NaOH对白泥进行调质。经NaOH调质后的白泥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当白泥和NaOH的质量比为30/1时脱硫活性最佳。对脱硫前后的调质白泥进行XRD分析,发现调质白泥脱硫后的成分主要为CaSO4,原位红外也证实了硫酸根的存在。进一步研究温度对调质后白泥脱硫活性的影响,脱硫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脱硫温度为420℃时脱硫活性最佳。最后研究了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发现NO、O2、水蒸气和HCl气体均能提高调质白泥的脱硫效率,且两种及两种以上气体共同存在时脱硫效果更好,当四种气体同时存在时脱硫效果最佳。

焦鹏[8](2020)在《煤制油炉渣充填体配比试验及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资源现状是“富煤,贫油”,为保证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煤制油成为我国资源战略的一个趋势,煤制油可以解决我国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现状,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但是随着煤制油项目的扩大,煤制油后产生的废渣占用场地,并且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如何无害化利用煤制油炉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潞安集团煤制油炉渣为背景,试验利用煤制油炉渣替代传统混凝土中的石灰石和砂子进行新型炉渣巷旁充填材料的开发。研究了不同炉渣替代砂子、石灰石的比例,分析了不同比例混凝土的坍落度、初凝时间和单轴抗压强度。以常村煤矿为工程背景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等方法对煤制油炉渣混凝土巷旁充填体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沿空留巷回采期间的动压影响,分析基本顶在不同回采期间的活动规律,根据巷旁充填体支护阻力的计算方法,结合常村矿实际工程背景,计算了巷旁支护阻力和充填体的宽度。(2)针对煤制油产生的废渣处理和巷旁充填成本的问题,进行了炉渣替代石灰石和砂子的试验,并针对此巷旁充填体可泵性能和早期强度低等问题进行了试验,最终得出了不同水灰比、替代率条件下的材料强度可以达到C25、C30、C35混凝土级别炉渣充填材料。(3)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常村煤矿并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验证了煤制油炉渣作为巷旁充填体材料的可行性,并依据锚杆索支护理论提出了补强加固方案,经模拟该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论文包含图32幅,表21个,参考文献83篇。

王瀚[9](2020)在《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渣、粉煤灰等辅助胶凝材料已成为现代商品混凝土的重要组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本课题将石灰石粉作为辅助胶凝材料替代部分水泥,并使用尾矿混合砂替代天然河砂,进一步提高固废综合利用率。通过对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基本力学性能、抗碳化性能、抗冻融性能、界面过渡区及水化产物这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探索了尾矿混合砂、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复合石灰石粉辅助胶凝体系和尾矿混合砂在混凝土中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与创新成果如下:(1)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良好,坍落度与坍落度损失基本满足泵送混凝土的要求。使用尾矿混合砂替代天然河砂,混凝土拌合物有轻微泌水现象,加入辅助胶凝材料后,拌合物初始坍落度提高11.8%,保水性与粘聚性良好,坍落度损失显着降低。拌合物的初始坍落度随着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揭示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尾矿混合砂的掺入能够提升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提升幅度约为10%,辅助胶凝材料的加入会使得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大幅下降,但在后期强度迅速上升,随着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先略微增加随后下降,而随着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的增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混凝土劈裂抗拉与抗折强度也表现出类似规律。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强度随龄期及石灰石粉含(掺)量发展的二参数预测模型。(3)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与抗冻性能劣化规律。采用尾矿混合砂替代天然河砂后,混凝土抗碳化与抗冻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混凝土各龄期碳化深度与冻融循环质量损失随着辅助胶凝材料的加入而增大。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为10%时,混凝土抗碳化与抗冻性能最好,继续增大石灰石粉掺量,抗碳化与抗冻性能下降。混凝土抗碳化与抗冻性能随着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强,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碳化深度随碳化龄期及石灰石粉含(掺)量发展的二参数预测模型。(4)明确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形貌与水化产物组成。尾矿混合砂与水泥浆体的界面粘结强度更高,辅助胶凝材料的掺入能缓解界面过渡区水胶比偏高的问题。随着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界面连接处更易出现裂隙与不密实孔洞,水化产物中钙矾石(AFt)的含量明显提高,Ca(OH)2生成量显着下降。随着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实际水胶比降低,钙矾石(AFt)的含量有所提高,胶凝体系的密实程度提高。(5)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理。尾矿混合砂加强了混凝土的大中心质效应,提升了界面过渡区的匀质性,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抗碳化、抗冻性能得到了提升。辅助胶凝材料使得混凝土中的负中心质(孔隙)的数量增多,混凝土性能降低。石灰石粉掺量处于5%~10%时,良好的颗粒级配优化了混凝土的中心质网络框架,提升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继续增大,界面过渡区成为薄弱环节,混凝土孔隙率提高,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显着降低。增大机制砂石灰石粉含量,有利于加强次中心质效应及微中心质效应,提高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6)验证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从原材获取、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四个方面对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原材获取简单易行,工作性能满足泵送要求,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为5%,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为10%时,混凝土各项性能接近普通混凝土,每立方成本较普通混凝土降低了19.7%。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为5%、机制砂石灰石粉含量为20%时,混凝土各项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每立方成本较普通混凝土降低了17.9%。该论文有图71幅,表36个,参考文献122篇。

向妮[10](2019)在《基于能值的水泥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水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之一,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水泥。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水泥产量从2005年的10.7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23.6亿吨,年增长率为8.23%。2014年,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球水泥产量的60%。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来看,它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水泥部门消耗了全球工业总能源使用量的10-15%。由于水泥工业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这将加速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同时,水泥生产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如水泥生产排放占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和工业燃料使用量的7%。因此,水泥行业的环境可持续性备受关注。在多种工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中,能值分析由于考虑了环境的贡献、各种输入的质量差异,因此它对工业系统绩效的评价更加全面。结合水泥生产系统的特点,首先通过稀释法,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法和生态累积exergy消费(ECEC)法对环境排放影响进行能值量化,然后将环境排放的影响整合进经典的能值分析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值的综合评价方法及相关指标来评价水泥生产的综合绩效。作为案例,论文利用提出的方法和指标对两个水泥生产企业(案例1:没有余热发电系统;案例2:实施了余热发电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能值流分析可知,案例1中当地的可更新输入(R),当地的不可更新输入(N),购买的可更新输入(FR),购买的不可更新输入(FN)分别占总能值输入的0.03%,56.34%,25.82%,和17.81%。输入占比最大的是石灰石。在案例2中当地的可更新输入(R),当地的不可更新输入(N),购买的可更新输入(FR),购买的不可更新输入(FN)分别占总能值输入的0.01%,42.19%,36.84%,和20.96%。输入占比最大的是石灰石。(2)从污染物排放影响来看,案例1污染物排放影响的总能值是1.07E+19sej/yr,能值损失和生态服务分别占了97.44%和2.56%。其中,37.30%的能值损失来自NOx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案例2污染物排放影响的总能值是3.10E+19sej/yr,能值损失和生态服务分别占了99.06%和0.94%。其中,35.34%的能值损失来自NOx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基于12.00E+24 seJ/a这一能值基准,案例1的单位能值是2.84E+15 sej/t,案例2的单位能值是2.90E+15 sej/t。这说明,案例2的生产效率稍低于案例1。(4)案例1和案例2的能值交换比分别是9.60和7.46,这说明其他购买者从这两家企业购买水泥时,会获得利益,由于水泥产品价格过低,这种情况可能会加速相关原材料(特别是石灰石)和化石能源的枯竭。(5)案例1改进的能值产出率,改进的环境负载率和改进的能值可持续指数分别是9.39,2.87和3.27,案例2对应的三个能值指标分别是11.03,1.71和6.44。从能值指标值可知,与案例1相比,案例2有较高的经济利益或竞争能力,较低的环境压力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境可持续性,论文提出了如下建议:(1)进一步提高废弃物替代矿物原料或化石能源的比例;(2)推广余热回收发电技术;(3)适当提高水泥产品的价格;(4)加快水泥行业技术创新。

二、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简介
        1.2.1 熟料矿物组成
        1.2.2 制备工艺
        1.2.3 水化反应
    1.3 固废在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中的应用
        1.3.1 铝硅质固废原料的应用
        1.3.2 钙硫质固废原料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固废原材料
        2.1.2 其他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宏观测试
        2.3.2 微观测试
第3章 固废基HBSAC的制备基础理论研究
    3.1 制备流程
    3.2 配料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步骤
        3.2.3 配料方案
    3.3 煅烧制度
        3.3.1 煅烧温度
        3.3.2 保温时间
        3.3.3 冷却方式
    3.4 物相定性与定量分析
        3.4.1 物相定性分析
        3.4.2 物相定量分析
    3.5 矿物组成变化对固废基HBSAC制备的影响
        3.5.1 对煅烧温度的影响
        3.5.2 对矿物形貌的影响
        3.5.3 对易磨性的影响
    3.6 环境效应分析
    3.7 经济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废基HBSAC的水化性能研究
    4.1 物理性能
    4.2 力学性能
    4.3 耐久性能
        4.3.1 干缩性能
        4.3.2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4.4 水化特性
        4.4.1 水化热
        4.4.2 水化产物
        4.4.3 孔结构
    4.5 应用举例
        4.5.1 试验方案设计
        4.5.2 样品制备流程
        4.5.3 样品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废基HBSAC中残留石膏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1.1 不同石膏种类固废基HBSAC试验方案
        5.1.2 不同残留石膏含量固废基HBSAC试验方案
    5.2 残留石膏与后掺石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
        5.2.1 物理性能
        5.2.2 力学性能
        5.2.3 水化特性
    5.3 残留石膏作用机制的提出
    5.4 残留石膏含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
        5.4.1 物理性能
        5.4.2 力学性能
        5.4.3 水化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固废基HBSAC的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研究
    6.1 固废基HBSAC-硅酸盐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
        6.1.1 物理性能
        6.1.2 力学性能
        6.1.3 干缩性能
        6.1.4 水化特性
        6.1.5 工作性能
    6.2 固废基HBSAC-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胶凝材料体系
        6.2.1 物理性能
        6.2.2 力学性能
        6.2.3 水化特性
    6.3 固废基HBSAC-电石渣复合胶凝材料体系
        6.3.1 物理性能
        6.3.2 力学性能
        6.3.3 水化特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2)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石渣产生与资源化利用
        1.1.1 电石渣的来源
        1.1.2 电石渣资源化利用
    1.2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2.1 石灰石-石膏法
        1.2.2 镁基增强石灰法
        1.2.3 海水法
        1.2.4 双碱法
        1.2.5 氨法
    1.3 电石渣湿法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装置
        2.3.1 脱硫剂消溶特性的考察
        2.3.2 脱硫剂脱硫性能的考察
        2.3.3 脱硫石膏氧化结晶的考察
    2.4 分析方法
        2.4.1 元素组成测试
        2.4.2 样品晶型测试
        2.4.3 固体样品粒度分析
        2.4.4 热效应测试
        2.4.5 氮气吸脱附分析
        2.4.6 阴离子含量测定
        2.4.7 阳离子含量测定
        2.4.8 微观形貌分析
第三章 电石渣消溶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脱硫剂表征
        3.2.2 电石渣消溶工艺条件及动力学研究
        3.2.3 杂质离子对消溶的影响规律
        3.2.4 电石渣与石灰石消溶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石渣的脱硫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脱硫原理及传质过程
        4.2.2 电石渣浆液脱除SO_2工艺条件研究
        4.2.3 Plackett-Burman实验
        4.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水亚硫酸钙氧化结晶过程研究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二水硫酸钙结晶工艺条件研究
        5.2.2 杂质离子对二水硫酸钙氧化结晶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1000 MW燃煤发电机组碱渣脱硫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脱硫碱渣浆液的生产及其品质
2 试验过程及结果
3 试验过程中样品的化学分析
    3.1 碱渣与石灰石的差异
    3.2 吸收塔(大塔)内浆液特性
    3.3 脱硫石膏特性
4 碱渣对脱硫系统运行的影响
    4.1 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4.2 对脱硫副产品石膏品质的影响
    4.3 对石膏脱水系统的影响
    4.4 对供浆系统的影响
    4.5 对废水系统的影响
    4.6 对系统腐蚀、磨损、结垢等的影响
    4.7 对脱硫经济性的影响
5 结论

(4)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尾矿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1.2.1 尾矿的产生
        1.2.2 尾矿对环境的影响
        1.2.2.1 大气污染
        1.2.2.2 水体污染
        1.2.2.3 土壤污染
        1.2.2.4 地质灾害
    1.3 尾矿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方法
        1.3.1 作为原料再选
        1.3.2 提取有价金属
        1.3.3 用于矿坑回填
        1.3.4 制作土壤肥料
        1.3.5 生产建筑材料
    1.4 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产生的环境问题
    1.5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1.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1.5.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1.6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应用
    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2 生命周期评价的内容
        2.2.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2.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2.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2.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简介
第三章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3.1 铜尾矿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分析
    3.2 目标与范围定义
        3.2.1 目标定义
        3.2.2 范围定义
        3.2.2.1 系统边界
        3.2.2.2 数据取舍原则
        3.2.2.3 环境影响类型
        3.2.2.4 数据质量要求
        3.2.2.5 软件与数据库
    3.3 清单分析
    3.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3.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3.4.1.1.2 清单分析
        3.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2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3.5 生命周期解释
        3.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3.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3.6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4.1 铜尾矿用于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可行性分析
    4.2 目标与范围定义
        4.2.1 目标定义
        4.2.2 范围定义
        4.2.2.1 系统边界
        4.2.2.2 取舍原则
        4.2.2.3 环境影响类型
        4.2.2.4 数据质量要求
        4.2.2.5 软件与数据库
    4.3 清单分析
    4.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4.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4.4.1.1.2 清单分析
        4.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2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4.5 生命周期解释
        4.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4.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6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5.1 铜尾矿用于生产泡沫微晶保温材料可行性分析
    5.2 目标与范围定义
        5.2.1 目标定义
        5.2.2 范围定义
        5.2.2.1 系统边界
        5.2.2.2 取舍原则
        5.2.2.3 环境影响类型
        5.2.2.4 数据质量要求
        5.2.2.5 软件与数据库
    5.3 清单分析
    5.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5.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5.4.1.1.2 清单分析
        5.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2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5.5 生命周期解释
        5.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5.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6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镁元素在硅酸盐熟料和水泥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料组成对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水化膨胀的影响
        1.2.2 煅烧制度对熟料中MgO存在状态和方镁石膨胀的影响
        1.2.3 MgO对水泥熟料矿物相含量和强度的影响
        1.2.4 MgO-SiO_2-H-2O胶凝体系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 原料
        2.1.1 高镁石灰石原料
        2.1.2 工业熟料和石膏
        2.1.3 铝土矿和硅灰
        2.1.4 化学试剂
    2.2 试样的制备
        2.2.1 合成熟料的烧成
        2.2.2 自制铝相和铁相的烧成
        2.2.3 XRD内标法基准熟料的烧成
        2.2.4 SO_3和F~-掺杂实验
        2.2.5 不同活性MgO制备水化硅酸镁(M-S-H)
        2.2.6 不同活性MgO制备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 LDHs)
    2.3 分析试样的处理和养护
        2.3.1 显微观察样品的处理
        2.3.2 水泥净浆试样的养护
    2.4 水泥胶砂收缩实验
    2.5 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参数
        2.5.1 X射线衍射
        2.5.2 热分析
        2.5.3 红外光谱
        2.5.4 核磁共振
        2.5.5 扫描电镜
        2.5.6 富镁相确定过程
3 镁元素在石灰石原料及工业硅酸盐熟料中的赋存状态
    3.1 高镁石灰石中白云石的赋存状态
    3.2 MgO对熟料中A矿晶型和中间相含量的影响
    3.3 熟料中方镁石矿物的光学显微特征
    3.4 熟料断面中方镁石的SEM图像分析
    3.5 C11熟料抛光样品的元素面扫描分析和BSE图像分析
    3.6 C11熟料中方镁石的晶粒粒度
    3.7 C10熟料的BSE图像分析
    3.8 C10熟料中方镁石晶粒粒度分析
    3.9 小结
4 合成高镁熟料和高镁中间相中镁元素的赋存状态
    4.1 不同条件下合成高镁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分布特征
    4.2 镁元素对合成铝相晶型和含量的影响
        4.2.1 煅烧温度对典型铝相和铁相的影响
        4.2.2 MgO含量对铝相晶型和含量的影响
        4.2.3 合成铝相的微观形貌和微区元素分布
    4.3 镁元素对合成铁相晶型和含量的影响
        4.3.1 不同MgO掺量的铁相晶型
        4.3.2 合成铁相的微观形貌和微区元素分析
    4.4 离子掺杂对高镁熟料中方镁石含量的影响
        4.4.1 K值的确定
        4.4.2 SO_3掺杂对高镁熟料中矿物相含量的影响
        4.4.3 CaF_2掺杂对高镁熟料矿物相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
5 高镁水泥的体积稳定性及其水化
    5.1 水泥砂浆的体积稳定性
    5.2 高镁水泥水化产物的XRD分析
    5.3 高镁水泥浆体中方镁石的水化
    5.4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5.4.1 断面BSE分析
        5.4.2 水泥净浆断面SEM和EDAX分析
        5.4.3 水泥净浆抛光表面BSE和EDAX分析
    5.5 含镁相在水泥中的碳化
    5.6 小结
6 低活性方镁石水化形成的M-S-H Mg-Al LDHs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6.1 低活性方镁石水化形成的M-S-H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6.1.1 煅烧MgO的活性和XRD分析
        6.1.2 不同活性MgO水化形成的M-S-H的强度,流动性和pH值
        6.1.3 MgO和SF水化产物XRD,TG分析
        6.1.4 MgO和SF水化产物的FTIR和NMR分析
    6.2 低活性方镁石水化形成的Mg-Al LDHs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6.2.1 合成LDHs的XRD分析
        6.2.2 合成LDHs的DTG和DSC分析
        6.2.3 合成LDHs红外光谱分析
        6.2.4 合成LDHs微观形貌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O_2/HCl的来源及危害
        1.1.1 SO_2/HCl的来源
        1.1.2 SO_2/HCl的危害
    1.2 SO_2/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1 SO_2脱除的研究现状
        1.2.2 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3 SO_2和HCl协同脱除
    1.3 白泥综合利用现状
        1.3.1 白泥来源
        1.3.2 白泥应用于生产钙镁肥或土壤改良剂
        1.3.3 白泥应用于粉煤灰碱渣砖
        1.3.4 白泥应用于墙体材料
        1.3.5 白泥应用于烧制硅酸盐水泥
        1.3.6 白泥应用于制碱渣土及填垫材料
        1.3.7 白泥用于烟气脱硫
        1.3.8 白泥用于生产沉淀碳酸钙
        1.3.9 白泥用于制备橡胶填充剂
    1.4 小结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选题依据
        1.5.2 选题的研究内容
        1.5.3 选题的研究意义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白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2.1 白泥成分分析
        2.1.1 白泥的化学组成分析
        2.1.2 白泥矿物分析
        2.1.3 白泥热重分析
        2.1.4 白泥过滤前后比表面积分析
    2.2 小结
第三章 白泥的脱硫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流程
        3.1.4 脱硫剂制备方法
        3.1.5 实验的分析评价方法
    3.2 白泥过滤前后的脱硫活性对比实验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白泥经NaOH改性后的脱硫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NaOH的选择
        3.3.2 NaOH调质白泥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3.3.3 实验条件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1.1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条件
        4.2.2 单个气体组分分别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3 水蒸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4 氧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5 NO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6 多种气体的共同作用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7 脱硫协同脱除HCl
    4.3 热重分析
    4.4 红外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煤制油炉渣充填体配比试验及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矿井概况
    2.2 S5-16工作面概况
    2.3 S5-16轨道巷及围岩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巷旁充填体对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影响研究
    3.1 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和变形规律
    3.2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阻力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煤制油巷旁充填体材料可行性研究
    4.1 煤制油炉渣现状
    4.2 炉渣级配分析
    4.3 炉渣作为巷旁充填材料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制油炉渣巷旁充填体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充填料配比试验
    5.3 炉渣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
    5.4 巷旁充填材料性能要求
    5.5 本章小结
6 煤制油炉渣沿空留巷数值模拟与支护技术模拟研究
    6.1 数值模型建立
    6.2 模拟结果及分析
    6.3 S5-16轨道巷锚索补强方案
    6.4 S5-16轨道巷补强加固效果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和尾矿混合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现状
    1.3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能
    1.4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
    1.5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1.6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循环性能
    1.7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与水化产物
    1.8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细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影响机理
    1.9 主要存在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原材料性能和研究方案
    2.1 原材料性能
    2.2 研究方案
3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和易性
    3.3 拌合物和易性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抗压强度演变规律
    4.3 劈裂抗拉强度演变规律
    4.4 抗折强度演变规律
    4.5 强度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与抗冻融循环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抗碳化性能
    5.3 抗冻融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与水化产物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界面过渡区微观形貌
    6.3 水化产物物相组成
    6.4 本章小结
7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7.1 “中心质假说”与混凝土结构模型
    7.2 力学性能变化机理
    7.3 抗碳化与抗冻融循环性能劣化机理
    7.4 本章小结
8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可行性研究与经济效益分析
    8.1 可行性研究
    8.2 经济效益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能值的水泥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工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介绍
        1.2.2 国内外能值研究状况
        1.2.3 能值分析的最新进展
    1.3 关于水泥生产系统的能值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水泥行业生产现状
        2.1.2 案例1
        2.1.3 案例2
    2.2 研究方法
        2.2.1 能值分析方法
        2.2.2 水泥生产系统能值分析
        2.2.3 污染排放影响的能值计量
        2.2.4 评价水泥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体系
    2.3 数据来源
    2.4 统计和制图工具
3 结果与讨论
    3.1 能值流分析
    3.2 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3.3 能值指标分析
    3.4 敏感性分析
    3.5 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论文特色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D]. 苏敦磊.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2]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D]. 赵立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1000 MW燃煤发电机组碱渣脱硫试验研究[J]. 董文伟. 电力工程技术, 2020(06)
  • [4]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李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造纸白泥替代石灰石用于湿法脱硫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D]. 范紫瑄.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6]镁元素在硅酸盐熟料和水泥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D]. 宋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7]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D]. 杨丽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煤制油炉渣充填体配比试验及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焦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 王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基于能值的水泥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研究[D]. 向妮.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石灰石替代石膏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