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

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

一、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论文文献综述)

闫成波[1](2014)在《催化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催化裂化装置能源消耗较大的问题,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2#催化裂化及其相关装置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准能耗与装置实际能耗相比较的方法,分析催化裂化装置具体设备或工艺系统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找出节能降耗的潜力所在,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来解决这些导致装置能耗高的因素。结合高桥分公司催化裂化装置实际工况以及在整个炼油区域的上下游工艺和能源利用情况,提出了热联合、低温热利用、余热锅炉和汽轮机改造四个改进方案。在实际实施中,四个方案可以独立分项实施,在能源消耗上可以独立核算,但在操作运行中互相影响,因此提出的改进方案统筹考虑了工艺流程的改动和实际操作数据的变化,不但对装置的总能耗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装置的操作方法也有较大的改变。其中热联合和低温热利用方案的基础主要是分馏系统存在多余的不同品质的热量,从而经过严格计算,优化流程,使各种能量充分利用。余热锅炉和汽轮机改造方案主要是对装置的关键产能和耗能设备之间的匹配进行改进,从而达到优化用能的目的。

康自华[2](2013)在《Sn-Beta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Sn-Beta分子筛对以低浓度H202为氧化剂、温和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分子选择氧化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Sn-Beta分子筛的合成主要是Corma等报道的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脱铝纳米Beta沸石作为晶种诱导、HF为矿化剂的水热晶化法;该方法存在合成时间长(10天以上)、环境污染严重、设备要求高、生产过程可操作性及重现性差等问题;难以规模化生产和工业化应用。本论文致力于研究成本低廉、合成步骤相对简单、快速、环境友好和易于工业化的Sn-Beta分子筛合成新方法。分别运用白炭黑为硅源的水热合成法、脱铝补锡两步后合成法、水蒸汽辅助法和两步水热法研究了Sn-Beta分子筛的形成。采用XRD、SEM、FT-IR、 UV-Vis、UV Raman、SEM、ICP-AES和N:吸附等分析手段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白炭黑为硅源,SnCl4·H2O为锡源,NH4F为矿化剂,水热晶化法合成Sn-Beta分子筛,考察了n(H2O)/n(SiO2)摩尔比,晶化温度,无水乙醇加入量等对Sn-Beta形成的影响。与TEOS为硅源相比,白炭黑为硅源,避免了TEOS水解蒸醇过程,简化了合成步骤,并且能够精确控制最终凝胶中n(H2O)/n(SiO2)的比例;加入无水乙醇可以改善机械搅拌性能,有利于工业化生产。所制备的Sn-Beta样品对环己酮Baeyer-Villiger(B-V)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与常规水热晶化合成法所制备的样品相当。2.采用酸处理Al-Beta脱铝以产生T“空位”、再高温焙烧插入Sn,即脱铝补位两步后合成法制备了Sn-Beta分子筛。对脱铝次数及焙烧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考察。随着脱铝次数的增加,母体中T“空位”数量增多,进入分子筛骨架的Sn量增加;高温焙烧有利于Sn进入分子筛骨架,但过高的焙烧温度能够造成分子筛骨架坍塌,对Sn进入分子筛骨架不利。最佳合成条件为:Si/Al比为21的Al-Beta沸石,无机酸(6M HNO3)脱铝处理2次,焙烧温度为773K。Sn-Beta样品中最高Sn含量可达3.92wt%(SnO2)。所合成的Sn-Beta样品在催化环己酮转化率23.4%,选择性为70%。3.采用干胶水蒸汽辅助法(SAC)能够快速合成Sn-Beta分子筛。对晶化时间,温度,凝胶烘干温度,釜底水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含有结构导向剂(SDA)的无定形硅锡干胶,在水蒸汽的作用下,453K时,反应3-12h就可完全转化为高结晶度的Sn-Beta分子筛晶体。从前采用SAC法合成分子筛的文献均认为:“釜底水量的多少严重影响分子筛的形成”。而本研究发现,SAC法合成釜内部结构,是导致水量多少严重影响分子筛形成的主要原因。水蒸汽在釜内顶部冷凝后,回滴到干胶合成体系中,进而改变了各物质的组成比例,导致干胶无法晶化。利用改进的合成釜,研究了釜底过量水对Sn-Beta合成的影响表明,水量对Sn-Beta的形成不敏感,可在高水量范围制备。高温有利于晶体生成;Sn含量高,所需晶化时间长,当n(Si02)/n(Sn02)≤75时,即使延长晶化时间至200h,仍然无法得到Sn-Beta;硅锡凝胶烘干温度在333~373K之间时,样品结晶度高。最佳合成条件为:硅锡凝胶烘干温度为333~373K,晶化温度为433~473K。4.以脱铝Beta沸石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介孔模板剂,两步水热法合成多级孔Sn-Beta分子筛。首先,溶于有机碱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溶液中的硅源与锡源(SnCl4·5H2O),在水热条件下进行预晶化,生成Sn-Beta晶体初级结构单元。在第2步水热晶化过程中,Sn-Beta初晶在介孔模板剂CTAB的辅助下,自组装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Sn-Beta分子筛。与常规Sn-Beta相比,多级孔Sn-Beta兼有微孔和介孑L的孔道结构,应用于环己酮B-V氧化反应,表现出较强抗失活能力和水热稳定性。

张锐[3](2010)在《基于渗流催化剂的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满足生产清洁汽油的要求并且合理利用FCC汽油中的活性烯烃组分,目前的趋势是将其中所含有的活性烯烃成分醚化成高辛烷值的含氧醚类物质。鉴于MTBE采用催化精馏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功,本文对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过程进行了研究。针对催化精馏技术中最关键的是催化剂装填技术,本文设计了能够在精馏区提供良好的气液接触,在反应区保证液相催化反应效率的催化精馏内构件——渗流型催化剂填装内构件(Seepage Catalyst Packing Internal,SCPI)。SCPI是由带有防溢流挡板的催化剂网盒和规整填料组成,可以灵活调整催化剂装填区和分离区的尺寸比例从而改变催化剂和规整填料的装填比例来满足不同的催化精馏过程的需要。本文就三组不同比例的SCPI在直径Φ600mm冷模精馏塔内,采用常温下空气—水系统对其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根据实验测得SCPI压降和持液量,结合SCPI的结构建立了流体力学模型。最后本文中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采用平衡级模型RedFrac模块作为反应精馏模型,采用SCPI实验所得到的流体力学数据,对轻汽油醚化的反应精馏过程中C5活性烯烃与甲醇醚化生成TAME反应进行了流程模拟。考察了精馏塔操作条件对醚化反应的影响,最终得出优化反应条件。研究结果可以为轻汽油醚化过程和催化精馏工艺设计提供依据和借鉴。

李国[4](2007)在《膜—吸收耦合流程脱除催化裂化干气中丙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充分利用催化裂化干气中较低浓度的乙烯资源,国内某些炼油厂与科研院所共同开发了干气直接制乙苯工艺。但在实际生产中,该工艺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干气中丙烯浓度较高,与苯发生副反应,使干气制乙苯工艺中苯耗、能耗和催化剂损失量增大。因此,降低原料气中丙烯的浓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工艺中,主要通过调节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来降低丙烯浓度。该方法需要增加吸收剂流量和降低吸收操作温度,显着增加了过程的能耗及塔操作负荷。本文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膜分离技术与吸收稳定系统耦合的新工艺,并采用HYSYS进行模拟,在能耗增加较少的情况下,满足了降低乙苯原料干气中丙烯浓度的要求。本论文基于炼油厂提供的实际流程及装置标定数据,应用HYSYS建立了吸收稳定系统的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建立吸收稳定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调节吸收剂流量及温度、稳定塔回流比、解吸塔进料温度等参数,考察了各因素对装置能耗及系统产品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质量的影响;并改变系统操作参数,将干气中的丙烯由现有工艺的1.1%(v)降低到0.3%(v),而总冷热负荷则是原来的2.08倍和2.22倍,无法与分馏系统提供热量匹配。鉴于调节参数后工况无法匹配分馏系统提供的热量,本文提出了膜分离与吸收稳定系统耦合的新工艺,包括吸收塔前串联膜分离、吸收塔后串联膜分离及再吸收塔后串联膜分离三种新工艺,并应用HYSYS软件对新工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了膜分离技术的新工艺能显着降低系统的能耗,在干气指标为丙烯浓度0.3%(v)时,上述三种新工艺的冷负荷分别降低了42.4%、28.2%、29.2%,热负荷降低了44.5%、31.3%、31.6%。综合考虑各方案的冷热负荷、塔负荷和经济效益,吸收塔前串联膜分离器是降低丙烯浓度的最佳新工艺。通过对系统热量分析,可知最佳新工艺与分馏系统提供的热量匹配,能与分馏系统做为一个整体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山红红,李春义,钮根林,杨朝合,张建芳[5](2005)在《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流化催化裂化(FCC)是最重要的重质油轻质化过程之一。对近年来FCC过程预提升系统、进料系统、提升管反应器、沉降器、再生器的研究进展以及FCC过程功能的拓展情况进行了评述,同时介绍了TSRFCC-Ⅰ型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流化催化裂化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TSRFCC-Ⅰ技术的开发成功是FCC技术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石油加工技术的发展,TSRFCC-Ⅰ技术将展现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谢朝钢,钟孝湘,杨轶男[6](2001)在《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发展近况》文中研究说明从多掺渣油、生产低碳烯烃、增加产品结构灵活性和新装置构型等方面系统地评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近年来的最新进展 ,指出增加掺渣比同时生产清洁燃料 ,以及炼油与石油化工一体化的新工艺将是催化裂化近期发展的重点

李纪东[7](2000)在《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国内外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1.1.1 催化裂化研究历史回顾
        1.1.2 催化裂化发展现状
        1.1.3 中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
        1.1.4 催化裂化技术发展趋势
    1.2 催化裂化装置能耗构成及基本水平状况
    1.3 降低能耗的技术措施及计算机软件技术
第2章 2~#催化装置介绍及能耗分析
    2.1 催化裂化装置及能耗情况介绍
    2.2 基准能耗
    2.3 标定能耗及分析
第3章 装置余热锅炉改造方案
    3.1 现状及背景
    3.2 技术方案分析
        3.2.1 改造目的
        3.2.2 改造原则
        3.2.3 方案说明
    3.3 流程简述
    3.4 研究结果
第4章 热供料与热联合改造方案
    4.1 现状及背景
        4.1.1 炼油区域现状
        4.1.2 催化装置进料现状
    4.2 技术方案分析
        4.2.1 优化原理
        4.2.2 改造方案
    4.3 流程简述
    4.4 研究结果
第5章 低温热利用方案
    5.1 现状及背景
    5.2 技术方案分析
        5.2.1 热源部分
        5.2.2 热阱部分
        5.2.3 低温热水系统
    5.3 流程简述
    5.4 研究结果
第6章 气压机组改造方案
    6.1 现状及背景
    6.2 技术方案分析
    6.3 流程简述
    6.4 研究结果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Sn-Beta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杂原子分子筛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1.1 杂原子分子筛概述
        1.1.2 杂原子分子筛制备概况
        1.1.3 杂原子分子筛应用概况
    1.2 Sn-Beta分子筛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2.1 Sn-Beta分子筛结构特征
        1.2.2 Sn-Beta分子筛的制备
        1.2.3 Sn-Beta分子筛的应用
    1.3 环己酮Baeyer-Villiger(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研究进展
        1.3.1 过氧酸氧化法(传统法)
        1.3.2 催化剂催化环己酮过氧化氢氧化法
        1.3.3 其他方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样品的制备
    2.3 样品的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2.3.4 紫外拉曼光谱(UV Raman)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2.3.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3.7 热重分析(TG/DTG)
        2.3.8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2.3.9 扫描电镜(SEM)
        2.3.10 透射电镜(TEM)
    2.4 催化反应
        2.4.1 环己酮B-V氧化反应
        2.4.2 H_2O_2有效利用率
3 白炭黑为硅源水热晶化法合成Sn-Beta分子筛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白炭黑为硅源Sn-Beta的合成
        3.2.2 TEOS为硅源Sn-Beta的合成
        3.2.3 催化反应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的Sn-Beta分子筛结构鉴定和形貌表征分析
        3.3.2 白炭黑为硅源水热法合成Sn-Beta的影响因素
        3.3.3 不同硅源制得样品的催化性能
    3.6 小结
4 脱铝补位两步法合成Sn-Beta分子筛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Sn-Beta分子筛的制备
        4.2.2 常规水热晶化法合成Sn-Beta
        4.2.3 催化反应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母体脱铝程度对Sn-Beta分子筛形成的影响
        4.3.2 不同酸处理次数对母体相对结晶度的影响
        4.3.3 焙烧温度对Sn-Beta分子筛形成的影响
        4.3.4 形成过程讨论
    4.4 样品的催化性能
        4.4.1 不同母体(脱铝次数不同)所制备得到的Sn-Beta的催化性能
        4.4.2 不同焙烧温度合成的Sn-Beta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4.5 小结
5 水蒸汽辅助法快速合成Sn-Beta分子筛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水蒸汽辅助法合成Sn-Beta
        5.2.2 常规水热晶化法合成Sn-Beta
        5.2.3 催化反应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鉴定和形貌表征
        5.3.2 Sn-Beta分子筛中Sn(Ⅳ)存在状态
        5.3.3 Sn-Beta分子筛物化性质
    5.4 影响SAC法合成Sn-Beta的关键因素优化考察
        5.4.1 晶化时间的影响
        5.4.2 晶化温度的影响
        5.4.3 干胶中不同n(SiO_2)/n(SiO_2)摩尔比例的影响
        5.4.4 干胶原粉烘干温度的影响
        5.4.5 釜底水的作用和水量的影响
    5.5 SAC法合成Sn-Beta分子筛的晶化形成过程推测
    5.6 样品的催化性能
        5.6.1 不同n(SiO_2)/n(SiO_2)比例的Sn-Beta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5.6.2 Sn-Beta(SiO_2/SiO_2=125)分子筛的失活与再生
    5.7 Sn-Beta分子筛催化环己酮B-V氧化反应条件的考察
        5.7.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7.2 反应时间的影响
        5.7.3 不同n(H_2O_2)/n(环己酮)的影响
        5.7.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7.5 溶剂(1,4二氧六环)用量的影响
    5.8 小结
6 多级孔Sn-Beta分子筛的设计与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多级孔Sn-Beta分子筛的制备
        6.2.2 常规Sn-Beta分子筛的制备
        6.2.3 催化反应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多级孔Sn-Beta的结构鉴定与形貌结构表征
    6.4 多级孔Sn-Beta晶化过程讨论
        6.4.1 母体De-Al-Beta沸石结构表征
        6.4.2 不同生长阶段的产物表征
    6.5 样品催化性能
    6.6 小结
7 几种合成Sn-Beta分子筛的方法比较
    7.1 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7.2 今后工作建议
本论文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基于渗流催化剂的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精馏技术概述
        1.1.1 催化精馏概念与原理
        1.1.2 催化精馏过程的特点与优势
        1.1.3 催化精馏适用条件
        1.1.4 国内外催化精馏工业化应用概述
    1.2 催化精馏塔中催化剂的填装技术
        1.2.1 气、液、固三相混合接触式
        1.2.2 液、固与气、液分别接触式
    1.3 催化精馏技术在轻汽油醚化过程中的应用
        1.3.1 轻汽油醚化及催化精馏工艺的优势
        1.3.2 国外的FCC 轻汽油醚化工艺
        1.3.3 国内的FCC 轻汽油醚化工艺
        1.3.4 醚化产品的发展前景
    1.4 催化精馏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1.4.1 平衡级模型
        1.4.2 非平衡级模型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SCPI 流体力学性能研究
    2.1 SCPI 的设计
        2.1.1 设计原理
        2.1.2 SCPI 结构特征
        2.1.3 SCPI 的优势
    2.2 防溢流挡板高度确定
        2.2.1 模型建立
        2.2.2 模型验证
    2.3 流体力学实验流程与测定方法
        2.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2 SCPI 结构参数与装填方式
        2.3.3 压降及持液量的测量方法
    2.4 SCPI 床层的压降
        2.4.1 干塔压降
        2.4.2 湿塔压降
        2.4.3 液泛曲线
    2.5 SCPI 床层的持液量
        2.5.1 静持液量
        2.5.2 总持液量
    2.6 SCPI 流体力学模型研究
        2.6.1 SCPI 压降模型
        2.6.2 SCPI 持液量模型
        2.6.3 SCPI 流体力学模型验证
    2.7 SCPI 流体力学性能优势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过程模拟分析
    3.1 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 简介
        3.1.1 Aspen Plus 特点
        3.1.2 Aspen Plus 在催化精馏过程的应用
    3.2 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模拟工艺流程
    3.3 醚化催化精馏过程模拟方法与模型参数
        3.3.1 催化精馏模拟方法
        3.3.2 物性模型
        3.3.3 反应动力学模型
    3.4 醚化催化精馏过程模型的验证
    3.5 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过程模拟与分析
        3.5.1 各段理论板数的影响
        3.5.2 操作压力的影响
        3.5.3 醇烯比的影响
        3.5.4 进料位置
        3.5.5 回流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膜—吸收耦合流程脱除催化裂化干气中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催化裂化干气的应用-干气制乙苯工艺
        1.1.1 国外工艺技术概况
        1.1.2 国内工艺技术概况
        1.1.3 存在主要问题
    1.2 干气制乙苯工艺原料气来源
        1.2.1 催化裂化分馏系统
        1.2.2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
    1.3 脱除丙烯的方法
        1.3.1 深冷分离法
        1.3.2 吸收分离法
        1.3.3 吸附分离法
        1.3.4 气体膜分离法
    1.4 化工流程模拟
        1.4.1 化工流程模拟发展史
        1.4.2 化工流程模拟软件 HYSYS简介及应用
        1.4.3 虚拟组分法及其在化工流程模拟中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热力学方法和单元操作模型
    2.1 热力学方法
        2.1.1 气-液平衡计算
        2.1.2 状态方程
    2.2 单元操作模型
        2.2.1 蒸馏塔模型
        2.2.2 换热器模型
        2.2.3 膜分离器模型
    2.3 小结
3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模型建立
    3.1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简述
    3.2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基础数据
    3.3 吸收稳定流程模拟步骤
    3.4 吸收稳定流程模拟的准确性检验
    3.5 数据偏差原因分析
    3.6 小结
4 吸收稳定系统现有工艺参数的调节
    4.1 参数调节的目的
    4.2 吸收稳定系统工艺参数分析
        4.2.1 补充吸收剂流量
        4.2.2 补充吸收剂温度
        4.2.3 稳定塔回流比
        4.2.4 解吸塔进料温度
        4.2.5 吸收塔塔板数
        4.2.6 解吸塔塔板数
        4.2.7 稳定塔塔板数
    4.3 操作参数的确定
    4.4 系统能耗变化
    4.5 分馏系统与工况2匹配性检验
    4.6 小结
5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改进
    5.1 新工艺的提出及简介
        5.1.1 新工艺的提出
        5.1.2 新工艺的简介
    5.2 模拟结果比较
        5.2.1 冷负荷比较
        5.2.2 热负荷比较
        5.2.3 吸收塔和解吸塔塔板负荷比较
        5.2.4 简单操作经济效益比较
    5.3 方案1与分馏系统提供热量匹配性检验
    5.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催化裂化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2.1 重油催化裂化
    2.2 FCC产品质量
    2.3 FCC过程的环保
3 FCC工艺技术
    3.1 催化剂预提升和原料雾化技术
        3.1.1 催化剂预提升段
        3.1.2 FCC进料系统
    3.2 FCC反应终止与油剂分离技术
        3.2.1 终止剂技术
        3.2.2 反应器出口快分技术
        3.2.3 催化剂汽提系统
    3.3 催化剂再生技术
        3.3.1 逆流两段再生技术
        3.3.2 ROCC-Ⅴ型再生技术
        3.3.3 单器两级再生RegenMaxTM技术
    3.4 催化裂化反应技术
        3.4.1 提升管多反应区技术
        3.4.2 下行式反应器技术
        3.4.3 多产低碳烯烃技术
4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
5 展望

四、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D]. 闫成波.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2]Sn-Beta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 康自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3]基于渗流催化剂的轻汽油醚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D]. 张锐. 天津大学, 2010(02)
  • [4]膜—吸收耦合流程脱除催化裂化干气中丙烯的研究[D]. 李国.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3)
  • [5]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研究进展[J]. 山红红,李春义,钮根林,杨朝合,张建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
  • [6]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发展近况[J]. 谢朝钢,钟孝湘,杨轶男.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1(03)
  • [7]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J]. 李纪东. 现代化工, 2000(01)

标签:;  ;  ;  ;  

ROCC-V催化裂化装置在青岛建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