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数据库服务模式与发展趋势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数据库服务模式与发展趋势

一、数据库服务方式及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李宏,宛玲[1](2021)在《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对孟连生先生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思考,以期为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查、文献调研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先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参考咨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主要贡献,探求其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STKOS)等项目中的探索历程。[结果/结论]在当今智能技术和开放科学发展背景下重新剖析和学习先生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初衷、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捕捉时代变革的机遇,更好地推动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事业发展。

崔宇婷[2](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服务利用,形成地方特色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特色数据库有利于树立公共图书馆品牌,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调查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情况,总结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特点,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建议措施。

陈楠[3](2020)在《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育出版与学术出版中发挥重要功能。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而成立,对于提高所在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物呈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术着作比例偏低,大众出版物、童书出版物等非大学社优势出版物占比逐渐上升,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优势未能凸显出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功能通常分为教育与学术两类,本文认为大学出版社应当强化学术出版这一独特优势。在内容资源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的优势是有高校科研力量做后盾,具备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而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建设以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期刊等期刊商与技术商为主导,大学出版社在学术数据库方面的探索远远不够。本文以大学出版社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关系视角对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据库分为教育数据库与学术数据库两大类型,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即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数据库。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开发具备鲜明特点,可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通过搭建学术数据库,可以强化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核心定位,发挥所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行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首先从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发展现状入手,综合分析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情况,梳理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发展情况。本文选取6家国内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进行案例研究,选取2家国内非大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华书局进行国内对比研究,选取3家国外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的方法,概括出统一的学术数据库构建特点。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建设具有以下特点:1.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与学术资源,内容渠道丰富;2.以小型专题数据库为主,聚焦具体问题;3.以政府引导为主,资助力度大;4.数据库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明确数据库发展特色后,本文运用案例对比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用户视图、资源整合、功能结构、销售模式四方面提出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的搭建框架。用户视图中,学术数据库的主要用户是机构用户,但个人用户市场也不容忽略;资源整合部分,大学出版社要综合评估社内优势资源,选取以内容资源、社会资源或平台资源为主导模式,进行数据库开发;学术数据库的功能结构中,基本功能模块应当向现有的成熟数据库看齐,在个性化模块突出专题特色;销售模式可以分为订阅销售、单项资源付费、定制服务三类。最后,通过挖掘专题型数据库与综合型数据库两种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局限性,提出学术数据库的发展策略,包括需求引导、精品化、品牌化,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等,以通过学术数据库的建设帮助大学出版社突出其学术出版的本位优势,促进数字化转型。

吴萍萍,陈铭[4](2020)在《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现状与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位论文的存储、传播、检索等方式发生了变革,伴随而来的趋势便是学位论文的数字化。在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两岸地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构建。文章介绍了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的现状,并据此分析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建设存在的异同点,旨在为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韩烨[5](2019)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研究》文中认为在数字化背景下,知识服务作为一种理念和服务形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了大学出版社下一步发展的新目标。随着出版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大学出版社在内容资源的整合和生产制作流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服务在推动大学出版社下一步的技术发展、经营管理以及资源整合上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文章对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知识服务的内涵与特征,并对知识服务和其他出版阶段进行了对比,认为知识服务是数字化条件下出版更高阶段的发展。对推动大学出版社开展知识服务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了阐释,总结出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信息资源直接呈现、交互功能产品、精准化定制这样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展的知识服务产品类型主要有富媒体图书、在线教育产品、专业数据库,知识服务的出现丰富了出版原有的产品形态。通过对于内容资源、社会资源和用户资源这三个方面的调动与利用,大学出版社积极探索开展知识服务的可行路径,初步形成了内容增值服务模式、垂直平台服务模式以及定制化方案服务模式三种知识服务的模式。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在知识服务上的现实困境,即产品布局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技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针对大学出版社下一步的知识服务开展提出建设性的优化,第一是要构建多样化的内容产品服务体系,增强内容产品的竞争力,第二是在盈利路径上要实现由单点向多点转型,真正实现营收上的实质增益,第三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缩小与头部企业的技术差距。

何蓉[6](2018)在《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之上的新兴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物理边界,使图书馆不限于空间和时间而长久存在,并因在馆藏、检索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赢得了更多青睐,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着作权法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且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数字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可适用的着作权限制,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了现有着作权法的制约。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图书馆,既包括有与实体图书馆相配套的数字图书馆,还包括没有实体图书馆的纯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主要包括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亦无需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和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但应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此外,还包括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保护期限和管辖等限制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释关于数字图书馆及其着作权限制的基本问题。数字图书馆以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整个社会信息变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实体图书馆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一种延伸,虽然数字技术改变了二者的作品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二者相同的文化使命,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作为着作权人和用户之间的传播媒介。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时,应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不动摇,同时对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性质作细致分析,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部分营利性服务做特性处理。一方面,尽管数字图书馆开展了部分的有偿服务,但是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命,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仍然为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不是具有单一法律地位的简单主体,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权利主体,根据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它既是最终用户,还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和数字内容的传播者。本文选取“着作权限制”一词,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包括有着作权法定性限制和着作权声明性限制。着作权法定性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以及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其他限制。着作权声明性限制指依据着作权人自我意愿作出的让渡着作权某项专有权利的意思表示,即着作权授权许可机制。从目前各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来看,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适用困境主要体现为:各国着作权法中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以及技术保护措施给数字资源开发带来障碍。所以,研究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问题也应当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寻求解决路径。第二章对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展开正当性分析。从利益平衡的法理学角度来看,利益平衡是现代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在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中,着作权制度应维护的利益关系包括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着作权人私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的扩张以及着作权的强保护趋势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各方利益的失衡。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中,无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较强需求的体现的角度来看,还是斯多葛派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集体幸福的必要条件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在处理着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上,应关注较强利益群的呼声,或着说更关注集体幸福的实现。在给予着作权人基于其创作成果的专有权保护的同时,也应考虑针对集体幸福和社会共同福利的实现途径。为维护着作权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实现着作权法之保护作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应完善与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从文化自由的宪法学角度来看,着作权和公民文化权是两项基本的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文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其他基本人权和自由的重要保障。根据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一项政策是否体现和保障文化自由,表现为人类是否有机会考虑多种可能性、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数字图书馆所负有的公益使命决定了其必然承载着保障公众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的重任,然而出版商等传播媒介通过运用法律使文化禁锢合法化,通过运用技术使文化隔离规模化,侵害了民众的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违反了着作权法之增加知识、提升社会福利、促进文化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宪法性目的。如何对抗文化的极端主义和信息的封建主义思想,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担忧。通过理论辨析和欧洲国家的司法实践分析得出,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利益关系中,对着作权人的保护不得损害公众的文化自由,不得成为公民行使基本文化权利的人为阻碍。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发挥文化在人类发展和社会上层建筑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回应着作权保护和公众文化自由之间平衡的现实需求。从着作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根据法经济学中效率评价的两种标准,无论是帕雷多最优原则所宣扬——真正的效率对各方都具有效益,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原则所主张——借助补偿的可能性来实现社会总体财富的最大化,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都是具有效率的。对现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从着作权制度的本身效率来看,由于着作权法律制度无法通过自我修复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着作权法律制度自身所具备的垄断性特征导致了其制度运用的低效结果;从着作权制度的社会效率来看,着作权制度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从着作权制度的结构配置效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着作权制度耦合度低、着作权制度缺失和着作权制度冲突。通过采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着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和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保护力度和着作权交易成本。具体体现为:第一,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具有多样性、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广泛、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越高,则着作权制度越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相反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严苛越单一、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狭窄、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第二,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强,着作权交易的成本费用越高,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越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的,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弱,着作权交易成本费用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起到阻碍作用。有鉴于此,应促进和加强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减少和降低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改善建议为:坚持着作权人利益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利益平衡原则,秉持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拓宽着作权限制的适用范围,整合各种着作权制度,拓展多样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减少着作权交易成本,加强着作权制度的耦合性。第三章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遭遇适用困境,导致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从法律制度方面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困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通过对上述制度的正当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基于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得出的着作权的根本目的乃保护作者之天然权利的观点是具有瑕疵的。从整体全局来看,着作权法是保护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法律,着作权根本目的的实现还有赖于着作权利益平衡的维系,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从根本上不存在对着作权人利益的损害,而是矫正着作权强保护导致的着作权人权利扩张的失范局面;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版权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还有助于回应参与式文化的需求,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文化民主进程当中;第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可替代性。经过对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和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域外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使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缺乏应对数字环境中着作权纠纷的灵活性,合理使用因素主义立法模式中的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为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方面,应坚持着作权利益平衡原则、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和知识文化社会共享原则。在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规则主义与要素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从而将法律解释的自由空间与法律明文规定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在要素主义和规则主义的关系选择上,要素和规则之间应是补充关系,即要素是规则的补充。在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完善方面,应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首先,在列举式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合理使用的一般性判定规则;其次,明确转换性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新的表达形式,着重实现新的功能和价值,在判定使用者使用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转换性使用时,应着重分析使用行为是否对作品具有替代性,是否赋予了作品新的价值和新的功能;再次,明确着作权法是关系到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权利的法律,改善使用者的弱势地位,在保护作者着作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使用者的表达自由和文化权利的维护;最后,应逐渐将转换性使用规则转化为体系化的标准,将判例规则发展成为法律制度规则。此外,为应对技术措施对合理使用空间造成的碾压,应设置图书馆规避技术错的着作权例外,以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求。第四章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的其他着作权限制,授权许可机制作为着作权权利行使的一种限制,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面对信息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作品,授权许可问题成为了数字版权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此问题在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尤为突出。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法改善数字时代中着作权占有规则与传播规则的不平衡局面。有鉴于此,应根据新技术条件、结合新技术环境的特点对着作权法律规则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数字时代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合宜的秩序,以达到网络环境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环境中着作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现有着作权法律规则之外,也应该综合考量市场运作的规律。因此,解决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应聚焦于如何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手段构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着作权许可机制,以促进作品有效快捷地流通。通过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现状进行检视得出,这种许可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着作权授权许可的交易成本,解决海量作品的获权问题,为数字图书馆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开发提供便利,还能大力发展以中文信息为核心的中文文献资源库,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传播与交流,极大地维护我国利益,增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可以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特征,构建专门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并且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详细规定其适用方案。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主体应限制为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而针对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具体解决办法应从授权许可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良,具体包括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着作代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模式、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开放存取模式和创作共用模式。解决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进行规制,还需从文化意识层面进行观念的转变,将强调着作权私权保护的观念逐渐转化为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就创作而言,它是一项关乎到社会福祉增进的团体工作,团体工作的目的不是零星出现的作品,不是图书馆里尘封的书籍,也不是埋没于土地中沉睡的雕像,而是文化,也就是被分割开的全部,和所有文化作品都聚集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存在于作品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对它做以总结的意识之中;它不存在于不能充分接受它的个体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包含所有个体意识、并连接隔代人的民族意识的总和之中。在完善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开拓多元化的着作权授权模式,扫清数字版权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障碍,才能将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难点之一。本章首先阐述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着作权问题,整合我国现有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制度基础上,探寻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方案。目前而言,我国的着作权法律法规尚未直接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规定,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并且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经营者的不断探索,也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经营模式,或在现行着作权法框架内采用法律允许的方式解决获权问题,或创造性地在合同法或者民法范畴内开创新的授权许可机制,以此解决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的着作权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更多地是一种策略选择,采取通过优化授权模式解决权利获取问题也是出于对法律缺失这一现实所迫的无奈选择。从实践来看,还需从法律制度革新中寻求对问题的根本解决。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困难重重。因此,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应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改良面向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具体措施包括有:第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首先,完善合理使用一般条款,重构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转换性使用理论;其次,改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明确规定享有着作权限制的主体资格条件。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首先,数字图书馆应深入参与到农村文化扶贫之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扶贫作用,打破城乡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加快文化下乡进程,以文化带动发展;其次,拟定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法定许可制度的具体方案,严格限制该制度适用的地域范围、群体范围和作品范围,明确规定使用方式。第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同时,明确制定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具体内容,指定执行主体,严格限制适用条件,详细规定操作程序,确立公平合理的许可使用费收取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第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通过对欧美的相关判例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司法现状研究分析认为,应构建数字环境中的权利穷竭制度。由于首次销售原则实质上是对作品原件和复制件所有权的确认,是对发行权和所有权冲突问题的处理,它并不是着作权法一种独立的限制制度,而是针对发行权的行使作出的必要补充和合理解释,因此,首次销售原则仅适用于传统的发行权。进一步地,从语义学、历史学、法律解释学和所有权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发行”不能延伸至虚拟的数字环境,数字作品的转售不属于发行行为的范畴,故而不能适用传统的首次销售原则。为维护着作权人、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为建立知识产权法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改良适用首次销售原则,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有限用尽原则,即附条件附期限的用尽原则,以满足数字作品二手市场的发展需求。第五,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机制,可以采取优化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着作权代理模式,以及结合新的区块链技术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授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周力虹,原源,韩滢莹[7](2018)在《中美顶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平台和方法,科研活动对海量数据集和数据分析的依赖与日俱增,并随着研究人员在科研数据监护、可视化演示、数字成果出版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应运而生。文章以美国"常青藤联盟"八所高校及中国C9联盟的九所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这些代表了中美顶尖水平的高校图书馆在各个科研生命周期的数字学术服务进行网络调查和差异对比分析,揭示了中美顶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差异,最后从服务形式、空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改进启示。

李双双[8](2017)在《基于安卓的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迅速普及的情况下,师生可以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登录移动图书馆,访问资源并享受相关服务。该举措将大大拓宽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延伸图书馆的服务时间,更加方便读者快速获取更多信息。此外,若能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电子资源,将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特点,立足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习,进行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平台构建及资源整合研究。鉴于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技能培养,本平台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视频、公开课等资源纳入图书馆服务范围内,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PAD等设备进行检索、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提供更丰富的方式促进专业技能的培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如下几点:1、本平台以Visual Studio.Net为开发工具设计与实现服务器端,数据运算及筛选服务采用C#为开发语言、使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服务,并通过ADO.Net技术访问数据库。同时,服务器端也采用ASP脚本语言设计了简单的后台管理界面。服务器端采用高效模块化来处理分析数据,严格用户权限管理,保证系统安全性,防止重要信息泄漏。2、设计了基于安卓客户端的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包括馆藏查询、电子资源、读者服务等四个核心模块。馆藏查询模块与现有图书管理系统OPAC对接,电子资源模块与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接,推出图书馆特色的视频资源及相关服务。通过使用该应用程序,可以与服务器端进行信息的交互,实现数据库的访问,图书信息的查询等关键功能。3、本系统利用学院现有的云计算平台,部署在虚拟机上,实现服务器端的服务。这样就能够根据移动图书馆的业务需求随时调整硬件资源配置,同时还可利用DRS技术进行动态资源调整,应对突发的流量高峰。

张雪莲[9](2017)在《法定条件下图书馆分享作品的免责权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法定条件下,图书馆分享作品拥有一定的免责权,但也存在着较多的困境,如作品复制保存的免责范围有限、信息传播仅限于馆内注册用户、购买数据库服务引发的诉讼问题等。相关立法部门应为扩大图书馆免责权开放绿色通道,图书馆自身也要拓宽解决路径。

邓佩珍[10](2017)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研究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协调平衡版权人权益与数字资源开放共享需求的关系,使信息共享空间真正实现开放、共建和共享。[方法/过程]以信息共享空间的数据库资源和虚拟平台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研究法和分析综合法,探究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结果/结论]在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中,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版权问题主要集中在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发行权;购买的商业数据库的版权问题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商解决,但图书馆应执行监管责任;虚拟平台的版权纠纷发生在网页内容、资源导航和教学课件及视频3个方面。这些版权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版权管理制度以及积极开展图书馆版权服务协同解决。

二、数据库服务方式及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库服务方式及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从事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2.1 长期关注国际图书馆领域的前沿发展
    2.2 深度参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2.3 总结梳理中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
3 关于数字图书馆理论体系的探索
    3.1 数字图书馆宏观战略研究
        3.1.1 数字图书馆彻底改变社会信息服务模式
        3.1.2 数字图书馆挑战文献情报工作模式
        3.1.3 对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策略的建议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探索
        3.2.1 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3.2.2 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
        3.2.3 数字参考咨询
        3.2.4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4 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实践
    4.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4.2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4.3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
    4.4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项目
5 结语

(2)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概述
        一、省级公共图书馆
        二、特色数据库
        三、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
        二、人本主义理论
第二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施行
        二、《“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
        三、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的开展
        四、《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有助于推动地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有助于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四、有助于满足多层次的社会用户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内容
        一、特色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二、特色数据库的主题内容
        三、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式
        五、特色数据库的开放使用
        六、特色数据库的运行与更新维护
        七、特色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第三节 调查总结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处于“进行时”
        二、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喜忧参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与成绩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一、地方文化特色性
        二、区域内容相似性
        三、服务功能延伸性
        四、数字技术人文性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数据库总量持续增长
        二、特色数据库主题内容日趋多样
        三、特色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
        四、特色数据库质量不断提高
        五、特色数据库服务愈加人性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不平衡
        二、特色数据库内容有待充实与完善
        三、特色数据库开放性与利用率不高
        四、特色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困扰
        五、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评价标准缺失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意识上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缺乏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长期规划与组织管理
        三、资金不足影响特色数据库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四、技术能力不强制约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水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明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一、需求性原则
        二、共享性原则
        三、特色性原则
        四、效益性原则
        五、动态性原则
    第二节 强化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意识
        一、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
        二、提高特色库发展的品牌意识
        三、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第三节 加强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一、及时补充更新特色数据库资源
        二、拓宽特色数据库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三、加强特色数据库发展规划的制定
        四、重视特色数据库发展人才培养
    第四节 提高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开放性
        一、加强特色数据库资源揭示与开发
        二、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宣传与推广
        三、升级特色数据库发展的技术手段
    第五节 妥善解决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问题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
        二、提升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第六节 建立特色数据库发展与服务评价体系
        一、构建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机制
        二、细化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指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大学出版社
        1.2.2 数据库
        1.2.3 学术数据库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大学出版社的研究
        1.3.2 出版社数据库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概况
    2.1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2.1.1 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
        2.1.2 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
        2.1.3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
    2.2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的特点
        2.2.1 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与学术资源,内容渠道丰富
        2.2.2 以小型专题数据库为主,聚焦具体问题
        2.2.3 以政府引导为主,资助力度大
        2.2.4 数据库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
3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搭建框架
    3.1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设计理论
    3.2 用户视图
        3.2.1 用户定位
        3.2.2 需求收集与分析
    3.3 资源整合
        3.3.1 内容资源
        3.3.2 社会资源
        3.3.3 平台资源
    3.4 功能结构
        3.4.1 基本功能模块
        3.4.2 个性化模块
        3.4.3 模块技术支持
    3.5 销售模式
        3.5.1 订阅销售
        3.5.2 单项付费
        3.5.3 定制服务
4 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产品形式与用户规模限制盈利模式
        4.1.1 综合型数据库定位不明确
        4.1.2 专题数据库受众狭窄
    4.2 数据库配套服务不完善
        4.2.1 试用服务与检索服务
        4.2.2 学术产品增值服务
        4.2.3 学术出版信息服务
    4.3 学术产品“品牌效应”缺乏
        4.3.1 未形成学术产品联动效应
        4.3.2 学术资源与用户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4.4 大学出版社无法主导数据库研发
        4.4.1 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单一
        4.4.2 数据库搭建的资源依赖性强
5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优化策略
    5.1 由政府引导变为需求引导,加强优势学科联盟
        5.1.1 拓宽个人用户市场
        5.1.2 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联盟合作研发数据库
    5.2 建设精品数据库,有侧重点打造品牌数据库
        5.2.1 合理规划数据库,突出重点资源
        5.2.2 采取品牌化运营策略
    5.3 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5.3.1 学术内容深度挖掘整合,注重增值服务
        5.3.2 商业模式多样化,聚焦移动端用户
    5.4 主导建立特定领域的学术评价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现状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
    1.1 大陆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现状
        1.1.1 法定学位论文收藏单位的数字化实践
        1.1.2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数字化实践
        1.1.3 商业机构的数字化实践
    1.2 台湾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现状
        1.2.1 法定学位论文寄存机构的数字化实践
        1.2.2 高校系统学位论文的数字化实践
2 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对比分析
    2.1 相同点
        2.1.1 以推动学位论文共建共享为目标
        2.1.2 强化学位论文数字化系统的功能
        2.1.3 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并行
    2.2 不同点
        2.2.1 法律法规
        2.2.2 收录方式
        2.2.3 开放存取和知识产权
        2.2.4 学位论文电子化平台与统计功能
        2.2.5 与国际接轨的程度
3 结语

(5)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兴起
    2.1 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服务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2.1.2 知识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新阶段
        2.1.3 知识服务与其他出版阶段的区别
    2.2 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展知识服务的动因
        2.2.1 外部动因
        2.2.2 内部动因
    2.3 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发展阶段
        2.3.1 信息资源直接呈现阶段
        2.3.2 交互功能产品阶段
        2.3.3 精准化定制服务阶段
第3章 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开展现状
    3.1 知识服务产品形态多姿多彩
        3.1.1 富媒体图书
        3.1.2 在线教育产品
        3.1.3 专业数据库
    3.2 开展方式逐步呈现多元化
        3.2.1 内容资源的改造与提质
        3.2.2 社会资源的合作与联动
        3.2.3 用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3 知识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3.3.1 内容增值服务模式
        3.3.2 垂直平台服务模式
        3.3.3 定制化方案服务模式
第4章 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展知识服务的现实困境
    4.1 产品布局缺乏整体规划
        4.1.1 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
        4.1.2 产品形态布局孤岛化
        4.1.3 产品生产思维传统化
    4.2 有效的盈利模式欠缺
        4.2.1 缺乏可推广的盈利路径
        4.2.2 缺乏持续性的盈利效益
        4.2.3 投资回报率低
    4.3 技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4.3.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4.3.2 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4.3.3 社际技术能力差异明显
第5章 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展知识服务的优化策略
    5.1 构建多样化的内容产品服务体系
        5.1.1 以用户为导向打造场景化服务
        5.1.2 围绕优势内容深化产品开发
        5.1.3 转换角色定位促进产品思维转型
    5.2 盈利路径由单点向多点转型
        5.2.1 立足前端营销拓展变现渠道
        5.2.2 多媒介营销拓展用户市场
        5.2.3 联合多方主体降低投资成本
    5.3 逐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5.3.1 积极把握技术应用趋势
        5.3.2 建立专门的数字技术部门
        5.3.3 推动社际合作提升整体技术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概述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问题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的性质界定
        三、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法律地位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
        一、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类型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未来发展诉求与趋势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适用困境
        一、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
        二、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
        三、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昂
        四、技术保护措施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形成障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正当性分析
    第一节 法理学考量:利益平衡
        一、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失衡之困境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探讨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维护着作权利益平衡
    第二节 宪法学考量:文化自由
        一、文化自由的释义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损公众之文化自由
        三、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违着作权法之宪法性目的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保障文化自由
    第三节 经济学考量:着作权制度效率
        一、法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的外部性因素分析
        三、提升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意义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提升其着作权制度效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第一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无碍着作权人利益的实现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研究
        一、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中的适用困境
        二、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的挑战
        三、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域外比较分析
    第三节 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
        一、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
        二、重构合理的立法模式:规则主义+要素主义
        三、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
        四、构建图书馆规避技术措施之例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着作权限制研究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许可模式之拷问
        一、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在数字环境中的适用困境
        二、数字图书馆对着作权许可模式的冲击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情况与困境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必要性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构建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着作权许可模式的整合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要约模式利弊分析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代理模式利弊分析
        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补偿金模式利弊分析
        五、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六、数字图书馆开放存取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七、数字图书馆创作共用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现状检视与改良路径
    第一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及运营现状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制环境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协调与共生
    第二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路径
        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
        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
        五、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着作权授权机制优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科研成果
后记

(7)中美顶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目标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与过程
3 对比分析与发现
    3.1 科研支持平台
    3.2 选题构思阶段
    3.3 组建合作团队阶段
    3.4 科研立项阶段
    3.5 项目实施阶段
    3.6 出版阶段
4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深化数字学术服务的启示
5 结语

(8)基于安卓的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移动图书馆相关技术
    2.1 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简介
        2.1.1 Android系统概述
        2.1.2 Android系统构成
        2.1.3 Android应用四大组件开发
    2.2 ASP.NET技术介绍
        2.2.1 .NET框架
        2.2.2 ASP.NET技术概述
    2.3 ADO.NET技术介绍
        2.3.1 ASP.NET技术
        2.3.2 ADO.NET访问数据库的具体步骤
    2.4 SQL Server 2008
    2.5 本章小结
3 移动图书馆需求分析
    3.1 建设背景
    3.2 用户需求分析
    3.3 可行性分析
        3.3.1 经济可行性
        3.3.2 技术可行性
        3.3.3 操作可行性
    3.4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4.1 用户管理功能
        3.4.2 馆藏资源查询功能
        3.4.3 图书借阅功能
        3.4.4 在线资源服务功能
        3.4.5 读者服务功能
        3.4.6 管理员后台管理功能
    3.5 本章小结
4 移动图书馆平台设计
    4.1 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平台设计思想
        4.1.1 设计理念
        4.1.2 设计原则
    4.2 移动图书馆平台的总体架构
    4.3 平台主要模块设计
        4.3.1 馆藏资源查询模块
        4.3.2 在线电子资源模块
        4.3.3 用户管理模块
        4.3.4 读者服务模块
    4.4 移动图书馆平台的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模型设计
        4.4.2 数据库表结构介绍
    4.5 本章小结
5 移动图书馆平台实现与测试
    5.1 移动图书馆的云服务器端架构
        5.1.1 开发硬件软件条件
        5.1.2 云计算平台及虚拟机
        5.1.3 云计算平台的配置
        5.1.4 移动图书馆服务突发流量应对策略
    5.2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5.2.1 用户管理模块
        5.2.2 馆藏资源查询模块
        5.2.3 读者服务模块
        5.2.4 管理员后台管理模块
        5.2.5 数据库功能模块
        5.2.6 Http服务接口模块
    5.3 移动图书馆实现效果
        5.3.1 安卓端应用程序实现效果
        5.3.2 后台管理实现效果
    5.4 移动图书馆平台测试
        5.4.1 平台的测试环境与设置
        5.4.2 平台测试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法定条件下图书馆分享作品的免责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分享作品免责权的界定
    (一) 图书馆在特定情况下享有的免责权
    (二) 图书馆涉及到免责权的诉讼可以不用举证
    (三) 图书馆在法院裁判后不享有免责权
二、法定条件下图书馆分享作品免责权存在的困境
    (一) 作品复制保存的免责范围有限
    (二) 信息传播仅限于馆内注册用户
    (三) 购买数据库服务引发的诉讼问题
三、图书馆分享作品免责权体系的优化途径
    (一) 拓展作品复制的免责权范围
    (二) 提高作品数字化传播的免责权
    (三) 购买数据库服务尽量避免连带责任

(10)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1.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2 信息共享空间的组成及资源结构
2 信息共享空间数据库资源涉及的版权问题
    2.1 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版权问题
        2.1.1 复制权问题
        2.1.2 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2.1.3 发行权问题
        2.1.4 其他版权问题
    2.2 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版权问题
3 信息共享空间虚拟平台版权问题
    3.1 网页内容版权问题
    3.2 资源导航版权问题
    3.3 教学课件及视频版权问题
4 解决信息共享空间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建议
    4.1 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及版权管理制度
        4.1.1 完善版权方面的法律法规
        4.1.2 建立完善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机制
    4.2 积极开展图书馆的版权管理工作
        4.2.1 进行普及性的版权教育
        4.2.2 认真做好资源使用前的版权审查
        4.2.3 收集推广替代性开放资源
        4.2.4 聘请或培养专业的版权服务馆员
5 结语

四、数据库服务方式及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J]. 王欣,李宏,宛玲.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2]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D]. 崔宇婷.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D]. 陈楠. 南京大学, 2020(02)
  • [4]两岸地区学位论文数字化实践现状与对比分析[J]. 吴萍萍,陈铭. 新世纪图书馆, 2020(04)
  • [5]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研究[D]. 韩烨. 湖南大学, 2019(07)
  • [6]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D]. 何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7]中美顶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对比研究[J]. 周力虹,原源,韩滢莹. 图书与情报, 2018(02)
  • [8]基于安卓的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双双.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9]法定条件下图书馆分享作品的免责权探究[J]. 张雪莲. 山西档案, 2017(05)
  • [10]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研究[J]. 邓佩珍. 情报探索, 2017(05)

标签:;  ;  ;  ;  ;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数据库服务模式与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