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组件和天线系统

天线组件和天线系统

一、天线部件与天线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善强[1](2021)在《基于智能体的某型雷达天线测试性建模与虚拟验证》文中认为测试性是检测故障的一种能力,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是测试性的一个关键步骤。现有的测试性分析与验证大多数利用的是实物分析验证,即通过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实时故障检测分析,对其进行故障注入,使其发生相应故障模式,但这种方法会出现周期大、成本高,故障难以注入等问题,结合虚拟建模技术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利用虚拟技术对雷达天线进行测试性建模与虚拟验证。论文首先从搭建一个虚拟雷达天线模型所需基本理论出发,利用智能体建模技术,搭建了虚拟雷达天线模型,最后测试系统对虚拟雷达天线系统进行故障注入,得到测试性指标结果,完成测试性虚拟分析与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虚拟建模目标以及方法不明确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来源于故障的发生,即当一个系统发生故障时,需要对故障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系统的损坏程度进行维修,使系统重新正常工作,其中故障、检测、维修包括了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以及测试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结合雷达天线的系统结构,利用智能体和离散事件建模技术,即可完成虚拟雷达天线仿真模型的搭建。其次针对搭建的虚拟雷达天线仿真模型,对其特点进行介绍。首先雷达天线系统采用了多层嵌套式结构特征进行模型结构搭建。其次介绍模型包括了主系统、分系统、部件以及保障库等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系统中的通讯规则,其中包括分系统之间、系统与部件之间遵循函数通讯,部件之间、部件与保障库之间遵循端口通讯。模型中还包括测试性分析与验证设计部分,该部分将实时循环读取测试机发送过来的故障编码,从而实现故障注入,并计算测试性相关指标数据值返回发送给测试机。最后通过实例,对某型雷达天线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测试性分析和验证。虚拟验证的流程首先选取双方风险的验证方案。接着对虚拟天线系统进行了50000个小时的仿真,得到各个分系统的故障情况,从而确定分系统样本量分配。本文设置了23个测试点,通过故障注入,提取每个测试点是否有信号,将生成故障-测试矩阵,对其进行特征提取,除去模糊组和全零组,计算得到测试性指标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致使实现雷达天线测试性虚拟分析与验证,并对测试性设计提出改进意见。

张天硕[2](2021)在《温变载荷下天线主次镜间距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光学天线是激光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光机部件,由于机械结构的材料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影响,在温变载荷条件下,机械部件发生结构变形,会导致主次镜间距发生变化,进而会对光学质量产生影响。若不进行结构优化、采取温控措施,可能导致激光通信系统光学天线镜片光学性能严重下降,甚至损坏。为此,需要抑制阳光对主次镜的辐射、进行结构优化研究、改善光学天线元件的热力学特性,保证主次镜的力、热稳定性以及间距稳定性。根据空间环境及天线系统的工作环境,对天线整体结构进行了选择与设计。根据有限元热力学分析理论,进行了光学天线温度环境分析,指出外热流变化容易引起光端机温度剧烈变化,必须抑制外热流对光学天线的辐射,依据外热流环境对光系统提出热控指标。结合主天线的机械结构特点,根据灵敏度分析理论,对影响激光通信光学天线主次镜间距的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总结各误差源在温度载荷下对主次镜间距变化的影响规律;最后以保证主次镜间距精度、提高热稳定性为优化目标,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稳定性改进设计。基于上述温变载荷边界条件以及灵敏度分析结果,以保证主次镜间距变化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主次镜间连接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次镜面形精度及整体一阶基频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同一条件下,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对柔性环节参数进行高效、合理的优化。分析了主镜热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主镜镜面形精度及整体一阶基频同样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对稳定性优化后的整体光学系统进行力热性能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整机模态分析以及温变载荷条件下的天线主次镜间距误差、面形误差分析,得到整体系统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对光学系统重要组件进行热仿真验证并进行热控策略设计。最后,利用ZYGO干涉仪进行装配后系统波像差检测以及温变载荷对光学系统的影响实验。实验表明:系统RMS值为0.0625λ(λ/16),主镜面形RMS值为λ/47,次镜面形RMS值为λ/77。光学系统具有良好的温度环境适应性,在20±5℃的范围内系统波像差均能保持小于0.0714λ(λ/14),且变化范围不超过0.02λ。

凌曦[3](2021)在《基于MBSE的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大型抛物柱面天线具有多学科集成性和结构复杂性等特点,然而传统的系统设计方法在其设计方面存在协调工作繁杂、设计重用和变更困难等问题,本文引入MBSE的方法,探讨其系统工程设计的关键问题。首先,基于MBSE的方法,提出40m×44m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建模方案,开展天线设计需求分析;根据天线系统的复杂性,引入领域元模型的概念,构建天线需求域、功能域和架构域三个特定领域的元模型;基于正向设计流程,研究天线系统具体建模过程,构建天线系统模型,开展系统追溯与变更影响分析。其次,基于MDA四层模型架构和MOF元模型建模规范,通过UML类图建立天线系统三个特定领域的元模型;对Sys ML进行轻量化扩展,通过创建构造型的形式承载天线系统领域元模型中的类型组成、流信息、接口等方面,形成需求、功能和架构的配置文件;研究天线系统具体建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功能分解、架构生成和追溯分析等,对建模过程中需求变更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建立需求追溯矩阵的方式进行变更影响分析和需求覆盖性分析,识别变更范围;对需求进行追溯分析,通过需求追溯矩阵和追溯图的结合来实现不同维度的追溯。最后,基于正向设计流程和天线系统领域元模型对大型抛物柱面天线进行需求、功能和架构的系统建模。分析天线系统的工作环境和主要任务,整理得到天线系统需求与利益相关者需求,从中精化出用例和MOE;从用例中分解出天线转动、天线观测、数据传输等顶层功能活动,确定天线总体行为和状态;对顶层功能进行功能分解与功能分配,映射到机械结构单元、馈源网络单元、天线标校单元、伺服控制单元等逻辑组件生成完整的逻辑架构;从逻辑架构中泛化出物理架构,形成多种物理架构方案,对物理部件进行TPM设计并建立数学模型对设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对天线系统建模过程中的需求变更进行分析研究与模型修改,建立正向和逆向的系统追溯。本文基于天线系统领域元模型对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进行分层分级的系统建模,分析了传统设计中存在的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建立了天线系统的需求、功能和架构模型。通过系统追溯验证需求,提高了建模效率和模型重用性,为正在研制的行星际探测专用天线的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任兵锐[4](2020)在《三频段碳纤维反射体天线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天线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对电磁波进行发射和接收,而天线结构就是保证电磁波能够按照人们设定的规律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合理的天线结构设计是天线系统机械性能指标及电气性能指标的重要保证。本文研究背景是我单位某三频段抛物面天线项目,主要对碳纤维材料在抛物面天线反射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在引入新材料的基础上确定了三频段抛物面天线的结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天线性能指标要求,对整体结构形式进行评估,对现有天线反射体和天线座架的结构型式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天线结构的总体方案。以降低传统天线反射体重量且反射体刚强度满足指标为目的,对钢结构反射体进行轻量化设计,引入了新兴材料碳纤维,根据碳纤维材料的特性进行结构设计,保证天线结构系统满足使用要求。反射面天线由天线反射体和天线座构成,天线反射体减轻多少重量,俯仰箱体就可以减少相同重量的配重,天线座的负重也会大大降低,减小设计难度;从结构布局上来说,天线反射体位于天线座的上方,反射体重量减轻,天线系统的重心也会随之降低,提高了天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综合以上几点,天线反射体中引入碳纤维材料进行减重,在天线结构系统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然后结合天线反射体的结构特点,对天线反射面、天线骨架、副反射面及副反射面支撑进行了碳纤维材料的结构设计,降低了天线反射体的重量,减小了天线座的结构设计压力。在碳纤维天线反射体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践经验重新设计了天线座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天线整体结构进行仿真分析,校核了天线结构的刚强度,最后对天线结构进行了实际的测量试验,验证了碳纤维天线反射体设计的正确性。目前该天线已经研制完成并交付用户。天线结构系统的测量结果说明采用碳纤维材料对天线反射体进行结构设计是可行的,并且验证了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其进行的分析计算是准确的。本项目是碳纤维材料结构件大量应用于天线反射体的一次尝试,项目的完成为后期相同结构天线的设计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依据。

宋伟[5](2020)在《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回旋共振加热(I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ICRH)天线是主要辅助加热系统之一。随着聚变工程的技术发展与经验积累,聚变实验装置的功率不断攀升,装置内的热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基于目前的EAST以及其他同类型装置的实验研究,高热负荷以及射频鞘效应损伤法拉第屏蔽现象与ICRH加热功率相关并且严重影响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耦合特性与结构安全性。目前EAST I窗口四电流带ICRH天线尚在不具备任何主动冷却结构的情况下运行功率约为1 MW时已经出现了局部高温区域甚至一些结构损伤。但EAST装置未来将进行长脉冲稳态运行需要I窗口ICRH天线具备提供6MW长脉冲射频功率的能力,甚至在未来聚变装置中对天线的功率要求更高,因此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将会受高热负荷的严重威胁。对聚变装置中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能够提升高热负荷部件的结构安全性并保证其耦合能力。本文从热负荷源角度出发对聚变装置中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首先完成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与天线加热功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基于EAST装置中K窗口红外相机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的观测,确定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与天线加热功率之间成正相关。针对EAST中法拉第屏蔽棒出现严重损伤的位置与损伤程度,明确了法拉第屏蔽的易损伤区域,探究溅射过程中的杂质产生情况。第二步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设计中的热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来源的预测与分析方法,阐述了通过坡印廷定理对天线射频热损耗进行计算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ICRH天线散射参数的计算,选取反射系数最小的频率作为研究热特性的基本频率。通过对材料表面电流传输截面的研究,明确了射频热损耗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天线表面局部直角结构的过渡、镀层材料以及环向电流相位四种因素对射频热损耗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对比宽电流带天线与EAST原天线的射频热损耗与电磁参数,为电流带优化与升级提供新的思路。第三步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损伤类型与结构安全性判定准则进行了探讨与校核。系统性分析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上的热负荷分布特征,分别探究了适用于天线电流带与法拉第屏蔽的主动冷却系统。通过流体动力学、传热学以及结构力学多场耦合分析计算,并基于ITER SDC-IC设计准则利用应力判定标准与等效应变范围-循环次数模型校核天线使用寿命。最后对未来聚变堆中更高的热负荷下法拉第屏蔽的强化换热结构进行了预研。为了开展对法拉第屏蔽强化换热结构的结构设计与热特性研究,模拟聚变装置中法拉第屏蔽单侧受热的运行环境,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单侧可变热负荷热特性测试平台。通过加载不同流体入口速度与热负荷强度,对法拉第屏蔽强化换热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滕向松[6](2019)在《RFID滑套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近距离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电磁场耦合的能量传输特性,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身份识别。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多级投球压裂技术和分段压裂技术已很难满足现有压裂新工艺的要求。通过将RFID技术运用于井下压裂滑套工具中后可以发现,原有实际作业中会产生的压裂级数受限等问题均可得到良好的解决。对此,本文在通过对RFID信号传输原理的广泛探究后,设计出一种采用RFID为核心技术的压裂滑套,并结合实际工况指出了在井下作业时对会滑套工作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论文在通过对射频识别理论的研究之后,选择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为125kHz,使用Altium Designer来完成阅读器的电路设计,具体表现为主控模块电路、射频模块电路等设计,以及PCB封装、电子元器件焊接等工作。根据射频系统的工作频率和滑套直径尺寸,在确定出系统中天线的几何参数、匝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电容后,设计标签结构并制作样片,最终完成整个RFID滑套内置阅读器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下,井下环境复杂多变,多种因素都会对射频系统造成干扰,并降低其稳定性。对此,本文在通过对电磁场原理的研究后,使用Ansoft Maxwell来建立井下电磁环境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探究不同因素对RFID系统信号识别的影响程度及规律。在完成阅读器设计的基础上,本文利用SolidWorks完成了对RFID滑套的结构设计并结合所设计的滑套液压驱动系统,使用AMESim对滑套进行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得到不同条件下运动部件的动态曲线以及蓄能器能量释放过程的仿真曲线。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可为今后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井下工具设备提供技术支撑。

赵东舸[7](2019)在《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在空间通信领域,随着对通信容量、速率、距离等需求的不断增大,传统的微波通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由于其通信容量大、通信速率高、通信距离远、体积小、成本低,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对象。光学天线是激光通信光学系统的核心,本文针对其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充分调研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总结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基于我国某星间激光通信预研项目,分析确定了通光口径等五项关键参数,分别为通光口径150mm,视场±5mrad,放大倍率15倍,信标发射810nm,信标接收820nm,通信发射1540nm,通信接收1560nm,并基于此设计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光学天线,卡塞格林式、RC式、离轴三反式(不加折轴镜)和离轴三反式(加折轴镜),经过综合性能的对比最终选择卡塞格林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公差分析。空间环境的杂散光将严重影响激光通信的信噪比和误码率,本文针对主要杂散光源以杂散光传输方程为理论基础,确定了轴外杂散光抑制比大于40dB的指标并进行了合理的消杂光设计,仿真结果满足要求。相比于地面,空间环境更加复杂恶劣,尤其是温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光学天线系统的像质,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学系统,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增强光学天线系统膜系的可靠性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于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来说,仅仅只有仿真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光学元件的加工装调同样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光学天线系统的装调步骤和注意要点,最后基于装配完成的实物系统,进行了波像差、出瞳尺寸、轴外杂散光抑制能力和放大倍率四项性能的检测,指标符合性良好。对于激光通信光学天线,完成了前期调研、指标确定,光学设计、公差分析、杂散光分析、环境适应性分析、加工装调和最终性能检测等工作,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余龙舟[8](2019)在《高功率微波新型扫描阵列天线研究》文中指出高功率微波源的输出功率难以突破固有的物理限制,通过空间功率相干合成的办法可以实现更高的等效辐射功率。空间功率相干合成对高功率微波天线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高功率容量、高辐射增益,还要求天线具有模块化、紧凑的结构设计、低制造成本以及具备波束扫描的能力。现有的高功率微波天线在波束扫描范围、制造成本、结构紧凑化等方面还无法很好满足应用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两种新型的波束扫描阵列天线。第一种是圆锥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利用近场相位转换原理,通过旋转馈源阵面和介质透镜实现了二维波束扫描;第二种是行列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该天线基于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馈电,以螺旋单元作为辐射单元,通过整列控制旋转螺旋单元的角度,并配合移相器调节每行波导内微波输入的初始相位,实现了整行列控制的二维波束扫描。论文针对以上内容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并对部分结构开展了实验研究。具体工作有:(1)提出并研究了圆锥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该阵列天线由馈源阵列天线和介质透镜构成。馈源天线为径向线波导缝隙耦合的螺旋阵列天线,本文详细分析了径向线波导缝隙耦合螺旋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并设计了一直径为600 mm,一共包含17圈同心圆环阵列的天线,并对工作于Ku波段14.25 GHz的设计模型开展了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计算结合理论分析表明:该径向线波导缝隙耦合的螺旋阵列天线的反射低于-20.0 dB,口面效率超过70.0%,偏离法向的最大波束倾角为20°,功率容量达到600 MW。介质透镜采用介质填充椭圆孔阵列,对该透镜的性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介质透镜辐射波束偏离法向的最大波束倾角为22°,功率容量超过500 MW。并对馈源天线与介质透镜进行了联合仿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同步旋转馈源天线和介质透镜,实现了圆锥扫描分控,二维波束扫描达到空间90°锥角范围,系统反射低于-22.0 dB。(2)提出并研究了基于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馈电的直线阵列天线。该直线阵列天线是行列扫描分控阵列天线构成的基础。为了实现一维波束扫描,本文提出利用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馈电,利用螺旋单元作为辐射单元,通过旋转螺旋单元的螺旋线结构实现了沿波导宽边平面的一维波束扫描。本文对该直线阵列的设计理论及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天线反射和波束漂移等问题。设计一工作于X波段9.4 GHz的直线阵列天线,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直线阵列的反射低于-25.0 dB,一维纵向波束扫描范围在±30°范围内,副瓣电平低于-10.0 dB,主瓣增益变化低于1.5 dB。为后期组阵需要,设计并加工了一段工作在8.4 GHz的直线阵列天线,辐射单元数目为100个,并对该直线阵列天线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直线阵列的S参数的测量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天线反射低于-35.0 dB;通过比较法测量的直线阵列的增益为28.4 dB;实验研究了直线阵列天线的一维波束扫描特性,在±35°范围内,辐射主瓣性能保持较好,增益变化不超过2.5 dB,但是系统交叉极化分量波瓣电平达到-8.0 dB,交叉极化波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螺旋线的加工误差造成,并提出了改进的螺旋线结构。初步开展了直线阵列的功率容量的研究,初步验证了其输出25 MW(脉宽约25 ns)的能力。(3)提出并研究了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该移相器基于矩形波导窄边缝隙电桥,通过将线极化模式转换成圆极化模式,圆极化模式反射波的相位由末端的旋转关节控制。本文详细分析了该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移相器能够实现连续线性相位调节,回波损耗小于0.1%。设计并加工了一波导移相器,该移相器工作于8.4 GHz,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在非谐振状态下,能够实现线性相位调节,能量传输效率超过95.0%,但是在个别状态存在谐振现象。通过改进移相器结构,利用波导缝隙将谐振模式辐射即可有效抑制器件谐振。(4)提出并研究了行列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该阵列天线主要由功分网络、移相器和辐射阵列三部分构成。功率分配网络采用了圆波导TM01-TE01-矩形波导TE10的工作模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8.4 GHz实现了一分20路功率均分,插入损耗小于-0.4 dB,功率容量约1.5 GW。并以移相器和辐射波导为基础,搭建了行列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系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一个由20行波导,每行波导上有15个辐射单元构成的20×15矩形栅格阵列的简化模型,系统研究了辐射阵列的二维波束扫描能力。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行列扫描分控阵列天线在垂直于波导轴向的平面内,能够实现±35°范围的波束扫描,副瓣电平低于-12.0 dB,增益变化小于2.0 dB;在垂直于波导轴线的平面内能够实现±30°范围的波束扫描,副瓣电平低于-10.0 dB,增益变化小于1.5 dB。

李文剑[9](2019)在《4G/5G Massive MIMO天线校准网络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移动通信网络依赖天线的电磁波辐射来实现信号覆盖,天线的功能无可替代,其作用至关重要。在2G时代,天线主要采用单极化(单通道)或双极化(双通道)的简单应用模式;在3G时代的TD-SCDMA体制,天线开始逐渐采用8通道的双极化智能天线;到了4G TD-LTE和5G时代,多通道阵列天线成为标配,其中,主流的5G Massive MIMO天线系统采用典型的64T/R收发通道应用模式,该天线系统的无源部分不仅包括了天线辐射阵列,还包括了天线校准网络。Massive MIMO天线通过智能算法精确实现各硬件T/R收发通道的馈电幅度和相位分布,以产生所需的赋形波束方向图,其中,天线的校准网络用于检测和标校各个T/R收发通道的幅相分布,其性能至关重要,决定着Massive MIMO天线系统乃至5G移动通信网络的成败。为此,本文选择Massive MIMO天线校准网络作为研究课题。当前,5G商用在即,同时,4G移动通信网络未来与5G通信系统将长期在网并存使用。根据目前主流的实际应用需求:具有宽频的2.3GHz2.7GHz的64T/R Massive MIMO天线系统涵盖了4G的B40频带(2.3GHz2.4GHz)和5G FR1的N41频带(2.496GHz2.69GHz)。由此,结合应用背景和指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四模块微带线校准网络方案,设计了具有良好性能的多种无源电路部件(包括威尔金森功分器和低耦合高定向性耦合器),并将它们拼接组合实现了64通道、宽频带、低成本、易调试的天线校准网络,最终应用于实际的Massive MIMO天线。针对宽频校准网络隔离度指标的设计难点,本文设计了电容等效的开路枝节进行补偿;针对高频和宽频状态下集总元件受寄生参数影响而发散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TRL校准电路来校准;针对屏蔽盖加载后,天线校准网络各通道幅相混乱和腔体谐振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分腔方式来改善性能;针对部件物料加工公差、焊接和装配误差带来的耦合度离散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一种介质柱填充法来微调性能。最后,实际加工制作了天线校准网络样品,测试了其主要电路性能指标,结果表明与仿真设计具有一致性,并较好地满足了实际的Massive MIMO天线产品需求。

蔡友慧[10](2019)在《大型空间可展开固面天线的动力学与型面精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星载天线正向着轻质量、大口径、高精度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器上安装有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结构复杂,展开过程会对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精度和航天器的运动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天线进行锁定时铰链两叶片相撞产生的冲击力。因此本文以某大型空间抛物柱面可展开固面天线为研究对象,对天线的展开和锁定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并分析天线锁定后展开状态的型面精度。首先从理论上描述天线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通过天线的动能、势能和耗散能,推导出基于拉格朗日法的柔性天线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再根据铰链约束关系建立天线多体系统约束方程。然后建立天线系统刚柔耦合模型。通过三维绘图软件Pro/e、有限元软件Patran/Nastran和虚拟样机软件Adams,对天线系统的展开与锁定过程进行刚柔耦合仿真建模,验证天线系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分析出天线展开和锁定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再进一步根据天线动力学仿真结果提出铰链结构优化方案,对铰链结构进行优化和强度校核。最后对天线系统进行型面精度分析。天线自身的运动、航天器的运动以及天线所处环境都会对天线的型面精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Patran与Matlab对热稳态环境下和航天器微振动情况下天线系统的变形和型面精度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推导出,天线展开后铰链误差角度与型面精度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该公式求出天线仿真模型在铰链误差角度下的型面精度。

二、天线部件与天线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线部件与天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智能体的某型雷达天线测试性建模与虚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试性仿真建模与虚拟验证的发展
        1.2.2 测试性建模与虚拟验证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某雷达天线系统测试性仿真建模理论分析
    2.1 雷达天线系统三性仿真建模基础理论
        2.1.1 可靠性
        2.1.2 维修性
        2.1.3 保障性
    2.2 测试性
        2.2.1 故障检测率(Fault detection rate,FDR)
        2.2.2 故障隔离率(Fault isolation rate,FIR)
    2.3 雷达天线系统概述
        2.3.1 T/R组件模块
        2.3.2 电源模块
        2.3.3 频综模块
        2.3.4 综控模块
        2.3.5 波分复用模块
        2.3.6 侦察模块
    2.4 多方法建模
        2.4.1 离散事件
        2.4.2 多智能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测试性分析的模块化虚拟雷达天线系统仿真模型
    3.1 系统特征
        3.1.1 建模系统结构特征
        3.1.2 部件故障特征
        3.1.3 部件维修与备件更换
    3.2 通讯规则
        3.2.1 函数通讯
        3.2.2 端口通讯
    3.3 建模模块
        3.3.1 系统
        3.3.2 部件
        3.3.3 备品备件保障库
        3.3.4 故障指标输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雷达天线系统测试性虚拟验证研究
    4.1 测试方案的选取
    4.2 故障样本分配
    4.3 故障注入
    4.4 参数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结果总结与系统验证
    5.1 测试性验证试验结果总结
    5.2 测试机系统验证
        5.2.1 测试机系统验证
        5.2.2 测试机系统评价
    5.3 仿真机系统验证
        5.3.1 仿真机系统验证
        5.3.2 仿真机系统评价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温变载荷下天线主次镜间距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激光通信及其主天线结构
        1.2.2 热控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主天线结构及力热条件
    2.1 主天线结构简介
    2.2 主天线结构形式的选择
        2.2.1 反射式主天线结构
        2.2.2 主次镜间支撑形式的选择
        2.2.3 主镜支撑方案的选择
        2.2.4 光学系统工作原理及指标
    2.3 光学天线温变载荷条件
        2.3.1 空间热环境
        2.3.2 热控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次镜间距灵敏度分析
    3.1 分析模型的建立
        3.1.1 光学系统尺寸链模型
        3.1.2 灵敏度分析理论
        3.1.3 灵敏度分析模型
    3.2 灵敏度的分析与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线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4.1 主次镜间连接结构设计
        4.1.1 材料选择
        4.1.2 连接结构优化设计
        4.1.3 连接结构分析验证
    4.2 主镜支撑设计
        4.2.1 材料选择
        4.2.2 .柔性结构参数化优化设计
        4.2.3 主镜组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天线热稳定性分析
    5.1 模态分析
    5.2 温变载荷下天线稳定性分析
        5.2.1 镜面面形理论
        5.2.2 天线结构仿真分析
    5.3 热仿真分析
    5.4 热控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验证
    6.1 波像差检测方法
    6.2 光学天线波像差检测
    6.3 温度环境适应性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基于MBSE的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型望远镜设计研究现状
        1.2.2 MBSE研究现状
        1.2.3 基于MBSE的大型望远镜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基于MBSE的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建模整体方案
    2.1 大型抛物柱面天线设计需求分析
    2.2 天线系统领域元模型构建
    2.3 天线系统模型构建
        2.3.1 MBSE建模理论
        2.3.2 系统模型构建过程
        2.3.3 变更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领域元模型
    3.1 基于元模型的领域建模语言构建方法
        3.1.1 MDA四层模型架构
        3.1.2 MOF元模型建模语言
        3.1.3 领域相关建模语言构建过程
    3.2 天线领域元模型分析
        3.2.1 需求域元模型
        3.2.2 功能域元模型
        3.2.3 架构域元模型
    3.3 天线领域元模型建立
        3.3.1 需求配置文件
        3.3.2 功能配置文件
        3.3.3 架构配置文件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模型构建与变更影响分析
    4.1 天线系统模型构建
        4.1.1 需求模型
        4.1.2 功能模型
        4.1.3 架构模型
        4.1.4 追溯模型
    4.2 需求变更识别分析
        4.2.1 需求变更原因
        4.2.2 需求变更识别
    4.3 变更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基于元模型的天线系统建模
        5.1.1 需求建模
        5.1.2 功能建模
        5.1.3 架构建模
    5.2 需求变更与追溯
        5.2.1 需求变更
        5.2.2 需求追溯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三频段碳纤维反射体天线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1.2.1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天线结构分析的研究与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天线结构系统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天线结构系统技术指标
    2.3 天线电气工作原理
    2.4 天线系统基本结构
    2.5 天线反射体结构方案
        2.5.1 天线反射体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2.5.2 现有天线反射面结构优缺点比较
        2.5.3 现有天线骨架结构优缺点比较
        2.5.4 本工程天线反射体结构方案
    2.6 天线座结构方案
        2.6.1 天线座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2.6.2 现有天线座结构优缺点比较
        2.6.3 本工程天线座结构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线结构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碳纤维天线反射体设计
        3.2.1 碳纤维主反射面
        3.2.2 碳纤维天线骨架
        3.2.3 碳纤维副反射面及支撑机构
    3.3 天线骨架刚度拉力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结果分析
    3.4 天线座设计
        3.4.1 方位机构
        3.4.2 俯仰机构
        3.4.3 双电机消隙机构
        3.4.4 轴角与限位装置
    3.5 天线结构重量分布估算
    3.6 天线驱动负载及电机功率计算
        3.6.1 力矩综合计算
        3.6.2 方位电机功率估算
        3.6.3 方位减速器的选取
        3.6.4 俯仰电机功率估算
        3.6.5 俯仰减速器的选取
    3.7 天线维修安全性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与计算
    4.1 载荷分析
        4.1.1 天线自重载荷
        4.1.2 风载荷
        4.1.3 冰雪载荷
        4.1.4 惯性载荷
        4.1.5 温度应力与变形
    4.2 天线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工况分析
        4.2.2 仿真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天线反射面精度测量
        5.1.1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原理及测量流程
        5.1.2 测量结果及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约束核聚变
        1.1.1 聚变能
        1.1.2 聚变装置
    1.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发展概况
    1.3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特性研究现状
        1.3.1 表面温度
        1.3.2 射频鞘电势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
    2.1 ICRH天线设计目标与概况
    2.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设计
    2.3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实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与耦合特性研究
    3.1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理论
        3.1.1 坡印廷定理
        3.1.2 射频鞘效应理论
    3.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耦合特性研究
        3.2.1 散射参数
        3.2.2 杂质污染
    3.3 高热负荷部件的优化研究
        3.3.1 电流带局部结构
        3.3.2 环向电流相位
        3.3.3 表面镀层
        3.3.4 电流带宽度
        3.3.5 场平行法拉第屏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与结构安全性
    4.1 天线结构安全性评判准则[83]-[88]
        4.1.1 损伤类型
        4.1.2 静态应力判定准则
        4.1.3 疲劳判定准则
    4.2 电流带冷却流道设计与分析
        4.2.1 电流带冷却流道设计
        4.2.2 电流带结构安全性分析
    4.3 法拉第屏蔽冷却结构设计与分析
        4.3.1 法拉第屏蔽棒冷却流道设计
        4.3.2 法拉第屏蔽腔体冷却结构
        4.3.3 法拉第屏蔽结构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变堆法拉第屏蔽冷却结构的实验研究
    5.1 聚变堆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特性分析
    5.2 强化换热冷却结构设计
        5.2.1 法拉第屏蔽棒设计
        5.2.2 强化换热结构设计
    5.3 强化换热实验与分析
        5.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3.2 热流体分析
        5.3.3 热流体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RFID滑套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智能滑套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智能滑套发展研究现状
        1.3.2 国内智能滑套发展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成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FID滑套系统技术分析
    2.1 RFID系统组成及滑套作业流程
    2.2 RFID技术原理
        2.2.1 RFID系统工作原理
        2.2.2 RFID系统分类及选用标准
        2.2.3 RFID系统数据完整性校验
    2.3 RFID系统设计要求
    2.4 RFID系统技术难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FID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RFID系统硬件电路整体结构设计
    3.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与实现
        3.2.1 主控芯片选型
        3.2.2 主控芯片STC11F02
        3.2.3 主控芯片基本电路设计
    3.3 射频模块电路设计与实现
        3.3.1 射频模块设计
        3.3.2 RS232-USB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3.3.3 LED灯及蜂鸣器电路设计
    3.4 PCB印制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FID系统天线设计
    4.1 阅读器天线设计
        4.1.1 天线线圈的电感设计
        4.1.2 阅读器天线的调谐
    4.2 射频标签设计
        4.2.1 标签类型选择
        4.2.2 标签结构设计
        4.2.3 标签天线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下RFID系统作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与仿真
    5.1 电磁环境理论分析
        5.1.1 麦克斯韦方程
        5.1.2 一般形式的电磁场微分方程
        5.1.3 电磁场中边界条件的表示形式
    5.2 井下RFID系统磁场特性分析
        5.2.1 阅读器天线磁场特性分析
        5.2.2 标签天线端感应电压的计算
    5.3 RFID系统天线仿真模型建立
        5.3.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简介
        5.3.2 天线系统等效模型的建立
    5.4 电磁影响因素分析
        5.4.1 阅读器天线的金属外壳尺寸影响分析
        5.4.2 压裂液介质类型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套结构设计与分析
    6.1 滑套结构设计
        6.1.1 天线模块设计
        6.1.2 电控模块设计
        6.1.3 驱动模块设计
        6.1.4 滑套传动模块设计
    6.2 RFID滑套动态分析
        6.2.1 模型参数设置
        6.2.2 液压系统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国内外发展动态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的详细设计
    2.1 激光通信光学系统的功能及组成
    2.2 光学天线系统关键指标分析
        2.2.1 波长
        2.2.2 口径
        2.2.3 放大倍率
        2.2.4 视场
        2.2.5 像质要求
    2.3 光学天线系统设计
        2.3.1 光学天线系统形式选择
        2.3.2 卡塞格伦式光学天线设计
        2.3.3 RC式光学天线设计
        2.3.4 离轴三反式光学天线设计
    2.4 光学天线系统的公差分配与分析
        2.4.1 光学系统公差分析基本理论
        2.4.2 光学天线系统公差分配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的杂散光分析
    3.1 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杂散光基本理论
        3.1.1 光学天线系统杂散光的分类与来源
        3.1.2 杂散光传输方程与主要抑制思路
        3.1.3 杂散光主要计算方法
    3.2 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的消杂光设计与仿真
        3.2.1 光学天线系统杂散光指标要求
        3.2.2 光学天线系统消杂光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环境因素对光学天线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2 空间环境对光学天线系统膜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的装调和性能测试
    5.1 光学天线系统的装调
    5.2 光学天线系统性能测试
        5.2.1 波像差的测试与分析
        5.2.2 出瞳尺寸的测试与分析
        5.2.3 轴外杂散光抑制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5.2.4 放大倍率的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高功率微波新型扫描阵列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功率微波天线及波束扫描的研究现状
        1.2.1 高功率微波模式转换天线
        1.2.2 高功率微波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
        1.2.3 高功率微波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1.2.3.1 高功率微波一维扫描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1.2.3.2 高功率微波二维波束扫描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1.2.3.3 基于漏波波导的一维相位扫描阵列天线
        1.2.3.4 高功率无移相器自旋转波束扫描天线
        1.2.4 基于近场相位转换实现高功率波束扫描透镜天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圆锥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研究
    2.1 径向线波导缝隙耦合的螺旋阵列天线
        2.1.1 C形缝隙耦合馈电
        2.1.1.1 C形缝隙耦合馈电结构及其特点
        2.1.1.2 C形缝隙耦合结构的耦合特性分析
        2.1.2 小螺旋辐射单元的设计
        2.1.2.1 螺旋辐射单元的互耦及改善
        2.1.2.2 螺旋单元的反射及改善
        2.1.2.3 优化的螺旋辐射单元及性能
        2.1.3 径向线波导缝隙耦合的螺旋阵列天线设计
        2.1.3.1 螺旋辐射单元布局
        2.1.3.2 天线口面电阻分布及径向线波导馈电形式的选择
        2.1.3.3 C形缝隙耦合结构及消除反射脊结构尺寸
        2.1.3.4 小螺旋单元螺旋线结构的旋转角度
        2.1.3.5 径向线波导缝隙耦合的螺旋阵列天线仿真
    2.2 介质透镜的波束偏转特性
    2.3 二维波束扫描分析
        2.3.1 馈源天线实现偏转波束
        2.3.2 与介质透镜配合的二维波束扫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列分控式扫描阵列天线研究
    3.1 矩形波导窄边C型缝隙的耦合特性
    3.2 矩形波导窄边C形缝隙耦合馈电的直线阵列的设计
        3.2.1 耦合结构设计及耦合辐射单元模型
        3.2.2 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馈电的直线阵列天线设计及仿真研究
        3.2.2.1 直线阵列反射消除
        3.2.2.2 波导传播常数的修正
        3.2.2.3 辐射场结构与功率容量分析
        3.2.2.4 一维波束扫描与远场方向图分析
    3.3 矩形栅格阵列的二维波束扫描特性
        3.3.1 阵列布局与平面阵列的基本理论
        3.3.2 平面矩形栅格的仿真分析
        3.3.2.1 平面矩形栅格阵列的传输特性和电场分布
        3.3.2.2 平面矩形栅格阵列横向平面内的一维波束扫描特性
        3.3.2.3 空间二维波束扫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率分配网络及移相器的设计研究
    4.1 功率分配网络的设计
    4.2 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研究
        4.2.1 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的结构及功能
        4.2.2 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的仿真设计
        4.2.2.1 矩形波导窄边缝隙电桥的优化设计
        4.2.2.2 模式转换器的优化设计
        4.2.2.3 圆极化反射器的优化设计
        4.2.2.4 移相器整体的联合仿真
        4.2.3 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的工程设计及公差分析
        4.2.3.1 移相器的工程设计
        4.2.3.2 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的公差分析
        4.2.4 新型旋转调节式波导移相器的实验研究
        4.2.5 移相器的热测实验方案
        4.2.6 移相器的改进设计
    4.3 整行列扫描分控的阵列天线系统
        4.3.1 平面矩形栅格阵列的系统结构
        4.3.2 平面矩形栅格阵列的实验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矩形波导缝隙耦合的扫描直线阵列天线实验研究
    5.1 基于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的直线阵列天线的工程设计
    5.2 基于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的直线阵列的公差分析
    5.3 基于矩形波导窄边缝隙耦合的直线阵列的实验研究
        5.3.1 直线阵列天线的S参数测量
        5.3.1.1 传输参数S21的测量
        5.3.1.2 反射参数S11的测量
        5.3.2 直线阵列天线辐射性能的测量
        5.3.2.1 直线阵列天线方向图的测量
        5.3.2.2 天线增益和频率带宽特性测量
        5.3.2.3 直线阵列天线波束扫描特性测量
    5.4 螺旋辐射单元的改进
    5.5 直线阵列天线的高功率实验测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基本结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4G/5G Massive MIMO天线校准网络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线校准网络应用背景
    1.2 天线校准网络研究现状
    1.3 天线校准网络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改进方法
    2.1 微波网络分析
        2.1.1 匹配网络
        2.1.2 互易网络
        2.1.3 无耗网络
    2.2 功率分配器
        2.2.1 功率分配器的网络分析
        2.2.2 T型结等功率分配器
        2.2.3 电阻等功率分配器
        2.2.4 威尔金森等功率分配器
    2.3 定向耦合器
        2.3.1 定向耦合器的网络分析
        2.3.2 平行线定向耦合器的理论基础
        2.3.3 微带平行线耦合器定向性的改进设计
        2.3.4 定向耦合器耦合度的微调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源电路部件设计
    3.1 天线校准网络的指标要求
    3.2 天线校准网络的设计方案分析
    3.3 威尔金森功分器设计
    3.4 低耦合高定向性耦合器设计
        3.4.1 TRL校准直通端吸收电阻
        3.4.2 耦合器结构及其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线校准网络设计
    4.1 校准网络整板设计
    4.2 屏蔽盒分腔设计
    4.3 腔体高度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板制作和测量数据分析
    5.1 B40 频段测量数据分析
    5.2 N41 频段测量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大型空间可展开固面天线的动力学与型面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可展开天线概述
        1.1.1 空间可展开天线分类
        1.1.2 各类可展开天线参数性能比较
    1.2 天线动力学与精度研究现状
        1.2.1 天线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天线精度研究现状
    1.3 多体系统动力学发展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线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拉格朗日建模方法的基础理论
        2.1.1 常用坐标系
        2.1.2 拉格朗日方程
        2.1.3 伪速度和伪坐标
    2.2 天线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2.2.1 坐标系
        2.2.2 动能
        2.2.3 势能与耗散能
        2.2.4 系统动力学方程
    2.3 天线多体系统约束方程
    2.4 小结
第三章 固面天线动力学仿真建模
    3.1 固面天线模型描述
    3.2 仿真建模过程概述
        3.2.1 仿真建模过程介绍
        3.2.2 建模时的关键设置
    3.3 刚柔耦合仿真建模
        3.3.1 有限元建模
        3.3.2 刚柔耦合建模
    3.4 小结
第四章 固面天线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结果
        4.1.1 收拢状态分析结果
        4.1.2 展开状态分析结果
    4.2 刚柔耦合仿真分析结果
    4.3 铰链结构优化
        4.3.1 添加粘阻尼弹簧阻尼器结构的方法
        4.3.2 添加黏滞阻尼器结构的方法
        4.3.3 对比分析
    4.4 铰链强度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固面天线型面精度分析
    5.1 影响天线型面精度的因素
    5.2 天线型面精度理论表示方法
        5.2.1 天线增益
        5.2.2 天线型面精度
        5.2.3 天线型面精度计算方法
    5.3 稳定热载荷作用下天线的型面精度
        5.3.1 热弹性静力学方程
        5.3.2 有限元热分析
        5.3.3 热环境下天线型面精度
    5.4 铰链误差角度对型面精度的影响
        5.4.1 铰链误差角度与型面精度的理论关系
        5.4.2 刚柔耦合模型的型面精度
    5.5 航天器微振动时天线的型面精度
        5.5.1 微振动时天线的位移变化
        5.5.2 瞬变加速度微振动下的型面精度
        5.5.3 振动加速度微振动下的型面精度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天线部件与天线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智能体的某型雷达天线测试性建模与虚拟验证[D]. 李善强.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温变载荷下天线主次镜间距稳定性研究[D]. 张天硕.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MBSE的大型抛物柱面天线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凌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三频段碳纤维反射体天线的结构设计与分析[D]. 任兵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D]. 宋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RFID滑套系统设计与分析[D]. 滕向松.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激光通信光学天线系统设计研究[D]. 赵东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8]高功率微波新型扫描阵列天线研究[D]. 余龙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4G/5G Massive MIMO天线校准网络的研究与设计[D]. 李文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大型空间可展开固面天线的动力学与型面精度分析[D]. 蔡友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天线组件和天线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