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的比较研究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的比较研究

一、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艳,崔亚飞[1](2020)在《新冠疫情志愿者心身健康与社会支持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抗疫志愿者心身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志愿者总体心身状况较好,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但恐惧和神经衰弱症状较为突出,且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农村地区志愿者、未婚志愿者和接受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较城镇、已婚、未接受心理援助的志愿者,相关消极心身症状更为突出。研究还发现虽然社会支持与志愿者消极心身症状存在显着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对提升志愿者心身健康水平作用有限,仍需从其他途径探索提升抗疫志愿者心身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赵淑英[2](2020)在《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山是一座以工业闻名于世的城市,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目前,很多人对唐山的第一印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这个足以毁灭整个城市的灾难成为了唐山市的新标签。20世纪70年代,唐山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迈进,小学、初高中和职业中学如雨后春笋不断建立、发展,学校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程种类不断增加,正是不断向社会输入有用人才的时候,但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唐山地区的教育系统,市内的教学设施几乎全部被埋,教育行业的损失达上亿元,师生伤亡惨重,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学生在人生轨迹上也出现了更多的波折和改变,例如家庭的破坏、心理的扭曲、生活学习上的改变等,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没有及时给予地震后的儿童心灵上救助和正确引导,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些都给今后的唐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开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唐山地区人均劳动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拒绝国外的一切救援帮助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国内的集中救援。唐山政府根据受灾儿童的不同情况,对当地受灾儿童采取了本地安置和异地安置两种措施。一方面为了迅速恢复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的培训,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保障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异地安置的孤儿,不仅在其生活学习上加以照顾,还对其以后的生活做出了规划,各单位主动认养和经济帮助,安排孤儿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使孩子们在冰冷的灾难面前体会到了温暖。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有些地区在救援方式上有所欠缺,甚至有些地区对于灾后的儿童救援几乎没有注意到灾后儿童心理上的干预和辅导,为以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留下了隐患。时隔四十多年,当初的灾后儿童们渐渐长大,但是那场灾难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据调查,对于当时的儿童来讲,有90%以上的人认为那场灾难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以及他们日后的行为均有所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是会受到影响,会特别关注地震灾害,出现失眠、噩梦和易怒等心理和情绪上的紧张。影响灾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灾后家庭的完整性、家长情绪控制下的家庭教育等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如当时的心理恢复手段的干预、社会组织的救助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师的观念转变等,都是左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相比唐山大地震,我国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灾后的儿童心理干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调整灾后儿童的消极心理。例如利用学科资源,调整灾后儿童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抒发;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灾后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影响儿童细小变量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究儿童的心理等。但是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救助方式的贴合性不高、救助时间短、缺乏针对性等不足。在儿童灾害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还需在不断总结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努力学习他国优秀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儿童的灾害意识和生命安全教育,增加应急性安全处理的意识,转变老朽腐化的生命观念,协调多方资源,加以规范的管理,增加行动效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加强研究,探索影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细小变量,在灾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更好的建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努力。

杨琦[3](2018)在《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缘起于10年前的汶川地震,回顾此次地震对人员和财产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尤其是因地震造成残疾的那些孩子,如今也已长大成年,本研究以轮椅网球运动为契机,通过对因灾致残者参与轮椅网球运动后身心健康所发生的改变,探究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特有的身心康复功效,同时,也加快推进轮椅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的方法,对符合抽样条件的两名轮椅网球运动员进行访谈调查。通过对收集到的近2万字的资料进行分析,将两位轮椅网球运动员的生命轨迹分为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至加入轮椅网球前和加入轮椅网球后至今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里分别就身体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社会适应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对两位运动员的访谈记录做文字转换,并进行了梳理归纳后发现:1.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初期,身心健康较受伤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损害,具体表现在两位运动员对残疾身体的抵触、心理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孤独、暴躁的情绪,在面对社会时多选择逃避;2.在第二阶段中后期,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就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身体的恢复适应情况良好,消极的心理情绪体验也逐渐减弱,对待社会的态度也有所好转;3.在进入第三阶段后,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开始有了显着的改善,身体健康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适应情况都达到灾后以来最佳状态,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均与健全人群处于同一水平。4.巨大灾难迫使轮椅网球运动员的生命轨迹发生改变,也迫使他们要作出新选择,而在选择轮椅网球后,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了明确的目标,都能够清晰地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能够理性客观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轮椅网球运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个人、对家庭甚至对社会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结果显示,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很好地帮助因灾致残者恢复身体机能,对减轻因灾致残者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增加乐观情绪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加快推动因灾致残者融入社会的步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冯春,翟瑞[4](2014)在《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状况》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汶川地震截瘫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汶川地震灾区127例截瘫患者进行调查,并与唐山大地震31例康复村截瘫患者和33例截瘫疗养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汶川地震截瘫患者中,男、女性SCL-90敌对因子分别为(0.88±0.82)、(0.38±0.33)分,其他因子分别为(1.10±0.67)、(0.60±0.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业与未就业者客观支持维度分别为(8.87±3.11)、(6.17±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唐山康复村、疗养院和汶川地震截瘫患者SCL-90总分分别为(121.48±23.86)、(165.12±57.30)、(68.91±52.35)分;客观支持分别为(17.71±3.99)、(11.00±5.20)、(7.39±2.78)分,主观支持分别为(6.84±1.77)、(5.79±3.66)、(18.36±4.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别为(6.68±2.24)、(6.12±2.00)、(7.03±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汶川地震截瘫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好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

姚小伟[5](2014)在《唐山大地震后伤员的救治与安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对伤员进行了及时的救治和安置。本次地震伤员的救治与安置实践涉及的空间广、时间久。故而文章将唐山震后伤员群体、尤其是以重伤员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伤员的救治和安置实践,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抗震救灾就是救人,最大限度地处置伤员。鉴于此,论文将着力点放在对伤员的救治与安置的探讨之上,通过政府、伤员、医护人员、军人等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审视这一过程,其间涉及到一系列救治、安置办法值得今天借鉴。当然,存在的若干问题亦值得思考。全文分为前言和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起及意义,对研究范围及概念进行了界定(唐山区划、伤员、救治和安置),回顾了选题的学术史,概述了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大地震后伤员的伤情。第二部分,从震后灾情的上报、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建立及抗震救灾动员及响应三个角度,探讨政府应急机制的建立。第三部分,着重考察震后伤员的救治实践,包括抢救伤员与医疗援唐、伤员的外转与接收、伤员的治疗与护理、药械的供应与保障等内容。第四部分,详细探讨震后治愈伤员的安置和保障,主要从救治伤员的经费保障、伤员的出院和运回、伤员的回省再安置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四部分,对震后伤员救治与安置实践进行深入思考,从政府及伤员自身层面总结具体救治与安置过程中的教训和启示。结语部分,归纳全文,唐山大地震后的伤员救治与安置实践是卓有成效,短期内伤员得到了有效救治与安置。从长远来看,在抗震医疗救援上,政府与社会必须联动,形成合力,更加注重地震的测、防、报,并且由于震后伤员的救治和与安置同急救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政府应不断提升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防止唐山大地震的悲剧重演。综上,本文认为唐山大地震后伤员的救治与安置实践是一种回应式的地震救灾模式,侧重于善后保障,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地震救援和灾后社会保障的双重性质。

邝志强,孟宪璋[6](2014)在《截瘫患者应对资源因素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截瘫患者应对资源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截瘫患者56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癌症患者精神调适问卷的搏斗精神和无助无望分量表以及Folkman的应对策略问卷等,分别评价截瘫对被试者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截瘫应激事件对生活的影响,被试者对其截瘫疾病的认知水平以及截瘫后被试者的应对策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应对资源在生活质量中的作用。结果以生活质量积分为因变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Pin=0.05,Pout=0.10)中,进入到生活质量总分回归方程的因素只有应对资源和负性生活事件(R2分别为0.588、0.081),进入到方程中的应对资源包括对所患疾病不可控的认知评估(无助无望)、应对策略的愿望思维和寻求帮助以及社会支持的社会力量。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无助无望、愿望思维、负性事件、社会力量和寻求支持的R值为0.818,R2为0.669;在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影响因素中,无助无望、FIM、年龄、社会力量和负性事件的R值为0.764,R2为0.584;在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影响因素中,无助无望、年龄、负性事件和神经质(N)的R值为0.768,R2为0.590;在生活质量社会维度影响因素中,无助无望、愿望思维和社会力量的R值为0.744,R2为0.554;在所有因素中无助无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结论应对资源和生活事件比截瘫疾病本身对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更显着,尤以应对资源不可控认知评估(无助无望)最为重要。在改善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康复治疗中,应加强提高对不可控认知的干预。

陈昕,赵鹤亮,牛春娟,张郢[7](2013)在《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①目的分析唐山市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现状。②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唐山市130名截瘫患者进行调查。③结果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与国内常模(34.56±3.73)比较,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24,P>0.05);在支持利用度因子上得分,女性截瘫患者高于男性截瘫患者(t=2.131,P<0.05),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396,P>0.05;t=0.490,P>0.05);在主观支持因子上,已婚的截瘫患者分别和单身的截瘫患者(t=3.813,P<0.01)、丧偶截瘫患者(t=3.70,P<0.01)相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截瘫患者分别与月收入在500以下截瘫患者(t=5.930,P<0.05)、月收入5001000元截瘫患者(t=6.338,P<0.05)在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结论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与普通人没有差别;女性截瘫患者比男性截瘫患者更善于使用社会支持;已婚截瘫患者比单身的截瘫患者及丧偶的截瘫患者有更多的主观支持;济条件好的截瘫患者比经济条件差的截瘫患者有更多的社会支持。

晏丽,陈昕[8](2013)在《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唐山市截瘫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现状,探讨截瘫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CSQ)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唐山市130名截瘫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男性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t=2.144,P=0.034),而女性更多地使用退避的应对方式(t=2.061,P=0.042);②不同婚姻状况的截瘫患者在幻想(F=2.851,P=0.041)和合理化因子(F=4.284,P=0.007)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自责、求助和合理化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着相关。结论社会支持越高的唐山地震截瘫患者越少使用自责和合理化等不成熟应对方式,而越多地使用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

李洪波[9](2011)在《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与理论、发生与特点、影响因素与评估、心理干预与治疗,以及我国突发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的系统梳理与回顾,分析了开展突发灾难事件PTSD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量表考察了矿难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征、正常矿工与矿难获救矿工创伤后心理状况比较研究、获救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分析了人口学特征、认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睡眠质量等对矿难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经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矿难发生13个月后,矿难获救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率为19.64%;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经历矿难事件的创伤组矿工与未经历矿难的正常对照组矿工创伤后心理症状不同,两组人群在认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睡眠质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相关显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预测影响因素。

尹银,周俊山[10](2011)在《地震对人类影响及应对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每一次破坏性地震都给人类的财产、生命、身心、生活等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地震灾情因社会发展而加重。已有研究从地震灾后抢救、重建和防震减灾等角度进行,存在很大不足:应急研究频繁,长期灾后重建研究不足;政府支持角度研究多,非正式支持研究少;自然科学研究较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少,尤其是中国对地震的经验总结不足。

二、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志愿者心身健康与社会支持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二、结果分析
    (一)抗疫志愿者心身健康和社会支持总体状况
    (二)抗疫志愿者心身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三)抗疫志愿者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的关系
三、讨论
    (一)抗疫志愿者心身健康与社会支持整体状况的成因
    (二)影响抗疫志愿者身心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
    (三)社会支持对抗疫志愿者心身健康的作用
结语

(2)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篇:唐山大地震文献中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唐山大地震前的儿童教育
        一、大地震前的唐山
        二、唐山大地震前的儿童教育教学设置
    第二节 唐山大地震后儿童教育的恢复重建工作
        一、拒绝国际援助
        二、国内保障性的教育救援工作
        三、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救援
    第三节 唐山大地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损失
        一、短期损失
        二、长期损失
        三、地震前后儿童的心理变化及创伤
    小结
第二章 调查篇:灾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调查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地震后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一、地震后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二、1976年唐山大地震孤儿目前心理和工作情况调查
    第二节 地震灾区非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一、地震后短期成长情绪及行为调查
        二、目前心理和工作情况调查
    第三节 影响受灾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影响非孤儿的家庭因素
        二、影响孤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小结
第三章 分析篇: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儿童教育经验与不足
    第一节 市内学校的恢复和儿童教育的开展
        一、灾后唐山市内儿童心理教育的优点
        二、灾后唐山市内的儿童心理教育救助的不足
    第二节 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儿童教育安置
        一、石家庄育红学校对受灾儿童安置的优点
        二、石家庄育红学校安置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总结篇:我国目前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及建议
    第一节 近十年来我国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向
        一、更加注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和辅助方法的多样
        二、更加强调灾后儿童心理细小变量的影响作用
        三、扩大干预主体,不再依靠学校或家长的单方面努力,逐步形成立体化、多渠道的儿童心理健康引导体系
    第二节 目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一、救助方式与受灾儿童的实际情况贴合性不足,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二、灾后个人及社会救援增多,但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三、儿童自身灾害意识和心理健康承受力有待提高
    第三节 关于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微观调控:加入缝隙救灾,弥补政府全面救灾的不足
        二、预防性教育:加强儿童自救,急救技巧的培养
        三、思维方式:儿童的生命教育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山市区及各县清末到1976年小学概况统计表
附录二:问卷调查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灾区儿童教育的恢复情况调查
附录三 唐山大地震儿童对目前工作和婚姻的满意情况调查统计表
致谢

(3)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轮椅网球研究回顾
        1.4.2 国外轮椅网球研究回顾
        1.4.3 国内震后群体心理方面研究回顾
        1.4.4 国内心理学质性研究回顾
        1.4.5 相关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法
        2.2.2 访谈法
        2.2.3 文献资料法
    2.3 研究过程
        2.3.1 .前期准备
        2.3.2 目的性取样
        2.3.3 进行调查预备
        2.3.4 正式调查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4.1 录音转录文字
        2.4.2 归类转录文字资料
        2.4.3 提取主题概念
        2.4.4 返还核实资料
        2.4.5 提炼验证主题
    2.5 效度检验
    2.6 信度检验
    2.7 研究工具
        2.7.1 研究者
        2.7.2 访谈提纲
        2.7.3 录音笔、社交软件
    2.8 伦理道德原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灾难发生时因灾致残者身心感受
        3.1.1 身体的伤害
        3.1.2 震时心理伤害
        3.1.3 社会化情况
        3.1.4 灾难发生时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小结
    3.2 灾难发生后至加入轮椅网球前阶段身心状况
        3.2.1 身体恢复情况
        3.2.2 心理的恢复情况
        3.2.3 社会适应的恢复
        3.2.4 灾后至加入轮椅网球前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分析小结
    3.3 进入轮椅网球后至今阶段身心健康状况
        3.3.1 参与轮椅网球的动机
        3.3.2 身体恢复情况
        3.3.3 心理恢复情况
        3.3.4 社会适应情况
        3.3.5 轮椅网球经历中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6 参与轮椅网球运动后至今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分析小结
    3.4 积极面对未来发展
        3.4.1 对未来的生活期许
        3.4.2 职业规划
        3.4.3 积极面对未来发展分析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汶川截瘫患者SCL-90得分比较(表1)
    2.2 不同特征汶川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表2)
    2.3 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比较(表3)
3 讨论

(5)唐山大地震后伤员的救治与安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震后伤员的伤情
    (一) 伤员伤情分析
    (二) 伤员产生的原因
二、 震后政府应急机制的建立
    (一) 地震灾情的上报
    (二) 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建立
    (三) 抗震救灾的动员及响应
三、 震后救治伤员的实践
    (一) 抢救伤员与医疗援唐
    (二) 伤员的外转与接收
    (三) 伤员的治疗与护理
    (四) 药械的供应与保障
四、 震后伤员的安置和保障
    (一) 伤员的救治经费保障
    (二) 伤员的出院和运回
    (三) 截瘫伤员的安置
五、 对震后伤员救治与安置实践的思考
    (一) 政府在救治实践中的不足
    (二) 伤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评定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不同性别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见表2。
    2.3 不同婚姻状况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2.4 不同月收入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3 讨论
    3.1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全国常模比较
    3.2 不同性别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3.3 不同婚姻状况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3.4 不同月收入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9)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方法论意义
    1.3 研究构想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3.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筛查PTSD 患者
        1.4.3 诊断PTSD 患者
        1.4.4 获救矿工和正常矿工组矿难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1.4.5 PTSD 影响因素调查
        1.4.6 质量控制
        1.4.7 统计学处理
    注释
第2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应激
        2.1.2 应激源
        2.1.3 应激障碍
        2.1.4 压力、紧张和焦虑
        2.1.5 创伤
    2.2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理论溯源
        2.2.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起源
        2.2.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前期研究
        2.2.3 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的形成研究
        2.2.4 PTSD 的生理心理学理论研究
        2.2.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研究
    2.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征
        2.3.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基本特征
        2.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2.4 PTSD 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2.4.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4.2 社会心理学因素
        2.4.3 其他因素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诊断
        2.5.1 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的相关量表
        2.5.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
    2.6 突发灾难事件PTSD 的心理干预
        2.6.1 突发灾难事件概念
        2.6.2 突发灾难事件受灾人群心理干预的现状和发展
        2.6.3 突发灾难事件心理干预介入的准备
        2.6.4 突发灾难事件受灾人群危机干预措施
    2.7 突发灾难事件PTSD 的治疗
        2.7.1 远离灾难事件创伤情境
        2.7.2 加强灾难事件PTSD 相关知识辅导
        2.7.3 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2.7.4 配合药物治疗
        2.7.5 提供社会支持
    2.8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2.8.1 国内外对矿难后PTSD 研究的缺失
        2.8.2 突发灾难事件PTSD 干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足
        2.8.3 PTSD 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
    注释
第3章 获救矿工PTSD 症状的发生及其人口学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过程
        3.3.4 统计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获救矿工PCL-C 量表基本得分情况
        3.4.2 获救矿工PTSD 症状阳性发生情况
        3.4.3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的年龄差异分析
        3.4.4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的工龄差异分析
        3.4.5 距离事发点远近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6 井下位置伤亡情况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7 是否受外伤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8 是否需要休假恢复上班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9 是否目睹他人伤亡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10 其它因素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5 讨论与结论
        3.5.1 获救矿工整体PTSD 症状阳性发生率为19.6496
        3.5.2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具有年龄差异
        3.5.3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具有工龄差异
        3.5.4 井下位置伤亡及距离事发点远近对PTSD 症状影响
        3.5.5 是否受伤及恢复上班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5.6 是否目睹他人伤亡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注释
第4章 创伤组与对照组矿工创伤后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实施过程
        4.3.4 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两组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率比较
        4.4.2 两组矿工PCL-C 量表得分比较
        4.4.3 两组矿工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
        4.4.4 两组矿工SCL-90 各因子得分比较
        4.4.5 两组矿工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4.4.6 两组矿工EPQ 得分比较
        4.4.7 两组矿工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4.4.8 两组矿工睡眠质量得分比较
    4.5 讨论与结论
        4.5.1 两组矿工PCL 得分分析
        4.5.2 心理问题发生率和SCL-90 各因子得分分析
        4.5.3 两组矿工社会支持得分分析
        4.5.4 两组矿工EPQ 得分分析
        4.5.5 两组矿工应付方式得分分析
        4.5.6 两组矿工睡眠质量得分分析
    注释
第5章 获救矿工PTSD 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实施过程
        5.3.4 统计方法
    5.4 研究结果
        5.4.1 获救矿工PTSD 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5.4.2 PTSD 发生与相关变量的回归分析及模型构建
    5.5 讨论和结论
        5.5.1 PTSD 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5.5.2 PTSD 发生与人格因素分析
        5.5.3 PTSD 发生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5.5.4 PTSD 发生与SCL-90 分析
    注释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的探讨
        6.1.1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部分的探讨
        6.1.2 实证研究和调查统计部分的探讨
    6.2 研究结果的实践指导价值
    6.3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6.4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地震对人类影响及应对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造成的损失
2 地震对人类的身心影响
    2.1 对身体的影响
    2.2 对心理的影响
3 地震灾后抢救、重建和防震减灾
    3.1 地震灾后抢救
    3.2 地震灾后重建和防震减灾
4 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4.1 应急研究频繁, 长期灾后重建研究不足
    4.2 政府支持角度研究多, 非正式支持研究少
    4.3 自然科学研究较多,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少
    4.4 中国对地震的经验总结仍旧不足

四、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志愿者心身健康与社会支持现状调查研究[J]. 杜艳,崔亚飞. 宜宾学院学报, 2020(11)
  • [2]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D]. 赵淑英.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康的影响研究[D]. 杨琦. 云南大学, 2018(01)
  • [4]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状况[J]. 冯春,翟瑞. 中国公共卫生, 2014(09)
  • [5]唐山大地震后伤员的救治与安置研究[D]. 姚小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6]截瘫患者应对资源因素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J]. 邝志强,孟宪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02)
  • [7]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 陈昕,赵鹤亮,牛春娟,张郢.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5)
  • [8]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晏丽,陈昕.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5)
  • [9]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 李洪波. 吉林大学, 2011(08)
  • [10]地震对人类影响及应对的研究综述[J]. 尹银,周俊山. 灾害学, 2011(01)

标签:;  ;  ;  ;  ;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