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叀”与“隹”的异同

甲骨文中“叀”与“隹”的异同

一、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许子潇[1](2021)在《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陈梦家(1911.4-1966.9),现代着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在古文字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陈梦家留下了一批极具分量的学术着作,尤以甲骨学领域的《殷虚卜辞综述》最为系统全面。该书闳中肆外,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创立己说,全面消化了当时所见的甲骨材料,基本构建起了甲骨学学科框架,代表了陈梦家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终成果。本研究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参照陈梦家的其他甲骨学、历史考古学论着,从甲骨学的若干重点问题出发,梳理陈梦家学术观点的改易。参照《殷虚卜辞综述》之前、之后以及同时期的甲骨学着作,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陈梦家观点的来源、成就、不足和影响。结合陈梦家亲友们的信札、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复原陈梦家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甲骨治学历程。本文主体共六个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一、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介绍陈梦家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次研究的意义-、立场、方法、局限与不足。二、学术生涯研究。探讨陈梦家从诗人转变为学者的原因;解释陈梦家甲骨治学历程中几次研究方向和旨趣的转换;钩沉相关史料,复原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三、专题研究。本部分包括正文的第二章至第七章。选择文字考释、断代、祭祀、宗教、地理、职官、世系、继统法、名谓、集合示名等在甲骨学和商代史上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考察陈梦家在这些问题上观点的改易、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相关甲骨学论着和不同学科理论,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陈梦家意见进行全面探讨。四、余论。以论着目和通论性着作为主要材料,梳理甲骨学的学科发展脉络,分析《殷虚卜辞综述》对甲骨学框架的搭建;对陈梦家甲骨学研究和《殷虚卜辞综述》的学术价值做出总结评价。五、附录。在论文撰写时,对《殷虚卜辞综述》论及的若干问题有所思考,择与“甲骨文内容分类”、“二人共贞”、“征人方排谱”问题相关的三篇文章作为附录。以上为论文上编。六、《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研究。从骨片、辞条和文字三个层面对《殷虚卜辞综述》所见引用甲骨材料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制作《殷虚卜辞综述》引甲骨材料整理表,对陈梦家引用的甲骨进行分类、替换《甲骨文合集》号码,全面清理材料引用所见的问题。以上为论文下编。

唐英杰[2](2021)在《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文中认为甲骨文所含内容丰富,是当今研究商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商代地名研究是商代政治疆域、经济文化、族群关系、军事战争、社会组织形式等研究的重要基础;甲骨文中含有大量的地名、方国名,是研究商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地名的认定、统计与地望的考证是研究甲骨地名的两个主要内容,从甲骨文发现以来就备受学人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地名统计方面,由於所见材料的限制和判断地名标准的差异,各家统计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混淆族名、人名与地名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地望考证方面,“文献对照法”与“干支系联法”是考证地望的主要方法,但由於古今地名变迁、异地同名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系联标准不一、缺乏可靠的考古证据等原因,各家所取参考不同,对地望考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多数地名地望并未取得统一意见,因此甲骨地名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近年来,随着甲骨学的发展,新材料、缀合不断增多,释字、释文日益准确,数据库建设逐步完善等,为重新整理与研究甲骨文地名带来了新的契机与便利。基於此,本文在构建完整甲骨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准确释读文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统计、系联甲骨地名,考证甲骨地名地望,最大程度构建出甲骨地名系统。本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对学界关於甲骨地名的研究做了学术史梳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地名的认定、地望考证以及在前二者基础上进行的地理综合研究是研究甲骨地名三个主要方面;地名认定主要在於对甲骨地名数量的统计和地名用字的文字考释;地望考证是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进行古今地名对照;地理综合研究则是在准确判断地名及考证地望的基础上研究商代的政治疆域、地理分区(田猎区、农业区等)、族群分布、方国分布、军事战争等,本章以此为纲对学界研究做了梳理。本章还交代了本文在研究甲骨地名与考证地望时坚持的几点原则。第二章主要对甲骨文中所见地名进行了再统计。本文注意区分地名与方国名、族名以及人名,共统计出甲骨文地名约794(含存疑)个,其中单纯地名475个;区域名或场所名58个;与方国名或侯、伯氏名有重合者60个;与其他国名或族名、人名重合者113个;存疑88个。第三章在考证商代黄河在今河南境内迳流的基础上,对卜辞中的近河地名做了梳理与地望考证。商代黄河从今河南郑州市北至今卫辉市东北大致呈南北流向,此後经淇县南、滑县北到濮阳县西一段大致呈东西流向,在濮阳市西转折向西北流经内黄县西,後一路向北流入今河北省。商人以黄河为界,将近河区域划分为“河东兆”“河西兆”“河南兆”,卜辞中所见“河”“囧”“柚”“粪”“良”“襄”“矛”“(?)”“散”“向”“冥”“协”“黎”“鲧”“斗”“夫”“戚”“(?)”“马方”“(?)”等是近河地名,他们大多分布在今河南省北部商代黄河沿岸。第四章以帝辛十祀征夷方这一重大军事事件为参考,在修订此次伐夷日程谱的基础上,对所涉地点及相关地点地望做了考察。此次伐夷方往返路綫为:大邑商—雇—嘉—香—丧—乐—冒—庆—商—吉—商—郊—(?)—彻—(?)—(?)—危—攸—(?)—鸠—(?)—淮—(?)—辉—阶—(?)—(?)—(?)—呆—永—(?)—攸—截—危—叉—洗—(?)—(?)—(?)—杞—瓒—(?)—冒—商—乐—丧—香—敢—奠—敖—夷围—嘉—云奠河邑。此次征伐的主战场位於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相关地点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东北部与山东省西南部。第五章以一些军事事件排谱为参考对相关地名进行了系联与地望考察。主要以“南丰方”“四丰方”“亘方”“基方”“盂方”“舌方”“土方”“召方”“絴方”“阴美方”“(?)”等为中心,对有关事件进行了排谱,对所涉地名地望进行了考察。相关方国主要分布在王畿四周,其来犯商王朝领地主要分怖在王畿边缘地带,商王与相关异族的军事活动涉及地点也多分布在相应方国与商王都之间。第六章主要讨论商王朝的田猎地。本章以“(?)”“敦”“盂”“丧”为中心,以同版均记有占卜地点或验辞的卜辞为系联材料,参考同辞地名、王步卜辞、贞夕卜辞等,对一些田猎地进行了系联;并逐一对卜辞中所见田猎地做了梳理,对相关田猎地的共版地名做了逐一梳理。商王习惯性田猎地主要分布在王畿及王畿附近地区,并未超出王都过远,以位於今河南省东北部为主。第七章主要讨论甲骨文中所见商代地理系统。该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做了总结,对商代晚期王畿范围、卜辞所见田猎地分布、农业地分布、仓廪分布等做了讨论。商代晚期王畿以太行山、商代黄河为天险,大致包含今河南省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等区域,卜辞中所见田猎地、农业地也大多分布在此区域,其中黄河沿岸是商代重要的农业地,仓禀地多分布在王畿核心区域,距离王都不远。

贝梦娟[3](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文中提出对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的探讨,历来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成果显着,本文是关於甲骨文字考释相关文章的提要,力求将搜集到的各家观点按时间顺序,并以提要的形式集成工具书性质的文本,以便学者查阅。本文正文涉及的字头选自李宗焜编着的《甲骨文字编》,以方便检索字形。文章在正文之前将附上检索表,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现状及成果、本文开展的工作以及本文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将搜集整理到的不同学者对同一个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以提要的形式概括各家的考释意见。

尤梓竹[4](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文中研究说明自甲骨文发现以来,众多甲骨文学者投入於甲骨文字的释读工作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这些考释成果发布在各种各样的杂志报刊中,为了通盘了解甲骨文字的考释情况,以及学者对某一字形认识的发展和变化,学界曾多次整理总结甲骨文的考释成果。本论文即是在前(5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以往甲骨文考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汇集,以提要方式,用简洁的话语陈述诸家考释过程及成果。论文搜集的范围主要是1899年至2005年甲骨学在文字考释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参考《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纂,基本按照《甲骨文字诂林》的顺序编排甲骨文字头,重新加以编号,并附以每一字头在《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编》相应的编号。在每一字头下按照年代先後阐述各家观点。为便於检索字形,我们编制了甲骨文部首检字表、拼音检字表等索引。本论文为《甲骨文字考释提要》的第一部分,与贝梦娟《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相配套,主要收录《甲骨文字诂林》中编号为1-1889甲骨文字头的考释成果。

甘传宝[5](2021)在《商周祼祭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传世典籍习见“祼祭”一词,其主要指商周祭祀中的一个重要祭仪,依文献所载,或为灌地降神之事。而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及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及考古实物三者相结合来探究商周祼祭成为新的切入方向,通过三者结合,或可窥探商周祼祭的真实面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对出土文献中的“祼”字进行形义考辨,将甲骨卜辞及青铜器铭文中所见“祼”字字形进行整理,并将学界前贤对古文字“祼”字的探究情况进行梳理考辨,并结合新材料对“祼”字的文字演变进行重新把握,我们认为殷墟甲骨文中此从示,从廾,从斗形爵会意的“(?)”字确释为“祼”字,而金文材料中从女或卩,从斗形爵的“(?)”“(?)”亦为“祼”字,金文材料还可见从口从瓒的“(?)”字,也应为“祼”字,春秋时期的“(?)”字,可以看作“祼”字在字形演变中声化的一个例证,或由此逐渐演变为《说文》中从示,果声的“(?)”。从辞例方面来看,出土文献所见的相关辞例,“祼鬯”“祼瓒”“禘祼”等辞例皆可与文献所载相合。其次,将甲骨卜辞及青铜器铭文中有关“祼祭”的辞例进行整梳,总结其在出土文献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在甲金文材料中,我们可知祼祭的祭祀对象以祖先神为主,祼祭在殷商时期主要由商王负责主持,并且已形成了固定的规模与程式。祼祭在殷商时期可作为单独祭祀举行,也可与其他祭祀组成复合祭祀,而在西周,则基本成为其他祭祀仪式的一个辅助仪节。通览甲骨卜辞及青铜器铭文所载的商晚期及西周早中期的祼祭祀典,或并非如王国维先生所谓有之大变革,仅从祼祭祭祀来看,西周是延续了部分殷商的祭祀习惯。我们又对传世典籍中的祼祭祭法进行探讨,传世典籍所载祼祭有二,灌地降神和灌鬯献尸。通过对照比较,我们认为灌地降神或为我们所论之“祼”,献尸之“祼”或为其他祭祀的辅助仪节。并将传世文献中的祼祭与出土文献中的祼祭进行互对比较。对商周祼祭的祭祀地点、祭祀规模等情况进行探讨。最後对考古实物资料中与祼祭有关的器物进一步探究,从“同(觚)”的自名问题切入,“内史亳同”将千年来称为“觚”的器物正名为“同”,然後通过定名为“同”的器物进一步探究“瓒”的称名问题,我们认为前贤所谓“斗形器”或“玉柄形器”为“瓒”都可再探讨。通过新的考古资料,我们认为“斗形器”应为“爵”,而“玉柄形器”或为“璋瓒”之“璋”,而真正的“瓒”或为“玉柄形器”加“同”及相关器物的整个器物组合。理解了“瓒”字的象形器物,通过“瓒”器,我们便可大致推出商周祼祭的核心祭仪。然後我们又结合新发现的青铜器物材料,对商周祼祭的器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整个祼祭的把握有很大帮助。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商周时代的祼祭,不仅进一步探究了“祼”字的形义问题,而且同时也在各方面材料的收集归纳和研究中,使得商周祼祭的大致雏形显现出来,使我们对商周祼祭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并为商周祼祭祭祀问题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顾王乐[6](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李辉[7](2020)在《甲骨若干非祭祀类同义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甲骨非祭祀类同义动词”作为研究论题,主要从同义词辨析的词汇学角度对甲骨词汇展开研究。第一章 绪论部分详细综述了该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指出既往甲骨词汇研究在穷尽材料、辨析字形、吸收最新考释成果、精密分析辞例、关注类组差异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这些方面同时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於此,本文主体部分为第二章“同义动词辨析”与第三章“专题研究”。“同义动词辨析”部分共辨析七组同义动词,每一组同义动词辨析基本按照<释义集要><字形分析><辞例梳理>三个部分展开。<释义集要>主要对涉及该词的重要考释意见进行简要蒐集,把握既往研究对於其词义认知的要点;<字形分析>则穷尽该词的所有字形,并且截取字形均采用原始拓片(摹本除外),同时分析、归纳其字形结构或写法方面的特点;<辞例梳理>部分穷尽所有辞例,通过梳理辞例,并结合考释意见从而归纳其所有义项。字形与辞例梳理部分将参考甲骨分组分类、甲骨缀合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字形与词义的联繋,在此基础之上,每一个词会给出[按语]以评估其词义。在逐词进行这样的全面分析之後,每一节以“小结”形式给出这一组同义动词的辨析结论,主要从词义、词性、语境特点、类组差异等多方面辨析其异同,试图阐明其在甲骨词汇系统中彼此以什麽样的语义构成怎样的同义关系,从而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提供汉语史中殷商晚期甲骨词汇的例证。“专题研究”部分则是对同义词辨析过程中所发现值得研究且有新论的五个小问题展开专题性探讨。《甲骨文同义动词连用现象考察》详细辨析前人所归纳的同义连用,辨误10例,补充论证8例,笔者新增、存疑5例。《“散”字补说兼释上博简“散裹”》提出表示“杀”义和“分散”义的“散”来源应该不同,通过补充论证“散”字字形流变,证上博简“(?)”“(?)”当为“散”字异体,“散裹”依故训可释为“布围”,表示“设置包围圈”的战略进攻手段。《“(?)”“(?)”“(?)”字形辨析》从字形与辞例两方面论证“(?)”当为“闻”,後两者只可隶定,从而解决三者与“听”“闻”“圣”三个字的纠葛。《“商”有“祭祀动词”用法臆说》提出“商”除了人名、地名、读为“赏”、表示一种舞乐的用法外,还可能存在一种“祭名”的用法。《甲骨释文、字形拾遗》则存疑个别甲骨字形,同时针对“弜雨”卜辞释文做出校订。

何鸣飞[8](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认为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屈玉玺[9](2020)在《甲骨卜辞中凤字的形体研究》文中提出甲骨卜辞的发现为殷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卜辞中珍贵而丰富的记录是殷商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批无可替代的原始语言材料成为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有力的工具。其中,甲骨文字形体提供了观察殷商社会面貌独特的视角。殷人构造文字的方式包含着其对事物或概念的理解,而同一字不同的书写形式也透露出殷人思维和认知程度的变化。因此,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不仅是探求字音字义的必要手段,更是认识社会面貌的重要方式。百廿年来,辨识甲骨文字形一直是甲骨学研究中关键的第一步。凤文化源远流长,卜辞中凤字的书写方式展现了殷商时期人们对凤的认识。通过分析甲骨文里的凤字,即对其冠部、身体部分以及尾部形体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为探求殷商时期凤的原型提供一些线索。在冠部形态上,凤字有四种互相关联的表现形式,而频次统计的数据则说明四种形式之间应该存在着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同时,形体演变轨迹的不同清晰地印证了卜辞中凤冠与“辛”形的差别,凤冠不可能是於凤形之外而能存在的物理结构,应该是凤生物原型本身所具有的一个生理体征。凤字身体部分的形状较为稳定,羽毛是其必备装饰。但因刻写中的主观因素,凤身在书写时会略去羽毛而与“隹”形混同,有时会作半闭合的方形凤身,有时会在凤身周围加上小点,这些变体并没有影响凤字的用法,反而透露出了殷人认识的变化,如所加小点用来表示雨滴,体现着当时人们对风雨相伴天象的观察。凤字尾部装饰最有特点,是凤字字形中最具标识的部件。卜辞中的“皇”和凤字尾饰有着相同的形状和演变趋势,应该是从凤字尾部分离出来的象形字,本义为凤尾部特殊的皇羽,因皇羽在形状上较其他羽毛大,所以卜辞中的“皇”有“大”之义。凤字尾饰并不是凤字构形的必要条件,卜辞中存在更多的是没有尾饰的凤形,这种区别应该是殷人对凤雌雄形体观察的结果。带尾饰的凤形可能是後世“凰”的本字,但由於卜辞中“凤”多假借为“风”,使得“皇”音的普及受到了“风”音的约束。凤字字形上的这些特点是殷商时期凤生物原型的体征,因此,从字形方面来看,殷人所认为的凤是孔雀的可能性最大。在构形方式上,殷商时期的凤字经历了从象形到形声的转变。声符“凡”的出现是凤字形体演变中的关键节点,至今仍是“凤”和“风”的重要部件。卜辞中“凡”为“盘”的象形字,其两竖笔本不作等长。但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在复合形体中,“凡”形在刻写时都表现出了长竪为曲和长竪为直两种趋势,而且後者正是“凡”形两竪变为等长进而与“同”形相混的诱因。从辞例来看,卜辞中存在一些用声符“凡”来代表“凤”的情况,但这种“凡”在形体上已经与“同”相同。此外,“凡”在形体演变中会)变为“戌”,但卜辞中不存在以“戌”为声符的凤字。

曹雨杨[10](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指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二、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陈氏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 ——生平概要及甲骨治学始末
    第一节 从诗人到学者(1928-1936)
    第二节 从宗教、神话、礼俗到古文字、实物、古史(1932-1937)
    第三节 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综述》(1937-1956)
    小结
第二章 陈梦家的甲骨文字考释
    第一节 确释例
    第二节 误释例
    第三节 备考例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文字考释的特点
第三章 陈梦家的甲骨断代学
    第一节 陈梦家甲骨断代学研究始末
    第二节 有关《甲骨断代学》四篇与《殷虚卜辞综述》差异的考察
    第三节 陈氏甲骨断代研究的基础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断代的成就
    第五节 陈氏断代的不足与遗憾
    小结
第四章 陈梦家与甲骨文中的祭祀和商代宗教
    第一节 本部分讨论的逻辑与范围
    第二节 陈氏早期的祭名研究
    第三节 《综述》中的周祭研究
    第四节 陈梦家的商代宗教神灵研究及商代宗教观
    第五节 商代晚期的宗庙制度
第五章 陈梦家的商代地理研究
    第一节 陈氏早年商代地理研究述评
    第二节 《禹贡》与陈氏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方法与问题——陈氏所见的卜辞地理研究史
    第四节 “方国地理”——陈氏的总结与推进
    第五节 “政治区域”——陈氏的突破与贡献
第六章 陈梦家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陈氏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综述》之前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三节 《综述》第十五章中提到的商代职官
    第四节 《综述》中的职官分类
    小结
第七章 陈梦家的卜辞名谓世系集合庙主研究
    第一节 商代先公诸王名谓、世系研究
    第二节 商代王位的继承法则
    第三节 商王名谓所见的商代日名制度
    第四节 集合示名
    第五节 本部分的反思与小结
第八章 余论及结语
    第一节 甲骨学与甲骨学科
    第二节 构建甲骨学的框架
    第三节 结语
附录一:甲骨分类史小考
附录二:《综述》“并卜卜人”概念补证
附录三:谈《综述》征人方排谱中误收的两版甲骨
主要参考文献(上编)
《殷虚卜辞综述》所见甲骨材料引用问题
    第一节 骨片问题
    第二节 辞条问题
    第三节 释字问题
    第四节 余论
《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整理表
    凡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干支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一、商代甲骨文地名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本文考证甲骨文地名地望时遵循的原则
        一、充分吸收文字学考释成果,力求地名认定与释读的准确
        二、注意区分地名、族名与人名
        三、利用“族徽”材料考察卜辞地望时注意“族徽”的内涵
        四、使用“文献对照法”注意考辨文献信息,重视卜辞地名系统内证
        五、选择合理的系联卜辞标准
第二章 甲骨文所见地名再统计
    一、甲骨地名的辨别
    二、商代的政治地理模式
    三、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方国、侯伯统计
    四、商代甲骨文所见地名统计
第三章 以黄河为参考的地名系联与地望考证
    第一节 商代黄河下游水道考辨
    第二节 商代河神及祭河场所考
    第三节 甲骨文中所见近河地名考
第四章 以“征夷方”事件为参考的地名系联及地望考证
    第一节 帝辛十祀征夷方卜辞排谱补论
    第二节 商周攸地地望及帝辛十祀夷商战争主战场考
        一、甲骨文“攸”释字补说
        二、商周时期攸地地望考
        三、帝辛十祀夷商战争主战场区域考
    第三节 十祀伐夷方相关地名梳理与地望考证
第五章 以其他军事事件排谱为参考的地名系联及地望考证
    第一节 卜辞所见“丰方”及相关地望考证
        一、甲骨文“丰”释义
        二、与“南丰方”有关的族地名考
        三、与“四丰方”有关的族地名考
    第二节 商王朝与诸方的军事事件及相关地望考证
        一、武丁中期一组军事事件排谱与相关族地考证
        二、伐盂方
        三、(?)方及相关族地考证
        四、土方及相关族地考证
        五、召方
        六、絴方
    第三节 伐阴美方排谱及相关地望考证
    第四节 与“(?)”相关的地名系联与地望考证
第六章 以田猎事件为参考的地名系联及地望考证
    第一节 关於商代田猎地及田猎区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甲骨文中所见田猎地梳理与系联
        一、以“(?)”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二、以“敦”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三、以“盂”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四、以“丧”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五、一些疑可与文献对照的田猎地地望考证
    第三节 卜辞中其他难以系联的田猎地整理与研究
第七章 甲骨文所见商代地名系统
    一、商代晚期王畿考
    二、卜辞所见商代田猎地分布考
    三、卜辞所见商代农业地考
    四、卜辞所见商代仓储地考
结语
本文所引缀合来源表
参考文献
    1.古籍类
    2.着录书类
    3.工具书类
    4.专着或文集类
    5.考古报告、汇编、方志类
    6.论文类
    7.电子资源
索引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後记
附:甲骨文所见商代地名分布简图

(3)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检索表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主旨及任务
    三、立题意义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4)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字头索引表
前言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甲骨文着录文献
参考书目

(5)商周祼祭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章 “祼”字形义考辨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祼”字字形
    第二节 学界对“(?)”字的形义考辨
    第三节 学界误释为“祼”字辨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商周祼祭
    第一节 殷墟甲骨卜辞所见殷商祼祭
    第二节 青铜器铭文所见商周祼祭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祼祭比较
    第一节 传世文献所见商周祼祭之法
    第二节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所见商周祼祭比较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考古实物所见商周祼祭用器考察
    第一节 “同(觚)”的自名及探究
    第二节 “瓒”的形制与称名再议
    第三节 考古实物所见其他祼祭相关器物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甲骨若干非祭祀类同义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凡例
第二章 同义动词辨析
    第一节 芟除草木义
    第二节 耕植义
    第三节 刈获义
    第四节 畜牧义
    第五节 田猎义
    第六节 赏赐义
    第七节 听闻义
第三章 专题研究
    第一节 甲骨文同义动词连用现象考察
    第二节 “散”字补说兼释上博简“散裹”
    第三节 “(?)”“(?)”“(?)”字形辨析
    第四节 “商”有“祭祀动词”用法臆说
    第五节 甲骨文释文、字形拾遗
参考文献
附录
    着录、书目引用简称表
    类组简称表
後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9)甲骨卜辞中凤字的形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回顾
    三 写作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凤字冠部的考察
    一 凤字冠部形状的分类整理
    二 对凤字冠部的讨论
    三 小结
第二章 凤字身体部分的考察
    一 凤身体部分与“隹”的比较
    二 呈方状的凤体——试说周原甲骨中可能为“凤”的一种形体
    三 带点的凤体——试谈殷人对雨、风关系的认知
    四 余论
第三章 凤字尾部的考察
    一 凤字尾饰形状的分类整理
    二 尾饰为皇羽的补充
    三 凤雌雄的形体表现
    四 小结
第四章 凤字所从声符的考察
    一 卜辞中“凡”字形体的再认识
    二 凤字声符“凡”的分类整理
    三 卜辞中旧释“凡”可能为“凤”例
    四 “凡”讹为“戌”的补充
    五 小结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後记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四、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D]. 许子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D]. 唐英杰. 西南大学, 2021(01)
  • [3]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D]. 贝梦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4]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D]. 尤梓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5]商周祼祭及相关问题研究[D]. 甘传宝.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7]甲骨若干非祭祀类同义动词研究[D]. 李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9]甲骨卜辞中凤字的形体研究[D]. 屈玉玺.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甲骨文中“叀”与“隹”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