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种子油和食用油产量增加

2002年,世界种子油和食用油产量增加

一、2002年世界种子油、油脂产量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张超奇[2](2021)在《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油用牡丹作为时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然而关于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籽油的科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冷榨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进行提取并精炼出大花黄牡丹籽油,探索出提取工艺方法和精炼技术对牡丹籽油的生物学理化性质指标、脂肪酸组成成分、香气组成成分及体外耐受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对不同贮藏期对脂肪酸、营养物质以及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货架期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并对4个牡丹品种的总酚、抗氧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较高(29.2%)、冷榨法较低(23.6%)。2、精炼过程对两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折光指数影响较小,而对牡丹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等影响区别较大。压榨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溶剂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58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5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57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85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76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冷榨法提取所得牡丹籽油外观颜色为暗黄色,但是经脱臭过程后得到的油脂几乎为无色无味。3、2种提取方法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是相比溶剂法提取牡丹籽油,压榨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在精炼步骤中变化波动更小,更稳定。据GC-MS结果分析显示,大花黄牡丹籽油中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87.51%和12.49%。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占比较大,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分别约占42.25%、15.29%和29.44%,而硬脂酸和棕榈酸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4、以不同加工处理的大花黄牡丹籽油为研究目标,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结合方法技术(GC/MS)对不同处理阶段的10种大花黄牡丹籽油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共29种挥发物质被检出,压榨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5,16,16,18和15个香气组分,溶剂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6,14,19,14和13个香气组分,其主要挥发物种类各不相同。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风味物质包括苯乙烯、Benzaldehyde、壬醛、反式-2,4-庚二烯醛、甲基异丁基酮、苯甲醇、正辛醇等5、2种天然抗氧化剂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货架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抗氧化效果为0.04%茶多酚+毛油>0.04%竹叶黄酮+毛油>毛油,常温2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00.73 d、134.90 d、131.61 d,In(IP)与温度存在线性关系,但是所建立的方程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适用,不能准确外推预测牡丹籽油所测温度区间以外的货架期。对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变化较明显,低海拔的PO和PR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高海拔的PD和PL相对更安全,互有利弊,四种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等主要脂肪酸在第二个月时相对含量较高,成分保留较好,第三个月开始损失较大。6、本研究对4种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主要脂肪酸十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PO>PR>PD>PL。四种牡丹籽油中,发现凤丹籽油亚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含量,而其他油脂样品都表现为油酸含量高于亚油酸含量。7、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的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四种牡丹籽油的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PD>PL>PO>PR,总酚含量大小顺序为PO>PR>PL>PD,综合比较分析认为,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由ABTS,DPPH,和FRAP分析显示结果与总酚含量结果成正相关,有趣的是,而检测到总黄酮含量却和三种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较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在抗氧化效果中起关键作用,而是总酚。8、不同品种牡丹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也可能与某些未被检测或未被关注的化学成分有关。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酚类、黄酮类、酯类、萜类等植物可以加速牡丹种子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基于UPLC-MS/MS检测技术,检测到194个次生代谢物,黄酮类、酚酸类为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发现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为PL<PD<PO<PR,结果再次验证了以上推测,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色,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抗氧化能力表现较差,这很有可能与牡丹的生境差异有关。综上可知,2种提取方法各有所长,但与溶剂法相比,冷榨法优势明显,如成本少,操作方便,整个加工过程既简便又安全,是高品质牡丹籽油提取方法的不二选择,但是精炼过程应根据牡丹籽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步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活性成分,与其他3种植物油相比,大花黄牡丹籽油也是一个新型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的潜在候选者,对其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巨钊[3](2020)在《白杜资源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始终依靠对资源和化石能源巨量消耗来推动经济发展。近一百多年来,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使得地球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所以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应着眼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可替代能源。本研究结合地区特色,率先提出使用白杜果实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柴油开发的相关研究。利用白杜种仁进行油脂资源的提取,利用白杜果皮提取的木质素、纤维素制备出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并对白杜种仁油进行油脂转酯化制备出白杜生物柴油。本论文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寻找可替代能源的角度为生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系统地优化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白杜种仁油的提取工艺参数,并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东北地区白杜资源种子进行了品质评价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及BBD优化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及人工神经网络法方法,确定了最佳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白杜种仁油的工艺参数。响应面法,提取溶剂正己烷,提取时间42min,提取温度44℃,粉碎粒径60目,超声功率225 W,液固比14 mL/g。人工神经网络法,提取溶剂正己烷,提取时间41 min,提取温度42℃,粉碎粒径60目,超声功率225W,液固比14mL/g。在响应面法及人工神经网络法优化的最佳条件下对白杜种仁油进行提取,平均提取率分别为58.57%和58.76%,RSD分别为1.76%和0.96%。通过比较发现,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法较响应面法更优,适用范围更广,结果更准确。同时结合提取动力学的研究,在最佳的条件下白杜种仁油的平均提取率为 58.84%,其 RSD 为 1.91%。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PPBC中已知白杜坐标,进行样品采集。对黑龙江省白杜进行成分随年份(2015年-2019年)动态分析,对吉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白杜进行成分分析。对不同采集地区白杜种仁油进行了 GC-MS分析,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二十碳酸,其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得到的白杜种仁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01%、14.53%、49.34%、29.81%、3.12%、0.10%、0.07%。同时也对白杜种仁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杜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优良生物柴油原料。2.制备了白杜果皮生物基微球催化剂经过预处理及纯化后构建出生物基微球催化剂载体,再将非均相催化剂磷钨酸固定化在生物基微球上,制备出白杜果皮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其中乙醇水热裂解法从白杜果皮中获得木质素及纤维素的最优条件为:裂解时间100 min,裂解温度180℃,裂解催化剂用量0.05 mol/L,裂解液固比10:1 mL/g,裂解乙醇浓度65%,白杜果皮中纤维素纯度及木质素得率分别为88.32%和84.51%。得到的木质素经煅烧及磺化,制得具有催化转酯化能力的木质素磺酸,碱性双重氧化体系处理的纤维素与木质素磺酸制备生物基微球,同时将杂多酸固定化于上述生物基微球上,并利用FT-IR、SEM、比表面积及XRD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白杜果皮生物基固定化杂多酸微球催化剂催化性能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油的生物柴油制备。3.优化了白杜果皮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参数,并系统地对油脂转化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将制备的生物基微球催化剂用于白杜种仁油催化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实验中,且与传统酸碱催化剂相比,催化效果更好且更为绿色高效。利用单因素及CCD优化实验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对转酯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反应时间40.25 min,反应温度61.54℃,催化剂用量8 wt%,醇油摩尔比10.56:1,微波功率600 W,搅拌速率400 r/min,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5次。在上述最优的催化条件下,经过GA-BP优化后,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93.19%。此外,对使用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催化转酯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经过实验计算结果发现生物柴油转化率与反应时间为一级动力学反应,并通过阿伦乌尼斯方程计算出反应活化能为50.99 kJ/mol。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在40 min时达到最高,而延长反应时间并不会显着提高转化率,最终选择40 min作为适宜的反应时间。此外,还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手段,对脂肪酸转酯化反应过程进行理论解析,结果表明白杜种仁油转酯化过程的化学本质,是甘油三酯分子中酯键和甲醇羟基之间发生的转酯化反应。4.进行了白杜种仁的深度开发利用放大化实验研究及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品质评价放大化实验结果中白杜种仁油的提取率为38.64%,与实验室小试规模的结果相当,生物柴油的产率为84.80%,同时还可以获得副产物工业原料皂苷、蛋白质、淀粉及甘油。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白杜种仁资源可进行规模化开发利用,获得提取率高、稳定性好、油脂转化工艺稳定、所得生物柴油品质好的白杜种仁油产品,从而实现对白杜种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也为白杜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此外,采用GC-MS对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产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杜种仁油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中的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二十碳烯酸甲酯、二十碳酸甲酯,总量可达98.98%,生物柴油产品的理化性质符合生物柴油的生产标准,表明东北地区的白杜是一种分布广,适应能力强,可以作为潜在的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的木本油用植物。本论文系统地对白杜资源品质评价、油脂提取、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制备、油脂催化转化与动力学解析以及生物柴油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进行了工艺放大验证,为白杜资源的多级利用、高效开发提出了一种全产业链创新研究思路和科学研究基础,对我国林源能源树种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

郭松[4](2019)在《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果实和种子油脂特征与累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Lévl.)Rehd.]是仅分布于中国西南喀斯特部分地区特有的珍稀濒危单种属植物,是一种理想的石漠化治理树种;其种子含油率高,是一种优良的木本粮油植物。掌叶木可在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边际土地上种植,不侵占石山地区寸土寸金的农用地。研究掌叶木果实和种子油脂性状及其与地理分布和发育时期的关系,可为其推广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因此,本文以掌叶木6个野生种源地果实和种子为研究材料,在系统测定果实和种子大小及质量、种子出仁率、含水量等表型性状的基础上,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脂肪酸组成和质量分数,采用冰冻切片技术进行种仁油体显微观察,并对各性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和回归建模,探讨掌叶木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和油脂性状间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评价并筛选出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最优种源,揭示最优种源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及油脂累积过程与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掌叶木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研究表明12个表型性状种源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表型性状种源间变异系数在6.74%21.51%之间,均值为13.41%,除种形系数外,其余表型性状的种源重复力均较高,且种子各表型性状的重复力均值为0.964,说明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且在种源间差异稳定;各表型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着,在种源间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直径和单种子质量表型性状间以及和其它性状间呈显着相关性较多。(2)掌叶木种子油脂性状研究表明种子和种仁含油率种源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存在丰富变异;种子油脂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着,在种源间仍表现为随机变异的特点;籽油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在种源间离散程度和变异幅度均较小,性状稳定,其中首次发现的神经酸平均质量分数(7.75%)排在已知含有神经酸木本植物第4位,表明籽油具有潜在的高经济利用价值;掌叶木籽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须分离木焦油酸和神经酸,且不能满足冷滤点-10℃要求。(3)掌叶木种仁油体特征研究表明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有关的7个性状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存在丰富变异,且差异均在极显着(P<0.01)以上;这7个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着,在种源间依然表现为随机变异的特点;决定种仁含油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为油体截面周长和油体面积,且存在随子叶贮藏细胞增大,种仁含油率反而降低的趋势,反之亦然。(4)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法和熵值法等3种单一评价方法下各种源排序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了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致性检验;均值、Borda和Copeland等3种组合评价排序均相同,各种源最终评价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广西凤山、广西乐业、广西独山、广西环江、广西田林、贵州独山和云南富宁;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最优的单一评价方法为熵值法;与质量有关的单种子质量和种子千粒质量是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评价研究最重要的指标,广西凤山种源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最优。(5)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规律研究表明掌叶木果实绝大部分质量集中于果皮,而油脂又多集中于种子,但果皮油脂也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较厚的果皮有助于保护种子免受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而油脂较多的种子有利于掌叶木物种的生存与延续;掌叶木果实生长早于种子生长,油脂累积滞后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建成,它们之间协同发育,共同促进。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在发育初期个体生长存在极大差异,但随着各表型性状发育至成熟,个体上的差异会逐步缩小,趋向一致,表现为趋同性;相关性研究表明果皮含油率不仅与果皮油主要脂肪酸关系紧密,还与籽油主要脂肪酸关系密切,而传统观点认为种子含油率与籽油主有脂肪酸的关系更为密切。基于掌叶木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可把9个发育时期聚类划分为形态建成期、迅速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调整成熟期;而基于油脂性状可把8个发育时期聚类划分为初始发育期、迅速发育期和调整巩固期。(6)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模型研究表明果实和种子整个生长发育期有效积温为2 185.0℃;发育后期的高温气候不利于果实和种子发育成熟,是导致2018年成熟种子含水量偏高,种子含油率偏低的原因之一。掌叶木果实和种子有关的28个性状与有效积温的回归方程有6类,除果实和果皮含水率外,其余26个均可用;经检测回归模型精度和应用价值较高的表型性状有单种子质量、果实长度、鲜种子千粒质量、果实直径、种子含水量,油脂性状有果实含油率、油酸、种子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与质量有关的性状与有效积温多呈Logistic回归模型,表现为典型“慢-快-慢”的S形曲线生长发育规律,同时得出掌叶木果实和种子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集中于有效积温843.8℃至1 776.7℃之间,对应的发育期为S4时期至S7时期,其中积温区间为1 151.9℃至1367.2℃的S5时期生长发育最快。研究结果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及其油脂特征,为今后生产研究和石漠化地区造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刘胜男[5](2015)在《γ-亚麻酸产生菌深黄被孢霉的诱变选育》文中研究表明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参与细胞膜的组成,是前列腺素(PG)、血栓素A2(TxA2)和白三烯(LT)的直接前体。对人体的激素调节和脂肪酸代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特征性湿疹、病毒感染以及癌症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传统的γ-亚麻酸主要来源于植物,由于资源和环境的局限性近年来微生物法生产γ-亚麻酸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热门。本文以深黄被孢霉As3.3410为出发菌株,通过对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和初筛条件的研究,建立了快速、便捷、高通量的诱变筛选体系。诱变条件,氯化锂添加量3 g/L,紫外诱变时间30 s;初筛,马来酰肼在培养基中的添加量为40mg/L,深黄被孢霉中脂肪酸脱氢酶酶活测定的条件为pH8.4、温度35℃、红四氮唑(TTC)添加量0.8%、时间1 h。经过反复诱变筛选获得一株遗传稳定的γ-亚麻酸高产菌株F312。其γ-亚麻酸产量达到了1236 mg/L,比出发菌株(725mg/L)提高了70%。研究深黄被孢霉产γ-亚麻酸过程的代谢调控,从中得出对深黄被孢霉产γ-亚麻酸有促进作用的营养成分,并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设计对培养基营养成分进行筛选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表明:葡萄糖、KNO3、乙酸钠、柠檬酸钠为发酵的关键因素。以γ-亚麻酸产量为响应目标,对4因素进行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影响γ-亚麻酸产量的二阶模型,确定出四个关键因素的最佳水平。综合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和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得出最佳的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00.90 g/L、KNO3 1.57 g/L、乙酸钠3.42 g/L、柠檬酸钠4.56 g/L、酵母膏3.75 g/L、KH2PO42.25 g/L、MgSO4?7H2O 0.60 g/L、CaCl2 0.30 g/L、Fe SO4 0.15 g/L、ZnSO4 0.20g/L。在最佳条件下γ-亚麻酸产量达到了1500.73 mg/L比诱变后产量1236 mg/L提高了21%。

李一哲[6](2015)在《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十年来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的研究推进,世界各国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日趋完善,但受原料问题和制备工艺理论问题的影响,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缓慢。中国目前原料油供应量少,油品复杂多样,制备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市场和国家能源储备需求。因此,选取最优的生物柴油制备方法,并对制备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集中阐述了亚临界水解及超临界酯化(以下称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工艺参数研究,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构建两步法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从宏观及随机角度研究了两步法制备反应的机理问题,掌握了脂肪酸及对应甲酯产生的规律。创新地将数据包络分析法引入到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中,并获得最优方案。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本文采用自制试验设备,菜籽油为原料油,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物料配比方面研究得到亚临界水解反应最优工艺参数为290℃,30min,25.6MPa,水油体积比4:1;超临界甲醇酯化反应最优工艺参数为270℃,40min,24.8MPa,醇油体积比2:1。单因素验证结论后进一步采用数据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响应曲面分析法),探索并优化了水解反应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293.1℃,反应时间为32.64min,水油体积比为4.04:1,反应压力为26.1Mpa,酯化工艺参数的反应温度为278.01℃,反应时间为39.21min,醇酸体积比为2.39:1,反应压力为25.2Mpa。(2)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研究。首先采用宏观速率方程研究了水解反应平均反应级数为n=0.7766,活化能Eα=61.49 KJ/mol,反应频率因子A=7261,动力学模型为:-dcA/dt=7261e-61.49/RTCA0.7766;酯化反应的平均反应级数n=1.8,活化能e=20.14KJ/mok,反应频率因子A=62.98,动力学模型为-dcA/dt=62.98e-20.14/RTCA1.8。其次,基于随机动力系统和随机动力学基本理论成果,创新性将转化率与时间的随机动力学模型φ(x,t)=f(x,t)+(2Dx)1/2dH(t)应用到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的随机动力学研究中,分析了水解反应和脂肪酸酯化反应的过程。并利用均方差D、反应速率常数K、反应级数n和随机系统的调节决定系数Adj.R2来验证随机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质量控制和过程控制提供了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3)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关乎市场地域范围及经济指标。针对市场上常见的10种低温改进剂和降凝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不同改进剂和降凝剂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改进效果,然后基于成本的视角,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创新性对各种组合的改进效果进行评价,获得最优的第4号试剂。

叶心芬[7](2014)在《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析及评价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紧缺,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生物柴油由于具有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及良好的替代性等特点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及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利用大量的边际性土地资源来发展以非粮能源植物为基础的生物能源可谓一大创新,这不仅能做到“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还可以结合生态保护,缓解能源紧缺的压力。因此,摸清我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资源概况,评价筛选出具有开发潜能的能源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收集野外调查数据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我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资源进行了整体分析,对所测得的种子含油量、脂肪酸组成等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建立的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评价标准,对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进行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多样性明显,共有1390种,隶属于141科624属。含油量高且种类多的科主要有樟科、蔷薇科、大戟科、山茶科、卫矛科、葫芦科、木兰科、十字花科。(2)南方地区为我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分布中心,83.9%以上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分布在此。这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润,热量资源丰富,降雨量充沛的气候优势有关。我国不同气候带的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十六烷值等差异不大;碘值差异相对显着,以高原高山气候带的最高。(3)初步筛选出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共234份,有193种63科。涵盖了蔷薇科、樟科、豆科、木兰科、山茶科、大戟科、芸香科、无患子科、卫矛属等富油科属,以及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黄荆(Vitex negundo),海南荛花(Wikstroemia hainanensis),苦树(Picrasma quassioides),苦楝(Melia azedarace)等多种富油种。除了大戟科的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山茶科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无患子科的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漆树科的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外,其他189种都还未被开发利用。(4)对我国非粮生物柴油植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非粮生物柴油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该区共有非粮生物柴油植物77科190属471种;优势科有樟科、卫矛科、大戟科、芸香科、木兰科、山茶科、蔷薇科,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科属分布区类型复杂多样,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同时也受温带成分较强烈的影响。

张东阳[8](2014)在《改性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体系的构建、表征及其在文冠果油转化生物柴油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生物柴油中的重要原料文冠果种仁油为研究对象,以纤维素这种可再生资源作为载体,成功制备了纤维素基固载杂多酸高效催化剂并进行了表征,固载的杂多酸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文冠果种仁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96%以上。另外,纤维素基固载杂多酸催化剂可实现杂多酸催化剂的快速分离和重复利用。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绿色环保高效的空化微波提取文冠果种仁油的方法本研究创新性的开发了空化微波提取法,将负压空化和微波提取两种方法的提取特点进行有机组合。在研究中分别对提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BBD的实验优化并结合一阶动力学方程进行了研究,从而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提取溶剂:100%乙醇、微波功率:700 W、提取温度:63℃、液固比:35:1 mL/g、负压强度:-0.07 Mpa、提取时间:25 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率可达52.07%。空化微波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绿色环保的优点,适合应用于文冠果种仁油的高效提取中。在提取后通过GC-MS分析了文冠果种仁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分别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烯酸,其含量分别为7.23%、42.85%、39.92%、3.14%、3.23%、3.63%。对文冠果种仁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表明文冠果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2.制备了改性纤维素小球并将其作为固载基质固载杂多酸以离子液体作为纤维素溶解剂,将微晶纤维素通过溶解、乳化、固化等步骤,最终将微晶纤维素制备成为纤维素小球。通过不同的胺基试剂对纤维素小球进行修饰,形成带有不同胺基结构的改性纤维素小球,最后采用化学固载的方法,将杂多酸固载到改性纤维素小球上。制备成功的4种纤维素基杂多酸催化剂,先后通过红外,X光衍射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和X光衍射的结果都显示固载后的纤维素小球上出现了杂多酸的特征峰,而通过扫描电镜的观测可以发现纤维素小球表面多了许多颗粒结构。最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测定,发现固载后的4种改性纤维素小球上都有磷元素和钨元素被检测到,而且4种改性纤维素小球上杂多酸负载量与其所含胺基数量成正相关,4种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化杂多酸含量分别为:CB-EDA-HPW 5.50%、CB-EDTA-HPW 12.19%、CB-TETA-HPW 16.17%、CB-(AST-HPW)n 40.93%。3.建立了在微波条件下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生物柴油的生产新工艺及动力学模型。本研究首先对4种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分别将4种催化剂应用到文冠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中,其中催化剂CB-(AST-HPW)n催化效果较好,远远高于其他3种催化剂。在优选完催化剂后,进一步将微波辅助生物柴油催化过程中的重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其优化条件如下:反应温度:60 ℃醇油摩尔比:10:1催化剂用量:4%原料油质量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7次在最优的催化条件下,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96%以上。本研究同时对CB-(AST-HPW)n催化文冠果种仁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推导并结合试验数据计算,发现生物柴油转化率Y与反应时间t存在Ln(l-Y)=kt的函数关系,且该反应属于一级反应。通过使用阿累尼乌斯方程对反应活化能进行计算,得到在微波辅助的条件下反应活化能为14.68 KJ/mol。从动力学的研究中还可以发现在催化过程中,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的时候,催化效率达到最高,延长催化时间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选择40 min为最佳反应时间。4.生物柴油样品的成分分析及理化性质测定在对文冠果种仁油进行催化后,采用GC-MS的检测方法对生物柴油样品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总共得到六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硬酯酸甲酯、二十碳烯酸甲酯、二十二碳烯酸甲酯,其含量分别为5.59%、44.34%、28.76%、2.18%、9.95%4.28%,符合生物柴油标准。另外,在研究中还对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主要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主要理化性质指标为:密度运动粘度(4.4 mm2/s)、闪点(165℃)、酸值(0.07mgKOH/g)、硫含量(0.04%)、残炭量(0.02%)和十六烷值(56.1)。结果表明,由本研究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其性质达到了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品质。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纤维素基固载杂多酸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具有绿色环保、价格低廉、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可实现催化剂的快速回收和重复利用,对文冠果种仁油转化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纤维素固载化杂多酸催化剂可以代替传统的酸碱催化剂应用到生物柴油催化中,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生物柴油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杂多酸的新型固载生物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白小娟[9](2013)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副产物,其处理成本高、环境隐患大。另一方面,最有前景的绿色能源生物柴油曾被期望可以缓解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但是生物柴油制取原料的有限和昂贵,却成为其大规模生产的瓶颈。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和脂类,用其制取生物柴油,不仅可以减量污泥,而且可以扩大生物柴油原材料的类型和价格。本文在研究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取生物柴油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制取方法、制取过程中的温度、催化剂、污泥干燥方法等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比了采用不同污水处理厂不同季节的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产率,并对污泥的增脂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对制取过程产生的废物再利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污泥采用原位酯基转移法制取生物柴油的产率比先提取油脂后酯化的方法制取的生物柴油产率大,前者更适合于污泥制取生物柴油。在原位酯基转移中:反应温度55℃,催化剂不含水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最大;用冷冻干燥法干燥污泥比用晒干法和烘干法干燥污泥产生的生物柴油产率大。(2)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初沉池污泥及浮渣污泥采用冷冻干燥后,在55℃,5%硫酸(甲醇为溶剂)催化剂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分别为1.93%、9.02%、22.74%(g/g干污泥);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以上对应污泥在同样条件下制得的生物柴油产率分别是0.85%、6.38%、18.07%(g/g干污泥)。尽管第四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制取的生物柴油产率高于第五污水处理厂的对应污泥产率,但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相同。此外,同一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取的生物柴油,冬季的产率高于夏季。(3)污泥增脂过程中,当培养液中C:N比为70:1时,培养7天后的污泥制取的生物柴油产率为原污泥的4.6倍;而C:N比为10:1时,培养7天后的污泥制取的生物柴油产率为原污泥的2.2倍。因此,培养液中C:N比为70:1的条件更适合增加污泥中可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脂质。(4)污泥制取生物柴油过程中产生的正己烷可以回收再次用于提取生物柴油,产生的甲醇废液可以用作反硝化碳源。

李吉[10](2013)在《Br(?)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建立了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林木种子油的工艺;测定了喜树种子油和文冠果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及其主要理化性质;制备了用于催化制备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的Bro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建立了微波辅助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并测定了以喜树种子油和文冠果种子油为原料制得的生物柴油产品的主要理化性质。1.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林木种子油工艺的建立本研究以凝胶球为载体对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组成的混合酶进行固载,并将其应用于对喜树种子和文冠果种仁的预处理过程中,之后结合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形成了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林木种子油的工艺。本研究不仅确定了混合酶的组分及用量,优化了混合酶预处理过程中温度与时间两个影响酶活力和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还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辐射功率和液料比等因素对林木种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喜树种子油最佳工艺参数:混合酶组分及用量:纤维素酶2.5mg/g,半纤维素酶1.9mg/g,果胶酶1.3mg/g预处理温度:40℃预处理时间:6h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0min辐射功率:500W液料比:5mL/g在上述条件下,喜树种子油的提取率可达19.1%。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文冠果种子油最佳工艺参数:混合酶组分及用量:纤维素酶1.8mg/g,半纤维素酶1.3mg/g,果胶酶2.5mg/g预处理温度:40℃预处理时间:8h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45min辐射功率:500W液料比:6mL/g在上述条件下,文冠果种子油的提取率可达56.8%。2.林木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及其主要理化性质的测定本研究利用GC-MS分别对喜树种子油和文冠果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检测,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林木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方法:GC条件:Agilent VF-5ms型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 i.d.×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99.99%),柱内载气流量2mL/min;从50℃开始以20℃/min的速率升温到170℃并保持3min,再以15℃/min升温到230℃并保持2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样品进样量1μL。MS条件:正离子模式,离子源温度230℃,分流比50:1,电子能量70eV,扫描范围35-425m/z。在上述条件下,喜树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分析结果为:棕榈酸(5.03%)、硬脂酸(6.89%)、油酸(10.14%)、亚油酸(26.58%)、亚麻酸(45.21%)和二十碳烯酸(4.65%)。文冠果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分析结果为:棕榈酸(5.27%)、硬脂酸(2.03%)、油酸(30.40%)、亚油酸(42.12%)、二十碳烯酸(10.09%)、二十二碳烯酸(3.49%)和二十四碳烯酸(4.44%)。同时,依照国家标准方法,本研究分别对这两种林木种子油的主要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喜树种子油的测定结果为:相对密度(0.93g/mL)、折光系数(1.470)、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5%)、酸值(20.7mg KOH/g)、碘值(128.3)、皂化值(204.8mg KOH/g)、过氧化值(1.62meq/kg)和平均分子量(929.3)。文冠果种子油的测定结果为:相对密度(0.92g/mL)、折光系数(1.469)、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0%)、酸值(0.56mg KOH/g)、碘值(132.5)、皂化值(185.7mg KOH/g)、过氧化值(0.98meq/kg)和平均分子量(909.1)。3.用于催化制备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的Bro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的制备本研究以Bronsted酸型离子液体与Lewis酸型金属硫酸盐为原料首次制备了一系列Bro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其中[BSO3HMIM]HSO4-Fe2(SO4)3表现出最为突出的催化能力,并以乙腈为Lewis弱碱性探针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其Lewis酸性进行了鉴定。此外,对[BSO3HMIM]HSO4-Fe2(SO4)3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的分析表明其对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酯交换反应所产生的催化作用是Bronsted酸和Lewis酸两种不同催化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4.微波辅助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的建立,及以喜树种子油和文冠果种子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的主要理化性质的检测本研究建立了微波辅助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三个主要因素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优化的工艺参数。微波辅助喜树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0℃醇油摩尔比:5催化剂用量:4%原料油质量在上述条件下,生物柴油的的转化率可达96.7%。微波辅助文冠果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0℃醇油摩尔比:8催化剂用量:3%原料油质量在上述条件下,生物柴油的的转化率可达97.5%。同时,依照国家标准方法,本研究对以两种林木种子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的主要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以喜树种子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的测定结果为:密度(0.88g/mL)、运动粘度(4.2mm2/s)、闪点(102℃)、酸值(0.47mg KOH/g)、硫含量(0.03%)、残炭量(0.16%)和十六烷值(55.3)。以文冠果种子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的测定结果为:密度(0.87g/mL)、运动粘度(4.4mm2/s)、闪点(165℃)、酸值(0.03mg KOH/g)、硫含量(0.02%)、残炭量(0.06%)和十六烷值(56.1)。

二、2002年世界种子油、油脂产量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世界种子油、油脂产量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丹及油用牡丹
    1.2 牡丹籽油
        1.1.1 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与安全特性
        1.1.2 牡丹籽油的提取技术
        1.1.3 ‘大花黄牡丹’牡丹的油用优势及研究进展
        1.1.4 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价值
    1.3 牡丹籽油精炼工艺概述
    1.4 牡丹籽油中相关功能成分简介
        1.4.1 脂肪酸及其功能简介
        1.4.2 酚类物质及其功能简介
        1.4.3 不皂化物及其功能简介
        1.4.4 微量元素及其功能简介
    1.5 植物油中香气物质概述
    1.6 油脂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理活性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研究意义
        1.7.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品质比较研究
    2.1 材料采集与处理
    2.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提取与精炼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出油率测定
        2.4.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2.4.3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2.4.4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微量活性物质测定
        2.4.5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5 实验结果
        2.5.1 两种方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
        2.5.2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理化指标变化
        2.5.3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
        2.5.4 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部分功能成分变化
        2.5.5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比较研究
    3.1 材料采集与处理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牡丹籽油的提取,精炼方法
        3.3.2 风味物质分析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比较研究
        3.4.2 不同加工工艺的大花黄牡丹籽油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四种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分析和大花黄牡丹籽油储藏性能研究
    4.1 材料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肪酸测定方法
        4.3.2 四种牡丹籽油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4.3.3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的预测
    4.4 实验结果
        4.4.1 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组成及含量的比较分析
        4.4.2 四种牡丹籽油微量元素比较分析
        4.4.3 储藏时间对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分析
        4.4.4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预测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1 材料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5.3.2 四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5.3.3 四种的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测定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5.4.2 四种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白杜资源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资源与能源问题
        1.1.1 森林资源问题
        1.1.2 能源问题
    1.2 白杜
        1.2.1 植物介绍
        1.2.2 白杜研究进展
        1.2.3 木本植物油
    1.3 生物柴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生物柴油介绍
        1.3.2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1.3.3 生物柴油产业现状
    1.4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1.5 计算机关键技术
        1.5.1 人工神经网络
        1.5.2 计算化学
        1.5.3 网络爬虫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2 白杜种子品质评价与白杜种仁油的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材料的获取
        2.1.4 索氏有机溶剂提取白杜种仁油
        2.1.5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白杜种仁油
        2.1.6 白杜种仁油甲酯化方法
        2.1.7 白杜种仁油GC-MS检测
        2.1.8 白杜种仁油理化性质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剂的选择
        2.2.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3 BBD实验结果
        2.2.4 GA-ANN实验结果
        2.2.5 RSM与GA-ANN的比较
        2.2.6 动力学研究模型
        2.2.7 白杜种仁油成分评价及其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2.2.8 白杜种仁油理化性质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3.1.3 技术流程图
        3.1.4 白杜果皮成分的测定
        3.1.5 白杜果皮木质素与纤维素的提取
        3.1.6 白杜果皮木质素的预处理
        3.1.7 白杜果皮纤维素的预处理
        3.1.8 生物基微球材料的制备
        3.1.9 生物基微球的结构修饰
        3.1.10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白杜果皮成分测定结果
        3.2.2 白杜果皮木质素、纤维素的提取结果
        3.2.3 白杜果皮木质素的的煅烧与磺化
        3.2.4 白杜果皮纤维素纯化
        3.2.5 不同比例木质素磺酸与纤维素对转酯化的影响
        3.2.6 生物基微球催化剂的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器材
        4.1.3 实验转化方法及产物分析
        4.1.4 微波辅助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
        4.1.5 CCD实验
        4.1.6 ANN优化分析
        4.1.7 H_2SO_4、 HPW、NaOH催化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4.1.8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动力学实验
        4.1.9 转酯化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分析
        4.2.2 CCD实验结果
        4.2.3 GA-BP分析结果
        4.2.4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动力学研究
        4.2.5 酸催化甘油三酯转酯化反应的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放大及其品质评价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器材
        5.1.3 白杜种仁成分分析
        5.1.4 白杜种仁资源利用放大实验
        5.1.5 实验转化方法及产物分析
        5.1.6 生物柴油相关理化性质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白杜种仁成分分析
        5.2.2 白杜种仁资源利用放大实验结果
        5.2.3 生物柴油产品的成分分析
        5.2.4 生物柴油产品的理化性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果实和种子油脂特征与累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掌叶木的研究
        1.3.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
        1.3.3 生物柴油燃料特性评估
        1.3.4 油体的显微观察
        1.3.5 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掌叶木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2.1 种源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1 种源地概况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2.2.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2.2.3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2.2.4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种源掌叶木聚类
        2.2.5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6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掌叶木种子油脂性状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子、种仁和种皮含油率
        3.2.2 籽油脂肪酸组成
        3.2.3 种子、种仁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的相关性
        3.2.4 种子、种仁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3.2.5 基于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的不同种源掌叶木聚类
        3.2.6 籽油脂肪酸燃料特性因子评估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掌叶木种仁油体特征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切片制作与观察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仁油体显微观察冰冻切片制作方法的优化
        4.2.2 种仁含油率、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特征
        4.2.3 种仁含油率、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性状间的相关性
        4.2.4 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4.2.5 不同种源掌叶木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显微观察
        4.2.6 基于种仁含油率、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性状的不同种源掌叶木聚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及优选
    5.1 指标数据与研究方法
        5.1.1 指标数据的获取
        5.1.2 评价模型的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种单一方法的评价
        5.2.2 三种组合方法的评价
        5.2.3 最终排序与单一方法评价排序的比较
        5.2.4 最优单一评价方法的指标权重与选择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规律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
        6.2.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发育规律
        6.2.3 果实、果皮和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分的累积规律
        6.2.4 广西凤山两年掌叶木成熟果实和种子主要性状的比较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模型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来源
        7.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果实和种子发育时期的温度观测
        7.2.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发育模型与检验
        7.2.3 果实、果皮、种子含油率和籽油主要脂肪酸累积模型与检验
        7.2.4 测定性状与有效积温呈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典型性应用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5)γ-亚麻酸产生菌深黄被孢霉的诱变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γ-亚麻酸(GLA)的结构与性质
    1.2 γ-亚麻酸的来源
        1.2.1 γ-亚麻酸的植物来源
        1.2.2 γ-亚麻酸的动物来源
        1.2.3 γ-亚麻酸的微生物来源
    1.3 γ-亚麻酸的生理功能
        1.3.1 降血脂
        1.3.2 抗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
        1.3.3 抗动脉粥样硬化
        1.3.4 抗高血压
        1.3.5 杀菌、抗炎作用
        1.3.6 抗HIV感染
        1.3.7 其它作用
    1.4 γ-亚麻酸的应用
        1.4.1 医药
        1.4.2 食品
        1.4.3 化妆品
    1.5 γ-亚麻酸的合成途径
    1.6 γ-亚麻酸的代谢合成调控在育种中的应用
    1.7 γ-亚麻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概述
        1.7.1 菌种的诱变筛选
        1.7.2 菌种的培养基优化
    1.8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本研究的意义
第2章 产 γ-亚麻酸微生物深黄被孢霉的诱变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的配制
        2.2.4 培养条件
        2.2.5 菌种诱变
        2.2.6 突变株的筛选
        2.2.7 生物量的测定与油脂的提取
        2.2.8 γ-亚麻酸产量的测定
        2.2.9 菌株脂肪酸脱氢酶酶活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剂量的确定
        2.3.2 初筛条件的确定
        2.3.3 诱变筛选流程及筛选结果
        2.3.4 高产菌株F312遗传稳定性试验
        2.3.5 高产突变株F312发酵特性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高产菌株培养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3.2.3 培养基的配制
        3.2.4 培养条件
        3.2.5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3.2.6 γ-亚麻酸产量的测定
        3.2.7 脂肪酸脱氢酶酶活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2 CCRD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3 优化前后发酵参数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石油能源紧缺和生物柴油发展
        1.2.2 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进展概述
        1.2.3 国内外生物柴油发展及应用
    1.3 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物柴油动力学研究基础
    引言
    2.1 动力系统研究进展概况
        2.1.1 确定动力系统
        2.1.2 随机动力系统
    2.2 反应动力学基本理论及模型
        2.2.1 常见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2.2.2 反应速率方程
        2.2.3 阿累尼乌斯方程
    2.3 随机动力学基本理论及模型
        2.3.1 基本理论
        2.3.2 随机化学反应系统
    2.4 随机系统及动力学模型发展前沿
        2.4.1 随机响应的研究
        2.4.2 随机混沌的研究
        2.4.3 混沌同步与控制
        2.4.4 随机动力系统的数值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料油理化性能对比及成分分析方法建立
    引言
    3.1 原料油常规理化性能测定及对比
        3.1.1 植物原料油的皂化值测定及对比
        3.1.2 植物原料油的平均分子量测定及对比
        3.1.3 植物原料油的碘值测定及对比
        3.1.4 植物原料油酸值的测定及对比
        3.1.5 植物原料油过氧化值测定及对比
    3.2 植物油是我国生物柴油制备理想原料油的补充
        3.2.1 动物油脂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3.2.2 废弃油脂是理想原料油同时问题突出
        3.2.3 植物油可作为理想原料油补充
    3.3 植物原料油及生物柴油成分分析方法建立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植物原料油脂肪酸组成测定及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引言
    4.1 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试验设计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验装置
        4.1.3 试验方法
    4.2 反应产物分析方法简介
        4.2.1 酸值测定法
        4.2.2 甘油含量测定法
        4.2.3 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4.3 菜籽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试验结果及讨论
        4.3.1 菜籽油亚临界流体中水解反应试验结果及讨论
        4.3.2 菜籽油脂肪酸超临界流体中酯化反应试验结果及讨论
    4.4 菜籽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参数优化研究
        4.4.1 菜籽油水解反应转化率响应面数学模型及分析
        4.4.2 菜籽油脂肪酸酯化反应转化率响应面数学模型及分析
    4.5 试验误差分析
    4.6 菜籽油生物柴油产品性能指标及测定结果
        4.6.1 菜籽油生物柴油性能测定指标
        4.6.2 生物柴油性能测定方法及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随机动力学研究
    引言
    5.1 亚临界流体中菜籽油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1.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5.1.2 水解活化能的确定
    5.2 超临界流体中菜籽油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2.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5.2.2 酯化活化能的确定
    5.3 亚临界流体中菜籽油水解反应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5.3.1 亚临界水解过程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2 亚临界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特性分析
        5.3.3 亚临界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验证
    5.4 超临界流体中菜籽油酯化反应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5.4.1 超临界中随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2 超临界流体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特性分析
        5.4.3 超临界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
    引言
    6.1 低温流动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6.2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评价方法
    6.3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性能试验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低温流动性改进性能综合评价
        6.4.1 评价指标分析
        6.4.2 DEA评价模型
        6.4.3 评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7)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析及评价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柴油概况
        1.1.1 生物柴油定义
        1.1.2 生物柴油的优点
        1.1.3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1.4 国外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概况
        1.1.5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概况
    1.2 生物柴油原料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2.1 国外生物柴油原料植物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2.2 我国生物柴油原料植物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及种子的采集和处理
        2.1.1 仪器
        2.1.2 方法
    2.2 样品油脂的提取及化学性质的测定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分布、油酯化学成分分析及评价筛选
    3.1 野外调查结果分析
        3.1.1 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科属组成分析
        3.1.2 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含油量分析
        3.1.3 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分布
    3.2 预测模型
    3.3 生物柴油相关品质的分析评价
        3.3.1 碘值分析
        3.3.2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3.3.3 十六烷值分析
    3.4 我国不同气候带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分布特点
    3.5 初步筛选生物柴油原料植物的评价体系
    3.6 初步评价筛选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资源调查专题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资源概况
        4.2.1 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物种组成
        4.2.2 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科、属地理分布组成
        4.2.3 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垂直分布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名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改性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体系的构建、表征及其在文冠果油转化生物柴油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能源问题
    1.2 生物柴油简介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生物柴油简介
        1.2.2 生物柴油工业发展现状
        1.2.3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1.3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3.1 均相酸碱催化
        1.3.2 超临界催化法
        1.3.3 酶催化法
        1.3.4 固体碱催化法
        1.3.5 固体酸催化法
    1.4 杂多酸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1.5 杂多酸的固定化
        1.5.1 活性炭
        1.5.2 SiO_2
        1.5.3 MCM-41分子筛
        1.5.4 Y型沸石
    1.6 纤维素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微波空化法提取文冠果种仁油及油脂理化性质的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2.1.3 微波空化提取法提取文冠果种仁油
        2.1.4 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文冠果种仁油
        2.1.5 扫描电镜(SEM)分析
        2.1.6 文冠果种仁油甲酯化方法
        2.1.7 GC-MS检测
        2.1.8 相对密度
        2.1.9 折光系数
        2.1.10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
        2.1.11 酸值
        2.1.12 碘值
        2.1.13 皂化值
        2.1.14 过氧化值
        2.1.15 平均分子量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2 BBD实验结果
        2.2.3 空化微波提取法动力学研究
        2.2.4 扫面电镜观察结果
        2.2.5 文冠果种仁油成分分析
        2.2.6 文冠果种仁油理化性质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离子液体制备的纤维素小球及其固载杂多酸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3.1.3 纤维素小球的制备
        3.1.4 纤维素小球的化学改性
        3.1.5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
        3.1.6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3.1.7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的扫描电镜分析
        3.1.8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的X光衍射分析
        3.1.9 改性纤维素小球杂多酸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改性纤维素小球的物理性质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3.2.3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2.4 X光衍射分析结果
        3.2.5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化杂多酸催化文冠果种仁油转化生物柴油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微波辅助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4.1.4 H_2SO_4催化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4.1.5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催化生物柴油动力学试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化杂多酸性能比较
        4.2.2 CB-(AST-HPW)n催化生成生物柴油工艺研究
        4.2.3 CB-(AST-HPW)n催化文冠果种仁油生成生物柴油动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生物柴油产品品质评价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1.3 GC-MS检测
        5.1.4 密度
        5.1.5 运动粘度
        5.1.6 闪点
        5.1.7 酸值
        5.1.8 硫含量
        5.1.9 残炭量
        5.1.10 十六烷值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生物柴油产品的成分分析
        5.2.2 生物柴油产品的性能指标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
        1.1.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来源
        1.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特点
        1.1.3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方式
    1.2 能源问题
        1.2.1 能源问题的提出
        1.2.2 目前新能源的种类
    1.3 生物柴油
        1.3.1 生物柴油的提出及特点
        1.3.2 生物柴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目前生产生物柴油所用的原料
        1.3.4 目前生产生物柴油所用原料的特点
    1.4 污水处理厂污泥作为生物柴油原材料的可行性分析
        1.4.1 成分含量可行性分析
        1.4.2 工艺可行性分析
    1.5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2 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方法和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装置
        2.1.2 污泥来源
        2.1.3 污泥预处理
        2.1.4 生物柴油的制取步骤
        2.1.5 生物柴油的分离
        2.1.6 分析项目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生物柴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2.2.2 制取方法的选择
        2.2.3 原位酯基转移条件的优化
        2.2.4 污泥来源的影响
        2.2.5 粗生物柴油密度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3 增加污泥中脂质的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污泥来源及预处理
        3.1.3 实验步骤
        3.1.4 分析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培养过程 COD 的变化趋势
        3.2.2 pH 的变化趋势
        3.2.3 NH4+-N 的变化趋势
        3.2.4 FAME 产率的变化趋势
    3.3 本章小结
4 生物柴油制取中产生的废物再利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正己烷的回收及再利用
        4.1.2 甲醇废液的回收利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回收的正己烷再次用于提取剂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2.2 甲醇相废液用作反硝化碳源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10)Br(?)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生物柴油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生物柴油的概念及特点
    1.2 生物柴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柴油国外研究现状
        1.2.2 生物柴油国内研究现状
    1.3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1.3.1 混合法
        1.3.2 微乳法
        1.3.3 裂解法
        1.3.4 酯交换法
    1.4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1 离子液体的特点及分类
        1.4.2 离子液体研究进展
        1.4.3 离子液体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林木种子油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固定化酶制备
        2.1.4 微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林木种子油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酶种类选择
        2.2.2 混合酶用量优化
        2.2.3 酶预处理过程因素考察
        2.2.4 微波辅助提取林木种子油工艺参数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林木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分析及理化性质测定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甲酯化方法
        3.1.4 GC-MS检测
        3.1.5 相对密度
        3.1.6 折光系数
        3.1.7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
        3.1.8 酸值
        3.1.9 碘值
        3.1.10 皂化值
        3.1.11 过氧化值
        3.1.12 平均分子量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喜树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3.2.2 林木种子油主要理化性质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Bro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4.1.4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4.1.5 红外光谱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Br6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微波辅助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制备工艺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1.3 微波辅助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5.1.4 传统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5.1.5 GC-MS检测
        5.1.6 密度
        5.1.7 运动粘度
        5.1.8 闪点
        5.1.9 酸值
        5.1.10 硫含量
        5.1.11 残炭量
        5.1.12 十六烷值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微波辅助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5.2.2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
        5.2.3 生物柴油制备工艺比较
        5.2.4 生物柴油产品的主要理化性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2002年世界种子油、油脂产量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D]. 张超奇. 西藏大学, 2021(12)
  • [3]白杜资源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D]. 刘巨钊.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4]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果实和种子油脂特征与累积规律研究[D]. 郭松.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γ-亚麻酸产生菌深黄被孢霉的诱变选育[D]. 刘胜男.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3)
  • [6]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D]. 李一哲.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7]中国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析及评价筛选[D]. 叶心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3)
  • [8]改性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体系的构建、表征及其在文冠果油转化生物柴油中的应用[D]. 张东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6)
  • [9]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应用基础研究[D]. 白小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12)
  • [10]Br(?)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林木种子油转化生物柴油研究[D]. 李吉.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2002年,世界种子油和食用油产量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