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力农和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和快速性心律失常

米力农和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和快速性心律失常

一、米力农并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并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文献综述)

胡健,李运明[1](2020)在《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重症患者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艾司洛尔与胺碘酮在治疗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1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分为艾司洛尔组(n=130)与胺碘酮组(n=5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药物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艾司洛尔组患者更快达到目标心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重症患者时,艾司洛尔更快达到目标心率,且对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不大。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2](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顾丽雯[3](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王华,梁延春[4](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2017年

邱瑞瑾[5](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提出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张健,张宇辉[6](2014)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文中研究指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

姚耿圳[7](201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近年来,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促进此问题的解决,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制定实施临床路径规范管理的要求。然而临床路径在国际上主要使用在西医医院中规范西医诊疗服务,要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行此种管理模式规范中医或中西结合服务,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广东省中医院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自2007年开始成立“基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7个单病种中医最佳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专项,探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重点探索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实施问题。文章先从临床路径概念与发展状况、中医临床路径现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简介、中医药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现状及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必要性等综述入手,接着介绍了基于循证医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其中重点阐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此外,收集该路径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初步评价该路径的执行效果。2研究目的2.1根据临床路径构建的原则与方法,构建证据充分、共识度高、推广性强的中西医诊疗方案,为临床路径的构建提供核心内容。2.2采用前瞻对照试验,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3研究内容与方法3.1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过程3.1.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的构建过程3.1.1.1古文献证据调研结果心衰病因学说主要有“邪痹心脉学说”、“情志内伤学说”、“水饮凌心学说”、“虚损学说”,病机概括起来则有“心脉痹阻学说”、“阳虚水泛学说”及“脏腑失常学说”。据此,心衰的常见治法有“补益心气”、“温振阳气”、“补阴”、“治水气”、“祛瘀血”、“化痰饮”等。至于具体方药,我们选择了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人参养荣汤及苓桂术甘汤等;单方有补坎益离丹、疏凿饮子、导水茯苓汤等。3.1.1.2现代文献调研文献分析发现:中医病名可统一为心衰病,对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气虚阳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脾肾等其他脏器,证属本虚标实,气虚、阳虚、阴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从证候的发展演变来看,心气虚、心阳虚是心衰的发病基础,可涉及阴伤,瘀血水停是病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状态,水肿是最终结果,气血水相互为病,而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治则治法方面,补虚重在益气温阳,驱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关键,但需要兼顾养阴,而益气活血之法应贯穿始终。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等治法治疗心衰有效。真武汤、生脉散等中药汤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芪苈强心胶囊,暖心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中成药,对于慢性心衰有较好效果。具体用药上,文献报道亦多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类,益气多选黄芪、人参、党参、红参、白术、山萸肉、五味子、大枣等,温阳常用黑附子、桂枝、肉桂、干姜、补骨脂、鹿角霜、仙灵脾等,活血化瘀可选水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益母草、牛膝、琥珀、酒大黄等,利水可选葶苈子、车前子、五加皮、桑白皮、茯苓、泽泻、猪苓、瓜蒌、细辛、枳壳、半夏、椒目等。一些文献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及洋地黄中毒等情况有一定优势,但文献报道数量较少。3.1.1.3名老中医经验名老中医均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乃因本虚所致,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浊。急性发作期是在气虚、阳虚基础上偏于标实(水饮、瘀血、痰浊),缓解期偏于本虚(气虚、阳虚、阴虚)。治疗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同时需要兼顾养阴。到具体的方药落实上,我们通过了专家共识的方法解决。3.1.1.4专家咨询研究结果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中西医诊断的依据,并将心衰病名统一为“心衰病”。多数专家认为心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进行中医辨证,急性加重期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稳定期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急性加重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2个证型,稳定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气阳两虚血瘀”3个证型,并确立了各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以及治法、方剂、中药、中成药。其中气虚血瘀水停证型选择五苓散合桃红饮加减,阳虚水泛、瘀血阻络型选择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气虚血瘀型选择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血瘀型选择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阳两虚血瘀型选择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治疗方面,专家认为合并肺部感染可加化痰药物;合并洋地黄中毒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加用降气止逆类中药;合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快速性心律失常加养阴镇静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加温阳药物;合并利尿剂抵抗时,以阳虚水泛、瘀血内停较为常见,加用温阳活血利水药物;合并低血压状态,以阳气虚脱较为常见,加温阳益气固脱药物。3.1.2在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临床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专业小组全体成员努力下,在病例回顾性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路径各时段的管理,明确路径目标人群、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并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出院标准与路径流程图,最后制定相应的临床观察表单,初步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4研究结果4.1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过程4.1.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的构建过程4.1.1.1古文献证据调研结果心衰病因学说主要有“邪痹心脉学说”、“情志内伤学说”、“水饮凌心学说”、“虚损学说”,病机概括起来则有“心脉痹阻学说”、“阳虚水泛学说”及“脏腑失常学说”。据此,心衰的常见治法有“补益心气”、“温振阳气”、“补阴”、“治水气”、“祛瘀血”、“化痰饮”等。至于具体方药,我们选择了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人参养荣汤及苓桂术甘汤等;单方有补坎益离丹、疏凿饮子、导水茯苓汤等。4.1.1.2现代文献调研文献分析发现:中医病名可统一为心衰病,对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气虚阳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脾肾等其他脏器,证属本虚标实,气虚、阳虚、阴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从证候的发展演变来看,心气虚、心阳虚是心衰的发病基础,可涉及阴伤,瘀血水停是病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状态,水肿是最终结果,气血水相互为病。而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治则治法方面,补虚重在益气温阳,驱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关键,但需要兼顾养阴,而益气活血之法应贯穿始终。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等治法治疗心衰有效。真武汤、生脉散等中药汤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芪苈强心胶囊,暖心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中成药,对于慢性心衰有较好效果。具体用药上,文献报道亦多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类,益气多选黄芪、人参、党参、红参、白术、山萸肉、五味子、大枣等,温阳常用黑附子、桂枝、肉桂、干姜、补骨脂、鹿角霜、仙灵脾等,活血化瘀可选水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益母草、牛膝、琥珀、酒大黄等,利水可选葶苈子、车前子、五加皮、桑白皮、茯苓、泽泻、猪苓、瓜蒌、细辛、枳壳、半夏、椒目等。一些文献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及洋地黄中毒等情况有一定优势,但文献报道质量较少。4.1.1.3名老中医经验名老中医均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乃因本虚所致,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浊。急性发作期是在气虚、阳虚基础上偏于标实(水饮、瘀血、痰浊),缓解期偏于本虚(气虚、阳虚、阴虚)。治疗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同时需要兼顾养阴。到具体的方药落实上,我们通过了专家共识的方法解决。4.1.1.4专家咨询研究结果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中西医诊断的依据,并将心衰病名统一为“心衰病”。多数专家认为心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进行中医辨证,急性加重期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稳定期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急性加重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2个证型,稳定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气阳两虚血瘀”3个证型,并确立了各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以及治法、方剂、中药、中成药。其中气虚血瘀水停证型选择五苓散合桃红饮加减,阳虚水泛、瘀血阻络型选择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气虚血瘀型选择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血瘀型选择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阳两虚血瘀型选择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治疗方面,专家认为合并肺部感染可加化痰药物;合并洋地黄中毒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加用降气止逆类中药;合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快速性心律失常加养阴镇静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加温阳药物;合并利尿剂抵抗时,以阳虚水泛、瘀血内停较为常见,加用温阳活血利水药物;合并低血压状态,以阳气虚脱较为常见,加温阳益气固脱药物。4.1.2在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临床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专业小组全体成员努力下,在病例回顾性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路径各时段的管理,明确路径目标人群、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并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出院标准与路径流程图,最后制定相应的临床观察表单,初步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4.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结果评价4.2.1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天数中值均低于常规组(11.19d vs 13.21d;11.00dvs 12.00d),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与住院总费用中值均低于常规组(¥8656.8 vs¥11609.7;¥7556.9 vs¥9853.9),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对住院费用主要项目进行比较,发现其中患者床位费、西药费、检查费与放射费等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较常规组明显下降;而中成药费、中草药费、治疗费与化验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路径组在这些项目上的费用并未下降。4.2.2路径组与常规组心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显效率高于常规组(49.3%vs 38.3%),而有效率与无效率均低于常规组(50%vs 59.6%;0.7%vs 2.1%),提示两组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而路径组心功能疗效较常规组更优。此外,无论路径组还是常规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出院与入院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出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入院时下降,并且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常规组亦有类似结果。而出院时路径组与常规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常规组心衰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在形寒肢冷与小便短少两项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优于常规组。4.2.3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来看,无论路径组还是常规组,几乎很少有病人觉得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患者对诊疗过程的满意度相关详细项目比较中,仅指导服药方法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七项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诊疗过程的满意度路径组高于常规组。对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除出院等候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患者对接待时间、候诊时间和检查时间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上,路径组与常规组除临床医生态度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余如护士态度、护工态度及检查医生态度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满意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整体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再对满意度进行积分转化,比较各项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除服务态度满意度积分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外,医疗过程、等候时间、整体满意度等三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4.2.4出院后三个月内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个月内因心衰发作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路径组还是常规组,出院后3个月与刚入院时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5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入院第1天时,除动态心电图外,其他各项检查执行度基本上都接近或超过90%,总体而言执行力度尚较理想。具体药物使用上,口服利尿剂的使用率最高,使用率超过95%,静脉利尿剂使用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减少;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高,总使用率为79.4%;ACEI或ARB类药物各阶段使用率均超过80%,总使用率为89.7%;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总使用率为76.5%;地高辛使用率为50-60%;扩血管药物使用率最低,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使用率有所下降。各阶段中成药使用率均为90%左右,活血类中成药(静脉)使用率最高,其次为益气类(静脉),最后为温阳类中成药(静脉),至稳定期时基本上将静脉中成药改为口服中成药。路径组与常规组三大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凝血、BNP等检查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使用率高于常规组,提示路径组在患者入院第1天对其心脏情况评估积极性更高。具体药物比较发现,路径组与常规组ACEI/ARB、地高辛、醛固酮受体阻滞剂与扩血管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ACEI/ARB使用率高于常规组,而地高辛、醛固酮受体阻滞剂与扩血管药物等药物使用率低于常规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6为进一步完善路径,对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总变异频数为649,变异的最主要原因来自CHF病情的复杂性。其中病人病情所致变异高达392次,因急诊室先行诊治所致变异频数共94次,医护人员所致的变异频数共38次。排除退出路径变异后,进一步对各阶段主要变异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患者入院第1天变异频数最高(261),其次为第4-7天(135),接着为第2-3天(94)、第8-13天(85),变异频数出现最少时间为第14天(59)。各阶段中,疾病原因所占频数均最高,其次为病人因素,医务人员因素,其他因素主要为急诊住院,仅出现在入院第1天。对患者变异性质按正性、负性与不确定进行归类,对住院时间而言,不确定性变异比例最高,达313次,占49.4%,负性变异达171次,占26.9%,正性变异达150次,占23.7%。对住院费用而言,不确定性变异比例最少,达84次,占13.2%,负性变异最高,达387次,占61.0%,正性变异达163,占44.8%。将变异按可控、难控及不确定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可控变异频数为144次,占变异总频数的22.7%;不可控变异频数为423次,占变异总频数的66.7%;不确定变异为67次,占变异总频数的10.6%。5研究结论5.1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的关键与难点是中医诊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古代文献整理、现代文献梳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专家咨询研究,初步确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CHF中医综合疗法、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中医治疗两部分。中医综合疗法主要包括辨证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初步确定了CHF分期管理的诊疗模式、不同辨证分型的诊断、治法以及相应的口服中药汤剂的基本选方用药、常见静脉中药制剂与口服中成药及中医特色疗法。此外,还确立了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中医诊疗措施。5.2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回顾性研究及国家卫生部发布的路径表单格式,制定路径目标人群,纳入、排除与退出路径的标准,路径总时限,路径实施流程。同时,通过专家咨询,制定了CHF患者的出院标准。最后完成临床路径病例观察表单的设计。5.3实施临床路径,规范了我们的住院管理流程,使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同时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心功能,保证了医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5.4由于CHF的复杂性,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变异,其中大部分属于难控性变异,且趋向于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总体而言,参与本研究的医护人员执行本路径的力度尚较为理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海盐县人民医院骨科[8](2010)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二)》文中研究表明上接第8卷第5期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一)5急性心衰的治疗5.1治疗目标5.1.1临床评估对患者均应根据上述各种检查方法以及病情变化作出临床评估,包括:①基础心血管

黄峻[9](2010)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

李新梅[10](2009)在《救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因此,对CHF的防治始终是各国政府和医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国际着名的心脏学专家Braunwald E曾经讲过: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是心脏病学领域的两个顽固堡垒。目前现代医学心衰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但却存在运动耐力提高不大,病死率仍然很高等问题。由此可见,要攻克心衰这一堡垒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本课题拟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运用黄春林教授经验方-救心汤(包括生脉苓桂救心汤及生脉真武救心汤)辨证治疗心衰之心脾两虚,痰瘀壅肺及心肾阳虚,水瘀互结证,观察心衰患者心脏彩超、尿钠肽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等相关指标,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观察,以探讨黄老辨证论治经验用药对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心衰治疗提供较佳的临床方药。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60例根据证型分为治疗1组及治疗2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1组给以生脉苓桂救心汤,治疗2组给以生脉真武救心汤,疗程15天。观察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主要指标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6分钟步行距离,检测治疗前后心功能参数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含量等。一、西药基础治疗用药按照最新《中国2007中国慢性心衰指南》的推荐,对每个患者采用最适当的治疗:利尿剂:氢氯噻嗪、速尿、安体舒通等;ACEI制剂:雅施达、开搏通、洛汀新、卡托普利等;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等;洋地黄制剂:地高辛等;ARB制剂:代文、安博维等。二、治疗用中药(一)辨证用药情况1.心脾两虚、痰瘀壅肺证:生脉苓桂救心汤: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5g,茯苓皮30g,肉桂1.5g(焗),白术15g,丹参20g,,葶苈子15g,大枣10g,黄芪30g,炙甘草10g;主要用于左心衰,表现为心脾两虚、痰瘀壅肺者。2.心肾阳虚证、水瘀互结证:生脉真武救心汤: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5g,茯苓皮30g,白术15g,熟附子10g(先煎),白芍15g,生姜10g,丹参20g,炙甘草10g;主要用于右心衰,全心衰,表现为心肾阳虚证、水瘀互结者。(二)煎服方法以上各型中药均加水500ml,煎至150ml,分次温服,日一剂。三、治疗方案对照组:西药基础治疗用药;治疗组:西药基础治疗加中药辨证选方治疗。治疗1组:西药基础治疗加生脉苓桂救心汤(救心汤1号)。治疗2组:西药基础治疗加生脉真武救心汤(救心汤2号)。四、观察时间均为15天。五、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变:参考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Ⅰ、Ⅱ、Ⅲ、Ⅳ级;2.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EF%)等;3.治疗前后血BNP水平。4.安全性观察: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胸片、EKG等。5.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6.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BP(血压)、HR(心率)、呼吸困难症状,肺部啰音、尿量、水肿等全身情况。7.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变化:六、疗效评价方法1.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的变化。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CRP、BNP的改善情况。3.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情况。4.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5.中医临床各症状评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或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休息2分: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3分:症状较重或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休息6.安全性评价描述两组的不良事件及分析两组安全性指标的差异七、统计学处理(一)疗效评价使用SPSS 11.5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1.计量资料:计算各功能检测指标的均数及标准差,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法)。2.计数资料:计算各指标的构成比及率,总有效率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2×C表x2检验。3.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法)。(二)安全性评价各组病例安全性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实验室检验结果在试验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心衰患者主要指标疗效;组间比较,治疗1组及2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1组及2组比较无差异。2.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左心收缩功能,但在SV、CI、EF方面组间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在改善C0方面,治疗1组及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1组与治疗2组之间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使心衰患者BNP水平降低,治疗1组及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4.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使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治疗1组、2组均优于对照组,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5.对照组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过皮疹及皮肤搔痒,至我院皮肤科就诊考虑为药物过敏所致。由于患者要求转为纯中医治疗而失访;治疗2组均未出现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规范心衰治疗的基础上,辨证使用生脉苓桂救心汤及生脉真武救心汤组以下优势:主要指标疗效优于对照组,生脉苓桂救心汤组总有效率为92.86%,生脉真武救心汤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88.89%(P<0.05)。二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而主要指标疗效以心功能分级的提高为依据,该结果提示救心汤具有更好改善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具有更好的临床主要指标疗效。本研究表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能改善自身前后的指标,但治疗1组(生脉苓桂救心汤)及治疗2组(生脉真武救心汤)对于检测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随着心功能改善各组心衰患者BNP水平均降低,生脉苓桂救心汤组治疗前后BNP(pg/ml)水平分别为685.53±50.21及208.23±61.35,生脉真武救心汤治疗前后为689.67±48.37及203.35±53.4,1对照组为680.77±57.12及218.5±58.91,2组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通过救心汤辨证治疗心衰患者,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救心汤对心衰程度的缓解有益。治疗组均能使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对照组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过皮疹及皮肤搔痒,至我院皮肤科就诊考虑为药物过敏所致。由于患者要求转为纯中医治疗而失访;治疗2组均未出现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救心汤是临床疗效好的药物。救心汤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有确切疗效,具有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等较好疗效,且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此外救心汤组对左心收缩功能的改善较优,能改善CO;并具有降低BNP作用,其可能作用机理是作用于心衰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其确切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米力农并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并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力农并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并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1)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重症患者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比较
    2.3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2)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5)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8. 小结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注册
    4. 伦理审查
    5. 结果
    6. 专家共识会议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7)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临床路径概述
        1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
        2 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
        3 临床路径国内发展概况
        4 临床路径的优势
        5 中医临床路径研发与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 临床路径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研究概述
        1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2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的实践与作用
    第三节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提出
        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现状
        2 建立并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相关探讨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疗方案简介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形成
        1 慢性心衰古籍整理
        2 慢性心衰现代文献研究
        3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简介
        4 专家共识研究
    第三章 基于优化的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的构建
        1 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2 明确职责分工
        3 变异的管理
        4 临床路径流程图的制定
        5 标准住院天数的确定
        6 确定路径目标人群及各项标准
        7 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见附录2)
        8 制定临床路径表单(见附录3)
        9 讨论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结果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试验对照方法及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退出标准
        2.6 出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3 研究指标
    4 统计分析
        4.1 统计分析软件
        4.2 显着性检验
        4.3 统计描述
        4.4 统计方法的选择
        4.5 统计分析步骤
        4.6 统计分析内容
    5 结果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路径组与常规组卫生经济学比较
        5.3 疗效评价
        5.4 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5.5 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再次入院率、死亡率及生活质量比较
        5.6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初步分析
        5.7 临床路径变异初步分析
    6 讨论
        6.1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
        6.2 CHF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初步分析
        6.3 临床路径变异的初步分析与管理对策
        6.4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二)(论文提纲范文)

5 急性心衰的治疗
    5.1 治疗目标
        5.1.1 临床评估
        5.1.2 治疗目标
    5.2 急性左心衰竭的处理流程
    5.3 急性左心衰竭的一般处理
        5.3.1 体位
        5.3.2 四肢交换加压
        5.3.3 吸氧
        5.3.4 做好救治的准备工作
        5.3.5 饮食
        5.3.6 出入量管理
    5.4 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5.4.1 镇静剂
        5.4.2 支气管解痉剂 (Ⅱa类, C级)
        5.4.3 利尿剂 (Ⅰ类, B级)
        5.4.3. 1 应用指征和作用机制
        5.4.3. 2 药物种类和用法
        5.4.3. 3 注意事项
        5.4.4 血管扩张药物
        5.4.4. 1 应用指征
        5.4.4.2 主要作用机制
        5.4.4. 3 药物种类和用法
        5.4.4. 4 注意事项
        5.4.5 正性肌力药物
        5.4.5. 1 应用指征和作用机制
        5.4.5. 2 药物种类和用法
        5.4.5. 3 注意事项
    5.5 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
        5.5.1 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竭
        5.5.2 急性大块肺栓塞所致急性右心衰竭
        5.5.3 右侧心瓣膜病所致急性右心衰竭
    5.6 非药物治疗
        5.6.1 IABP
        5.6.1. 1 IABP的适应证 (Ⅰ类、B级)
        5.6.1. 2 IABP的禁忌证
        5.6.1. 3 IABP的撤除
        5.6.2 机械通气
        5.6.2. 1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5.6.2. 2 气管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
        5.6.3 血液净化治疗 (Ⅱa类, B级)
        5.6.3. 1 机制
        5.6.3. 2 适应证
        5.6.3. 3 不良反应和处理
        5.6.4 心室机械辅助装置 (Ⅱa类, B级)
        5.6.5 外科手术
        5.6.5. 1 冠心病
        5.6.5. 2 心瓣膜疾病
        5.6.5. 3 急性主动脉夹层
        5.6.5. 4 其他疾病
    5.7 急性心衰处理要点
6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6.1 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急性心衰
        6.1.1 缺血性心脏病
        6.1.2 针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治疗
    6.2 高血压所致的急性心衰
    6.3 心瓣膜病所致的急性心衰
    6.4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的急性心衰
        6.4.1 评估患者的风险, 作出危险分层
        6.4.2 评估手术类型的风险
        6.4.3 积极的预防方法
        6.4.4 围手术期的治疗
        6.4.5 特殊装置的应用
    6.5 急性重症心肌炎所致的急性心衰
        6.5.1 积极治疗急性心衰
        6.5.2 药物应用
        6.5.3 非药物治疗
7 急性心衰合并症的处理
    7.1 肾功能衰竭
        7.1.1 早期识别急性心衰患者合并的肾衰可检测
        7.1.2 及时处理相关的其他疾病
        7.1.3 中至重度肾衰
        7.1.4 严重的肾衰
        7.1.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7.2 肺部疾病
    7.3 心律失常
8 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8.1 根据预后评估的处理
    8.2 根据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处理
        8.2.1 无基础疾病的急性心衰
        8.2.2 伴基础疾病的急性心衰
        8.2.3 原有慢性心衰类型
    8.3 对患者的随访和教育
        8.3.1 一般性随访
        8.3.2 重点随访
        8.3.3 教育患者

(10)救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 西医研究概况
    (二) 中医研究概况
    (三)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1.西医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四) 研究对象
    (五) 治疗方法
    (六) 统计学处理
    (七) 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疗效比较
        2.三组治疗前后心脏彩超情况比较
        3.三组对BNP的影响
        4.三组对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5.三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八) 讨论
        1.救心汤的临床疗效分析
        2.救心汤对心衰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影响的分析
        3.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4.分析与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米力农并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并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参考文献)

  • [1]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重症患者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 胡健,李运明. 西南军医, 2020(01)
  • [2]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王华,梁延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10)
  • [5]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 张健,张宇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02)
  • [7]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 姚耿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二)[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海盐县人民医院骨科.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06)
  • [9]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 黄峻.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03)
  • [10]救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李新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米力农和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和快速性心律失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