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

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

一、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萍[1](2021)在《山西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文化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山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开始重视文化消费。山西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大省,但是山西省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占比却较小,是文化消费小省,文化消费量与山西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相矛盾,成为阻碍山西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在研究山西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收集和调研大量的文化消费数据、实证访谈,分析了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文化消费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夏令军[2](2021)在《山西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差距时空协同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山西省96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变异系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山西省2010-2017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差距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空间耦合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论主要有:(1)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两山地区的城镇化增速相对较快,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县城乡差距整体较大,虽然近年来县域城乡差距有所减小,但城乡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2)2010年和2017年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均呈现晋中>晋南>晋北>晋东南的格局;区域城乡差距方面,2010年呈现晋中>晋南>晋北>晋东南的格局,2017年晋中地区县域城乡差距缩小较为明显,呈现晋南>晋中>晋北>晋东南的格局。(3)2010年和2017年不同类型县域的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产煤县>非煤县>贫困县的城镇化格局;2010年和2017年县域的城乡差距均呈现产煤县<非煤县<贫困县的格局。(4)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差距存在一定的空间负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其周边地区城乡差距也趋于相对较小,且这种空间关联特征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但从局部空间角度分析,以低—高聚集与高—高聚集为主,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地区。山西省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差距仍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柴菁敏,柴磊,田东伶[3](2021)在《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成效研究》文中认为从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出发,探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DEA2.1软件从金融投入产出的角度研究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效率问题;运用Eviews7.2软件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探究金融对精准扶贫的贡献问题。最后从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把控信贷风险、完善金融扶贫法律等方面为山西省金融更好地支持精准扶贫提出建议。

姚瑶,赵玲[4](2021)在《山西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定量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更高要求。但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不断凸显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本文从城乡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对2001—2020年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然后应用SPSS做相关性分析,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仉振宇[5](2021)在《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的有序健康推进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支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功能逐渐完善,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镇化建设正由传统的“注重规模”向新型的“提升质量”转变。然而,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增长方式粗犷、资源配置低效、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稳步提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城镇集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绿色生态、水源保障、城乡统筹、教育创新以及文化繁荣等8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借助Matlab软件,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从而计算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分维度评价指数。其后,借助ArcGIS、GeoDA以及GS+等软件,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以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软件定量地研究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驱动力,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7年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逐年提升,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评价指数均值由26.91提高到31.75,整体增长幅度为17.99%,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空间分布不均”的空间分布特点。在分维度评价指数中,经济发展、绿色生态以及城乡统筹的分维度评价指数均值相对较高,是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镇集聚以及文化繁荣的分维度评价指数均值则相对较低。(2)2008~2017年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H-H型集聚是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最主要的集聚类型。集聚类型之间的演变与转换主要集中在H-H型和L-H型集聚之间以及L-L型和H-L型集聚之间,空间格局演变较为稳定,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关联特征均较为显着。核心热点区呈现出“先东移-后西迁”的变化特点,核心冷点区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未发生显着变化。(3)2008~2017年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自组织性和空间变异性较强,变异程度呈现出加深态势,空间变异影响范围有所缩小,变异随机性有所增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格局演变的显着程度有所加深。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在各个方向上的均质性有所减弱,东-西方向以及东北-西南北方向上的均衡性较差,空间变异最为显着。空间变异结构特征由“双核”逐渐转变为逐步融合的“三核”,“东高-西低”以及“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结构性差异显着。(4)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建设能力是影响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财政支持、区域创新能力是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布局、城镇人力资本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市场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效果并不显着。本文在开展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提升建议,黄河流域各省市在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应着重补齐短板项,增强优势项,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张丽娟[6](2021)在《C保险公司山西省商业健康险业务时空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王胜[7](2021)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太原部分成人食物嵌塞与口腔健康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山西太原地区35-74岁成人食物嵌塞患病情况与口腔健康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口腔健康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系,完善35-74岁成人食物嵌塞患病状况与口腔健康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山西成人的口腔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食物嵌塞的危害。方法:依托于山西省第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太原市以分层、随机、等容量的抽样方法抽取35~74岁年龄段72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4个年龄组,分别为35~44岁、45~54岁、55~64岁和65~74岁,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口腔健康信息、动机、行为技巧及食物嵌塞患病情况。用Epi Data3.1建数据库,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1.食物嵌塞总患病率43.80%。食物嵌塞的患病率存在年龄差异,其中55-6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刷牙时间在2-3分钟的居民食物嵌塞的患病率最低;不吸烟居民比吸烟居民食物嵌塞的患病率低。2.口腔健康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平均得分为17.28±3.85、26.81±5.54、28.85±3.60,相关分析显示三者之间呈正相关(P<0.05)。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经济收入等为口腔健康的影响因素。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食物嵌塞患病率与口腔健康行为有明显关系(P<0.05),与口腔健康知识及态度没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1.食物嵌塞的患病率为43.80%,其中年龄、刷牙时间、是否吸烟为食物嵌塞患病率的影响因素。2.35~74岁年龄段成人的口腔健康素养不佳,口腔健康信息平均得分较高,但口腔健康动机、行为技巧平均得分较低,需加强对35-74岁成人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3.针对不同人群口腔健康教育策略的重点不同,应从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经济收入等多个维度加以考虑。

张金瑞[8](2021)在《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互动、激励推广集约意识、建立生态宜居和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注重人性化城镇建设与绿色城镇的发展,实现低碳节约,注重城镇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重视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分配,实现城乡高效收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中部地区走上一条可持续、集约高效、区域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在充分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这六个方面,构建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二十二个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再利用综合评价法得出2007年至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是我国中部地区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湖北省,综合得分最低的是江西省。在对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行政力、产业发展力、市场驱动力和外向驱动力四个影响因素为出发点研究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根据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结果得出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政府行政力、产业发展力、市场驱动力和外向驱动力对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接下来,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出这四大影响因素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的不同。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韩菲[9](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梁文青[10](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应用以及我国加速实施对外金融开放,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金融排斥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参与到金融服务中去。山西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一直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差距的长期存在也会影响省内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山西省作为资源型省份,要想推动全面系统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重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众多因素中,金融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由于传统金融服务不具备很好的触达性,因此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结合山西省具体发展情况,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在覆盖度广、成本低、使金融服务可以下沉到农村居民,真正达到“普”和“惠”等方面的优势分析其是否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从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对国内外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假设,并对山西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和城乡收入差距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利用山西省91个县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参考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普通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基准性分析,并利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分维度指数分别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考虑到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相邻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除了会受到本地区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相邻地区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考察相关变量空间自相关性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收敛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分维度看,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能够有效减缓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就山西省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提高民众金融素质与金融机构数字普惠参与度、加强山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1.1 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1.2 贫困人口收入逐年增加
    1.3 贫困人口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2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现状
    2.1 信贷规模逐渐扩大,但金融产品结构单一
    2.2 贷款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扶贫贷款逾期风险仍较高
    2.3 扶贫机制不断优化,但扶贫力度仍需加强
    2.4 因地制宜的创新型金融扶贫模式不断推出
        2.4.1 大同黄花e贷模式
        2.4.2 汾西县“1+2”金融扶贫模式
        2.4.3 隰县金融支持电商扶贫模式
3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效率和贡献测度
    3.1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综合效率实证分析
        3.1.1 研究方法
        3.1.2 山西省各地级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综合效率测度
    3.2 山西省金融对精准扶贫的贡献实证分析
        3.2.1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3.2.2 山西省金融对精准扶贫的贡献测度
4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建议
    4.1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4.2 加强风险防控和风险保障
    4.3 完善金融扶贫法律法规
5 结论

(4)山西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阶段性分析
2 缩小山西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建议
    2.1 促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2.2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2.3 促进农村互联网发展

(5)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概述
        2.1.1 城镇化相关概述
        2.1.2 城镇化质量相关概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及分析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人文历史概况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平台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平台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
        3.3.2 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3.3.3 城镇化质量驱动力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4.2 Matlab熵值法权重计算
        4.2.1 方法编程实现
        4.2.2 指标权重确定
    4.3 评价结果分析讨论
        4.3.1 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4.3.2 城镇化质量分维度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5.1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关联格局演变
        5.1.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1.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1.3 热点分析
    5.2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异质格局演变
        5.2.1 空间结构变异
        5.2.2 方向维度变异
        5.2.3 三维空间变异
    5.3 本章小结
6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驱动力分析
    6.1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6.1.1 资源禀赋
        6.1.2 地方政策
        6.1.3 区域发展
        6.1.4 国家战略
    6.2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6.2.1 变量选取
        6.2.2 模型比选
        6.2.3 回归计算
        6.2.4 结果分析
    6.3 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提升建议
        6.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6.3.2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
        6.3.3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与企业核心
        6.3.4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循环经济与改革开放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太原部分成人食物嵌塞与口腔健康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的确定
    1.3 研究方法
        1.3.1 抽样方法
        1.3.2 调查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基本资料
        1.4.2 口腔健康信息,共8 个条目
        1.4.3 口腔健康动机共2 大类,13 个条目
        1.4.4 口腔健康行为技巧,2 大类,14 个条目
        1.4.5 食物嵌塞的患病结果,共2 个条目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人口学特征及食物嵌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2.1.1 被调查人群人口学特征
        2.1.2 性别与食物嵌塞发生的关联
        2.1.3 年龄与食物嵌塞发生的关联
        2.1.4 学历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5 居住地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6 经济收入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7 刷牙时间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8 夜磨牙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9 定期检查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10 吸烟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联
        2.1.11 食物嵌塞患病的二元logistics回归
    2.2 基于IMB模型的口腔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口腔健康信息认知情况
        2.2.2 不同性别对IMB口腔健康得分的影响
        2.2.3 不同年龄对IMB口腔健康得分的影响
        2.2.4 不同学历对IMB口腔健康得分的影响
        2.2.5 不同居住地对IMB口腔健康得分的影响
        2.2.6 不同经济收入对IMB口腔健康得分的影响
        2.2.7 IMB之间相关性分析
        2.2.8 口腔健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 口腔健康与食物嵌塞患病率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IMB模型的选择及应用
    3.2 居民食物嵌塞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3.3 口腔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3.4 口腔健康与食物嵌塞患病关系的研究分析
    3.5 针对不同人群口腔健康教育策略的重点不同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口腔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第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通知书
致谢
个人简介

(8)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简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一、城镇化的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
        二、区位理论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四、人口迁移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三节 我国中部地区社会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四节 我国中部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五节 我国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六节 我国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第四章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测算
        一、指标评价体系方法简述
        二、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三、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权重结果
    第二节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一、我国中部地区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二、我国中部地区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一、政府行政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二、产业发展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三、市场驱动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四、外向驱动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面板模型回归分析
        二、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二、继续坚持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增强市场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提高创新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核心竞争力
        五、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外向驱动力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环境税的产生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大气污染规制
        2.1.2 环保税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结果与讨论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4.2.1 研究方法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结果与讨论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5.1.3 基准回归结果
        5.1.4 稳健性检验
        5.1.5 机制检验
        5.1.6 结果与讨论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5.2.1 理论假设
        5.2.2 实证过程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5.2.4 安慰剂检验
        5.2.5 机制检验
        5.2.6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6.2 对策建议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致谢

(10)数字普惠金融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1.2.2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与不足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普惠金融
        2.1.2 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2.1.3 城乡收入差距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金融排斥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3.1.1 降低门槛效应
        3.1.2 减贫效应
        3.1.3 缓解非均衡效应
    3.2 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3.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山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4.1 山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4.1.1 山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
        4.1.2 山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趋势
        4.1.3 山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维度分析
    4.2 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4.2.1 山西省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分析
        4.2.2 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分析
        4.2.3 山西省城乡收入结构差异
    4.3 本章小结
5 数字普惠金融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核心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描述性统计与单位根检验
        5.2.1 数据描述性统计
        5.2.2 单位根检验
    5.3 普通面板模型实证分析
        5.3.1 计量模型构建
        5.3.2 回归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进一步分维度实证分析
    5.4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5.4.1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5.4.2 空间相关性检验
        5.4.3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5.4.4 空间杜宾模型回归分析及效应分解
    5.5 本章小结
6 山西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相关建议
    6.1 加强山西省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6.2 提高民众金融素质及金融机构数字普惠参与度
    6.3 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6.4 建设适应数字化要求的征信系统
    6.5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
    6.6 积极发挥其他因素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四、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文化消费研究[J]. 王艳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山西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差距时空协同演化分析[A]. 夏令军.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21
  • [3]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成效研究[J]. 柴菁敏,柴磊,田东伶. 科技和产业, 2021(08)
  • [4]山西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定量分析[J]. 姚瑶,赵玲. 乡村科技, 2021(21)
  • [5]黄河流域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 仉振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C保险公司山西省商业健康险业务时空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丽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7]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太原部分成人食物嵌塞与口腔健康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胜.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8]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金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10]数字普惠金融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 梁文青.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