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一、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庆[1](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陈颖[2](2021)在《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这四个时期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其中任何阶段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尽管近些年大量的医用生物材料被研发以用于创面治疗,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从多个时期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缺乏综合性治疗策略。在众多的创面治疗方法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因在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诱导创面血管生成等方面作用显着,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原理是以泡沫敷料填充创面,再覆盖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通过导管将负压吸引装置和泡沫敷料相连接,然后再对创面施加一定的负压,以实现对创面渗液的持续吸引作用。NPWT虽然能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当创面愈合进入增殖期后,需要足够的表皮细胞从创缘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以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而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尤其是表皮细胞的迁移过程,是再上皮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和关键环节,该功能受损将阻碍再上皮化进程,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发展成慢性难愈性创面。但NPWT虽然能通过促进肉芽增殖来为表皮细胞迁移提供良好的创基条件,但不能直接促进表皮细胞定向迁移。随着对创面愈合过程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深入研究,发现创缘电场(electric fields,EFs)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的最主要的生物学信号。创面一旦形成,损伤部位电势消失,立即产生创缘为正极,创面中心为负极的内源性创缘EFs,其强度约为42~200 mV/mm,由创缘向创面中心逐渐降低。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创面内源性EFs发生异常或趋于衰竭是导致创面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外创面模型中,给予角质细胞一定强度范围内的直流EFs后,可诱导表皮细胞向负极定向迁移,迁移方面朝向创面中心,当逆转电场方向后细胞的迁移方向也随之发生逆转,远离创面中心;且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会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以上研究表明,创缘内源性EFs对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通过外源性EFs模拟或加强创缘内源性EFs,增加创面电信号来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则有望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关于创缘电场对表皮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体外细胞实验,在体应用中,增强创面电场存在较大难度,而且仅依靠增强电场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控制创面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创面优良愈合的必要条件。其次,虽然增强电场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但是创面没有良好的愈合微环境和一定程度肉芽生长提供的创基条件,表皮细胞迁移仍不能有效进行。基于以上现状,我课题组设想在创面同时施加NPWT和与内源性电场方向一致的外源性EFs的方法或是解决上述难点的有效手段:NPWT能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在炎症期,NPWT可有效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在增殖期,NPWT可促进细胞增殖,肉芽增生和血管生成,外源性EFs可指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从而加快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在创缘施加外源性EFs存在较大实施难度,因为创面加电需要的皮肤电极,而目前尚无可用于在创面施加外源性EFs的电极材料:(1)电极缺乏柔韧性,接触皮肤时难以适应皮肤因躯体运动发生的形变;(2)电极不具备化学稳定性,易被创面渗液腐蚀而产生毒副降解产物;(3)电极缺乏良好的导电性,电传导不稳定,电阻过高产生电热反应影响创面愈合;(4)电极缺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身和其产生的少量降解副产物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5)电极非多孔结构,影响NPWT的负压抽吸作用;(6)电极不能够长时间稳定固定于创缘和创面中心。制备具有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创面柔性电极或是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关键技术手段:(1)柔性电极可适应皮肤较大形变;(2)三维多孔结构保留负压引流作用;(3)电化学稳定性可使施加的外源性电场强度稳定。制备柔性电极的关键是将导电组分和柔性聚合物基体进行有效结合,使最终制得的材料在一定应力的多次循环作用下,其电学性能不会出现疲劳和显着下降。在新型导电材料中,超长径比的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用于制备创面柔性电极优势明显:(1)AgNWs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形成的导电渗流网络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耐曲绕性;(2)在拉伸形变下,长径比的AgNWs在复合材料中的间距比短纳米线增大慢,因而导电通路减少慢,所以具有更强的导电应变稳定性。综上,超长径比的AgNWs是制备创面柔性电极理想的导电组分。在柔性基体的选择方面,现有的NPWT中用于填充创面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沫海绵为疏水性材料,结构疏松、孔径较大,具有良好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支撑三维导电网络的骨架,是合适的柔性基底材料。此外,以PU为基材的改性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NPWT原有引流作用不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我们设想以超长径比的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作为柔性基体,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基于此导电敷料构成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治疗系统,用于创面治疗。研究目的基于慢性创面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现状,我们提出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以构建“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期显着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研究内容与方法:1.构建柔性多孔导电敷料以直径为70 nm,长度为100~200 μm的超长径比AgNWs为导电组分,多孔聚氨酯(PU)泡沫作为支撑导电网络的柔性聚合物基体,制备具有导电引流双功能的创面柔性导电敷料;再用NaBH4处理,去除AgNWs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配体;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octyltriethoxysilane,TPFS)对材料进行疏水涂层修饰以提高其电化学稳定性。最后,制得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2.材料表征扫描电镜(SEM)分析TPFS-AgNWs-PU表面形貌、尺寸及改性修饰后孔隙大小;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电阻大小与压缩体积的变化关系;测量TPFS疏水修饰前后TPFS-AgNWs-PU的水接触角;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表面的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中元素价态;万有力学测试仪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应力-应变曲线。3.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细胞毒性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检测TPFS-AgNWs-PU在PBS中Ag的释放量及释放形式;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细胞实验检测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生物相容性。4.构建NPWT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为导电部分,普通PU敷料为绝缘部分,根据创面形状大小组装后填充创面,以此施加的强度为+100 mV/mm外源性EFs(与创面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由创缘指向创面中心);同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对创面施加75 mm Hg的负压。5.评估创面治疗效果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以残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新生上皮长度为指标,评估NPWT联合外源EFs“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的促愈作用,并从表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作用方面研究该治疗系统可能的促愈机理。研究结果1.PU经过7次AgNWs喷涂后,电阻由1156 Ω降至24.5 Ω,且在体积压缩形变83.3%时,可获得3.8 Ω超低电阻值。2.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在PBS中7天Ag+释放量为5.2 μg/mL;活/死细胞染色结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浸提液的相对细胞增值率(RGR)80%,细胞毒性等级为1,安全等级。3.TPFS-AgNWs-PU/EF组(实验组)在施加强度为+100mV/mm的外源性EFs后,创缘EFs总强度值接近+200 mV/mm,且在连续7 d实验组的创缘EFs总强度均较TPFS-AgNWs-PU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高80~100 mV/mm。4.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30±1.75%;对照组61.94±3.86%;空白对照组72.54±3.89%。在第14 d时,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7±1.23%,18.35±3.83%,空白对照组25.82±3.52%。5.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的新生上皮长度3.94±0.26 mm;对照组3.29±0.32 mm,空白对照组1.59±0.34 mm;第14 d时,实验组新生上皮长度10.23±1.01 mm,对照组 7.29±0.34 mm;空白对照组 6.68±0.41 mm。6.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的炎症细胞数为27±4个,对照组为61±6个,空白对照组为152±8个。7.在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23倍,空白对照组的2.03倍;第14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31倍,是空白对照组的2.42倍。8.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2.99%,较空白对照组低39.88%;在第14 d时,实验组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5.50%,比空白对照组低52.32%。9.第7 d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的创面组织中PI3K和Akt的表达保持稳定,pPI3Kp85和pAkt表达上调。10.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CD31+血管阳性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43倍,空白对照组的4.06倍;第14 d时,实验组CD31+阳性血管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34倍,空白对照组的3.21倍。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超长径比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敷料作为柔性基体,研发了多孔导电柔性泡沫敷料(TPFS-AgNWs-PU)。通过TPFS-AgNWs-PU构建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可对创面同时稳步施加负压和与创缘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的外源性EFs。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研究“一体化”治疗系统的促愈效果及机理:“一体化”治疗系统能够显着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通过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刺激VEGF分泌诱导血管生成,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一体化”治疗系统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机理。

刘亚娟[3](2020)在《一种新型安全便携式痰液收集装置的设计》文中指出介绍一种安全便携式痰液收集装置的设计,包括弧形的痰液收集装置主体和一次性积液袋2部分。主体装置上端附有吐痰嘴及单向阀接嘴,防止痰液反流,主体中间附有调速按钮,调节负压大小;主体下端安装密闭式积液袋,利用负压原理将痰液收集至积液袋中。采用该设计,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可降低临床患者外出检查及转运途中的风险,同时单向阀接嘴与密闭式积液袋可避免痰液飞溅与外漏,避免交叉感染,减少空气污染;该装置充电复用,可随身便携,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可随用随取,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的时间,同时可减少临床护理的工作量。

梁瑞晨,赵亿蕾,王雪,邓文雪,丁玉辉,张代英,杨昌美[4](2020)在《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发一种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以提高手术室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内医疗废液处理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分析临床上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带来的诸多问题,将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设计为不锈钢外壁桶体结构,桶体内有两端敞口呈中空结构并且倾斜向下的导向柱,导向柱底边位置设有圆形的锯刀片以及驱动该锯刀片转动的驱动马达,通过转动驱动马达使锯刀片有效划破一次性负压吸引瓶的塑料外壁,使医疗废液流出。结果:一次性负压吸引瓶的处理装置操作简单安全,桶体结构的装置避免了医疗废液的喷溅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减少处理时的职业暴露风险和医疗废物处理的成本支出。结论:研发的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能够提高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内医疗废液的处理效率,有效控制院内感染,且操作简单安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丁凤珠[5](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院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舒心、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民生工程的核心质量。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一直以来在医院的运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医院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愈加庞大,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与建设便成了更加复杂、重要的工作项目。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负责为医院各项工作、科研、教学和生活的稳定开展提供各类支撑,主要有提供水、暖、电的建筑设备支撑、提供医疗活动所需的医疗设备支撑、存放各类物资的医疗保障支撑、以及提供饮食、被服及垃圾、污水处理的其他后勤保障支撑。但是作者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发现如今西安地区的医院建筑设计主要把重心放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空间上(如:门诊、医技、综合住院部),而医院后勤保障部分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仍有些许不足。并且在我国,对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资料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着重探索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医院案例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经验,并结合当下及未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工艺的发展,使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顺应未来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为西安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相关因素,从宏观政策、后勤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来探究对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的影响,并对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掘问题;第三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从综合医院总体布局规划角度,研究医院后勤保障用房与风向、水文等自然的关系,以及详细地分析各类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单体建筑与各个医疗部分、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将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分为建筑设备用房、医疗设备用房、医疗保障用房及其他后勤保障用房三大类,并且从具体的每一类建筑用房进行较为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研究;第五章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提出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支撑,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趋势、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发展方向、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到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各类后勤保障功能用房规模占比,以及新技术在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中的运用等多方面,对未来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的发展进行初步论述;第六章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许飞[6](2020)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真空辅助闭合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真空辅助闭合技术(VAC)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与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及整形科、骨科收治的4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AC组(20例)和VAC+PRP组(2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浆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取创面分泌物及和坏死组织作细菌培养,收集年龄、病程时长、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创面VAS评分、测量创面面积大小的结果。两组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VAC行清创术后VAC治疗创面,7天为一周期更换VAC直到创面达到二次修复标准后行手术修复封闭创面;VAC+PRP组行清创术后予PRP创面注射治疗后VAC封闭创面治疗,7天为一周期重复上述治疗视创面情况行二次手术封闭或创面换药处理。两组均术后第7天、第14天行创面VAS评分及细菌培养,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测量创面缩小面积,出院2月后随访VSS评分及创面复发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AC+PRP组术后第7天及第14天的创面缩小面积及创面愈合率均高于V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C+PRP组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总时间低于VAC组,住院费用高于V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感染指标(WBC、CRP、ESR)水平及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C+PRP组术后第7天、第14天的感染指标水平以及VAS评分均低于V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第14天Hb及RBC水平无明显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白蛋白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第14天两组Hb、RBC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PRP组术后第7天的抑制细菌效果较V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VAC+PRP组抑制细菌效果则优于V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两个月随访VAC组复发两例,VAC+PRP组无复发,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PRP组随访VSS评分低于V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C联合PRP治疗慢性创面较于单纯的VAC治疗,能有效加快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控制创面感染情况及抑制细菌,减轻创面疼痛感及改善创面瘢痕情况。但VAC联合PRP治疗最适合的方式、PRP的浓度与制备、VAC模式选择目前尚未定论。

王禹能[7](2020)在《基于运动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脂肪抽吸术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广泛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经过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脂肪抽吸术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微创手术。然而,其手术并发症甚至是致死性并发症仍然时常发生。经过规范训练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整形外科外科医师对于脂肪抽吸术的安全至关重要。有经验的术者在脂肪抽吸术手术过程中,通过双手对皮下脂肪和吸脂针的感知,引导吸脂针寻找准确的吸脂层次,并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抽吸次数并保持轻柔的操作。训练和经验不足的医师则可能引起脂肪抽吸术的医源性并发症。然而,由于脂肪抽吸术为小切口微创手术,术者在盲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操作空间十分狭小,没有有效的方法对手术操作进行记录和测量。同时,操作时吸脂针走行方向和力度都依赖术者的手感,这种手感难以描述与传达。目前对于脂肪抽吸术手术技能的客观评价研究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缺乏相应的客观评价标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脂肪抽吸术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手术操作研究方法,探索该研究方法在脂肪抽吸术的手术操作分析和手术操作培训的应用,为脂肪抽吸术手术技能的客观评价标准的奠定工作基础。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通过搭建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记录系统,建立一种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的研究方法。2、通过临床数据采集,初步探讨脂肪抽吸术操作中的吸脂针运动各项参数对于吸脂效率的影响。3、通过搭建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评价该系统应用于医学生脂肪抽吸术教学的效果。研究方法1、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进行脂肪抽吸手术的女性患者18名,年龄23-49岁,平均37岁。吸脂部位分别为腹部、大腿、腰部。采集并分析两名有经验的脂肪抽吸术术者的手术操作数据。两位术者分别抽吸患者吸脂区域的左侧和右侧,采集吸脂针运动数据和力数据,测量这段时间吸出的脂肪量,分析吸脂针运动的幅度、频率、前进阻力,并对比两位医师的吸脂效率。2、选择在读的无脂肪抽吸术手术经验的医学研究生30人,平均分为两组。传统培训组,受训者在仿体上训练操作,教师在一旁传授讲解示范培训;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在自主研发的模拟训练系统上自行操作练习培训。培训开始前和培训结束后分别要求两组受训者在模拟训练系统上进行脂肪抽吸术模拟操作测试,记录两组的吸脂针阻力、吸脂针加速度和手术均匀程度,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1、术者A的平均吸脂效率为19.20ml/min,术者B的平均吸脂效率为15.27ml/min,前者吸脂效率明显高于后者,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脂针运动的平均幅度分别术者A为11.43cm,术者B为10.00cm,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脂针运动的平均频率分别为2.14Hz和2.19Hz,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吸脂针运动的平均前进阻力分别为9.35N和8.20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脂针运动的平均侧向阻力为5.64N和5.53N。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训练后在阻力评价和加速度评价上显着改善(P<0.05)。手术均匀程度评价上,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训练后手术覆盖角度显着扩大(P<0.05),两组受训者训练后手术区域均分布更均匀、更加居中(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记录系统,提供了记录和分析吸脂术手术操作的创新的研究方法。在临床采集的吸脂针的运动参数中,更长的平均运动幅度和更大的平均前进阻力有助于获得更高的吸脂效率。2、本研究中建立的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是评价脂肪抽吸术操作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通过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脂肪抽吸术操作培训,能有效提升受训者技能水平。相比于传统模式的脂肪抽吸术教学,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具有实时反馈、数据直观的特点,加强了受训者对于操作动作和施力的理解,有效改善了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所能监测的错误动作。

丁泽健[8](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病的研发与有效性评价》文中指出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表现为足部的创面、溃疡,直至溃烂、截肢,花费高、治疗时间长,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难题。其治疗困难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糖尿病足病的致病机制复杂,糖尿病足病的发生是糖尿病后期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高糖毒性等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业内对足病的治疗方案“百家争鸣”,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对足部溃疡在清创之后进行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提高创面愈合速度。即使这样,糖尿病足病的治疗也往往需要13个月以上的时间。虽然目前市面上已有可用于居家治疗的负压仪,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仪器的监控,常导致治疗失败。第二,糖尿病足病的控制重在预防。有研究表明,综合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之后,糖尿病足病的相关花费可减少60%以上。而基于目前我国的医疗现实,患者无法获得全面的指导,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作了两方面工作:第一,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糖足管理APP平台,建立了立体的糖尿病足管理体系。该平台有以下特点:1、平台建立患者的电子档案,将糖尿病管理五架马车的理念贯穿始终,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饮食、血糖控制等情况给患者量身定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2、平台建立了医患之间交流、医生之间会诊、转诊的渠道,有效促进了对患者的随访和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和衔接,使得糖尿病足病的治疗做到无缝衔接。3、平台具有云端数据整合功能,可以使得医生方便的提取相关病史和资料,为指导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强大助力。4、平台可以链接便携式负压等远程医疗设备,并对其进行监测,使得糖尿病足病的院外居家治疗成为现实。第二,我们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了现有封闭式负压引流仪的缺点并对其进行改进。设计了一款体积小、使用方便、可以和糖足管理APP平台相链接的便携式负压引流设备。使得患者在经过初步的住院治疗后,可以应用该设备居家治疗,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我们设计了前瞻性的随机病历对照实验来验证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治疗模式在提高足病的愈合率,预防高危足的复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上的有效性。研究目的:评价“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治疗模式”对于提高糖尿病足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在高危足预防管理中的效果。研究方法:从门诊随机选取41例病人,其中糖尿病足病病人14人,高危足病人27人,故分为两个亚组。足病组实验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治疗模式,对照组给以常规的清创、控制感染、医院内负压等治疗。治疗终期评价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感染控制情况。高危足试验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糖足管理APP平台,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管理。对照组常规门诊教育足病知识后嘱门诊复查。13个月后,观察两组在有无发展为糖尿病足病、复查依从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研究结果:经过13个月的治疗后,足病组实验组在足病创面大小、创面感染控制情况上,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足组患者的实验组在是否能够规律复查,是否能够居家正确护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创面治疗效果,改善高危足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孙卫[9](2019)在《VSD和SVF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对术后皮瓣淤血坏死不同时间段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①探讨采用不同引流方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术后成活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②通过对狭长窄蒂皮瓣分别采用局部注射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外用顺向引流的VSD装置及两者联合应用,观察其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程度,并初步探讨其促进皮瓣成活的机制。③通过对淤血后的狭长窄蒂皮瓣不同时间点开始予以VSD联合SVF治疗,观察其对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术后皮瓣出现淤血坏死的治疗时机提供指导。方法:1、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一侧制作狭长窄蒂皮瓣模型,皮瓣蒂部宽长比为0.8cm:2cm,远端携带圆形瓣部,直径3.5cm,蒂部距背部中线约1cm。根据安装VSD的引流方向不同,分为VSD顺向引流组(A组),既引流方向从狭长窄蒂皮瓣蒂部向瓣部引流;VSD逆向引流组(B组),既引流方向从狭长窄蒂皮瓣的瓣部向蒂部引流;不用VSD的对照组(C组)。术后VSD连用五天,大体观察皮瓣外观。术后4小时监测皮瓣血流灌注速度;并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采集皮瓣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皮瓣组织中CD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皮瓣病理改变,计算MVD(Microvascular Density)值及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2、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一侧制作狭长窄蒂皮瓣模型。根据VSD及SVF应用情况,分为实验组一(I组):顺向引流的VSD联合皮瓣局部注射SVF组;实验组二(Ⅱ组):皮瓣局部注射术SVF组;实验组三(Ⅲ组):外用顺向引流的VSD联合皮瓣局部注射等量PBS缓冲液组;实验组四(Ⅳ组):皮瓣局部注射等量PBS缓冲液。术后VSD连用五天,大体观察皮瓣外观。并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采集皮瓣标本,通过免疫组化及ELISA法检测皮瓣CD34、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L-6(Interleukin-6)表达情况及含量,计算MVD值及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3、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一侧制作狭长窄蒂皮瓣模型。根据VSD联合SVF治疗在术后开始应用时间不同,分为;淤血后即刻组(a组)、淤血后24h组(b组)、淤血后2天组(c组)、淤血后3天组(d组)、淤血后4天组(e组)。VSD连用五天,大体观察皮瓣外观。并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11天采集皮瓣标本,通过免疫组化及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皮瓣组织中CD34、VEGF、IL-6表达情况及含量,计算MVD值及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结果:1.A组和B组术后第7天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均高于C组,A组高于B组,P<0.05。术后4小时检测皮瓣血流的灌注速度,A组快于B组快于C组,P<0.05。HE染色病理学检查,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微血栓、组织损伤均轻于C组,A组又轻于B组。术后各时间点免疫组化检测CD34表达,同一组皮瓣呈现术后CD34表达逐渐增加,达一定峰值后再逐渐下降;不同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A组高于B组高于C组,且A组和B组峰值出现较早。三组皮瓣术后MVD值均逐渐增大,A组高于B组高于C组,P<0.05。2.术后第7天计算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四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依次降低,P<0.05。术后四组皮瓣VEGF、CD34、IL-6表达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术后逐渐升高,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Ⅰ组、Ⅱ组、Ⅲ组峰值早于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四组皮瓣VEGF、CD34含量依次降低,P<0.05;而Ⅰ组皮瓣中IL-6含量低于其他三组,Ⅱ组、Ⅲ组低于Ⅳ组,P<0.05;Ⅱ组与Ⅲ组间无明显差异。四组皮瓣术后MVD值均逐渐增大,相同时间点比较,Ⅰ组高于Ⅱ组高于Ⅲ组高于Ⅳ组,P<0.05。3.术后第11天测量计算a、b、c、d、e五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a、b、c、d四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依次降低,P<0.05,d组和e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五组皮瓣VEGF、CD34、IL-6表达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术后逐渐升高,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越早治疗峰值出现越早;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五组皮瓣VEGF、CD34含量依次降低,P<0.05;而皮瓣中IL-6含量则依次增高,P<0.05;治疗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四组皮瓣术后MVD值均逐渐增大,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a组高于b组高于d组高于e组,P<0.05。结论:1、VSD不同引流方向都可加快狭长窄蒂皮瓣血流灌注的速度,减轻皮瓣淤血、水肿,减少微血栓的形成,减轻组织病理损伤,促进皮瓣血管新生,改善皮瓣血运,提高皮瓣成活面积,且VSD顺向负压引流效果更好。2、VSD和SVF都可减轻皮瓣狭长窄蒂皮瓣淤血、水肿及促进VEGF、CD34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皮瓣血管化,进而促进皮瓣成活,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强。3、在狭长窄蒂皮瓣术后淤血坏死的一定时间段内开始应用VSD联合SVF治疗,可以减少其坏死面积,提高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越早开始治疗,预后越好。

胡培圣[10](2019)在《现代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口腔保健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口腔医疗需求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口腔诊疗的场所大致包括: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以及口腔诊所。其中综合医院口腔科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导致整体医疗环境设施较为落后,存在着许多诸如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不规范改建扩建等情况,而我国相关的建设标准及规范又比较滞后。因此,在设计时基本无规范可依,所以对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的研究迫在眉睫。首先,本文通过对现有综合医院口腔科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口腔工艺流程、建筑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综合医院口腔科室整体规划、交通组织、功能分区及感染控制等进行分析研究。其次,采用平面分析图、空间分析图、详图等详细说明各主要功能用房的建筑设计要点。最后,总结出综合医院口腔科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本文从“医疗工艺”这一视角审视现代综合医院口腔科空间,反思了现有综合医院口腔科空间设计忽略的医患实用需求。运用平面图、节点图、空间布局图以及技术参数表等图示语言详细表达了综合医院口腔科的空间布局和各个功能科室。并提出了综合医院口腔科在位置选择、规模定位、空间布局、工艺流程以及各个功能科室等方面的优化设计建议,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二、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访谈法
        1.6.3 实地调研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2.2.1 规划布局概况
        2.2.2 建筑设计概况
        2.2.3 运维管理概况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3.1.2 DNV标准的认证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4.1 功能的扩充
        3.4.2 功能的置换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4.4.3 完善使用功能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5.1 预防交叉感染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6.1 热环境的改善
        4.6.2 光环境的改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2)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TPFS-AgNWs-PU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治疗系统的组成及其在体应用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5.1 材料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用于创面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一种新型安全便携式痰液收集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制作
2 使用方法
    2.1 适用对象
    2.2 使用方法
    2.3 注意事项
3 优点

(4)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的研发
    1.1 研发背景
    1.2 研发特点
2 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的设计
    2.1 结构设计
    2.2 操作方法
3 讨论
    3.1 焚烧法
    3.2 集中污水处理法
4 结论

(5)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1.1.2 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趋势
        1.1.3 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
        1.1.4 国家相关医院建设新政与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关系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访谈研究法
    1.6 小结
2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及西安地区现状
    2.1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
        2.1.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2.1.2 医院后勤运营管理模式
        2.1.3 医疗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2.1.4 医院的建设模式
    2.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2.2.1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
        2.2.2 西安市第三医院(新建大型综合医院)
    2.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2.3.1 改扩建医院
        2.3.2 新建医院
3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3.1 特定用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1.1 与风向的关系
        3.1.2 与水文地质、地表水系的关系
        3.1.3 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
    3.2 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与医院建筑模式的关系
        3.2.1 高度集中型
        3.2.2 半密集型
        3.2.3 分散型
    3.3 后勤保障用房在医院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规划
        3.3.1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3.3.2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
        3.3.3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院外部的联系
    3.4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4.1 主要建筑设备用房
        4.1.1 锅炉房
        4.1.2 柴油发电机房
        4.1.3 变配电室
        4.1.4 制冷机房
        4.1.5 水泵房
    4.2 主要医疗设备用房
        4.2.1 负压吸引站
        4.2.2 中心供氧站
        4.2.3 空气压缩机房
    4.3 医疗保障用房
        4.3.1 病案库
        4.3.2 药库
        4.3.3 太平间
        4.3.4 信息中心机房
    4.4 其他后勤保障用房
        4.4.1 总务库
        4.4.2 餐饮服务中心
        4.4.3 洗衣房
        4.4.4 污水处理站
        4.4.5 垃圾废弃物收集站
    4.5 本章小结
5 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建议
    5.1 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
    5.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未来发展方向
        5.2.1 西安老旧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5.2.2 西安新建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5.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规划优化建议
    5.4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规模占比优化建议
    5.5 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发展建议
    5.6 绿色节能技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应用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访谈录(摘录)
致谢

(6)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真空辅助闭合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筛选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临床资料
    2.4 主要仪器和工具
    2.5 创面处理方法和术后治疗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入院时临床资料的比较
    3.2 一般情况的比较
    3.3 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比较
    3.4 创面培养结果比较
    3.5 创面愈合情况及费用比较
    3.6 出院后2月随访情况比较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基于运动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操作记录系统的搭建
    1 脂肪抽吸术的操作特点分析
    2 脂肪抽吸术操作记录系统的搭建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的数据采集与吸脂效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在医学生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外科手术技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病的研发与有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基于互联网+的“糖足管理”APP平台的研发
    一、互联网+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问题
    二、国内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
    三、“糖足管理”APP的改善和功能: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便携式负压封闭引流仪的研发与应用
    一、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发展:
    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病的作用机制:
    三、我们对封闭式负压引流仪的改进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评价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用于糖尿病足病治疗有效性的随机病例对照实验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VSD和SVF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对术后皮瓣淤血坏死不同时间段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分部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 :VSD的不同引流方向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分组及大鼠皮瓣设计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四、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第二部分 :VSD和 SVF及其联合应用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四、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第三部分 :VSD联合SVF对淤血后的狭长窄蒂皮瓣不同时间点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四、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讨论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皮瓣移植临床应用及提高其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现代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1.1 口腔医疗简介及发展历程
        1.1.2 研究专科专属空间的迫切性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概述
    2.1 影响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的因素
        2.1.1 患者结构对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影响
        2.1.2 患者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2.1.3 患者的需求对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影响
        2.1.4 科室构成对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影响
        2.1.5 流线对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影响
        2.1.6 现代医学模式对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影响
        2.1.7 感染控制对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影响
        2.1.8 组织管理和场所设备要求
    2.2 小结
3 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的布局要点
    3.1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规模要求
    3.2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位置选择
    3.3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平面组织形式
        3.3.1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功能分区
        3.3.2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分区组织形式
    3.4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工艺流程及流线组织
        3.4.1 患者流线
        3.4.2 医护人员流线
        3.4.3 洁净物品流线
        3.4.4 污物流线
    3.5 小结
4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建筑设计要点
    4.1 综合医院口腔科功能用房设计要点
        4.1.1 治疗区
        4.1.2 治疗辅助区
        4.1.3 后勤辅助区
    4.2 综合医院口腔科功能用房详图设计
        4.2.1 综合治疗室详图设计
        4.2.2 清洗消毒室
        4.2.3 口腔牙片室
        4.2.4 医生办公室
    4.3 综合医院口腔科室内装修设计
        4.3.1 墙面装修设计
        4.3.2 地面装修设计
        4.3.3 吊顶装修设计
        4.3.4 门窗设计
    4.4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医用气体设施
    4.5 综合医院口腔科的给水排水设计
    4.6 综合医院口腔科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4.6.1 室内声环境
        4.6.2 室内照明
        4.6.3 娱乐系统
        4.6.4 室内绿化
        4.6.5 适合不同层次的患者
    4.7 小结
5 关于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的建议
    5.1 位置选择及规模定位
    5.2 平面布局及工艺流线
    5.3 功能用房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西安市第三医院调研情况
附录二 陕西省人民医院调研情况
附录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调研情况
附录四 综合医院口腔科患者调查问卷
附录五 访谈录(摘要)

四、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D]. 陈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一种新型安全便携式痰液收集装置的设计[J]. 刘亚娟.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1)
  • [4]一次性负压吸引瓶处理装置的研发[J]. 梁瑞晨,赵亿蕾,王雪,邓文雪,丁玉辉,张代英,杨昌美. 中国医学装备, 2020(10)
  • [5]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D]. 丁凤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真空辅助闭合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D]. 许飞. 南昌大学, 2020(08)
  • [7]基于运动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应用研究[D]. 王禹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负压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病的研发与有效性评价[D]. 丁泽健. 山东大学, 2020(02)
  • [9]VSD和SVF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对术后皮瓣淤血坏死不同时间段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孙卫. 苏州大学, 2019(06)
  • [10]现代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筑设计研究[D]. 胡培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临床集中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