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大会召开

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大会召开

一、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的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会议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屈强[1](2016)在《新形势 新理念 新机制 全力推动咨询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十二五"时期,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评审评估工作规范高效;海洋专家智库建设效果明显;海洋资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咨询服务成果丰硕;海洋工程奖项评选影响深远。各项工作都取得显着成绩。五年来,项目评审评估工作规范高效。有效完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共700余个的评审

刘笑阳[2](2016)在《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文中研究说明15世纪以后,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人类文明进入了更富开拓性的“海洋时代”。同时,世界海洋强国的历史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逻辑,即(1)国家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需求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地位;(2)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效用;(3)涉海大国都可以超越客观环境而崛起为海洋强国,但海洋强国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核心要义便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海洋强国战略,必然能够在海洋时代塑造出一个成功的海洋强国。对于诸如中国一般的崛起大国而言,势必要通过合适的战略走向富强,也势必要走上海洋这条通途大道——它在昔日曾经是一条发展的捷径,而现在却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地区性濒海大国,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皆同海洋息息相关。当前,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以上,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多数原油进口需要依赖海运,中国业已在海洋渔业、海运业以及造船业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相较于陆地边界局势的基本安定,中国近年来的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洋疆土。中国面临着来自美国及其军事盟国、有海洋争端的邻国等构筑的战略围堵态势,国家的海上战略空间长期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作为全球性贸易大国,尽管中国一直都在参与地区海洋秩序的塑造以及融入全球海洋秩序的进程,然而赢得走向海洋的机会却并不等于“赢得海洋”。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保障国家综合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和塑造新型海洋秩序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无论是在政策和研究领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计在战略评估、目标确定和手段选择上多少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将选择“海洋强国战略”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一种创新性的解读模式与设计框架。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对海洋强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将首先总结并归纳研究所需要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将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西互通、古今互鉴”为原则,结合海洋时代的整体性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综合考虑海洋强国战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尝试在基础研究层面为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可行的分析框架:海洋强国战略分析的主体是涉海大国,其核心问题是国家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即国家摄取海洋战略价值的能力与意愿之间的互动。同时,涉海大国的国内基础必然要受到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客观环境所包含的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之间的结构,既可能对国内基础形成积极塑造,也可能对其产生消极限制。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国家便依据其国内基础,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随后,本文还将就分析框架中的四个核心要素——海洋的战略价值、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内基础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分别进行专门阐述,进而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设计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创新。本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本章旨在对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海洋强国发展进行分阶段的历史梳理,并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海洋战略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在追溯西方海洋强国演进逻辑的过程中,寻找到海洋与大国兴衰的内在联系,并发掘出西方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其中,本章节将以1415年的休达之战为时间起点,以刚刚结束的2015年为结点,对西方海洋强国战略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基于全球化的深入程度、国际关系史的阶段分野和西方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笔者拟将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开拓时代(1415-1648年)、殖民时代(1648-1845年)、争霸时代(1845-1945年)和“威慑—合作”时代(1945-2015年)。与此同时,本文将从不同时期中挑选出个别国家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典型案例,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到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以全球海洋秩序的运转为基础,通过考察核心主导者和强力挑战者在海洋领域的互动,无疑更有利于归纳出西方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逻辑。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与相关实践。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并非新近萌生的国家理念,而是两千年来特定历史逻辑的产物。尽管内陆传统长期在中国居于主流地位,但是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作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不存在有些学者所主张的主导和支配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海洋强国探索的历史也呈现出周期性演进的趋势,而国家意愿和能力的互动关系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对中国而言,由于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逻辑以及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层面的特殊性逻辑,因此没有如欧洲一样在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三次峰值上实现向海洋强国的转型。以上述核心观点作为历史梳理和分析的框架,本文从古代的缘起、近代的萌芽和当代的探索三个阶段对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及其战略实践进行了历史梳理,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历史特点和演进逻辑,即由浅显认知向系统论述演进、由“重陆轻海”向“陆海统筹”演进、由“趋利”向“避害”再向“趋利避害”演进、由探索海洋强国之“术”向塑造海洋强国之“道”演进。本文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本章将以海洋战略价值及其对中国崛起的意义作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和国内基础尝试就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提出理念性和框架性的建议:(1)海洋强国战略在海洋实力的巩固与提升、海洋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以及海洋秩序的融入与塑造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2)海洋强国战略的主导理念,即以和平主义为宗旨、以防御现实主义为核心、以经济主义为首务、以地区主义为重点和以合作主义为通途。(3)海洋强国战略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四个层面上的核心内容;(4)海洋强国战略的四项实施原则,即国内与国际的统筹、陆地与海洋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合作与竞争的统筹;(5)海洋强国战略在中观层面可以侧重考虑的五种联动模式,即中央与地方的联动、政府与民间的联动、战略与战略的联动、部门与部门的联动、产业与产业的联动

彭克慧[3](2015)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海洋战略的形成与演进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历史事件,更不是理论家们单纯的“闭门造车”或“头脑风暴”,它历经了长久现实的风云变幻,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特性,又结合了世界情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它由最初的、零散的、细碎的、粗浅的感性认知逐渐累积成、沉淀成系统的、深刻的、完善的理性认知,并由原本应对现实困难的自发行为逐渐进展为破解现实难题的主动自觉。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具体事件琐碎、理论概括雷同中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海洋战略的发展脉络,这对于帮助人们突破有关海洋战略及中国海洋战略的思维误区、改变学界相关研究“人云亦云”的同义反复、明晰未来中国构建海洋战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海洋和水是地球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人类社会从形成之日起就坦然承受着大自然及海洋的馈赠。可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海洋及海洋资源的征服、利用、侵害和掠夺,特别是在工业化全球化引发资源匮乏而带来的生存危机感倍增之时,这些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大工业和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即不断增长商品生产需要通过更加迅速更加广阔的商品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增殖,而地理大发现、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恰好成为不断促进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优惠、越来越繁盛的海上贸易的持续推动力。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能扭转这一世界潮流,但理性的政府起码能够做到不被这可怕的洪流冲垮,并尽可能地维护本民族本区域的各项海洋权益。随着国内外情势的不断变化,新中国的海洋战略也历经了海防战略时期、沿海开发战略时期和海洋安全战略时期,并进入到了海洋强国战略时期。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到1976年间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重点,其基本举措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实行军民联合海防、收回海关、成立国家海洋局、恢复和发展海洋经济、开启海洋科教事业。这为中国此后的海洋战略拟制确定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从1977年到199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其具体举措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如确立“近海防御”思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系统开放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稳中有进、海洋科考跨步发展。而这一时期海洋战略也在导向不变的前提下为此后国家海洋战略的拟制增添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指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从1998年到200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其基本举措较之以前又有了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发海洋、坚决执行《海关法》、科学管理海洋事务。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即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大视野下必有大动作,中国2008年以后的海洋战略便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了,其基本举措主要包括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通过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继续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亚丁湾索马里护航来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通过保障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化海洋经济规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来推进海洋经济转型;通过成立海警局、设立三沙市、完善海洋法规来使海洋管理制度化。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将为中国未来海洋战略的拟制预留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上继续前行。

曹英志[4](2014)在《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域资源配置是海域资源与使用对象之间配置的过程。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直接目标是针对特定海域,运用配置方法,找到“适宜”的用海者。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在于既要实现海域资源的保值增值,还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作为海域资源唯一主体的综合收益权,如国防安全、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实现海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海域资源作为国家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稀缺性十分突出。当前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客观存在着行业用海矛盾突出、围填海用海过快过热、海域空间资源粗放利用、岸线资源利用水平低下、海域招拍挂中往往竞价高者取得海域使用权以及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海域资源配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我国海域配置法律制度不健全、海域使用金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有限以及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缓慢等。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目前主要是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在行政配置中,一些政府部门往往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甚至忽视环境以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攫取“政绩”,在市场配置中,通常以竞价高者取得海域使用权,海域资源配置的结果与经济效益收益直接挂钩,海域资源的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价值实际上未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国家对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由“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海域资源配置既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又要严格管理海域资源配置一级市场,加快流转海域资源配置二级市场。但是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现状与国家的要求和海域使用管理实践的需求有距离,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安全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沿海区域发展对防灾减灾的需求以及广大基层用海者对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对我国现行海域资源配置做进一步细化、调整和改进,使得海域资源配置结果更加合理,遴选出的海域使用权人更加“适宜”,更能体现海域资源的综合价值,进而为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撑。本文首先对研究基本背景和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论述,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回顾分析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基于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分析了我国当前海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法律层面和区划、规划、政策、理论层面研究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基本依据,最后从海域资源配置的评价体系和配置流程两个方面研究了海域资源配置方法,并提出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具体建议。本文从内容框架上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0章、第1章、第2章、第3章)分析了论文的基本背景、基础理论和突出问题;第二部分(第4章、第5章)研究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法律依据和区划、规划、政策、理论依据两个方面;第三部分(第6章、第7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研究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方法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第8章)是本文的总结。具体框架如下:引言和绪论部分(第0章、第1章)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关键问题、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第2章论述了海域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海域资源配置有科学的内涵;方式有市场配置和行政配置;主体是国家、单位和个人;客体是以海域和滩涂为依托的海域资源;直接目标是找适宜的海域使用权人;根本目标是促进海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挥海域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实质是海域资源在沿海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利益分配关系。第3章分析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经历了萌芽、起步、确立、发展等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有不同特点。当前,我国海域资源配置客观上存在着海域资源配置立法不完善、海域使用金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未充分发挥、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滞后等主要问题。本章对2002年—2012年的辽宁、山东等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海域使用统计数据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在对《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10周年来,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大连、青岛、宁波和厦门等4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北海、南海和东海等3个分局,共计18个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剖析、总结了10年来我国海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回顾历史、厘清现状,以便更好的研究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第4章研究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法律依据。当前,我国以《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物权法》等3个法律为主干,以国务院、相关部委、国家海洋局和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关于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组成部分的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其主要内容涉及海域资源产权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方面。研究海域资源配置方法,必须以我国现行海域资源配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法律依据。第5章分析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区划、规划、政策和理论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是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科学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家发展规划、指导方针和政策,以及包含着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产权等内容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也为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和理论依据。第6章研究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首先分析了本文所构设的海域资源配置方法与现行海域资源配置现状的关系,该方法定位于对现行海域资源配置的细化和调整、改进。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包括1个评价体系和1个配置流程。其中,评价体系包括4个环节,分别为评价指标选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分析——评价决策,其中最核心的是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这两个环节,本文选取了若干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体现了海域资源价值的多重性,为海域资源配置直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配置流程包括5个环节,分别为配置依据——配置启动——配置论证和配置环评——配置评价——配置结果,配置流程具有可操作性。第7章提出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具体建议。解决我国海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外,还需要大胆创设机制、体制,并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我国海域资源配置在坚持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并用的同时,需开展配置方式转变,大力推行市场化配置海域资源。此外,还需要从完善立法、健全制度(建立海域使用收储制度、创新海域使用权出让机制、建立海域“招拍挂”出让年度投放计划)、建立全国或区域性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扩大融资范围以及完善辅助决策机制(区域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涉海行业协调管理机制、海洋部门内部配合机制)等方面全面推动海域资源配置。本文最后阐述了基本结论、不足及展望。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丰富了海域资源配置的理论体系。目前,关于“海域资源配置”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做出回答。本文结合海域资源的功能属性、资源配置的本质属性和我国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现状,对“海域资源配置”以及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细分了海域资源配置的两个状态、两个时间阶段。同时,本文分析了海域资源配置的方式、主体、客体、直接目标、最终目标、实质等基本理论。紧密结合现有的资源市场交易、海域有偿使用、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分析论述了海域资源配置的一级、二级和中间市场,海域资源配置经济杠杆调节以及海域资源配置与资源使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现行海域使用管理现行法律法规,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法律框架体系,使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理论体系更丰富。(二)将海域使用管理中的表面现象上升到海域资源配置的理论问题,并紧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定位,将其纳入海域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配置方法和具体举措,如实行海域“招拍挂”出让年度投放计划制度、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的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等,这些方法和措施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的有力呼应,同时以解决我国海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为视角,也将促进和推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三)本文针对我国海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海域使用管理的工作实践,构设了海域资源配置方法,包括1个评价体系和1个配置流程。在评价体系方面,构设了评价指标选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分析——评价决策等4个环节,其中在评价指标体系上选取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其他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在社会指标中增加了就业水平指标、景观功能影响程度指标、公共服务程度等指标,在经济效益中增加了单位岸线产值、纳税水平等指标,在其他效益中增加了贷款偿还能力等指标,既充分考虑了海域资源的公共性、用海群体的广泛性,又充分尊重海域使用管理现状,同时兼顾国家和社会对海域环境、海域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价值;在配置流程方面,构设了配置依据——配置启动——配置论证和配置环评——配置评价——配置结果等5个环节,其中在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后增加了海域资源配置评价流程,使得配置的依据更加充分、配置的结果更加合理,特定海域的海域使用权人“适宜”的标准更科学。该方法对现行海域资源配置做了细化、调整和改进,是现行海域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总之,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的提出,海域资源配置问题无疑成为当前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研究的热点、重点。海域资源配置是集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于一身,集海域使用管理、环境管理、资源管理为一体的研究课题,需要从生产关系、行政管理机构、管理机制、法律制度、管理职能调整、思想观念等方面综合考量。客观上说,本文关于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还仅是探索或初步研究,阐述的诸多理论、观点还需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和完善,一些措施、建议尚需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实践中逐渐去实证和健全。

胡松静[5](2014)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开发海洋资源纷纷欲占领的制高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附加值高、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深入分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发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够促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论文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装备制造业理论进行梳理,收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领域的资料和信息,以及世界各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回顾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然后,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现实状况提出构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建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分别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技术人员比率、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方面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在单项指标评价基础之上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揭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法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行综合预测,得出未来发展将会遇到瓶颈期的结论。最后,根据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找出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合理建议,为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郝敬堂[6](2014)在《大海作证》文中研究指明序言这是笔者有生以来最长的一次海上漫步,从南海到东海,从东海到北海,用双脚丈量了18000多公里海岸线。20多天里,大多数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高高的驾驶舱里看大船破浪远航,在甲板上看海上日出,在船舱里枕着海浪入眠……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笔者认识了一群陌生的人,他们时而漂在海上,时而潜入海底,时而翱翔空中。他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大海是蓝色的,梦是蓝色的。他们从事的是"蓝色的事业",他们日夜守望着

姜海燕[7](2012)在《海洋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职责研究》文中认为政府职责指的是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因此政府职责的核心便在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海洋环境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是一种公共利益,向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海洋环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改革开放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下,经济建设成为政府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并且在对海洋污染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海洋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海洋污染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海洋污染的认识和研究也深化,迫使政府部门加强海洋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我国对海洋污染的防治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负责海洋污染防治的政府部门级别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海洋管理是多部门分块管理体制,众多涉海政府管理部门按照相应的权限和职责来负责一部分海洋污染的防治工作。同时,由于海洋污染的防治工作的技术难度大,涉及到的利益面广泛,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发展经济的政绩压力下,负有海洋污染防治相应职责的政府部门有时处于两难境地,并且自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顺畅,对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起到了较大的限制作用。本文还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海洋污染事故中的做法和经验教训,试图找出政府部门在履行海洋污染防治职责完善的方式和路径,提高海洋污染防治的成效。本文第四章,有针对性的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我国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海洋污染防治职责。

孙加韬[8](2011)在《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刚刚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到与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环境和地域空间的现状描述和定性评价。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生态资源环境的海陆产业关联度研究框架,侧重于海陆一体化的定量研究和产业政策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实现两个目标:(1)构建产业领域海陆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基本架构。(2)研究能够切实推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本文以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借鉴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陆产业关联的内在动因和机制是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其表现形式是海陆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具有关联性、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关联性、海陆产业的生态资源环境具有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中国的海陆产业关联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接下来,本文重点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主要受海陆产业结构、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和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等三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区位基尼系数、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卡方检验、脉冲响应模型等一系列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海洋产业结构绩效的优化、海洋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率的提高都会促进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即无论在短期内(1-2期),还是在中长期(3-10期),三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海陆产业关联度正向波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中国当前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陆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对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在发展理念上相对落后,且缺乏较为明晰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资源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建议我国政府要产业政策调整,并建议我国政府要实现五大产业政策构建:实施梯度推移的海陆产业统筹发展政策、实施产城融合的海陆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实施“点—轴”推进的海陆区域开发政策、实施协调合作的海陆区域统筹发展政策、实施以海定陆的海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全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理论回顾和梳理;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海陆产业关联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构建了产业领域海陆一体发展的基本架构。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研究了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调整方向。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全文总结。具体为: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主要内容,中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阐述了海陆一体化的内涵,回顾与梳理了国内外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海陆产业关联的理论文献以及海陆产业关联的产业政策。第三章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以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理论为基本框架展开对海陆产业关联的理论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三次产业之间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研究。第四章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分析了影响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三大因素:海陆产业结构、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和海陆资源环境承载率并对三大因素对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解析了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及推进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谷佃军[9](2010)在《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时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国大局高度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成型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和污染严重的海洋环境,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立足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首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蓝色经济区理论和模型分析等,分别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等方面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和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在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山东半岛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山东半岛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参考国内和国际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海洋产业发展标准等确立指标评价标准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为0.55,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来看,制约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人均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科技经费占地区科技经费比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海洋科技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沿海地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沿海地区总面积比重、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以及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比率等。按照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速度来看,实现可持续发展度达到0.8—0.85的较好水平还需要14年,也就是到2021年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实现强可持续发展状态。在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三个方面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进行探讨。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发展趋势分析、总量贡献度分析、增速贡献度分析和未来发展值预测等方法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对山东半岛未来重点培育的海洋战略产业进行分析,得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修造船业、海洋油气化业,未来培育的重点产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综合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依据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理,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规划。在区域布局优化方面,以蓝色经济区理论为指导,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山东半岛主要7个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滨州、日照、东营和潍坊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进行分析,并对山东半岛生态保护区布局进行了规划。

马英杰[10](2008)在《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法律研究》文中提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的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很多现在已经属于珍贵濒危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豚、鲸鱼、儒艮、海龟、中华鲟、鲸鲨、姥鲨曾经成群结队的游弋在我国的海域中,有的甚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数量还很多,可以供人进行捕捞。它们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各种科研活动提供了实验材料,为人们提供了食物、医药、工业原料、观赏物品、礼品等,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生活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现在在我国海域已经难觅踪影,人们除了能够买票到水族馆观赏到这些海洋生物外,几乎不知道它们还有什么其他作用,更别说将它们作为食物或者生活用品了。为了不至于永远的失去这些美好的生物,人们不得不将它们以各种形式保护起来。为了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渔业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还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等国际公约;建立了一系列的保护制度,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发展过快,法律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海域中的珍贵濒危物种的数量仍然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我国的海洋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研究,对照我国海洋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情况,找出不足,提出完善的对策和建议,以期研究的结果能为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的保护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了珍贵濒危动物以及它们的价值,重点论述了我国的珍贵濒危海洋生物。第二章介绍了我国珍贵濒危动物的立法概况,对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在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保护立法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提出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是我国珍贵濒危保护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介绍了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的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第四章论述了我国珍贵濒危海洋生物种群的保护,包括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的分级、特许利用、资源费的收取、拯救措施,最后提出了完善海洋珍贵濒危生物种群保护的法律措施。第五章论述了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环境的保护,包括海域使用的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生存环境的监测、污染控制和保护区制度。提出了完善珍贵、濒危海洋生物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措施。第六章论述了几种特殊的海洋动物的立法保护,提出对海洋哺乳动物、海龟和鲨鱼进行单独立法保护。第七章论述了海洋入侵物种对海洋物种的危害,介绍了国际上生物入侵有关的法律,提出了我国防治海洋入侵物种的法律构想。本文提出我国应当参照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标准,订立我国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的分级标准;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修订国家和地方保护的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名录;对于每一种列入保护名录的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要单独指定保护计划进行种群恢复;国家立法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进行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的研究和养殖,对于达到一定数目的种类鼓励利用;单独立法保护特殊海洋物种,如哺乳动物、海龟和大型鲨鱼;采取措施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二、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的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会议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的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会议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 新理念 新机制 全力推动咨询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正式启动
    “两个规划”编制完成
    项目评审评估工作优质高效
    海洋工程奖项评选效果显着
    资质管理不断加强
    咨询项目有序推进
    海洋工程装备标准化建设咨询建议编制完成
“十三五”时期总体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总体工作思路
    “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任务
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认真做好项目评审评估工作,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技术支撑
    做好海洋工程奖项评选工作,树立海洋咨询服务品牌
    整合海洋咨询专家平台,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海洋咨询服务质量
    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保证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顺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势,拓展资质管理新领域
    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开拓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排查业务
    启动海洋评审评估业务化系统建设
    启动海洋资质管理业务化系统建设
    启动海洋专家智库业务化系统建设

(2)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中文文献的总体定量分析
        二、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评析
        三、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略析
        四、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内容
第一章 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战略的内涵
        二、海洋强国的概念
        三、海洋(强国)战略的界定
    第二节 海洋的战略价值
        一、本体性价值
        二、载体性价值
        三、观念性价值
    第三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
        一、历史趋势
        二、地缘结构
        三、秩序进程
    第四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内基础
        一、国家的海洋定位
        二、国家的海洋实力
        三、国家的海洋利益
        四、国家的海洋观念
    第五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
        一、海洋强国的战略观念(思想)
        二、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三、海洋强国的战略手段
        四、海洋强国的战略评估
    第六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 (1415-2015年)
    第一节 扩张时代(1415-1648年)
        一、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先锋
        二、西班牙——“无敌战舰”与“新世界”
        三、荷兰——飞翔的“海上马车夫”
    第二节 殖民时代(1648-1845年)
        一、英国——“日不落”的荣光
        二、法国——扎根大陆的“蓝百合”
        三、俄国——“为出海口而战”
    第三节 争霸时代(1845-1945年)
        一、美国——鹰,从海上腾飞
        二、英国——帝国的余辉
        三、日本——“脱亚入欧”的武士
        四、德国——“剑与犁”
    第四节“威慑—合作”时代(1945-2015年)
        一、美国——飘扬七海的星条旗
        二、苏联/俄罗斯——“红色海军”的兴衰
    第五节 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
        一、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历史的普遍性逻辑
        二、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历史的特殊性逻辑
第三章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逻辑线索
        一、中国海洋强国的历史线索
        二、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逻辑
        三、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特殊性逻辑
    第二节 缘起:古代中国的海洋思想
        一、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一周期
        二、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二周期
        三、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三周期
    第三节 萌芽:近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
        一、地主阶级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海洋强国思想
        三、民国时期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第四节 探索:当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四、2002-2012年中国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五、十八大以来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第五节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演进与启示
第四章 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评估与框架设计
    第一节 海洋对于中国崛起的战略价值
        一、本体性价值
        二、载体性价值
        三、观念性价值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
        一、历史趋势
        二、地缘结构
        三、秩序进程
    第三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基础
        一、中国的国家海洋定位
        二、中国的国家海洋实力
        三、中国的国家海洋利益
    第四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框架设计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导理念
        三、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原则
        五、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联动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本理论的陈述
        (一) 关于“海洋战略”的界定
        (二) 关于“海洋权益”的界定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权相关问题的论述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1949年至1976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美苏争霸是主要外因
        (二) 台湾问题是最大内因
    二、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确立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
        (二) 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
        (三) 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
        (四) 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
    三、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二) 收回海关
        (三) 实行军民联合海防
        (四) 恢复、发展海洋经济
        (五) 开启海洋科教事业
        (六) 成立国家海洋局
第二章 1977年至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战略重点
    一、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大内政
    二、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确立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 指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 充分发挥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优势
    三、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确立“近海防御”思想
        (二) 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三) 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
        (四) 系统开放沿海城市
        (五) 海洋经济稳中有进
        (六) 海洋科考跨步发展
第三章 1998年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东南亚金融风暴让世界转向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型
    二、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
        (二) 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
        (三) 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
    三、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
        (二) 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三) 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
        (四) 坚决执行《海关法》
        (五) 全面开发海洋
        (六) 科学管理海洋事务
第四章 200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强国建设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亚洲世纪”的到来既是压力又是助力
        (二) 在稳定成就基础上的深化改革成为最大内力
    二、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
        (二) 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
        (三) 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中继续前行
    三、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
        (二) 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三) 推动海洋经济转型
        (四) 海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总结:新中国海洋战略的中国特色
    一、承前启后,一脉相继
    二、整体布局,重点突出
    三、民生为基,持续发展
    四、内外互动,自主自强
参考资料
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4)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理论意义
        0.1.3 实际应用价值
    0.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0.4 研究的技术路线
        0.4.1 基础研究
        0.4.2 理论研究
        0.4.3 应用研究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必要性分析
        1.1.2 可行性分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章小结
2 海域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
    2.1 资源配置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2.2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概念和特性分析
    2.3 我国现行海域资源配置的方式
        2.3.1 我国海域资源行政配置方式分析
        2.3.2 我国海域资源市场配置方式分析
        2.3.3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
    2.4 海域资源配置的主体
        2.4.1 海域所有权的主体
        2.4.2 海域使用权的主体
    2.5 海域资源配置的客体
        2.5.1 海域
        2.5.2 海域资源
    2.6 海域资源配置的目标及实质
        2.6.1 海域资源配置的直接目标
        2.6.2 海域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
        2.6.3 海域资源配置的实质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1.1 第一阶段(1993 年之前):萌芽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93 年-2002 年):起步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2 年-2011 年):确立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1 年-至今):发展阶段
    3.2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现行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不健全
        3.2.2 海域使用金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节功能有限
        3.2.3 我国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滞后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法律依据
    4.1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
        4.1.1 国家法律层次
        4.1.2 法规层次
        4.1.3 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层次
    4.2 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4.2.1 海域资源产权制度
        4.2.2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4.2.3 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制度
        4.2.4 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4.2.5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3 法律制度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功能分析
        4.3.1 海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特性分析
        4.3.2 法律制度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功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政策与理论依据
    5.1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科学依据——海洋功能区划
        5.1.1 海洋功能区划的内涵、历史发展和特征
        5.1.2 海洋功能区划对海域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分析
    5.2 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依据分析
        5.2.1 国家发展规划依据分析
        5.2.2 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依据分析
    5.3 海洋经济学理论依据分析
        5.3.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5.3.2 产业经济学理论
        5.3.3 区域经济学理论
        5.3.4 产权经济学理论
        5.3.5 海洋生态经济学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
    6.1 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基本定位
    6.2 海域资源配置评价体系构建
        6.2.1 海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2.2 海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6.2.3 海域资源配置评价分析
        6.2.4 海域资源配置评价决策
    6.3 海域资源配置流程构建
        6.3.1 海域资源配置依据
        6.3.2 海域资源配置启动
        6.3.3 海域资源配置论证和配置环评
        6.3.4 海域资源配置评价
        6.3.5 海域资源配置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具体措施研究
    7.1 加快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式转变
    7.2 加强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立法
    7.3 创新海域资源市场转让机制
    7.4 建立海域“招拍挂”出让年度投放计划制度
    7.5 创建全国或者区域性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7.6 扩大海域使用权抵押和融资范围
    7.7 建立海域资源配置辅助决策机制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不足及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情况

(5)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2.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简介
        2.1.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定义
        2.1.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特点
        2.1.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2.2 国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2.2.1 美欧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2.2 韩国新加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2.3 巴西阿联酋俄罗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3.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2.3.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
        2.3.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市场份额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3.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导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导思想
        3.1.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2.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
        3.2.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3.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单项指标评价
    4.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竞争实力指标评价
        4.1.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规模与效率
        4.1.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人才资源
    4.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竞争潜力指标评价
        4.2.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技术优势
        4.2.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
    4.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竞争环境指标评价
        4.3.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内环境
        4.3.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5.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5.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常用方法
        5.1.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5.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2.1 原始数据分析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3.1 原始数据取得
        5.3.2 指标权重确定
    5.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5.5 基于灰色系统的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与提升对策
    6.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
        6.1.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6.1.2 关键技术不成熟
        6.1.3 产业规划条例化
        6.1.4 专业人才缺乏
    6.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
        6.2.1 推行优惠产业政策
        6.2.2 升级创新技术平台
        6.2.3 提高企业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能力
        6.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5 扩大国际间企业交流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海洋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职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海洋污染的出现及政府治理的提出
    第一节 我国海洋污染的出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海洋污染的状况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我国海洋污染的出现及政府的认识
        三、2000年以后我国海洋污染的状况及政府的认识
    第二节 海洋污染防治中政府部门的责任
        一、海洋污染防治中政府部门的角色
        二、海洋污染治理中政府部门的法律责任
        三、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管理体制
    注释
第二章 海洋污染防治管理现状及政府职责分析
    第一节 国家环保部门对陆域污染管理现状及职责分析
        一、涉及陆源污染和海岸工程建设污染防治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污染的管理职责分析
        三、影响环保部门对海洋防治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对海洋污染防治管理的现状
        一、涉及海洋工程和废弃物污染防治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海洋工程和倾倒废弃物的防治管理职责分析
        三、影响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污染防治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海事部门对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现状
        一、涉及船舶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
        二、海事部门对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职责分析
        三、影响海事部门污染防治管理的因素分析
    注释
第三章 海洋污染防治中政府职责实现的困境
    第一节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选择中政府职责实现的困境
        一、涉海污染项目环境评价中“先上车后买票”现象
        二、海洋污染执法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冲突
        三、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中的执法缺位现象
    第二节 政府部门海洋污染防治执法能力不足的困境
        一、海洋污染防治监察法律依据缺失
        二、海洋污染事故的处罚力度过小
        三、海洋污染监管能力不足
    第三节 海洋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海洋污染防治部门职责交叉多
        二、重大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难度大
        三、海洋污染事故索赔困难
    注释
第四章 海洋污染防治中政府职责的完善
    第一节 厘清海洋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中政府目标的定位
        一、从发展战略上树立海洋环保意识
        二、完善海洋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三、加强排海污染物的控制
        四、强化政府部门兜底责任
        五、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政策的支持
    第二节 理顺海洋污染防治中政府管理体制
        一、明确海洋污染防治交叉职责的边界和管理责任
        二、完善政府部门海洋污染防治绩效考核方式
        三、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海洋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第三节 提升海洋污染防治中的执法能力
        一、加强重点执法装备和科技手段的投入
        二、积极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三、大力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5 章末总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海陆一体化的内涵
    2.2 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2.3 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的主要理论
    2.4 海陆关联的产业政策理论
    2.5 章末总结
第3章 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3.1 海洋产业的分类与特点
    3.2 海洋与陆域产业关联的理论分析
    3.3 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3.4 章末总结
第4章 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4.1 产业结构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2 空间布局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率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4 章末总结
第5章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
    5.1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5.2 中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5.3 国外海陆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5.4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5 章末总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海洋经济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理论
        2.3.1 产业集群
        2.3.2 产业结构优化
        2.3.3 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三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
    3.1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1.1 区位环境优越
        3.1.2 海洋资源丰富
        3.1.3 科技力量雄厚
        3.1.4 经济基础良好
        3.1.5 制度建设支撑
    3.2 山东海洋经济的基本状况
        3.2.1 "海上山东"建设回顾
        3.2.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
        3.2.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3.2.4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4.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4.1.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进展
    4.2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筛选与释义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2.2 评价指标释义
    4.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
        4.3.1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造
        4.3.2 AHP方法的基本原理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处理
        4.3.4 评价指标标准值赋值与说明
        4.3.5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综合评价
第五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5.1 海洋产业相关概念及优化原理
        5.1.1 海洋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5.1.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及标准
    5.2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的相关性及贡献度分析
        5.2.1 海洋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5.2.2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2.3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5.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择
        5.3.1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5.3.2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5.3.3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抒的依据
        5.3.4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评价
    5.4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未来战略产业培育
        5.4.1 波士顷矩阵分析原理
        5.4.2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第六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优化
    6.1 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6.1.1 产业集聚原理
        6.1.2 海洋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
    6.2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2.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6.2.2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度计算与结果分析
    6.3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1 海洋渔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2 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3 海洋运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4 海洋石油与化工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5 滨海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6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第七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布局优化
    7.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思想
        7.1.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
        7.1.2 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思想
    7.2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7.2.1 青岛市海洋经济布局
        7.2.2 烟台市海洋经济布局
        7.2.3 威海市海洋经济布局
        7.2.4 日照市海洋经济布局
        7.2.5 潍坊市海洋经济布局
        7.2.6 东营市海洋经济布局
        7.2.7 滨州海洋经济布局
    7.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区布局
        7.3.1 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生态保护区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7.3.3 山东半岛特色海洋生态经济区
        7.3.4 山东半岛蓝色海岛经济区
第八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8.1 国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8.1.1 世界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8.1.2 世界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8.1.3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8.2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8.2.1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目标
        8.2.2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8.2.3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8.2.4 加快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8.2.5 建立多元化的海洋投入机制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珍贵濒危海洋动物
    1.1 珍贵濒危动物及其价值
        1.1.1 珍贵濒危动物
        1.1.2 珍贵濒危动物的价值
    1.2 珍贵濒危海洋动物
        1.2.1 珍贵濒危海洋动物
        1.2.2 我国的珍贵濒危海洋动物
2.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与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法
    2.1 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保护立法
        2.1.1 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保护立法的历史
        2.1.2 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体系
    2.2 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法及其在我国珍贵濒危动物法中的地位
        2.2.1 有关法律法规对保护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的规定
        2.2.2 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适用珍贵濒危动物保护法
3.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的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
    3.1 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遵循的原则
        3.1.1 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资源国有原则
        3.1.2 统筹协调原则
        3.1.3 整体保护原则
        3.1.4 因地制宜原则
        3.1.5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3.2 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3.2.1 调查建档制度
        3.2.2 保护规划制度
        3.2.3 种群的保护制度
        3.2.4 栖息地环境的保护制度
        3.2.5 损害补偿制度
4.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种群的保护
    4.1 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的分级
        4.1.1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分级
        4.1.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等级
        4.1.3 美国濒危物种法案濒危物种等级
        4.1.4 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
        4.1.5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等级
    4.2 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的特许利用
        4.2.1 捕捉和驯养繁殖
        4.2.2 运输和出口
        4.2.3 科学研究和外国人考察海洋野生动物的规定
        4.2.4 保护行动
    4.3 捕捉珍贵濒危海洋濒危海洋动物收取资源保护费
    4.4 拯救措施
        4.4.1 迁地保护
        4.4.2 离体保存
        4.4.3 对珍贵濒危海洋生物的急救
        4.4.4 人工增殖放流措施
    4.5 完善海洋生物种群保护的法律措施
        4.5.1 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4.5.2 在法律上确定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的具体的分类标准
        4.5.3 调整地方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海洋野生动物的名录
        4.5.4 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各个海洋物种制定恢复计划
        4.5.5 立法鼓励对珍贵濒危海洋生物的人工养殖
        4.5.6 立法鼓励对没有灭绝危险的海洋动物加以合理的利用
5.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环境保护
    5.1 我国的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区
        5.1.1 我国的珍贵濒危动物保护区制度
        5.2.2 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区制度及其建设
    5.2 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环境保护
        5.2.1 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对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5.2.2 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5.2.3 海洋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监测对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5.2.4 海洋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污染控制和环境应急处理制度对海洋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5.3 加强珍贵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措施
        5.3.1 确定海洋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管部门
        5.3.2 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
        5.3.3 对海岸生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
6.特殊海洋动物的保护
    6.1 海洋哺乳动物保护
        6.1.1 我国的海洋哺乳动物
        6.1.2 国外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
        6.1.3 制定我国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利用促进法
    6.2 海龟的保护
        6.2.1 我国的海龟
        6.2.2 国外海龟保护法
        6.2.3 完善我国海龟保护立法的构想
    6.3 鲨鱼的保护
        6.3.1 鲨鱼资源及消费情况
        6.3.2 鲨鱼的保护
        6.3.3 完善我国鲨鱼保护立法的构想
7.控制入侵物种对珍贵濒危海洋动物的损害
    7.1 海洋入侵物种的危害
    7.2 控制入侵物种危害的国际法和国内法
        7.2.1 国际公约
        7.2.2 外国法
    7.3 完善我国防治海洋入侵物种的立法构想
8.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马英杰简历
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的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会议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 新理念 新机制 全力推动咨询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J]. 屈强.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S1)
  • [2]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D]. 刘笑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3]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D]. 彭克慧. 武汉大学, 2015(01)
  • [4]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D]. 曹英志.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5]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胡松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6]大海作证[J]. 郝敬堂. 中国作家, 2014(02)
  • [7]海洋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 姜海燕. 复旦大学, 2012(03)
  • [8]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D]. 孙加韬. 复旦大学, 2011(12)
  • [9]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 谷佃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7)
  • [10]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法律研究[D]. 马英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迎接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腾飞——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大会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