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氏与永嘉四神的关系

论叶氏与永嘉四神的关系

一、叶适与永嘉四灵之关系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锟[1](2020)在《永嘉学派研究平议》文中研究表明永嘉学派草昧于北宋"皇佑三先生"和"元丰九先生",开创于南宋郑伯熊、薛季宣,继陈傅良之弘扬而至叶适集大成。永嘉诸贤自南宋以来就进入学者讨论的视野。近百年永嘉学派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的温州籍学人对永嘉学派的文献整理及精神弘扬,小成于1980-1990年代,大盛于2000年以来的十余年,推动了宋代永嘉学派研究的繁荣。然而在学术内在层面,永嘉学派的研究仍有待诸多改进与补足之处。

金田草[2](2019)在《徐玑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玑是南宋后期“永嘉四灵”诗派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尤其他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永嘉四灵”诗派理论建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宋后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艺术思潮,通过对徐玑生平经历的梳理和现存的164首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集中阐述徐玑的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徐玑的生平交游、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三个方面对徐玑及其诗歌作品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徐玑的生平、交游和思想。徐玑生活在南宋中后期,这一时期政局内乱外患,徐玑祖籍泉州晋江(今福建)人,自父辈始迁居温州永嘉。其父徐定官居潮州太守,徐玑承父荫入仕,先后任建安主薄、永州司理、龙溪县丞,移官武当县令,又改长泰县令,未到任而卒。他在仕途上历经浮沉,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为百姓做过很多有益之事。徐玑与当时永嘉地区的一些重要南宋文人都有联系,如诗派成员徐照、赵师秀、翁卷;同乡诗友潘柽、戴栩、叶适、薛师石、单炜等;另外还有禅师僧人。徐玑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虽任小官,却积极入世,并做出了一些政绩。他在仕途失意时,也选择修禅礼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第二章论述徐玑诗歌的思想内容。徐玑的诗歌体裁丰富,古近体兼备。《全宋诗》共存诗164首。其中,五言律诗共94首;五言排律共12首;七言律诗共22首;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共26首;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共10首。徐玑诗歌中既有直面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诗作,也有以抒发自我感受为主的诗歌。他的爱国忧民诗,有的表达了对国家时局清醒的认识,有的抒发了盼望建功立业、为国家效力的愿望。其余诗歌内容主要是以抒发自我感受为主,具体体现在交游诗、写景诗、咏物诗和其他诗中。徐玑诗歌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诗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及交游状况。第三章论述徐玑诗歌的艺术成就。徐玑论诗有精见,其诗歌创作主张主要包括:指出声韵格律和字句锻炼是诗歌艺术的精髓;反对闭门造句,提出诗思出门多;以《诗经》和《离骚》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典范。他的创作主张在“永嘉四灵”提倡晚唐体律诗的理论建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玑善用多种诗歌体式,涉及到律诗、绝句和古体,尤擅长律诗。在诗歌创作手法上,用典自然,无论是写景状物抑或是抒情言志,都是以平常之语;他还特别注重锻炼字句,产生了很多佳句。徐玑的诗歌能够达到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了平淡清瘦的艺术风格。

杨书娜[3](2019)在《徐照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嘉四灵”是南宋中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诗派,主要在浙江永嘉地区活动,这个诗派在南宋后期诗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诗人们生平有不同的境遇,性格也有个体的差异,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在到具体创作时,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又有着细微的不同。因此,本文以“永嘉四灵”中徐照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出其诗歌创作的总体状态,并分析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们对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有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及意义,对前人研究成果作一番简单梳理,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组成部分。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徐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第一节论述徐照的生活环境,包括政治形势、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文学思潮等;第二节论述徐照的生平,包括他的交游、着述等;第二章主要探讨徐照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徐照对山林江湖的苦乐徘徊、对美与诗艺的执着追求、对政治民生的切实关怀;第三章分析徐照诗歌的艺术特色;第四章评价徐照诗歌的地位及影响。另外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徐照的诗词再进行整理,并系统做出注释。诗歌笺注作附录续于文后。

王小平[4](2017)在《蔡幼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蔡幼学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仕宦生涯近半个世纪。自乾道八年(1172年)初仕地方始,至晚年官至兵部尚书终。居官在朝,直言不讳,主战抗金。因其刚直之性,两度遭贬,又因其才干,几度入朝。有因讽刺外戚干政而调任地方时,亦有因“党禁”而陷入低谷近十年之时,仕途波折迭起。朝野间来回往复,使其为政之思想得以践行并逐步升华。提出颇多切合实际的治国经要,亦有稳定地方之为政理念,这些理念均非停于表面,而是在其为政生涯中亲力亲为,得到验证,其思想之精华尤值详加审视和探讨。蔡幼学所处时代,正值南宋学术高度发展时期。其所在江浙地区,便有吕祖谦所创金华学派、陈亮所创永康学派以及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一时学术交汇,高潮迭起。蔡幼学作为永嘉学派继承者,置身其中,与社会名流常有来往,使其注重实践的事功思想逐渐形成。其治学思想又与为政思想相辅相成,使其在政治与学术上的成就得到当时和后世的充分肯定。

严媛[5](2017)在《论叶适的功用思想及其审美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适被后人誉为永嘉派的集大成者,他承袭并发展了薛季宣、陈傅良等人的事功思想,形成了自己更为深刻的事功学说。作为事功学派的坚定旗手,叶适不仅在学术思想上发扬壮大了永嘉学派,而且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将事功思想积极体现在其文学思想及实际文学创作当中,有的放矢,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与文学实践指导意义。叶适在政治上、学术上始终坚持功用立场。政治上,叶适主张“务实不务虚”,主张恢复中原并积极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他的功用思想与其文学创作、文学思想之间关联甚深。叶适在文学思想上强调文学之功用。在文学创作中,叶适要求诗文本身能具有反映现实的功用性,其文学创作的内容与风格均能窥见其功用思考。本文通过了解叶适文学思想的内涵,爬梳其实际创作,藉以深化对叶适功用思想的理解。第一章着重探析叶适现实情怀的具体内容并对叶适的功用观作了简单概述。作为永嘉学派的主力,叶适坚持该学派“务实不务虚”的传统,试图从功用的角度为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寻找救世兴国之道。叶适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体现了其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现实情怀浓厚。第二章论述叶适功用思想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由于叶适对功利的极度重视,其文学思想在其主张实用的功利性观念影响下,在文章风格上呈现出“质实”的特点,尚平易反浮艳;叶适以永嘉学派学者的身份参与到文学理论活动中,在注重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下,形成了明义理、益治教的文用观与诗用观;叶适大谈文学之功用,但并不否定文学本身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在不废诗“艺”的前提下提倡“矩于教”,形成了“德艺兼成”思想。第三章探讨叶适功用思想对其具体创作的影响。受功用思想的直接影响,叶适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其强烈的济世精神,他在对诗歌主题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思考,诗歌的思想主题主要包括:关心国事,针砭时弊;关心民生,体恤民瘼;力主抗金,恢复中原;仕途蹭蹬,坎壈咏怀四个方面。在文章风格方面,叶适对当时志意不得伸的士人给予颇多关怀,借不遇者志意难伸之苦抨击社会弊端,情绪激昂,使得此类文章呈现出慷慨不平之风格。另外针对当时南宋诗坛上另一盛行的江西诗派所呈现出的奇险雕琢之诗风,叶适持反对意见。他反对在内容上空洞、形式上浮靡的诗歌,倡导具备“刺美”现实效果的平易诗风,因而其诗歌有一部分呈现出真切平易的特点。

刘园园[6](2016)在《叶适的思想学术与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南宋中后期文坛领袖。本文力图在对叶适作品文本和相关史料进行考辨与阐释的基础上,推进叶适思想学术和文学中相关重要问题的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叶适的政治制度观。制度是社会政治运行的根本,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的核心。本章通过对叶适制度观念的梳理,认为叶适从皇极和实德出发,描绘出了一套以蕴德、务实、审势为要求的理想制度体系。叶适反对天命重视人事,提出君臣皆应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以“礼贤下士”为相处之道。他不空论制度,讨论了南宋制度革新失败的原因,并指出南宋当局恪守“祖宗之法”和复兴《周礼》的举措都脱离现实、无益于治道。第二章讨论了叶适的“六经皆史”说、“史法”论、通达的历史观。“六经皆史”不是叶适的发明,叶适进一步完善了该学说的理论内涵,亦用于指导个人的经学和史学研究。“六经皆史”理论促使叶适敢于怀疑经典,考辨史料真伪;帮助他形成了兼顾事理的解经思路,弥补汉、宋两学的不足;启发叶适重视史义在史书修撰中的作用,避免史书流于记事。叶适论“史法”主要以对司马迁坏“史法”的批评展开,斥责史迁在史料选择、撰写体例、史义劝诫三方面对上古“史法”的破坏。叶适此论与浙东前辈赞赏史迁的态度完全相左,这一“另类”观点与叶适重视编年史密切相关,亦为叶适助推永嘉学术演进的表现。上述两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对章学诚等清浙东学者产生了直接影响。叶适看待历史和制度改革,既不自绝于古,也不尊古陋今。这种通达的观念基于叶适“凡事皆两”的哲学观点,也是永嘉学派事功理论的思想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叶适论学之本质、对象、方法对文学观念的影响。叶适将学术本质概括为修德教民之法,论学不限于儒家经典,在方法上谨守孔氏法则并以物为本。叶适不仅学术观点与文学观念相通,学术行为本身亦是如此。基于上述观点的影响,叶适形成了思想内涵为文采之先,文学应承担教化功能、关注圣贤事业的文学观念,以及内容质实、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第四章选取“文本于经”考察叶适文学思想与创作的关系。“文本于经”植根叶适思想学术,规定“六经”为文义和文体模板,是叶适弥合文道的具体实践。诗歌创作遵循儒家思想和道德体认,追求言之有物、物中有理的表达方式,以及不怨不怒、质朴真淳的美学境界。文章创作贯注历史意识,憧憬经、史、文合一的为文状态。叶适在四六体的批评与创作上出现了心手不应的背离,实质上是对文章更高要求的表现。第五章是对《习学记言序目》的研究。该书涵括论史、明理、评文三个部分,以习学和考事为论述特色。基于与吕祖谦文道观的契合,叶适还将有补治道的《皇朝文鉴》纳入讨论,表现出文学与义理杂糅、文学与史学交叉的研究特点。叶适论学重实用、实功,故简切与实用也成为叶适鉴赏文学语言与文本价值的重要标准。他批评科举文表达了对义理与文辞关系的认识,并反映出由实学、实政变革时局的决心。第六章讨论了叶适经、史、文并举的《诗》学观。《诗》在叶适眼中属于儒家经典而非文学作品,故论《诗》表现出重理轻文的研究特点。他结合个人“物在道在”的理论,将《诗》的生成归纳为“明理”——“感物”——“比次扬抑”三个创作过程和“因诗度乐”的诗用过程,从理学家角度重新予以涂释。叶适不满于《诗》从经学向文学的转变,认为此举既破坏了《诗》的经学地位,也导致诗这一体裁逐渐肤浅化。叶适反对“孔子删诗说”显示了他对史实及《诗》文本的尊重;联系历史对小《序》进行辨误,试图还原诗教原貌;利用《诗》、《序》、周史考补《诗》本事,意欲彰先圣教化,获得经世治国的教训与启示。

黄伟豪(WONG Wai Ho)[7](2013)在《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现象,主要从师门关系与师法模仿两方面来剖析两者,以至两者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中兴诗人的创作过程、创作成品与中兴诗坛的诗歌发展。全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节“南宋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厘清南宋人概念中的“中兴”起迄年,回顾南宋至现代,以至古代域外如何看待南宋中兴诗坛;第二节“问题之提出:作为切入方法的师承研究”就中兴诗坛在师门关系或师法模仿上,似乎上接江西诗派,下启江湖诗派,而提出若干问题,包括从共时及历时角度中兴诗坛的师承情况如何、师承可否视为南宋中兴诗坛、宋代诗歌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上的其中一条线索,并且点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开拓研究方向、建构宋诗的发展规律,以及评骘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第二部分为总论。此部分从知人论世的切入点,探析南宋中兴诗坛师承总貌。文中首先指出师承、交游、家学是古代认知系统,师承即其中一种,然后略论先秦至唐代的文学师承情况,从而带出两宋文学师承发轫自唐代而异于唐代,并就唐宋师承意识的差异及其因由稍加比较探究,再凸显宋代之讲求师承,而且可从师承类别、师承方法细言之。南宋中兴诗坛无论在师门关系,抑或师法古人,乃上承北宋的师承传统。第三部分是分论。此一部分属于作家分析,主要剖析“中兴五大家”师门关系、师法仿效与诗歌创作。文中首倡以“中兴五大家”,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与萧德藻五人代替传统的“中兴四大家”,即陆杨范尤,或陆杨范萧,或陆范尤萧,并提出根据,继而就“中兴五大家”的师门关系与师法模仿试加梳理,以廓清“中兴五大家”对师承之继承与突破所在。第四部分系结论。根据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回应绪论结尾的三个问题,即从共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的师承关系、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与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的师承关系,以及师承与南宋中兴诗坛、宋代诗歌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关系,藉此侧面带出南宋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第五部分属附录。附录有六,依次为“南宋中兴诗坛授受渊源总表”、“陆游诗歌作品师承总表”、“杨万里诗歌作品师承总表”、“范成大诗歌作品师承总表”、“尤袤诗歌作品师承总表”及“萧德藻诗歌作品师承总表”。附表皆从笔者所广搜的古代文献,或排比,或钩沉,或辨误,以此作为先前四个部分的根据。

郑慧[8](2013)在《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等人的思想,将未成形的永嘉之学发展成为一个令朱熹都感到忧虑的思想体系。叶适不但在学术思想上发扬了永嘉学派,而且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获得了“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的美誉。叶适可谓兼具了政治家、学者和文人三重身份的一代大师,他的思想也是兼容并蓄的一个复杂有机体,不同的思想在叶适的体系中相互碰撞、融合。本文以叶适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论题,首先,分析了叶适对理学家继承儒家之道的正统的问题提出的质疑,指出叶适以“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为目的,批评了理学家的“道统”论。在此基础上,叶适继承了儒家道统的治道思想,奠定了注重经世致用的学术基础。叶适以永嘉学派的学者身份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活动中,对文道关系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合周程欧苏之裂”的文道观,并且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为文有益教治的文学思想和“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的作文原则。其次,论述了叶适与道学、心学的辩论过程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永嘉事功思想形成的基础。他认为道存在于现实的物中,以辩证的发展观认识世界,并以辩证发展的观点进行文学批评活动,针对理学家的“尊古”诗论,提出了“尊古不陋今”的发展文学观。他的发展文学观突出表现在对南宋后期“永嘉四灵”的提携和奖掖方面。再次,探究了叶适道德与功利统一的思想所折射出的“德艺兼成”的文学批评观。叶适的学术思想以道及道统的探寻为理论出发,在人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向外寻找,同时,外部世界是人内在德性的体现,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在德性需要和谐统一,人的内在德性需要与社会功利生活相结合,也就是叶适所宣扬的道德与功利的统一。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反映在文学批评中,就是既要兼顾内在道德的提高,又要兼顾外在艺术的表现,“德艺兼成”是叶适的文学批评观。在这一文艺观的指导下,叶适形成了崇律体、倡唐诗的诗学取向。最后,阐释了叶适的“中和”思想特征与平淡的文学创作追求。叶适思想的“中和”特征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他追寻着我国传统社会最高审美标准的“中和之美”,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对“温柔敦厚”诗教思想的充分认同。“中和”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平淡而自然的审美追求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叶适作为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不仅可以为传统思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文学批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察一位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是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发展的学术背景下的一个可行之举。

郑慧,张恩普[9](2013)在《叶适道器合一思想与其发展的文学观》文中研究指明叶适的永嘉事功思想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形成了道器合一的思想,他指出万物皆动,强调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文学风气的形成,文学形式的演变也是运动发展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尊古不陋今"的观点看待文学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叶适道器合一思想及其与"永嘉四灵"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叶适发展的文学观。

王洪漪[10](2012)在《永嘉四灵的诗歌与禅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分析永嘉地域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禅学渊源对四灵思想及创作影响的基础上,对永嘉四灵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系统考察,采用文本研读、对比分析、文史结合、综合研究的方法,主要从创作背景、生平交游、诗歌渊源、思想内容、诗歌风格等方面研究“四灵”与佛教禅宗的关系,发现永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和移民文化对永嘉地区自然山水之美的发现有着深远影响,并因而影响到永嘉文学发展及四灵创作。永嘉地区的玄觉大师和义寂大师对本土禅学发展也起推动作用。在宋学思想和江西诗派占主流地位的南宋,四灵主张向晚唐体的回归。从诗歌渊源上来说,“四灵”诗歌创作主要受他们的老师叶适、晚唐贾岛和姚合等人的影响,宋初九僧对其也有一定影响,然而这些人都与禅宗颇有渊源。永嘉四灵的诗集虽然每人只有薄薄一本,但创作中体裁方面各有偏重,显示出个性特点。禅宗在两宋间的发展、递延对四灵的生活态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与看话禅相对的默照禅对四灵影响较大。佛教和禅宗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这明显地表现在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上:感叹人生的“苦”是“四灵”诗歌的一个主题,而佛教关于人生价值的评判首先是伴随一生的“苦”。禅宗自然观讲究通过“色”来悟“空”,即透过现象探寻本质,这在四灵的山水咏物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四灵在佛教禅宗的指引下,通过坎坷困苦的人生经历参悟到,要直面人生的“苦”,还要用“清”“静”“空”等思想去消解和升华这种苦。佛教中还有用“圆相”传达禅理的方法,以及用圆象征圆满的传统。四灵诗歌体现出“清”“静”“空”“圆”等风格特点,与禅宗思想暗合,四灵诗歌意境空灵,与名字相吻合。四灵的诗以强调“情”反对江西诗派和理学派,曾经使得宋诗发生过显着的变化,是宋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然而他们的诗又有格局较小、不善变化、缺乏深厚阔大的气象的缺点。文学史上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二、叶适与永嘉四灵之关系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适与永嘉四灵之关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1)永嘉学派研究平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永嘉学派绍述、弘扬及整体研究
二、永嘉学派的滥觞:对“皇佑三先生”与“元丰九先生”的梳理
三、永嘉学派之中坚: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研究
四、永嘉之学集大成者叶适的研究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五、结论

(2)徐玑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徐玑的生平、交游和思想
    第一节 徐玑的生平
    第二节 徐玑的交游
    第三节 徐玑的思想
第二章 徐玑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爱国忧民诗
    第二节 交游诗
    第三节 写景诗
    第四节 咏物诗
    第五节 其他诗
第三章 徐玑诗歌艺术成就
    第一节 徐玑诗歌的创作主张
    第二节 徐玑诗歌的体裁特点
    第三节 徐玑诗歌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徐玑诗歌的艺术境界和风格
    第五节 徐玑在永嘉四灵中的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徐照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徐照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组成部分
第一章 徐照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徐照的生活环境
        一、政治形势
        二、社会经济
        三、文化文学思潮
    第二节 徐照的生平
第二章 徐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对山林江湖的苦乐徘徊
        一、山民之思
        二、应酬之苦
        三、友情之乐
    第二节 对美与诗艺的执着追求
        一、欣赏山水
        二、嗜好苦茗
        三、追寻碑刻
    第三节 对政治民生的切实关怀
第三章 徐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以“清”为贵
    第二节 “因狭出奇”
第四章 徐照诗歌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徐照诗歌的地位
    第二节 徐照诗歌的影响
附录 《芳兰轩集》注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蔡幼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蔡幼学家族及交游的研究
        1.2.2 对蔡幼学文化建树方面的研究
        1.2.3 对蔡幼学所处时代相关背景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2.蔡幼学家族、生平与个人性格
    2.1 家族概况
    2.2 生平经历
    2.3 个人性格
3.蔡幼学仕宦生涯及其为政思想
    3.1 蔡幼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3.2 蔡幼学的仕宦生涯
        3.2.1 策对受挫,仕途维艰
        3.2.2 才华难掩,被荐入朝
        3.2.3 刚正不屈,调任地方
        3.2.4 主战中兴,复回中央
        3.2.5 政绩斐然,愤而请辞
        3.2.6 壮志未酬,抱憾离世
    3.3 与现实相得益彰的为政理念
        3.3.1 民生边防关系论与蔡幼学的民生观
        3.3.2 中才泛滥误国说与蔡幼学的人才观
        3.3.3 遵旧又务实——蔡幼学的法治观
        3.3.4 总其端揽其局——蔡幼学的统筹观
4.蔡幼学的学术思想及主要成就
    4.1 蔡幼学的学术成长环境
        4.1.1 蔡幼学交游考
        4.1.2 永嘉学派的兴起
    4.2 蔡幼学的学术思想
    4.3 蔡幼学的文学成就
5. 对蔡幼学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5.1 对蔡幼学为政的评价
    5.2 对蔡幼学学术及其其他方面的评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叶适的功用思想及其审美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叶适的现实情怀与功用观概述
    1.1 恢复中原的政治愿景
    1.2 寻找救国图强之路
2 功用思想对叶适文学思想的影响
    2.1 崇尚“质实”
    2.2 明义理,益治教
    2.3 德艺兼成
3 功用思想在叶适创作中的落实形态
    3.1 诗歌主题倾向
        3.1.1 关心国事,针砭时弊
        3.1.2 关心民生,体恤民瘼
        3.1.3 力主抗金,恢复中原
        3.1.4 仕途蹭蹬,坎壈咏怀
    3.2 诗文风格的呈现
        3.2.1 文章具有慷慨不平之风
        3.2.2 诗歌具有真切平易之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叶适的思想学术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制度与人事——叶适的政治制度观
    第一节 叶适的制度观
        一、“建极”与“治事”——制度的价值与作用
        二、“善政”——理想制度的典范
        三、“退行”的制度发展观
    第二节 明君与贤臣——制度中的人事
        一、实德——君臣职业之本
        二、礼贤下士——君臣相处之道
        三、人才——人事与制度的核心
    第三节 叶适制度革新批评
        一、“自为国家之意”——反思“祖宗之法”
        二、周之道在精神——《周礼》制度不可复
    小结
第二章 “统纪源流”与“史法”批评——叶适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六经皆史”——叶适对经史关系的认识
        一、“六经”的史书本质
        二、解经、修史的新思路
        三、叶适“六经皆史”理论的溯源与贡献
    第二节 叶适的“史法”批评
        一、古“史法”毁于司马迁之手
        二、叶适“另类”“史法”观原因分析
        三、叶适“史法”理论余响
    第三节 通达的历史观
        一、叶适贯通古今的历史制度观
        二、历史观的理论溯源与思想价值
    小结
第三章 学与文相与无穷——叶适学术活动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论学本质、对象及方法——对叶适学术活动的三个考察
        一、修养道德、为政教民——学术的本质
        二、史书、佛经、兵书——儒家经典之外的论学对象
        三、学归孔氏、以物为本——治学的方法
    第二节 叶适根抵学问、质实尚简的文学创作批评主张
        一、学为文之根本——叶适的文学观
        二、文义质实与简而有法——叶适创作批评主张
    小结
第四章 叶适的文学思想与创作——以“文本于经”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叶适“文本于经”的思想
        一、“文本于经”的文学意义
        二、“文本于经”的创作观念
    第二节 叶适尊古体物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叶适史文合一、心手不应的文章创作
        一、叶适创作中的历史意识
        二、文章理论和创作实际的相左
    小结
第五章 世道与世教——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
    第一节 《习学记言》的主要内容与批评特色
        一、论史、明理、评文——《习学记言》的内容
        二、习学与考事——《习学记言》的特色
    第二节 “有补治道之文”——叶适对《皇朝文鉴》的批评
        一、吕祖谦与叶适文道观的契合
        二、文与理杂糅的文学批评
        三、崇实的文学创作要求
        四、叶适对《皇朝文鉴》所收科举文的批评
    小结
第六章 经学、史学与文学——叶适的《诗》学观
    第一节 “《诗》道备于周”——理学视角下的《诗》生成分析
    第二节 《诗》的流交与影响
    第三节 经亦史——《诗》的史学解读
        一、质疑“孔子删诗说”
        二、本事考补和主旨辨疑
        三、以史解诗的思想基础
        四、以史解《诗》的意义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宋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
    二、问题之提出:作为切入方法的师承研究
总论: 知人论世——南宋中兴诗坛师承总貌
    第一章 南宋中兴诗坛师承之构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授受渊源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发轫於唐代而有别於唐代的文学师承
        第三节 继承北宋臻於全面的文学师承模式
        第四节 南宋中兴诗歌师承意识的形成
    第二章 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的特徽
        第一节 师门与师法双轨并行的诗歌发展
        第二节 诗歌创作与师承风尚的关系
        第三节 诗歌师承的共同侧重黠
        第四节 中兴诗人对师承的突破
分论: 作家分析——“中兴五大家”师门关系、师法仿效与诗歌创作
    第一章 有关“中兴五大家”
    第二章 “中兴五大家”之一: 陆游
        第一节 陆游师承考述
        第二节 师承来源与诗学理念、诗歌创作的关系
        第三节 陆游诗歌对师承的突破
    第三章 “中兴五大家”之二: 杨万里
        第一节 杨万里师承考述
        第二节 师承来源与诗学理念、诗歌创作的关系
        第三节 杨万里诗歌对师承的突破
    第四章 “中兴五大家”之三: 范成大
        第一节 范成大师承考述
        第二节 师承来源与诗学理念、诗歌创作的关系
        第三节 范成大诗歌对师承的突破
    第五章 “中兴五大家”之四: 尤袤
    第六章 “中兴五大家”之五: 萧德藻
结论
    一、从共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的师承面貌
    二、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与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的师承关系
    三、师承与南宋中兴诗坛、宋代诗歌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关系
附录
    附录一: 南宋中兴诗坛授受渊源总表
    附录二: 陆游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附录三: 杨万里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附录四: 范成大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附录五: 尤袤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附录六: 萧德藻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参考文献(按笔画序)
後记

(8)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叶适的道统论与文道观
    第一节 叶适与永嘉学派
        一、 永嘉学派的发展源流
        二、 叶适集永嘉学派之大成的地位
        三、 叶适的学术思想概说
    第二节 叶适的道统论分析
        一、 道统论的思想渊源及后世影响
        二、 叶适对理学道统观的批判
        三、 叶适的“治道”研究
    第三节 叶适的文道观与有益教治的文学思想
        一、 南宋中期的文道观概述
        二、 叶适“合周程欧苏之裂”的文道观
        三、 叶适为文关教事的作文原则
第二章 叶适的辩证唯物思想与发展的文学观
    第一节 叶适辩证唯物的理学观念
        一、 “天理论”与叶适的道器观
        二、 叶适内外交相成的认识论
        三、 叶适的“凡物皆两”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叶适的发展文学观
        一、 宋代理学思想中的文学观
        二、 理学家的“尊古”诗学理论
        三、 叶适“尊古不陋今”的发展文学观
    第三节 叶适与“永嘉四灵”
        一、 “永嘉四灵”的诗学创作及意义
        二、 叶适与“永嘉四灵”的交游
        三、 叶适对“四灵诗”的评论
第三章 叶适德艺兼成的文艺观与诗学取向
    第一节 叶适重道德的批评观
        一、 叶适的实德思想分析
        二、 叶适重道德倾向下的“以人品论文品”
        三、 叶适德先艺后思想与理学家的重道德批评观
    第二节 叶适德艺兼成文艺观的价值与意义
        一、 叶适的德先艺后论与德艺兼成观
        二、 叶适对审美价值独立于道德之外的肯定
        三、 叶适“德艺兼成”的文艺观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叶适德艺兼成观影响下的诗学取向
        一、 宋诗的变革特色
        二、 叶适崇律体、倡唐诗的诗学取向
第四章 叶适中和、平淡、自然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叶适思想的融合性与中和之美的追求
        一、 叶适思想的融合性
        二、 中庸思想与叶适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三、 叶适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
    第二节 中和思想影响下的平淡审美基调
        一、 叶适情感抒发的中和美
        二、 叶适对平淡审美基调的提倡
        三、 平淡出于自然流溢
    第三节 叶适审美追求的得与失
        一、 探索调节文与道矛盾的中和审美之路
        二、 叶适对唐代审美风格的有限度回归
        三、 叶适的审美追求对永嘉文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叶适道器合一思想与其发展的文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10)永嘉四灵的诗歌与禅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永嘉四灵概说
    第一节 永嘉美的发现
        一、永嘉历史文化名人
        二、永嘉移民文化
    第二节 永嘉四灵的诗歌创作概况
        一、四灵诗集
        二、四灵诗歌体裁
    第三节 永嘉地区的禅学发展
    第四节 四灵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宋学思想的形成
        二、对江西诗派的反动
        三、向晚唐体的回归
第二章 永嘉四灵的诗禅渊源
    第一节 两宋之际禅学发展概况
        一、默照禅
        二、看话禅
    第二节 四灵的诗歌渊源与禅宗
        一、贾岛、姚合与禅宗
        二、叶适与禅宗
    第三节 四灵的禅学渊源
第三章 四灵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禅宗
    第一节 永嘉四灵的人生观与禅宗
    第二节 永嘉四灵的自然观与禅宗
第四章 永嘉四灵的诗歌风格与禅宗
    第一节 不念为生拙,偏思得句清
    第二节 多见僧家事,深便静者心
    第三节 数茎归发白,一袖俗尘空
    第四节 为诗求清圆,得名自灵秀
余论 永嘉四灵简评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叶适与永嘉四灵之关系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永嘉学派研究平议[J]. 王锟.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徐玑诗歌研究[D]. 金田草.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徐照诗歌研究[D]. 杨书娜. 广西大学, 2019(01)
  • [4]蔡幼学研究[D]. 王小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5]论叶适的功用思想及其审美表现[D]. 严媛. 宁波大学, 2017(02)
  • [6]叶适的思想学术与文学[D]. 刘园园. 南京大学, 2016(06)
  • [7]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研究[D]. 黄伟豪(WONG Wai Ho). 南京大学, 2013(04)
  • [8]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D]. 郑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叶适道器合一思想与其发展的文学观[J]. 郑慧,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0]永嘉四灵的诗歌与禅宗[D]. 王洪漪. 鲁东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论叶氏与永嘉四神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