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

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

一、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1](2020)在《灵活IP原型系统中数据平面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异构网络种类和网络设备数量迅速上升,网络设备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也在增长。异构网络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物理层和链路层协议标准,一般在网络层使用IP协议接入因特网。然而,作为异构网络互联的桥梁,现有IP协议存在一些不足。定长、定界、定序的语法限制使得IPv4地址空间不足,也使得IPv6在某些资源限制网络中无法直接应用,过长的地址及协议头中的冗余字段会降低数据传输效率。灵活IP是对网络层协议的一种新的尝试,采用可变长的IP地址使得地址空间可以平滑扩展,增加字段灵活性使得协议可以更好地适应多种网络场景。灵活IP原型系统是对灵活IP协议体系进行研究和验证的网络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分为控制子系统及转发子系统。本论文主要对灵活IP数据平面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并对转发子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本论文对灵活IP数据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3点内容:一种稳定统一的数据模型的研究与设计;一种灵活高效的协议编解码方案的研究与设计;基于灵活IP协议内生的灵活性,对灵活IP协议头压缩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首先对灵活IP数据平面研究内容及原型系统实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接着阐述了灵活IP数据模型、编解码方案以及协议头压缩方案的研究与设计;然后基于数据平面的设计,对转发子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随后,对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灵活IP转发子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并通过对灵活IP报文的统计分析验证了灵活IP协议头的压缩效率。论文最后对全文做出了总结,描述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工作计划。

陈云柯,葛裴,叶永学[2](2019)在《IPv6家庭网关用户接入场景部署》文中指出介绍了IPv6用户接入的基本技术,提出了IPv6家庭网关部署的建议,描述了IPv6家庭网关用户接入场景部署的主要流程。

谭俊光,周成鹏,梁海斌[3](2019)在《广电网络IPv6过渡技术的实用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利用IPv6过渡技术来保证存量IPv4应用逐步过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几种过渡技术的对比研究,结合广电实际,提出了基于双栈技术作为主要过渡技术应用,能够实现广电IPv4网络向IPv6平滑过渡。

邓鹏程[4](2018)在《面向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智能制造模式及部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传统型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总装车间是复杂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制造过程的主体部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多源信息采集费时滞后、生产状态难以全面监控、在制品和制造资源难以精确跟踪、关键装配工序异常难以预警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制造效率和制造能力,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提升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学者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此,论文结合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生产过程特点,在其智能制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面向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智能制造模式及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首先,在分析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生产过程特点及智能化改造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包含资源层、信息感知与处理层、信息传输层、核心功能层和用户层等结构的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模式的总体实现框架。然后,基于以上实现框架,对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研究一种基于IPv6信息交互装置的总装车间装配过程信息感知方法,给出一种总装车间装配过程信息感知的实现框架和数据流程;研究一种基于改进LEACH协议算法的总装车间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方法,对总装车间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初步优化配置;研究一种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及预警方法,建立一套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一种基于综合模糊评判和BP神经网络的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及预警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和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结合重庆某复杂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总装车间智能管控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发一套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智能制造支持系统,并在该企业进行实施和应用验证。

林东岱,田有亮,田呈亮[5](2014)在《移动安全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近年来,移动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但移动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关键移动安全技术亟待解决。本文从移动通信和智能终端两方面研究了移动安全技术问题。第一,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终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介绍移动安全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移动通信在各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安全技术问题,重点阐述了4G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移动终端发展状况;第二,从移动通信和智能终端本身的特性综述所面临的主要移动安全问题,重点介绍了3G和4G的安全问题、移动终端安全问题和威胁;第三,介绍目前解决移动安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移动安全接入机制、各种移动网络安全标准、相关密码标准和算法、移动终端安全评测体系等;第四,针对当前的实际应用情况和主要技术手段未能解决的移动安全技术问题,综述移动应用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谢克强[6](2013)在《基于分离机制的流移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终端取信息数据服务。同时无线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终端通过各种无线接入技术接入互联网,但是没有一种无线技术能随时随地满足用户多种信息服务需求。移动用户要求网络能根据不同业务流类型的需求采取不同的传输服务。这就需要根据网络环境变化等因素将数据流在不同接入网络间移动,以获取最佳服务。分离机制移动网络弥补了传统移动支持技术的缺陷,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能及可扩展性,能够较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求。但是它不支持流移动,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基于分离机制的流移动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移动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在分离机制移动网络的架构下,提出了流管理框架,设计实现了分离机制流移动系统,支持两种场景下的流移动。本文首先介绍了分离机制移动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流移动的内容和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在分离机制移动网络下实现流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基于分离机制的流移动系统奠定了基础。接着,在深入研究分离机制网络和流移动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策略信息模型的流移动管理框架,为流移动的管理提供了保障;分析了流移动系统的重要实现机制,包括流移动的发起者、基于流的路由的实现等;并说明了流移动系统在通信网络改变和用户意愿触发移动流这两种场景下的详细流程。然后,设计并编程实现了分离机制流移动系统。系统分为四个模块:多接口接入模块采用虚拟接口技术,扩展实现了终端多个接口异构接入流移动系统通信;流分类模块采用策略路由的思想,实现了数据分类和基于流的路由;流管理模块设计了新的移动信令,实现了通信网络变化、终端发起流移动这两种场景对流的管理;数据更新维护模块设计了三种数据结构,完成流移动系统中绑定信息和流信息的维护和更新等。最后,搭建实验环境完成了对流移动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包括协议流程、信令消息格式、流移动实现;性能测试主要是对数据吞吐量进行测试。测试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实现了项目所需的流移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性能。

华蕊[7](2011)在《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轻便TCP/IP协议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智能信息系统,应用前景广阔。它需要与一个外部网络相连,将数据传输至大容量存储器,同时监控无线传感器节点。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nternet能够实现互联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与Internet互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节点上实现TCP/IP协议。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主流技术,巨大的地址空间、邻居发现、自动地址配置等特性为实现提供了可行性。但是无线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运算能力低,存储容量小,能量有限,这就导致想要在传感器节点上实现TCP/IPv6协议,则需要解决协议栈大小及功耗问题。本文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网络的特点,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nternet互联问题展开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首先确定了全IP的互联方式,并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成、特点及标准,着重分析了网络拓扑和IEEE802.15.4标准,得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应用需求、设计要点以及功能限制。接着分析了标准TCP/IP协议的标准及工作原理后,得出了实现TCP/IP协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轻便TCP/IP协议栈设计原则和裁剪方法。对IPv6协议、ICMPv6协议、ND协议、UDP协议、TCP协议和IPSec协议进行功能或报文上的裁剪设计,并运用C语言进行了实现,主要实现内容包括报头结构体、协议运行流程和协议函数关系等。最后在自主搭建的仿真平台上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轻便TCP/IP协议栈进行了仿真实验。用Cygwin软件模拟Linux环境,用SkyEye模拟嵌入式系统环境,对协议进行了测试。在Client/Server网络环境下,本协议栈可以支持面向一般的应用,验证了协议栈具有可配置性、占用的系统资源少、可移植性、接口简单易用等特点,可以实现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统一,与现有协议相比有一定优势。

马文静[8](2010)在《下一代无线网络安全及切换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线通信和移动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移动通信系统更新换代的同时,支持高移动性的无线接入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这些都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下一代无线网络能够融合各种网络,具有接入方式多样化、数据传输宽带化、终端高速移动化和全IP统一化等特点,以期为用户提供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高效安全网络服务。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是下一代无线网络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面临现有各种普通网络的安全问题,也面临着异构网络互联所产生额外的安全问题。比如,如何实现异构网络间统一接入认证问题;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实现更为严格的授权控制机制;如何降低网络间密钥协商的复杂管理和密钥负荷;如何实现异构融合网络间的无缝切换等。本论文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安全架构,通过对其接入认证、授权控制、密钥协商和自适应保障等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异构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主要工作体现如下:1.首先对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演进进行了总结;其次对下一代无线网络的特点、支撑的关键技术、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最后对异构网络安全架构的设计原则与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2.从整体上考虑异构多接入网络的安全认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IPv6协议的统一认证机制,能够面向上层通用协议,屏蔽不同的链路层技术。通过对多种通信优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采用了一种绑定信息与部署架构相联合的优化方式,并针对移动节点当前是否进行网络漫游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为了避免移动节点在外地域通信时网络拓扑信息容易泄露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密钥分发机制,阐述了密钥产生与交互过程。通过实验分析,证明了此通信优化策略机制,能够在保证通信安全的同时,降低网络切换时的认证注册时延,从而使得异构融合网络具有真正的可运营性。3.针对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在多接入网络统一认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异构网络的优化授权架构,根据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设计思想,采用SAML和XACML相融合策略,为用户分配角色属性来获取网络资源接入,实现异构网络的优化授权与管理。本文综合分析了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应用场景:根据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分为域内和域间场景,根据用户获取网络资源方式的不同,分为Pull场景和Push场景,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完成了异构网络优化授权架构的不同工作流程设计,从而使得异构融合网络能够满足移动用户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应用需求,提高了异构网络的服务质量。核心功能模块的实验床实现,也为将来异构网络优化授权架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针对异构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给出了相应的安全需求说明。在对不同密钥体制算法进行分析后,选择了一种基于迹离散函数对数问题的XTR4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认证与密钥协商机制,设置了三种不同作用域的密钥,即:随机协商密钥、身份验证密钥和用户认证密钥,建立了一次性的匿名验证机制,实现了移动用户在家乡域和外地域不同的密钥协商。通过实验仿真分析,证明了此密钥协商机制能够满足相应的网络安全需求,优于现有的一般密钥协商机制。5.为了实现异构融合网络间的无缝切换,提出了一种基于跨层思想的自适应切换机制,能够综合当前网络的动态变化参数和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实时预估测不同网络间的切换阈值以保证充足有效的切换时间。本文所提出的自适应切换机制允许不同层次协议之间进行信令交互,利用链路层和IP层的切换初始化信息触发TCP层的优化机制,自适应的调整移动切换过程中的TCP传输方式,从而能够在移动IPv6机制下,进行不同网络间切换时,保证良好的TCP传输性能。相应的仿真分析也证明了该机制在降低网络切换错误率的同时,增强了TCP层的传输能力。本文所提出的面向下一代无线网络安全及切换机制研究内容,具有明确的概念和功能描述、架构机制设计简单、不仅在理论上值得深入研究,而且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德翔[9](2009)在《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服务模型》文中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它由大量具有特定功能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多跳自组织的方式组织网络,相互传递信息,协同的完成特定功能的智能专用网络,在军事、环境、医疗、家庭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一般而言,传感器网络并不以一个孤立网络的形式存在,而是要求通过某种方式与Internet相连,以便人们通过Internet能够方便地查找、定购和使用传感器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对推动未来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TCP/IP协议是互联网通信标准,研究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的问题,关键就是研究传感器网络与TCP/IP协议的融合问题。本文在现有的传感器网络参考模型中增加服务管理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的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服务提供模型。论文采用网络分层的设计思想细化了服务管理平台的各层次协议,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地址映射、路由协议、面向多用户服务优化策略等。本文从服务提供的角度,为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形成有机结合。与其它接入方式相比,基于IPv6的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服务提供模型具有网络一致性、用户透明性、协议继承性、以数据为中心、节省能耗、容易融合不同业务以及服务提供便利等特点。最后,为验证服务提供模型的性能,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由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服务网关组成的实验系统。实验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服务提供模型的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方式,使得用户访问传感器网络资源便利,只需根据IP地址以及端口号即可获得相关区域的监测服务,无需了解传感器网络的具体实现细节,是一种透明的接入方式;同时,服务提供模型能够对多个用户终端的服务请求进行优化,减少传感器网络查询次数,从而达到降低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的目的。

胡博[10](2006)在《互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活跃,特别是对网络层支持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有效屏蔽了下层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差异,对于上层协议和应用透明,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微移动性管理、位置管理、切换管理、网络移动性管理、跨层移动性设计等诸多方面。本文系统总结了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和解决微移动性管理中移动节点本地位置注册优化问题,位置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问题,移动IP与MPLS结合的跨层移动性设计问题,以及网络移动性问题。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依据移动性管理协议参考模型对互联网移动性管理的相关研究背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比较和分析,以位置管理、网络移动性管理和跨层移动性设计为线索,对当前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在微移动性管理本地位置注册方面,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本地路由优化方法LRO(Local Route Optimization),在层次型移动IPv6网络中,根据区域位置管理域内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移动节点动态建立本地优化注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同类微移动性管理协议,LRO能更好的适应接入网络拓扑变化,减小移动节点位置注册距离,改善切换性能,降低MAP注册信令负荷。 在位置管理中位置查找方式方面,提出了一种链式IP寻呼方法,在层次型移动IPv6网络中,采用分布式寻呼策略,为移动节点建立相互独立的寻呼链,顺序转发寻呼请求消息,分析对比表明:相对于传统寻呼信令广播方式,链式IP寻呼方法能减少寻呼消息数量,实现寻呼信令负荷分担,改善网络整体性能。 在跨层移动性设计中移动IP与MPLS结合技术方面,提出了LSP重路由过程中一种改进的切换认证机制,修改了位置注册认证流程,实现了系统安全性的增强;仿真分析对比了MPLS核心网络和IP核心网络中,移动节点的切换性能;给出了移动IP与MPLS结合技术下一步研究建议。 在支持网络移动性的移动性管理方面,仿真分析对比了不同网络

二、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灵活IP原型系统中数据平面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数据模型及编解码设计相关技术
        2.1.1 IPv4、IPv6协议头设计分析
        2.1.2 ASN.1编码
        2.1.3 6LoWPAN中IPv6压缩编码
    2.2 协议头压缩相关技术
        2.2.1 IPHC、ROHC协议头压缩
        2.2.2 静态上下文协议头压缩
        2.2.3 协议头压缩方式分类
    2.3 系统实现相关技术
        2.3.1 原始套接字
        2.3.2 Netfilter
        2.3.3 Netlink
        2.3.4 共享内存
第三章 灵活IP数据平面的研究与设计
    3.1 灵活IP数据平面研究分析
        3.1.1 灵活IP协议数据模型研究分析
        3.1.2 灵活IP协议编解码方案研究分析
        3.1.3 灵活IP协议头压缩方案研究分析
    3.2 灵活IP协议数据模型设计
    3.3 灵活IP协议编解码方案设计
        3.3.1 字段编排方式以及对齐原则
        3.3.2 Version字段
        3.3.3 Traffic Class、Flow Label、Payload Length、Hop Limit字段
        3.3.4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3.3.5 Protocol和Padding字段
        3.3.6 功能段
        3.3.7 Tag分配策略
    3.4 协议头压缩方案设计
        3.4.1 有状态压缩方式中压缩状态建立流程
        3.4.2 有状态压缩方式中上下文信息定制规则
        3.4.3 有状态压缩方式中压缩流匹配表与上下文匹配表
        3.4.4 有状态压缩方式中压缩协商报文种类及格式
        3.4.5 无状态的协议头压缩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灵活IP原型系统转发子系统需求分析
    4.1 功能性需求
    4.2 非功能性需求
    4.3 开发环境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活IP转发子系统总体设计
    5.1 转发子系统实现原理
    5.2 灵活IP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5.3 转发子系统主要功能描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灵活IP转发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6.1 报文获取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6.2 报文映射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6.3 报文转发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6.4 报文解析与封装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测试与验证
    7.1 灵活IP原型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7.1.1 实验环境与拓扑
        7.1.2 实验方案设计
        7.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 灵活IP协议头压缩方案的测试与验证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不足与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IPv6家庭网关用户接入场景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有状态方式获取
    (2)无状态方式获取
    (3) RDNSS扩展选项
2 IPv6地址及DNS相关信息配置实现方式
    (1) DHCPv6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2)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AC)+DHCPv6Option模式
    (3)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AC)+RDNSS选项
3 IPv6家庭网关用户接入场景流程
    3.1 HGU设备WAN口上联BRAS设备获取IPv6地址
        (1) PPPoE方式从BRAS获取地址
        (2) IPoE方式从BRAS获取地址
    3.2 HGU设备LAN口向用户分配IPv6地址
        (1)网关给用户终端的RA信息中,包含前缀和RDNSS,且M和O位被置1
        (2)网关给用户终端的RA信息中,包含前缀,且M和O位被置1
        (3)网关给用户终端的RA信息中,包含前缀,M位被置0, O位被置1
        (4)网关给用户终端的RA信息中,包含前缀和RDNSS,且M和O位被置0
4 结束语

(3)广电网络IPv6过渡技术的实用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实施的必要性
    1.1 解决IPv4地址枯竭问题
    1.2 推进网络实名与新的安全机制
    1.3 大幅提高互联网生活与产业效率
    1.4 拥有自己的根服务器
2 如何推进IPv6部署
3 主流IPv6过渡技术对比
4 四种过渡技术实验室对比
5 总结

(4)面向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智能制造模式及部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总结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3.1 论文选题来源
        1.3.2 论文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模式总体架构研究
    2.1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生产过程的特点
    2.2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需求分析
    2.3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2.4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模式的总体实现架构
        2.4.1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模式的总体架构
        2.4.2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的运行模式
    2.5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模式的关键技术体系
    2.6 本章小结
3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智能制造部分关键技术研究
    3.1 基于IPv6信息交互装置的总装车间装配过程信息感知方法研究
        3.1.1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装配过程信息特征及感知需求分析
        3.1.2 基于IPv6信息交互装置的总装车间装配过程信息感知实现框架
        3.1.3 基于IPv6信息交互装置的总装车间装配过程的数据流程
        3.1.4 面向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IPv6信息交互装置软硬件设计
    3.2 基于改进LEACH协议的总装车间无线传感网络优化方法研究
        3.2.1 总装车间无线传感器网络及适用性分析
        3.2.2 总装车间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组成
        3.2.3 基于改进LEACH协议的总装车间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方法
        3.2.4 仿真及应用
    3.3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及预警方法研究
        3.3.1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及预警方法的总体思路
        3.3.2 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3.3.3 基于变权重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评估
        3.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损失预警技术
        3.3.5 应用案例
    3.4 本章小结
4 应用验证
    4.1 企业介绍及企业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开发及设计
        4.2.1 系统的开发环境
        4.2.2 系统的总体框架
        4.2.3 系统的功能结构
    4.3 企业总装车间智能制造支持系统的部分界面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布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5)移动安全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2 移动安全研究现状
3 移动安全问题与威胁
    3.1 3G安全问题
    3.2 4G安全问题
        3.2.1 LTE体系结构的安全问题
        3.2.2 LTE访问机制的安全问题
        3.2.3 LTE切换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2.4 IMS安全机制中的安全问题
        3.2.5 HeNB安全机制中的安全问题
        3.2.6 MTC安全机制中的安全问题
    3.3 移动终端安全问题
4 主要移动安全技术
    4.1 移动网络安全接入机制
        4.1.1 临时身份鉴别
        4.1.2 永久身份鉴别
        4.1.3 认证和密钥协商
        4.1.4 本地认证和连接的建立
        4.1.5 3GPP数据完整性
        4.1.6 3GPP数据保密性
        4.1.7 2G/3G网络共存时的漫游用户鉴权
    4.2 CDMA2000安全机制
    4.3 SAE/LTE安全机制
    4.4 GAA框架
    4.5 3GPP国际密码标准算法
        4.5.1 SNOW算法
        4.5.2 AES算法
        4.5.3 ZUC算法
    4.6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测体系[45]
5 移动安全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 问题与挑战
    5.2 发展趋势与展望
6 结语

(6)基于分离机制的流移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相关技术原理
    2.1 分离机制移动网络
        2.1.1 网络概述
        2.1.2 功能实体
        2.1.3 分离子系统
    2.2 流移动
        2.2.1 流移动概述
        2.2.2 流移动场景
    2.3 分离机制网络与流移动结合
    2.4 小结
3 基于分离机制流移动系统的设计
    3.1 实现目标
    3.2 流管理框架
    3.3 流移动实现机制
        3.3.1 流移动的发起
        3.3.2 流绑定实现
        3.3.3 基于流的路由
        3.3.4 终端多接口接入
        3.3.5 接入触发
        3.3.6 流移动信令
    3.4 流移动场景
    3.5 小结
4 基于分离机制流移动系统的实现
    4.1 功能区域划分
    4.2 多接口接入模块
        4.2.1 无线网卡接入配置
        4.2.2 移动检测
        4.2.3 多家乡支持
        4.2.4 接入触发模块
    4.3 流移动实现模块
        4.3.1 数据流分类
        4.3.2 流路由实现
    4.4 流移动管理模块
        4.4.1 网络变化发起流移动
        4.4.2 MN发起流移动
    4.5 数据更新维护模块
        4.5.1 绑定更新列表模块
        4.5.2 绑定缓存模块
        4.5.3 流绑定缓存模块
    4.6 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1.1 网络拓扑
        5.1.2 测试场景
    5.2 网络变化触发流移动的测试
        5.2.1 MN新接口接入绑定过程
        5.2.2 流信息传递处理过程
        5.2.3 流信息处理
        5.2.4 MN抓包分析
    5.3 MN发起流移动的测试
        5.3.1 流信息传递过程
        5.3.2 流信息处理
        5.3.3 MN抓包分析
    5.4 吞吐量测试
    5.5 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轻便TCP/IP协议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互联研究现状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1.5 论文结构
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EEE802.15.4标准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2.4 IEEE802.15.4标准
        2.4.1 IEEE802.15.4体系结构
        2.4.2 IEEE802.15.4物理层
        2.4.3 IEEE802.15.4 MAC层
        2.4.4 6LoWPAN协议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轻便TCP/IP协议栈裁剪设计
    3.1 TCP/IP协议栈概述
        3.1.1 TCP/IP协议栈主要协议
        3.1.2 TCP/IP协议工作原理
        3.1.3 TCP/IP与WSN连接存在的问题
    3.2 轻便TCP/IP协议栈裁剪设计
        3.2.1 轻便TCP/IP协议栈设计原则
        3.2.2 轻便TCP/IP协议栈体系结构
        3.2.3 轻便TCP/IP协议栈裁剪方法
    3.3 IPv6裁剪设计
        3.3.1 IPv6地址压缩及配置设计
        3.3.2 IPv6报头裁剪设计
    3.4 ICMPv6裁剪设计
    3.5 ND协议裁剪设计
    3.6 TCP和UDP裁剪设计
        3.6.1 UDP裁剪设计
        3.6.2 TCP裁剪设计
    3.7 IPSec裁剪设计
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轻便TCP/IP协议栈实现
    4.1 轻便TCP/IP协议栈总体框架
        4.1.1 轻便TCP/IP协议栈实现框架
        4.1.2 轻便TCP/IP协议栈工作流程
    4.2 轻便TCP/IP协议栈具体实现
        4.2.1 轻便TCP/IP协议栈IPv6实现
        4.2.2 轻便TCP/IP协议栈ICMPv6实现
        4.2.3 轻便TCP/IP协议栈ND实现
        4.2.4 轻便TCP/IP协议栈UDP实现
        4.2.5 轻便TCP/IP协议栈辅助模块实现
5 基于传感器环境的轻便TCP/IP协议栈仿真
    5.1 仿真环境的搭建
        5.1.1 Linux模拟环境——Cygwin
        5.1.2 嵌入式仿真环境——SkyEye
        5.1.3 模拟网络环境
    5.2 轻便TCP/IP协议栈仿真
        5.2.1 仿真参数设定
        5.2.2 协议栈仿真结果
    5.3 轻便TCP/IP协议栈比较分析
        5.3.1 与标准TCP/IP协议栈比较
        5.3.2 与其它无线传感器协议比较
        5.3.3 轻便TCP/IP协议栈优势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下一代无线网络安全及切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无线通信的发展
        1.1.1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1.1.2 无线接入技术的演进
        1.1.3 异构无线网络的特点
        1.1.4 异构网络接入面临的安全问题及研究现状
    1.2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移动IPv6通信优化策略的统一认证机制
    2.1 引言
    2.2 移动IP协议(MIP)
        2.2.1 移动IP的演进—从移动IPv4到移动IPv6
        2.2.2 移动IPv6的通信过程
        2.2.3 移动IPv6的协议结构
    2.3 AAA(认证、授权、计费)技术
        2.3.1 AAA的演进—从Radius到Diameter
        2.3.2 Diameter协议及其关键技术
        2.3.3 其他相关支持协议
    2.4 基于移动IPv6通信优化策略的统一认证机制
        2.4.1 基于移动IPv6的AAA架构
        2.4.2 通信的优化策略
        2.4.3 统一安全认证机制
        2.4.4 EAP安全保障机制
    2.5 实验床部署
        2.5.1 实验环境部署
        2.5.2 通信优化策略的实现
    2.6 实验设计与分析
        2.6.1 实验方法和参数设置
        2.6.2 普通算法的测试结果
        2.6.3 基于通信优化策略的测试结果
        2.6.4 综合分析与总结
    2.7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统一认证机制的异构网络优化授权架构
    3.1 引言
    3.2 异构网络的优化授权设计思想
        3.2.1 异构网络的访问控制需求
        3.2.2 基于RBAC的设计思想
        3.2.3 SAML语言
        3.2.4 XACML语言
    3.3 基于统一认证机制的AAA优化授权架构
        3.3.1 优化授权架构
        3.3.2 各功能模块
    3.4 应用场景分析
        3.4.1 域内场景
        3.4.2 域间场景
        3.4.3 Pull场景应用
        3.4.4 Push场景应用
    3.5 实验床设计与分析
        3.5.1 SAML协议平台与信令消息
        3.5.2 Diameter-SAML控制信令的实验设计
        3.5.3 实验环境搭建
        3.5.4 结果实现
    3.6 小结
第四章 面向异构网络优化授权架构的密钥协商机制
    4.1 引言
    4.2 AAA优化授权架构安全及性能分析
        4.2.1 安全性
        4.2.2 运算效率
        4.2.3 系统开销
        4.2.4 架构性能需求
    4.3 密钥体制算法的选择
        4.3.1 对称密钥
        4.3.2 非对称密钥
        4.3.3 密钥体制的选择
    4.4 面向优化授权架构的密钥协商机制
        4.4.1 AAA系统初始化
        4.4.2 家乡域AAAH预注册
        4.4.3 密钥协商过程
    4.5 算法实现与结果分析
        4.5.1 实验环境搭建
        4.5.2 算法思想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异构网络切换中的自适应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异构网络切换的自适应性需求
        5.2.1 自适应性需求分析
        5.2.2 研究现状
    5.3 一种基于跨层设计的异构网络切换自适应机制
        5.3.1 基于跨层思想的自适应机制
        5.3.2 实时切换阈值预估测模块
        5.3.3 自适应的TCP拥塞控制优化模块
    5.4 实验仿真
        5.4.1 切换场景建模
        5.4.2 实时切换阈值预估测仿真
        5.4.3 自适应TCP拥塞控制算法仿真
        5.4.4 综合仿真及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
    申请专利
    软件着作权

(9)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服务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2章 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分析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2.1.1 传感器节点
        2.1.2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2.1.3 传感器网络特征
    2.2 接入分析
        2.2.1 应用层网关
        2.2.2 基于TCP/IP 的传感器网络
        2.2.3 重叠方式
        2.2.4 基于IPv6 的传感器网络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 IPv6 的传感器网络服务提供模型
    3.1 服务提供模型
        3.1.1 服务管理平台
        3.1.2 通信原理
        3.1.3 协议栈分析
    3.2 地址映射技术
        3.2.1 IPv6 地址格式
        3.2.2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3.2.3 基于地理位置的地址映射方式
    3.3 路由协议
    3.4 面向多用户服务优化策略
    3.5 网络安全
    3.6 与现有接入方式比较
    3.7 小结
第4章 服务提供模型的实验设计与实现
    4.1 实验系统整体架构
    4.2 网络环境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4.3.1 传感器节点硬件介绍
        4.3.2 分组格式及路由协议
        4.3.3 无线通信
    4.4 服务网关软件层次化设计
        4.4.1 服务网关硬件介绍
        4.4.2 服务接口层
        4.4.3 服务策略层
        4.4.4 数据转换层
    4.5 运行与测试
        4.5.1 功能测试
        4.5.2 性能测试
    4.6 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列表)

(10)互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1.4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移动性管理协议参考模型
    2.3 移动性管理技术
        2.3.1 移动性管理技术实现的网络层次
        2.3.2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2.4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相关研究和进展
        2.4.1 IETF的相关工作
        2.4.2 移动IP技术
        2.4.3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位置管理技术
        2.4.4 移动IP与MPLS结合技术
        2.4.5 支持网络移动性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2.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移动性管理协议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
    3.1 引言
    3.2 微移动性管理协议性能分析与比较
        3.2.1 微移动性管理概述
        3.2.2 微移动性管理协议特性对比
        3.2.3 信令负荷建模分析与比较
        3.2.4 仿真结果分析
    3.3 一种层次型移动IPv6网络中本地路由优化方法
        3.3.1 层次型移动IPv6协议简介
        3.3.2 本地路由优化方法的提出
        3.3.3 本地路由优化方法实现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移动IP寻呼协议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
    4.1 引言
        4.1.1 移动IP位置管理
        4.1.2 位置管理与费用公式
        4.1.3 移动IP寻呼技术研究现状
    4.2 位置管理协议性能分析与比较
        4.2.1 位置管理协议概述
        4.2.2 位置管理信令开销建模
        4.2.3 信令开销分析与比较
    4.3 一种层次型移动IPv6网络中链式IP寻呼方法
        4.3.1 链式IP寻呼方法基本实现
        4.3.2 性能评估建模
        4.3.3 分析与比较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支持网络移动性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5.1 引言
        5.1.1 网络移动性概述
        5.1.2 相关研究现状
    5.2 移动网络(NEMO)协议原理
        5.2.1 网络结构
        5.2.2 协议消息流程
    5.3 移动网络(NEMO)仿真模拟及性能分析
        5.3.1 仿真环境及网络拓扑结构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移动网络(NEMO)网络试验平台及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移动IP与MPLS结合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6.1 引言
        6.1.1 移动IP技术
        6.1.2 MPLS技术
        6.1.3 移动IPv6与MPLS结合技术及其特点
    6.2 MPLS支持移动IP网络结构
        6.2.1 基本网络结构
        6.2.2 分层网络结构
    6.3 改进的MPLS支持移动IPv6安全认证机制
        6.3.1 移动IPv6的安全机制
        6.3.2 切换过程中的重路由和认证机制
        6.3.3 一种改进的LSP延伸切换过程认证机制
    6.4 移动IP与MPLS结合仿真与分析
        6.4.1 仿真模块简介
        6.4.2 仿真场景与实现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6.6 本章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及已投的文章
附录2 个人简历及科研经历

四、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灵活IP原型系统中数据平面的设计与实现[D]. 赵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IPv6家庭网关用户接入场景部署[J]. 陈云柯,葛裴,叶永学.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9(08)
  • [3]广电网络IPv6过渡技术的实用性对比分析[J]. 谭俊光,周成鹏,梁海斌. 有线电视技术, 2019(05)
  • [4]面向复杂精密装备总装车间的智能制造模式及部分关键技术研究[D]. 邓鹏程. 重庆大学, 2018(04)
  • [5]移动安全技术研究综述[J]. 林东岱,田有亮,田呈亮. 保密科学技术, 2014(03)
  • [6]基于分离机制的流移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克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7]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轻便TCP/IP协议栈设计[D]. 华蕊.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下一代无线网络安全及切换机制研究[D]. 马文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9]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服务模型[D]. 刘德翔. 湖南大学, 2009(01)
  • [10]互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 胡博.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基于Linux的移动系统IPv6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