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金坑段与博白县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金坑段与博白县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文献综述)

冯志峰[1](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张发明[2](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文中提出自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以来,基于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和测绘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在梁刘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梁思成先生在他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首篇中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作为近代学者研究学问的第一要务即为“证据”的搜集,以古代建筑“实物”为“后盾”,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中可以充分看出,客观的古代建筑遗存调查史料是支撑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并受国外建筑史学者所瞩目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相关方面研究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或专注于对梁思成先生构筑中国建筑史过程的发掘及文献的考查之上,或基于最新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成果专注于单一案例的延伸论述上,而很少是在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进行时间维度上和某一时期空间维度上整体视角下进行研究的成果。随着近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古代建筑和考古成果遗存不断被发掘涌现,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系统的梳理与统计研究,笔者认为这样一次整体性观测,既是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致敬,也能够在启示后辈学者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中国建筑遗存有所帮助。本论文以历史时期为经线,以建筑类型为纬线,以现有行政区划为空间坐标系统梳理统计“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所例举的基础案例,以一种直观方式作为表现手段,进行解读并试图以整体的视角结合独特地理空间线索去分析动态地描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现状。笔者采用书籍查找结合网络求证的方法将所有案例资料收集,在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统计研究,最终得到论文结论。本论文前后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绪论叙述本文写作缘起和背景、目的及意义,写作对象、范围,国内外对于本题目相关研究的现状,论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框架;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释义和档案库的建立;第三部分基于档案库案例梳理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建筑类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据特征解读研究;第四部分试结合多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希望本论文对以后宏观观测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方面能有参考价值。

熊伟[3](2012)在《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地区间、民族间、国家间的交往地带,具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各种建筑现象异彩纷呈。针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展开研究,全面系统地勾勒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全貌,既是应对当前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对岭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着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苏彩和[4](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许建平,杨义菊[5](2007)在《钱塘江与杭州湾河海界线的划分》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钱塘江与杭州湾河海分界线存在的争议,以国家业已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自然、社会因素为依据,参考国际上海陆分界线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钱塘江口的类型与特点,经过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认为历史上已经被确认的澉浦-西三连线作为钱塘江与杭州湾的河海分界线,既符合河海划界的基本原则,又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应予以采纳。

禤推鸰[6](2006)在《当代广西水利建设述评(1950~1979)》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广西水利建设史是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工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前提。广西早在秦朝时代,就已经有着名的水利灌溉设施——灵渠,史籍中有关广西水利的记载开始于唐朝。但遗憾的是,关于广西水利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解放前系统性着作不多,多散见于一些经济着作和论文中;解放后有相应专志和着作问世,但出版时间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侧重于对水利建设的记叙和总结,没有从微观方面、没有运用其他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当今水利建设的实践对研究水利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当代广西水利建设进行探讨,有助于广西、甚至是中国水利史的研究,有助于规划当代广西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可以促进广西地方史的研究与开展,进一步了解广西,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水利史同时又是历史的一部分,1950~1979年30年间是广西水利建设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30年。80年代后,水利建设的重点发生明显的转移。在这30年中,广西的水利建设在继承前人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取得惊人的成绩,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截至1977年底,共建成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22个,建成中小型水库及塘坝蓄水工程88 650处,合计有效库容量103亿立方米;建成了电力排灌站9 403处,水轮泵站9 253处,水利干、支渠12 077条,共长44 233公里,总共建成的大大小小水利工程28万处。由于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30年间广西水利建设出现一些遗留问题,影响改革开放后广西经济顺利开展。可以说,1950~1979年这30年,是广西水利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30年。因此,本文拟以1950年为起点,以1979年为下限,对这30年广西水利建设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内容除导论与结语外,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纵向角度叙述1950~1979年广西水利建设历程,具体分为过渡时期1950~1952年,以水库建设为重点的1953~1957年,大起大落的1958~1965年。动乱中继续发

黄南艳[7](2006)在《天津市海岸线确定研究》文中指出合理确定海岸线是解决海陆管理权限不清,规范海洋开发和管理秩序,维护沿海地区社会稳定,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沿海省市尚未最终确定海岸线(特别是河口地区海岸线)的具体位置,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不利于解决海岸带地区存在的相关问题,妨碍了海岸带地区的综合管理,因此开展海岸线确定研究工作,研究确定海岸线的原则和技术方法,合理确定海岸线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论文在分析我国海岸主要类型的基础上,明确了海岸线确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各种自然海岸和人工海岸海岸线确定的技术方法。特别在分析我国入海河流河口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依据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特征现象等来确定河口海岸线的几种方法。 论文以天津市为例,具体开展了海岸线确定的研究工作,对天津市海岸线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了天津市沿海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区域背景以及海陆变迁等情况,制定了天津市海岸线确定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方法,对天津市河口、港口、道路、盐田区、植物护坡、闸、取水口、旅游区和岛屿等不同类型海岸线提出了确定方案,特别针对在实际工作中海陆界线模糊、争议较大且难以划分的永定新河、海河和独流减河河口海岸线,深入探讨了其海岸线确定的技术方法,根据各河口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多种河口海岸线的确定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 通过天津市海岸线确定研究,对海岸线确定的原则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具体实践,将海岸线由一个理论的平均大潮高潮线转化为实际的海陆分界线,进而成为海陆管理的分界线,检验了海岸线确定的原则和技术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海岸线确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海岸线管理模式,提出了海岸线区域综合管理、海岸线修订、海岸线区划和海岸线使用审批等管理措施,谨供有关管理部门参考。

陈南江[8](2005)在《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和世界的旅游产品发展都已经走过了从风景名胜区到机械游乐园、主题公园再到度假区的轨迹。本文指出,度假区开发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流。其中,滨水度假区占据度假区的很大比重。在旅游业处于全面重视、全面发展、全面竞争和全面创新的新形势下,度假区的规划创新成为非常主要的研究任务。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滨水度假区的类型、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滨水度假区创新发展的新规划理念、新技术路线、新管理政策。通过三个滨河岛屿十多个国际招标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滨水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异同点,进而提出了今后滨水度假区规划发展的走向。 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了滨水度假区的规划新理念。以作者提出的旅游业是“环境产业”和“动力产业”的新观点为指导,论述了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强化特色、市场导向、主题化发展、强化操作等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做法,提出了待建产品客源市场预测的三种技术手段、社会发展的六种趋势、人的旅游需求两个层次、滨水度假区规划原则的三个层次、滨水度假区内部布局模式、山地度假和温泉度假产品发展的三个层次、旅游度假产品的产业联动发展等新观念,对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是作者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论,对于广大规划设计单位、度假区开发投资和经营单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赵丽华[9](2005)在《中国民族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5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据统计,中国5个自治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为43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5. 57%,少数民族人口约有2797万人,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6%。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成为影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使有效发挥各民族地区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因此,从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的行政过程,减少阻碍民族事务行政管理工作的种种因素,有效发挥民族事务委员会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作用,促进自治区的全面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研究还很薄弱,关于自治区民族事务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全面、完整、系统的文章、专着至今未见问世。所以,对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行为的概念、特征、类型等进行深入地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省级政府管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是民族事务委员会。但是,作为为保护少数民族权益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其所有机构在履行省级一般地方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都具有参与民族事务管理的职能。所以,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过程都具有其特殊性。本论文选取了省级自治地方—自治区作为研究重点,对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各个职能机构在民族事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从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角度,对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的整体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把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管理过程完整、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来。并针对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其他机构在管理民族事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各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所具有的自治区其他政府职能机构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等方面做一些探索,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管理走向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期填补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这方面的理论空白,同时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 关键词:民族自治区,自治区政府,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民族事务委员会,自治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0](2002)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桂政发[2001]68号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32号)要求,北海市、玉林市从1996年开展全面勘界工作以米,为勘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做了大量协商工作,但未达成协议。由此,两市人民政府分别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申请裁定及相关材料。2001年9月2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九届第30次政府常务会议对11段末勘定的县界进行了研究,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建立
    2.1 本章引论
    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的确立
    2.3 以建筑功能类型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4 以时间阶段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5 以空间定位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6“档案库”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
    3.1 本章引论
    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1 本节引论
        3.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1“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寺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塔梳理与统计
        3.2.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石窟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儒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道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礼制建筑梳理与统计
        3.2.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陵寝墓葬建筑梳理与统计
        3.2.7“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伊斯兰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8 本节小结
    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非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3.1 本节引论
        3.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桥梳理与统计
        3.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标志建筑与戏台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居住建筑与风景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商业手工业、衙署等公共建筑梳理与统计
        3.3.6 本节小结
    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1 本节引论
        3.4.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试结合多线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
    4.1 试结合“胡焕庸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一线”数据差异特征
    4.2 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云南、山西、江苏”三省数据差异特征
    4.3 试结合中国降水分布和地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四域”数据差异特征
结论、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历史年表及中国古代建筑梳理分期表
附录B “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档案库
致谢

(3)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我国研究概况
        1.3.3 广西地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1.3.3.1 广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概况
        1.3.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4.1 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1.1 田野调查
        1.5.1.2 文献研究
        1.5.1.3 综合分析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
    2.1 地理学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广西地域人文生态
    2.2 历史沿革
        2.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2.2.2 唐宋元时期
        2.2.3 明清时期
        2.2.4 民国至今
    2.3 土着族群及其文化特征
        2.3.1 广西土着族群溯源
        2.3.2 基本文化特征
        2.3.2.1 稻田耕作
        2.3.2.2 多神崇拜
        2.3.2.3 小家庭的聚居模式
    2.4 移民与文化传播
        2.4.1 人口迁移与构成
        2.4.1.1 政治移民
        2.4.1.2 军事移民
        2.4.1.3 经济移民
        2.4.2 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
        2.4.2.1 传播廊道
        2.4.2.2 传播方式
        2.4.2.3 影响因素
        2.4.3 汉族移民的基本文化特征
        2.4.3.1 宗族制的大家族聚居
        2.4.3.2 崇尚儒教礼制
    2.5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
        2.5.1 文化圈与民系的概念
        2.5.1.1 文化圈
        2.5.1.2 民系
        2.5.2 桂西百越土着文化圈
        2.5.2.1 壮族文化区
        2.5.2.2 侗族文化区
        2.5.2.3 苗瑶文化区
        2.5.3 桂东汉族移民文化圈
        2.5.3.1 广府文化区
        2.5.3.2 客家文化区
        2.5.3.3 湘赣文化区
        2.5.4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生成及其区划
    3.1 影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生成的因素
        3.1.1 自然因素
        3.1.1.1 气候
        3.1.1.2 地形
        3.1.1.3 材料
        3.1.2 人文因素
        3.1.2.1 社会结构
        3.1.2.2 生产生活方式
        3.1.2.3 经济及技术条件
        3.1.2.4 文化传播
    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
        3.2.1 干栏式楼居
        3.2.1.1 干栏楼居以前的洞居
        3.2.1.2 干栏楼居的形成过程
        3.2.1.3 广西干栏楼居的基本特点
        3.2.2 天井式地居
        3.2.2.1 天井地居的形成过程
        3.2.2.2 广西天井地居的基本特点
    3.3 建筑文化的区划方法
        3.3.1 基于建筑本体构成要素的区划
        3.3.2 基于建筑形成影响因素的分区
        3.3.3 基于历史民系的区系类型研究
    3.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
        3.4.1 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
        3.4.1.1 侗族建筑文化亚区
        3.4.1.2 壮族建筑文化亚区
        3.4.1.3 苗瑶建筑文化亚区
        3.4.2 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
        3.4.2.1 广府建筑文化亚区
        3.4.2.2 客家建筑文化亚区
        3.4.2.3 湘赣建筑文化亚区
        3.4.3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划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百越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4.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4.1.1 聚落类型分析
        4.1.1.1 高山型
        4.1.1.2 丘陵河岸型
        4.1.1.3 平地田园型
        4.1.2 聚落空间意向
        4.1.2.1 聚落生态意向
        4.1.2.2 聚落宗族意向
        4.1.2.3 聚落风水意向
        4.1.3 聚落公共建筑
        4.1.3.1 宫、庙
        4.1.3.2 鼓楼
        4.1.3.3 风雨桥
        4.1.3.4 其它公共建筑
    4.2 居住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
        4.2.1 基本功能构成元素
        4.2.1.1 生活起居:火塘、堂屋与卧室
        4.2.1.2 生活辅助:架空层、晒排与粮仓、厨房
        4.2.1.3 交通空间:楼梯与廊道
        4.2.2 侗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2.1 山面设门的入宅方式
        4.2.2.2 以敞廊为过渡的室内布局
        4.2.2.3 利用充分的楼层空间
        4.2.3 壮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3.1 檐面设门的入宅方式
        4.2.3.2 以堂屋为中心的室内布局
        4.2.4 苗瑶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4.1 苗族传统干栏建筑
        4.2.4.2 瑶族传统干栏建筑
        4.2.5 汉文化对干栏建筑平面型制的影响
        4.2.5.1 楼梯与入口由山面转向檐面
        4.2.5.2 前堂后室向一明两暗的过渡
        4.2.5.3 由单一主体走向院落围合
        4.2.5.4 居住层由楼面转为地面
    4.3 筑结构与构架
        4.3.1 基本构架类型
        4.3.1.1 头承檩
        4.3.1.2 叉手承檩
        4.3.1.3 砌体承重
        4.3.2 屋面做法
        4.3.2.1 屋面举折
        4.3.2.2 屋脊升起
        4.3.3 平面功能对干栏构架的影响
        4.3.3.1 减柱
        4.3.3.2 加柱
        4.3.3.3 楼梯位置与干栏构架
        4.3.4 其它构架做法
        4.3.4.1 吊柱
        4.3.4.2 偏厦
        4.3.4.3 半接柱
    4.4 营建机制
        4.4.1 选址与立项
        4.4.2 工匠传统
        4.4.2.1 墨师
        4.4.2.2 丈杆
        4.4.3 建造过程与仪式
        4.4.3.1 备料
        4.4.3.2 下料
        4.4.3.3 立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5.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5.1.1 聚落类型分析
        5.1.1.1 农耕型聚落
        5.1.1.2 商业型聚落
        5.1.1.3 军事型聚落
        5.1.2 聚落空间意向
        5.1.2.1 聚落宗法意向
        5.1.2.2 聚落风水意向
        5.1.2.3 聚落文化意向
        5.1.3 聚落公共建筑
        5.1.3.1 祠堂与书塾
        5.1.3.2 牌坊与门楼
    5.2 广西湘赣式传统建筑
        5.2.1 平面形制
        5.2.1.1 基本平面类型
        5.2.1.2 基本平面的组合
        5.2.2 建筑构架
        5.2.2.1 屋架承重方式
        5.2.2.2 梁架步架分析
        5.2.3 造型及装饰
        5.2.3.1 造型特点
        5.2.3.2 装饰装修
    5.3 广西广府式传统建筑
        5.3.1 平面形制
        5.3.1.1 街屋——骑楼
        5.3.1.2 三间两廊
        5.3.1.3 大型宅院府第
        5.3.1.4 广府式民居的“干栏化”
        5.3.2 建筑构架
        5.3.2.1 插梁式
        5.3.2.2 硬山搁檩
        5.3.3 造型及装饰
        5.3.3.1 造型特点
        5.3.3.2 装饰装修
    5.4 广西客家式传统建筑
        5.4.1 平面形制
        5.4.1.1 堂横屋
        5.4.1.2 围垅屋
        5.4.1.3 围堡
        5.4.2 结构体系
        5.4.3 造型及装饰
        5.4.3.1 造型特点
        5.4.3.2 装饰装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6.1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
        6.1.1 文化生态价值
        6.1.2 历史人文价值
        6.1.3 技术价值
        6.1.3.1 聚落营建的生态思想
        6.1.3.2 房屋建造的生态技术
        6.1.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评估
    6.2 面临的问题
        6.2.1 社会环境的变迁
        6.2.1.1 家庭结构的变化
        6.2.1.2 价值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6.2.1.3 空心村与城镇化
        6.2.2 人为与自然灾害
        6.2.2.1 环境破坏与污染
        6.2.2.2 人为破坏
        6.2.2.3 自然灾害
        6.2.3 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6.2.3.1 资金与人才资源的缺乏
        6.2.3.3 古村寨旅游的过度开发
    6.3 保护的原则与方式
        6.3.1 保护原则
        6.3.1.1 分类保护原则
        6.3.1.2 真实性原则
        6.3.1.3 整体性原则
        6.3.1.4 参与性原则
        6.3.1.5 动态与可持续原则
        6.3.2 保护方式
        6.3.2.1 改建与改造
        6.3.2.2 旅游与保护相结合
        6.3.2.3 “活态保护”
        6.3.2.4 匠作技术的延续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创造新时期的广西地域建筑
    7.1 广西地域建筑的当代发展概况
    7.2 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之道
        7.2.1 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
        7.2.2 深化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7.2.3 加强地域建筑技术的运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
    学术着作
    学位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1.2.1 论文内容
        1.2.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2.1.1 标准
        2.1.2 标准化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2.2.2 地区性
        2.2.3 复杂性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2.1 欧盟
        3.2.2 美国
        3.2.3 日本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5.2.1 政府主导型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6.1 政府因素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6.2 监管因素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6.3 标准因素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6.4 贸易因素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6.5 文化素质因素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6.6 市场机制因素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钱塘江与杭州湾河海界线的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上有关海陆界线的论述①
2 我国有关海陆界线的论述
    2.1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海陆界线的界定
    2.2 国家和行业标准对海陆界线的界定
3 钱塘江与杭州湾的河海分界线界定
    3.1 法律界定
    3.2 科学界定
        3.2.1 平均大潮高潮线
        3.2.2 潮位与潮流
        3.2.3 潮、径流势比
        3.2.4 地貌沉积
    3.3 传统界定
4 讨论与小结

(6)当代广西水利建设述评(1950~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水利的意义
        1 . 水利含义的界定
        2. 水利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 水利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
    (二) 学术史回顾
        1 . 国内研究概况
        2 . 广西水利研究简要回顾.
        3. 当代广西水利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 研究意义
        1 . 学术意义
        2 . 现实意义
        3 . 对地方史研究的作用
一、当代广西的水利建设的历程
    (一) 当代水利建设的过渡时期(1950~1952)
        1 . 技术上的过渡
        2 . 水利工程形态上的过渡
    (二) 以兴建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时期(1953~1957)
    (三) 水利建设的大起大落时期(1958~1965)
    (四) 动乱中继续发展的水利建设时期(1966~1976)
    (五) 水利建设停滞时期(1977~1979 )
二、不同地域空间水利建设的差异
    (一) 水库工程突出的桂东南、桂南地区水利建设
    (二) 提水工程在桂西、桂北地区的建设
    (三) 原有水利工程的修复与续建
        1 . 灵渠的全面修复
        2. 遗存下来的新桂系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复和续建
    (四) 引水工程的兴建
        1 . 清光坝
        2. 跃进水渠
        3. 雅(鸦)江灌溉工程
        4 . 各地兴建概况
    (五) 遍地开花的陂塘、山塘小型水利工程
    (六) 长藤结瓜
三、当代广西水利建设的评析
    (一) 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
        1. 灌溉面积的改善和有效灌溉面积增加
        2 . 粮食产量增加
        3 . 粮食作物结构改变
    (二) 水利建设与政府职能
        1. 自治区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职能体现
        (1)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持者
        (2) 国营水利工程的管理者
        (3) 水利法规的制者
        2. 政府职能的简单评析
    (三) “民办公助”的评析
        1. “民办公助”形式的表现
        2. “民办公助”形式与地缘性村落共体
        (1) 水利工程兴建主体扩大
        (2) 灵活管理水利工程
        (3) 在管理上努力避免封建社会因为血缘关系产生的用水纠纷
        3. “民办公助”形式与利益原则
        (1) 参加劳动的劳动力进行一定补助
        (2) 适当由农民参与水利工程设计,听取农民意见,受益区承担工程相应费用
        (3) 奖惩结合
        4. “民办公助”形式评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天津市海岸线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岸线确定的意义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
2 海岸线确定研究
    2.1 海陆管理分界线的国际实践
    2.2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3 我国海岸的主要类型
        2.3.1 自然海岸
        2.3.2 人工海岸
    2.4 影响海岸线稳定的因素
    2.5 海岸线确定的基本原则
    2.6 海岸线确定的技术方法
        2.6.1 自然海岸线确定的技术方法
        2.6.2 人工海岸线确定的技术方法
3 河口海岸线确定研究
    3.1 河口海岸线的特殊性
    3.2 我国入海河流河口类型
        3.2.1 按自然地理分类
        3.2.2 按潮流径流动力分类
        3.2.3 按盐度结构分类
    3.3 河口海岸线确定的原则
    3.4 河口海岸线确定的技术方法
        3.4.1 依据自然因素确定河口海岸线
        3.4.2 依据社会因素确定河口海岸线
        3.4.3 依据特征现象确定河口海岸线
4 天津市海岸线确定研究
    4.1 天津市海岸线区域背景
        4.1.1 天津市自然地理
        4.1.2 天津市海陆及河口变迁
        4.1.3 天津市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4.1.4 天津市海岸线区划
        4.1.5 天津市海岸稳定性分析
        4.1.6 天津市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4.2 天津市海岸线确定应遵循的原则
    4.3 天津市海岸线确定方法研究
        4.3.1 河口海岸线
        4.3.2 港口海岸线
        4.3.3 道路海岸线
        4.3.4 盐田区海岸线
        4.3.5 植物护坡海岸线
        4.3.6 闸、取水口海岸线
        4.3.7 旅游区海岸线
        4.3.8 三河岛岛屿海岸线
        4.3.9 海岸线南北端点
    4.4 天津市海岸线确定
        4.4.1 天津市海岸线确定的技术要求
        4.4.2 天津市海岸线实地测量
        4.4.3 测量数据处理
        4.4.4 天津市海岸线确定情况
        4.4.5 天津市海岸线信息系统建设
    4.5 天津市海岸线分析
        4.5.1 海岸线变化分析
        4.5.2 海岸线利用情况分析
5 海岸线管理模式的思考
    5.1 海岸线区域综合管理
    5.2 内海岸线修订
    5.3 海岸线区划
    5.4 海岸线使用审批
6 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
    6.1 结论
    6.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8)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源起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 有关重要概念
第二章 滨水度假区发展实践
    2.1 度假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2.2 国际国内度假区的发展历程
    2.3 度假区的分类
    2.4 滨水区游憩价值分析
    2.5 滨水度假区的特点
    2.6 国内外主要滨水型旅游度假区
第三章 滨水度假区规划实例分析
    3.1 滨河型岛屿规划方案评析
    3.2 滨水旅游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
    3.3 国内外滨水旅游规划方案比较分析
第四章 滨水度假区规划理论基础
    4.1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4.2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4.3 影响滨水度假区的基本地理因子
第五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市场导向
    5.1 市场导向的核心内涵
    5.2 度假市场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
    5.3 旅游市场调查
    5.4 度假区市场预测的三种方法
    5.5 滨水度假区规划应当引领趋势
第六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强化特色
    6.1 强化特色是旅游度假区深层发展的重要策略
    6.2 滨水度假区的特色营造
    6.3 滨水度假区的项目选择
    6.4 滨水度假区的布局模式
第七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主题化发展
    7.1 滨水度假区主题化的意义与内涵
第八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以人为本
    8.1 滨水度假区的以人为本
    8.2 滨水度假区的安全保护
第九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生态优先
    9.1 生态优先是滨水度假区规划基础理念
    9.2 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重点内容
    9.3 滨水度假区的水环境营造
    9.4 滨水度假区的水环境监管
第十章 规划理念之强化操作
    10.1 强化操作:滨水度假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10.2 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理论
    10.3 旅游地和谐发展的社区思想
    10.4 旅游度假地开发影响评价
    10.5 对于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管理创新
    10.6 对于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管理创新
第十一章 滨水度假区规划的技术路线创新
    11.1 滨水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
    11.2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原则
    11.3 规划的技术路线
    11.4 规划的内容体系创新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实践
    一、主持的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课题
    二、发表的旅游研究文章
    三、其它专业学术活动
后记

(9)中国民族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的研究状况及分析
    三相关概念的说明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中国民族自治区概述
    第一节中国民族自治区的名称、类型、地位
        一民族自治区的名称
        二民族自治区的类型
        三民族自治区的行政地位
    第二节自治区的地理概况
        一内蒙古自治区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
        五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自治区的人口与民族概况
        一内蒙古自治区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
        五西藏自治区
    第四节自治区行政区划
        一内蒙古自治区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
        五西藏自治区
第二章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地位和组成、任期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地位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组成与任期
    第二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职权
        一省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二自治权
    第三节自治区政府机构
        一自治区政府的领导机构
        二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三职能部门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特殊性
第三章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第一节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职能职责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委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
    第二节自治区民委的机构设置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委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
    第三节自治区民委的特殊性
        一自治区民委在民族事务行政管理中承担的工作
        二自治区民委的特殊性
第四章民族事务行政决策
    第一节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
        一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含义
        二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特点
    第二节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作用和原则
        一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作用
        二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原则
    第三节民族事务行政决策的程序
        一确定决策目标
        二拟定方案
        三选择方案
        四可行性论证
        五反馈实施方案的情况
第五章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执行
    第一节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含义和特点
        一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含义
        二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特点
    第二节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作用和原则
        一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作用
        二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原则
    第三节民族事务行政执行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总结阶段
第六章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
    第一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含义和特点
        一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含义
        二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特点
    第二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作用和类型
        一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作用
        二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类型
    第三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环节和原则
        一民族事务行政监督的环节
        二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监督的原则
第七章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改革的必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造成的影响
        三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改革的原则
        一确定改革原则的意义
        二正确的目标和目的是确定科学原则的导向
        三改革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改革的思考
        一界定改革内容的重要性
        二改革的内容
    第四节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一改革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自治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作者声明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D]. 张发明.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3]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熊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4]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苏彩和. 天津大学, 2011(06)
  • [5]钱塘江与杭州湾河海界线的划分[J]. 许建平,杨义菊. 海洋学研究, 2007(01)
  • [6]当代广西水利建设述评(1950~1979)[D]. 禤推鸰.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6)
  • [7]天津市海岸线确定研究[D]. 黄南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8]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 陈南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中国民族自治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研究[D]. 赵丽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10]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与博白县金坑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政报, 2002(01)

标签:;  ;  ;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金坑段与博白县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