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演讲技巧和策略(11)-如何辩论

公开演讲技巧和策略(11)-如何辩论

一、Public Speaking的技巧与策略(11)——如何进行Debate(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李文举[2](2021)在《从话语权力看庭审中法官的打断现象》文中指出庭审话语发生在特定地点,根据特定的程序和规则,具有不同目的的话语参与者主动或被动参加,彼此为达到一个符合自己目的和利益的结果,通过相互说服进行。打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现象是庭审话语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之一。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参与各方会不自觉地保持距离感并在潜意识中具有权力角色定位,从而形成了以法官、公诉人、律师为代表的话语强势方和以原告、被告、证人为代表的话语弱势方。以往,对司法程序中打断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静态层面,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态势,鲜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对庭审话语中打断现象及其有声性特质的研究。因此,本文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揭示法官打断话语的动态性特征—音高、音强、音长等的特性,并试图发现其语用功能,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司法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随机选取了CCTV《庭审现场》40场刑事、民事审判案件音像语料,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通过转写后对文字语料中的话语打断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话语权力理论为理论框架,并结合评价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法官打断话语的语用功能和语音特征。研究表明,法官打断行为主要有三大类:明确资格类打断、调控言行类打断和限制内容类打断;其语用功能主要有四种:质疑、干预、核实和维序。庭审过程中法官的打断话语凸显了其强势者地位;话语权力理论,评价理论以及言语行为理论相互交叉,共同阐释了权力的不平等性。本文从理论层面看,其研究价值在于阐释了运用评价理论进行分析是切实可行的,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从实践层面看,其研究价值在于指出了目前庭审中法官的具体打断行为以及特性,例如,法官的打断行为主要有明确资格类打断、调控言行类打断和限制内容类打断,法官一般通过打断话语直接地实现质疑、干预、核实和维序四大语用功能。因此,本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冯烁[3](2021)在《学术着作英汉翻译中作者态度的再现 ——《环球网络新闻手册》(第6至7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围绕学术着作《环球网络新闻手册》(第6至7章)翻译实践撰写的,本报告对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归纳。该文本为学术类着作,并且以论文集的方式汇集了众多学者关于网络新闻这一话题的研究成果,这种形式为学者们各抒己见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笔者所选取的第六至七章围绕政治领域展开,从表面来看,作者的论述是平铺直叙,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鲜明的态度,让译文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态度,是笔者在翻译该文本中的一大要务。由此,本翻译实践报告着眼于从何从语言的外在形式中发掘作者态度,并予以再现。笔者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为框架,对文本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分类,并进行处理,笔者主要运用了词义引申,转换,增译,分译等翻译技巧进行处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对文本中态度资源的再现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钟艳[4](2021)在《学术文本汉译中隐性因果关系的处理 ——《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以美国学者罗纳德·J·赫林(Ronald J.Herring)2015年编着的论文集Oxford Handbook of Food,Politics and Society(《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中的第11章和第12章作为翻译文本,该作品出版于2015年,暂无译本。源文本为政治经济类学术文本,具有概念准确,逻辑缜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复杂的逻辑语义关系上。因果关系是学术类文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逻辑语义关系有显隐之分,如何有效识别隐含的逻辑语义关系是保证译文准确性的关键。因此,本次翻译实践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有效识别隐性因果关系,并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笔者根据夸克对因果关系的分类,将因果关系分为直接因果和间接因果。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关于小句和词组的定义和分类,笔者发现翻译实践中的隐性直接因果关系和隐性间接因果关系均存在于小句之间及小句与词组之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采取的是归化翻译策略,以及增译、转换和文内文外注释等翻译技巧。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和报告撰写,笔者提高了自身翻译和分析的能力,加深了对学术文本翻译的理解。同时希望此报告能够为学术文本中隐性因果关系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艳雪[5](2021)在《英语经济学类文本汉译复杂句式结构重构 ——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新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它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给世界帯来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影响,以至于要想了解当今世界的垄断资本、南北关系以及全球化,都不能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作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论文的翻译文本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就是一本有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书籍,其中涉及了大量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这些代表人物和其理论无一不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所选的翻译文本为经济学类文本。笔者节选部分章节进行翻译后,发现当中存在大量的复杂句式。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按照复杂句式原有的句式结构进行汉译,所表达的内容会不符合中文重意合和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和表达习惯,并且还会出现句式结构冗杂,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就要求笔者打破复杂句式的原有结构,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思维逻辑和行文习惯来解决翻译复杂句式的翻译问题。笔者以此为基点,归纳总结出了三大翻译问题,即句子结构冗杂,修饰结构频现和分隔结构多样。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也提供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比如,句子结构冗杂采取了切断句子重构法和综合处理重构法,修饰结构频现采取了重组句子重构法和成分切割重构法,分隔结构多样采取了还原主谓重构法和句子换序重构法。笔者期望本论文中所提及的翻译策略能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杨家鹏[6](2021)在《《战略叙事:传播力与世界新秩序》(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文本来源于《战略叙事:传播力与世界新秩序》(Strategic Narratives:Communication Power and the New World Order)中的第五章:《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该书由阿利斯特·米斯基蒙与本·奥洛夫和劳拉·罗塞尔共同出版,论述了战略叙事的基本原理以及国际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互动关系,被国际问题研究协会授予2016年最佳图书奖。该书首次提出系统性框架,以解读政治行为体在新世纪环境中如何通过叙事投射塑造世界秩序。为了解读不断变革的世界秩序,诸如金砖国家的崛起,气候变化、贫困现象和恐怖主义带来的困局,以及冲突的持续爆发等问题,作者探讨了政治行为体如何产生,如何投射叙事,以及第三方如何解释这些叙事并与之互动。该文献属于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领域的政治文本类型,兼具学术性和专业性,句子结构复杂且具有连贯性。但是,由于英汉之间在行文逻辑、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在译文中重现语篇的连贯性、实现译文的信息传递功能,系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问题。为了确保译文的质量,笔者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对有关词汇、句子和语篇的难点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报告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对翻译文本的来源、特点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第二章是翻译理论概述;第三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全面呈现笔者在译前、译中、译后的准备和收尾等工作;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着重分析了词汇、句法和语篇等翻译难点,结合大量例证为证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第五章是翻译总结,提出笔者对本次翻译的感悟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

张一凡[7](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从政者与修辞》(节译)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翻译,即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传递信息、高效沟通的前提。英国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于1965年正式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将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等,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翻译转换理论注重文本等值,而非形式对等。这与学术文本的翻译原则相呼应,即内容高于形式。《从政者与修辞:隐喻的说服力》是政治修辞学领域的一本学术着作,本文将该书的部分章节选作翻译材料,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视角探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研究发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固有的差异,翻译转换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无处不在。作者分析了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同类别的转换,并详细阐述了这些转换在翻译实践中的实现形式:从层次转换角度看,作者将动词的时态、数词处理为词汇手段;而范畴转换又下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单位转换,作者借此来解决被动语态、定语从句及长难句等复杂问题。

刘荟芸[8](2020)在《后置定语翻译分析:《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线教学也迅速兴起。翻译相关文本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当下,它对“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实施显得尤其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文本节选自《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一书,该文本主要讲述了评估在线教学当前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多种评估类型、评估方法及工具,是以传递教育评估信息为目的信息类文本。而文本中大量出现教育行业名词术语、介词结构、复合句和含有大量复杂多重的后置定语成分,构成了此次翻译过程的最大难点。故此,本报告在个人的翻译实践经验之上,结合英汉语言差异对比,探讨了英文后置定语的翻译。根据后置定语的表现形式,译者将文章出现的后置定语句归为三大类: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的句子;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语的句子;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的句子。英文中介词很多,不同的介词其在句子中的功能不同,而汉语没有后置定语,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且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故此在翻译介词短语做后置定语时会适当将其转换成前置定语或状语,这样既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又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对于非谓语动词后置的情况,译者会根据非谓语动词在句法功能上的复杂性(如,现在分词表进行和主动,过去分词表完成和被动,不定式表将来或目的),采用分译或者逆译的方法以符合汉语重意合,多动词连用,且句子逆线性向前延伸的句法特征;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的翻译则需要视具体情况,打破原句结构,重新组合或拆分长句成小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多小句,多散句的表达习惯。

叶蓓蓓[9](2020)在《《酷日本的终结》(节选)一书之翻译报告 ——论翻译中复杂句的处理》文中指出本文为《酷日本的终结》一书复杂句的翻译分析。该书集合不同日本文化研究学者对酷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现,主要讨论了教学、研究中,日本流行文化的道德、法律和文化挑战。作为学术论文合集,其具备学术论文的特点,英语复杂句较多,结构严谨复杂。因此基于该书前三章的翻译实践,笔者重点分析了复杂句英译汉的翻译问题及处理方法。本翻译报告首先介绍翻译项目、文本与其作者,后回顾翻译过程,梳理了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翻译工具,交代质量控制方法。第三章探讨原文本类型分析和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并简单介绍历来复杂句的翻译研究。接着从“顺译法”“逆序法”和“分译法”这三种复杂句翻译手法出发,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最后,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做出总结反思。通过此实践,笔者收获颇多,意识到保证翻译准备、翻译后期质量控制点的重要性。再者,在学术文本翻译中,同时保证其内容准确与语言顺畅颇为重要。经此详细的分析总结,希望能为今后的学术文本翻译提供些许经验借鉴。

马晓婷[10](2020)在《《当代修辞学之管窥》(第一章和第九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以作者汉译《当代修辞学之管窥》(第一章和第九章)的翻译实践为基础,阐释了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如何借助一定的翻译策略对学术专着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当代修辞学之管窥》一书是由美国着名修辞学家索尼娅·K·福斯等人撰写的一本学术专着。该书自出版以来在修辞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由学者介绍到中国。到目前为止,该书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本问世。因此,其出版有助于我国更多的学生和学者致力于修辞学研究,从而扩大修辞学在提升世界和谐方面的影响力。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彼得·纽马克于20世纪80年代在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解决翻译界长期存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语义翻译侧重源语作者和意义,适用于表达型文本,而交际翻译侧重读者和效果,适用于交际翻译。本报告作者认为学术专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虽本身属于表达型文本,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障内容的真实性,又要表明源语作者的态度情感及其价值取向,并期翼读者在这一领域做出回应。因而,学术着作的翻译既要传递意义,也要传递效果,既要重视源语作者,也要重视译语读者。因此,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有机结合能为学术专着的翻译提供一定的思路。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不是理论的堆砌,其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翻译策略。本报告作者在翻译实践中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将使得该理论更加具体化、实际化。实践表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学术专着的翻译方面能够发挥指导性作用。

二、Public Speaking的技巧与策略(11)——如何进行Deba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ublic Speaking的技巧与策略(11)——如何进行Debate(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2.2.1 合法化的内涵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2.2.3.1 政治话语
        2.2.3.2 媒体话语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3.1.4.1 语类与语境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5.3.1 国土安全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5.3.1.2 克林顿政府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1.4 奥巴马政府
        5.3.1.5 特朗普政府
        5.3.2 经济发展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5.3.2.2 克林顿政府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2.4 奥巴马政府
        5.3.2.5 特朗普政府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5.4.1 乔治·布什政府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4.3 奥巴马政府
        5.4.4 特朗普政府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6.3.1 自言
        6.3.2 借言
        6.3.2.1 对话性压缩
        6.3.2.2 对话性扩展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4.1 语料的标注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4.1 开始部分
        7.4.2 主体部分
        7.4.3 结束部分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8.2.1 道德评价
        8.2.2 授权
        8.2.3 情感诉求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概述
    9.2 研究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现实意义
    9.3 研究贡献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2)从话语权力看庭审中法官的打断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2.1.1 Overseas Studi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2.1.2 Domestic Studi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2.1.3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2.2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ruption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ruption Abroad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ruption in China
        2.2.3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Interruption
    2.3 Previous Studies on Discourse Power
        2.3.1 A Sociological Study on Discourse Power
        2.3.2 A Pragmatic Study on Discourse Power
        2.3.3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Discourse Power
    2.4 Summary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Discourse Power Theory
    3.2 Appraisal Theory
    3.3 Speech Act Theory
    3.4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Data Collection
    4.2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Instrument
    4.3 Research Procedures
5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Judge’s Interruption in Court Trial
    5.1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Judges’Interruption
        5.1.1 Quantitative Studies
        5.1.2 Qualitative Studies
    5.2 Questioning the Content and Request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5.2.1 Interruptions for Clear Qualifications
        5.2.2 Interruptions for Limiting Content
        5.2.3 Interruption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Speeches and Acts
    5.3 Interposing Unrelated Topics and Redundant Information
        5.3.1 Interruptions for Clear Qualifications
        5.3.2 Interruptions for Limiting Content
        5.3.3 Interruption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Speeches and Acts
    5.4 Verifying the Ident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
        5.4.1 Interruptions for Clear Qualifications
        5.4.2 Interruptions for Limiting Content
        5.4.3 Interruption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Speeches and Acts
    5.5 Maintaining the Order of the Trial
        5.5.1 Interruptions for Clear Qualifications
        5.5.2 Interruptions for Limiting Content
        5.5.3 Interruption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Speeches and Acts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6.2 Major Findings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40 Case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Acknowledgements

(3)学术着作英汉翻译中作者态度的再现 ——《环球网络新闻手册》(第6至7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事项
        2.1.1 理论准备
        2.1.2 翻译辅助
        2.1.3 翻译计划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鉴赏资源的翻译
        3.1.1 肯定类鉴赏资源的翻译
        3.1.2 否定类鉴赏资源的翻译
    3.2 情感资源的翻译
        3.2.1 消极类情感资源的翻译
        3.2.2 积极类情感资源的翻译
    3.3 判断资源的翻译
        3.3.1 批判类判断资源的翻译
        3.3.2 赞扬类判断资源的翻译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总结
    4.2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4)学术文本汉译中隐性因果关系的处理 ——《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隐性直接因果关系的处理
        3.1.1 小句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3.1.2 小句与词组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3.2 隐性间接因果关系的处理
        3.2.1 小句之间的间接因果关系
        3.2.2 小句与词组间的间接因果关系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体会
    4.2 翻译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5)英语经济学类文本汉译复杂句式结构重构 ——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翻译任务描述
    (一)任务背景
    (二)任务描述
    (三)任务价值
二、翻译任务过程描述
    (一)译前准备
        1.译前资料准备
        2.文本特征分析
        3.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实施
        1.初译阶段
        2.改译阶段
        3.译后审校
        4.翻译问题界定
三、翻译问题
    (一)句子结构冗杂
        1.并列结构繁多
        2.复合结构繁多
    (二)修饰结构频现
        1.定语修饰成分频现
        2.状语修饰成分频现
    (三)分隔结构多样
        1.短语分隔繁多
        2.从句分隔繁多
四、解决方案
    (一)句子结构冗杂
        1.切断句子重构法
        2.综合处理重构法
    (二)修饰结构频现
        1.重组句子重构法
        2.成分切割重构法
    (三)分隔结构多样
        1.还原主谓重构法
        2.句子换序重构法
五、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启示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文本
附录三 译文文本
致谢

(6)《战略叙事:传播力与世界新秩序》(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文本来源
    1.2 翻译文本特点
    1.3 翻译研究意义
    1.4 报告结构
第2章 翻译理论综述
    2.1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2.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
    2.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政治文本翻译的可行性
第3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3.3 审读、润色、定稿
第4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2 句法层面
    4.3 语篇层面
第5章 结论
    5.1 收获
    5.2 不足
    5.3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原文及译文
    附录 B:术语表
致谢

(7)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从政者与修辞》(节译)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Text
    1.3 Text Type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Tex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Before-translation
        2.1.1 Source Text Selection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Parallel Text Selection
        2.1.4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Theory
    2.2 While-translation
    2.3 After-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Emergence of Translation Shifts
    3.2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3.2.1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at Home
        3.2.2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Abroad
    3.3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Chapter Four The Applications of Translation Shifts
    4.1 Level Shifts
        4.1.1 Shifts of Tenses
        4.1.2 Shifts of Plural Forms
    4.2 Category Shifts
        4.2.1 Structure Shifts
        4.2.2 Class Shifts
        4.2.3 Unit Shifts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I SOURCE TEXTThe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Excerpts)
APPENDIX II TARGET TEXT从政者与修辞(节译)

(8)后置定语翻译分析:《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Labor Division and Tools
        2.1.2 Translation Plan
        2.1.3 Text Analysis
        2.1.4 Relevant Knowledg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erm Management
        2.2.2 Categories of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in English
        2.2.3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ttributive and Chinese Attributive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1.1 Simple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1.2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2 Translation of Non-predicate Verb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2.1 The Present Participl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2.2 The Past Participl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2.3 Infinitiv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3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3.1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3.2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Experience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Term Table
Appendix Ⅲ Figur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9)《酷日本的终结》(节选)一书之翻译报告 ——论翻译中复杂句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s
        1.2.1 About the source text
        1.2.2 About the authors
    1.3 Sele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3 Complex Sentence Translations
    3.1 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2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ex Sentences
    3.3 Steps of Translating Complex Sentences
    3.4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omplex Sentences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Sequencing
    4.2 Reversing
    4.3 Splitting
Chapter5 Summary
    5.1 Reflections
    5.2 Outlook
Bibliography
Appendix: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10)《当代修辞学之管窥》(第一章和第九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1.1 The Introduction of Sonja K. Foss
        1.1.2 The Int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1.1.3 The Introduction of Academic Monograph Translation
        1.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2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Process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2 Translation Tool
        2.1.3 Translation Theory
    2.2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under theGuidance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1 Translation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3.1.1 Reappearance of Lexical Meaning
        3.1.2 Reproduction of Special Terms
        3.1.3 Representation of Sentence Form
    3.2 Translation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2.1 Explicitation of Message
        3.2.2 Adjustment of Sentence Structure
        3.2.3 Improvement of Sentence Aesthetic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4.1 Summary
    4.2 Major Findings
    4.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ppendix 1 Source Text
        Chapter One 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
        Chapter Nine Bell Hooks
    Appendix 2 Target Text
        第一章 修辞学简介
        第九章 贝尔·胡克斯
    Appendix 3 Glossary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Public Speaking的技巧与策略(11)——如何进行Debate(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从话语权力看庭审中法官的打断现象[D]. 李文举.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学术着作英汉翻译中作者态度的再现 ——《环球网络新闻手册》(第6至7章)翻译实践报告[D]. 冯烁.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学术文本汉译中隐性因果关系的处理 ——《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的翻译实践报告[D]. 钟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英语经济学类文本汉译复杂句式结构重构 ——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艳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战略叙事:传播力与世界新秩序》(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杨家鹏.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从政者与修辞》(节译)汉译实践报告[D]. 张一凡. 兰州大学, 2021(02)
  • [8]后置定语翻译分析:《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节选)翻译报告[D]. 刘荟芸. 暨南大学, 2020(04)
  • [9]《酷日本的终结》(节选)一书之翻译报告 ——论翻译中复杂句的处理[D]. 叶蓓蓓. 暨南大学, 2020(09)
  • [10]《当代修辞学之管窥》(第一章和第九章)汉译实践报告[D]. 马晓婷.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公开演讲技巧和策略(11)-如何辩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