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疫情调查

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疫情调查

一、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崔雪莲[1](2017)在《柳州市城区0-6岁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柳州市城区0-6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及麻疹人群抗体水平,探讨不同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初步了解脊灰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分析我市脊灰与麻疹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我市免疫规划效果,为柳州市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2016年3-7月,选择柳州市5个城区的儿童进行人口学信息及免疫史收集,并采集血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柳州市城区3727名0-6岁儿童的脊灰抗体及麻疹抗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样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IgG抗体和麻疹病毒IgG抗体。采用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特征儿童脊灰抗体和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脊灰抗体总阳性率为90.4%(3369/3727)。不同性别(χ2=0.160,P=0.689)、民族(χ2=3.070,P=0.215)、疫苗种类(χ2=5.941,P=0.051),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区(χ2=20.879,P<0.001)、年龄组(χ2=9.202,P=0.010)、母亲文化程度(χ2=11.652,P=0.003)、居住属性(χ2=21.887,P<0.001)、接种剂次(χ2=10.382,P=0.001),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属性和免后间隔时间是影响人群抗体阳性的因素;接种3剂次OPV(Z=4.533,P<0.001)与接种4剂次IPV(Z=2.537,P=0.006)的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均随免疫间隔时间的增加而下降。2、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9.0%(3691/3727)。不同性别(χ2=0.045,P=0.832)、民族(χ2=0.367,P=0.832)、母亲文化程度(χ2=0.281,P=0.869),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区(χ2=12.018,P=0.017)、年龄组(χ2=16.230,P<0.001)、居住属性(χ2=8.251,P=0.004)、接种剂次(χ2=69.610,P<0.001),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疫苗剂次和免后间隔时间是影响人群抗体阳性的因素。研究结论1、柳州市区0-6岁儿童中脊灰与麻疹抗体阳性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免疫屏障要求,近期发生此类疫情的可能性较低。2、脊灰疫苗加强免疫及麻疹疫苗复种是非常科学和必要的。3、柳州市区免疫规划工作整体比较规范,但应加强重点年龄段儿童、流动儿童监管,加强文化水平较低母亲的宣传工作,并加强对柳南区免疫门诊的督导和培训工作。

张超[2](2016)在《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描述分析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害及时空分布特点。2.探索导致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上升的相关危险因素。3.分析病原血清型循环变迁情况及流行优势株。4.提出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整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报告信息,统计分析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死亡率和构成比、病原学监测结果等描述性指标和广西手足口病三间分布特征。2.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两家医院在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为病例组,选取同一医院的非手足口病病例为对照组。采取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3.时空聚集性研究:将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得到每个县区级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并将数据导入GIS系统中,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手足口病发病率等级地图。采用SaTScan 9.4.2软件对广西2008年至2015年的113个县区的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4.现场标本采集及问卷调查:对医院重点场所开展采样工作,送往实验室检测;便利抽取家长进行手足口病认知调查;用便利抽取的方法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标准认知调查。研究结果1.总发病情况及构成。2008-2015年广西自治区手足口病各年总发病人数分别为27676例、45649例、164192例、141966例、231973例、211404例、335559例、203496例,累计发病率分别为57.63/10万、94.78/10万、338.13/10万、308.43/10万、499.42/10万、451.52/10万、711.08/10万、428.05/10万。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361915例,占所有法定传染病的比重为43.16%,占丙类传染病的比重为71.28%。其中重症10613例,占报告总数的0.78%。死亡506例,病死率为0.037%,重症病死率4.75%。2.三间分布情况。从时间分布看,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各年、月均有发病报告,呈现隔年流行强度增强的趋势。4-7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出现发病小高峰。从地区分布看,病例呈点多、面广、高度散发,局部有聚集性的特征,高发区以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百色市、玉林市为主,8年累计发病数均超过10万。从人群分布看,男女发病性别比例为1.58:1,病例以散居和幼托儿童为主,构成比分别为78.49%和18.65%。小于5岁儿童占92.64%,其中1-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3.时空聚集情况。聚集时间基本集中在每年的4-6月,仅2013年聚集时间较长(5-10月),涵盖了广西的两个高发阶段。各县区的发病率有所差别,但存在明显的高发区域,人群密集处易发生流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全州县、兴安县为主的桂北地区,以柳州各城区与南宁管辖区为主的桂中地区,以百色、田阳县、田东县为主的桂西地区,以东兴市为主的桂南地区,及以北海各城区为主的沿海地区;低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岑溪市、苍梧县等为主的桂东地区和以灵山县、浦北县为主的桂南地区。4.病原学监测结果及血清型循环变迁情况。2008-2015年广西共检测病例43409例,其中轻症33664例,重症死亡9745例,阳性率分别为72.51%、81.12%。轻症病例中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构成比分别为25.84%、24.22%和49.95%。重症死亡病例中EV71阳性率、构成比分别为57.22%、70.54%。EV71大致每隔1-2年会变迁为优势流行株,是导致广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饭前洗手是手足口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吸手指、去公共游乐场所、到过其他地方、邻居有手足口病例、同一班级有手足口病例是发生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6.现况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内阳性标本主要集中于在手足口病患儿与家长的手以及手足口病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的了解颇为欠缺;临床医生在重症诊断及早期识别中的判断仍有欠缺。结论1.2008-2015年间,广西手足口病呈隔年流行增强趋势,双年份流行危害较重,重症死亡病例较多。且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呈季节性流行,4-7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出现小高峰。2.手足口病高危职业人群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且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农村地区的重症死亡比例高于城镇。3.EV71约每隔1-2年会变迁为优势流行株,且重症死亡病例与EV71感染高度相关,EV71是导致广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4.广西手足口病例分布呈高度散发状态,局部有聚集性特征、呈明显的地域性高发。5.暴露于公共游乐场所,医院手足口诊室和病房是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危险因素。患儿与家长的手传播手足口病风险较高,家长手足口病健康意识薄弱。临床医生误诊手足口病的可能性较低。6.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广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防控策略: (1)控制传染源:广泛宣教,提高意识;托幼学校,做好晨检;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与救治;加强监测,早期预警。(2)切断传播途径:行为干预,切断传播;重点场所,加强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幼托医疗机构人群宣教;农村地区家长普及知识;清洁行动,提高环境卫生。

施亚利[3](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郝晓赛[4](2012)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提出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孙统达[5](2004)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招标项目(2003年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影响,探讨建设适合国情省情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发展策略。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和SARS的教训与反思 在与传染病的斗争历史中,人类略占上风才不过50年,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十九世纪的50~60%下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0%以下。但近年来,曾已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出现回升,一些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流行、暴发。 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佛山市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后,由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一度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截止2003年8月7日,SARS波及32个国家(地区),累计报告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病死率为11%。我国内地截止2003年8月16日,共波及24个省(市)、266个县(市),累计报告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总报告发病率为0.395/10万,总报告死亡率为0.026/10万,病死率为6.55%。 通过全球密切的国际合作、畅通的疫情信息系统、有效的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全球SARS的蔓延流行,所应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①预警机制的重要性;②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即做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可能是决定性的;③公共信息的民众知情权和政府的诚信度包括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与程序,分析现有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应急反应能力明显不足是抗击SARS前期的一个重大问题;⑤卫生的法律地位,《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 SARS的爆发流行,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漏洞”的必然结果。主要问题有:①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工作“弱化”和“边缘化”,暴露出现行财政体制上的结构性缺陷;②卫生保健在城乡之间、东西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部之间和社会阶层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公平;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建全;④卫生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严重弊端;⑤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不全,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不健全:⑥生物医学科研体制上各自为政的严重弊端;⑦公共卫生法制观念淡薄;⑧政府卫生职能上存在严重的错位、越位和缺位;⑨新名称下的旧有公共卫生工作模式。所有这些体制与机制上的落后,最终验证了在SARS打击下中国公共卫生的脆弱。 SARS之前我国没有组建过现代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处理机构,现行危机管理机制存在较多弊端:①从制度看,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②从法制看,缺乏全局性的紧急状态基本法律制度,没有确立统一的依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法治原则;③从预防看,缺少危机预警与监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不全;④从预备看,政府官员和民众危机意识不强,整体上社会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差。 SARS危机引发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我国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危机反应机制及卫生管理体制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SARS唤醒了全民对公共卫生重新认识,引起政府对管理职能的全新定位,从这一点看,SARS对我国改革开放还是有积极影响和正面效应。SARS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机遇,它凸现出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了我们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加快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1.借鉴“新公共管理”模式,以卫生改革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型政府向现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①实现从优先于经济单一目标向优先于社会整体目标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健康GDP”(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等社会公益性事业。②实现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型财政体制的转变:与时俱进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产品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及服务上的主渠道地位。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建立一个有效与有限政府。③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要牢固树立公开透明的执政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公共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注重制度建设,设置监督机制,完善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建设“阳光”政府。④实现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的转变:要积极实施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在法治理念上,实现从法律仅仅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转变;?

张永昌,陈春玲[6](2002)在《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

陈春玲,张永昌[7](2001)在《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少兼,江涛,陈奇珠,陈雄炯[8](1989)在《1988年江门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文中提出本文报道了江门市城区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情况,其发病率分别为2. 93%和2. 39%,个别班级高达10. 91~20. 00%,病者均为8~14岁大年龄组儿童,提示我市麻疹发病已有向大年龄组漂移的趋势。

王瀛培[9](2012)在《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新政时期,安徽省初步建立了省级卫生行政体系框架。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卫生行政体系,由于省级政治权力更迭动荡,并未有多大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安徽卫生行政体系从省级和地方县市两个层面逐渐发展。过程虽仍因时局形势而曲折跌宕,但社会进步是时代的主旋律,安徽卫生行政体系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对促进整个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与发展、防控疫病及保障大多数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医院的建设情况是医疗卫生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民国时期安徽境内在管理和技术等层面最能显现现代性的医院,主要由教会医院与公立医院组成。另外,具有慈善、试验等性质的各类医院也分布全省各处,最贴近广大普通民众生活的则是私立医院或诊所。由于特殊政治和历史原因,安徽境内诸多地区曾为沦陷区或中共建设的根据地,日伪和中共军政系统为了保证其军队的战斗恢复力及维持辖区统治的稳定也开设了一些亦军亦民的医院。除了医院的建立以外,各市镇药店林立,特别是西药店的大量涌现,它们是对社会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由于安徽是个有其独特自然、社会环境的省份,民国时期在气候、地理、洪涝灾害、交通、环境卫生、战争等因素方面皆有其特殊性,这些也使得安徽成为民国年间受瘟疫流行影响较深的省份之一。包括天花、鼠疫、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在内的诸类法定传染病,在安徽境内都有程度或轻或重的流行,特别是黑热病、血吸虫病等地方性寄生虫类传染病更是全国几个重要灾区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及民众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连年疫情,上至省政府、下至社会普通民众都曾积极应对。得益于以公共卫生制度为主导的卫生行政体系的建立和以教会医院、省级公立医院为牵头的近代西方医学的引入,在官方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在防控疫情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卫生现代性”是民国时期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在安徽也不例外。为了努力实现及让民众理解“卫生现代性”,安徽在公共卫生建设和卫生教育方面作出了各方面努力。公共卫生建设方面包括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和食品卫生等。卫生教育方面既有卫生知识、卫生观念的宣传教育,又有卫生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安徽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它们会因民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抗战胜利后的政治革新局面而取得很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它们也会因新生活运动、安徽革新运动的宣传和践行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当然不仅仅是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统区,即使在以社会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的农村为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内,也有诸如卫生人才培养的“卫生现代性”行动表现。究其原因,既有国共合作大背景的影响,也有本着自力更生精神的动力在其中。民国时期安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本着保护民众健康、控制社会疫情、维持社会正常发展的目的来践行的。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完善、不全面,但从整个时期来看仍获得了显着的成绩。至于不足之处,部分是因为安徽并非沿海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缺乏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但根本原因还是受民国时期安徽乃至全国的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带来的稳定和国家政治话语权的统一,将是安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的契机。

闫丽萍[10](2007)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E蛋白抗原表位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以蚊虫为媒介传播的人和动物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危害巨大,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对猪可引起繁殖障碍,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猪是JEV的中间宿主,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控制猪的JE不仅对养猪业而且对人类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根据已发表的JEV SA14-14-2株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4对引物,通过RT-PCR从乙脑病毒SA14-14-2株经BHK21细胞传至第20代的毒株SA14-14-2-B20中扩增得到了覆盖乙脑病毒基因组全长的4个cDNA片段,将所得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上,经测序和拼接后,获得了JEV基因组全序列(SA14-14-2-B20)。序列分析表明,该JEV基因组全长10 977bp,含有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个由3 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聚合蛋白,其5’非编码区和3’菲编码区分别由95和583个碱基组成。将此全序列与SA14源病毒株核苷酸、氨基酸进行比较,同源性均在99%以上,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而且发现SA14-14-2-B20一些位点和SA(A)及野毒株SA14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同而与疫苗株SA14-14-2不同,推测这些区域可能与减毒没有关系。发现SA14-14-2-B20在3’非编码区第10 701位插入一个碱基G。比较了31株JEV全序列的3’非编码区,结果提示10701位碱基G插入区域可能是JEV易变位点。将SA14-14-2-B20序列与GenBank发表的31株JEV全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进一步了解JEV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所获得的SA14-14-2-B20株全序列测定,一方面有助于揭示病毒的致病和减毒机理,另一方面也为减毒活疫苗生产的质量控制,主要为监控可能发生的回复突变提供分子基础。此外,病毒基因组全序列cDNA克隆的建立为进一步进行感染性克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E蛋白是JEV的主要结构蛋白,在病毒的吸附、融合、血凝、细胞趋向性、病毒毒力和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试验通过PCR扩增EF1(1~291aa)、EF2(292~402aa)和EF3(403~500aa)3个片段,PCR产物分别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6p-1中,经诱导各融合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兔抗SA14-14-2病毒血清的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均表明EF1和EF2片段1~402aa是E蛋白的免疫优势决定区。为对这一免疫优势区域进行抗原表位鉴定,设计一套52个部分重叠的短肽,这些短肽覆盖全部1~402aa片段。将每一个短肽基因序列分别合成一对寡核苷酸链,退火后插入表达载体pGEX-6p-1,与GST进行融合表达,多数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可溶解的形式存在。用JEV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扫描,鉴定出11个抗原表位,分别为E1(1~16 aa)、E10(73~88 aa)、E11(81~96 aa)、E19(145~160 aa)、E33(257~272aa)、E39(305~320 aa)、E45(353~368 aa)、E47(369~384 aa)、E48(377~392 aa)、E49(385~400aa)和E63(373~388 aa)。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记对鉴定的抗原表位进行精细分析,最终确定为9个抗原表位:E1(1~16 aa)、E10-4(77~84 aa)、E11-2(83~94 aa)、E19(145~160 aa)、E33(257~272 aa)、E39-2(309~316 aa)、E45-3(359~362 aa)、E48-1(377~384 aa)、E49(385~400aa)。应用此9个融合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结果表明9个融合蛋白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短肽的特异性抗体。且通过中和试验鉴定出E10(73~88 aa)、E39(305~320 aa)为线性中和表位。其中表位E10与现有的报道区域重替,另一个中和表何E39为新确定的。将鉴定的表位合成多肽,混合包被ELISA板,证实可以用于检测猪血清。本研究对JEV SA14-14-2株E蛋白进行抗原表位的鉴定,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E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将为建立以表位为基础的抗原抗体诊断方法和基于表位疫苗的设计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作基础。

二、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柳州市城区0-6岁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抗体检测
    2.3 质量控制
    2.4 免疫程序及相关概念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抗体阳性率结果
    3.2 免疫持久性结果
    3.3 影响因素结果
4 讨论
    4.1 脊灰抗体情况分析
    4.2 麻疹抗体情况分析
    4.3 脊灰疫苗免疫持久性分析
5 政策与建议
6 优缺点及展望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脊髓灰质炎及其免疫预防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流行概况
        1.1 国外流行概况
        1.2 亚太地区流行史
        1.3 国内流行情况
    2. 病原及生物学特征
    3.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3.1 传染源
        3.2 传播途径
        3.3 人群易感性
        3.4 流行方式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对照研究
        2.2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2.3 群众知晓率调查
        2.4 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疗认知标准调查
    3. 研究方法
        3.1 描述性研究
        3.2 病例对照研究
        3.3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3.4 群众知晓率及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疗认知标准调查
        3.5 病原学监测
研究结果
    1. 广西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2.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比重及在全国排位情况
    3. 手足口病三间分布及时空聚集特征
        3.1 时间分布
        3.2 地区分布
        3.3 人群分布
        3.4 广西手足口病时空聚集性分析
    4. 重症死亡病例分布特征
    5. 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
    6. 流行因素分析结果
        6.1 病例对照研究
        6.2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6.3 群众手足口病知晓率调查
        6.4 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认知调查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问题说明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五、资料的使用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二、病原与病症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一、发现的过程
        二、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一、治疗
        二、灭螺
        三、管理粪便
        四、水源管理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五、推广快速疗法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一、“空前跃进”阶段
        二、“继续跃进”阶段
        三、“持续进行”阶段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一、成绩分析
        二、遗留问题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三、积极治疗
        四、重抓粪便管理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二、充实防治队伍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四、组织查螺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七、抓好预防工作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二、充实领导班子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四、急性感染研究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结语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4)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为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医院设计
    1.1 我国医院建筑现状与理论困境
        1.1.1 建设极化与本土研究匮乏
        1.1.2 医院特殊性与学科新方向
    1.2 选题概念界定与几点说明
        1.2.1 概念界定
        1.2.2 几点说明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1.3.1 医院建筑研究视角与现状
        1.3.2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1.3.3 建筑规划领域新研究动向
    1.4 研究目的与线索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线索
    1.5 研究方法与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引入:医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
        2.1.1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2.1.2 医学社会学主要内容和引入原则
        2.1.3 研究引入的主要概念与理论观点
    2.2 兼容: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视角
        2.2.1 建筑学领域的社会视角
        2.2.2 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发展
    2.3 整合:医院建筑研究领域已有社会思考
        2.3.1 英国:构筑建筑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2.3.2 荷兰:从封闭医疗城到开放式医院
        2.3.3 医院建筑设计的社会学拓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关联初探
    3.1 本研究范式构建
        3.1.1 范式释义
        3.1.2 本范式构建基础
        3.1.3 范式内容和框架
    3.2 医院各发展阶段的建筑演进研究
        3.2.1 研究定义与内容
        3.2.2 医院的派生与类型建筑
    3.3 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要素的互动
        3.3.1 社会结构、医疗不均等的建筑表达
        3.3.2 医疗体制对医院建筑的促进与制约
        3.3.3 医院社会角色影响设计重心的转变
        3.3.4 医院科层化和建筑服务目标的异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溯源: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4.1 西方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4.1.1 与医院同步的全科医生服务传统
        4.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4.2 西方医院发展分期与已有研究视角
        4.2.1 西方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4.2.2 西方已有研究的四种视角
    4.3 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医院建筑
        4.3.1 三种类型:合设、附设与独设
        4.3.2 建筑特点:医院“为神而建”
    4.4 贫民院与临终之家的医院建筑
        4.4.1 世俗社会的贫民院和临终者之家
        4.4.2 教会医院重启与宫殿式医院终结
    4.5 作为医学技术中心的医院建筑
        4.5.1 医院:从“社会仓库”到医学中心
        4.5.2 现代医院三特征:教会医院的遗产
        4.5.3 当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医院建筑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5.1 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5.1.1 此消彼涨的本土医学与西方医学
        5.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5.2 中国医院已有研究与发展分期
        5.2.1 中国已有研究的三种视角
        5.2.2 中国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5.3 作为行政机构与慈善场所的医院建筑
        5.3.1 汉至清末前的医院:官办机构与民间慈善事业
        5.3.2 传统中医医疗场所:控制模糊的亲情空间
    5.4 作为传教与殖民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5.4.1 清末沿开埠城市扩散的西医院
        5.4.2 医院建筑“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5.5 作为近代国家卫生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5.5.1 经济与社会动荡中的医院建筑
        5.5.2 复杂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筑表达
    5.6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卫生设施的医院建筑
        5.6.1 计划经济卫生保健政策与医院
        5.6.2 勤俭建国的首次医院建设浪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与中国医院建筑演进
    6.1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进程
        6.1.1 传染病医学社会学议题
        6.1.2 传染病“隐喻“与歧视
        6.1.3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
    6.2 中国传染病医院建筑的发展
        6.2.1 我国传染病医院发展
        6.2.2 传染病医院的“隔离”
        6.2.3 东北鼠疫后的滨江医院
        6.2.4 北京地坛医院的留与迁
        6.2.5 速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6.2.6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组建
    6.3 传染病对普通医院建筑的影响
        6.3.1 推动医院发展与体系化
        6.3.2 医院灵活应对突发疫情
        6.3.3 防感染空间措施的强化
        6.3.4 近现代卫生观念的改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当代医院建筑现状述评
    7.1 医改后近 30 年的医院建设
        7.1.1 医改三阶段与医院建筑发展
        7.1.2 医院评级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7.1.3 社会环境与建筑的同步国际
    7.2 现代医院场景与生活场景错位
        7.2.1 设计理论实践与社会议题重心错位
        7.2.2 设计理想愿景与使用错位
    7.3 医院建筑现存问题的社会学初步调研
        7.3.1 民众视角:医疗服务的场所
        7.3.2 医院工作者视角:工作场所
        7.3.3 主管视角:福利或经营设施
    7.4 医院人本设计的结构性困境
        7.4.1 服务目标异化下的医院建筑
        7.4.2 科层化医院的复杂建筑路线
        7.4.3 服务体系失衡下的空间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医学社会与医院建筑编年简表(1835-1985)
附录B 医院建筑现场调研问卷
附录C 医院建筑观点调查问卷
附录D 访谈记录-01
附录D 访谈记录-02
附录D 访谈记录-03
附录D 访谈记录-04
附录D 访谈记录-05
附录D 访谈记录-06
附录D 访谈记录-07
附录D 访谈记录-08
附录D 访谈记录-09
附录D 访谈记录-10
附录D 访谈记录-1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第二节 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一、 SARS流行态势
        二、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三、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第三节 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一、 浙江省主要传染病流行态势
        二、 浙江省主要中毒事件流行态势
第二章 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与反思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SAILS事件的经验教训
        一、 国际上SARS防制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二、 中国SARS防制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三、 浙江省SARS防制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第三节 SARS危机引发的反思
        一、 SARS危机对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反思
        二、 SARS危机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三、 SARS危机对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的反思
        四、 SARS危机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反思
        五、 SARS危机对卫生管理体制的反思
        六、 SARS危机对传染病防治策略的反思
        七、 SARS危机对国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反思
第三章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SARS催生政府职能转变,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政府转型
        一、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型特点分析
        二、 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全面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以SARS危机为契机,构建现代危机管理机制
        一、 国外危机管理制度特点
        二、 中国危机管理机制现状
        三、 构建现代危机管理机制对策
    第三节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卫生法律体系
        一、 制定卫生法,确保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健全卫生法规体系
    第四节 建立健全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一、 全球不同经济水平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分析
        二、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简要回顾
        三、 中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
        四、 浙江构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条件与可能及其政策措施
第四章 建设与完善浙江现代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第一节 现代公共卫生内涵分析
        一、 公共卫生概念与特点
        二、 现代公共卫生功能
    第二节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现状
        一、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简要回顾
        二、 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建设与完善浙江现代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一、 公共卫生组织管理体系
        二、 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
        三、 公共卫生资源保障体系
        四、 医疗救治体系
        五、 公共卫生监督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综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流行强度:
    2.2 流行特征
        2.2.1 人群分布:
        2.2.2 时间、地区分布:
        2.2.3 临床表现和免疫接种:
3 讨 论

(7)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流行强度
    2.2 流行特征
        2.2.1 人群分布
        2.2.2 时间、地区分布及麻疹免疫史
    2.3 临床表现
3 讨论

(9)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安徽卫生行政体系
    第一节 民国安徽卫生行政体系发展背景
    第二节 民国安徽卫生行政体系发展沿革
        一、省级卫生行政机构
        二、地方县市卫生行政机构
    第三节 卫生行政体系发展的意义与评价
        一、意义
        二、评价
第二章 民国时期安徽医院和中西药房的筹办与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安徽医院的筹办与发展
        一、教会医院
        二、公办医院
        三、日伪医院
        四、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医院
        五、其他部门医院和私立医院(诊所)
    第二节 民间中西药房的设立与其对医疗的补充
        一、中药店
        二、西药店
第三章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
    第一节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概况
        一、三大烈性传染病
        二、其他法定传染病
        三、三大寄生虫病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原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下的社会应对
        一、政府官方的应对
        二、社会应对
    第四节 评价
第四章 理解“卫生现代性”:民国时期安徽公共卫生建设与卫生教育
    第一节 民国时期安徽公共卫生建设
        一、环境卫生
        二、学校卫生
        三、妇幼卫生
        四、食品卫生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安徽卫生教育
        一、卫生宣传教育
        二、卫生人才培养教育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在安徽、安徽革新运动与“卫生现代性”
        一、新生活运动在安徽与“卫生现代性”的理解
        二、安徽革新运动与“卫生现代性”
    第四节 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E蛋白抗原表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JE的病原与流行病学
        1.1 流行现状
        1.2 病原学
        1.3 传播媒介和传染源
        1.4 跨地区传播机理
    2 JEV的致病机制
    3 JE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灭活疫苗
        3.1.1 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3.1.2 Vero细胞JE纯化灭活疫苗
        3.2 减毒活疫苗
        3.2.1 疫苗生产用弱毒毒株的选育历史
        3.2.2 SA14-14-2疫苗的应用
        3.3 基因工程疫苗
        3.3.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3.3.2 合成肽疫苗
        3.3.3 JEV重组活疫苗
        3.3.4 核酸疫苗
    4 JE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1 基因组结构及特点
        4.2 病毒蛋白
        4.2.1 结构蛋白
        4.2.2 非结构蛋白
        4.3 E蛋白表位研究
    5 JE的诊断
        5.1 病毒分离鉴定
        5.2 血清学诊断方法
        5.2.1 补体结合试验
        5.2.2 血凝抑制试验
        5.2.3 中和试验
        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2.5 乳胶凝集试验
        5.2.6 斑点金免疫渗滤检测法
        5.2.7 微量免疫荧光法
        5.3 常规抗原检测方法
        5.3.1 免疫细胞化学法
        5.3.2 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5.3.3 荧光抗体染色法
        5.3.4 RT-PCR
    6 目的意义
实验一 JEV SA14-14-2株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方法
        1.1 病毒、质粒、菌株及细胞
        1.2 酶
        1.3 引物设计
        1.4 疫苗株SA14-14-2 RNA的提取、RT-PCR及克隆
        1.4.1 疫苗株SA14-14-2的细胞培养
        1.4.2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1.4.3 RT-PCR分段扩增JEV全长cDNA
        1.4.4 JEVA、JEVB、JEVC和JEVD片段的克隆
        1.4.5 阳性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1.5 全长cDNA克隆分子的构建与鉴定
    2 实验结果
        2.1 JEV基因组的各重叠片段的扩增
        2.2 各克隆片段基因酶切及PCR鉴定结果
        2.3 各克隆片段测序结果的拼接
        2.4 SA14-14-2-B20与SA14及SA14源病毒株序列比较
        2.5 JEV 3'UTR的多样性
        2.6 基因组全序列进化树分析
        2.7 全长cDNA克隆分子的鉴定
    3 讨论
        3.1 JEV SA14-14-2株基因组的稳定性
        3.2 JEV SA14-14-2株全长cDNA的获得
实验二 SA14-14-2疫苗株E蛋白的分段表达与免疫性分析
    1 材料方法
        1.1 质粒、菌种及E基因
        1.2 血清、抗体及试剂
        1.3 EF1、EF2、EF3及EF1-1~4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1.4 EF1、EF2、EF3及EF1-1~4片段表达质粒的构建
        1.5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1.6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1.7 表达产物的ELISA分析
    2 结果
        2.1 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3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2.4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2.5 表达产物的ELISA分析
    3 讨论
实验三 JEV SA14-14-2 E蛋白主要抗原决定区的表位作图
    1 材料方法
        1.1 质粒、菌株及实验动物
        1.2 酶与标记物
        1.3 短肽融合蛋白的设计
        1.4 抗原表位的精确定位
        1.5 短肽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1.6 检测短肽融合蛋白GST-EX与JEV阳性血清的免疫反应性
        1.6.1 Western blot分析
        1.6.2 ELISA分析
        1.7 融合蛋白免疫动物
        1.8 检测鼠抗融合蛋白抗体
        1.8.1 ELISA检测鼠抗融合蛋白免疫血清
        1.8.2 Western blot检测鼠抗融合蛋白免疫血清
        1.8.3 中和试验
        1.9 合成短肽检测猪血清
    2 结果
        2.1 短肽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2 抗原表位鉴定
        2.3 抗原表位的精确定位
        2.4 抗原表位作图
        2.5 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
        2.6 中和试验
        2.7 合成短肽检测猪血清
    3 讨论
        3.1 E蛋白表位的鉴定
        3.2 已鉴定抗原表位的抗原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保守性分析
        3.3 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
        3.4 抗原表位的中和活性
        3.5 表位诊断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柳州市城区0-6岁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崔雪莲.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2]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3]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
  • [4]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07)
  •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D]. 孙统达. 浙江大学, 2004(03)
  • [6]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病学调查[J]. 张永昌,陈春玲. 广西医学, 2002(01)
  • [7]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J]. 陈春玲,张永昌. 广西预防医学, 2001(S1)
  • [8]1988年江门市两所小学麻疹暴发流行调查[J]. 何少兼,江涛,陈奇珠,陈雄炯. 广东卫生防疫, 1989(01)
  • [9]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D]. 王瀛培. 安徽大学, 2012(10)
  • [10]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E蛋白抗原表位鉴定[D]. 闫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标签:;  ;  ;  ;  ;  

桂平市两所小学麻疹疫情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