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学风建设的再思考

高校优秀学风建设的再思考

一、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1](2021)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生力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事关我国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发展以及硕士研究生队伍日益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防范和整治,将有碍于我国学术事业的创造和发展,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整治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背景。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在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术道德的内涵和失范现象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研究文献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意义。第二章将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道德、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学术道德的内涵具体包括为追求真理、科学严谨、诚实守信等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性。第三章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和硕士研究生实际情况,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归纳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他人AI写作和伪造数据等四个方面,并从硕士研究生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学术道德示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刻剖析它们如何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第四章基于上文原因的分析阐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有益经验,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四个角度分别提出国家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学校学术道德教育及管理、营造家庭诚信教育氛围、硕士研究生提升学术道德素养等具体举措,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具有一定可借鉴价值的建议和策略。

王荷蕊[2](2021)在《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学风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都表明,教风对学风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也会对学风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农村学校学风的基本状况,利于培育农村学校优良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师生主体地位,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文献阅读发现,之前对学风的研究侧重于对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对于农村学校学风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较为不足。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哪些因素显着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氛围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了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将学风分为学生心理和学生行为这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个体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选取X省两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中的639名学生进行研究,并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本文对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个因素如何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运用路径分析和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来探究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具体路径。研究结论:农村学校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均值为3.854,但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等问题。学风在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的学风状况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时,学风状况更好。此外,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学生个体因素对学风的影响较大,个体学习坚持性和个体学习习惯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07和0.091。教师因素对学风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教师授课水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05,影响较大。此外,家庭亲子关系、学校规章制度合理和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榜样人物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各个因素对学风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为:第一,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到个体因素;第二,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作用于个体因素,之后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三,家庭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四,教师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五,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最后,社会因素在家庭因素与教师因素的关系上,在家庭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上都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政府和学校应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二是政府和学校应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三是家长应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四是学校应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五是社会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以期为加强农村学校学风建设提供有利借鉴。

尹浩,胡华杰[3](2020)在《“规训”到“赋能”:美国中部高校的学力建设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而在校学生的学力是营造高校优良学风的关键元素。学力的培育可经由规训式教育和赋能式教育两种方式实现:前者借助于时空分割,硬性约束受教育者身体,迫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后者则是通过技术和能力的赋权,将决策权与行动权赋予教育对象,促进其逐渐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比较而言,后者更符合现代社会对高校在校生学力建设的要求。美国中部高校实践经验启示我们,提升地方高校在校生学力水平,创建优良学风,需要构建以赋能为主规训为辅的动态演化机制,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分类赋能路径,开发以赋能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李孟[4](2020)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文中认为

耿品[5](2020)在《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生命线,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承担着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职责,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首先,文章回顾了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发展演变,对角色演变的历史轨迹、突出特点、基本趋势进行梳理。其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开展关于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实证考察,分析影响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明确角色冲突调适的目标和原则,提出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途径。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是指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特定的工作位置,并符合党和国家、社会、高校、家长、学生等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是一个复合性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角色冲突的表现,也不是各方面角色冲突的简单累积,而是一个复杂性、多样性的角色冲突集合体。受到政策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专职辅导员面临着由不同角色期望、自身限制引致的角色内冲突,以及体现在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服务者之间、教育者与服务者之间的角色间冲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搭建了干事平台。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交叉视角,研究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调适,既是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选择,也就是说,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共同要求。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调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调适角色冲突的过程。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调适明确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发展目标,强调坚持方向性原则、求实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强调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调适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强化制度保障,明确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先赋规约;注重镜像反馈,促进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实践的他者型塑;加强本体调适,提升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扮演的自我赋能;完善机制构建,推进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关系协调。

马雪娇[6](2019)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学风是学校灵魂与品质的外在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教学质量与学习风气的重要反映。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学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高低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学风不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效,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势在必行。在收集文献资料基础上,笔者向新疆的七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掌握高校思政课学风现状,深入分析新疆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思政课学风建设对策。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整理出新疆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是对策研究,本文从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学风建设,提供队伍和制度保障;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家庭教育,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等对策措施。思政课学风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只有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四方的力量,才能保证思政课学风建设取得成效,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戴美玲[7](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武靖[8](2018)在《大学生学风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8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学风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文化积淀,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综合能力,也体现着该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江西省处于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区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对江西省大学生学风进行研究,能够提高江西省大学生素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江西省的人才质量,促进江西省经济发展。为了对江西省大学生学风的现状进一步了解,在原有基础上改善江西省大学生学风,本文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别对江西省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展开了调查。经过调查结果得知,江西省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方面缺乏目标建设,学习目的具有功利化倾向;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主学习精神;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处理困难问题的能力;学习纪律较涣散,自我管理意识淡薄。本文分别从社会的风气、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师德建设、家庭风气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诚信意识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学风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改善江西省大学生学风的有效对策:营造尊知重才的校园氛围,创设干净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软硬件环境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大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安梅[9](2018)在《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随着“协作计划”的深入开展和大学扩招的现实机遇,到山东高校求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日益增多。维吾尔族大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特性,给山东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维吾尔族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求知欲望。因此,在山东高校建设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能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论文主要从四部分论述研究,首先对优良学风进行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概念是研究的基础,“学风”一词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和外延。文中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三个领域分析学风的含义,并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学风标准,阐述优良学风的具体要求。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选取山东部分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个人基本情况和学风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报考方式、宗教信仰、高中就读地区、预科教育、汉语水平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存在差异。并且部分维吾尔族大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考风存在偏差和校园文化活参与不积极等问题。然后,基于维吾尔族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特性,进行原因分析,主要从文化、教育、学校管理、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探析。发现文化方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体系等成为影响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社会适应缓慢的主要因素。教育方面的基础教育、预科教育、双语教育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校管理方面,维族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教材辅助欠缺、教学校园服务不全面等带来学习、校园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问题。另外,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形成的进程。最后,根据个体特性和维吾尔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就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提出以正视文化认同、发挥好维吾尔族个体的重要作用为基础;加强经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动力;关注个体差异,完善学校管理为重点;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辅助的学风建设机制。

李宏刚[10](2018)在《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文中指出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及其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永恒的最根本的主题。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主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人的主体生命有三种存在形态,分别是类主体、类群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具有自由自觉特性的主体存在,其普及下存在的社会形态将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类群主体是指国家、民族、家庭、团体、国际组织等群体性社会主体形态,个体主体即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类群主体和个体主体是目前社会阶段人的主体存在的主要形态。类群主体由个体主体构成,个体主体的最高形态即为类主体。因而,个体主体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根基和源泉。论文要讨论和研究的大学生主体即是个体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生力军。大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即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或主体自觉发展),核心是主体素质发展,基本要求是和谐优化,根本目的是主体自觉性(适切性)充分彰显。这里的主体素质即为主体自由自觉的素养和品质,主体自觉性即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是什么、为何是、如何是)是论文的研究论域,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是论文研究的理论根基,“完全人格”教育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是论文研究的理论核心,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论文研究的理论补充,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结构和现状的系统剖析,探寻大学生主体自觉实现的思想认知路径和行为实践路径。具体来说,论文以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主线,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从人的发展问题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主体自觉问题研究只注重主体自觉之“形”而逐日偏离主体自觉之“神”的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形神兼备”(骨髓相连)的大学生主体自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研究促动了大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实践设计及其进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宽和创新,有助于培育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践模式。同时,论文还进行了文献述评研究,阐明了研究的基本视角和框架体系。(2)界定了主体自觉、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并深入阐释了主体自觉的实质、特质以及大学生主体自觉的价值、构成要素,同时对作为论文研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实践理论以及“完全人格”教育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分析。(3)从纵向的层次性结构(主体自觉需要、主体自觉意识、主体自觉能力和主体自觉人格)和横向的形态性结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道德自觉和心理自觉)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动态多维的立体结构体系及其结构要素之间的互补、转化和融合关系。大学生主体的纵横结构要素发展及其协同组合关系要以促进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和谐优化发展为核心。(4)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江苏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主体自觉的思想认知和实践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同时选取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进行质性访谈,旨在探讨分析大学生主体自觉的思想认知状况及实践发展态势,并从以上两大方面剖析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面对的疑难问题及所处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反思困境形成的原因。(5)从理性和价值引导的层面,提出了大学生主体自觉“形上建构”的三种不可或缺的实施思路,即要立足大学生主体的认识自觉,实施基于诉求激发的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渗透基于认知转变的“走向交往实践”的大学生主体发展理念、营造基于情感增进的“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为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实践落实)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形成“诉求激发——认知转变——情感共鸣”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形上建构”逻辑思维体系。(6)以历史态、共时态和案例设计为视域,深入阐述了历时态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发展实践路径、共时态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态发展实践路径以及案例设计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一体两翼”实践路径。论文以“主体——人”的发展本质作为基本依托,选取了大学生这一关键目标主体,并深入挖掘和论证了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的本质内涵和现实状况,阐述了大学生主体与其自觉性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和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实现的机理、载体及方式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了大学生素质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论文选取了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这一研究视角,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如何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及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凝聚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形上之道”与“形下之路”在其“主体自觉”当中,拓宽了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思路。论文选取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这一本质领域并对其进行内涵、实现方式的全面阐释,是在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视域方面的创新尝试。二是尝试建构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体系及其实现方式的分析框架论文以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视域,尝试建构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体系及其实现方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建构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和形态结构体系,并把主体自觉的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融入该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论证。一方面从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历时态发展过程构建了集“大学生的主体自觉需要、主体自觉意识、主体自觉能力、主体自觉人格”于一体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层次结构,另一方面从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共时态发展过程构建了集“大学生主体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道德自觉、心理自觉”于一体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形态结构。其次,形成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上建构”和“形下落实”体系,并进行高校、社会和家庭协同共建的具体实施要求论证。既从“形上”的思想理念建构着手,又从“形下”的实践落实路径筹划,层层渗透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形上、形下”、“认识、实践”的双重实现方式创新,展现了大学生主体自觉实现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体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大学生的主体自觉”。

二、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概述
    一、学术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学术道德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
    二、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一)追求真理
        (二)科学严谨
        (三)诚实守信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二)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三)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第三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抄袭剽窃
        (二)一稿多投
        (三)他人AI写作
        (四)伪造数据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原因的分析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原因分析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原因分析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一、发挥国家监管部门管理职能
        (一)建立健全学术制度和配套治理机制
        (二)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惩力度
        (三)扩大社会宣传做好价值引导
    二、学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
        (一)设置相关课程加以引导
        (二)加强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三)营造良好校园学术研究氛围
        (四)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
    三、重视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诚信教育的培养
        (三)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硕士研究生提升自身的学术道德素养
        (一)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二)培养献身学术的意识
        (三)提高学术科研创新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风建设
        (二)教育质量提升需加强学风建设
        (三)笔者的研究积累聚焦学风建设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学风概念的研究
        (二)有关学风现状的研究
        (三)学风的指标模型建构
        (四)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
        (五)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六)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二、组织氛围理论
    三、开放系统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四)观察法
    三、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设计
    四、资料收集与处理
        (一)抽样方法
        (二)访谈资料收集与处理
        (三)问卷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三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描述分析
    一、农村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家庭基本情况
    二、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分析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
        (三)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
    三、农村学校学风的差异分析
        (一)小学比初中的学风状况好
        (二)家庭经济较好时,学风状况较好
第四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变量的确定
        (二)回归分析结果
    二、路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路径分析结果
    三、中介及调节效应
        (一)中介效果检验
        (二)调节效应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学风在学生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有差异
        (三)个体、家庭、教师和学校因素对学风有显着影响
        (四)个体因素和教师因素起到中介作用
        (五)社会对家庭与教师因素、家庭与个体因素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
        (二)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
        (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
        (四)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
        (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卷
附录2 义务教育阶段师生访谈提纲
    一、学生访谈提纲
    二、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3)“规训”到“赋能”:美国中部高校的学力建设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训:制约我国高校学力发展的诱因
二、赋能:高校学力建设的新思路
三、教育赋能:美国中部高校学力提升的实践分析
    (一)初级阶段:教育赋能中的身体规训
        1. 赋能式空间布局下的身体规训
        2. 赋能式课程体系设计下的身体规训
    (二)中级阶段:教育赋能中的自主学习
    (三)高级阶段:教育赋能中的自为学习
        1. 提供受教育者参与科研活动的渠道
        2. 为受教育者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
        3. 设置完善的奖助学金支持体系
四、美国中部高校学力建设的启示
    (一)构建以赋能为主规训为辅的动态演化机制
    (二)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分类赋能路径
    (三)开发以赋能学生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5)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其展望
    1.3 理论基础
        1.3.1 思想与行为理论
        1.3.2 社会角色理论
        1.3.3 人际关系理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发展演变
    2.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进程
        2.1.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初步探索阶段(1952-1983年)
        2.1.2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科学化发展阶段(1984-2003年)
        2.1.3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专业化发展阶段(2004-2012年)
        2.1.4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精准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2 高校辅导员角色演变的发展趋势
        2.2.1 角色定位由单一到多元
        2.2.2 角色规范由突出政治到内容全面
        2.2.3 角色技能由重点要求到全面要求
        2.2.4 角色实践由单独行动到分工合作
        2.2.5 角色评价由单向考评到多方考评
    2.3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基本经验
        2.3.1 始终坚持把政治引导作为角色定位的首要标准
        2.3.2 始终坚持把道德示范作为角色定位的重要导向
        2.3.3 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角色定位的重要推力
        2.3.4 始终坚持把知行合一作为角色定位的基本要求
        2.3.5 始终坚持把以生为本作为角色定位的基本原则
3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3.1 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调查抽样方案
        3.1.3 问卷回收
        3.1.4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内冲突的实证考察
        3.2.1 不同角色期望引致的角色冲突
        3.2.2 高校专职辅导员自身限制引致的角色冲突
    3.3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间冲突的实证考察
        3.3.1 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3.3.2 管理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冲突
        3.3.3 教育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冲突
    3.4 不同群体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比较
        3.4.1 基于自然因素的比较分析
        3.4.2 基于教育因素的比较分析
        3.4.3 基于工作环境的比较分析
4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因子分析
    4.2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4.2.1 政策因素对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影响
        4.2.2 单位因素对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影响
        4.2.3 个人因素对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影响
    4.3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1 建立回归模型
        4.3.2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目标与原则
    5.1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调适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调适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主体性原则
        5.2.4 创新性原则
6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途径探析
    6.1 制度保障: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先赋规约
        6.1.1 明确角色定位
        6.1.2 明晰角色规范
    6.2 镜像反馈: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实践的他者型塑
        6.2.1 规范镜像参照
        6.2.2 回应他者期望
    6.3 本体调适: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扮演的自我赋能
        6.3.1 加强角色观念
        6.3.2 建设角色形象
        6.3.3 提升角色素养
        6.3.4 提高角色技能
    6.4 机制构建: 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关系协调
        6.4.1 完善从业规范机制
        6.4.2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6.4.3 创新成长发展机制
        6.4.4 建设角色评价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的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
        2.1.2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学风的重要论述
        2.1.3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学之道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涵义
        2.2.1 学风
        2.2.2 学风建设
        2.2.3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
        2.2.4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
    2.3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2.3.1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3.2 有利于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效
        2.3.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3.4 有利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3.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现状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1.2 访谈的基本情况
    3.2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高层推动,高校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3.2.2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联系,打造发展共同体
        3.2.3 思政课教师积极作为,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感提升
    3.3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1 高校思政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3.3.2 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3.3.3 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3.3.4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
    3.4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3.4.2 教师教学精力分散,职责落实不到位
        3.4.3 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学生深受家庭教育影响
        3.4.4 学生缺乏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4.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对策
    4.1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学风建设,提供队伍和制度保障
        4.1.1 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4.1.2 加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4.1.3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
    4.2 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2.1 坚持不懈抓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四有”好教师形象
        4.2.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法研究
        4.2.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4.3 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
        4.3.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4.3.2 促进家长担当教育责任,积极探索教育方法
        4.3.3 提升家长道德修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4.4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
        4.4.1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学习动力
        4.4.2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视思政课学习
        4.4.3 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政课获得感
        4.4.4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访谈提纲(教师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学生学风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8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大学生学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风
        2.1.2 大学生学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2.3 学习动机理论
3 基于江西省8所高校的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结构
        3.1.2 确定调查对象
        3.1.3 选择抽样方法
        3.1.4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
    3.2 调查结果
        3.2.1 学习目的方面
        3.2.2 学习兴趣方面
        3.2.3 学习方法方面
        3.2.4 学习态度方面
        3.2.5 学习纪律方面
    3.3 存在问题
        3.3.1 学习目标短浅,学习目的功利化
        3.3.2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自主独立精神
        3.3.3 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处理困难问题的能力
        3.3.4 学习纪律较涣散,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4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现存不良风气的影响
        4.1.1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4.1.2 网络信息化的副作用
    4.2 学校监管低效运转的影响
        4.2.1 硬件环境基础建设差
        4.2.2 软件环境氛围稀薄
    4.3 教师队伍建设乏力的影响
        4.3.1 教学中“教”和“导”的偏差
        4.3.2 教师自身责任感薄弱
        4.3.3 辅导员工作职责不到位
    4.4 大学生自身认识浅薄的影响
        4.4.1 自我认识能力不足
        4.4.2 自身诚信意识薄弱
    4.5 家庭教育观念缺失的影响
        4.5.1 家庭风气的影响
        4.5.2 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4.5.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5 加强大学生学风的有效对策思考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优良社风引导学风
        5.1.1 形成尊知重才的社会氛围
        5.1.2 创设干净良好的网络环境
    5.2 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先进校风带动学风
        5.2.1 完善硬件环境
        5.2.2 提升软件环境
    5.3 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以良好教风推进学风
        5.3.1 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5.3.2 着重加强大学教师师德建设
        5.3.3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
    5.4 提高大学生自主意识,以自主习风改善学风
        5.4.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4.2 增强自律行为意识
    5.5 强化家庭教育观念,以良好家风促进学风
        5.5.1 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5.5.2 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西省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9)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概述
    (一)优良学风的内涵与要求
        1.优良学风的含义
        2.优良学风的要求
    (二)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2.学校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3.新疆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4.国家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
    (三)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可行性
        1.文化存在内隐相通处
        2.民族具有强烈归属感
        3.个人拥有强烈学习意识
二、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风现状
        1.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基本概况
        2.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学风的基本情况
    (二)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学风的存在问题
        1.学习积极性欠佳,学习效果一般
        2.考风存在部分偏差
        3.民族校园文化活动不足
三、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学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方面
        1.民族文化不同,思维方式转化慢
        2.生活方式不同,文化适应不均衡
        3.语言体系不同,互动学习受限
        4.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交往受局限
        5.行为规范不同,民族印象刻板
    (二)教育方面
        1.地区发展不同,基础教育水平有限
        2.国家政策惠及,预科教育质量不均衡
        3.汉语教学统一,维、汉双语教育欠缺
        4.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教育能力有限
    (三)学校管理方面
        1.教师管理缺少专业民族教师队伍
        2.学生管理欠缺分类评价
        3.教学管理缺乏针对性
        4.校园管理不全面
    (四)社会环境方面
        1.社会转型背景下,市场化价值观明显
        2.网络信息时代下,民族观受影响
四、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修身克己”:正视文化差异,发挥主体作用
        1.重视文化认同,均衡文化适应
        2.调节学习心理,规范学习策略
        3.主动交流学习,消解刻板印象
    (二)“尊师好学”:加强经济发展,强化教育质量
        1.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水平
        2.改善预科管理,提高学生生源质量
        3.注重双语教育,完善汉语教育的衔接
        4.加强家庭教育,构建“学习型”家庭氛围
    (三)“重教亲仁”:关注个体差异,规范学校管理
        1.完善教学条件,营造和谐自学环境
        2.调整教学模式,健全民族教师队伍
        3.完善校园服务,丰富校园民族活动
        4.端正学生评价,规范学生分类管理
    (四)“敏思好古”:强化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环境
        1.强化价值观教育,自觉弘扬主旋律
        2.增强民族观教育,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主体自觉的涵义
        2.1.1 主体自觉的内涵
        2.1.2 主体自觉的实质
        2.1.3 主体自觉的特性表征
    2.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涵义
        2.2.1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
        2.2.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价值
        2.2.3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要素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2.3.3 完全人格教育理论
        2.3.4 积极心理学理论
第3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论域
    3.1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结构
        3.1.1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需要
        3.1.2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3.1.3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能力
        3.1.4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人格
    3.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态结构
        3.2.1 大学生主体的思想自觉
        3.2.2 大学生主体的政治自觉
        3.2.3 大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
        3.2.4 大学生主体的心理自觉
    3.3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关系
        3.3.1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结构关系
        3.3.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态结构关系
        3.3.3 大学生主体自觉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第4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现状及其分析
    4.1 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的基本状况——基于江苏部分高校的问卷调研
        4.1.1 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现状调研问卷的编制
        4.1.2 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的开展及样本状况
    4.2 大学生主体自觉现状问卷调研结果
        4.2.1 大学生主体自觉思想认知现状问卷调研结果
        4.2.2 大学生主体自觉实践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结果
    4.3 大学生主体自觉现状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3.1 大学生主体自觉思想认知现状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3.2 大学生主体自觉实践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第5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上建构”
    5.1 诉求激发:实施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
        5.1.1 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的提出
        5.1.2 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的实施要求
    5.2 认知转变:渗透“走向交往实践”的大学生主体发展理念
        5.2.1 “交往实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契合
        5.2.2 “走向交往实践”的大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渗透要求
    5.3 情感增进:营造“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
        5.3.1 “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的提出
        5.3.2 “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的营造要求
第6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
    6.1 历时态视域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
        6.1.1 以“诉求”为支撑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自觉需要
        6.1.2 以“体验”为导向唤醒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6.1.3 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能力
        6.1.4 以“活动”为场域培育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人格
    6.2 共时态视域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
        6.2.1 大学生主体思想自觉的培育路径
        6.2.2 大学生主体政治自觉的培育路径
        6.2.3 大学生主体道德自觉的培育路径
        6.2.4 大学生主体心理自觉的培育路径
    6.3 大学生主体自觉“形下落实”的案例设计——“一体两翼”方案
        6.3.1 目标规划自觉:实施大学生主体学业规划工程
        6.3.2 “主渠道”自觉:构建双主体悟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6.3.3 “主阵地”自觉:开展大学班级“人才库—团队发展”工作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四、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D]. 张良.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荷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规训”到“赋能”:美国中部高校的学力建设及启示[J]. 尹浩,胡华杰. 复旦教育论坛, 2020(04)
  • [4]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D]. 李孟. 湖北大学, 2020
  • [5]高校专职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D]. 耿品.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3)
  • [6]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D]. 马雪娇.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7]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8]大学生学风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8所高校为例[D]. 武靖.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9]山东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研究[D]. 安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10]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D]. 李宏刚.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高校优秀学风建设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